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评项王

时间:2019-05-13 04:0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史记,评项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史记,评项王》。

第一篇:读史记,评项王

读《史记》评项王

程时生

★ 《史记》简介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为西汉武帝时太史令司马迁所作。前104 ........

年,司马迁42岁,开始编《史记》。前99年,47岁,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下狱,遭宫刑,狱中写作不止。前96年,50岁,汉武帝改元大赦,司马迁出狱,继续写作《史记》。前91年,55岁,《史记》全书完成。

《史记》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编排。本纪—帝王传记,世家—侯王传记,列传—帝王诸侯以外重要人物传记。

★《史记》载:项籍者,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字羽。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名将项燕。.项氏世世为楚将。史书对项羽的生父记载不详,据后人考证为项燕长子项超。《史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评项王

一、有远大理想 .....

1.项王年少时,对其叔父项梁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秦始皇游会稽(今浙江绍兴),项梁与项羽一同去观看,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

二、很残暴 ...

1.项羽攻下襄城,把那里的军民全活埋了。

2.秦将章邯投降后,项羽命楚军将秦军二十万人斩首掩埋。

3.项羽攻陷咸阳城后,屠戮并火烧了整个咸阳城。有人劝他在关中成就霸业,他不听,将这个扔到锅里煮了。

三、对大一统缺乏正确的认识 ...........

1.灭秦后,共封二八个王,自立西楚霸王。将肥沃的土地分给亲信王,将边远贫瘠的土地分给其他诸侯王。

2.前204年四月,项王派人将楚怀王赶到长沙。楚怀王在迁徙途中,项王又派人将他杀了。

四、不善于用人 .....

“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关键时刻不为项王所用:鸿门宴不听范增计,放沛公。范增当时就说:“竖子不足与谋。奇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为之虏矣。”诸侯王反叛后,项王又怀疑范增与汉王有私情,渐渐地把他的权力剥夺了。范增大怒,夜静请求还乡。项王兑答应了其要求,结果范增还未到家乡就在中途病死了。

五、结局与教训 .....

乌江自刎,尸体被分成五块,被汉将拿去请功去了。

2011年9月21日。

第二篇:读史记

一招胜败

——读《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有感

落叶堆了一层又一层,故事编了一次又一次,骗得了时间,骗不了结局。历史没有选择的余地,告诉你,败的是自己。

——题记今日无事,管窥王立群《品项羽》而为感。

项羽是一个很矛盾的人,有的人恨他,有的人爱他,恨他的优柔寡断不成大器,爱他的风度翩翩潇洒从容。也有人喜欢拿他和刘邦那个痞子比,来比较二者的异同,从而概括出成大事者的种种特征。今天我们不谈这个,仅仅把项羽这个人剖析出来,读读他的人生,看看他的经历,结合王老先生的观点,来单纯的看这段历史故事,来祭奠千年之前的战魂……

Part1:感性•败亦为王

我看见他,西楚霸王项羽。

我看见他,乌骓长戟,红缨素衣。

我看见他,星目剑眉,英勇无敌。

只是,我看见他的时候,亦看见了结局。

我看到他勇冠三军,怎样在巨鹿破釜沉舟,大灭秦军,怎样的光明磊落霸气十足……但是,我还是清楚的看见,历史,不会因他改写。这一战过后,明天的太阳升起的时候,江山,已不再是他的。任他是一代霸王也好,任他是自古豪杰也罢,这一切,都不再重要。今天,我清楚的看到,这个平日里刚毅坚强的男人,扑在虞姬的怀里,像一个孩童般,泪流满面,他忘不了垓下一战,他是如此的狼狈,蒙受怎样的耻辱,风尘之后,他早已无力回天,他无奈地看清,王室里的帝王宝座上,刻的分明不是“项”,而是“刘”,他的心,很痛很痛。他可曾想过,有这样一天,他堂堂西楚霸王,也会有如此四面楚歌的境地?笑话,笑话……天亮了,项羽走出军帐。军士们衣衫褴褛,早已没了生气。夜晚的篝火还未熄灭,枯木树枝也很配合的无力耸搭着。硝烟四起的远处,那,是刘邦的军队吧……项羽笑了,笑得凄凉。他解下佩剑,发出最后一次的命令——“凡有妻儿老母者,弃甲还乡,皆可降刘,都走吧!”士卒们怔怔地看着他,他仿佛一夜间苍老了许多,虽然他仅仅31岁,该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今天,他却如生了一场大病一般,没了英姿。

虞姬在帘后垂泪,他爱的男人,她知道,他不会投降,那么,只有一死。项羽转身,对着身后的虞姬唱出那更古不变的心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心碎,“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自刎以谢,血流于地,长出美人花,凄凄如血。泪水溢出我的双眼,我知道,这个神一样的男人,心,也在抽搐……不久,他只率28铁骑,只身破敌,最后一战里,他一人力斩百将,立于乌江边,依稀见到昨日的飒爽容颜。士兵们苦苦哀求,他只闭着双眼,固执的不肯回

头。丢下一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拔剑,自刎。剑出手,人首分离,血溅三尺,涛声依旧,日暮如血……一代天骄,以这样悲壮而从容的方式,结束了自己辉煌壮烈的一生。戎马岁月里,他的光明磊落,不过是一剂毒药。古往今来凡欲成大事者,无一不心机重重,各有手段,然,他太正直了,以至于死前还这般潇洒。

一切的一切,过了,散了,没法重来……王立群言:“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错坐在了用人之人上。”是啊,要怪那也只能怪上天安排错了位置,从一开始,这,便是一出悲剧……今天的我们,再怎么想象,再怎么希望他卷土重来,都只是梦罢了后悔,只因一念之差。败一笑,成一笑,自逍遥。

我们只能说,历史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的卷轴里,只会铭记强者。但是,项羽是个例外。他,败亦为王!

Part2:理性•败亦应当

流氓什么都没有,却有胆量。而且,正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就只有胆量。你想吧,他们没有家财,不怕破产;没有职务,不怕罢官;没有地位,不怕丢人;没有知识,不怕说错话。那他们还怕什么?怕死?笑话!谁不会死?不就是死无葬身之地吗?我本来就买不起棺材。不就是身败名裂吗?我本来就没有什么名。不就是不得好死,要千刀万剐吗?对不起,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只要能把皇帝拉下马,咱就赚了。就算拉不下,能吓他一跳,咱们也算没有白活。反正,“我是流氓,我怕谁”?当年的刘小,后来的刘邦,大约就是这种心态。但,如果你以为刘邦只是个“傻大胆”,那就大错特错了。

刘邦虽然是在并无太多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出场的,但他一上场,就有了明确的现场感,也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这就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过,这里说的成功,是指“最终的”。因此,也允许暂时的失败,却一定要反败为胜。像项羽那样,觉得胜利无望便自暴自弃,只求一个漂亮的亮相和谢幕,以维护自己的英雄体面,这样的傻事,刘邦是不会干的。

所以,为了那最终的胜利,刘邦做了许多项羽做不到的事情,比如礼贤下士,倾听忠言,改正错误,克制欲望,以及在入秦之后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等等。这使他大得人心。既得天下百姓之心,又得谋臣将士之心。事实上,刘邦最大的长处,就是知人善用。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曾和群臣讨论项羽为什么失天下、自己为什么得天下的原因。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应军需,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都是天下最优秀的人才,却能为我所用,因此我得了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能不失败吗?

这是实话。项羽是“个人英雄主义者”,刘邦却能运用集体的智慧。所以刘邦虽然一无所能,却又无所不能。可以说,项羽遇上这样“No face"的对手,也是天意了。

这是从刘邦的角度来看项羽的失败的,我们再来看看项羽自身有没有什么毛病。

第一个是性格方面。项羽的性格可以用韩信的一句话来形容,妇人之仁,匹夫之勇!而在史记里面,项羽的性格是多疑,嗜杀,任人唯亲。项羽打仗是很能打,“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但是他却过分地迷信自己的武力。打仗的时候,他作为一个主将,却亲自去冲锋陷阵,而不是从战略或者战术上指挥军队;士兵受了伤,他亲自拎着饭菜去慰劳士兵,但是一到了封赏下属的时候,他却吝啬起来,不能封赏。每每攻破一座城池,都喜欢屠城,可以讲是“城无遗类”,遇到对他说话有点过分的人,烹之,对待俘虏无不坑杀,从不手软!分封天下诸侯,和自己关系好的就多封一点,和自己关系不好的要么少封,要么凉拌。对自己的手下诸多猜忌,逼走范增,打压英布,自己砍掉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第二个方面则是在政治上的表现。在秦朝灭亡的时候,刘邦就已经和部下达成了共识,想要夺得天下,就必须要灭掉项羽集团。所以,刘邦集团在后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手段,都是瞄准了项羽集团;而项羽此时在做什么呢?攻入咸阳,烧杀抢掠,一把火烧掉阿房宫,抢够了,分好地盘了,衣锦还乡。以至在鸿门宴上,放走了自己最大的敌人刘邦,养虎为患,最终兵败自刎。

第三个方面是军事战略上的表现。项羽是过分相信自己的武力,喜欢和刘邦直接的干,甚至愚蠢到在两军对阵,提出要和刘邦单挑的要求!他不从战略和战术上入手,就死死地盯着刘邦的人头,刘邦的人头去到哪就追到哪,所以项羽的地盘是得来艰难,失去容易,兵力和粮食被刘邦一天天地消耗完,最终因“少助,食尽”,被逼和刘邦“鸿沟议和”。

所以,在作为一个军事和政治集团的领导者身份上,平心而论,刘邦比项羽表现得非常出色。因为他们争夺的不是一朝一夕的成败,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整个天下!无需要去考虑过多的儿女私情,只需要想着如何去消灭对手就够了。项羽,远远比不上刘邦。而政治,本来就是如此。因而项羽虽称一世英雄,败亦应当了。

不管怎么说,从楚汉之争开始的一瞬,项羽便决定了他要走下去的路,哪怕是一条凶险无比的不归路,他还是坚定无比的走了下去。这一点也确实令人佩服。无论于公于私,项羽都是一代霸王,这无可厚非。但是从一个史学家的角度看来,项羽的兵败也是必然,历史的冰凉与无情也成就了这个铁铮铮的汉子……

第三篇: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文明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细细品读完《史记》,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精忠报国”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青霍去病漠北决战,扬大汉雄风。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而就是这书页轻微的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新捐国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苍生皆得饱。《史记》传递着那古老、悠扬的钟声——精忠报国,一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它让我领悟什么叫做“精忠报国”豪情壮志。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百姓与其团结一心,风餐露宿,终于制服水患,而使华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句践卧薪尝胆,越国百姓与其同甘共苦,奋发图强,最终雪耻复国,而成诸侯强国。培根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在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先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但是我们依旧需要中华民族聪慧的祖先给我们奠定精神基调。在我们构想宏伟蓝图时,给我们前车之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中找到我们的幸福未来。

第四篇: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

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从深层涵义来说就是:文化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和力量,但在这个日新月异,传媒喧杂的年代,你是否依然保持那最初的本心?

我们先后学习了古人的许多经典文学之作,他们独到的思想见解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又学习了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所著的《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中,蔺相如出身低微贫贱,仅是一个小小的宦官,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却挺身而出,担下了出使秦国的重任。拿着和氏璧到了危险的秦国,蔺相如毫无畏惧之色,面对强势的秦王,他毫不退让,据理力争。“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不顾个人安危使秦王暂时妥协了,但他知道秦王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他让人把和氏璧从小路偷偷地带回了赵国,自己留在秦国应对这件事。而在渑池之会上,秦王咄咄逼人,蔺相如有勇有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为了国家安危不惜牺牲自己,这是何等的高尚啊!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不缺乏这样的人。1945年8月29日,蒋介石以“假和平,真备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主席重庆谈判,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个陷阱,蒋介石以这样的方式逼得毛泽东进退两难:要是去吧,就是狼入虎口,凶多吉少。蒋介石一定不会轻易放毛泽东回来;要是不去吧,蒋介石定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旁人都劝毛泽东不要去了。可毛泽东大腿一拍,“去啊,干嘛不去呢。”于是带上周恩来义无反顾地去了重庆。到10月10日,历经了43天的时间,毛泽东终于平安归来,并且与蒋介石签订了《双十协定》。在困难面前,不慌张也不妥协,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经过这两件事以后,赵王惊叹于蔺相如的智慧与胆识,于是“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为此愤愤不平,“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并扬言道“我见相如,必辱之。”但即使廉颇一再地挑衅,一再地恶言相如,可是蔺相如的“先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境界,包容了这一切,避开了这一切。这不是胆怯,不是懦弱。这是大度,是包容,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说到宽容,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周总理。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这并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声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可社会却也不乏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为了一些鸡皮蒜毛的小事而斤斤计较,为了别人的一些小小错误而耿耿于怀。殊不知,他们这样做的最后只会是双方都不得愉快,身边的朋友也会一个一个地离开。

包容是什么?是被议员们讽刺的林肯,在宴会上给予微笑的谦让;是被廉颇挑衅的蔺相如,能够不怒不惊,平静安详。包容,是宽广的胸怀,是深沉的涵养。

一个人拥有此生也是不够的,还更需要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而对于每个炎黄子孙来说,中国的古典文化无疑是经典了。

第五篇: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1

很幸运能读到《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这本书,书中讲述了唐尧、虞舜、周武王、秦始皇、西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等多位帝王。从这些帝王的事迹中,我懂得了“帝王之路”的坎坷与艰辛,懂得了要想成功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更懂得了一个人经历了痛苦与磨难仍然心存感恩才能成大器。

舜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瞎眼的父亲瞽叟和再娶的妻子及他们的`孩子象,对舜很不好,经常害他。瞽叟叫舜挖一口深井,当舜挖到几乎要出水的深度时,瞽叟便把井绳抽走,还和象一起往井里填土,企图要活埋舜。还有一次,瞽叟叫舜到粮仓的屋顶上去涂泥补漏,等舜一上到屋顶,瞽叟就撤掉梯子,还在粮仓下放火,企图烧死舜。幸好,机智勇敢的舜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舜屡次遭到家人的算计和陷害,不仅没有仇恨他们,反而对父母的恭敬和对弟弟的仁厚有增无减。正因为他经历了磨难和痛苦不仅没有仇恨,还心存感恩,这一优良品质,被竞争传颂,得到尧的认可,又接受了尧一系列的考验——接下帝位,担任国君。

看到舜的故事,我不禁面红耳赤。我比舜幸运多了,我有爱我疼我的父母,爸爸妈妈为了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不辞辛苦。好吃的先仅着我吃,好玩的先仅着我玩,好衣服先仅着给我买,可是,我却从没有意识到要心怀感恩,感恩父母给予我的幸福。我知错了,我明白了,妈妈唠叨是为了防止我犯错,爸爸训斥是为了让我更优秀,我以后会对父母、亲人、老师、朋友等心存感恩。

《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这本书还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不能像项羽一样有勇无谋,要想成大器要有勇有谋、深谋远虑;不能像汉武帝一样“好大喜功”,固执,不听人劝,要想成大器就要谦虚谨慎,博览众长。

读史记有感2

历史可以使人明智,可以使人大气,可以使人坦然。

这个暑假,我读了由司马迁所著 《史记 》改编的《少年读史记————霸主的崛起》 这本书。读完书,我闭上眼睛,书里的历史画面在脑中得以浮现。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纷纷登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齐桓公尊王攘夷;晋文公颠沛流离;楚庄王知错能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吴王阖闾知人善任。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晋文公重耳和越王勾践。重耳被人陷害,逃到其他国家去,他在外颠沛流离了十九年,才回到晋国当国君。回国后,他有仇报仇,有恩报恩。就连答应楚成王的“退避三舍”,重耳也一丝不苟地做到了。而越王勾践在一次战役中没有听取谋士的'建议,差点导致越国灭亡。回国后,他无论是坐卧还是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被吴国围困的苦,他还放下国君的身段,与众百姓处在一起。他礼下贤士、救济贫穷——最终成为一方霸主。

读完这本书,我从书中这五人身上学到了不同的东西:不要因私事误了大事;要知恩图报,一切以大局为重;要奋发图强,从小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知错就改……

只有学习历史,才能深入了解历史。如果不好好学习,你就会被别人超越。想要做一个强者,你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取长补短,努力追逐。

读史记有感3

这个寒假我读了由司马迁传写的《史记》,翻开《史记》我就感受到历史的凝重。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样,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他饱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备受屈辱。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出色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史学家最顶尖的杰作《史记》。单凭这一点,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马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

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史记》中有其他史学家想都不敢想,写都不敢写的内容对开国皇帝刘邦和当朝皇帝汉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记录当朝皇帝的历史已经是一些史学家不敢恭维的事了,更何况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负面的事迹,这很容易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然而《史记》却完完整整的将他们一一收入书中,犀利,深刻地把他们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让我看到了最最真实的朝代,绝不带半点阿谀奉承之味。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啊。这也许正是《史记》为何如此珍贵的原因所在。

读史记有感4

孙膑采取的减灶诱敌的计谋怎么会骗过庞涓的呢?第一天十万灶,第二天五万,第三天还剩三万。作为一名有十几年作战经验(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就隔了有十三年左右)的成名将领,庞涓不大可能这么容易被骗,特别是在他知道孙膑能力并且吃过大亏的情况下,他不可能只通过三天的观察就得出这种结论。而且,孙膑的做法也有点过头了,哪有三天士兵就逃亡过大半的?齐军的士气再差也差不到这种地步。但是按《史记》的说法,庞涓确实中计了,这让我很想不通。

《史记》中还说,马陵伏击战发生在晚上。孙膑在树皮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几个字,庞涓还要先点火才能看清楚写了什么。那我就想问,难道之前的`夜行军不需要照明吗?怎么到要看东西时才想到了火把?更让人迷惑不解的是,孙膑居然以庞涓的部队点火把作为发起进攻的信号。难道他也知道庞涓夜行不需要灯火?古代行军可能确实会有许多防备,但总不会让自己看不清道路吧?

另外,庞涓死前所说“遂成竖子之名”也明显是小说家之言,正如项羽与虞姬诀别时的对唱,这些都是不可信的。庞涓说此话,有谁能够作证。能听到这话的,估计也和他一起死在树下了。

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司马迁在创作的时候不仅仅是一个史学家,更是一个文学家。我知道这是《史记》能够压倒其他同类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还是想再问一下,作为一本史学著作,《史记》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

读史记有感5

今天,我又读了史记里的《胯下之辱》。

在反抗秦王朝的时候,组成了刘邦和项羽两路诸侯,如果单论武艺、论打仗,明显项羽都略胜一筹,但最后为什麽最后胜利的是刘邦呢?就是他身边有一位神通广大的“诸葛亮”——韩信。

韩信是淮阴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家境很不好,穷的响叮当,在乡邻们的眼中,韩信不像一个有出息的人,经常去别人家蹭饭,乡邻们都非常烦厌。又一次,韩信经常在卖肉的市场上站着,一个卖肉的青年把他叫过来,让韩信从他的胯下穿过去,韩信照做,一声也不吭,之后在萧何的推荐下,韩信当上了大将军,统领全军,韩信足智多谋,从未打过败仗,就帮助了刘邦建立了汉朝。

屡战屡胜的他在占领了齐国之后,被封为齐王。

在这之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把那个卖肉的青年叫了过来,并封他为中尉,青年很不明白,韩信说:“你真的以为我打不过你?只是怕杀了你,却招惹来官府的'追捕。”那位青年恍然大悟。

之后,有个叫蒯通的人求见,让他自立为王,如果有人在刘邦面前诋毁你,刘邦就会借此机会杀了你,除掉你这个后患,韩信偏偏不信。在平定了天下之后,果真像蒯通说的那样,刘邦把韩信杀了,害怕他的后代找他算账,就诛杀了他的九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向刘邦那样,不但不报答对她的有恩之人,还诛灭她的九族,简直是狼心狗肺之人,我们千万不能学他。

下载读史记,评项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史记,评项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述父亲司马谈评论法家时说道:“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是法家最难能可贵的思想。司马谈对此持肯定态度,司马迁亦是如此。......

    我读史记

    我读史记第一次读史记,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大学同学有一本史记,借来读,越读越有味,越读越停不下来。我记得第一次读,读本纪、世家、列传比较多。读了之后还回去,没过多久,又借来读一遍......

    读史记有感[范文大全]

    读《史记》有感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称的《史记》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不朽丰碑。从《史记》中可以反映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在浩瀚如烟的书海中,历史著作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而有一本书,在历史著作中,就是最闪亮最夺目的一颗。它就是汉代太史公司马迁历经十三年的呕心沥血写出的——《史......

    读《史记》有感(汇编)

    《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漫溯历史的流淌,让我看到了《史记》的倒影。然后我赤足踩在历史松软的沙滩上,俯身拾起一个散发着智慧光芒的五颜六色的贝壳,细细的把玩,心中一......

    读史记有感

    皋陶说:“考察一个人的品行,要看他怎么做事。性格宽容大量又能严肃起来,柔和又能独立行事,厚道而且待人恭敬,办事有调理而且认真,性格柔顺却又刚毅,正直而且温和,简约却不草率,坚强果......

    读史记[推荐阅读]

    读史记 在悠长的古代文学史中,我们并不缺乏具精神原创性的大师。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的名字足以与日月同辉,彪炳千古。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