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莞电大法专民法学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民法学(2)(在完成债编的学习后进行)
一.填空题
1、招标方式订约一般要经过招标、投标、开标和决标三个阶段。
2、在定金担保中,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3、担保的形式有定金、抵押、保证、留置、质押。
4、委托合同的受托人以委托人的名义和费用办理委托事务。
5、在选择之债中,若法律没有规定且当事人也无约定何方当事人有选择权的情况下,选择权应归债务人一方。
6、提供劳务的合同主要有(1)运送合同;(2)保管合同;(3)委托合同;(4)信托合同;(5)居间合同。
7、如果管理人所管理的事务是为履行本人应尽的法定义务或公益义务的,则不论管理人的管理是否违反本人的意思、是否有利于本人,均成立无因管理。
1.债的履行,指债的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履行(债务)的法律现象。
2.订立合同当事人应遵循的原则是(自愿、公平、诚实信用)。
1.债权是一种请求权,债务具有(特定性)。
2.债的履行应当贯彻(实际履行、正确履行)和诚实信用原则。
4.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权)
5.无因管理一旦成立,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发生(无因管理之债)
6.人身权分为两类,即(人格权和身份权)
7.中国专利法规定,专利可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8.我国继承法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9.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10.我国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系是由(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所构成的。
二.单项选择题
1.根据债的标的是否可选择,债分为(B)。
A.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B.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C.财务之债与劳务之债D.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
2.保证人在(C)承担责任。
A.保证合同签订后B.主合同签订后C.保证的有效期限内D.保证的主合同履行期限内
3.根据合同的成立是否须具备特定的方式,合同可分为(C)。
A.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B.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C.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D.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4.无效合同(C)没有法律效力。
A.在当事人拒绝履行后B.在当事人提出无效请求后C。自始D.在法院裁定后
5.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任何人(B)。
A.不得使用公民的肖像B.不得以赢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C.不得不支付报酬使用公民的肖像D.不得合理使用公民的肖像
6.著作财产权包括(D)。
A.发表权B.署名权C.修改权D.使用权
7.1993年以后批准的发明专利保护期为(C)。
A.10年B.15年C.20年D.30年
8.从商标的构成要素来划分可分为(A)。
A.形象商标和非形象商标B.制造商标和服务商标
C.营业商标和防御商标D.注册商标和非注册商标
9.对于侵犯商标权尚未构成犯罪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情节处以(B)。
A.非法经营额20%以下罚款B.非法经营额50%以下罚款
C.非法经营额100%以下罚款D.非法经营额200%以下罚款
10.公民立有数个遗嘱的以(D)。
A.最后一个口头遗嘱为准B.最后一个自书遗嘱为准
C最后一个代书遗嘱为准D.最后一个公证遗嘱为准
三.多项选择题
1.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ACD)。
A.债的主体的特定性B.债务具有时间性C.债务具有特定性D.债的客体的多样性
2.依我国法律规定抵押权的实现方式有(AB)。
A.变卖B.抵押物折价C.抵押物归债权人所有D.抵押物留置
3.无效合同会引起以下法律后果(ABD)。
A.返还财产B.赔偿损失C.履行合同D.收缴财产
4.赠与合同具有以下特征(ABD)。
A.赠与合同发生所有权的转移B.赠与合同为单务无偿合同
C.赠与合同为单方合同D.赠与合同一般为实践合同
5.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人格权包括(ACD)。
A.名誉权B.荣誉权C.名称权D.贞操权
6.著作权法规定,合理使用包括(ABCD)。
A.为个人研究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B.报纸期刊刊登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
C.为学校课堂教学出版发行已发表的作品供教学和学生使用
D.免费表演已发表的作品
7.依照我国专利法不能被授予专利的领域有(ABC)。
A.智力活动规则B.疾病诊断方法C.动植物品种D.用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
8.我国商标法规定不得使用的文字、图形包括(ABC)。
A.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和图形B.直接表示商品的功能的C.同红十字的标志或名称相同或者近似的D.乡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
9.我国继承法规定,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包括(ABD)。
A.父母B.配偶C.兄弟姐妹D.子女
10.民法通则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AC)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A.产品制造者B.产品检验者C.产品销售者D.产品使用者
四.案例分析(在完成继承法编学习后进行)
一.王某有一女王乙、二子王甲、王丙,配偶、父母均已逝世,王某长期与王乙共同生活,后王乙因病去世。王某与女婿及一外孙女共同生活。王甲有一子。王丙婚后无子女。1994年王某去世,留有遗产三万元。王某去世后,王丙因伤心过度相继病故。
问:财产如何分配?法律依据是什么?
答:1.王某去世后,无遗嘱应按法定继承办理。
2.王甲、王乙、王丙应是第一顺序继承人有权继承。继承法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继承
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
3.王丙在王某去世后病故,后于王某死亡,王丙有权继承,但其继承的份额由其配偶转继承。我国司法解释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
人没有表示放弃继承,并于遗产分割前死亡的,其继承遗产的权利转移给他的合法继承人。
4、王乙先于王某死亡,但王乙的女儿可以成为代位继承人继承遗产,继承法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
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女婿对王某尽了主要赡养义务,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法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6.王甲、王某女婿、王乙的女儿及王丙妻各得四分之一遗产。我国继承法规定,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在继承遗产时,一般情况下,应当按继承人的人数均等分配遗产数额。
二.曾某有一子甲(现20岁)并有房屋六间,1995年曾某的妻子去世,1996年曾某另娶一妻丙,生有一女乙。2002年曾某去世,留有遗嘱将房产给甲,现甲和丙因争房产发生纠纷,诉至法院。甲认为自己是唯一合法继承人,丙认为房产有自己一半产权。
问:1.案谁有继承权?为什么?
答:本案中,甲、乙均有继承权。
根据《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曾某去世时,留有遗嘱将房产给甲。遗嘱有效,房产由甲继承。
但是,根据《继承法》第十九条“ 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本条属于强行性规定。“ 问:2.本案如何处理?法律依据是什么?
答:曾某的六间房屋是共同财产,在其第一任妻子去世时就应该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曾某分得三间,其妻分得三间,然后曾某与其子甲共同继承其妻的遗产,即最后曾某获得4.5间房屋。后曾某与某丙结婚,这4.5间房屋应看成一方婚前财产,本案中丙与曾某确立夫妻关系的时间尚未满8年,对曾某的房屋不能认定为夫妻共有财产。因此,这4.5间房屋应作为曾某的遗产由甲继承,但必须为乙保留必要的份额,剩下才归甲。根据我国继承法,遗嘱人不能以遗嘱的形式剥夺法定继承人中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否则在遗产处理时,必须为其保留必要的份额,所剩余的部分,才可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也就是说,必须为乙保留必要的份额,剩下才归甲。
名词解释
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特定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
按份之债:是指债的多数人主体一方的当事人各自按照一定份额享受权利或者负担义务的债,包括按份债权和按份债务。
质押: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财产移交给债权人占有,以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财产卖得价款优先受偿。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要约:是订约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缔结合同的提议。发出要约的一方为要约人,另一方为受要约人或相对人。
不安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成立后,应当先履行的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对方不能履行义务,或者有不能履行合同义务的可能时,在对方没有履行或者提供担保之前,有权中止履行合同义务。
质押: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财产移交给债权人占有,以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财产卖得价款优先受偿。
后履行抗辩权:指在双务合同中应当先履行的一方当事人未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到履行期时对方当事人享有不履行或者部分履行的权利。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并造成他人损失的法律现象。
名誉权:是公民或法人享有的就其自身特性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而获得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
著作权: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工程作品所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
遗赠:是指公民通过遗嘱方式将其遗产的一部分或全部与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并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问答题
1.债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债的特征主要有:1)债的主体的特定性;2)债权是一种请求权;3)债的客体的多样性;4)债可因不法行为而发生。
(注:债的主体的特定性:是指债的主体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只能是特定的人,而不能是不特定的人。
债的内容为债权和债务,也有一定的特殊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债权是一种请求权。第二,债务具有特定性。
债的客体可以是物、行为、也可以是智力成果等。
物权等只能因合法行为发生,而债既可因合法行为发生,也可因不法行为发生。)
2、合同的法律特征?
合同的特征:1)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2)合同是由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相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3)合同是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协议
(注:合同是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须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因之字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合同须有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一致,并不要求当事人追求的经济目的相同。当事人双方追求的经济目的可以相同或相反,但其意思表示的内容须相同。
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以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为目的合法行为。)
3、合同的实质性条款?
合同的实质性条款1)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 2)标的;3)数量;4)质量;5)价款或者报酬;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7)违约责任;
8)解决争议的方法
(注:标的是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数量和质量是确定合同标的的具体条件,是同一种标的的相互区别的具体特征。数量和质量也常成为合同的主要条款,应当具体、清楚、明确。
价款或者酬金是标的的价金,是当事人一方取得标的应向对方支付的代价。价款或者酬金是有偿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合同中若无价金或酬金条款,就不能是有偿合同。
履行期限是当事人履行债的时间限度,关系到合同履行的经济和法律意义。
违约责任是当事人违反合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1.债的担保具有哪些特点?
债的担保具有以下特点:
①从属性。债的担保是为担保债权而设立的,是对债权的效力的加强和补充。因而债的担保与被担保的债形成主从关系,其效力一般决定于主债的效力。
②预定性。债的担保是于债的清偿期限届至前设立的,而于债权不能按期受偿时才行使的,当事人于债权未届清偿期前就确定了担保的范围。
③可靠性。债的担保或是扩大了清偿债务人的财产范围,或是以特定财产为清偿债务人债务的保障,打破了债权人仅能以债务人的财产平等受偿的原则,从而可以确保债权的实现,因此债的担保是确保债权的可靠手段。
④自愿性和明确的目的性。债的担保一般是由当事人自愿设立的,而且设立担保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债权的实现。因此,债的担保一般是当事人为了债权人的利益而自愿设立的。
2、要约的条件是什么?
要约成立的条件: 1)须是以缔结合同为目的的意思表示;2)须是由特定的当事人向特定的相对人作出的意思表示;3)内容具体确定;4)表明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注:须是以缔结合同为目的的意思表示。当事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如不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则不为要约。
须是由特定的当事人向特定的相对人作出的意思表示。要约的作用在于唤起相对人的承诺,与之订立合同。因此,要约人必定是特定,否则受要约人无法承诺。要约的相对人一般也是特定的,因为要约人应是向特定对象作出订约的意思表示。若作出意思表示的表意人没有特定的对象,而是希望他人向其发出订约的意思表示,则该表意人的意思表示不为要约,而仅能属于要约引诱或称要约邀请。
其内容须包括足以决定合同成立的主要条款。要约既是订立合同的提议,就应含有合同的主要条款,这样相对方才可考虑是否接受,而相对方一旦接受,合同就可成立。如果当事人提议的内容并不包括合同的主要条款,而是希望对方提出主要条款,则该提议不为要约,只能为要约引诱。要约的成立条件也是要约的法律特征。)
3、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答:1.损失事实的客观存在损害是指目一定的行为或实践使民事主体的权利遭受某种不利的影响。
构成民事责任的损害事实,既包括财产损害,也包括非财产损害。
财产损失包括实际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非财产损失包括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
2.行为的违法性
它是指对法律禁止性或命令性规定的违反,违法行为有作为和不作为两种表现形式。
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所谓因果关系,是客观现象之间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即行为人的行为极及其事件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前因后果的必然联系。
4.行为人的过错
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基本形式。
所谓故意,是行为人预见到自己行为的损害后果,却仍然希望或听任其发生;所谓过失,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应该预见或能够预见却未预见,或虽然预见却轻信损害后果不会发生。
在民法中,行为人的过错程度是确定民事责任的依据。
四.课堂讨论:你认为人身权与财产权有何区别?
答:
(一)人身权与特定的民事主体的人身密不可分,具有专属性
人身权是专属于主体的权利,即人身权与权利主体不可分离。这是人身权与财产权等权利相比较所具有的突出特点。不可分离意味着人身权只有权利人本人才能享有,不能通过转让或继承由他人享有。许多国家法律还规定人身权不得抛弃。人身权的专属性还表现在,人身权并不需要有独立意志的个人实际享有,也不需要主体实施一定的行为去实际取得,不论个人是否意识到有这些权利存在,不论主体在年龄、智力、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何种区别,都应平等地享有人身权。它随着公民的出生或法人的成立而产生,并随着公民的死亡或法人的注销而消灭。
(二)人身权是一种没有财产内容,不直接体现为一定的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
人身权是以主体的特定人身或人格利益为内容的,这一点使人身权与财产权相区别,也就是说,人身权具有非财产性。一般说来,人身权的客体如姓名、生命、肖像、名誉等不是财产,不象有形财产那样可以用金钱来估算与衡量,而是表现为民事主体的精神利益。对人身权的侵害,必然造成主体的精神上的痛苦,损害的只能是主体的精神利益。当然,一些特殊的人身权,如法人名称权,则具有财产权和人格权的双重属性,但这只是例外现象。
(三)人身权虽无财产内容,但与权利主体的财产权有一定的关联
人身权的非财产性仅是指人身权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而不是指人身权与财产无任何联系。事实上,人身权与财产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是人身权的又一特征。人身权是个人作为社会的人存在的前提,也是个人从事社会交往和活动的必备条件。人身权的享有会直接决定或影响一个人财产权的享有及行使,由此影响一个人获得财产的范围。另一方面,对人身权的损害往往间接带来受害人的财产的损失。在这方面,法人的人格权与财产的相关联性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盗用法人名称或贬损法人名誉不仅会影响法人信誉、造成法人客户减少,还会造成法人与他人之间合同的履行困难及企业管理的混乱,这些无疑都会导致法人财产的损失。所以人身权与财产权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2、网上讨论:你对公民隐私权的看 法?
从隐私权的概念来讲,是指公民就自己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保护公民个人的隐私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隐私权是从保护权利主体内心世界不被干扰,正常生活不受干扰等方面来保护权利主体的人格权的,只是公民保持人格尊严和从事社会活动所必不可缺的条件,必须指出的是任何个人隐私必须局限在合法的,合乎公共道德标准和社会需要的范围内,对任何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道德,破坏公共秩序、民俗的行为,他人都有权进行揭露和干涉。
名词解释
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特定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
按份之债:是指债的多数人主体一方的当事人各自按照一定份额享受权利或者负担义务的债,包括按份债权和按份债务。
质押: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财产移交给债权人占有,以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财产卖得价款优先受偿。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要约:是订约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缔结合同的提议。发出要约的一方为要约人,另一方为受要约人或相对人。
不安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成立后,应当先履行的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对方不能履行义务,或者有不能履行合同义务的可能时,在对方没有履行或者提供担保之前,有权中止履行合同义务。
质押: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财产移交给债权人占有,以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财产卖得价款优先受偿。
后履行抗辩权:指在双务合同中应当先履行的一方当事人未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到履行期时对方当事人享有不履行或者部分履行的权利。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并造成他人损失的法律现象。
名誉权:是公民或法人享有的就其自身特性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而获得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
著作权: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工程作品所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
遗赠:是指公民通过遗嘱方式将其遗产的一部分或全部与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并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第二篇:东莞电大法专法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法理学
一.填空
1法学是一切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个别性调整是按照针对具体人具体事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的一次性调整
3规范性调整是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范进行的重复性调整
4社会调整的发展大都经历从自发到自觉从个别到一般从混一到分化的过程
5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6法律是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规范
7法的最基本的两种职能是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价值
8对违法、犯法行为的惩罚体现了法的工具性价值中的保护价值
9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对法的阶级意志对法进行的分类
10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对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
二.单项选择
1法律调整是一种(B)。A个别性调整B规范性调整C习惯D具体性调整
2法形成的最终标志是(B)。A商品的交换B国家的形成C阶级的出现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3法的实施有(D)作保证。A习惯力量对比B法律传统C社会舆论D国家强制力
4、法反映的是(C)的意志。A团体B人民C统治阶级D社会全体法的第三层本质是(D)
A法所体现的同志阶级意志是统一和整体的B法是被奉为法律的同志阶级的意志
C法的内容决定于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法的内容就是确定权利和义务
6法的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B)意志。A社会B共同C集体D个别
7国家意志和法的关系是(B)。
A二者是一致的B有强制力保障的国家意志才是法
C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国家意志才是法D法是国家意志的政治
8大陆法系是(A)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A法国民法典B英国法C罗马法D英国英美法系是以(D)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A教会法B罗马法C日耳曼法D英国
10在侵略行为法方面自由资本主义的过错责任原则被当代资本主义的(A)代替。
A无过错责任B严格责任C相对责任D过失
三.多项选择
1法与习惯具有以下共同点(AB)。A都是社会规范B都是上层建筑C都有阶级性D都具有强制性 2从法的起源看法(BCD)。A是从来就有的B不存在于原始社会
C是阶级社会的产物D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
3法的第一层本质包含以下几个内容(BCD)。
A法是一种意志B法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C法律是法的载体D法是国家意志
4法具有(ABCD)。A规范性B阶级意志性C国家强制性D物质制约性保证法的实施的手段(A?)。A国家强制力B道德规范C思想原则D文化修养 6法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关系(AD)。
A法反映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
B法不是统治阶级个人或集团利益的反映
C有些具体的法律规范不一定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
D统治阶级的利益是通过一定的个人和机关的活动上升为法
7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的关系(AD)。
A二者是内在统一的B二者截然对立C法律规范执行二者中的一个D部分法律规范主要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8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取决(ABCD)。
A法律制度的性能B一定主体对法律制度的需要
C法律制度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D法律制度对主体的满足程度法的价值的特性有(BD)。A社会性B客观性C主观性D主体性
10勒内达维把当代各国法律划分为三大法系即(BCD)。A资本主义法系B大陆法系C英美法系D社会主义法系
学习心得:通过参加中央电大开放教育的法学专科《法理学》的学习,使我开始初步接触系统的法学知识,了解了许多法学基础知识,并为以后系统全面地深入学习法学专业课程奠定了基础。在这里我重点谈一下对“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法制的关系”的认识。
民主和法制是既平实又抽象的两个概念,我们几近耳熟能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无处不现。多少年来,为了民主和法制,多少人为之奋斗。然而,在生活中许多人对此却有所偏颇,要么认为想要怎么就怎么样,几近无法无天,要么是独裁统治,人们无任何自由与权利。这两种现象都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割裂开来了。通过《法理学》课程的学习,我懂得了,民主与法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民主是法制的基础。因为,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由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掌握政权,才谈得上制定出体现自己意志的法制。现代意义上的法制,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反对超越法律的特权。这种法制只存在于民主政体中,决不能存在于专制政体中。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原则。法制的民主原则是指在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法制的种种环节上。都实行民主。坚持法制的民主原则是由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充分发扬民主,使人民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方面都发挥作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有成功的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不断完善、健全、发展。相应地,法制也必然随之发展、健全、完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社会主义法制确认社会主义民主。民主要得以存在、实现和发展.需要法制加以确认、肯定。社会主义法制规定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社会主义法制规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一方面法制规定实现民主的程序和方法,为人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提供有效措施。同时也规定对行使民主权利的制约,保障人民能正确地行使民主权利。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危害民主的违法犯罪行为,这就需要用法来制裁这些行为,使民主得到切实保障。同时,法制也是同官僚主义进行斗争的武器,通过这种斗争,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当然社会主义法制是轨道,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下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由此可见,任何割裂两者都是错误的。
小组讨论题:习惯与法的区别与联系
小组讨论记录表小组成员张三 李四 王五 赵六 丁七 钱八 崔九 姜十讨论主持人李四
小组长 张三讨论人员 张三 李四 王五 赵六 丁七 钱八 崔九 姜十讨论时间2008年11月8日下午(南教学区教学楼301教室)自我发言提纲一.法与原始习惯的联系
法与习惯都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法与原始习惯有着一定联系,法由原始习惯演变而来,是原始习惯的延续,法与原始习惯在内容上却存在着历史的连续性。
二.法与原始习惯的区别
法与原始习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两者产生的方式不同。
(二)两者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
(三)两者体现的意志不同。
(四)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
(五)两者实施的方式不同。
其它人发言摘要 王五发言摘要: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时期逐渐养成的,一种不易改变的思维倾向、行为模式和社会风尚。习惯和习惯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得到国家认可的习惯才能成为习惯法。也就是说,我们一般所讲的习惯,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不是法的一种渊源。赵
六、丁七发言摘要:(1)原始社会的习惯和法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反映原始社会的平等、没有阶级的社会关系,因此,原始习惯不带有阶级性;法是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后产生的社会规范,它恰恰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社会关系,法是具有阶级性的。(2)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反映的意志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反映着氏族部落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而法则反映在政治、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3)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是由代表氏族或部落全体成员利益的自治组织,整个氏族社会以舆论或其他形式形成的;而法则是由国家这个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组织知道或认可的。(4)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是靠传统、习惯的力量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来保证实施的;而法的实施则必须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5)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生效的范围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限于在有血猿关系的本氏族、本部落内生效,而无论他们在哪个地区;而法则是在国家主权所及的领域内生效。这一点也反映出法与国家的内在联系,因为国家正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居民的。
钱
八、崔九发言摘要: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社会团体规范等。法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法是具有规范性、概括性和可预测性的社会规范。马克思指出“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法具有规范性、概括性和可预测性的特点。规范性是指法规定了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或不应当做什么,也就是为人们的行为规定了模式、标准和方向。概括性是指法的对象是抽象的、一般的人和事,在同样的情况和条件下,法律可以反复使用。可预测性是指人们通过法有可能预见到国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态度和产生的法律后果,因为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模式,从而成为评价人们行为合法不合法的标准。(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
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这是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点之一。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方式和途径。所谓“制定”,是指社会生活中原来没有某种行为规则,立法者根据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出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来体现这种行为规则。所谓“认可”,是指社会生活中原来已经存在着某种行为规则(如道德、习惯、宗教、礼仪等),国家以一定形式对其加以承认并且赋予其法律效力。无论是制定还是认可,都与国家权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都体现着国家的意志。(3)法是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的核心内容在于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法律权利是指法律赋予人们的某种权能。法律义务是指法律规定人们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法通过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任何社会规范的实施都需要某种力量作保证。但在所有的社会规范中,只有法是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统治阶级为了法的实施,依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器,迫使社会全体成员一体遵守。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因此,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但是法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是从法的“最后一道防线”意义上讲的并不是说国家强制力是法得以实现的惟一途径。姜十发言摘要:我完全赞同几位同学的发言。
四.名词解释
法学体系:是由法学分支学科构成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学体系是一个由互不相同但又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因而研究社会的各种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所研究的范围也就十分广泛从而形成若干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系统就是法学体系。
法理学:是在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的理论学科。它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从总体上来研究法和法律现实的一般规律研究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等基本问题。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收(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段)意志,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具有普通的约束力的规范体系它具有规范性、国家强制性、阶级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
法的价值:即法这个客体(制度化的对象)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
一国两制: 是我国为解决和平统一问题而实行的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法律调整:是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运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对社会关系施加的有结果的、规范组织作用
法制: 是以法为核心的某国、某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包括现行法以及与现行法相适应的法律意识、法律实践。通常有两种意思一种认为法制是指法律和制度一种认为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而法律制度既可以指某国某地区法律、法规的总和一是指某项具体的法律制度
法治: 是运用法律这样的实体工具来管理国家的原则,是主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
民主: 民主的含义则是指一种国家制度。是指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有事物的国家制度。民主的原意是一种与个别人专制独裁统治不同的,实行“多数人统治”的国家形式。“多数人的统治”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的多数人。教材上讲到的“民主”首先是指它的本意即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通常又叫“民主制”。是一种与专制制度相对立的国家制度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志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法律文化: 是法的制定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的总和。
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
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行为规则。
法的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系统的统一整体。
法的部门:是指对一个现行法律规范,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法的渊源(形式渊源): 仅指法的法律效力的来源,即一个行为规则通过什么方式产生有何种外部形式才被认为是法律规范,具有法律规范的效力,并成为国家机关审理案件或处理问题的规范性依据。
法的实现:是指法律规范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体落实,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
法的适用: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和由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国家权力调整和保护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活动。
法律规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即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法的创制和法的实施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五.问答题
一国两制的含义 ?
是我国为解决和平统一问题而实行的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一国两制实行后,大陆的法仍然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变,而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法的本质不变,而且社会主义性质的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主体.因此,当代中国的法就其本质来看,出现了一国两法的独特情况.但是一国两制条件下,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的情况,不同于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的情况。我国现阶段一国两制条件下出现的本质不同的法律制度,不再是相互排斥对抗性的关系,而是长期并存,互利互惠,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关系。总之,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别行政区的资本主义法的本质,不会改变中国法的主体部分的社会主义本质;当代中国法主体的社会主义本质,也不会改变特别行政区的资本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法的专门法律原则 ?
1法治原则即依法治国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都必须严格守法的原则我国宪法规定:“全国 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一原则反映了法作为以同一尺度衡量事实上不平等的人的调整器的特殊规律性。这一原则不仅指权利的平等而且包括义务的平等。这一原则和公民权利义务是一致的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一致性。这一原则既体现在法的创制过程中,也体现在法的实施过程中。
政策与法律的联系与区别 ?
社会主义法律和党的政策的联系: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社会主义法律和党的政策的区别: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政策是党组织制定的,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策是通过思想工作、说服教育、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及党的纪律保证来实现,党的某些政策并非对每个公民都具有约束力3法律是由宪法、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形式表现。政策未被制定或认可为法律规范之前,是由决定、决议、纲领、宣言、通知、纪要等形式表现的4法律规定的内容比较具体、明确和详尽,它不仅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而且还规定了违法所应承担的责任。政策一般比较原则和概括。法律比较稳定。政策比较灵活,变化较快。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与区别 ?
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
道德与法律的的区别: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5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
其关系具体表现在: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法制与法治的联系与区别 ?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3法制的基
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 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如何培养和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要增强公民法律意识,主要应在端正普法指导思想;深化普法教育;加强法律防范意识;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从源头抓好普法工作;舆论宣传工作等六方面下功夫。
我国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 ?
法的制定的基本原则是在法的制定的整个活动中贯彻始终的行为准则它是指导思想的规范化和具体化是指导思想体现的形式和落实的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的立法一般来说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合宪性和法制统一原则3)总结国内实践经验和借鉴外国经验相结合的原则4)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5)立足全局、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6)群众路线和专门机关工作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7)维护法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严肃性与及时创、改、废相结合的原则。
法的制定程序 ?
法律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广义的立法程序是指享有立法权的主体在制定、修改、补充、废止以及认可各种规范性文件和法律规范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步骤和次序。狭义的立法程序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国会)在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步骤和次序。我国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法律的程序是(1)法律案的提出这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程序的第一阶段。所谓提出法律案,就是根据有关规定,享有相应职权的国家机关或个人向全人大或常委会提出关于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议案。这里的“法律”是狭义上的,不包括宪法。因为,宪法的修改有特别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64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议。”(2)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审议是立法程序中关键性的阶段,也是立法程序的第二个阶段。审议法律案,就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已经列入会议议程的法律案进行审查讨论。3.法律案的通过(3)通过法律案,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表决来决定法律草案能否成为正式法律的活动。这是立法程序中的重要一环。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法律案都是采用表决通过的方式进行的。(4)法律的公布公布法律,就是将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用一定方式和形式公之于众。宪法规定由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主席令载明该法律的制定机关、通过和施行日期。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三个因素,假定,处理,制裁。(1)假定:法律规范中关于规范使用的条件的部分。(2)处理:法律规范中指明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部分。(3)制裁:法律规范中关于违反该规范后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的规范。
我国的主要法律部门 ?
我国的法律部门主要包括:(1)宪法;(2)行政法;3.民法(民商);(4)刑法;(5)经济法与环境法;(6)诉讼法;(7)军事法;等等。这是对法律的一种分类,分类标准是法律的具体调整对象和调整机制。
我国法的渊源 ? 法的渊源主要有:
1)宪法在中国,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并监督宪法的实施,对违反宪法的行为予以追究2)法律法律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们这里仅用狭义.在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中,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基本法律,即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的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另一类为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即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的规范性文件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有权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在不同该法律基本原则相抵触的条件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具有规范性的决议、决定、规定、办法等,也属于“法律”类法的渊源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国务院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4)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是一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法制定的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5)规章规章是行政性法律规范文件,从其制定机关而言可分为:一是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另一种是地方政府规章。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盛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6)特别行政区的法律特别行政法依法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外交、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七)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国际条约是指我国作为国际法主体同外国缔结的双边、多边协议和其他具有条约、协定性质的文件.国际惯
第三篇:民法学形成性考核册2011年作业答案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债
答: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
利义务关系。
2、按份之债
答:按份之债是指债的多数人主体一方的当事人各自按照一定份额享受权利或者负担
义务的债,包括按份债权的按份债务。
3、质押
答: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提供一定的动产作为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担保,债权人占
有该动产、并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进,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以质押物优先受
偿。
4、合同
答: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5、要约
答:要约是订约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缔结合同的提议。
6、不安抗辩权
答:不安抗辨权是指在未约定先后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中,当事人一方在对方未为对
待给付以前,有拒绝自己给付的权利。
二、填空题
1、招标方式订约一般要经过招标、投标、开标和决标三个阶段。
2、在定金担保中,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3、担保的形式有定金、抵押、保证、留置、质押。
4、委托合同的受托人以委托人的名义和费用办理委托事务。
5、在选择之债中,若法律没有规定且当事人也无约定何方当事人有选择权的情况下,选择权应归债务人一方。
6、提供劳务的合同主要有(1)运送合同;(2)保管合同;(3)委托合同;(4)信托合同;(5)居间合同。
7、如果管理人所管理的事务是为履行本人应尽的法定义务或公益义务的,则不论管理人的管理是否违反本人的意思、是否有利于本人,均成立无因管理。
三、问答题
1、债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答: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债的主体特定性
债的主体的特定性,是指债的主体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只能是特定的人,而不能是不特定的人。
(二)债权是一种请求权,债务具有特定性
债的内容为债权和债务,也有一定的特殊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债权是一种请求权。第二,债务具有特定性。
(三)债的客体的多样性
债的客体可以是物、行为、也可以是智力成果等。
(四)债可因不法行为而发生
物权等只能因合法行为发生,而债既可因合法行为发生,也可因不法行为发生。
2、合同的法律特征?
答:合同主要具有以下法律特征上:
(一)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合同是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须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因之字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二)合同是由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相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
合同须有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一致,并不要求当事人追求的经济目的相同。当事人双方追求的经济目的可以相同或相反,但其意思表示的内容须相同。
(三)合同是以发性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协议
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以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为目的合法行为。
3、合同的实质性条款?
答:
(一)标的标的是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二)数理和质量
数理和质量是确定合同标的的具体条件,是同一种标的的相互区别的具体特征。数理和质量也常成为合同的主要条款,应当具体、清楚、明确。
(三)价款或者酬金
价款或者酬金是标的的价金,是当事人一方取得标的应向对方支付的代价。价款或者酬金是有偿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合同中若无价金或酬金条款,就不能是有偿合同。
(四)履行期限和地点
履行期限是当事人履行债的时间限度,关系到合同履行的经济和法律意义。
(五)违约责任条款
违约责任是当事人违反合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作业二
1、课堂讨论:你认为人身权与财产权有何区别?
(请将你的观点发展发表在?from=related&hasrec=1
刑法
第四篇:电大民法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民法学1》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1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民法 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基本法的地位。
2、联营 是企业之间、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在平等自愿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而达成的联合。
3、宣告失踪 指公民下落不明满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宣告其为失踪人并对其财产实行代管的民事法律制度。
4、时效 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一定时间之后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制度。
5、法定代理 是指法律根据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存在而设立的代理。
二、填空:
1、形式上的民法专指系统编纂的民事立法,即(民法典)。实质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得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
2、《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行自愿(公平)、等值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3、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和(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4、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5、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6、法人终止,应当依法进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围外的)的活动。
7、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包括(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8、《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委托代理,可以用(书面)形式,也可以用(口头)形式。法律规定用(书面形式)的,应当用(书面形式)。
9、民法上的期限,依期限的确定根据,可将其分为(法定期限)、(指定期限)、(意定/约定期限)。
三、选择题:
1、民法通则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公民为失踪人,该公民必须下落不明满(二年)。3、在民法上房屋属于(不动产)。
4、张某不习水性,不慎落水急忙呼救,杨某经过,要求张某付1万元人民币救张某,张无奈同意付钱,杨遂将张就起,其要求付钱行为是(无效的民事行为)。
5、民法通则规定的一年特殊诉讼时效,适用于(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6、民法通则规定(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7、法律规定(公民离开住所下落不明满4年)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宣告其死亡。8、法人终止的原因有(依法被撤销)、(解散)、(依法宣告破产)。
四、问答题:
1、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是什么?
答:⑴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⑵意思表示真实;⑶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⑷符合法定形式。
2、简述公民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的区别?
答:⑴民事权利能力仅是一种资格,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的获取实际利益的可能性。这种资格是民事主体不论是否实际参加民事法律关系都普遍享有的。民事权利则是民事主体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所实际享有的利益,它必须通过实际的行为才能创设或取得;⑵民事权利能力示享受权利的资格和承担义务的资格的统一。而民事权利合民事义务则是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相互对应,各自独立的两个不同概念。⑶民事权利能力是一种法定资格,它与民事主体的个人意志无关,不能由其自由转让、放弃。而民事权利的内容和范围直接取决于民事主体的意志,可以依法转让和放弃。
作业2参考答案
一、试述公平自愿原则:论述参见课文第18-19页第二章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二、试述诚实信用原则:论述参见课文第20页 第二章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作业3参考答案
案例分析
答:本案是一起比较典型的涉及相邻关系的民事案件。所谓相邻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动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因相邻各方应当给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李某房屋与邻居相邻,根据民法通则关于相邻关系的有关“不动产所有人和使用人行使权利,应给予相邻的不动产所有人和相邻人以行使权利的必要的便利”,“当事人在行使相邻权时应尽量避免和减少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有关规定,李某的邻居应采取措施避免和防止排水管漏水。邻家漏水导致李某的墙壁损坏,邻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邻家不予理睬是错误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02条的规定:“处理相邻房屋滴水纠纷时,对有过错的一方造成他方损害,应责令其排除妨碍、赔偿损失。”李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邻家停止侵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作业4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宣告死亡 是指公民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该公民死亡的民事法律制度。
2、表见代理 是指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客观上存在使相对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情况,且相对人主观上为善意且无过失,因而可以向被代理人主张代理的效力。
3、诉讼时效 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就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可能性的制度。
4、善意取得 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占有人,在不法将动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对该动产的所有权,受让人在取得动产的所有权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而只能请求转让人(占有人)赔偿损失。
5、按份共有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额分别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一种共有关系。
6、相邻关系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动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因相邻各方应当给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填空题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和(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2、民法通则规定(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3、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成立时)产生,到(消灭时)终止。
4、货币式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属于具有特殊作用的种类物。
5、我国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基本法的地位。
6、《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行自愿(公平)、等值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7、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有:(1)(不可抗力)(2)(其他障碍)。
8、传统民法将他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9、财产所有权合法取得的方式可以分为(原始取得)、(继受取得)。
10、房屋典权是典权人支付典价,占有出典人的房屋,并对其进行(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
三、选择题
1、民法通则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张某不习水性,不慎落水急忙呼救,杨某经过,要求张某付1万元人民币救张某,张无奈同意付钱,杨遂将张就起,其要求付钱行为是(无效的民事行为)(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3、《民法通则》规定,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4、某甲将一台彩电赠送给某乙,该项民事法律行为属于(单务法律行为)。
5、根据物权法原理,下列行为中属于财产所有权原始取得的根据是(没收、劳动生产、取得孳息)。
6、下列物中,属于有价证券的是(股票、支票、本票)。
7、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在处理相邻关系中,应遵循的原则有(公平合理、团结互助、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8、下列(矿藏、森林、军事设施、广播设施)属于国家所有权的客体。
9、动产物权包括(动产所有权、留置权、动产的抵押权、以国库券作抵押)。
10、民法通则规定的一年特殊诉讼时效,适用于(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问答题
1、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是什么?
答: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四项有效条件:⑴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⑵意思表示真实;⑶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⑷符合法定形式。
2、财产所有权具体有哪些法律特征?
答:财产所有权的法律特征:⑴财产所有权具有内容上的完整性。它集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个方面的权能于一身;⑵财产所有权具有权利主体的特定性。权利主体是特定的所有权人;⑶财产所有权具有相对义务人的不特定性。相对义务人是除所有人之外的任何不特定的民事主体;⑷财产所有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可依法排除他人的非法干涉、妨碍或侵害,任何财产上只能有一个所有权;⑸财产所有权的客体仅限于财物。不包括行为和智力成果等
3、取得法人资格的条件是什么?
答:取得法人资格的条件是:⑴依法成立;⑵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⑶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⑷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五、案例分析
答:
1、李某享有合法的代理权,其行为将房屋出售给王某是行使代理权。
2、李某在行使其权利时进行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活动,该行为无效。
3、因为代理是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具备民事法律行为要件,李某和王某串通,故意压价,根据民法通则第58条规定:“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行为是无效民事行为。”因此,李某所为是无效民事行为。
4、刘某同意在房屋被拆后卖给王某,不是李某行为有效而是所有人直接意思表示,刘有权要求王某王某、李某赔偿损失。王某没钱,刘某要求李某负责赔偿全部损失合法。
5、王某和李某共同造成刘某的损失,刘有权向他们中的任何一人主张全部权利。因为民法通则第66条规定,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
第五篇:民法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债 答: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 利义务关系。
2、按份之债 答:按份之债是指债的多数人主体一方的当事人各自按照一定份额享受权利或者负担 义务的债,包括按份债权的按份债务。
3、质押 答: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提供一定的动产作为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担保,债权人占 有该动产、并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进,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以质押物优先受 偿。
4、合同 答: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5、要约 答:要约是订约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缔结合同的提议。
6、不安抗辩权 答:不安抗辨权是指在未约定先后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中,当事人一方在对方未为对 待给付以前,有拒绝自己给付的权利。
二、填空题
1、招标方式订约一般要经过招标招标招标招标、、、、投标投标投标投标、、、、开标和决标开标和决标开标和决标开标和决标三个阶段。
2、在定金担保中,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应当双倍双倍双倍双倍返还定金。
3、担保的形式有定金定金定金定金、、、、抵押抵押抵押抵押、、、、保证保证保证保证、、、、留置留置留置留置、、、、质押质押质押质押。
4、委托合同的受托人以委托人委托人委托人委托人的名义和费用办理委托事务。
5、在选择之债中,若法律没有规定且当事人也无约定何方当事人有选择权的情况下,选择权应归债务人债务人债务人债务人一方。
6、提供劳务的合同主要有((((1))))运送合同运送合同运送合同运送合同;(;(;(;(2))))保管合同保管合同保管合同保管合同;(;(;(;(3))))委托合同委托合同委托合同委托合同;(;(;(;(4))))信托合同信托合同信托合同信托合同;(;(;(;(5))))居间合同居间合同居间合同居间合同。。
7、如果管理人所管理的事务是为履行本人应尽的法定义务法定义务法定义务法定义务或公益义务公益义务公益义务公益义务的,则不论管理人的管理是否违反本人的意思、是否有利于本人,均成立无因管理。
三、问答题
1、债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答: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债的主体特定性 债的主体的特定性,是指债的主体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只能是特定的人,而不能是不特定的人。
(二)债权是一种请求权,债务具有特定性 债的内容为债权和债务,也有一定的特殊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债权是一种请求权。第二,债务具有特定性。
(三)债的客体的多样性 债的客体可以是物、行为、也可以是智力成果等。
(四)债可因不法行为而发生 物权等只能因合法行为发生,而债既可因合法行为发生,也可因不法行为发生。
2、合同的法律特征?
答:合同主要具有以下法律特征上:
(一)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合同是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须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因之字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二)合同是由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相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合同须有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一致,并不要求当事人追求的经济目的相同。当事人双方追求的经济目的可以相同或相反,但其意思表示的内容须相同。
(三)合同是以发性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协议 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以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为目的合法行为。
3、合同的实质性条款?
答:
(一)标的 标的是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二)数理和质量 数理和质
量是确定合同标的的具体条件,是同一种标的的相互区别的具体特征。数理和质量也常成为
合同的主要条款,应当具体、清楚、明确。
(三)价款或者酬金 价款或者酬金是标的的价
金,是当事人一方取得标的应向对方支付的代价。价款或者酬金是有偿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合同中若无价金或酬金条款,就不能是有偿合同。
(四)履行期限和地点 履行期限是当事
人履行债的时间限度,关系到合同履行的经济和法律意义。
(五)违约责任条款 违约责任
是当事人违反合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作业二
1、课堂讨论:你认为人身权与财产权有何区别?(请将你的观点发展发表在http://www.open.edu.con民法学(2)课程论坛教学活动论坛中)
答:
(一)人身权与特定的民事主体的人身密不可分,具有专属性 人身权是专属于主体的权利,即人身权与权利主体不可分离。这是人身权与财产权等权利相比较所具有的突出特点。
不可分离意味着人身权只有权利人本人才能享有,不能通过转让或继承由他人享有。许多国
家法律还规定人身权不得抛弃。人身权的专属性还表现在,人身权并不需要有独立意志的个
人实际享有,也不需要主体实施一定的行为去实际取得,不论个人是否意识到有这些权利存
在,不论主体在年龄、智力、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何种区别,都应平等地享有人
身权。它随着公民的出生或法人的成立而产生,并随着公民的死亡或法人的注销而消灭。
(二)人身权是一种没有财产内容,不直接体现为一定的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 人身权是以
主体的特定人身或人格利益为内容的,这一点使人身权与财产权相区别,也就是说,人身权
具有非财产性。一般说来,人身权的客体如姓名、生命、肖像、名誉等不是财产,不象有形
财产那样可以用金钱来估算与衡量,而是表现为民事主体的精神利益。对人身权的侵害,必
然造成主体的精神上的痛苦,损害的只能是主体的精神利益。当然,一些特殊的人身权,如
法人名称权,则具有财产权和人格权的双重属性,但这只是例外现象。
(三)人身权虽无
财产内容,但与权利主体的财产权有一定的关联 人身权的非财产性仅是指人身权不具有直
接的财产内容,而不是指人身权与财产无任何联系。事实上,人身权与财产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是人身权的又一特征。人身权是个人作为社会的人存在的前提,也是个人从事社会交往和
活动的必备条件。人身权的享有会直接决定或影响一个人财产权的享有及行使,由此影响一
个人获得财产的范围。另一方面,对人身权的损害往往间接带来受害人的财产的损失。在这
方面,法人的人格权与财产的相关联性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盗用法人名称或贬损法人名誉
不仅会影响法人信誉、造成法人客户减少,还会造成法人与他人之间合同的履行困难及企业
管理的混乱,这些无疑都会导致法人财产的损失。所以人身权与财产权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2、从隐私权的概念是指公民就自己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不为他人知
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保护公民个人的隐私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是社会主义制
度的必然要求。隐私权是从保护权隐私权主体利内心世界不被干扰,正常生活不受干扰等方
面来保护权利主体的人格权,只是公民保持人格尊严和从事社会活动所必不可缺的条件,必
须指出的是任何个人隐私必须局限在合法的,合乎公共道德标准和社会需要的范围内,对任
何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道德,破坏公共秩序、民俗的行为,他人都有权进行揭露和干涉。作业三
案例分析
1、王某去世后,无遗嘱应按法定继承办理。
2、王甲、王乙、王丙应是第一顺序
继承人有权继承。继承法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
3、王丙在王某去世后病故,后于王某死亡,王
丙有权继承,但其继承的份额由其配偶转继承。我国司法解释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没
有表示放弃继承,并于遗产分割前死亡的,其继承遗产的权利转移给他的法定继承人。
4、王乙先于王某死亡,但王乙的女儿可以成为代位继承人继承遗产,继承法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女婿对王某尽了主要赡养义务,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法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5、王甲、王乙女儿、王某女婿及王丙的妻子各得一份遗产。我国继承法规定,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在继承遗产时,一般情况下,应当按照继承人的人数均等分配遗产数额,王某女婿可适当多分。
作业四模拟考试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质押 答: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提供一定的动产作为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担保,债权人占有该动产、并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进,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以质押物优先偿 受。
2、后履行抗辩权 答:后履行抗辩权是指在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合同中,后履行的一方有权要求应该先履行的一方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果应该先履行的一方未履行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后履行的一方有权拒绝应先履行一方的履行请求。
3、不当得利 答: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并造成他人损失的法律现象。
4、名誉权 答:名誉权是公民或法人享有的就其自身特性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而获得社会公平评价的权利。
5、著作权 答:著作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工程作品所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
6、遗赠 答:遗赠是指公民通过遗赠方式将其遗产的一部分或全部赠与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并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二、填空
1、债权是一种请求权,债务具有特定性。
2、债的履行应当贯彻实际履行原则、正确履行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3、招标方式订立合同一般要经过招标、投标、开标和决标三个阶段。
4、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
5、无因管理一旦成立,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发生无因管理之债。
6、人身权分为两类,即人格权和身份权。
7、中国专利法规定,专利可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8、我国继承法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9、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10、我国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系是由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所构成的。
三、单项选择题
1、根据债的标的是否可选择,债分为(B)A.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B.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 C.财务之债与劳务之债„„„„„C.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
2、保证人在(C)承担责任。A.保证合同签订后„„„„„„„„B.主合同签订后 C.保证的有效期限内„„„„„„„D.保证的主合同履行期限内
3、根据合同的成立是否须具备特定的方式,合同可分为(D)。A.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B.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C.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D.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4、无效合同(C)没有法律效力。A、在当事人拒绝履行后„„„„„„B.在当事人提出无效请求后 C.自始„„„„„„„„„„„„„D.在法院裁定后
5、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任何人(B)。A.不得使用公民的肖像 B.不得以赢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C.不得不支付报酬使用公民的肖像 D.不得合理使用公民的肖像
6、著作财产权包括(D)。A.发表权„„B.署名权„„„C.修改权„„„D.使用权 7、1993年以后批准的发明专利保护期为(C)。A.10年„„„„B.15年„„„C.20年„„„D.30年
8、公民立有数个遗嘱的以(D)。A.最后一个口头遗嘱为准„„„„„„„B.最后一个自书遗嘱为准 C.最后一个代书遗嘱为准„„„„„„„D.最后一个公证遗嘱为准
四、多项选择题
1、依我国法律规定抵押以的实现方式有(AB)。A.变卖„„„„„B.抵押物折价„„„C.抵押物归债权人所有„„„„D.抵押物留置
2、无效合同具有以下特征(ABD)。A.返还财产„„„„B.赔偿损失„„„„„„C.履行合同„„„„„„„
D.收缴财产
3、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人格权包括(AC)。A.名誉权„„„„„„
B.荣誉权„„„C.名称权„„„„D.贞操权
4、著作权法规定,合理使用包括(ABCD)。A.为个人研究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B.报纸期刊刊登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 C.为学校课堂教学出版发行已发表的作品供教学和学生使用 D.免费表演已发表的作品
5、依照我国专利法不能被授予专利的领域有(ABC)。A.智力活动规则„„„B.疾病诊断方法„„C.动植物品种„„D.用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
6、我国商标法规定不得使用的文字、图形包括(ABC)。A.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和图形
B.直接表示商品的功能的 C.同红十字的标志或名称相同或者近似的 D. 乡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
7、我国继承法规定,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包括(ABD)。A.父母„„„„B.配偶„„„
C.兄弟姐妹„„„„D.子女
8、民法通则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AC)应当依法 承担民事责任。A.产品制造者„„„B.产品检验者„„„C.产品销售者„„D.产品使用者
五、问答题
1、债的担保具有哪些特点?
答:债的担保具有以下特点:
(一)从属性。债的担保是为担保债权而设立的,是对债权的效力的加强和补充。因而债的担保与被担保的债形成主从关系,其效力一般决定于主债的效力。
(二)预定性。债的担保是于债的清偿期限届至前设立的,而于债权不能按期受偿时才行使的,当事人于债权未届清偿期前就确定了担保的范围。
(三)可靠性。债的担保或是扩大了清偿债务人的财产范围,或是以特定财产为清偿债务人债务的保障,打破了债权人仅能以债务人的财产平等受偿的原则,从而可以确保债权的实现,因此债的担保是确保债权的可靠手段。
(四)自愿性和明确的目的性。债的担保一般是由当事人自愿设立的,而且设立担保 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债权的实现。因此,债的担保一般是当事人为了债权人的利益而自愿设立的。
2、要约的条件是什么?
答:
(一)须是以缔结合同为目的的意思表示。当事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如不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则不为要约。
(二)须是由特定的当事人向特定的相对人作出的意思表示。要约的作用在于唤起相对人的承诺,与之订立合同。因此,要约人必定是特定,否则受要约人无法承诺。要约的相对人一般也是特定的,因为要约人应是向特定对象作出订约的意思表示。若作出意思表示的表意人没有特定的对象,而是希望他人向其发出订约的意思表示,则该表意人的意思表示不为要约,而仅能属于要约引诱或称要约邀请。
(三)其内容须包括足以决定合同成立的主要条款。要约既是订立合同的提议,就应含有合同的主要条款,这样相对方才可考虑是否接受,而相对方一旦接受,合同就可成立。如果当事人提议的内容并不包括合同的主要条款,而是希望对方提出主要条款,则该提议不为要约,只能为要约引诱。要约的成立条件也是要约的法律特征。
3、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答:构成一般民事责任应具备以下四项要件:
(一)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 民事责任具有制裁和补偿的双重性质,由此决定民事责任的追究必须以损害的现实存在前提。
(二)行为的违法性 行为的违法性,是承担一般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除了法律有特别规定之处,行为人只应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三)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所谓因果关系,是客观现象之间一种内在的必然的关系。如果某一现象的出现,是因另一现象的存在所必然引起的,则此二现象之间为有因果关系。
(四)行为人的过错 行为人的过错是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所具备的心理状态,是构成民事责任的主观要件。这标志着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所抱的主观态度。
六、案例分析 曾某有一子甲(现20岁)并有房屋六间,1995年曾某的妻子去世,1996年曾某另娶一妻丙,生有一女乙。2002年曾某去世,留有遗嘱将房产给甲,现甲和丙因争房产发生纠纷,诉至法院。甲认为自己是唯一合法继承人,丙认为房产有自己的一半产权。问:
1、本案谁有继承权?为什么? 点评:本案涉及的内容比较多:(1)哪些财产是曾某的遗产;
(2)曾某所留下的遗嘱是否有效?(3)哪些人是合法的继承人;(4)曾某与丙结婚的时间约六年,其房屋能否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学生只有在弄懂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之后,才能回答问题。
答:
1、本案中,甲享有继承权,但必须为乙保留必要的份额,剩下才归甲。:
2、曾某的六间房屋是共同财产,在其第一任妻子去世时就应该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曾某分得三间,其妻分得三间,然后曾某与其子甲共同继承其妻的遗产,即最后曾某获得4.5间房屋。后曾某与某丙结婚,这4.5间房屋应看成一方婚前财产,本案中丙与曾某确立夫妻关系的时间尚未满8年,对曾某的房屋不能认定为夫妻共有财产。因此,这4.5间房屋应作为曾某的遗产由甲继承,但必须为乙保留必要的份额,剩下才归甲。根据我国继承法,遗嘱人不能以遗嘱的形式剥夺法定继承人中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否则在遗产处理时,必须为其保留必要的份额,所剩余的部分,才可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也就是说,必须为乙保留必要的份额,剩下才归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