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3 03:1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第一篇: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标题: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如何理解江泽民同志把小康社会概括为六个“更加”

原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教授说,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到2000年,我国顺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一个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当全国人民即将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时,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展望下个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十五大提出的三个目标,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关于小康的内涵,确定了两个方面:一是小康的社会属性方面,即“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一是小康的实现水平方面,即“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从这个标准来衡量,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上世纪末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状态.低水平,就是指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一是指人均水平还不高,二是指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小康.按照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的指标划分,我国在上世纪末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时人均只是800美元,去年人均900美元,今年可望达到或接近人均1000美元.但还只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而且人均数不等于每个人都达到这个水平.大体上只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口进入小康,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不全面,是讲我们以往总体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而且经济方面也主要是指解决了衣食无虞的问题,侧重在解决生存需要,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达到丰衣足食,温饱有余.需要指出,即使在生存需要方面,也还有许多问题来不及解决,例如住和行的问题当时还远没有得到解决.至于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所以十六大报告讲小康时使用的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发展不平衡,是讲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总体上说,从地区看,东部地区进入小康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则比重小;从城乡看,城市进入小康的比重大,农村进入小康的比重小.从收入差距看,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很不平衡,并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应当说是中国人民奔小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也是从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针对上面这些问题,按照作为从温饱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承上启下阶段的小康的要求,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此江泽民同志把这样的小康社会概括为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六个“更加”,就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同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相比,水平更高,内容更广,惠及全体人民.2.如何理解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各种有利条件

原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教授说,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意味着在物质文明方面要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具体说是用大体二十年的时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新的“翻两番”意味着我国GDp将达到36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从目前占世界第六位提高到第三位,仅次于美日两国.届时我国人口大约可以控制在15亿以内,人均收入可以提高3倍,达到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意味着更全面的小康,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它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就是说不仅物质生活富足殷实,而且人民的民主权利,精神生活和生存环境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是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就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特色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能够充分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创举.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3.如何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

权威人士指出,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面上看仅一字之差,去“有”为无,内涵中却大有文章,蕴藏深意.被外界称为“专门研究伟人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认为,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指出了一个发展方向.十六大将其简明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这是中国式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个特点将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新内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科研部主任李忠杰表示,十六大报告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很少人注意到这一细微变化,但这种变化非常必要:邓小平一九八二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现在已二十年整,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理论理解更加深刻,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更加清楚.一字之差,反映在发展变化上,中国的进步是一日千里:二00一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九万五千九百三十三亿元人民币,比****年增长近两培,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三,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一字之差,体现于经验积累上,十六大报告已将其总结为十个“坚持”.江泽民称,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无之间,表明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发展阶段步入成熟阶段:中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有无之间,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自成体系,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比,前者份量更足,寓意更集中,更完整.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理直气壮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足以显示,这个八十一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日趋成熟并更加自信.去“有”为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4.如何理解十六大的主题与根本走向

郑必坚在2002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十六大成为我们党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前期根本走向的一次大会.这一点,首先一个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就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开宗明义指出的这次“大会的主题”.江泽民同志这样说: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主题是贯穿报告全篇的一条红线.正是这个主题,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明确规定了我们党在新世纪要坚持举什么旗.这个主题,以“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的要求,明确规定了我们党在新世纪要坚持走什么路.这个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明确规定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前期的中心任务.这个主题,还以“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要求,明确规定了我们党要以什么样的战斗姿态和精神面貌,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因此,应当说,十六大的这个主题,实质上是内在地包含了关于新世纪我们党的指导理论,奋斗目标和党所应取的精神状态的全部基本要求.或者更展开一点和更深一层来理解,那就还可以说,十六大的主题的特点和意义还在于,它是以最简练的语言,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伟大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也就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而来),界定了党在新世纪所处的历史方位(也就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何处),把握了新的国内国际条件下党所面临的历史机遇(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前期的历史机遇中怎样作为,即向何处去),从而科学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前期的根本走向.5.如何理解13年来党的伟大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与根本走向

郑必坚在2002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十六大报告全部立论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新时期23年特别是近13年来我们党伟大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所作的最新总结和科学概括.这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根本走向的实践依据和理论先导.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大家都亲历了这13年.这是何等艰难复杂,何等波澜壮阔的13年啊!在这13年中,我们党面

临的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可以说是外有压力,内有困难,风险不断,考验不断.先是国内政治**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又有海湾战争,1991年华东大水,“台独”势力加紧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严重洪涝灾害,科索沃战争,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中美撞机事件以至“9·11”事件,阿富汗战争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其间,还有1997年邓小平同志逝世.受命于国内外风云变幻特殊时刻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极其复杂的政治形势,面对13年来一系列重大历史关头和事变,从容应对,强有力地团结和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成功地经受住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引领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经受考验靠什么 破浪前进怎么进 归根到底,靠的就是始终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同时又始终坚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和这条路线.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结束语中强调指出的,“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这里有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基本问题.一个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另一个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正是由于紧紧把握住这两个基本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这13年中,经过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对外关系和党的建设诸方面,适时地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政策和理论观念,作出了一系列统率全局的重大部署,实现了一系列实践上和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比如,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比如,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比如,确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及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确立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的执政党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等等.其结果,正如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的,我们党和国家在这样的基础上,将进入新的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党的作风建设的新阶段.也正是在这样的进程中,我们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解,直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直到十六大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联系这13年来的历史进程,我们大家都会深切地体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这13年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中,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必然结果.如果再联系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我们还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精辟地指出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而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集中地概括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来说,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丰富和发展.它既同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性的主题,而又开拓了新的境界.它既是我们党这13年全部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中的根本之点,又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历史长过程.就我们已经经历的这一大段历史来看,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开始了探索的过程,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出新的理论和新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再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又有了进一步丰富发展并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功.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由此而来的.6.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与根本走向

郑必坚在2002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六大的灵魂,是我们党面对新世纪,实现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的鲜明体现,也是党对自身在新世纪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反映.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是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的一大关键,因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根本走向的一大关键.我们党的全部历史经验证明,认清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既至关重要,又并非容易.试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80多年间,我们党的一切重大胜利和发展,其前提都离不开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方位;而一切重大迷误和失败,其症结也都同在历史方位问题上的偏差和错误密切相关.事情就是这样:当毛泽东同志科学地分析和清醒地把握了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而又处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这个历史方位的时候,我们党的具有伟大独创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路线和道路就产生和发展起来了.而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对我们党自身所处历史方位的认识和把握发生偏差和迷误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失误就随之发生了,“大跃进”,“共产风”和“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失误就接踵而至了.错误和挫折的教训,使我们党十分痛切地懂得了科学地认识和把握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问题之重要.回想一下,甚至可以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造,就是从廓清迷误,认清历史方位起步的.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就多次向全党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相应地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改革开放”,“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三步走”,“两个大局”,“小康社会”,“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经济特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等等重大新概念,都是由此而来的.再请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一条,还是犹疑于“同旧社会差不多”或者“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那样两个极端的迷误,哪还谈得上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还谈得上什么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如果说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主要回答和解决的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联系于这一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直接意义上,首先回答和解决的是现阶段我们党的历史方位,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就是联系于这一党自身发展的历史方位的.说到这里,我们也就能够更明白地理解江泽民同志所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句话的分量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面临的世界情况.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实现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面临的中国情况.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世界情况和中国情况大背景之下的我们党的情况.这就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到今天已经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二是“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大变化,集中地反映了我们党80多年历史发展所取得的全部胜利,成就和进步;另一方面,又集中地反映了我们党今天所面临的全部挑战和考验.这种考验,说到底,就是我们党能不能在新世纪,在前面所说的世界情况,中国情况和党的情况的历史方位上,真正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以利于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实现党在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正是在这样科学分析我们党今天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这就是:“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揭示了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使我们党的理论,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始终坚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党要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就必须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又是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的武器,同时还是检验党的理论,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的建设是否保持活力而避免僵化的标准.因此,只有清醒把握历史方位,紧紧抓住与时俱进这个关键,才能深刻理解“三个代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坚决维护“三个代表”.再进一步说,与时俱进,既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与时俱进的政党,才能永葆青春;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才能万古长青;反映与时俱进的事业,才能欣欣向荣.“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和精髓.先进性问题,从来就是党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从来就是党能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一个政党为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可以拥有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条件,但归根到底靠的是本身理论和实践的先进性.一旦失去了先进性,那么不论叫什么名称,也不论拥有何等强大的手段,终归站不住,终归要失败.还需要深切认识,先进性从来就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什么抽象的,一成不变的.党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方位上始终保持先进性,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新世纪,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面前,党的先进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无疑应当包含新的时代要求.如果不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先进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相联系,不同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联系,不同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相联系,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党的执政地位也就无从巩固.“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都一定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包含的一个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警示和告诫就是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历史由来和发展过程,历史地位和理论体系,从9个方面完整地展开了它的主要内容,确立了这个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接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下编辑出版,前两卷也跟着修订出版.邓小平同志的主要著作在他生前由他主持编定出版,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写到自己的旗帜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我们党又郑重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

1997年初,邓小平同志逝世.领导我们开创新时期开辟新道路的领袖人物不在了,中国将向何处去 党内外,国内外都很关注.党中央在讣告和悼词中庄严宣告:“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更高地举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念,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愿望.”悼词结尾讲了10个“我们一定要”,这也是对党在新时期的基本经验的一次简要的总结.十五大报告,更是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大会的主题,强调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开拓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从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军事,统战,民族,宗教,外交,党的建设等许多方面不断推进政策和理论的创新.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第二,三,四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是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行动纲领.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实现的路线转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仍然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这些名言,激励和指引我们党把我国的经济发展驶进了快车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地把握住这个硬道理,并且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新思路要不断开拓.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突出了三条新思路:一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外需内需都推动着经济发展,中国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势必以扩大内需为主,在外需受到世界经济低迷影响的时候尤其是这样.二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我们自己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世界发展经验的总结.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既是吸取当代世界经验的成果,又是对中国发展的得失进行深刻的战略反思的成果.只有克服盲目和近视的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才能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而经济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实现的路线转变,最根本的又一条,就是从僵化半僵化转变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转变到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实现现代化的强国之路.改革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教育科技文化改革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经济改革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外开放,以建立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四项基本原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的立国之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而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又赋予这些基本政治制度以新的时代内容,要求它们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这就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其他各项公民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权利.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第五条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六条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两条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最初10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针对这个情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13年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采取了许多实际步骤,取得了许多重要经验.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总的说是在稳定中前进的,这是总结和吸取了反右派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反右倾运动,“四清”运动,直到“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教训的结果.同那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连续不断的动荡和破坏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仍然未能防止和避免1989年那样的政治**.有鉴于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注意稳定,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从而保持了13年持久的稳定.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人民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是因为我们党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因为我们党反复强调,对任何可能引起不稳定的因素都要把它们化解在基层,制止在萌芽状态;最根本的是我们党中央是团结一致的,全党是团结统一的,遇到了什么问题,大家按照中央的要求,统一步伐,齐心协力地加以解决.我们所珍视和追求的稳定,不是消极的稳定,静止的稳定,而是推进着改革和发展的稳定,是由改革和发展支持着的稳定,从而是能够保持21世纪改革和发展顺利前进的稳定.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其他各条是:第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第八,“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第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四条,是党的基本路线在各个方面的展开,这里就不多加论述了.10.如何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新的发展阶段的三个特征

龚育之在2002年11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新时期的历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呢 新阶段的特征应该怎样来概括呢

新阶段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是朝着发挥市场作用的方向不断前进的,在这个方向下已经取得的成绩也是大家公认的.但是在理论上,囿于过去的观念,许多同志总不容易冲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思想牢笼.虽然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没有根本矛盾,但那时对计划经济的性质和地位,市场调节是否就等于市场经济,还没有清楚的认识,中央的正式决定对这个问题也还没有做出明确的论断,在国内外**的冲击下,理论界还发生过又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当然更主要是总结改革以来的实践经验,适应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和1991年多次讲到这个问题,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更是鲜明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把问题提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为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1992年4月30日江泽民同志在一个重要的决策场合表示:十四大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要前进一步,这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6月9日,江泽民同志到中央党校作报告说:“最近经过学习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在对计划与市场和建立新经济体制问题的认识上,又有了一些新提法.大体上有这么几种.一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同志说他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说这虽然是他个人的看法,但也和中央一些同志交换过意见,大家基本上是赞成的.6月12日,江泽民同志向邓小平同志汇报.邓小平同志赞成这个提法,并说:实际上我们是在这样做,深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搞市场经济,没有竞争,没有比较,连科学技术都发展不起来.产品总是落后,也影响到消费,影响到对外贸易和出口.他还说:在党校的讲话可以先发内部文件,反映好的话,就可以讲.这样十四大也就有一个主题了.结果,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党委都同意这个提法.十四大报告专门论述了这个提法,十四大正式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十六大报告对此做了总结和评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从十四大到十五大,到20世纪末第九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我国已经建设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新的历史性突破和转变,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形象.新阶段的第二个特征,就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邓小平南方谈话和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极大地鼓舞和调动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的经济发展走上了朝气蓬勃的快车道.什么叫快车道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保持稳定的较快增长,但是治理整顿那3年,年增长率降低了,最低的1990年降到3.8%.1991年开始回升.从1992年到2000年这9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0.3%.其间虽然有过一时的过热,但很快就被控制住了.在这样长的时间里,在经济总量和年增长率达到这样高的水平上,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新阶段的第三个特征,就是确立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个过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始,到十四大和十五大则进一步把这面理论旗帜更加自觉地高举了起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也就是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高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旗帜,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称之为邓小平理论,是从这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来说的,称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从这个理论的主题来说的.在新阶段,国际形势仍然是复杂的.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相继发生;美机轰炸我驻南使馆,中美关系处在多事之秋;国内自然灾害严重;台独分裂活动频繁.党中央继续按照沉着应对的方针,妥善处理,保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捍卫了我国的主权和尊严,坚持了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外交方针,继续取得了新的胜利.现在,我们党宣布:到20世纪末,我们党规划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80年起20年内翻两番的目标已经实现,近13亿人口的中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将近两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的良好开局.在开局之初,就发生中美撞机事件,发生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阿富汗战争,中东危机加剧,新的伊拉克战争阴云骤起.党中央冷静观察,清醒估量国际形势,在以自尊,自信,自强的姿态处理好国际事务的同时,埋头苦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在国际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仍然达到7.3%,2002年前三个季度达到7.9%.如果保持这样的或者略低的速度,那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中再翻两番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总起来说,这13年,包括第一阶段的收局,第二阶段的全程,第三阶段的开局,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考验不断的形势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巨大胜利.应该说,这13年是成就辉煌的13年,是政治稳定的13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13年,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各方面改革配套发展的13年,是走近,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13年.十六大报告总结说:“人们公认,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

11.如何理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辅相成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谈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时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对此,一些专家认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一定会把整个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高峰.社会主义文明认识新境界

常绍舜(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十六大报告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这是哲学理论上的一次重大创新,它不仅开辟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文明认识的新境界,而且为我国整个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李忠杰(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科研部主任)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理论上的进步.政治清明不清明,对社会影响很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建设也要体现相当的水准.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政治作为文明的一个主体,说明我们党对政治认识的深化: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推进政治发展.三个文明相辅相成王一程(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的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上层建筑.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立在一定历史阶段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其中,政治文明体现该历史阶段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卫灵(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化建设是经济,文化和政治全面发展的进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倡导政治文明建设,是新世纪的新理念,是对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体现.如果说物质文明建设表现了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不懈追求,精神文明建设表现人们对主观精神世界的追求的话,政治文明则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的社会关系,理想的社会制度的追求.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刘春(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副主任)我们远未达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只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框架和体系,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和建设.历史所遗留下来的,现时产生的,国际局势的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有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问题和难题,需要我们着力解决.宋振国(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江泽民同志的报告,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正确途径:一是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三是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江泽民同志的报告中有关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的论述,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纲领.12.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和程序,坚持把这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中,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党代表工人阶级实施政治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政治保证.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当家作主,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这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的基础.人民利益的广泛性,要求有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各种民主形式,领导,组织,支持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管理好国家,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根本利益.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推进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三大建设和改革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形式,也是创造人类文明的基本实践形式.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各项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关键是实现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政策和法律的关系,把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与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统一起来,不断提高执政水平.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是我们党对国家事务实行领导的重要特点.只有坚持三者在实践中的统一,才能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从事实上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和自由.13.如何理解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十项基本标准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方面.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

全面小康的根本标志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千年概念崭新含义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八是大学入学率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05年可以达到15%,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预计到2010年就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95%.这里,对于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所以只能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命题.这个命题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的一系

第二篇: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如何理解江泽民同志把小康社会概括为六个“更加”

原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教授说,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到2000年,我国顺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一个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当全国人民即将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时,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展望下个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十五大提出的三个目标,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关于小康的内涵,确定了两个方面:一是小康的社会属性方面,即“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一是小康的实现水平方面,即“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从这个标准来衡量,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上世纪末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状态.低水平,就是指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一是指人均水平还不高,二是指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小康.按照世界银行1998/1999《世界发展报告》中的指标划分,我国在上世纪末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时人均只是800美元,去年人均900美元,今年可望达到或接近人均1000美元.但还只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而且人均数不等于每个人都达到这个水平.大体上只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口进入小康,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不全面,是讲我们以往总体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而且经济方面也主要是指解决了衣食无虞的问题,侧重在解决生存需要,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达到丰衣足食,温饱有余.需要指出,即使在生存需要方面,也还有许多问题来不及解决,例如住和行的问题当时还远没有得到解决.至于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所以十六大报告讲小康时使用的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发展不平衡,是讲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总体上说,从地区看,东部地区进入小康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则比重小;从城乡看,城市进入小康的比重大,农村进入小康的比重小.从收入差距看,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很不平衡,并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应当说是中国人民奔小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也是从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针对上面这些问题,按照作为从温饱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承上启下阶段的小康的要求,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此江泽民同志把这样的小康社会概括为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六个“更加”,就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同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相比,水平更高,内容更广,惠及全体人民.2.如何理解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各种有利条件

原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教授说,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意味着在物质文明方面要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具体说是用大体二十年的时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新的“翻两番”意味着我国GDp将达到36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从目前占世界第六位提高到第三位,仅次于美日两国.届时我国人口大约可以控制在15亿以内,人均收入可以提高3倍,达到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意味着更全面的小康,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它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就是说不仅物质生活富足殷实,而且人民的民主权利,精神生活和生存环境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是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就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本新闻共13页,当前在第01页

***80910
111213

第三篇:《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定。《江泽民文选》集中体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对于我们进一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

后的13年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连不断地遇到了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大踏步地推向前进。《江泽民文选》就是这13年波澜壮阔进程的生动写照。学习《江泽民文选》,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感受到江泽民同志理论创新的成果与他高超的智慧和高尚的情怀是分不开的。

江泽民同志目光远大、胸怀开阔、思想敏锐。他强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善于从中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他注重战略思维,放眼世界,深刻洞察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他越是情况复杂,越是头脑清醒,善于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敏锐地观察和发现新情况新苗头,并在关键时刻果断地作出决策,始终牢牢把握党和国家工作的主动权。

江泽民同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党的事业、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涉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时候,他旗帜鲜明,义正辞严,绝不允许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侵犯和损害。他时刻记挂着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常常因为一些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而夜不能寐、寝食难安。他反复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求各级干部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江泽民同志勤奋学习、注重修养、励精图治。他善于不断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中汲取思想营养,不断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真理和丰富智慧。他倡导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要求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必须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

江泽民同志尊重科学、作风民主、多谋善断。他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在全体人民中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气氛。他重视并带头调查研究,强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他善于在复杂多变的各种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刻警惕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他强调领导干部应该具有心胸宽广的雅量,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这样才能吸收各种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才能使自己不断地长本事、长智慧。在关系国事、民心的重大和紧要关头,他总是深谋远虑而又总能果决而行、指挥若定。这都是难能可贵的。

学习《江泽民文选》,一定要与学习江泽民同志的政治智慧、领导艺术、崇高风范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

第四篇: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从全面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要求出发、专门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强调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是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战略性部署。学习江泽民同志《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这篇讲话,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要在经济上或物质上富裕起来,同时必须使精神文明同步提高到一个新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通过学习,笔者认为,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应做到突出“五个重点”。

一是以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重点,切实打牢干部群众思想基础。按照“大兴学习之风,大力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青年学生为重点,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指导工作,进一步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结合巩固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大力推进理论教育,着力深化理论研究,努力改进理论宣传,进一步健全精神文明建

设长效机制,动员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二是以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题,着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认真组织开展好公民道德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充分利用“市民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等阵地,促进道德新风“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万家”。精心组织“热爱金沙,建设金沙”、“共铸诚信金沙”等主题教育,努力营造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的良好氛围。将“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促进广大干部群众明荣辱,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把思想道德建设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组织实施好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切实开展好“走进九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系列活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三进”活动。加强对书店、网吧、音像制品店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三是以“十创一评”工程为载体,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抓好文明城市、文明村寨、文明单位、文明大道等创建工作。“文明城市”创建以“整脏治乱”为主题,按照省级文明城市测评标准,以强化市民教育、实行严管重罚为突破口,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城市管理工作上台阶。“文明村寨”创建紧紧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科教富村、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环境美村“四村建设”为主题,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好、生态环境好、文化科普好、道德风尚好、遵章守法好、班子建设好“六个好”目标。“文明单位”创建围绕“三优一满意”、“共铸诚信机关”等创建活动,努力打造诚信机关、诚信单位、诚信组织。“文明大道”创建活动以326国道、720县道、柳沙路为重点,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围绕安全畅通好、文明执法好、环境整治好、绿化美化好、村镇建设好、经济发展好“六好”创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按照省、地部署,切实抓好各类节庆日、纪念日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城乡共建等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共建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以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为动力,认真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积极推进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继续做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的立项、申报工作,注重抓好乡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村精神文明活动室的建设和管理,实施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模改数”工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规划实施红色旅游工程,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

五是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保障,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把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同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根据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还应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必须健全落实目标责任。各部门、各乡镇根据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和文明委安排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协助文明办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群众性文体活动。文明委把是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否扎实有效列入乡镇、部门综合目标考核内容,严格检查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二是必须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围绕群众所想所盼,扎实开展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来。重点开展好以“整脏治乱”为主题的文明城镇创建和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优化群众意识,更新群众观念,提升群众水平。

三是必须注重工作实效。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虚功实做”,注重实效。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和人民的需求,紧密联系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听广播难等问题,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设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四是必须强化队伍建设。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方式,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政治水平,强化实践锻炼,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本领。对“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予以重用,真正形成想干事的人才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才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才有地位的良好氛围,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第五篇: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落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战略任务的又一重大举措。我们要坚决响应党中央和胡锦涛同志的号召,按照“真学、常学、深学”的要求,把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扎扎实实做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的工作

。在认真研读原著上下功夫,进一步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认识。《江泽民文选》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全面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生动教材。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和全军统帅,江泽民同志在领导我军继往开来、迈向新世纪的伟大进程中,以巨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集中全党全军的智慧,创立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在军事领域的生动展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作为军队来讲,要把深入研读江泽民同志的军事著作作为学习《江泽民文选》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广大官兵进一步加深对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科学体系、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认识,掌握精神实质,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把学习《江泽民文选》与学习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不断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把我军建设推进到新阶段,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军的神圣使命,须臾离不开党的创新理论指导,须臾不能放松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胡锦涛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实践性和根本的指导性。我们要把学习《江泽民文选》与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切实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凝聚军心,激励广大官兵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忠实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

注重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推动军队各项建设和工作又快又好发展。科学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科学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学习《江泽民文选》,要确保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我们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紧紧抓住确保部队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问题,紧紧抓住我军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紧紧抓住影响部队建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努力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推动发展的具体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和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成果。

下载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深刻洞察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指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

    《江泽民文选》学习心得体会

    《江泽民文选》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要充分认识学习《江泽民文选》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其丰富的内......

    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之一

     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们巩固和加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认真组织好这次学习活动,进......

    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深刻洞察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指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

    《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精选5篇)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刘志强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

    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文章标题: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范文《江泽民文选》内容丰富,涵盖了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等各个领域。在文化建设方面,《江泽民文选》中有大量的篇幅、精辟的论......

    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今年以来,国家实行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大了土地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信贷规模,以此来遏制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状况。在这种形势下,有些同志的思想出现了偏差,对“要不......

    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标题: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以德治国内容提要:“以德治国”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邓小平理论与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