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时间:2019-05-14 03:2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第一篇: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电大2010春汉文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3参考答案

(第7—9章)

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25分)

1.自我实现需要

答:自我实现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2.成就动机

答: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是个体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内部动力。

3.权力动机

答:就是对权力的欲求,是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

4.亲和动机

答: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一种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爱情、支持、合作与赞赏。

5.智力G因素与S因素

答: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人的智力。

6.情境智力

答: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统称为情境智力。

7.智商

答: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

8.人格

答: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9.认知风格

答: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10.气质与性格

答: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上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

1.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马斯洛的动机需要层次论认为动机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本能需要。安全的需要是生理需要的延伸,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产生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感情与归属上的需要,体现了人有明确的社会需要和人际关系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两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2.什么是动机?动机和需要、诱因是怎样的关系?

答: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需要是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发动机的外在条件。

3.动机强度越大,行为效果越好吗?用耶克斯——多的森定律来说明。

答:在一般情况下,动机强度和任务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倒U曲线的关系,也称为耶克斯—多德森法则。动机的强度需要有一个适宜的水平,动机过强或者过弱都不利于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一般来说,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来说,中等强度的动机最利于任务表现。而当任务非常难时,动机水平低一些会更有利于行为表现。

4.简述有关能力或智力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1)独立因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2)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3)智力多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5.使用智力测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在使用智力测验时,应该意识到智力测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避免对测验结果的滥用。(1)如果使用不当,往往会给一个儿童贴上标签,这个标签半将跟随他终身,而实际上人的智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2)使用那种只给出单一智商值的测量可能不太恰当,因为人的智力有多种成分,单一的智商值不能分别表明一个人许多方面的能力。(3)有些智力测验有很大的文化偏见,如一些题目可能更有利于城市的孩子而不利于农村的孩子。(3)许多因素会影响智力测验的结果,如健康状况、环境氛围、心理状态等。

6.如何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

答: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即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个体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并不相同。(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有人早慧,有人大器晚成。能力表现早晚差异有三种模式,一是稳定发展,是大多数人的发展模式,二是早慧,年龄很小时就表现出才华,三是大器晚成。(3)能力结构的差异,每个人智力的结构总是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4)能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面。能力的个体差异是由遗传因素、环境与教育、自身努力等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7.简述人格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答:人格是个体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8.简述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的成分及其作用。

答: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它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万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9.简述有关人格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1)人格特质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同物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卡特尔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这五种人格特质表现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2)人格类型说。代表人物为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类型模式主要是用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他把类型概括为三种模式:单一型式;对立型模式;多元型模式。(3)人格维度说。人格维度是将人格特征差异放在一个连续变量上进行描述的方法。艾森克是人格维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外倾—内倾、情绪稳定性。两个维度构成四各人格类型:偏于内倾又情绪稳定的黏液质;偏于外倾又情绪不稳定的胆汁质;偏于内倾而情绪不稳定的抑郁质;偏于外倾而情绪稳定的多血质。

10.人格测量的方法有哪些?各有哪些特点与不足?

答:(1)测验法。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其优点是题目数固定,题目内容具体而清楚,施测简单,记分方便。缺点是因编制时缺乏客观指标,不容易保证有效性;而且测验内容多属于情绪、态度等方面的问题,每个人对同一问题常因时空的改变而选择不同答案;还难免出现反应的偏向。(2)投射法。是以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投射测验一般是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出若干人格特征。投射法主要有罗夏克墨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投射测验的优点是弹性大,可在不限制被试的状况下,任其随意反应。其缺点有;一是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结果难以进行解释。二是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三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3)情境测验。是将被试放在类似或模拟“真实”的标准情境中,通过观察被试的实际表现以推测其能力、品行或人格的方法。情境测验多用于测查人的实际能力,以及与工作要求相匹配的人格特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信性。

三、论述题(共25分)

1.试述主要的工作动机理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工作动机理论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9分)

答:工作动机理论主要有X理论、Y理论和双因素理论。

X理论把人看作是“经济人”,认为人的工作动机受外在刺激所驱使,人们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这种理论特别重视满足职工及安全的需要,同时很重视惩罚,认为惩罚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

Y理论认为,人是负责、有创造力的,人们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

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意感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意感,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动满意的因素,唯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根据动机理论,员工的工作动机受多种因素影响。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不能单靠物质手段,应当物质与精神手段相结合,惩罚与奖励相结合,既要改善企业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人事关系等保健因素,又要改善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乐趣、工作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激励因素。

2.联系实际论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8分)

答:(1)遗传因素。能力尤其是智力,具有遗传性,父母智力水平高,其孩子很可能智力会相对较高。(2)环境与教育的因素。环境影响人,环境塑造人,包括产前环境、儿童早期环境能能力都有很大影响。胎儿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母亲怀孕期间服药、患病、大量吸烟、遭受过多的辐射、营养不良等,能造成染色体受损或影响胎儿细胞数量,使胎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出生后婴儿的智力发展。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对近千人进行追踪研究后,提出这样的假说,即五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提出了智慧发展的递减规律,他认为,生下来就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一出生就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可以成为有100分能力的人;如从五岁才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只能具有80分能力;若从十岁才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有60分能力的人。可见,发展能力要重视早期环境的作用。一个人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歌德小时候,歌德的父亲就对他进行有计划多方面的教育,经常带他参观城市建筑物,并讲解城市的历史,以培养他对美的欣赏和历史的爱好;他的母亲也常给他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便停下来,留给歌德去想象,待歌德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母亲再继续讲。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为他能成为世界著名的大诗人打下了基础。在教育条件中,学校教育在学生能力发展中则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和训练的同时促进了其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自发的,而是依赖教育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等。(3)自身努力。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离开了解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和环境,能力也得不到发展。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许多名人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都非常强调主观努力的结果。在个体努力过程中,诸如动机、勤奋、谦虚和坚强的毅力等都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能力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个体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水平差异。

3.结合实例说明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8分)

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生理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童年经历、学校教育、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等都对人格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简言之,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1)生物遗传因素。双生子的研究说明遗传对人格具有重要影响。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却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在个体发展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

(2)家庭环境因素。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比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积极人格品质。

(3)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童年经验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也因人而异。

(4)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也具有巨大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结构,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5)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

(6)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培育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第二篇:电大本科【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最新)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心理学】形考作业一:

填空题

1、心理现象

2、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3、个性倾向个性心理

4、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5、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6、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终末环节

7、痕迹

8、心理发展

9、指向和集中

10、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 呼吸运动的变化

11、目的性意志性

二、单选题

1、A

2、D

3、A

4、C5、B

三、简答题(只提供要点)

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1)描述和阐明人的心理现象;

(2)侧量和预测人的心理现象;

(3)理解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

2、大脑的反射活动包括哪几个环节?

答:(1)开始环节;

(2)中间环节;

(3)终末环节。

3、为什么说心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要反映?

答:(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

(2)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的制约作用;

(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印象。

4、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

答:(1)有意识性;

(2)意识的能动性;

(3)意识的社会历史性。

5、什么是注意?注意与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

答: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关系:注意是一种大家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过程。它总是和心理过程联系着。

6、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

答:(1)原来注意的强度;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3)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四、论述题

1、你是如何理解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参见P302、请联系实际分析一下自己的注意特征。参见P44

【心理学】形考作业二:

填空题

感觉器官

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整体反应

预定目的主动的系统的人脑

输入编码存贮提取

编码贮存

暂时性永久性

客观事物

10、概括性间接性

11、一般的本质的12、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3、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身段表情

14、渲染性

15、高级情感

二、多项选择题

1、D2、ABCDE3、ABC4、ABC5、ABCD6、B7、CD8、A9、ABC10、ABCDE11、BCD

三、问答题(只提供要点)

1、答:共同点——二者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人脑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相异处(区别)——二者是不同的心理过程;由感觉到知觉,其间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同时,人的态度和需要也会使知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从二者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2、答:(1)有浓厚的观察兴趣;

(2)有持久而稳定的注意力;

(3)要积极思维,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4)要学会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能。

3、答:保持:是信息在头脑的编码和贮存。

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识记材料的数量对遗忘的影响;

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影响;

学习程度对遗忘的影响。

4、答:思维的两个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

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它的特征表现为从大量个别的现象中概括一般的东西;从众多本质的、非本质的特性中概括出本质的特征;从许多外部联系中概括出内部的规律性联系。

间接性:指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答: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区别:情绪是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在种系发生中,情绪发生早,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发生晚,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社会历史性;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短暂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联系:二者密切联系,都是对需要是否满足所产生的体验,是同一类型的心理活动。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6、答: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形式:(1)直觉的情感体验;

(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

四、论述题

1、答题要点:

四个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解决因素:(1)理解问题解决的因素;

(2)定势的作用;

(3)功能固着的作用;

(4)迁移的作用。

2、答题要点:什么是美感;美感的特征;美感的评价标准。

【心理学】形考作业三:

填空题

1、简单的不随意随意

2、明确的目的性

3、果断性

4、生理和社会

5、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

6、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7、勒温行为的动力

8、基本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9、需要诱因

10、成就动机

11、个性心理特征

12、抽象智力具体智力社会智力

13、模仿

14、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5、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16、个体心理活动

17、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二、多选题

1、ABC

2、ABCD3、B4、ABC5、D6、A7、C8、A9、ABD

三、简答题(只提供要点)

1、答、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1)意志行动具有自觉的目的;

(2)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意志行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2、答:(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3、答:是指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工作,去从事、去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成就动机和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密切联系着。

成就动机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重大作用。

4、答:区别:(1)能力和知识属于不同的范畴;

(2)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

;联系: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5、(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4)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

(5)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6)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

6、要点 :(1)气质对智力活动的影响;

(2)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3)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四、论述题

1、答题要点:

(1)什么是意志;

(2)意志的四个品质;

(3)联系自己的实际。

2、答题要点:

(1)介绍马斯洛本人;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3)联系实际评述

【心理学】形考作业四:

填空题

一个人的性格

合金

性格的各个不同方面

同样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性格特征

歌德

心理过程行为表现

他人的认知人际关系人的行为的原因自我的认知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

信息性人际交往需要满足性交往

10、交谈规则语义差别面部表情目光接触人际距离

11、教育者被教育者

12、心理素质心理发展心理反应

二、多选题

1、C

2、ABC3、A4、ABCD5、C6、A7、B8、ABCDE9、ABCD

10、ABCD

三、简述题

1、要点;(1)亲子关系的教育;

(2)家庭结构的教育;

(3)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

(4)出生顺序;

(5)独生子女。

2、要点:(1)社会心理学的内在性和外显形;

(2)社会心理的互动性和冲击性;

(3)社会心理的实用性和迎合型。

3、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知觉或认知,亦称人际知觉或对人知觉。

范围很广主要包括:

对他人的认知:表情的认知、性格的认知、人际关系的认知。

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对自己的认知。

4、答:(1)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断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

(2)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是借助语言和非语言两类符号进行的。

(3)人际交往是一种动态系统,交往的双方都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

(4)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的双方不但应具有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也要对语义有相同的理解。

5、答:(1)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2)个体心理活动的强度;

(3)个体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4)个体心理活动的自控力;

(5)个体心理活动内部的协调性;

(6)个体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

(7)个体心理活动的周期节律性;

(8)个体社会交往能力;

(9)个体对暗示的接受能力;

(10)个体心理健康能力水平。

四、论述题(答题要点)

1、答:(1)家庭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2)学校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3)职业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4)主观因素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5)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2、答:人际关系的含义。

影响的因素(1)个人的一般品质(含十个方面);

(2)相似性因素;

(3)需要的互补。

联系实际。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概念学习: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的较高级类型之一。概念是指用名称和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的有意义学习形式,具体有包含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种形式。

2.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3.习俗水平: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的第二阶段。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具体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4.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的新的教育思想并改进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能力是优秀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

三、简答题(从下面4个题中,任选3个题完成,每题8分,共24分)

1.程序性知识学习由哪几个阶段构成?

答: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1)陈述性阶段。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获得。

(2)程序化阶段。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能将一个个产生式形成产生式系统,将各个行动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各种活动。

(3)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生最终进入到自动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无需有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这时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均得到了很大提高,表现为纯熟的技能,不需要提取有关操作步骤的知识。

2.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措施有哪些?

答:(1)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3)恰当地运用外部强化;

(4)使学生学会自己我强化。

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答:品德的心理结构历来是人们争议的问题,出现过:

(1)“二因素说”:认为道德品质由知和行所构成;

(2)“三因素说”:把道德意志包括在道德行为的训练之中;

(3)“四因素说”: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4)五因素说:在四因素基础上应增加一个道德信念因素,它与四因素说无本质区别。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四因素说”,四种心理成分所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其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道德动机。

4.学习准备都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

答:学习准备包括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等6个方面。学习准备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五、案例分析题(12分)

(本案例主要涉及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和学习策略的教学两个知识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1)李老师能够认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很可贵的,但是李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却存在很大问题。在学习策略的教学中,应该坚持过程性原则、训练性原则、分解性原则、一体性原则和迁移性原则以及效能感原则。李老师在学生没有任何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就直接讲解学习策略,更没有在具体的训练中分解学习策略,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一堆枯燥的理论说教,效果当然不明显。

(2)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的范畴。策略性知识是一种教会学生应该如何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在这些阶段中,需要提供例证,而且应该有练习和反馈,这样学生才能容易掌握,而不是一“教”了之的。

(3)在学习策略教学中可以使用:学科渗透式教学、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正确的做法是,在划分重点、复习和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自己所使用的学习策略,进而加深对学习策略的理解,学会对学习策略在其他领域或其他学科迁移。

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实践的启示。

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心理学应该讨论完整的人,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意义学习包含四个要素:第一,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第二,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第四,学习的结果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人本主义学习论重视学习者高层次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系,从而使学习者成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师要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尊重学习者,无条件的接受学生。

2.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学生回答时可以语文、英语或其他学科的教学为例,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适当扩展)

(1)形成条件化知识。促进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例题,学生进行样例学习;二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

(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产生式知识必须经过练习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完成一种心理技能。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强化性的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知识自动化程度。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教师可以指导或要求学生大声描述观察内容、直观教具的操作过程以及思维过程和概括的结论,鼓励学生互相问答和相互议论等。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喜欢、愿意和敢于言语表达。

(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练习形式应多样,注意举一反三,促进知识学习的正迁移;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第三篇: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4 心理学作业 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 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 方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挖补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11.韦伯定律: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根据对立过程理论,随着系统的恢复,由一种反应引起的疲劳将产生对立颜色的后像,即一种刺激移开后视觉的持续。、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陈述性记忆:主要是指对事件、情景和知识的记忆。

3.程序性记忆: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4.组块: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5.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和理化。6.系列位置效应:研究者发现,当要求人们去记忆一串项目时(如单词序列),项目的顺序对回忆的效果有很大影响。

人们对序列之初和序列结尾的项目记忆效果最好,对序列中间部分的回忆效果最差。这一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7.思维与想象: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概念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8.定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9.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10.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11.词频与语境:词频是指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

语境: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的环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

境。

12.图式: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也有人把图式看做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

13.语言产生:也叫语言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的过程。14.电报式语言:美国语言学家弗罗金和罗德曼认为,不存在三词语阶段,因为儿童一 旦越过了双词语阶段,在他们的话语中就会很快地出现较长的短语。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将这一时期的语言称为电报式语言。这种语言之所以称为电报式的,是因为这些句子中没有功能词,即没有动词时态词尾,没有名词复数词尾,没有前置词、介词和冠词等。

1.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

2.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模式,它们是先天的、学而能的。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3.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就是因意外得到奖赏或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时

产生的感受。消极情绪是指生活事件对人们心理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

4.心境、激情和应激: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与心境相反的情绪,它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5.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而产生原动力,由此推动个体的行为。

6.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7.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8.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9.成就目标:是指“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

”,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是有关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一种信念系统”。

10.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11.能力与智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心理特征。

智力:是指人们所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一般能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

12.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1.人格: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通俗地说,人格就是让个人在不同情境中和不同时期都保持一贯的心理品质。

2.气质与性格气质指的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3.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4.自我概念: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行为特点、人格特征、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诸多方面的看法和观念的总和。

5.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6.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7.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变化。也就是说个人在群体

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转变为采纳大多数人的看法。8.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

压力,有能力从事富有成效的工作,并且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社区作贡献”。9.适应性障碍和人格障碍:

适应性障碍是一种以情绪障碍为主的主观痛苦体验或情绪紊乱状态,同时伴有适应不良 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

当个体所特有的人格特征持久而显著地偏离正常,并由此引起较严重的痛苦状态或明显

影响社交和职业功能时,就是一种人格障碍。10.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由心理辅导者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

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 分发挥个人潜能。、是解决问题中最具创造性的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得出结论的阶段。检验策略就是将问题解决的方案付诸实施,并把实施结果与原有的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对照。如果方案执行的结果导致问题解决,说明原有的策略是正确的;如果不能验证,就需要重新选择策略。4.试述语言获得的阶段与语言获得的理论。语言获得的阶段:

语言的获得和发展是人类个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婴儿由一个生物学上的个体转换为社会中的一员,语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咿呀学语阶段,开始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音节。单词语阶段,开始使用只有一个音节的单词语。电报语阶段,开始使用由两个或更多词语组成的电报体语言。语言胜任阶段,开始学习掌握语法规则,并逐渐学会使用符合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子。

语言获得的理论:

(一)后天学习论。这类学说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是后天模仿、学习强化和纠正的结果。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的语言获得的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条件联系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可以采用常见的学习原理来结实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学习的角度阐述了语言获得的过程。

(二)先天因素说。与后天学习理论截然不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个体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定的。他提出了一个语言能力获得的公式:最初的语言材料-语言获得装置-语法能力。他还指出,人类的语言分为两个层次:语言表现和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天生的,由LAD获取,语言表现是以前者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中学习的。由于有了先天的语言能力,我们才能够学会所听到的任何一种语言的特定语法。总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与人类的很多其他特征一样,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1.什么是表情?表情有哪些类别和功能?

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发生时,又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些与情绪有关的外部表现,叫表情。表情包括情绪在面部、言语和身体姿态上的表现,称为面部表情、语调表情和姿态表情。表情起着求偶、顺从、维持接触行为以及警告、求救和威胁等信号作用,在人类,表情特别是面部表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工具。面部表情:人类表达情绪的最主要的一种表情,是情绪在面部的表现。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面部表情。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将人的面部分为额眉-鼻眼区、眼-鼻颊区和口唇-下巴区等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的活动构成了不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着响应的情绪。将各区肌肉的细微活动综合起来就可表达不同的情绪。在表现不同情绪的面部表情中,起主导作用的肌肉各有不同。愉快时:额眉区放松,眉毛下降;眼鼻区眼睛眯小,面颊上提,鼻面扩张;口唇部嘴角后收、上翘,这三个部分的肌肉运动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笑的面部表情。

姿态表情:是情绪在身体姿势和动作方面的表现。其中头、手和脚是表达情绪的主要身体动作部位。欢乐:手舞足蹈;悔恨:顿足捶胸;惧怕:手足失措;虔诚:肃立低头。

语调表情:情绪发生时在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方面的表现。高兴时音调轻快;悲哀时声音低沉缓慢;愤怒时说话大声而严厉;撒谎时声音会比平时高一些;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声音讲出,则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理解:“你干吗” 升

调表示怀疑;降调表示不耐烦;用感叹语气强调“吗”字,则表示责备。情绪识别是借助于许多线索,特别是借助面部那些活动性更大的肌肉群的运动而实现的。面部表情如果和姿态表情与语调表情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情绪状态。2.什么是情绪调节?联系实际谈谈情绪调节的策略。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包括削弱或祛除正在进行的不适当的情绪、激活需要的情绪、掩盖或伪装某种情绪。情绪调节的策略:

(1)回避和接近策略。当儿童可以爬行或走路时,就采取接近或回避等方式调节情绪。(2)控制和修正策略。如给哭叫的小弟弟玩具等。

(3)注意转换策略。如婴儿通过用转移陌生人的注意来降低对陌生人的焦虑。(4)认知重评策略。(5)表达抑制策略。调动自我控制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6)合理表达策略。如把愤怒转换为笑。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⑴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学生亲身经理的成功和失败对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要善于给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⑵树立学习榜样。要注意给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榜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增强自我效能感。⑶设立短期、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目标应是短期的、具体的,目标还要具有挑战性,即具有一定的难度。⑷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以强化,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学会判断自己能力的提高,增强自我效能感。

(5)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教师要通过示范教导等方式使学生学会确立合适的目标和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目标来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评价。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的激发:

(1)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教师要理解、欣赏和尊重学生。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机会、优先权和独立工作的时间。在课堂中规则、约束和限制是必要的。为了创造自主支持性气氛,教师应把较差的成绩和行为问题当做问题来进行解决,而不是当做批评的目标。(2)培养学生的胜任力。为学生提供最佳挑战。

(3)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兴趣,首先是使刺激产生变化,刺激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性。可采取变化刺激,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来改变常规的教学秩序。外部动机的激发:

(1)组织各类竞赛活动。在学习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习和工作效率一般都有很大的提高。

(2)组织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他们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奖励。(3)正确运用奖励。要注意奖励的选择,奖励物的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4)慎重使用惩罚。首先,惩罚要及时,一旦发现违归,应尽可能迅速地开始惩罚工作。其次,惩罚应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要求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个体。

(5)恰当使用表扬与批评。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5.试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概括。

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

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含义不同,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范畴。

第二,能力与知识、技能在来源上有区别,个体知识、技能完全是后天的;能力则除了要受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个体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第三,知识和技能是随着一个人不断学习和实践而日益增长和积累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则是逐渐形成、发展和相对衰退或者停滞的过程。

第四,从迁移的特点来看,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范围相对较窄,它们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而能力则有广泛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即使它们并不很相似)发生作用。

第五,与能力的发展相比,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6.试述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

(1)遗传因素。能力尤其是智力,具有遗传性,父母智力水平高,其孩子很可能智力会相对较高。

(2)环境与教育的因素。环境影响人,环境塑造人,包括产前环境、早期经验的作用、早期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的作用。胎儿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一个人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在教育条件中,学校教育在学生能力发展中则起主导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自发的,而是依赖教育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等。(3)实践活动的影响。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离开了解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和环境,能力也得不到发展。(4)人格特征的影响。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等人格特征是促进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力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个体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水平差异。

1、试述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1)气质与性格的区别。首先,从起源上看,气质更多地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 类型的影响,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在个体生命开始时是无性格可言的,它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其次,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而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是明显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性格,改变也要容易些。最后,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2)气质与性格的联系。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是密切而又复杂的。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相似的人可能气质类型不同。具体地说,二者的联系有以下三种情况。首先,气质使性格具有某种独特的色彩和表现形式。譬如:具有勤劳性格特征的人,多血质的人表现为情绪饱满、精力充沛;黏液质的人表现为操作精细、踏实肯干。其次,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最后,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2.试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个体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同时,身体外貌对人格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2)家庭环境因素:子女的人格特征与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在家庭环境 中,父母的言行和态度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早期童年经验: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以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是一种深刻影响社会成员人格的社会存在。按社会文化的功能和其对社会成员影响力的差异,人们常将社会文化细分为社会主流文化、社会亚文化和社会生态文化三种。三种文化在人格塑造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交互影响并促进人格的发展。3.试述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宣传说服者特征。宣传说服者的可信性和吸引力是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主要变量。如:很多保健品广告中经常采用“某某专家推荐”的说法。

(2)信息特征。信息本身的内容和组织对于态度的转变也有重要影响。首先容易诱发恐惧体验的信息会促进态度改变。其次,信息的组织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3)渠道特征。宣传说服有许多渠道,其中包括个体间说服和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说服。(4)信息接收者特征。信息接收者特征包括信息接收者的智力水平、原有态度和认知需要等。4.结合生活实际,论述友谊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友谊可以提高儿童自我价值感,并进一步促进儿童的自豪感、自尊感和自我接纳的发展。

(2)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玩耍、交往和娱乐机会。儿童的朋友越多,他们所拥有的交往和玩耍机会越多,从中体验到的快乐和兴趣也就越多,这些愉快体验能够促进儿童的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友谊可以为儿童双方提供参照榜样,为儿童提供获得基本的社会技能的机会。当儿童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时,周围人的表扬、奖励以及冲突的有效解决都可以进一步强化儿童的积极行为。

(4)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和可靠的同盟。当儿童遇到危险或外来攻击的时候,最有可能提供社会支持的是朋友。朋友会以同盟军的身份站在儿童身边,成为其坚强的后盾。当儿童感受到来自可靠同盟的支持时,会有更高程度的社会安全感。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一)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开放、客观、肯定自己、悦纳自己、自信自尊

(二)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待人真诚,尊重宽容,坦诚相处,能沟通,拥有良好的关系

(三)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四)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去适应和改造现实。勇于改变,灵活有弹性,合理评估现实,客观面对现实

(五)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能满足合理的需要,情绪稳定、坦率、自然、乐观、有调适能力

(六)人格和谐完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乐观的人生态度,幽默感,有创造力

(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6.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增进幸福感的有效策略。

(1)建立带给自己归属感的亲密关系。与和自己相似的、与熟人合作等都能够有效提升个人的幸福感。

(2)多接触带来积极情绪的自然环境。人们在有植被、水等风景优美的地方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感,好的气候下人们报告的积极情感更多。

(3)从事能够展示自己胜任力的工作。胜任知觉能够提高人的自我价值感,因此从事那些能够满足个人胜任需求的工作将有效提高幸福感。(4)适度休闲。适度休闲是增进幸福的有效策略。(5)正确对待得与失。正确对待得与失,即可长久保持快乐而宁静的生活状态。

第四篇:2015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中所表现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个人所具备的心理现象,概括起来可以分成认知、情绪、情感与动机、能力与人格等三个方面。2.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3.观察法

观察法:这是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4.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5.意识

意识包括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考、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内在的)与环境中的人、事物变化(外在的)的综合觉察与认识。6.注意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7.催眠

催眠的概念:对人或动物刺激视觉,听觉或触觉来引起半睡眠状态,对人还可以用言语的暗示引起。(狭义); 对特殊的刺激产生的心理状态的改变。(广义)8.感觉

感觉就是当前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9.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10.绝对阈限

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是指能可靠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物理能量)。11.韦伯定律

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称作韦伯定律。12.似动

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13.三色论

1807年,英国医学物理学家扬(T.Young)和德国生理物理学家赫姆霍尔兹(H.LFvonHelmholtz)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可以产生各种色的色光混合规律,假设在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每种神经纤维的兴奋都会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14.对立过程理论

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有这些发现,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功能。答:(1)认识内外世界(2)调控行为。(3)预测未来。

(4)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2.列举几种主要的意识状态。并简要说明其作用。答:(1)睡眠。(2)梦。(3)催眠。(4)白日梦。3.简述注意的特点和外部表现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听一个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即所谓的“侧耳倾听”;无关运动的停止,当注意力集中时,一个人会自动的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最典型的例子是当学生注意于教师的讲课时,他们会停止做小动作或交头接耳,表现为异常的安静;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而且呼吸的时间也改变。在练瑜伽时,注意力集中,呼吸缓慢;在注意紧张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禁闭、握紧拳头等,甚至出现呼吸暂时停歇的现象,即所谓的“屏息”如跑步时的起步。4.举例说明注意的种类及特征

(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既有自觉目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5.简述四种注意品质

(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3)注意的分配。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6.什么视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恒常性有哪些?

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

7.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3)人的态度和兴趣。人们对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

8.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觉等生理线索,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悉物体的大小等客观条件,还有主体的经验,都是形成人的深度知觉的线索。

三、论述题

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是如何发生、发展的规律;它包含了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心理是如何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包含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其实,各个心理过程都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人的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活动;人的情绪情感、意志过程又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又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和深入;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之源,反过来,个性心理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可以说,心理活动是宇宙间最复杂的,也是最绚丽的现象。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外显的行为和内隐的心理历程。外显的行为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内隐的心理历程是外部看不见的。比如说,人有各种不同的“笑”:微笑,大笑,甜蜜的笑,苦涩的笑,开朗的笑,奸诈的笑,自信的笑,卑微的笑,神秘的笑„„各种“笑”都是内心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学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加以分析、研究影响心理的各种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用以科学地解释、预测和调控心理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最终为人类服务。

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很广,除人的外显的行为和内隐的心理历程外,还包括部分生理过程,如神经系统尤其是脑机制和内分泌。

心理学也研究动物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2、试述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

知觉组织:一切知觉经验,都必定是某种分门别类的加工过程的最终产品,这种分门别类的工作就是将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使人们能形成连续知觉的过程。规律:

①简洁律:一方面它自身的力使它呈现向最简化的结构或紧张力减少的状态发展的倾向,体现为人们对于简洁、对称、规则图形的喜好;另一方面,简化、规则的倾向使人们的活动变得简单、程序化,这样就会有相反的力则对它起到抑制的作用。

②恒常律: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其给人们的感觉刺激由于某些外界条件变化而在一定限度内变化,人对它的知觉不变。③图与底:“图”是居于前部的区域,“底”是被看成用来衬托图的背景。④错觉轮廓:指那些没有直接刺激而产生的轮廓知觉。

⑤整体特征优于局部:接近律和相似律:人们在倾向于简化认知对象的同时,也倾向于将近似、接近的元素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

⑥深度知觉:包括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原因。主要深度知觉线索包括大小、质地、插入、焦距、饱和度。

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外界的客观刺激,因而不是通过主观努力就可以纠正的。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最常见的错觉是视错觉.除了视错觉,还有听错觉(利用仪器使左边来的声波先进人右耳,会觉得声音是从右边来的)、嗅错觉(把一种气味闻成另一种气味,如把杉木气味闻成油漆味)等。上面列举的都是发生在同一感觉通道间的错觉,还有发生在不同感觉通道间的错觉,如形重错觉(例如,一公斤铁和一公斤棉花的物理重量相同,但人们用手以比较时会觉得一公斤铁比一公斤棉花重得多)、视听错觉(看着台上作报告的人会觉得声音是从前边传过来的,闭上眼睛就发现声音是从旁边的扩音器中传来的)等。

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2,陈述性记忆

是指人对事实性资料的记忆;凡是对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均属陈述性记忆。3,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的记忆。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4,组块

组块是人对信息进行组织或再编码。5,精细加工

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6,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7,思维与想象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8,定势 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9,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10,创造性思维

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11,词频与语境

词频是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使用的次数。

语境是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12,图式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13,语言产生

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14,电报式语言 所谓“电报式语言”,是指儿童在2岁至4岁间所说的一种语言方式,句子只由名词、动词和少量数词组成的,比如“妈妈,喝水。”等等。

二、简答题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信息加工系统,也称为“符号操作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感受器、效应器、处理器、记忆装置,其中感受器是接受信息的装置,也就是感觉系统;加工器是整个信息加工系统的控制部分,它决定着信息加工的目标、计划及计划的执行,包括图中的控制加工器和工作记忆;记忆装置,主要是指永久性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存放大量的、由各种符号按照一定关系联结组成的符号结构,即信息;效应器是信息加工系统对信息作出反应的部分,这是整个系统的最后结构,控制着信息的输出。这里最核心的是处理器,它又包括三个功能部分:“(1)一组基本信息过程,如制作和删除符号,制作新的符号结构和复制、改变已有的结构,以符号或符号结构来标志外部刺激,对符号结构进行辨别、比较,并依据符号结构确定反应等;(2)短时记忆,保持基本信息过程输入和输出的符号结构;(3)解说器,将基本信息过程和短时记忆加以整合,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序列。2,简述编码特异性原则。

Roediger(1989)根据Tulving 思想把研究提取与编码加工交互作用的实验程序抽象为“编码/提取范式”(the coding/retrieval paradigm)。这一范式也是对编码特异性原则的形式表达。

图中A和B是两种编码条件,而A`和B`是两种提取条件。如仅进行A-A`和B-B`的实验,那么A和B可以是机械背诵和想象,图形和文字或高频词和低频词。但在这两种编码条件下提取条件保持恒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编码实验;如果仅进行A-A`与A-B`实验,那么编码条件保持恒定,但提取条件不同,这就是提取实验。假定A和B是不同的编码条件,提取条件A`与A,B`与B具有类似性。如果该原则正确,那么A-A`与B-B`条件下(提取条件和编码条件匹配)的结果,要好于A-B`和B-A`条件下(提取与编码匹配差)的结果。Tuling&Thomson(1970的实验:结果表明,提取线索只有在它重新唤起最初的编码加工时才是最有效的。

记忆作为一种动态过程的思想为Craik进一步发挥。他认为,记忆不是知觉到的时间的原封不动的记录,是一种活动,当刺激输入到认知系统进行加工后,就微妙地改变了整个记忆系统,提取时,如果原来的加工事件的许多方面重新呈现就能够推动认知系统进入大体上同以前加工时一样的活动,于是回忆就是可能的。换句话说,即提取与加工一致,就容易导致原来加工事件的“复活”,导致良好的回忆效果。

3,简述遗忘产生的原因。

干扰抑制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4,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循的策略。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因此要复习不感兴趣的的内容;人们对无意义的音节的遗忘速度快于对散文的遗忘,而对散文的遗忘速度又快于有韵律诗。在学习过程中,对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地背诵后仍然继续学习,叫做过度学习。适当的过度学习可以使学习的材料保持得更好。研究结果表明,适当限度的过度学习比刚能背诵的效果好,但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其保持效果不再增加。如学习四遍后恰能背诵,则再学习两遍效果最好,但再学习效果则适得其反,对人的身心造成危害。5,什么是表象?表象在思维中有哪些作用?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有:(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6,想象有哪些功能?

预测和计划的功能;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代替的功能;生理调节的功能。7,什么是手段—目的分析,包括哪些步骤?

将要达到的问题目标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子目标来达到总目标。步骤:书120页 8,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过程?

创造性思维具有主动性,目的性,预见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突变性等的特征,它可以是正向、逆向的线性思维,也可以是纵向横向的平面思维,但更重要的是三维立体思维与多维的空间思维,因为科学的整体性与交叉性,问题的多元性与联系性,必须要依靠先发散后收敛,即使搞微观科学者,也需要这样。地球的地卉研究,过去一直是“整体系统”的概念,没有发散性思维,以至碰了许多钉子,后来有人提出“离散板块”的概念,虽不能说地质学家的难题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但它在传统地质观念的尴尬时刻,使危机四伏的地球科学引起了变革的发展。9,简述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基本特征:语言的结构性、语言的产生性、语言的意义性、语言的社会性。功能: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交流和表达的功能、思维功能。10,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区别:1.职能不同:思维的职能终于反映客观现实,认识客观事物的特点、规律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区别;语言的职能终于为交际和思维提供工具。2.特点不同:思维作为大脑的一种机能,其构造对全人类而言是相同的,客观世界对全人类而言是统一的,人类认识活动的基本过程也是一致的,都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都必须遵循思维的基本规律,因此,思维具有全人类性;语言 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不同民族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因此,语言具有民族性。3.所属的范畴不同: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属于物质的范畴;思维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 11,语言的产生包含哪几个阶段? 构建阶段、转换阶段、执行阶段。

三、论述题

1,试述加工水平理论和相关的实验证据。

F.克雷克等人于1972年提出的与记忆 两过程理论相对立的观点。这一理论 强调用信息加工深度来解释记忆,认 为没有必要将记忆分为长时记忆和短 时记忆两种系统,所谓长时记忆和短 时记忆只不过是一种记忆过程中的不 同阶段。人们对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 长短和记忆得清楚与否,决定于对材 料提供的信息是如何加工的,即决定 于加工水平。如果对输入信息的加工 只是在粗浅的感觉水平上,那么其痕 迹保持的时间便是短暂的;如果对信 息的加工包含有语义的性质,那么其 痕迹的保持便会是持久的。2,试述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含义和特点。(一)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一般又把视觉的瞬时记忆称为图像记忆,把听觉的瞬时记忆叫做声像记忆。

瞬时记忆有如下特点:

1.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即瞬时记忆记住信息的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因为瞬时记忆的信息首先是以感觉通道内加以登记,因此,瞬时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一般认为,瞬时记忆的内容为9~20比特。

3.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者说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否则,没有注意到的信息过1秒钟便会消失,也就是遗忘了。(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有如下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 ± 2,即5 ~ 9个项目,这也就是平常我们所所得记忆广度。如果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或插入其他活动,短时记忆容易受到干扰而发生遗忘。为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可采用组块的方法,即将校的记忆单位组合成大的单位来记忆,这时较大的记忆单位就叫做块。例如,将单个的汉子(人、学、机)变成双字的词(人民、学习、机器)来记,记忆的容量便扩大了一倍。2.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即容易记住的是语言文字的声音,而不是它们的形象;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记忆,而且视觉记忆的形象占有更重要地位。此外,也有少量的语义记忆。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在短时记忆中加工信息的时候,有时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时又要从长时记忆中把这些知识经验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来。因此,短时记忆中即有从瞬时记忆中转来的信息,也有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它们都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所以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不管是机械复述,还是运用记忆术所做的精细复述,都可以转入长时记忆系统。(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长时记忆有如下特点:

1.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是数量都是无限的。

2.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2类。语义编码是用语言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形象编码是以感觉映像形式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的编码。

3.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的话,人们是不会意识到的。只有当人们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时,长时记忆存储的信息再被再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能被人们意识到。

4.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3,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断地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既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思维发展的需要。能否提出问题与人对活动的态度、兴趣以及现有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人对活动的态度越积极,越是有兴趣,与之相联系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提出问题,反之就不易发现和提出问题。(2)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亦即分析问题。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开始往往是混乱、不系统、不明确的。有时只知道有问题,而问题发生在什么地方却弄不清楚。明确问题就是抓住问题的核心,找出关键所在,使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方向性,并有选择地再现和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3)提出假设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以假设的方式出现。假设就是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结论和解决方式的推测、假定以及设想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假设的提出依赖于许多条件,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的感性形象、尝试性的实际操作、言语表达和重述、创造性的构想等,都对假设的提出有重要影响。

(4)检验假设

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类:一是实际操作,即用实验和实践的方法,按假设去具体解决问题;另一类是通过思维去检验。如果假设是错误的,则要重新审查材料,提出新的假设。4,试述语言获得的阶段与语言获得的理论。准备阶段、发展阶段、完善阶段

(一)后天环境论

后天环境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他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习惯,否定或轻视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及其先天因素的影响。早期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的语言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是对成人语言的简单模仿。儿童生下来时大脑只是一张白纸,他听到成人的说话便受到了语言刺激,然后就模仿成人的话语。通过不断地刺激和模仿,儿童就学会了母语。

(二)先天决定论

先天决定论同后天环境论恰巧针锋相对,认为第一语言获得不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而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乔姆斯基的“先天能力说”和伦内伯格的“自然成熟说”。

(三)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是以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说为基础的。皮亚杰认为,语言学习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种,儿童并没有先天的独立于认知能力的之外语言学习能力,语言的发展是受认知能力的发展制约的,是儿童的主体因素与可贵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过程。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情绪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2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其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外部表现和不同的适应功能。基本情绪的种类各家有不同的分法,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如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焦虑等等。3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伴随在活动的积极体验,包括快乐、兴趣、满足和爱等。

消极情绪指生活实践对人们心理上造成的负面影响。4心境、激情与应激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5动机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6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7驱力

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和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8诱因

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9成就目标

成就目标也称目标定向(goal orientation)或成就目标定向(achievement goals orientation),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情境的一种认知倾向。

10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11能力与智力

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保证人们较容易和有效地认识世界,所以也叫认知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12模仿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模仿是动物和人类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情绪的成分与功能。

一般认为,情绪是由以下4种成分组成的:(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多数是情绪的表达形式。(2)情绪是行动的准备阶段,一些人称之为“行动潜能”。(3)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当人们感知事物时,就会存在情绪体验。(4)情绪涉及认知的成分,包括注意、知觉和记忆成绩与情绪关系;刺激的意义与情绪的关系,情绪信息在大脑中的表征;情绪的认知发展以及情绪的解释和情绪的认知评价等。这是情绪的重要方面。情绪的功能

在人们的生活中,情绪不是一种毫无目的、没有任何意义的伴随体验。相反,它们是在适应外界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工具。自我防御功能;社会适应功能;动力功能;强化功能;信号功能

2、简述情绪的二维度说的基本内容。

情绪最基本的维度有两个,一个为都市愉快不愉快,称职为情绪的效价;另一个维度是唤醒度,有底唤醒高唤醒。

3、请简要列出情绪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1.詹姆斯—兰格理论

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是有关情绪的生理机制方面的第一个学说。19世纪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C.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同一种关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的观点。一般人认为人是先害怕后逃跑,詹姆斯认为是先跑后怕;一般人认为是先怒后斗,詹姆斯则认为是先斗后怒。他认为情绪的主观体验(即主观上觉得的那种心理状态)只是情绪的生理变化的结果,而情绪的生理变化才是情绪产生的原因。詹姆斯认为,通常的说法正是把这个因果关系弄颠倒了。詹姆斯认为,在情绪这件事上,心理变化不是身体变化的原因。怕是什么?怕是心理活动。跑是什么?跑是身体活动。心理活动不是身体活动的原因。2.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对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了三点疑问,并据此建立了与之不同的情绪理论。对詹姆斯理论的疑问:(1)机体上的生理变化在各种情绪状态下差异不大,很难作为依据去分辨各种不同的情绪;(2)机体的生理变化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变化缓慢,不能说明情绪的骤变;(3)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可由药物引起,但药物只能使生理状态激活,却不能产生某种情绪。

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使个体进入应激状态。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3.三维理论

冯特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并且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这一理论具有突出的贡献:(1)维度的确定对于情绪测量有重要意义,通过它才能对情绪体验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2)冯特的情绪三维理论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

施洛伯格(H.Schloberg)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刺激—激活水平三个维度。他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椭圆切面的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于椭圆面的轴则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三个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种情绪。4.四维理论

伊扎德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四个维度。愉快度表示主观体验的享乐色调。紧张度表示情绪的生理激活水平,包括肌肉紧张和动作抑制等成分的激活水平。激动度或冲动度表示个体对情绪、情境出现的突然性,即个体缺乏预料和缺乏准备的程度。确信度表示个体胜任承受感情的程度:在认知水平上,个体能报告出对情绪的理解程度;在行为水平上,个体能报告出自身动作对情境适宜的程度。

4,简述动机的特点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马斯洛的动机需要层次论认为动机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本能需要。安全的需要是生理需要的延伸,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产生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感情与归属上的需要,体现了人有明确的社会需要和人际关系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两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5、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关系。

(一)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动机除了具有激活和维持行为的功能以外,它与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不同行为也可以由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在同一个人身上,行为的动机有多种多样,其中某些动机占主导地位,称主导动机,有些处于从属地位,为从属动机。在动机与行为的效果关系上,情况也较复杂,一般来说,良好的动机应产生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事与愿违的情况发生。因此,只有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才能较准确地解释其行为,并对行为做出比较准确的控制与预测。

(二)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越高;反之亦然。但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过高或过低的动机强度都对工作效率产生不良影响。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并且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改变。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水平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6、在学校环境中,如何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

小明的父母工作特别忙,所以童年他一直在乡下奶奶家度过,直到八岁才回到城里上学。由于说一口家乡话,小明常常被班上的同学们取笑。也因为听不懂教师上课的普通话,所以小明的学习一直跟不上,成绩总是很糟糕,常常受到教师的训斥。小明孤独又自卑,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他整天想着用各种方法和教师、同学捣蛋。

农村的孩子从小在田间玩耍,一点儿都不怕地里的小虫子、小动物。有一天,出于恶作剧的心理,小明抓了一只癞蛤蟆偷偷放在平日里总是嘲笑他的一个女生的课桌里。上课铃响了,教师走了进来,当这个女生把手伸进课桌里打算掏出书本时,却突然触到了一堆软绵绵的东西,立刻吓得哇哇直叫,从座位上跳起来,然后哭个不停。旁边的同学把她课桌里的东西全部倒出来,那只癞蛤蟆便在教室的地板上一蹦一停,绕着教室转了大半圈,搞得班上的同学个个大呼小叫、避之犹恐不及。费了半天劲儿,教师才把这只不速之客请出门外,不过谁也没有心思继续上课了。看着课堂里翻天覆地的样子,小明心里暗暗得意,他觉得班里的同学至少有一点不如他:一个小小的癞蛤蟆就能被吓成这个样子。不过,也正因为这件事,他更成了班上的孤立分子,而且“臭名”传遍了全校。他被教师特意安置在最后一排的“专座”上,以免影响其他同学。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明在学校里总是形单影孤,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人多跟他说一句话,他心里烦透了上学。后来,小明迷上了武侠小说,整天梦想着自己能成为书中那些身怀绝技、笑傲江湖的“独行侠”。忽然有那么一天改变了小明的整个生活。

那是在数学课上,新来不久的数学老师布置了几道题让学生在课上练习,小明却趴在桌上写一篇小短文,内容是讲自己的武功如何如何地高明、打败天下无敌手。就在这个时候,数学教师走到他的旁边„„小明等待着教师的训斥和惩罚。然而,令他诧异的是,教师并没有指责他,而是拿起那篇没写完的文章饶有兴致地看了看,然后开心地笑了,说,“写得不错呀,等写完了拿来给老师看看,老师也是个武侠迷呢!”小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怎么也想不到教师会这样对待他。下课后,他诚惶诚恐地把短文写完,然后工工整整地在方格纸上誊写了三遍,直到整篇文章没有一个字被涂改,才拿着去见数学教师,教师一边看一边笑,摸着他的小脑袋欣喜地说:“小 家伙,故事真是不错呀。将来你肯定能成个好作家!”小明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能有一个教师喜欢他,能有一个教师关怀和鼓励他,能有一个教师告诉他“未来会很棒”,这是一种何等的喜悦啊!那天晚上,小明躲在被窝里流泪了。从那以后,数学课成了他最喜欢的课程,因为他希望教师还能注意到他,希望教师还能多走几步,来到他的课桌边跟他说两句话,轻轻拍拍他的肩膀,温暖的手再摸摸他的脑瓜„„慢慢地,小明对学习的态度改变了。因为教师告诉过他,他将来一定会是一个好作家的„„

光阴流逝,一晃13年过去了,如今的小明成了《中国日报》的记者,回想自己的成长道路,他说“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真是太重要了。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和与学生的交往方式,真的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有时候,仅仅一两句短短的话语,一两个微小的动作就能奏效,只要它传达的是接纳、尊重、喜欢和信任。”

在孩子们心目中,教师的地位很特殊、很神圣,他们渴望与教师的交往,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接纳,这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奖励和鼓舞。如果老师能充分了解学生的这种需要和渴望并创设条件使这些需要得到满足,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不少教育家明确指出,学生的社交动机也是学习动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应该学习如何利用这种力量。这一章里,我们谈谈社交动机的一些基本内容。

7、能力是如何分类的。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它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是能力中最主要有最一般的部分。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需要的能力。例如音乐中所需要的听觉表象能力.人们从事任何一项专业性活动既需要一般能力,也需要特殊能力。二者的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

2、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人类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与流体智力相对应。晶体智力受后天的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只是某些技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变得无用了。流体智力指基本心理过程的能力,它随年龄的衰老而减退。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它与教育、文化有关,并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只是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3、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而创造力则是指产生新思想和新产品的能力。

能力与大脑的机能有关,它主要侧重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即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运用智力、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能力是人依靠自我的智力和知识、技能等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心身能量。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起质的变化的能力称为才能。才能的高度发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称为天才。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3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

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被认为是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成为顺利地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

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紧密地联系着。认知能力中必然有操作能力,操作能力中也一定有认知能力。

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都被认为是社交能力。在社交能力中包含有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8,请简要列出智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答:(1)独立因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2)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3)智力多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9,在人的一生中,能力发展的趋势如何。

人的能力在一生中是不断发展变化。能力的发展变化既有一般趋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人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能力变化的一般趋势也有所不同。

1、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从3-4岁到12-13岁,智力与特殊能力的发展几乎是等速的。随后智力发展呈负加速增长。

2、人在18—25岁,智力发展达到顶峰。但是智力不同成份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知觉推理能力接近成年水平较早,而言语理解和词语流畅达到成人水平较迟。

3、成人是各种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常常在这个时期。

4、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的研究,液态智力在中年后有所下降,而晶态智力则是一生都在发展。

5、能力的发展趋势存在着个性差异。一个高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快,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晚;一个低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慢,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早。

10,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即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个体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并不相同。(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有人早慧,有人大器晚成。能力表现早晚差异有三种模式,一是稳定发展,是大多数人的发展模式,二是早慧,年龄很小时就表现出才华,三是大器晚成。(3)能力结构的差异,每个人智力的结构总是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4)能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面。能力的个体差异是由遗传因素、环境与教育、自身努力等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三、论述题

1、什么是表情?表情有哪些类别和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种外部表现也就是可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征,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行为表现,叫表情。不同的表情具有不同的功能或作用。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人的眼睛是最善于传情的,不同的眼神可以表达人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眼睛不仅能传达感情,而且可以交流思想。人们之间往往有许多事情只能意会,不能或不便言传,么这种情况下,通过观察人的眼神可以了解他(她)的内心思想和愿望,推知他们的态度:赞成还是反对、接受还是拒绝、喜 欢还是不喜欢、真诚还是虚假等。可见,眼神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言语交往手段。艺术家在描写人物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时,都十分重视通过描述眼神来表现人的内心的情绪和情感。口部肌肉的变化也是表现情绪和情感的重要线索。例如,憎恨时“咬牙切齿”,紧张时“张口结舌”等,都是通过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某种情绪的。

(2)姿态表情:可分成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身体表情是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身体姿态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高兴时“捧腹大笑”,恐惧时“紧缩双肩”,紧张时“坐立不安”等等。举手投足、两手叉腰、双腿起胯等身体姿势都可表达个人的某种情绪。手势常常是表达情绪的一种重要形式。手势通常和言语一起使用,表达赞成还是反对、接纳还是拒绝、喜欢还是厌恶等态度和思想。手势也可以单独用来表达情感、思想,或做出指示,在无法用言语沟通的条件下,单凭手势就可表达开始或停止、前进或后退、同意或反对等思想感情。(3)语调表情:除面部表情、姿态表情以外,语音、语调表情也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谁都知道朗朗笑声表达了愉快的情绪,而呻吟表达了痛苦的情绪。言语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同时,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也是表达说话者情绪的手段。例如,当播音员转播乒乓球的比赛实况时,他的声音尖锐、急促、声嘶力竭,表达了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情绪;而当他播出某位领导人逝世的公告时,语调缓慢而深沉,表达了一种悲痛而伤惜的情绪。

总之,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等,构成了人类的非言语交往形式,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称之为体语。人们之间除了使用语言沟通达到互相了解之外,还可以通过由面部、身体姿势、手势以及语调等构成的体语,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在许多场合下,人们无需使用语言,只要看看脸色,手势、动作,听听语调,就能知道对方的意图和情绪。

2、什么是情绪调节?联系实际谈谈情绪调节的策略?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1.哭--适当的哭一场。

在悲痛欲绝时大哭一场,可使情绪平静。哭是解除紧张、烦恼、痛苦的好方法。美国专家威费雷认为,眼泪能把有机体在应激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毒素排出去。从这个角度来讲,遇到该哭的事情忍住不哭就意味着慢性中毒。2.喊--痛快地喊一回。

当受到不良情绪困扰时,不防痛怜惜地喊一回。通过急促、强烈的、无拘无束的喊叫,将内心的积郁发泄出来,也是一种方法。3.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4.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往往不爱动,越不动注意力就越不易转移,情绪就越低落,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可以通过跑步、打球等体育活动改变不良情绪。5.找人倾诉

俗话说“快乐,友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痛苦,友人分担,就可以减轻痛苦”,不愉快的事情隐藏在心理,会增加心理负担。如找人倾吐烦恼,心情就会顿感舒畅。还可以找心理咨询员进行咨询,让他们帮助消解烦恼。6.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情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可以做一些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游戏、打球、下棋、听音乐、看电影、读报纸等,还可以外出旅游,到风景优美的环境中玩一玩,这样就可以使人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激发积极、愉快的情绪反应。7.纠正认知偏差。

“人受困扰,不是由于发生的事实,而是由于对事实的观念。” 决定情绪的是人的认知,主动调整自己对事情的看法,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多从光明面看问题,就可减弱或消除不良情绪,变阴暗为晴朗。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

竞争奖赏结构能够增加优等生的自我效能感毋庸置疑,但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阻碍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所以还要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引导学生作自我比较(个体化奖赏结构),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有进步即为成功,就能得到奖赏。通过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另外,还可以强调小组之间的比较(合作化奖赏结构),如小组共同努力完成一个目标,共同取得成功。注意要把课堂表现优秀的和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就会增加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这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培养学困生积极归因

自我效能感与人们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不足。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然,培养学困生积极的归因方式也不能一味强调努力不足,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力不从心之感,反而挫伤其自我效能感。要助其全面分析失败原因,客观面对学习中的失败,利用积极的归因方式逐步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3.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对学校教育影响力最大的是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多元智力理论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每一种天赋(智力)都可成为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天赋取得成功,建立起对学习强烈的自我效能感。

4.帮助学困生设定恰当的目标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通过目标设定来影响动机。优等生因在学习中投入较大、能力较强、能够较好地实现目标,学习成绩较好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所以其自我效能感会逐步提高。而学困生则相反。这时,教师就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目标必须是经一定努力可实现的,其实现可以让学困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潜在的学习动力,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直到长期目标的实现。另外,还要引导学困生树立起自我比较的概念,让他们明白,成功不是与别人相比而是成为最好的自己,使他们经常从自己身上发现优点和进步。当他们遇到失败时,应尽量避免对他们进行批评和指责,尽量将他们与能力相似的同学比较,当他们取得好成绩时及时鼓励,鞭策其进步,从而逐步使其建立自信心,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5.以积极心态看待学困生

教师的期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当教师认为学生有潜能、有培养前途时,就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表现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上。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就会产生符合教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由于学困生成绩较差,所以经常不被寄予厚望和关注。他们似乎习惯了责备多、表扬少。实际上,这些学生更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关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更需要教师的培养、呵护,更需要教师对他们抱有信心和期望,更需要教师以激励的言语启迪他们的潜能,肯定他们的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表情、语言、鼓励给予他们积极的期待,使他们克服紧张与不安,大胆参与实践,充分表现自我。

4、联系实际,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认识学习的意义,明确学习的目的。教师应设法促使学生认识学外语的意义,帮助学生确定外语学习的长远目标,如:与外国人自由交谈、升学、出国等。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增强学生的自我决定意识,这样可以发挥学生外语学习的主动性,自觉加强外语学习。

2.创设生动活泼的外语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热情。由于兴趣在动机方面的特殊作用,教师上课诙谐有趣就非常重要。另外,教师选材要尽量有趣味性,讲课要生动,学生活动要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快乐、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自然高涨。3.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每个学生的成绩和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可采用口头表扬和精神奖励,奖给小红花、纸制奖牌等。特别要注意对学习后进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4.布置任务要适度,目的要明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布置适度的学习任务。既不能太难,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能太容易,没有挑战性。可布置预习新课文、笔头造句或者是简单写作等练习。同时,要让学生清楚知道任务的目的,因为明确的目的对维持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帮助。

5.恰当利用学习结果反馈,有效强化学习动力。使学生知道自己进步的成绩,也是引起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每次作业、听写、测试过后,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成绩,是会促使学生努力的。

6.适当开展竞赛活动。适当的竞赛可激励学生的斗志,调动他们的奋发向上、克服困难的积极性。可适当运用竞赛方式,采取个人竞赛、自我竞赛、团体竞赛,有奖赏的竞赛和无奖赏的竞赛交替使用。努力形成一个相到竞争又相互理解和支持的集体氛围。对培养和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有着积极作用。

7.鼓励学生交际互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互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增加开口练习外语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保持外语学习的强烈动机,不断努力学习。总的来说,教师是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者、激发者,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每个教学技巧都应该考虑学生学语言的特点,围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去进行,时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5,试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6、试述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一)遗传的因素

遗传因素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素质或叫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他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特点。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例如,先天盲的人是没法成为画家的;先天聋的人是没法成为音乐家的。

利用双生子所进行的研究比较有说服力,因为同卵双生子的遗传素质相同,他们能力上的差异可以看做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异卵双生子的遗传素质不同,他们能力上的差异则既有遗传的因素也有环境因素的作用。可以根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造成的能力上的差异,来计算在能力发展上遗传力作用的大小。许多国家,包括我国的某些地区用这种方法对遗传力所做的估计,其数值大约在0.35--0.65之间。这一结果说明遗传力对能力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的。(二)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的可能的范围或限度,而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所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研究表明,遗传潜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其能力发展会有不同的情况。遗传潜势较好的人,能力发展可塑的范围大,环境的影响也大。例如,在环境差的条件下,他们的智商发展可能只有50胃创;而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他们的智商可能发展到1肋左右。遗传潜势差的人,他的遗传条件限制了他的智力发展的可能,环境能够起到的作用也比较小。

环境包括儿童正常发育的条件、儿童的家庭、所在的学校,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儿童正常发育的基本条件是营养。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神经系统都处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出生前后如果缺乏营养,必将影响身体器官和脑的发育,也必将影响智力的正常发展。疾病和药物也是影响儿童发育的重要因素。不仅是儿童本身的疾病会影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母亲怀孕期间患病和服用药物,也会对胎儿造成严重的损害。学校教育是对儿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让儿童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发展儿童的能力,培养他的健全的人格。外界的条件是通过儿童自身的活动才发生作用的,因此,儿童的个性,他的意志品质,他对知识的兴趣以及他的主观努力都会影响到他的能力的发展。

作业4

一、名词解释 1人格

人格是个体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气质与性格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上和所采取的言行上。3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也叫认知方式。4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5社会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就是对某一社会群体的一个概括,认为这个群体中的人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无礼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6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7从众

从众是指人们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把自己的观念或行为朝着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改变。8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9适应性障碍和人格障碍

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上患者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退。此种心理障碍常见于入伍新兵、大学新生、移民或灾民之中。

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青年期定型。10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

二、简答题

1、人格有哪些特性?狭义的人格结构主要有哪些成分构成?

人格是个体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2、简述不同气质类型的主要心理特征及其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1.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思维灵活,但往往不求甚解,注意力易转移,情绪不稳定,感情易表露且体验不深,易适应环境,喜欢交往,做事粗枝大叶,具有外倾性。

2.胆汁质。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智力活动具有极大灵活性,直率热情,表里如一,情绪体验强烈,易冲动,有顽强拼劲和果敢性,但缺乏耐心,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具有外倾性。

3.粘液质。安静沉稳,喜欢沉思,反应缓慢,灵活性不足,比较刻板,注意稳定,不易习惯新环境、新工作,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坚韧执拗,具有内倾性。

4.抑郁质。敏锐稳重,情感体验深刻、持久、少外露,行动缓慢,胆小、孤僻、不善交往,遇困难或挫折易畏缩,有较强敏感性,容易体察到一般人不易觉察的事件,具有内倾性。

3、简述性格的结构及其主要表现。

一、性格的态度特征

人对现实态度体系的个性特点是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对现实的态度是多种多样的,它由以下几方面构成。1.表现为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特征

积极的特征表现为:爱祖国,关心社会,热爱集体,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乐于助人,待人诚恳,正直等。消极的特征表现为:不关心社会与集体,甚至没有社会公德,为人冷漠、自私、虚伪等。2.表现为对学习、劳动和工作的态度特征

积极的特征表现为:认真细心,勤劳节俭,富于首创精神。消极的特征表现为:马虎粗心,拈轻怕重,奢侈浪费,因循守旧等。3.表现为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积极特征表现为:严于律己,谦虚谨慎,自强自尊,勇于自我批评。消极特征表现为:放任自己,骄傲自大,自负或自卑,自以为是等。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为: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特征,如独立性或冲动性,目的性或盲目性,纪律性或散漫性;对行为自觉控制的意志特征,如自制或任性,善于约束自己或盲动;对自己作出决定并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如有恒心与毅力、坚忍不拔或见异思迁、半途而废;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的意志特征,如勇敢或胆小,果断或优柔寡断,镇定或紧张等。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

情绪强度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情绪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程度和人的情绪受意志控制程度。有人情绪反应强烈、明显、易受感染;有人反应微弱、隐晦、不易受感染。

情绪稳定性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的起伏和波动程度。

情绪持久性方面的特征,主要指情绪对人身心各方面影响的时间长短。有的人情绪产生后很难平息,有的人情绪虽来势凶猛但转瞬即逝。

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不同的主导心境反映了主体经常性的情绪状态。如有的人终日精神饱满、乐观开朗;有的人却整日愁眉苦脸、烦闷悲观等等。

四、性格的理智特征

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在感知方面,有的人观察精细,有的人观察疏略;有的人观察敏锐,有的人观察迟钝。

在思维方面,有的人善于独立思考,有的人喜欢人云亦云;有的人善于分析、抽象,有的人善于综合、概括。

在记忆方面,有的人记忆敏捷,过目成诵,有的人记忆较慢,需反复记忆方能记住;有的人记忆牢固且难以遗忘,有的人记忆不牢且遗忘迅速等。

在想象方面,有的人想象丰富、奇特,富有创造性,有的人想象贫乏、狭窄;有的人想象主动,富有情感色彩,有的人想象被动、平淡寻常等等。

4、请简要列出人格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主要观点,以及人格测评的方法。答:(1)人格特质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同物质是在某一 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卡特尔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这五种人格特质表现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2)人格类型说。代表人物为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类型模式主要是用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他把类型概括为三种模式:单一型式;对立型模式;多元型模式。(3)人格维度说。人格维度是将人格特征差异放在一个连续变量上进行描述的方法。艾森克是人格维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外倾—内倾、情绪稳定性。两个维度构成四各人格类型:偏于内倾又情绪稳定的黏液质;偏于外倾又情绪不稳定的胆汁质;偏于内倾而情绪不稳定的抑郁质;偏于外倾而情绪稳定的多血质。

(1)测验法;(2)投射法;(3)情境测验。

5、简述自我概念的内容。

自我概念是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莎沃森等人提出的学业自我概念结构

1、反映评价,反映评价就是人们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有关自己的信息。

如果年轻的时候得到了肯定的评价,你就会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概念。如果这种评价是否定的,你的自我概念就可能感到很糟糕。例如,在学期开始时,如果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行,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学生。这位学生听了以后一定会以好好学习作为回应;如果老师说你以后没有什么发展。你可能对此消极起来,反正自己不行,懒惰一点也无所谓。

2、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这就是在作社会比较。例如在学校时,考试卷子下来,就问一下自己的同桌是多少分数,自己的朋友是多少分数;走到社会上,又和同事比,人家比自己有钱,比自己生活的好;当自己有了孩子,就比自己的孩子好还是别人的孩子好;当担任领导管理一个单位时,就和其他单位比等等。无论什么人从出生到长大,从家庭到社会,从学习到工作,都是在社会比较中发展和充实自我概念。

3、自我感觉,在年少时,对自己的认识大多数来自于人们对你的反应。然而,在生活的某一时刻,你开始用你自己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这种看待自己的方式被称为自我感觉。

如果从成功的经历中获得自信,自我感觉就会变得更好,自我概念就会改进。例如,通过自己的能力安装调试好一台电脑,自我感觉就非常好,也就是功能改进自我感觉.6、简述亲社会行为发生的过程。

强化: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们学会某一行为是因为在该行为之后,人们会感到愉快或需要得到了满足,同时人们也会避免那些可能导致不愉快后果的行为。如果一个儿童跟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时受到了父母和老师的表扬,那么他就倾向于再次做出这种行为。Mills和Grusec(1989)的研究发现,当儿童做出亲社会行为时,对其人格倾向的赞扬比一般性的赞扬更有效,例如“你真是个关心别人、乐于助人的孩子”与“你帮助了小朋友,真不错”两种表扬方式相比,前者更能促进亲社会行为。此外,当儿童观察到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受到赞扬和奖励时,也会对其产生“替代性强化”,他会感到如果自己做了同样的行为,也会受到同样的赞扬和奖励。

观察学习: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就能习得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如果父母和老师经常做出帮助、合作、分享、安慰等亲社会行为,自然就会成为儿童的亲社会榜样。影视作品(如动画片)中人物的亲社会行为同样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比如国产动画片《宝莲灯》就是对古典神话故事“沉香救母”的现代演绎,迪斯尼公司根据中国民间故事“木兰代父从军”而改编的动画片《花木兰》向儿童展现了木兰不畏艰险、勇担重任、保卫国家的英雄行为。需要指出的是,儿童往往更容易学会成人所做的行为,而不是成人所说的行为,因此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上,身教重于言传。

7、关于攻击性行为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什么?

1、挫折--攻击说

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起因于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这一理论曾引起许多专家的关注和争论。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挫折可以引起攻击性行为,但不是攻击性行为产手的必要条件。他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更主要的是从社会习得的,如模仿等。

2、社会学习理论

对于儿童攻击性行为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来源于班杜拉一系列出色的研究。早在1961年,班杜拉把一些幼儿园的孩子分成两组,让一组孩子看一些特制录像,特制录像的主要内容是成人对充气塑料玩具所采取的一些新奇古怪的攻击行为,而另一组孩子看的是没有这种攻击行为的一般录像。看完录像后,班杜拉让所有孩子都玩这种充气玩具。结果那些看过特制录像的孩子几乎都对充气玩具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只看一般录像的孩子却较少表现攻击性行为。更有意思的是,那些看过特制录像的儿童所表现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是录像中那些新奇的攻击行为。于是班杜拉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模仿的结果。在1965年,班杜拉又做了一个相似的实验。这一次他将孩子分为三组,看的是带有攻击性行为的特制录像,所不同的是,第一组所看的录像中,那些攻击性行为受到了惩罚,第二组的录像中的攻击性行为是受赞扬的,而第三组的录像中对攻击性行为没有任何评价,既不赞扬也不惩罚。结果发现,第一组的孩子所表现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少于其他两组。这个实验不但进一步完善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即强调了社会评价和社会指导的作用。要重要的是为我们防止、治疗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提供了依据。

尽管儿童表现攻击性行为的方式、频率、程度及所造成的危害各不相同,但如果家长对此缺乏应有的反应,按照社会学习理论,儿童能很快在这方面显示其不同一般的模仿能力。所以,现代矫治方法主要还是从控利环境和惩罚两方面入手。

8、影响人际吸引因素有哪些?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哪几个方面与其他关系有所不同?(一)外貌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行为等因素在决定人际情感上起很大作用。人们喜欢美的东西。这是一种自然倾向。外貌美容易造成一种好的印象,人们很容易“以貌取人”。(二)相似性

研究表明,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包括:(1)信念、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的相似性;(2)吸引力的相似性;(3)社会地位的相似性;(4)年龄的相似性。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里的相似性不是实际的相似性,而是感知到的相似性。在所有的亲密关中,伴侣系关系的亲密程度是最高的;亲子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则呈现一定的时段性,是一个由孩子年幼时亲密程度很高,到随着孩子的长大亲密程度逐渐减弱的过程;而其他的关系则根据不同的情形有着不同的亲密程度,但相对于伴侣和亲子关系其亲密程度要弱一些,并且亲密的面也会相对窄一些。

所有的关系都是有界限的,亲密关系也不例外。我们即需要彼此依赖,又需要享有自己的空间,人类的软弱和有限决定了在亲密关系中需要界限。对于不同的亲密关系,由于亲密程度不同,因此其界限所涉及的方面、深浅和程度也是不同的,把握好不同关系中的界限,能够让我们拥有平衡健康的亲密关系。

9、简述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乐观的意义。①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②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③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④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10、什么是沉浸体验?哪些活动中容易出现沉浸体验?

“当人心中有个目标,又有足够的‘巧力’时,他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会在自己可见的范围内,他的心中就会形成一种叫做‘挑战’(或更清楚地说,应是‘ 见猎心喜’”)的力量,使个人的行动与环境的反馈之间形成‘立即明晰’的互动,个人意识的注意力被立即的反馈攫住,而环境也逼迫着个人意识作出回应,就像乒乓球高手相互对打,小球成为两人之间意识流动的媒介。这时的意识状态称之为‘沉浸体验’(flow)。”

11、常见的心境障碍有哪几种?发展性辅导包括哪些内容?

情感性心境障碍躁狂发作(manicepisode)特点;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发作形式: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复发性躁狂症。抑郁发作(dpressiveepisode)特点: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发作形式: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持续性心境障碍(persistentmooddisorder)特点: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发作形式:环性心境障碍(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恶劣心境(持续出现心境低落),混合状态(躁狂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

发展性辅导是一种全新的学生工作理念。它面向全体学生,是发展式援助和民主式的助人自助过程。学业辅导、人格辅导和生涯辅导构成其主要内容,辅导员要适应发展性辅导工作的要求,就要树立发展性教育理念、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高校要以培训为载体,优化辅导员素质结构;以科研训练为平台,提高辅导员的研究能力;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辅导员实践技能培养,从而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三、论述题

1、试述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性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狭义的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

性格决定气质,气质反映性格。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

2、试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生理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童年经历、学校教育、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等都对人格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简言之,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1)生物遗传因素。双生子的研究说明遗传对人格具有重要影响。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却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在个体发展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

(2)家庭环境因素。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比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积极人格品质。

(3)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童年经验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也因人而异。

(4)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也具有巨大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结构,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5)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6)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培育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3、试述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的威信

信息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与接受者的相似性都会影响他发出的信息的说服效果。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似性越大,说服的效果越好。

2.传递者的立场

传递者的立场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说服效果。如果传递者站在自我服务的立场上,则他所提供的信息影响力小,因为人们会怀疑其沟通的动机。如果传递者的立场是自我牺牲的,则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房地产商鼓吹房价上涨,让人反感并觉得没道理的原因。

3.说服的意图

如接受者认为传递者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转变态度;但如果他们认为传递者没有操纵他们的意图,心理上没有阻抗,对信息的接受就较好,易于转变态度。

4.说服者的吸引力

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容易接受他们的说服。这是许多企业用明星做代言人的重要原因。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信息差异。.

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这种差异适中,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

2.畏惧

信息如果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一般来说会有利于说服。但畏惧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正的线性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效果。但是,如果畏惧太强烈,引起接受者的心理防御以至否定畏惧本身,结果会使态度转变较少。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3.信息倾向性

研究发现,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4.信息的提供方式

信息提供的方式、渠道,也影响说服的效果。一般说,口头传递比书面途径效果好,面对面的沟通比通过大众传媒沟通效果好。因为面对面交流时,除了沟通信息本身,还有一些背景的支持性信息参与了沟通过程。

(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

已经内化了的态度作为接受者信念和态度体系的一部分,难于转变;己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与个体的需要密切关联的态度不易转变。

2.人格因素

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

3.个体的心理倾向

在面临转变态度的压力时,个体的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说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人们通常利用一些自我防卫的策略来减少说服信息对自己的影响,比如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等。

(四)情境

态度转变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一些情境因素会影响态度转变。

1.预先警告

预先警告有双重作用。如果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对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低,预先警告可促使态度转变。如果态度与接受者的重要利益有关,那么预先警告往往使其抵制态度转变。

2.分心

分心即注意分散。分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将会减弱接受者对说服者的防御和阻扰,从而促进态度转变;如果分心干扰了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不能获得沟通信息,则会削弱说服效果。

3.重复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均不好。考试大收集整理

4、结合生活实际,论述友谊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同伴友谊在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良好的同伴友谊有利于青少年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同伴关系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甚至会影响成年以后的社会适应。青少年群体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在相互平等的宽松氛围中,他们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和发现自我,这种人际关系的成熟发展成为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以往的研究,本文将对同伴友谊的概念进行界定,简述同伴友谊的发展特点,并探讨同伴友谊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

一、同伴友谊的概念界定在心理学领域中,不同研究者根据其研究需要对同伴友谊的界定不尽一致。芬克(Benedykt Fink,1995)在同伴的业余兴趣爱好相似性研究中对同伴友谊作了具体的定义,认为能称之为朋友的人是那些你花费了或者愿意花费自己大部分余暇时间与他呆在一起的人,你欣赏他且依赖他,同时在他遇到重大问题时你非常乐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支持他。另有研究者认为,与同伴接纳不同,同伴友谊是以个体为指向的双向结构,反映两个朋友之间的一对一的情感联系

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志: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6、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增进幸福感的有效策略。提高幸福感的几个有效方法:

1、感恩之心。经常回忆别人对自己的恩情,会唤醒更多爱、温暖、愉悦的感受。

2、发掘优点。在肯定自我和欣赏别人时,会产生愉悦感。

3、与人为善。在善的互动中,会产生良性循环。

4、体育活动。在运动之后产生的激素,类似性爱高潮后人体产生的多巴胺,令人快乐。

5、娱乐。

6、游戏。

7、倾述。通过与人沟通、写日记来描述灾难,表达情绪,可以极大的缓解不幸带来的伤害。挤压在心中强颜欢笑造成的隐患非常大。

8、禅思。

9、崇敬之心。在对人、事、物的景仰之中,可以转换对自我的过分关注,认识得到升华和超越。

10、健康饮食。实验证明,多吃果蔬、海产品等健康饮食的人,比高糖、高脂、高热量饮食的人,更有愉悦感。

11、用心体会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在对大自然、艺术、人文等生活之美的观察、欣赏、思考之中,会延续长久的幸福感。

第五篇:2013电大【行政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答案

请同学们在完成本毕业综合大作业之前认真复习一下本专业的所有核心课程然后再回答以下问题。问题一勿庸置疑对于我们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弄清楚行政管理这个词语的含义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甚至这个专业的第一步。关于行政管理的定义通过在网上的搜索大致找到了这样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行政管理就是当官的去管老百姓的行为另一种认为行政管理就是企业中的后勤部门、办公室等所从事的工作。那么行政管理到底是指什么呢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行政管理定义的理解。___行政管理定义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行政管理职能从行政管理过程来看它主要有四项基本职能。计划。包括制定计划、下达指示、作出决议、进行安排等。组织。把已经确定的计划和决策付诸实施。组织活动还包括对机构的设置、调整和有效运用,对人员的选拔调配、培训和考核。协调。通过政策、法令和各种具体措施不断改善和调整组织之间、人员之间、活动之间的各种关系。使各项工作分工明确、配合密切、步调一致以共同实现预定目标。控制。即监督、检查的职能。可以通过统计资料和实时信息的分析如人事、组织、财务等情况进行控制。现代行政管理的含义最广义的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行政管理学执行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狭义的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行政管理特点

1、一切行政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与国家权力相联系以国家权力为基础的。

2、行政管理是根据国家法律推行政务的组织活动。在执行中又能动地参与和影响国家立法和政治决策制定政策是行政管理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

3、行政管理既管理社会的公共事务又执行阶级统治的政治职能。

4、行政管理要讲究管理的效能和效率。它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监督和改革等方式最优地实现预定的国家任务并达到应有的社会效果。

5、行政管理是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一个特定领域有它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问题二行政管理仅仅存在于政府部门中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中根本不存在行政管理。1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错了所有单位都有行政管理 说白了就是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办公室都是作为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工作就是后勤的管理、协调、服务是领导的直接“助手”是各个业务科室之间沟通的纽带。

来自电大作业总汇网站,

下载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大民法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合集)

    《民法学1》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1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民法 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在我国......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教育心理学》小抄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 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

    电大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功课一 (第1-3章) 一、判别题 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讨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目方面。(× ) 2、统计查询拜访过程中采用的年夜量察看法,是指必需对研讨对象的一切单元停......

    2012电大作业办公室管理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理专科 办公室管理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2012)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业题目解析 一、将办公室实务工作的简要内容填入下列表格,内容基本相同的填在一......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电大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第一章 物体的运动和力 (3)什么是质点? 质点就是有质量但不存在体积与形状的点。通常情况下如果物体大小相对研究对象较小或影响不大,可以把物体看做质点。 (4)什么是速度?什么是速......

    电大监督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监督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作业1 题目:香港廉政公署的成功经验有何借鉴意义? 香港廉政公署是世界著名的监察机构,在反腐肃贪方面成效显著,当今香港是世界上廉洁度最高的地区之......

    电大《社区工作专题讲座》作业答案 形成性考核册

    社区工作专题讲座作业1 简答题: 1、 简述社区的定义及五个基本特征? 答:所谓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①社区是社......

    电大资产评估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一、案例分析(50分)王安电脑公司思考题: 1、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人性观属于哪一种?2、这种人性观在管理方式上是怎样体现的? 3、如果用M=E*V来表示王安激励员工的过程,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