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_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业一

时间:2019-05-13 04:4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_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业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_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业一》。

第一篇:2014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_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业一

2014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业一

说明:

初级职称学员“专业课作业一”为填空题1-15题;“专业课作业二”为填空题16-30题。中、高级职称学员“专业课作业”为论述题1-5题;同时提交3000字左右“学习心得”一篇。所有学员均需按要求提交“公需课作业”。

作业提交时间:以网站通知为准。

一、填空题

1.材料是人类用以制成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品、器件、构件、机器和其它产品的(那些物质)。

2.材料按性能特点分类,可以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3.微合金化高强度钢采用(热处理方法和热轧方法)的工艺获得高强度高塑性。

4.微合金化高强度钢通过特殊的工艺途径,得到(小的条状)铁素体,同时析出微合金碳,氮化合物来提高钢的强度。

5.微合金化低碳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具有强度高,加工硬化率(大)、塑性好、容易冲压成形,屈强比小。

6.微合金化中碳非调质钢使用状态为(铁素体+珠光体+细小沉淀相)。

7.屈服强度超过(1400MPa),抗拉强度超过(1500MPa),具有较高的比强度和一定韧性的钢为超高强度钢。

8.低合金高强度钢中,添加Mo的作用(提高钢的淬透性和回火抗力)。

9.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的主要热处理工艺为(淬火+低温回火)。

10.马氏体时效钢中Co的作用为(提高Ms点,增加钼在马氏体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加速沉淀相Ni3Mo的形成)。

11.根据n/8定律,不锈钢中加入Cr含量超过(11.7%)wt%,耐蚀性采用显著的提高。

12.仅有高温合金可以采用fcc晶格,也可以采用bcc晶格,从提高高温强度的角度看,宜采用(fcc)结构。

13.蠕变中蠕变极限指(在一定温度下在规定时间内产生规定变形量的应力)。

14.铁镍基高温合金中的沉淀相为(、相)。

15.变形镍基高温合金以( 相)为基体。

第二篇: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作业一)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

建设工程专业2013年作业

专业课作业一

1、项目管理产生于(B)。

A、军工B、土木建筑业

C、软件D、制造业

2、项目管理核心任务是项目的(D)。

A、投资控制B、进度控制

C、质量控制D、目标控制

3、(C)是一个动静结合的整体,即动态的5大项目过程组和静态的9大知识领域。

A、PRINCEB、ICB3.0

C、PMBOKD、ISO100064、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将项目管理知识领域分为(D)个模块。

A、14B、21

C、24D、885、建筑生产工业化、建筑生产信息化、建筑生产先进管理方法和可持续建设就构成了(A)的基本内容体系。

A、现代建筑生产管理理论B、现代制造业生产管理

C、建筑工业化理论D、现代项目管理

6、建筑工业化的内涵包括(B)。

A、建筑多样化B、建筑标准化

C、建筑自动化D、生产预制化

7、项目管理规划包括项目管理规划大纲和项目管理(D)两类文件。

A、细则规划B、方案规划

C、范围规划D、实施规划

8、(C)应负责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的全面管理工作。

A、设计者B、建设单位

C、项目经理D、监理

9、项目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等,采取合理的技术和经济手段对风险加以处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一种(A)活动。

A、管理B、控制

C、评估D、计划

10、(B)应进行现场节能管理,有条件时应规定能源使用指标。

A、施工企业B、项目经理部

C、项目经理D、项目监理部

第三篇:2011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 环保工程专业作业

1、什么叫做环境、环境保护?生态学所说的‘环境’是以什么为中心?为主体的?

答:环境是相对于一定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的集合就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中心事物是环境最主要的属性,代表了环境服务的对象和重点,是环境的主体。在生态学中,研究主体是生物,即中心事物,其环境就是生物个体或群体周围相关事务的总和。

2、简述人与环境和谐的含义、其和谐程度分为哪几个层次?什么是环境调控?环境调控常用手段有哪些?

答:在环境科学中,和谐是指平衡、协调的意思。人与环境的和谐就是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取得的一种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的状态。人与环境的和谐既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工环境的和谐,以及工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和谐程度的层次(1)适应生存(2)环境安全(3)环境健康(3)环境舒适

(5)环境欣赏

环境调控就是采取适宜的措施调整人类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调控的手段可以分为技术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教育手段。技术手段包括污染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环境净化、环境建设和环境监测等;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环境立法和环境司法;行政手段主要包括制定环境战略、环境方针、环境政策、环境管理制度和环境规划,颁布环境标准,确定环境管理体制,依法进行环境管理;经济手段主要包括采用收费、罚款、税收、押金、补偿、补贴、信贷和价格政策等经济措施,限制损害环境的社会经济活动,促进社会经济向有利于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方向发展;教育手段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宣传,培养环境保护专门人才,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公众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内涵,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扩大和增强公众参与。

环境调控手段也可以分为宏观手段和微观手段。宏观环境调控适用于区域、国家乃至全球,其手段主要有环境战略、环境管理体制、重大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等。环境战略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环境问题的筹划与指导;环境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环境目标而规定的行动准则;环境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环境保护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环境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环境规划是全面的、长期的环境保护计划。微观环境调控适用于企业和家庭,其任务是将宏观调控手段逐一落实到环境保护的具体事务上。

3、什么是生态系统?其主要组成、结构和功能是什么?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答:生态系统的概念:

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称为生物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的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有着眯起关系的群体,称为生物群落。随着环境条件的千差万别,地球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森林、草原、荒漠等)。而特定的生物群落又维持了相应的环境条件,一旦生物群

落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到环境条件的变化。因此,人们把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也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凡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植物种类,包括单细胞藻类,均属于生产者。还有一些能利用化学能把有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化能自养型微生物,也应例如生产者之列。

(2)消费者 主要是动物,又分为一级消费者(如草食性动物);二级消费者(如肉食动物)。

(3)分解者 指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也包括一些微型动物,如鞭毛虫、土壤线虫等。

(4)无生命物质 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无机物、有机物和各种自然因素(如土壤、空气、水等)。

以上四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沿着一定的途径,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着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的结构

(1)形态结构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分部、垂直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季相)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2)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循环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全部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太阳。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按热力学定律进行的。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不仅随时进行着能量的转换和流动,而且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个组成见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的环境,都是由运动着的物质构成的,并在地球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建立起各种循环体系。与人类环境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有水、碳、氮三大循环。

水循环对生命物质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水又是生态系统中其他物质循环的基础。同时水的全球循环影响地球热量的收支平衡。

碳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之一,它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储存于大气之中。

氮是构成生命物质——蛋白质的主要元素之一。大气中有大量的氮,约占空气的79%。大部分却不能被植物所直接吸收。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主要依赖于具有固氮能力的生物固氮作用。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在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组分内部,伴随着能量和物质的专递与流动还同时存在着各种信息的联系,而这些信息把生态系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起着推动动物质流动、能量传递的作用。信息在生态系统中表现为多种形式,主要有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遗传信息和行动信息。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都伴随着信息的流动。整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和物质流的行为由信息决定,而信息又寓于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之中,物质流和能量流是信息流的载体。

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

在一定的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系统内部的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变化,尤其是人为的因素,都可能对系统产生影响,并引起系统的改变,甚至破坏系统的平衡。

当然一个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有调节和恢复平衡的能力。

4、简述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

答: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正是处在相互联系的关系中并互相作用,人口多,资源消耗就大,要提供这么多资源那么环境就会遭到破坏,虽然会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但长期看,经济也必然受到牵制,因为环境被破坏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因人口过多导致的就业压力和养老压力都必然牵连经济。因此,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我们国家坚持的是发展与环保并举,近些年来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归根结底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5、分析说明人口剧增对环境的影响?

答:(1)人口剧增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土地。由于生产力水平在短时间内提高有限,随着地球人口的剧增,维持人类生存发展将需要更多的土地。

(2)人口剧增对生物资源的压力

①人口爆炸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森林是保持人类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更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口爆炸使得人们对土地以及木材的需求大量增加,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正在遭受破坏。

①人口爆炸对草场资源的压力

草场是地球半干旱地区分布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全世界草场面积约30亿公顷,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2%。草场具有巨大的生产力和经济价值,它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肉类、乳制品、皮革和动物纤维;而且还具有更总要的生态意义——草场覆盖地区可以防止风沙侵蚀,涵养水源,保护土地,净化大气,美化环境。

人口的急速增长使得人们对草场的利用程度升高,然而,不幸的是几乎世界各地都存在对牧场管理不善的现象。就中国而言,目前全国已有退化草原面积8700公顷。

(3)人口剧增对水资源的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公元前,一个人一天耗水12升;到了中世纪增加到20~40升;18世纪增加到60升;当前欧美一些大城市每人每天耗水达500升,全年人均耗水超过104立方米。

虽然目前世界水资源总量尚可满足人类用水需要,但因水资源分布的地区性差异,许多地区人均可利用水资源不足,人口的增长使得污水量也相应增长,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清洁的水资源,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

(4)人口剧增对矿产资源的压力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程度,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很大程度上绝对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它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对矿产资源利用的深度与广度较过去大很多,由此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危机。

①矿产资源的耗竭:大多数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而且即使能被高效率地

重复使用还会存在净损失。

②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在矿产资源的采、选、冶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石、尾矿占用或破坏了不少土地,其中不少良田或可以改造为良田的土地。第二,在矿产资源的采、选、冶过程中,产生的矿山污水会危及周围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影响人类正常的生活与工作。第三,露天采矿以及地下开采时的穿孔、爆破以及矿石、废石的装载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石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大量有害气体,废石风化形成的细粒物质,以及尾矿风化物等,在干燥气候与大风作用下会产生沙尘暴,对区域空气环境造成污染。第四,大面积开矿甚至乱采滥挖,造成底层悬空,引起地表塌陷。另外,海洋矿产资源不断开发,所带来的海洋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

6、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解决方案及存在障碍。

答:原因:

气候变暖等全球性经济问题并非科学技术、环境资源本身产生的问题,它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建制问题,全球变暖的原因在于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的加剧。从人类历史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无约束地大量排放了温室气体,是过去200多年里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肇事者”。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氯氟烃、一氧化碳等,而引起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是人类不合理地改造自然带来的恶果。

解决方案:

解决方法来说一般是从控制入手,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节能减排。

气候变化关系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途,各国应推动国际社会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目标和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开展积极、务实、有效的合作,无论从历史责任还是现实能力而言,发达国家均应率先减排,并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第一要务。同时也要根据各自国情,尽已所能,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等来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努力。

存在障碍:

(1)可替代的清洁能源开发难度大,成本高;

(2)因低成本低费用,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依然比重大;

(3)两类国家发展不同步,不公平,发达国家污染排放几百年后再来要求全球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7、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水资源有哪些特性?

答:水资源的特性有:

(1)循环性和有限性:地表水和地下水不断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开发利用后可以恢复和更新。但各种水体的补给量是不同的和有限的,为了可持续供水,水的利用量不应超过补给量。水循环过程的无限性和补给量的有限性,决定了水

资源在一定数量限度内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时空分布不均匀性: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为满足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用水要求,必须修建蓄水、引水、提水、水井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对天然水资源进行时空再分配。

(3)用途广泛性:水资源用途广泛,不仅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乡生活,而且还用于水力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旅游娱乐等。

(4)经济上的两重性:水的可供利用及可能引起的灾害(如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造成水体污染、地面沉降等人为灾害),决定了水资源在经济上的两重性,即有正效益也有负效益。因此,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应达到兴利、除害的双重目的。

8、在研究水体污染时,为什么除污染物之外,还要考虑水中溶解氧的问题? 答:溶解氧(DO)是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首先,即反映水体污染程度,一般而言,水体中受到污染时,溶解氧会下降。当然如果藻类较多时,由于光合作用,在白天溶解氧会上升。溶解氧的多少会影响到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从而影响到水质。

其次,又反映水体的自净能力,采用污水的生物处理时,水体中DO是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之一,比如好氧处理时DO一般要达到2mg/L以上,采用厌氧处理时DO一般要在0.2mg/L以下。

第四篇:专业作业-2014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监督工程

2014年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

监督工程专业作业

说明:

初级职称学员“专业课作业一”为第1-10题;“专业课作业二”为11-20题。中、高级职称学员“专业课作业”为1-30题;同时提交3000字左右“学习心得”一篇。

所有学员均需按要求提交“公需课作业”。

作业提交时间:以网站通知为准。

1、(C)称为随机现象。

A、在一定条件下,总是出现相同结果的现象

B、出现不同结果的现象

C、一定条件下,并不总是出现相同结果的现象

D、不总是出现相同结果的现象

2、有六个数据,分别为1、9、4、5、6、8、极差R是(D)。

A、5B、9C、4D、83、有六个数据,分别为1、9、4、5、6、8、平均值X是(A)。

A、5.5B、6.5C、4.5D、7

~

4、有六个数据,分别为1、9、4、5、6、8、中位数X是(D)。

A、5B、4C、4.5D、5.55、稳定过程的99.73%的产品质量特性值散布在区间内(C)

A、[μ-1σ,μ+1σ]B、[μ-2σ,μ+2σ]

C、[μ-3σ,μ+3σ]D、[μ-6σ,μ+6σ]

6、计数型抽样方案是用于对批作出判断(B)。

A、样本中含有的合格品数

B、样本中含有的不合格品数或不合格数

C、样本中含有的不合格品数或合格数

D、批质量水平

7、在(C)情况下正态曲线的形状不变,仅位置发生变化。

A、σ不变,μ不变B、σ变,μ不变

C、σ不变,μ变D、σ、μ都变

8、对数正态分布所描述的随机变量有许多共同点,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C)。

A、这些随机变量都在正半轴上取值

B、这些变量的大量取值在左边,少量取值在右边,并且很分散

C、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经对数变换后服从正态分布

D、为求对数正态变量事件的概率,可经对数变换后求相应正态事件相应概率

9、在进行数据的方差分析时,我们通常做一些假定,以下假定错误的是(C)。

A、假定每一次试验都是独立进行的B、假定每一实验指标都服从正态分布

C、假定这些分布的均值与试验的条件无关

D、假定它们的方差是相等的10、属于B类不合格品的是(B)。

A、有一个或一个以上A类不合格,同时还可能包括B类和(或)二

类不合格的产品

B、有一个或一个以上B类不合格,也可能有 C类不合格,但没有A类不合格的产品

C、有一个或一个以上B类不合格,也可能包含C类和(或)A类不合格的产品

D、有一个或一个以上C类不合格,但没有A类B类不合格的产品

11、由于(C)操作简便,实施起来不易出差错,因而在生产现场人们乐于使用它。

A、分层抽样法B、整群抽样法

C、系统抽样法D、简单随机抽样

12、不属于控制状态下生产的好处是(C)。

A、对产品的质量有完全的把握

B、生产是最经济的C、管理的安排是最合理的D、在控制状态下,过程的变异最小

13、分析用控制图的调整过程即是(A)不断改进的过程。

A、质量B、技术C、工序D、状态

14、当产品质量特性值分布的均值与公差中心不重合时,(C)。

A、不合格品率增大,过程能力指数不变

B、不合格品率增大,过程能力指数增大

C、不合格品率增大,过程能力指数减小

D、不合格品率不变,过程能力指数减小

15、对过程能力指数Cp值1.00≤Cp<1.33的评价最适当的是(C)。

A、过程能力充足,但技术管理能力较勉强,应设法提高

B、过程能力充分,表示技术管理能力已很好,应继续保持

C、过程能力不足,表示技术管理能力已很差,应采取措施立即改善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16、一批树脂漆規定其细度不超过60μm,实则平均值为57μm,标准差为1μm,生产过程的Cp为(C)。

A、1.67B、1.33C、1.0D、0.6717、某一生产过程,给定某质量特性公差范围为T=0.1mm,已知过程标准差=0.02,过程能力指数Cp 是(A)公式:Cp= T/(6σ)=0.1/(6*0.02)。

A、0.83B、0.9C、0.68D、0.7618、(A)检验是根据被检样本中的不合格产品数,推断整批产品的接收与否。

A、计件抽样B、计点抽样

C、计数抽样D、计量抽样

19、(D)检验是通过测量被检样本中的产品质量特性的具体数值并与标准进行比较,进而推断整批产品的接收与否。

A、计件抽样B、计点抽样C、计数抽样D、计量抽样

20、以下分别用来表示分布的中心位置和散布的大小的特征值是(A)。

A、均值、方差B、方差、均值

C、标准差、均值D、方差、标准差

21、水平对比法的应用步骤,其正确顺序是(C)。

①确定对比的对象;②收集数据;③实施改进;④归纳对比分析数据;⑤选择用来进行水平比较的项目

A、①②③④⑤B、①④③⑤②

C、⑤①②④③D、⑤③②④①

22、(D)可以用来识别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寻求其解决的办法,还可用来识别潜在质量改进的机会,在质量改进活动中的用途很广。

A、PDPC法B、树图法C、网络图法D、头脑风暴法

23、改变直方图的形状可用(C)方法。

A、精确制图B、改变组距C、数据变换D、组限变换

24、如果所控制对象只有合格品与不合格品两种结果,则可以采用(B)。

A、X控制图B、np控制图、p控制图

C、R控制图D、μ控制图

25、箭条图(即网络图)由(A)组成。

A、节点、作业活动B、曲线C、变量D、矩形

26、散布图的主要作用是(D)

A、概括并表示定量数据

B、通过一段时间内所关心的特性值形成的图,来观察其随着时间变化的表现

C、直观地反映质量特性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和走向,为决策提供依据

D、可以发现两组数据之间是相关或不相关的27、质量问题是以质量损失(不合格项目和成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大多数损失往往是由几种不合格引起的,而这几种不合格又是少数原因引起的。因此,一旦明确了这些 “关键的少数”,就可消除这些原因,避免由此所引起的大量损失。用(D)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

A、鱼刺图法B、直方图法C、因果图法D、排列图法

28、一项任务可以分解为许多作业,改进团队希望把各项作业进度间的依赖和制约关系清晰地表示出来,并通过适当的分析找出影响进度的关键路径,从而能进行统筹协调。此时适宜选择的工具是(B)。

A、甘特图B、箭条图(网络图)

C、过程决策程序图(PDPC)D、亲和图

29、因果图适用于(C)数据的工具和技术

A、数字B、近似数字C、非数字D、都可以

30、排列图适用于(A)数据的工具和技术

A、数字B、近似数字C、非数字D、都可以

第五篇:2012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 环保工程专业作业

1、什么叫水资源、水资源有何特性?

答: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

水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它不同于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有其独特的性质,只有充分了解它的特性,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防止因水资源过量利用而造成的地表、地下水体枯竭。

水资源的特性:

(1)循环性和有限性:地表水和地下水不断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开发利用后可以

恢复和更新。但各种水体的补给量是不同的和有限的,为了可持续供水,水的利用量不应超过补给量。水循环的无限性和补给量的有限性,决定了

水资源在一定数量限度内是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时空分布不均匀性:水资源在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为满足各

地区和各部门的用水要求,必须修建蓄水、引水、提水、水井和跨流域调

水工程,对天然水资源进行时空再分配。

(3)用途广泛性:水资源用途广泛,不公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乡生活,还

用于水力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旅游娱乐等。

(4)经济上的两重性:水的可供利用及可能引起的灾害,决定了水资源在经济上的两重性,即有正效益也有负效益。因此,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应达到兴利、除害的双重目的。

2、简述我国水资源概况及特性?简述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水污染有哪几种类型?

答:概况:中国水资源总理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公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位列世界第121位,是联合国认定的“水资源紧缺”国家。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不仅如此,水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分布严重不足。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一的长江以南地区拥有全国五分之四的水量,而面积广大的北方地区只拥有不足五分之一的水量,其中西北内陆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

我国多年平无降水量约6万亿立方米,其中54%即3.2亿立方米左右通过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布又回到大气中,余下的约有2.8万亿立方米绝大部分形成了地面径流和极少数渗入地

下。这就是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量很少仅为2200立方米,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特征:我国地域辽阔,跨越高中低三个纬度带,南北续度的高低相差大,降水量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我国地表径流的分布趋势,基本上与降水量相似,但地区分布的不均匀性比降水量更为严重。总的来说,南方水多、人多、地少;北方地多、人多、水少。南方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北方的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5%,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到全国的34%和39%。南方和北方相比,前者人均水量为后者的4.5倍。

面临的问题:中国的水资源状况虽然不像报道中所说的那样严重,但现实的情况也容乐观。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是中国的基本水情。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们虽然在占世界水资源总量6%的条件下,养育了世界20%的人口,保障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使中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在正常蝗年份下,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水问题,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干旱缺水已成为中国北方地区发展经济的突出问题。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未经处理就直接排进江河湖海,造成了水体污染,也进一步地加剧了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水污染类型:

生理性污染,因污染物排入天然水体后引起的嗅觉、味觉、外观、透明度等方面的恶化; 物理性污染,因污染物排入天然水体后改变了水的物理特性。如热,放射性物质、油、泡沫等污染;

化学性污染,因污染物排入天然水体后改变了水的化学特性。如酸碱盐、有毒物质、农药等造成的污染;

生物性污染,因病原微生物排入水体,直接或间接地传染各种疾病。

3、什么是水质富营养化?水质富营养化有哪些类型?其异同点有哪些?

答:(1)水质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以及某些河流水体内的氮、磷营养元素的富集,水体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为蓝藻、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2)水质富营养化类型:天然富营养化、人为富营养化

(3)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异同

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由于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而使水质恶化的过程,表现出水体的生物生长繁殖能力提高、藻类异常增殖等现象。

不同点:天然富营养化是湖泊水体生长、发育、老化、消亡整个生命史中必经的天然过程,这个过程极其漫长,常常需要以地质年代或世纪来描述,并伴有明显的湖泊形态学变化,很难控制,是不可逆过程;而人为富营养化则不同,它演变的速度非常快,往往只需要几十年时间即可使水体由贫营养状态变为富营养状态,其过程也并非不可逆的,通过控制人类活动产生的营养物质的排放,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输入水体的营养物质进行治理,可以逆转富营养化过程,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4、解释何为天然富营养化?何为人为富营养化?

答:天然富营养化:自然界的许多湖泊,它们在数千万年前,或者更远年代的幼年时期,处于贫营养状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变化,湖泊一方面从天然降水中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一方面因地表土壤的侵蚀和淋溶,也使大量的营养元素进入湖内,逐渐增加了湖泊水体的肥力,大量的浮游植物和其它水生植物的生长就有了可能,这就为草食性的甲壳纲动物、昆虫和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当这些动植物死亡后,它们的机体沉积在湖底,积累形成底泥沉积物。残存的动植物残体不断分解,由此释放出的营养物质又被新的生物体所吸收。按照这样的方式和途径,经过千万年的天然演化过程,原来的贫营养湖泊就逐渐地演变成为富营养湖泊。湖泊营养物质的这种天然富集,湖水营养物质浓度逐渐增高而发生水质变化的过程,就是通常所称的天然富营养化。

人为富营养化: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城市化”现象愈加明显,使得不断增长的人口,集中在一些水源丰富的特定的地区。人口集中的城市排放出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排入湖泊、河流和水库,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工业发展促进和带动了农业的进步,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施用的化学肥料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经过雨水冲刷和渗透,以面源的形式使一定数量的植物营养物质最终输送到水体中。在水产养殖方面,为了达到渔业高产,一些国家和地区有采用投放饵粪养鱼的传统习惯。这样,投放的饵料粪便也在为水体接纳氮、磷营养物质的主要渠道。上面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湖泊水体在一定的时间内,由原来的营养物质浓度较低的贫营养状态,逐渐演变成为具有高浓度营养物质的富营养水体的过程称为人为富营养化。

5、水质营养状态有哪几种?说明各种状态的特点?

答:按水体中所含营养物质的浓度以及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参数指标,将水体的营养状态人为地划分成贫营养、中营养、富营养三种状态。

贫营养状态:植物性营养物质浓度最低,生物生长敏殖能力低,水体生产力水平最低,透明度高,溶解氧含量较高。

富营养状态:氮、磷营养物质浓度高,生物生产力水平高,水体通常表现出高浓度的浮游藻类,透明度低,溶解氧含量低。

中营养状态:介于贫营养和富营养状态之间的过渡状态。水质具有由贫营养状态向富营养状态演变的特征。

6、解释贫营养和富营养状态各有何特征?

答:贫营养状态:植物性营养物质浓度最低,生物生长敏殖能力低,水体生产力水平最低,透明度高,溶解氧含量较高。

富营养状态:氮、磷营养物质浓度高,生物生产力水平高,水体通常表现出高浓度的浮游藻类,透明度低,溶解氧含量低。

7、富营养化对水质有何影响?

答:(1)使水味变得腥臭难闻;(2)降低水体的透明度;(3)消耗水体的溶解氧;

(4)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5)影响供水水质并增加制水成本;(6)扰乱水体的正常生态平衡状态;(7)对渔业影响。

8、何谓最小值定律?用最小值定律解释藻类增值?解释氮磷比值与藻类增值的关系?何谓点源磷、面源磷?何谓天然源、人为源?

答:植物生长取决于外界供给它所需要的养料中数量最少的那一种,即为最小值定律。根据计算,藻类生产所需元素最小供应量为磷,藻类的生产量主要取决于水环境中磷的供应量,当水环境中的磷供应充足时,藻类可以得到充分增值;如果磷供应量受到限制,藻类的生产量就将随着受到限制。

当湖泊水体总氮和总磷浓度的比值在10:1——25:1时,藻类生长与氮、磷浓度存在着直线相关关系。比值为12:1——13:1时,最适宜于藻类增殖。

点源磷是指经过相对确定的排放点排入湖泊水体的磷。面源磷是指通过不确定的途径、在不确定的时间内排放不确定量的磷,是种分散的污染源。

天然源是指受天然因素的影响,经过天然途径,例如降水、降尘以及流域自身地球变化特征而溶出、渗透所进入水体的磷、氮营养物质。人为源相对天然源而言,包括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而造成的营养物质负荷。

下载2014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_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业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_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业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