第一篇:河南省焦作市寨卜昌村古建筑调查报告
河南省焦作市寨卜昌村古建筑调查报告
——以n号院
为例
河南省焦作市寨卜昌村古建筑调查报告
——以n号院为例
摘要:本文描述了河南省焦作市寨卜昌村的基本状况,并以n号院古建筑为例,从建筑形式结构价值评估与文物保护等各方面对本村的古建筑进行了解
关键词:古建筑调查了解价值评估残缺原因与保护
一、寨卜昌村的基本状况
面积4.5平方公里,是一个古老的村庄。这里有古香古色的街道,木壁青瓦的双檐民居,光滑发寨卜昌村是博爱县苏家作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博爱县城东南5公里处,焦温公路从村西穿过,亮的石板路,历经岁月风霜的石墙。这些古民居,隐藏着一片尘封百年的清王朝繁华缩影„„
寨卜昌村民以王姓为主,人口约1000人。目前,有200多人还居住在这些古老的民居里,据统计,现存的古民居有105座,计360间,多是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建造的四合院,而且大都以清代经营“王泰顺”商号的王氏宗族所建。
寨卜昌历史悠久,有大量的古建文物记载下来,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古墙、寨河、石桥;二是为清代民居建筑群;三有古祠堂、古树、碑刻、碑匾。
这三大类当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清代民居建筑群。王氏的第一批建筑在祖宅的基础上,建起一座四成楼房,和两侧的三层楼房。之后又以相同的形制见了两处,但未能流传至今。第二批是十七世子孙王家三兄弟为使宅院建得更好,派工匠去晋东南一带参观学习。建成的三座大宅院,工料考究,结构坚固,装饰精细,盖压怀川。在长期大兴土木过程中培植了自己的专业匠师和施工队伍,以及砖瓦建材生产基地。
经长期实践与总结,形成了泰顺家族自己的建筑模式,即宅院两进主、跨院平行式四合院建筑。向背的两座院落长度,就是两条街道的间距。在此模式的约束下,形成了大片民居群的整齐统一,街道平直,显得非常有序。
寨卜昌古村四周被宏伟高大的寨墙环抱,整个寨墙与古村由西北向东南呈龟背形,墙外被宽八米多,深三米多的寨河环绕,寨墙高九米多,下部宽七到八米,顶部宽三米,寨墙共有四座寨门和十二座炮楼,整个寨墙工程占地近百亩,周长二点五公里,寨墙由村民自行设计建筑,耗资四万两千余文,寨墙与寨河从咸丰十一年(1861)开始修筑,到同治七年(1886)春竣工,前后修建二十五年。四个寨门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每个寨门上方各镶嵌有长一点五米,高零点七五米的青石匾额,分别为“纳春融”、“揽荣光”、“秋浆”、“迎叠翠”。
这些年,寨卜昌颇为引人注目,倒不是由于她与周武王的关系,也不是应承残垣断壁的寨墙,而是这里保存了一百多座、四百多间建筑豪华,质量上乘的古代民居,去过的人说,寨卜昌古建筑高达轩敞,数十个院落相连成街,行走其间,门口残缺的石狮,石鼓。院内应经色彩暗淡的雕梁画栋,静静地散发着一种悠远的古韵。
据寨卜昌村的民俗博物馆史料记载,村中的古代建筑群还遭受过一次战争的劫难:1938年,也就是抗战爆发的第二年,当时,盘踞在博爱县城的几个日本鬼子在一名军官的带领下,来到寨卜昌村旁,被在词侦查的中国军队发现,他们一行三十余人立即进入窄众,关闭寨门,利用寨墙做掩护,向鬼子开火,结果军官被打死其余人员狼狈逃窜,他们把日军官尸体扔进粪坑后随即撤退,窄众居民害怕鬼子报复,大部分村民扶老携幼纷纷逃离村寨,果然不出多了,覅二天,一队鬼子冲进寨中,见人就砍,见物就抢,并放火焚烧了寨中的房屋,在这次劫难中,寨中有七名无辜百姓被杀,数百间房屋被烧,而且日军还抢走了一大批古玩宝藏,这也是日寇在侵华史上试试暴行的又一铁证。文革时期,许多珍贵的文物被当做“四旧”烧、砸、拆毁,最后只有三百六十多间民居被保存到现在。
村中的寨墙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沧桑,寨墙的四座城门及十二座炮楼先后被拆除。但寨墙虽久经沧桑仍巍然屹立,展示着坚韧挺拔的风姿。
二、n号院案例分析
n号院位于寨卜昌村2街11、12号院对面,王氏祠堂西侧。N号院保存相对完整,依然保留着明清一进二宅院古建筑的形式。但前院建筑损坏较严重,根据村民的介绍,我们尝试的将这座宅院进行了复原,平面图中实线表示现存建筑,虚线表示设想复原建筑。
根据调查该院包括倒座、过厅、上房、厢房,并没有跨院,而且没有过多的的木雕、石刻、和绚丽的色彩,相对而言宅院院落狭窄、平面布局紧凑、建筑密度高、外观整齐,我们推测该院落为明清中农的宅院。
该宅院为常见的封闭式一进二四合宅院。二进院以居住为主,厢房、正房均为两层,朴实无华,即很典型的前客后寝布局格式。正房露脸与前院相同,两边厢房多数是通面阔五间,进深大于前院,形成狭长的庭院空间。而一进院庭院进深较小,厢房通面阔三间,两厢房前檐口躲闪开正房仅一间。二进院要比一进院有层次感和空间上的错落感。
上房和厢房分别为五间两层和三间两层,均为砖木结构建筑(可见上房立面图),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崐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该庭院建筑多为二层楼。墙体和屋面的构造独特,自成体系,墙体的下层用约20厘米的条石作为墙基,砖墙下睑至窗台,墙身外皮为砖砌清水墙,内皮为土坯,砖与土坯的结合用一层丁砖和长条石压茬连成一片,墙体很厚,但不承重,土坯墙中间还夹有柱子,作为承重。屋瓦装饰多采用吉祥纹样,以“福禄寿”和滴水瓦当居多。(可见大样图)
宅院的另一个特色之处在于它的梁架。梁架以抬梁式为主,山面则用穿斗式梁架,结构定型化。露明梁架一律为北方常用的抬梁式屋架。露明处的梁、柱、檩条选材粗大讲究,墙内的柱径则较小,一般只有墙外明柱的2/3,完全被墙体包裹,不设八字形柱门或出气口
由于居住者是并不是富商,宅院并没有过多的工艺、木雕、石雕、石刻、书法雕饰较少,但简单纯朴的门窗和朴实的地面依然可以感受到主人对生活的品味。
寨卜昌古建筑中的14号院极具代表性(见14号厢房),他融合工艺、木雕、石刻、书法及民俗风情为一体,在这些古色古香的民房内,不论正房、厢房,一律是二层楼房,墙面是一色的大青砖,厢房的前廊是通体的木质隔扇窗,檐下的挂落与垂柱虽然油彩全无,古旧得很不招眼,但仔细察看,顿感其雕刻精细,生动优美,花鸟虫鱼、仙人走兽等图案,营造出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氛围。门墩,柱础,石窗台,还有这随处可见的砖雕木刻,无不工艺精巧,异常考究,甚至连最常用的上马凳,喂马槽都被刻满了精美的纹饰。
三、院落价值评估
寨卜昌村现存民居130余座,400余间,其中重点保护民居90座,335间。建筑年代从康熙至光绪跨越200多年,整体建筑是一进二封闭式四合院落,建筑格局相对比较固定,形式大同小异,但各有千秋,且用料讲究、造型美观、绘画、木雕、石刻精湛细腻并且将北方的四合院与南方的楼阁式建筑融合为一体,具有中原地区明显的建筑特色,是河南省民居中保存量大,建筑形式独特质量上乘的民居,对考证明末清初,特别是清代中晚期的民居、民俗、建筑、工艺、文化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依据。现3号民居已被设为民俗博物馆。8号民居是待建的1947年8月15日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诞生地。2000年9月25日,寨卜昌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饿寨卜昌村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及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资源是蕴藏着的一批精神财富。她象养育在深闺中的少女未被人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会象一颗出土的明珠,绽放出夺目的异彩,再现昔日的光辉,把其绚丽多才的面目展现给世人。
四、建筑现状残缺原因及保护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寨卜昌村建筑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但近期的保护不当造成建筑的又一步损坏。
首先村里有部分名宅祠堂因无人居住或无人看管,构件多有被盗,即使在有人居住的房子也时有发生砖雕、石雕构件被盗事件。还有一些群众文物意识不强,图一点小利被一些文物贩子利用,私自出卖古建筑构件。其次保护经费严重不足,无法及时维修保护,依然处在破旧状态甚至频临倒闭不断在灭失减少,令人惋惜。另外、由于古建筑年久失修光线弱、湿度大、隔音差生活不便的矛
盾日益突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居住的要求,而在、居住用地资源紧缺,居民拆旧建新,改善居住条件的行为和要求日益迫切构成丢古建筑极大的威胁。有些村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打门、打窗、开设店面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古建筑保护、村落结构形态和环境整体保护产生了较大的困难。
现在的寨卜昌村新式建筑与古建筑互相参杂,这些镶有各种颜色马赛克或瓷砖的与粉墙黛瓦马石福勇负责n号院落总体剖面图绘制陈丽丽负责n号院落厢房正侧立面绘制
附:寨卜昌村总体平面图 头墙的古建筑大相径庭,整个环境极不协调。
为了使这具有中原地区明显的建筑特色珍贵遗产得到传承。我们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保护利用。
一、加强宣传、强化意识。
要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提高全民保护古建筑,自觉抵制违法私自买卖古建筑构件。加强队非法买卖古建筑,偷盗古建筑的打击力度。
二、制定规划、严格控制。
首先要制定对古建筑保护的规划,现代建筑要从环境生态、建筑风格、建筑高度、合理布局、和谐统一等方面严格控制。其次、在不破坏古建筑的前提下,可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规划 新的建筑建设用地,讲古建筑集中地的居民搬迁出来,做到新旧分离。
三、加入经济投入,经费保障首先要制定相关政策,想方设法增加古建筑保护经费的投入,特别是要确保抢救性的资金安排。已出台政策的,就要配套具体方法加以实施。其次可以设立省、市、县文物保护基金倾斜解决实际 问题。另外政府还有注意文物征集、安排专项征集经费,用于征集社会流散的古建筑构件及文物,从源头上控制这些监管物品的流失,用经济手段来管理和规范文物市场秩序。
四、保护第一、合理利用。
首先、要协调旅游业和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文物古建筑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但文物价值和 作用绝不仅限于旅游方面,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利用文物时在处理和旅 游的关系时,一定要着眼于整个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制定旅游业发展政策是要充分听取文物部门 的意见,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其次、设立文物古建筑保护统筹基金。凡利用文物古建筑作为风 景开放的旅游设施,共门票收入的20%纳入文保统筹基金,交文物管理部门统筹安排,用于景区的 文物古建筑保护。另外、实施古建筑保护“认领制度”,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古建筑保护领域。学习北京四合院保护管理经验,外地、境外人士可以购买古建筑,但不能拆迁、改变古建筑现状,只允 许就地保护和利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不论在结构上,还是有形式风格上,始终是承前启后、一脉相传,保持着一贯完整的建筑体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 帜,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历史是一样我们万般珍视的财富,“以史为鉴”,不论是何种的历史,辉煌的也罢,屈辱的也可,都值得我们去借鉴,特别是那些伤痕,我们应始终铭记,我们将一起去探寻那些古建筑历史的伤痕,共同回味那些古建筑辛酸的过往。
寨卜昌古建筑作为典型的中原古建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会象一颗出土的明珠,绽放出夺目的异彩,再现昔日的光辉,把其绚丽多才的面目展现给世人。
小组任务分配:马东辉负责纹样搜集、大样图和平面图的绘制,报告编写
张露露负责n号院落过厅正侧立面图和14号院落外搭正侧立面图绘制张佳楠负责n号院落上房正侧立面图绘制
小组成员:马东辉、张露露、陈丽丽名称:民间测绘
班级:环艺08
42石福勇、张佳楠辅导老师:陈妍、胡江珊
第二篇:太平镇卜寨村诚信计生概况1
太平镇卜寨村计生概况
太平镇卜寨村位于左江河畔的北岸,与崇左市城区毗邻,处崇左市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全村下辖11个村民小组,有1351户,总人口4258人,已婚育龄妇女824人,建立37个诚信计生小组,参加诚信计生小组的育龄妇女492人。设有 9个党支部,共有69个党员。耕地总面积12600亩,其中水田330亩,畚地12270亩,主要农作物有甘蔗、水稻、玉米、龙眼、木薯等。2009 /2010年榨季,该村甘蔗总产量6.2万吨。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4860元。
近年来,在抓经济、保稳定、促发展的同时,卜寨村坚持以人为本,实行村民自治,采取强有力措施,通过开展“阳光计生”、“诚信计生”,“婚育新风进万家”,“群众自治”等活动,扎实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是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将计生各项任务分解到每个干部及人口管理员,实行分片负责,严格执行奖罚制度,提高村干部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二是建立例会和学习制度。每月2日前召开村计生统计例会,听取各片区负责人汇报本月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每季度还组织育龄妇女到人口学校学习计生政策法规,提高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三是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利用计生协会、人口学校、文艺舞台、计生宣传栏、村务公开栏、读报栏等宣传阵地,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四是实施“五心服务”工程。村委办公大楼配置有计生服务室,由村医负责向育龄群众提供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方面的免费咨询和发放避孕药具服务。定期邀请专家进行保健知识讲座,为育龄群众免费提供健康检查和生殖保健服务。五是创新育龄群众活动载体。实施 “三务(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两期(十个群众公认的好媳妇红旗、十个五好家庭流动红旗)流动”,促进社会和谐。
卜寨村以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为工作理念,推动人口计生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历年纯二女应结扎34人,已结扎29人,放环5人,纯二女生育对象落实长效避孕率达到100%。2005年至2009年符合政策率达92%以上,目前,参加诚信计生小组490人,诚信计生工作的开展,有力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篇:关于宏村西塘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1
风 景 园 林 与 建 筑 旅 游 与 健 康 学 院
社会调查报告
团队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赴安徽宏村/浙江嘉善西塘暑
期社会实践团
指导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
指导教师:
孙天罡
二零一二 年 七 月
活动主题:
关于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调查
关于宏村西塘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了解两地的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特点、了解两地古建筑的背景文化、了解当地古建筑的保护情况、实地观察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在两地的体现。
调查时间:2012年7月4日至2012年7月15日。调查对象:宏村西塘古建筑及周边环境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调查、文献调查。
一、前言
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对古代文明的回望与借鉴。而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在从古到今扮演着重要角色。古建筑作为古代文明史中的完美篇章,它的保护和修缮是现代建筑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的典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古建筑特色以及其周边环境,开阔视野,深刻感受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在古建筑中的体现。我们决定进行古建筑考察调研活动。2012年初我们先后去了安徽的西递和宏村,嘉兴的乌镇和西塘。重点考察为安徽黟县的西递和宏村。
二、正文
1、基本概况: 安徽部分:
西递、宏村古民居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祏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四面环山,两条溪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整个村庄呈“船形”。村落以一条纵向的道路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和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现有居民1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10公里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313年),它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如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月沼)称为牛胃,一条400余米长的溪水盘绕在“牛腹”内,被称作“牛肠”。村西溪水土架起四座森桥,称为“牛脚”,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改善了环境。现存明清时期建筑137幢,由于这里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嘉善西塘部分:
.西塘建筑极富江南旁水而居的特色,是江南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已经成功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如下: 环绣桥——当地最高的一座石拱桥,但原先是木桥,站在桥上可以看到西塘整个景色
西园——为三层结构,大户人家的小姐生活在阁楼,后来举家搬迁,是西塘保存至今最完好的私人庭院
四合院——坐北朝南,四面房屋围绕院子,这样的体现了古时候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和充分利用。
西塘素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西塘民风淳厚,橹声悠扬,到处洋溢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积淀。西塘古镇保护好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一个专家们研究“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圣地;艺术家们描绘“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基地;游客们品味“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净地。西塘古镇以特有的文化气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2、两地古建筑的主要特点:
我们观察到两地的建筑均为徽派建筑,因此我们决定从规划选址、典型建筑结构、空间布局、景观配置、特殊作用、当地文化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了解两地古建筑的主要特点。
(一)、规划选址:
实事求是的说,古代规划选址绝大部分是由风水先生进行的什么是好风水的住宅、城市和乡村?就是一种和谐的环境。风水就是调解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和谐、吉祥的一种艺术,起到了调解人与生态环境相对平衡的作用,及所谓的“天人合一”。西递、宏村、李坑及张谷英村等古村落的规划选址都体现了这些原则,都是在不断地适应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条件,因势利导,构筑宜居环境,特别是宏村、西塘水系的使用,是调解人与生态环境相对平衡的典范。我们在和西塘当地的居民的交谈当中得知:在古代这曾经是当地重要的交通手段,洗衣做饭的等生活琐事也样样离不开水,夏日的傍晚老人和孩子在河边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凉风,无疑这水对的当地的气候也重要的影响。而如今随着旅游开发,水系成为各地游客慕名而来的原因之一,常常能看到渡口坐船处站满了排队的人群,以此观赏水上西塘之景。所以选择在水边建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体现了生态文明。
(二)、典型建筑结构:
徽派建筑典型建筑有:粉墙黛瓦、马头墙、天井、牌坊等 我们从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
(1)平面形式:民居(住宅)以“四水归堂”的天井院落为单元,单元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明堂(现在的客厅),两侧为厢房(卧室),较大的古民居有前厅、堂和后厅堂,前厅堂为礼仪场所,是男人接待客人和日常活动的场所,后厅堂为供养长辈和女性活动的场所,突出“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特点,平面有口、凹、H和日等几种类型,三间屋天井设在厅堂前,四合层天井设在厅中。这正是古名居中的文化体现。
(2)结构形式:砖木结构,砖起维护作用。
(3)建筑色彩:粉墙黛瓦,朴素典雅大方。
(4)天井:“家有天井一方,世世代代兴旺”,它起采光、通风、排水、调节气温的主要功能,民居中天井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
(5)马头墙:起到防火、防风和防盗的作用。
(6)屋顶:徽商兴于明清,俗话说“无商不徽,天下财产徽占三分”。徽商视水为财,采用四面屋顶形式,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堂。”
(7)外部造型:高墙深巷,外墙几乎不开窗,民居的内向性、防御性显而易见。这是因为成年男丁外出经商,家中是老弱妇孺,一方面是基于安全考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妇女地位低下,“大门不迈,二门不出”、“庭院深深深几许”就是当时的写照,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以头墙高出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同时参差错落的结构,户户之间不会因为间隔太近而遮挡了阳光。
(8)建筑材料:充分利用地方材料-----木、石、砖。(9)民居装饰:力求精美,大门上方装饰有门眉,门眉多采用砖雕和石雕,门眉越高越气魄,表示该屋主越富有或官位越高,居民内饰充分发挥木雕艺术,在斗拱飞檐、门罩、花门栏杆等方面,精雕细缕,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景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画面,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还有耕织、渔樵、仕学孝梯等民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徽商自称为“儒商”,他们喜欢读书写字,家中多有对联、字画、装饰,起警示、激励族人的作用。
(10)减灾防灾:除了马头墙外,民宅的大门一般有铁皮包着,起到延缓火势和防盗的作用。结合门眉或檐口翘角图案,一般装有避雷针,起到避雷的作用。
(11)花园:民居一般有前面和后面,考虑到风水的忌讳原因,门前一般有庭园,他们叠假山、饰漏窗、掘水井鱼池、植花卉果木,与自然和谐一体,造就了永垂不朽的徽州古园林。
(12)牌坊是一种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是封建社会最高荣誉的象征。多建于孔庙、陵墓、祠堂、衙署、村口等处,是序列空间的开始,具有导向和标志作用,也是区别尊卑的标记。宫廷中用于祭天祀孔,民间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古牌坊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规模宏大,在建造上讲究选址、造型、雕刻、用料等。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有贞洁牌坊、功德牌坊、街牌坊、桥牌坊、山门牌坊。从牌楼的结构上分,有两柱一间、四柱三间、六柱五间等等多种样式。牌楼的楼顶,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十一楼的等。牌楼的间数和顶楼,绝大多数是奇数,与古代的阴阳理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古代人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三)、空间布局:
每个古村落都由民宅、公共建筑(祠堂、书院等)和公共闲地(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组成,从街道,到小巷,入庭院,上厅堂,进厢房,从公共空间层层递进到隐秘的私人空间,庭院(半公共空间)是两者的过渡,也让邻宅之间不会朴素遮光捂气。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在这些古村落的建设中,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 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
(四)、景观配置
建筑与植物,一硬一软,一张一弛,质感组成皆不同,形成鲜明对比;但作为景观构成中的基本要素,两者更多表现出的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当地园林面积不大,主要在一些私家院子里体现:如西园等。常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建筑以粉墙、灰瓦、栗柱为特色,用于显示文人墨客的清淡和高雅。植物配置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在景点命名上体现建筑与植物的巧妙结合,如“海棠春坞”,以海棠果及垂丝海棠来欣赏海棠报春的景色。常选择姿态苍劲、意境深远的中国传统树种,如白皮松、油松、圆柏、青檀、七叶树、海棠、玉兰、银杏、国槐、牡丹、芍药等作基调树种,且一般多规则式种植。同时植物往往体现着主人的不同的思想和雅志,常在墙角、角隅处植竹、松、梅等。植物的配置不仅仅是当地文化品位的体现,亦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化的体现。
(五)、文化背景:
徽派古民居的基本建筑形式是天井四合院楼居建筑,这种建筑形式的形成过程,深受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具有较为鲜明的区域特色。古代徽州地处皖南,与浙赣毗邻,原为山越人聚居地,区域文化相对落后。这里有黄山白岳盘亘其间,新安江、青弋江曲水蜿蜒,山清水秀,重岚叠翠,地狭谷多,险阻天成。皖南山区气候湿润,山谷盆地较为封闭,为防止瘴疠之气,古山越人宅居形式主要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适应徽州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较好的干燥、通风、采光和安全性能。汉魏以后,战乱频繁,自东晋起,大批中原望族、缙绅冠带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于此。山高谷深,兵戈少至,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理想的避乱栖息之所。中原士族的迁入,不仅改变了这里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徽派建筑形式的形成,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居民文化交融的’产物。总结:我们通过这几点的调查分析,得到如下的启示: 启示一: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创和谐城市。徽派古建筑的布局,体现了风水理论指导村落建设布局的综合价值,其中水系的活用、景观的配置,赋予村落、宅院以生气和灵性,对于村落的生态、环境等方面皆有积极作用,为村落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生态环境,使村落更秀丽、妩媚、晶莹和亲切,体现了生态价值、实用价值和景观价值。目前,风水文化正在逐步影响到城市建设、项目的开发及道路系统的布置等,规划管理部门必须面对和研究这一现象。建筑布置应依山就势,充分发挥“林中之城”和“山水城市”的环境优势,形成“依山傍水、显山露水”的城市环境特色,建设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山水宜居城市。启示二:应控制好建筑风格的整体分布
在这次考察中,我们印象最深最令人震撼的是民居。在大山绿色背景下,一片片错落有致、铺天盖地的房子仿佛天空落下的一朵朵游弋的白云,呈现出和谐安宁氛围,体现了建筑与山、水、自然环境整体美、协调统一美。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建筑风格的整体统一是一种最简单最朴素最有效的建筑美的创造。严格地说,风格是无法规划的,但却是可以控制的。从城市整体形象上对我市建筑风格进行分布研究,能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建筑风格向完整、协调、统一、有序又具有地方特色方向发展。建筑风格相对统一,建筑之间体量、色调及细节上的相互关联,是构建我市建筑景观特色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应该在一定的区域、组团内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比如推行“一街一品”和“一村一品”的设计,正是这一理念的探索和实践。
启示三:传承与创新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的形成有着其特殊的文化背景,我们应该在深刻了解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徽派建筑的特色深思,将其好的、优秀的运用到我们平时的设计这种,更重要的是将我们的所学知识融入徽派建筑之中,使其建筑特色更加夺目,与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贴切。
启示四:重视规划,是古民居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首先是重视规划编制。黟县的西递、宏村均编制了古村落保护规划,针对各村落建筑的特点,明确了古村落的保护性质、保护对象、划分了古建筑的保护层次,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宏村古村落保护规划》,规划明确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保护重点:一是以“水――建筑――环境”构成的风水村落形态;二是典型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建筑特色;三是古水系和私家园林布局;四是宏村独特的村落和环境景观。规划对各级保护区范围(法定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和要求做了详细的规定。为古村落现在、未来的发展描绘了蓝图,为城乡规划管理提供了依据。其次是重视规划管理。据嘉善县规划局局长介绍,县规划局在西塘设规划办(二级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古村落规划进行公告,村民新、改、扩建住房按程序进行公示,提高了规划的透明度,依靠村民提高了批后监管的力度。
(三)、存在的缺陷:
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水污染、墙面被破坏等
附录一:
关于安徽宏村及嘉善西塘古镇建筑的社会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为了保护古建筑,传承建筑文化,我们开展了本次调研,很感谢您配合我们做这次调查问卷!身为当地的孩子,您是否留意过身边的特色建筑呢?从传统的马头墙、美人靠和天井式的民宅,到记载着家族历史的祠堂,您是否知道他们的现状,又是否了解政府正准备将其开发成旅游景点或商业区呢?就让我们做一做这份问卷看看吧!您填写的信息对我们的调研来说十分重要,我们将严格保密,感谢你的支持!1.请问您在此地区生活的时间是: * A.0—5年
B.6—10年
C.11—15年
D.16年及以上
2.以下典型古建筑,您参观过的有: * [多选题] 安徽: 西塘: A.西递宏村 B.徽州古城---古国牌坊 C.黟县南屏村----祠堂群 D..关麓村---汪氏八大家 E..其他¬¬
3.请问您关注过的当地建筑特色是:(多选)* [多选题
A马头墙 B天井 C四合院 D二层屋
E门楼 F白璧外墙 G穿斗式木构架 H风火山墙
4.在您看来,当地古建筑总体处于以下哪一阶段?
A.废弃 C.移址并保留原貌
B.原址改为现代建筑 D.原址重建并留存建筑精华 E.其他¬¬
5.请问您认为当地古建筑为什么会处于这个阶段?(限选两项)* A保护技术落后,成为危房 B.与现代建筑格格不入 C.宣传不够,没有引起重视 D.缺乏资金 E.其他¬¬
6.请问您认为当地古建筑最主要的价值是(请按重要程度选出三项,由高至低排序)* [排序题] A.作为旅游景点,推广当地文化 B.作为历史古址,铭记当地史 C.作为实物博物馆,亲身体验
D.作为建筑研究基地,传承当地建筑特色 E.作为宗族聚集地,凝聚乡情 7.请问您觉得对当地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应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政府相关部门
B.公民
C.社会团体
D.商家
E.其他¬¬
8.对于亲身投入古建筑保护的相关活动,您的态度是: * A.非常愿意,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会去参加
B.愿意,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参加
C.无所谓,如果身边的人参加就考虑参加
D.不愿意,对这种事情没有兴趣
E.非常不愿意,觉得这种事情没有意义
9.为传承当地建筑文化,您认为最有必要采取以下哪些措施?(限选三项)* [多选题] A.将传统的建筑特色融入现代建筑中
B.把建筑文化引进课堂
C.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D.将民居改成民宿,对外开放
E.定期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
F.其他
10.为了宣传当地建筑文化,您认为以下哪些渠道能达到最佳效果?(限选两项)* [多选题] A.书籍报刊 B.电视节目 C.实地考察
D.举办摄影、征文活动 E.其他¬¬ 11.您对当地古建筑周边的生态环境的评价?
A环境绿化很差,十分压抑 B环境绿化一般,无特别感受 C环境绿化比较好,基本满意 D环境绿化很生态,适合居住 12.在现代倡导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古乡未来发展,您有何看法?
A继续发展旅游经济,促进古乡知名度
B联合各界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必要时减少旅游
C加大绿化面积,宣传生态知识,在开发旅游的同时进行修缮保护 13.您觉得有关部门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多选题】
A绿化面积 B增加植物种类 C丰富植物花卉的色泽 D树立温馨标语,禁止胡乱采摘
E净化水质 F加强对野生植物的保护 G设立宣传生态文化日 H其它 14.您对保护当地建筑,传承当地建筑文化有什么其他的意见和建议?
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如果您有进一步的意见或建议,请通过434306192@qq.com与我们联系。浙江农林大学暑期实践团 附录二:我们在行动:
--------------我们在西塘
古建筑考察队员身着园林学院文化衫行走在极具文化底蕴的村间古道、船上、桥上对当地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附件}和深入采访。
附录三: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附录四:参考文献
第四篇:郫县唐昌镇战旗村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郫县唐昌镇战旗村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郫县战旗村位于横山脚下,柏条河畔,在郫县、都江堰市、彭州市三市(县)交界处。全村幅员面积2.06平方公里,耕地2158.5亩,辖9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700人,党员81人;拥有村集体企业6家。
为对占战旗村的建设发展做进一步了解,我们到战旗村做了实地调查。
从1972年开始,战旗村成为郫县民兵训练点,也就拉开了战旗村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当时的首要问题就是抓住经济发展,这就为战旗村奠定了经济基础。1976年第一次新村规划,给战旗村带来了新的希望,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使战旗村成为了当时省、地、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村。
1994年,在全县首批股份制试点中,为避免村企分散经营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的弊端,村委会决定将本村经济效益较好的几个工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成立组建了“成都市集凤实业总公司”,公司成立董事会,负责企业得经营管理工作。
从2003年开始,依托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和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方针政策,战旗人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流转形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村、企、农三者合一,互动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近年来,战旗村立足本村实际,把发展经济放在工作首位,要发展经济,招商引资是关键,只有招商才能壮大集体经济,这是村领导近年来形成的共识。
首先,采取市场化方式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218.9亩,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面积较大,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实现了农民居住方式与生产生活方式同步转变的示范效应。
其次,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进现代农业集体化集约化发展。实现了农民就地就业个持续增收。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村民开始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提高。广泛开展“乡风文明进农家”、“五好家庭”、“十佳文明示范户”创建活动,引导群众破除陋习、崇尚科学。
战旗村的发展还在不断前进中,接下来,战旗村将致力于生态村的建设,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并向观光农业方向靠拢。
总之,此次调查,深刻理解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合理结合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合作经济是带动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第五篇:河南省党员干部驻村工作调查报告
党员干部驻村工作调查报告
中共防胡镇党委
河南省开展以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任职工作。一年多来,经过党委工作重心下移的驻村帮扶,目前派驻的贫困、软弱涣散村加强了基层组织、完善了基础设施、拓宽了致富渠道,村风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为总结成果和经验,对驻村第一书记、派驻村的“两委”干部以及未派驻第一书记村的干部群众进行了走访调查,防胡镇党委政府按市、县委组织部安排和指导要求,认真组织了这次调查活动,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淮滨县防胡镇的付庙村和冯庄村在县直单位选派的优秀党员干部的工作努力下,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成效。全省开展党员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工作在防胡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1、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一是让班子强起来。扎实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夯实两委干部提升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1
帮助两委干部在议事中规范程序,在办事中健全制度。重点细化落实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村两委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党员发展制度等。组织村两委干部到经济发展先进的示范村参观学习,对照先进找差距、理思路,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二是把队伍聚起来。要组织党员深入开展以提高素质、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党员的热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动力。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为党组织输入新血液,解决党员老龄化和青黄不接的问题,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围绕本地实际,采取走出去学与请进采教相结合的办法,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保证每个党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三是加强兵青妇组织建设。兵青妇组织是党联系各类群众的重要纽带,是推动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下一步,我们将帮助村支部加强兵青妇等群众性组织的建设,建立机构完善组织,创新载体,开展活动,营造氛围,增强活力。
2、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村实际情况,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积极配合两委班子筹措资金,加大群众宣传和引导,把资金和项目集中在群众亟待解决和重点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帮助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
3、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住实验区建设这个良机,加强土地流转力度,增强土地高效合理化利用,优化种植养殖结构,使更多的农民实现由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实现由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向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转变。通过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就业本领,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