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房屋买卖合同的法律风险点
房屋买卖合同的法律风险点
合同本为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交易双方行为而存在,但法律风险就像一个个暗礁,使得合同的起草者、审查者不得不提心吊胆、步步为营。在一定程度上,合同法律风险可通过收集、识别、分析、定位等系统化手段得以避免或者降低。本文主要以房屋买卖合同为例,简要阐述在合同订立过程中的主要风险点以及防范策略。
一、合同起草签订前是否进行了相关调研
在房屋买卖合同中,未进行前期调研而产生风险的典型例子有
风险行为1 未对签约对方的主体资格作详细调查,而与没有签约主体资格的相对方签约。
•风险结果可能导致合同无效,一方当事人利益受损。
•预防策略合同各方应当注意对签约对方的主体资格作详细调查,防止对方没有签约主体资格。比如自然人是否是该房屋的合法所有人或签约单位是否具有法人资格、签约人是否具有代理权限、现售商品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等。
风险行为2在签约前,买方未对所购买的房屋是否属于下列国家禁止转让的房屋进行调查。
•风险结果如房屋属于国家禁止转让的房产范围,则该合同无效,并极有可能给买方造成重大损失。
•预防策略在签约前,买方应对所购买的房屋是否属于下列国家禁止转让的房屋进行调查
(一)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条件的;
(二)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房地产权利的;
(三)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
(四)共有房地产,未经其他共有人书面同意的;
(五)权属有争议的;
(六)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转让的其他情形。
风险行为3 未对合同对方的资产状况、信誉状况作调研。
•风险结果合同对方很可能存在资产、信誉问题影响合同履行,导致无过错的一方遭受经济损失。
•预防策略应对合同对方的资产状况、信誉状况等作调研。企业资产调查一般包括如下内容企业的土地、厂房、办公场所及其产权,企业车辆、设备、办公用品等;企业的对其他企业持有的股权或债券;企业的应收帐款和应付帐款,企业分支机构及其财产情况;企业股东或合伙人的资产情况。在具体实施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资产从时间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企业信用调查包括如下内容企业工商登记中的名称、资本金、企业法人情况、经营活动有无超越本身范围和企业经营情况;企业有无漏税、拖欠税款情况;企业进出口情况;企业与其他企业有无经济纠纷,有没有违规信息,法人有没有会影响到企业
风险行为4 买受人未在购买房屋之前对所购买房屋的相关情况做全面调查。a.风险结果可能发生买受人所购买之物权属不明或该物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情况,从而给买方造成损失。
b.预防策略买受人在购买房屋之前应对所购买房屋的相关情况做全面调查,如到相关房地产登记部门进行查询以确定购买该房屋不侵害自身或第三方的合法权益;了解所购买房屋是否存在租赁、抵押等法律关系。
风险行为5 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时未办理审批手续。
a.风险结果房屋转让行为无效,可能给买方造成损失,卖方应承担相应的责任。b.预防策略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时,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
风险行为6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将其占有的国有房屋进行买卖,未进行资产评估。
a.风险结果违反国家强行性规定,导致合同无效,造成卖方经济损失。
b.预防策略如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将其占有的国有房屋进行买卖的,应当进行资产评估,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办理必要手续。
二、合同内容是否完备齐全
风险行为1 合同主要条款缺失或约定不明确。
a.风险结果可能导致合同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因条款不全或约定不明而发生争议,从而给一方带来损失。
b.预防策略合同中应包括如下主要条款开发商的相关情况、房屋坐落的具体位置、购房的价格、面积、交付使用日期、付款方式、房屋建材和安装标准、房屋建筑质量、房屋平面图等。每个条款都应力求明确,不可摸棱两可。
风险行为2 卖方未在合同中担保其交付的房屋及其处分权不存在未告知对方的瑕疵。
a.风险结果如该房屋的转让侵犯了第三人的所有权或优先购买权,则该第三人可主张房屋买卖无效。买方的合同目的将无法实现,卖方也将因此承担违约责任。b.预防策略卖方应在合同中担保其交付的房屋和其处分房屋的权利不存在未告知对方的瑕疵。如合同为多个所有人共有,或存在具有优先购买权的承租人等。
风险行为3 卖方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不未符合法定条件。
a.风险结果合同无效,卖方应赔偿买方承担违约责任。
b.预防策略卖方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时,买方应要求卖方保证下列事项
(一)按照出让合同约定已经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
(二)按照出让合同约定进行投资开发,属于房屋建设工程的,完成开发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属于成片开发土地的,形成工业用地或
者其他建设用地条件。转让房地产
•风险行为4 卖方在预售商品房时,未符合法定条件。
a.风险结果卖方应停止预售活动,承担行政责任,如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等。b.预防策略卖方预售商品房的,应当保证符合下列条件
(一)已交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
(二)持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按提供预售的商品房计算,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并已经确定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日期;
(四)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办理预售登记,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商品房预售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预售合同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此外,商品房预售所得款项,必须用于有关的工程建设。
风险行为5 买方在购房过程中,未将售楼广告中明示的重要内容写入合同。
a.风险结果可能导致双方因交付的房屋与卖方事先承诺不一致而发生争议时,买方不能依据合同主张自己的权利。
b.预防策略买方在购房过程中,应谨慎注意审查合同文本,对于售楼广告中开发商明示的条款,如果很重要,应写入合同。而且应当在合同中注明,如果双方当事人无法在相关细节上有所说明并得到双方认可时,则卖方提出或发布的售房广告及其宣传品应当作为解决纠纷的证据。
风险行为6 在私房买卖合同中,未注明房屋及有关设施的质量状况。
a.风险结果可能导致房屋交付时,双方就未载明的房屋及其有关设施的质量发生争议,并给一方造成损失。
b.预防策略对于私房买卖,应当注明房屋新旧程度、墙面、管道以及有关设施的质量状况等。
风险行为7 双方未明确在合同中约定房屋面积的计算范围。
a.风险结果可能导致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或房屋交付后,因房屋面积问题发生纠纷,从而使一方受损。
b.预防策略双方在合同中约定房屋面积时,应明确写明建筑面积、套内的建筑面积、以及用户的实际使用面积。
风险行为8 双方未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房产交付和办理过户登记手续的具体期限。
a.风险结果可能导致双方在交付环节中发生纠纷或在办理过户手续时责任不明。b.预防策略双方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房产何时交付和何时办理过户登记手续等内容,具体应包括起算时间点和期间。
风险行为9 双方在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过程中,未约定楼体和公用设施质量状况。
•风险结果可能导致双方在交付验收时发生争议,并给一方造成损失。
•预防策略对于商品房买卖,在合同中应对楼体的沉降程度、平直度、墙面等质量问题和商品房水点暖气、密封、消防、电梯等设施有所约定,对于公摊部分也应有所说时房屋已经建成的,还应当持有房屋所有权证书。发展的个人违法记录;企业的支付情况等。
•风险行为10 双方未明确约定商品房的周边设施条款。
a.风险结果一旦发生纠纷,合同一方将无法依据合同主张自身权利,从而给合同一方造成损失。
b.预防策略双方应对其他达成协议的重要问题签订补充条款,如对于商品房的周边设施条款商品房一定距离以内不得再建非绿化设施的其他设施,不得有垃圾站、污水处理站等影响生活质量的设施;以及噪音条款,电磁辐射条款等。
风险行为11 双方未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物业管理问题。
a.风险结果可能导致双方在合同履行中或房屋交付后,就物业相关问题发生争议,而无法依据合同主张自身权利。从而使一方受损。
b.预防策略双方应在合同中就物业公司、相关服务标准,物业费标准等作出明确具体的约定。
风险行为12 双方未在合同中载明合同约定面积与产权登记面积发生误差的处理方式。
a.风险结果可能导致双方在合同约定面积与产权登记面积发生误差时产生纠纷,从而给一方造成损失。
b.预防策略按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计价的,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载明合同约定面积与产权登记面积发生误差的处理方式。
风险行为13 双方未在合同中约定保修条款。
a.风险结果可能导致双方在房屋维修时相互推卸责任,或产生其他纠纷;有可能使卖方承担不必要的保修责任,或买方无法及时获得维修等。
b.预防策略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对所售商品房承担质量保修责任。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就保修范围、保修期限、保修责任等内容做出约定。保修期从交付之日起计算。
风险行为14 签订合同中将“定金”误写为“订金”。
•风险结果“订金”不适用双倍返还条款。因此买方的利益无法有效充分维护。•预防策略签订合同中应当注意“定金”与“订金”的区别,准确使用法律术语,以确保表达自身的真实意思。
•风险行为15 双方未约定购买人在接收房屋时对房屋的验收权利。
•风险结果将对买方的验收造成不利影响,有可能使买方无法依据合同正常行使验收权利。
•预防策略合同双方应当约定房屋交付时,购买人对房屋的验收权利,并详细约定验收的方法
风险行为16 双方未约定市场行情或货币政策变化对房屋价款的影响。
•风险结果法院可能认定即使市场行情、货币政策变化依然按原合同履行,导致一方承担巨大损失。
•预防策略当事人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市场行情或货币政策变化后,应如何调整房屋价款。
风险行为17 双方未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一方违约后应承担何种违约责任。
•风险结果可能造成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但无法依合同追究对方责任挽回损失。•预防策略双方应在合同中约定,如一方违反合同约定,另一方可追究违约方的责任,并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金或赔偿损失。
风险行为18 双方未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的具体数额或计算方法。
•风险结果未约定违约金或赔偿损失的具体计算方法,导致双方对违约金或赔偿损失的具体数额发生争议。《合同法》第114条第2款规定,约定违约金数额过低,损失得不到补偿,约定数额过高,得不到法律支持无法实现。
•预防策略只要约定了违约金或赔偿损失的,一定要约定具体数额或计算方法。在约定违约金时,数额约定不能过高或过低。一般而言,约定的违约金数额不能超出合同标的额,若一方的损失确实超过合同标的,可直接约定赔偿损失。
三、合同内容的表述是否正确
风险行为1 未签定正式的书面房屋买卖合同,仅以口头约定方式达成协议。
•风险结果争议发生后,无法证明买卖事项的存在,以及买方拥有该房屋的合法性。且在任何一方违反合同时,作为他方找不到追究该方违约责任的依据。•预防策略房屋买卖合同双方应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不得凭人情、信任以口头形式约定。
风险行为2 未在合同中写明关键性术语、名词的含义。
•风险结果合同双方可能因对合同文字理解不同而导致实际履行状况与合同真实意思表示不一致。为合同的履行埋下纠纷的隐患。在诉讼中法院也可能会对表述不清的字句做出不利于一方的解释。使一方利益受损。
•预防策略在签订合同时,合同用语的一定要准确、清楚。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关键性的名词术语要在合同开头作出必要的定义或解释,以免发生歧义或造成理解障碍。
第二篇:劳动法法律风险点
劳动合同
载明员工送达地址:
在约定乙方地址时,需要注明该地址为送达地址,并在劳动合同附注中写明:乙方送达地址是甲方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乙方拒绝签收甲方相关文书时)的送达地址,如甲方按照上述地址送达文书,邮件被退回即视为乙方签收,该地址任何人签收视为乙方签收,合同期内如果乙方送达地址发生变更应该书面通知甲方。
增加调职、调岗、调薪的弹性条款:
1: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企业甲方可以根据生产、经营需要通过民主程序制定、调整薪资制度,并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和员工的能力表现,可以合理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包括部门、工种或职务)根据岗位合理调整乙方的工资,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最低薪资,乙方自愿遵守、服从。
2:类似的弹性条款如:甲方可以根据生产和工作需要及乙方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和表现升、降乙方的职务,调整乙方的工作岗位,乙方愿意服从甲方的安排;甲方可根据实际经营状况、内部规章制度、对乙方考核结果,以及乙方的工作年限、奖罚记录、岗位变化等,调整乙方的工资水平,但不可底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者违约金的约定:
1: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的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2: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规定的,违约金数额由当事人约定。
程序上:
招聘:
单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招聘条件,注意将此广告存档备查,并保留刊登的原件。一旦因在试用期解雇员工而产生纠纷时,就可使单位处于主动地位,防止出现举证不能而败诉的风险。
录用条件:
1:要对“录用条件”事先进行明确界定。对录用条件一定要明确化、具体化。应该把岗位要求是什么,怎样衡量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固定下来。“录用条件”的共性可以通过规章制度进行明确。“录用条件”的个性可以通过招聘广告、劳动合同等等和规章制度结合起来进行明确。2:要对“录用条件”事先公示。
1)通过招聘广告来公示,并采取一定方式予以固定,比如将此广告存档备查,并保留刊登的原件。以为诉讼保留证据。
2)招聘员工时向其明示录用条件,并要求员工签字确认
3)劳动关系建立以前,通过发送聘用函的方式向员工明示录用条件,并要求其签字确认
4)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录用条件或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形
劳动合同的续签程序:
如果用人单位不想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采取以下措施: 1:与劳动者已经续签过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到期前,及时(最好是原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前1个月)书面通知员工合同期限届满时劳动合同终止。这样做可以破坏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成立条件。2:合同到期应及时办理终止或续订手续。
3:对于决定不续签合同的,要及时办理终止手续,否则,双方将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员工辞职
如果员工辞职,可要求员工提前30天(试用期提前3天)提出辞职申请,否则追究其赔偿培训费、招聘费、对生产经营的直接损失。
企业解除员工劳动合同
应该证据充分,程序合法,一定要通知工会。并且注意要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送达给员工,不能送达时需要公告。
离职移交等事项:
1: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了知识产权归属、离职移交手续等条款,以避免争议发生,即使发生争议时也使企业处于有利地位。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
2:劳动合同解除、终止员工直接向接替工作的员工介绍本岗位的职责、工作范围、工作方法和业务运作程序,交清本岗位上的各种设备、设施情况,并让设备、设施在正常运转情况下交给接替员工。
3:向接替人员或企业制定的人员交代尚未完成的工作任务。
制度的合法性程序
制度有效实施的前提,必须保证其内容的合法性,程序上必须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还要注意规章制度的公示。
TIPS:
1: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时尽量以和为贵让员工主动提出辞职申请,一来可以给员工台阶下,同时也可免付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金。
2: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解除劳动合同也就在试用期可用。要求用工单位发现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时,应及时解除合同,最起码应该在试用期届满前解除合同。3:知情权的运用与对员工入职审查时的法律风险防范 a身份、学历、资格、工作经历等信息是否真实。b是否存在疾病、残疾、职业病等 c年龄是否达到16岁
d是否与其他企业签订有未到期劳动合同 e是否与其他单位存在竞业限制协议
企业在招聘此类员工时,应当对其是否与其他单位签定有竞业限制协议进行认真审查,确认拟招用的劳动者不负有上述义务时才可以与拟招聘的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审查确认的方法,可以审阅员工与原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向原单位致电、致函进行调查;也可以让拟招聘的员工写下来保证书,保证其在原用人单位工作期间无保密和竞业限制的约定,否则,责任自负。f如果是外国人,是否办理外国人就业手续。
公司规章制度:
5)规章制度中对录用条件进行详细约定,并将该规章制度在劳动合同签订前进行公示
HR基础管理工作:
将岗位调查、岗位设计、岗位分析、绩效考核等一系列HR基础管理工作制度化。1:企业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如果认为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经过转岗或者培训以后仍然不能胜任工作的,企业可以在支付经济补偿金后解除劳动合同,但是需要证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需要有《岗位说明书》与考核制度确定的考核结果来支持
2:员工严重失职,造成企业损失,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时企业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这里需要证明员工严重失职,同样需要《岗位说明书》与考核制度确定的考核结果来支持。
3:在制度规定或者表单设计上明确考核人员、考核标准、考核期限,人事提醒考核义务,考核人员及时考核义务,延误责任追究规定。
4:制定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对于每一个岗位和职位都可以从工资、业务、技能、思想、身体等诸方面加以考虑。首先,确定公司的组织架购和各部门的职能职责。其次,根据各部门的职能职责,确定各部门的岗位分级标准和具体的岗位名称。第三,针对各岗位进行职务分析,制定职务说明、职务规范及岗位说明书。5:做好绩效考核工作。要根据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的约定对员工进行考核,做好记录。
解除劳动合同:
1:在制度中规定,谁解除谁负责,对不当解除员工劳动合同的主管责任追究。2:设计好《违规处罚通知单》、《员工处分记录》以及《检讨书》格式,从证据角度设计相关文书。
3:对于企业有权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进行细化,比如对于新员工录用条件的细化,以便于对试用期员工进行考核,决定是否正式使用。
4:对于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和甲方规章制度的情形,视为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甲方造成重大损害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约定,以便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在企业的规章制度中进一步明确调职、调岗、调薪相应的条件和情况。
规章制度的制定
首先应该符合法律规定的目的,其次要履行相应的法定程序,即平等协商+公告(告知)程序;最后,要保留好履行了法定程序的证据,如会议记录、讨论的经过、张贴公告的记录等。规章制度的制作要求:
1:提出议案;2:审查、立项;3:起草;4:讨论批准、协商确定;5:公示或告知。
商业秘密保护主要应针对企业重要的6类关键岗位员工:
1:高层管理者、2:技术研发人员、3:高级营销人员、4:重要管理岗位的人员,如HR、财务管理、法务管理人员、5:秘书人员、6:重要信息员
第三篇:买卖合同法律风险防范
买卖合同法律风险防范
一、合同签订
1、在合同标题《**产品买卖合同》的下一行靠右边标注:合同签订地:上海.浦东(该约定是为了在可能发生争议时,确定案件的管辖法院,不论实际签订地在何处,法律上均认可双方确认的合同签订地)
2、付款方式上,公司作为出卖方,尽可能约定前期款项支付比例多一些,尾款比例及质保金比例相对少一些。(该种约定主要是降低贵司的回款风险)
3、约定所有权保留条款,即“在买受人在履行支付全部价款或其他义务前,标的物所有权属于出卖人”(该约定对买受人违约后,出卖方增加了司法救济途径)
4、争议解决条款,即:发生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一方均可向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该条款约定与第1条的约定前后呼应,有利于在发生争议时选择对贵司有利的法院管辖案件。)
(若对该条款若对方提出异议,退一步可约定:“任一方均或向起诉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解决”,贵司起诉,当然在所在地即浦东人民法院起诉)。
5、最后条款约定:本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盖章后生效。(一般不需约定盖章、签字后生效,因为签字人可能无权签字,或无授权代表予以签字)
6、签字盖章时,注意加盖公章或合同专用章(尽量不加盖项目专用章,因为项目章无需备案,随意刻印,从法律上讲没有效力。)如有代表签字,建议该代表为公司法定代表人或该代表与以后在收货单或对帐确认函中签字人相一致。)
二、合同履行
1、保存好送货单(注意在送货单上签字人,尽量能与之前签订合同的代表保持一致,还需注意收集该人的名片等身份资料)
2、定期对账或由对方确认欠款确认函(在双方履行合同过程中,一般对账对方会予以配合,因此尽可能及时对帐,)对帐单如能加盖对方公章或财务专用章最好,退其次加盖项目专用章、代表签字。
三、及时咨询
若在签订或履行合同过程中,遇到有疑问或无法确认风险的条款,可随时与法律顾问联系:陈律师:***021—***0
第四篇: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二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
案例一,某年4月4日,香港C公司向我F公司在港的代理商S公司发来出售鱼粉的实盘,并规定于当天下午5时前答复有效。该实盘主要内容是:秘鲁或智利鱼粉,数量10,000公吨,溢短装5%,价格条款:CFR上海,价格每公吨:483美元,交货期:5~6月,信用证付款,还有索赔以及其他条件等。当天,S公司与我在北京的F公司联系后,将F公司的意见以传真转告C公司,要求C公司将价格每公吨483美元减至当时国际市场价每公吨480美元,同时对索赔条款提出了修改意见,并随附F公司提议的中国惯用的索赔条款,并明确指出:“以上两点如同意,请速知,并可签约”。4月5日,香港C公司与F公司直接通过电话协商,双方各作了让步,F公司同意接受每公吨483美元的价格,但坚持修改索赔条款,即:“货到45天内,经中国商检机构检验后,如发现问题,在此期限内提出索赔。”结果,C公司也同意了对这一条款的修改。至此,双方口头上达成了一致意见。4月7日,C公司在给F公司的电传中,重申了实盘的主要内容和双方电话协商的结果。同日,F公司回电传给C公司,并告知由F公司的部门经理某先生在广交会期间直接与C公司签署合同。
4月22日,香港C公司副总裁来广交会会见了F公司部门经理,并交给他C公司已签了字的合同文本。该经理表示要审阅后再签字。
四天后(4月26日),当C公司派人去取该合同时,F公司的部门经理仍未签字。C公司副总裁随即指示该被派去的人将F公司仍未签字的合同索回。
5月2日,C公司致电传给F公司,重申了双方4月7日来往电传的内容,并谈了在广交会期间双方接触的情况,声称要对F公司不执行合同,未按合同条款规定开出信用证所造成C公司的损失提出索赔要求,除非F公司在24小时内保证履行其义务。
5月5日C公司致电传给F公司,辩称,该公司索回合同不表示撤约,双方之间有约束力的合同仍然存在,重申要对所受损失保留索赔的权利。
F公司认为是C公司单方面撤销合同。并告知,F公司的用户已将定单撤回,还保留由此而引起的损失提起索赔的权利。
双方多次的协商联系,均坚持自己意见,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香港C公司以我F公司违约为由,向香港最高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我F公司承担赔偿责任。这是一起关于合同是否成立的纠纷案,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合同是否成立的问题上。
一、合同成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与国内买卖合同之比较
在有关合同成立的问题上,各国的法律以及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1.合同成立之形式要件。具备法定的形式要件,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公约》第11条明确规定:“销售合同无须以书面订立或书面证明,在形式方面也不受任何其他条件限制,销售合同可以包括人证在内的任何证明。”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与《公约》大体一致,但也存在着些许不同:
1、我国在1986年加入《公约》时,对第11条第(1)款作出保留,公约的此规定在我们没有法律约束力。在适用公约时,我国仅承认书面形式的销售合同的效力。而且考虑到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及海关对进出口贸易的监管需要,应当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要求书面形式。
2、书面形式的界定不同。我国《合同法》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所谓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但按照《公约》第20条第(1)款规定,书面形式并不包括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因此以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进行国内货物买卖交易,符合合同法上关于书面形式的要求,但从公约意义上并非书面形式,这也是区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与国内货物买卖合同的一个重要方面。
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法律认为,合同可以通过口头、书面以及行为等方式订立,《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基本相同。在合同形式问题上,尤其是商务合同,他们一般都采取“不要式”原则,只是对少数合同,法律认为必须采取特定的形式,否则合同无效或者不能强制执行,如不动产买卖合同就需特定形式。
2.合同成立之实质要件。我国合同法与《公约》均规定以要约和承诺的方式来订立合同,并且在要约、承诺的概念,撤销和撤回上都基本一致,例如,在承诺发表达方式上,合同法与《公约》都承认承诺的表达方式有二,一是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作出,二是以行为方式作出,前提是根据交易习惯或要约表明可以以行为方式作出承诺。但是,在某些方面,《合同法》与《公约》也存在着一些不同:
(1)按《合同法》规定,要约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其内容确定或可得确定,得因相对人的承诺而使合同成立,而《公约》第14条第(1)款规定: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发出订立合同的建议,如果十分确定,且表明要约在得到承诺时就将受其约束的意思,即构成要约。显而易见,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要约是否必须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定人发出的。按照《公约》的规定,非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人提出的建议,仅应视为要约邀请,除非提出建议的人明确的表示相反的意思,但《合同法》第15条却规定,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如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以及商业广告等。
(2)在要约的变更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与国内货物买卖合同也有区别。虽然《公约》
与我国《合同法》都认为要约变更的前提是承诺对要约作出了实质性变更。但对实质性变更,二者有不同的理解,《公约》第19条第(2)款规定:有关货物的价格,付款,货物的数量,质量,交货地点和时间,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赔偿责任范围或解决争端等等的添加或不同条件,均视为实质上变更发价的条件。与我国《合同法》第30条相比,我们还可以发现,《合同法》规定的更加完备,限定的范围也更加广泛,除《公约》中规定的事项外,还包括了有关合同的标的和履行方式的变更均为实质性变更。
(3)合同法第20条第(2)款规定要约失效为要约人依法撤消要约,而公约中规定的是撤消或撤回要约。根据要约撤回的定义,本人认为,要约撤回时,要约并未生效,所以谈不上失效,故不能未失效的条件。由此可见我国合同法对公约的大胆吸收,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立法工作者的严谨。
(4)承诺生效的确定标准不同。《公约》第18条规定,承诺要约于表示承诺的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而不是发出之时。很明显其采用的是到达说,虽然我国《合同法》也采取了到达生效原则,但是还规定,通过函件电报,电传达成的协议,如一方要求签订确认书时,则合同不是在收到确认书时生效,而是在确认书经签订后才能成立。
(5)按照《合同法》规定,数据电文是书面形式之一,要约与承诺都可以采用数据电文的形式,《合同法》对以数据电文形式形成的要约和承诺规定了相应的生效规则,但《公约》中并无数据电文的任何规定。可见,《合同法》对《公约》有了新的发展。
(6)《合同法》中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原则。在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国内买卖合同必须遵守该原则的有关规定,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就不一定,要看其所选择的准据法,如果选用的是《公约》,则无缔约过失责任可言了。
二、常见的合同成立纠纷
国际货物买卖双方对于合同是否成立而发生争议进而导致纠纷发生是国际货物买卖纠纷中最为常见的情况。对于买卖双方来说,买卖合同成立是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得以明确的前提条件。如果合同尚未成立,对当事人来说既无权利可言,也无应当负担的义务。某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取决于买卖双方要约和承诺的有效成立。当一方发出了一项有效的要约,另一方作出了一个有效的承诺,该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即告成立。因此,要判断某项合同是否成立并解决相应的纠纷,就必须考察买卖双方各自向对方发出的要约和承诺是否有效成立。
1.常见的纠纷类型
对于合同是否成立的纠纷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买卖双方当事人对于要约有效期的争议
要约有效期对合同的成立至关重要。只有在要约有效期内作出的承诺才能导致合同的成立。一般来说,要约有效期需要在要约中明确规定。例如,“要约自发出之日起七日内有效”或者“要约在10月10日前有效”等等。在这里,要约有效期从何时开始起算至关重要。按照各国的法律以及有关的国际贸易公约和国际惯例的规定,一般采取要约发出生效主义或者要约到达生效主义两种原则。前者指要约有效期自要约人发出要约之日起算,后者指要约有效期自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日起算。因此,在实际订立合同时应当在发出的要约中中明确规定要约采取何种计算原则,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双方的歧义,防止纠纷的产生。要约超过有效期之后作出的承诺不产生法律效力,合同自然不能成立。
(2)买卖双方当事人因要约撤销引起的争议
《公约》第十六条规定,要约人在要约中已经写明受要约人接受要约即承诺的期限或者以其他方式表明要约是不可撤销的,或者受要约人发出接受要约的通知之后撤销要约的通知才送达受要约人的,要约不得撤销。由此可见,要约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发出的要约的约束,不得随意撤销或者修改要约,否则就会引起买卖双方的纠纷。
(3)买卖双方当事人因要约撤回引起的争议
《公约》第十五条规定,要约于送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即使是不可撤销的要约也可以撤回,如果撤回要约的通知于要约送达受要约人之前或同时,送达受要约人的。可见,要约撤回是要约人在要约生效之前阻止要约生效的行为。因此,如果要约人撤回要约的行为是有效的,则受要约人就不能作出有效的承诺,合同就不能成立。在实际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要约人与受要约人应当按照《公约》的规定,正确处理要约撤回的问题,避免发生合同缔约争议和纠纷。
(4)买卖双方当事人因承诺修改要约内容引起的争议
《公约》第十九条规定,如果接受要约的通知对要约内容作了实质性改变,则这种接受就不能构成承诺。何谓实质性改变,前面已有说明。因此,有效的承诺必须是无条件的承诺,即承诺必须与要约保持一致性。承诺如果修改了要约的内容,则有可能影响合同的成立。在实际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过程中,如果由于承诺方对要约作了实质性的修改导致承诺无效,合同不能成立。
(5)买卖双方当事人对于沉默是否构成承诺的争议
沉默是指受要约人对要约臵之不理,既不表示接受也不表示拒绝。《公约》第十八条规定,沉默或不作出其他行为本身并不够成承诺。只有受要约人明确声明或作出其他行为表示同意一项要约才构成承诺。所谓作出其他行为,可以是根据该项要约或依照当事人之间确立的习惯作法或惯例,例如与发运货物或支付价款有关的行为,来表示承诺,而无须向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
2.引起合同成立纠纷的原因分析
引起合同成立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与下面两个因素有关。
(1)国际货物买卖双方当事人依据的国内法律、国际贸易公约或国际惯例不同,导致双方订立合同时对要约和承诺的理解有差异,因而发生纠纷。
(2)当事人在具体处理争议时采取措施不当,使一些本来能够避免的纠纷未能避免。
案例一中,香港C公司认为,F公司在接到C公司的实盘后,仅对价格和索赔条款提出不同意见,而在第二天的电话协商中,双方已取得了一致意见,即C公司同意了F公司对索赔条款的修改,F公司同意接受实盘中的价格条件,合同已于此时成立。C公司还认为,F公司通知该公司部门经理在广交会期间签署书面合同,这仅仅是一种形式(a mereformality)而已。而F公司认为,双方虽口头上就合同主要内容协商一致,但F公司提出要签署书面合同,合同应从双方正式签署后生效。当F公司接到对方已签字的合同文本后,提出要对C公司提供的合同文本进行完善补充,C公司未表态,后又将合同文本索回,F公司认为是C公司“撤约”,合同并未成立生效,当然谈不上要其履行开证问题。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已于1988年1月1日生效。我国是该公约参加国之一。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合同有关的国际条约同我国法律规定不同的,适用该国际条约的规定。也即,我国原则上采用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但我国在批准参加该公约时提出了两项保留:一是根据公约第95条的规定,我国在核准书中声明不受公约第1条(1)款b的约束,即不同意扩大公约的适用范围,因此,对于我国公司来说,公约仅适用在缔约国的当事人间签字的合同;二是根据公约第96条的规定,我国对公约的第11条第29款及有关的规定提出了保留,即不可以口头方式或其他非书面方式成立合同。因此,我国公司对外签订、修改协议、终止合同时都应采用书面方式。上述这两点都排除了公约对此案的适用。
本案中,如按西方国家或国际公约合同法的原则,则4月5日双方电话协商一致,合同即可成立。F公司后来要求签订书面合同,也应看作为仅仅是一种形式,是证明合同业已存在的证据,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所以,香港最高法院最后判决我F公司赔偿C公司的损失以及利息损失共计85万美元。
第五篇: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一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概念及公约的适用范围
在当代社会中,买卖合同最复杂形式之一当属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由于此类合同的当事人常处于距离遥远的不同国家,其文化背景、法律制度各不相同,使得诸如货物运输、政府许可、海关手续、价款支付等等在国内贸易中均可迎刃而解。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确立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协议。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指营业地处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并由一方提供货物并转移所有权,另一方支付价款的合同。《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对此也在第1条第(1)款中作了类似的表述。该公约所采用的是以营业地是否分别位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作为衡量国际合同的标准,至于双方当事人的国籍及其他因素,均不予考虑。
1.就调整范围来说,公约并不能解决与国际货物相关的销售问题,《公约》第4条规定:“本公约只适用于销售合同的订立以及买方和卖方因此种合同产生的权利义务”,至于其他的法律问题,如违约金、定金条款的效力等,都不属于《公约》的调整范围,要由相应的国内法去解决。因此,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国际性,无论是在合同的当事人,还是在合同的履行等方面都带有涉外因素。
2.就标的物来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标的物是货物。现代国际贸易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各种有形动产可以买卖外,某些无形财产,如专利权,商标权等也可以成为国际国际贸易的标的物。虽然《公约》没有对货物下定义,但其采取了排除法,在第2条中规定了不适用公约的买卖范围:(1)购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货物的销售,除非卖方在订立合同前任何时候或订立合同时不知道而且没有理由知道这些货物是购供任何这种使用;(2)经由拍卖的销售;(3)根据法律执行令状或其它令状的销售;(4)公债、股票、投资证券、流通票据或货币的销售;(5)船舶、船只、气垫船或飞机的销售;(6)电力的销售。同时在第3、4、5、6条又作了相应的补充。因为这些标的物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稳定,应当予以排除。故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标的物实际上只是指无需经各国法律特别确认的动产实体物。我国《合同法》中规定的买卖合同是属于狭义的买卖,即原则上它只规范实体物买卖,而不规范权利买卖。关于知识产权,我国制定了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律规定了注册商标、专利权的转让、著作权的许可使用等合同。这些法律对有关合同的规定都很具体,其内容没有必要在《合同法》中再作规定,有关权利的转让问题可以由这些专门法去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