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第二部分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第三组队员深入合肥各区域实地调查的实际情况编制和修改的。现就规划内容作如下说明。
第一章 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和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的,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如下:
1、准备阶段。
历时4周,内容包括收集整理有关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方面的资料,土地资源详查资料,相关图件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完成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核实规划基期年面积,修正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收集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变更调查的同时依据现有资料,结合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各类用地指标。
3、规划方案编制阶段
形成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图(2011)及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轮廓方案,根据规划要求,对规划内容作了全面修改。
第二章规划编制及修改的目的、原则和依据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加强对合肥市土地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保护土地资源,协调用地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解决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土地保障。
(二)编制规划的原则
1、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体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
2、立足县情、镇情和土地利用的长远目标,以土地供给制约和引导土地需求,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各业用地。
3、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坚持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并重的原 1
则。
4、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一致,符合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的原则。
(三)编制规划的依据
1.有关规划《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等。
3.有关技术规程包括《安徽省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安徽省土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等。
4.有关技术资料和图件包括:2005年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变更调查资料(含图件)及有关部门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图件。
5.有关专题研究和部门用地要求主要包括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合肥市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等。
第三章编制规划的主要方法
本规划的编制方法是综合平衡法,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的基本方法。该方法是在综合考虑各类用地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我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综合平衡土地供求关系,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拟定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实现对土地利用的量化控制。各类用地指标都是在对各类用地需求量预测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平衡后确定的。它充分考虑了规划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规定了规划期内各类用地的数量,从而起到抑制不合理的土地需求、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的作用。
规划中确定的各类用地指标还必须落实到规划图上,即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分别确定各图斑的规划用途。以实现对各类用地的定性、定量、定位的要求。
第四章关于基础数据、图件和人口预测
1、图件
主要收集了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地形图和2005年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等。
2、人口预测
人口发展规模预测采用自然增长法,预测公式为:
Pt=Pt0(1+а)+M
式中:Pt为预测总人口;
Pt0为规划基期年末总人口;
а为人口自然增长率;
n为预测年限;
M为人口机械增减量。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合肥市常住人口为746万人,随着合肥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水平将有较大提高,农村人口将逐步向城镇转移。综合考虑合肥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预测2020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将达1000万人。n
第五章关于土地利用指标的说明
土地利用指标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确定土地利用指标的依据有:(1)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2)土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条件。
1、土地利用指标的平衡
(1)建设用地控制规模
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至2020年,合肥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将控制在138806.12公顷以内,建设用地净增规模将控制在23947.37公顷以内。其中,2010年合肥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将控制在124153.81公顷以内,建设用地规模净增量将控制在9295.06公顷以内。
至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量控制在22122.85公顷以内,其中,2010年前将减少量将控制在7722.20公顷以内;至2020年,城镇用地增量将控制在20730.96公顷以内,其中,2010年前增量将控制在7066.69公顷以内;至2020年,工矿用地净增量将控制在16539.26公顷以内,其中,2010年前净增量将控制在6850.57公顷以内(附表2)。
(2)耕地保护目标
规划按照坚持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的原则,在保证合肥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确定至2010年、2020年,合肥
市耕地保有量将分别不低于376168.84公顷、374047.10公顷。
2006-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将控制在20713.87公顷以内,其中,2006-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将控制在7966.52公顷以内。
2006-2010年,力争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7966.52公顷,确保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6570.73公顷;2011-2020年,确保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17196.34公顷。
(3)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规划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力度,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建设。在符合基本农田保护条件的区域内,划定基本农田322469.67公顷。规划期末,基本农田保护率约为85.41%。
(4)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目标
至规划期末,土地利用率将由2005年的94.28%提高到2020年的94.31%。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将有所调整,其中:农用地525754.80公顷(其中耕地374047.10公顷,园地2261.63公顷,林地36031.62公顷,牧草地36.06公顷,其他农用地113378.39公顷);建设用地138806.12公顷(其中城镇村用地80376.52公顷,工矿用地22606.30公顷,交通用地10478.73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3121.42公顷);未利用地40140.45公顷。
(5)生态环境目标
规划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20年,合肥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绿地率大于38%。2006-2010年,合肥市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2011-202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将由45%提高到50%。
(6)土地集约利用目标
根据国发[2008]3号文精神,结合合肥实际,规划将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构建土地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体系,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规划期末力争达到:
1、2006-2020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将由226.23平方米降至196.00平方米。2、2020年中心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将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3、2006-2020年,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将由263.28平方米降至220.00平方米。
4、2020年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将比2005年翻三番。
5、全市节约建设用地面积25%以上,其中工业用地容积率提高50%,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高20%。
(7)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将控制中心城市人口过快增长,适度扩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确定到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将为301.58万人,建设用地规模将控制在30000公顷以内;到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将为370.78万人,建设用地规模将控制在36000公顷以内。
2、土地利用指标的分解
本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用地指标,均分解到各区,形成区用地控制指标,土地利用指标在各区之间的分解主要依据以下几点:一是各区的土地资源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二是各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如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水利条件等。三是各区生产发展方向和全市土地指标平衡的要求。
第六章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1、规划的基础资料准确可靠
本规划土地数据采用了土地资源详查及其变更调查的数据和图件,科学性强,准确性高,能够较好反映合肥市的实际。
2、规划的依据充分
一是本规划方案始终以《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为指导;二是为充分认识合肥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及其适宜性等,规划中还进行了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需求量预测等专题研究。
3、用地指标切实可行
规划编制过程中,用地指标的确定充分考虑了合肥市的用地要求,符合实际。
4、实施规划的措施得力可行
规划方案中从合肥市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其中既有法律、法规措施,也有政策、行政管理措施,既有经济措施,也有技术工程措施,这就使规划方案具有了很强的可操作性。
第七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效益分析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就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综合平衡土地供求关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本规划实施后,将能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
1.经济效益
本规划方案通过合理规划合肥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安排土地开发时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实现区域经济协调、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地均地区生产总值、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居民人均收入,促进合肥市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2.社会效益
本规划方案既满足了能源、交通、水利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的基本用地需求,又充分考虑了城镇用地和工业用地的扩张需求,同时照顾到农业发展以及旅游等服务行业的用地需求,为实现合肥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用地保障。规划方案的正确、有力实施,基础设施用地的保障,对改善合肥市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合肥市人居环境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城乡居民点用地和工矿用地的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将加快合肥市城市化进程,推进产业升级。
3.环境效益
规划方案引导工矿企业进一步集中,使得合肥市土地利用有序进行。在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尽量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土地利用规模方面,一方面安排了一定规模的生态用地,另一方面使建设用地规模保持在相应的环境容量要求之内。在土地利用布局方面,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生态不敏感区和轻度敏感区;农用地优先布局在生态较不敏感区,生态较为敏感区;生态用地主要分布在生态敏感区,如沿河流、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效益良好,改善全市整体生态环境。
第二篇: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20101123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一、规划编制过程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 [1997]11 号)“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提高土地利用率 , 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的原则 , 以保护耕地为重点 , 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 统筹安排各业用地的要求 , 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 , 不符合上述原则和要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都要重新修订。在修订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前 , 原则上不得批准新占耕地 ”的精神和国家土地局《关于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的通知》的工作要求进行编制的。
这次规划的编制从一九九七年七月正式开始 , 历时→年时间。整个编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包括制订《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 , 部署省直有关部门开展部门专项用地需求预测 , 开展专题研究 , 收集土地利用详查变更调查数据、农用后备土地资源以及建设用地中的存量土地情况和有关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及有关图件等资料;2.修编阶段。在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和潜力基础上 , 研究全省的土地供需状况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案 , 经综合平衡 , 确定主要用地指标、土地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 ,97 年 11 月上旬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3.评审报批阶段。将规划征求意见稿印发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 根据各部门反馈的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一步修改 ,1998年 1 月 , 召开了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论证会。根据论证会上提出的意见 , 对规划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1998 年 3 月上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初审 , 修改后 ,11 月又再送国土资源部预审。根据预审意见和最近国家下达的调整指标 , 又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形成《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
本规划以 1996 年为基期 , 采用 1996 年土地利用现状统一时点变更调查数 ,2010 年为规划目标年。
主要规划成果有 :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又广东省土地利用现状图》、《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有关专题报告。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精神 , 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省国民经济发展 “ 九五” 计划和 2010 年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 ,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 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原则 , 认真落实 “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 的基本国策 , 优先安排农业用地 , 统筹安排其它各业用地 ,实现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 加大土地整理和开发复垦力度 , 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 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服务。修编规划贯彻了以下原则 :
1.切实保护耕地 ,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是中共中央 11 号文件对修编规划提出的明确要求 , 也是这次规划修编的首要任务。在修编过程中 , 首先制定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案 , 各项用地规模的确定 , 都是在动态平衡方案的控制下进行安排。同时 , 将动态平衡方案分解下达到各市 ,确保规划总体目标的落实;
2.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 , 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针对我省在规划期内对土地的需求仍比较旺盛 , 而土地可供给能力不足的状况 , 对各部门提出的用地需求 , 本着以供给决定需求和农业用地优先的原则 , 引导土地需求从规模扩张向内部挖潜转变 , 促进土地利用粗放向集约经营转变 , 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基础上 , 妥善安排各业用地;
3.兼顾社会效益 ,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坚持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相结合 , 实现土地利用社会、经济飞生态效益的统一。规划过程中 , 对各部门用地中产生的矛盾如耕地保护与城市建设、耕地保护与农业结构调整 , 非农建设、土地开发与生态环境、森林保护等问题上 , 都从社会飞经济、生态效益方面进行综合平衡 , 给予协调解决;
4.坚持对农地和非农地实行严格用途管制
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是科学管理土地的需要 , 也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要手段 , 规划中对各区提出了土地利用的主要措施 , 为各级规划编制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提供政策依据。
5.自上而下,层层控制 , 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
这是本次规划修编的一大特点。本规划的编制 , 各项指标的确定都严格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 , 重点落实了国家下达给我省的耕地动态平衡指标 , 并将指标分解下达 , 层层落实。同时 , 对地级城市建设规模、城镇、农村人均用地指标作专项控制指标下达。
6.因地制宜 , 切实可行
规划的编制 , 既考虑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特点、潜力和用地需求 , 也考虑了不同行业用地的现状、潜力、用地需求和行业用地的特殊性 , 对各地、各业的用地安排既保证耕地目标的落实 , 也充分考虑对土地的基本需求 , 较好地协调区域之间飞行业之间用地的矛盾 , 提高规划的实用性。
三、规划编制的任务
根据国家对规划的要求和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 结合本省土地资源特点 , 这次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 :
(一)以 1996 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实有面积为基础 , 对土地利用现状、开发利用、调整挖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 并在预测土地利用供需趋势的前提下 , 进一步明确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二)优先安排农业用地。在确保种植业用地的前提下 , 因地制宜发展林牧渔业。除改善生态环境必要而调整部分石灰岩山区退耕还林外 , 不安排占用耕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 已经占用的安排部分退园还耕。
(三)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各类建设应当充分挖掘潜力 , 尽可能利用非耕地。在指标分解时 , 重点保障经国家和省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 , 同时从严安排其它各类非农建设项目用地特别是占用耕地。对地级城市用地规模作专项控制 , 城镇和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指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四)积极开展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在安排各类非农建设确需占用耕地前 , 先行落实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措施 , 确保增加的耕地不少于所占面积 , 以保证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五)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 并按照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 , 制定区域土地用途管制的相关政策 , 落实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和农田保护区等重要土地用途区的布局 ,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
四、关于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
(一)人口情况的说明
1.人口规模 : 根据省人口普查办《广东人口发展预测》专题研究及我省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人口控制目标要求 , 提出全省 2010 年人口总规模达 8000 万人 , 并将 2010 年人口规模、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数分解下达到各地级市(详见附表 1), 作为本次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用地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广东人口发展预测》户籍人口增长由户籍人口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两方面因素决定。全省户籍人口自然增长预测分别按男性、女性人口 , 以每岁组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为基础数据 ,采用年龄移推法建立预测模型 , 根据计生政策及有关人口发展规律 , 调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等参数来确定高、中、低方案。迁移增长预测按基本稳定 , 略有增加的原则进行。1996~2000年期间每年外省净迁入人数预计 10 万人左右 ,2001~2010 年每年为 12 万人左右。本规划户籍人口数采用中方案 , 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10.88%co 全省总人口达 8017 万人 , 与广东二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纲要(草案)确定的人口目标 8008 万人基本接近。
2.暂住人口 : 暂住人口的预测由于受不定因素的影响 , 难以准确预测。但从我省产业方面的发展方向是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等因素考虑 , 确定 2010 年我省暂住人口总的呈下降趋势。根据省计委二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研究 2010 年我省需引进外省劳力 600万人 , 加上少量带眷家属 , 本规划全省暂住人口按 635 万人控制。
在分解下达各市暂住人口指标时 , 既考虑到珠江三角洲和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 , 也考虑了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虽有少量的外来工 , 但也有不少的农村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状况 , 因此 , 规划期间对各市暂住人口数的预测 ,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按照产业转型对非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及部分暂住人口转为城镇人口而呈下降趋势;有些市则根据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 暂住人口有上升的趋势; 有些外出人口大于流入人口的市则没有安排暂住人口。
3.总人口预测 : 将上述预测的户籍人口数和暂住人口数相加得到预测的总人口数 ,2010年全省为 8635 万人。
4.城市化水平预测 : 根据广东省人口发展专题研究预测 2010 年我省的城市化水平(仅指非农业人口)高方案为 42.82% , 而省有关城镇规划预测城镇化水平达 60~65% O 根据资料分析 1990~1996 年我省城镇化水平年均增加 1.15 个百分点 , 而根据省城镇体系规划分析国外城市化水平增长情况表明 , 当城市人口比重处于 30~50%的水平时 , 城市化增长速度较快 , 年均上升 0.7~1.3% 个百分点 ,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2000美元时 , 相应的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7.55% O 省政府二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纲要提出到 2010 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844 元 , 将人民币折合成美元 , 广东城市人口比重应达 60%左右。因此 , 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化水平按年均增加 1.3 个百分点和今后户口管理政策的改善 , 使长期居住在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业户籍人口及其家属根据实际情况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 , 确定 2010 年城镇化水平为55%。
(二)规划主要用地指标调整情况的说明
1.耕地 :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下达我省的规划修编主要控制指标的要求 , 规划期间全省开发整理新耕地 11.34 万公顷;控制耕地减少量为 12.8 万公顷 , 其中建设占用耕地力争控制在 8 万公顷以内 O 退耕、灾毁耕地 4.8 万公顷;全省净减耕地 1.46 万公顷的指标 , 下达各市 , 并逐级分解 , 供地方各级编制和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控制使用。
(1)耕地的补充
规划期内要完成补充耕地 11.34 万公顷的任务 , 必须从我省实际出发 , 着重抓住三个主要环节 : 首先 , 在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总量的同时 , 大力开发宜农后备土地资源 , 重点在海丰、陆丰、东江中下游的河源、惠阳、博罗、北江下游的英德及雷州半岛等地的低丘、台地 , 共开发新耕地 4.03 万公顷。其次 , 积极推进土地整理 , 挖掘土地潜力 , 重点抓好农村土地的整理。我省地貌类型以丘陵、山地为主 , 耕地分布零散 , 高低不平, 农田整理小田拼大田工程难度大 ,整理增加一亩耕地耗费资金大于外省平原区 , 农村居民点的整理难度也大 , 因此 , 规划近期重点抓好几种不同类型的土地整理试点工作 , 中后期全面推广 , 预计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可增加耕地 6.31 万公顷。第三 ,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 提倡果园上山 , 规划期内安排 1 万公顷园地还耕。
(2)耕地的减少
要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动态平衡的目标 , 必须严格控制耕地的减少。首先 , 要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规划新增居民点与独立工矿企事业特殊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 3.82~4.62万公顷 , 占建设占用耕地量的约 50%;交通占用耕地 3.38 万公顷 , 占 40%, 水利水工建设占用耕地 0.8 万公顷 , 占 10%。根据我省 87~97 年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年均 7532 公顷 ,近二年也在 6000 多公顷 , 与国家年均控制 0.57~0.63 万公顷指标稍有差距。因此 , 规划期间必须加强土地管理 ,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 由粗放利用转变到集约利用 , 由外延扩展转到内部挖潜 , 能占山坡地的绝不占用耕地。其次 , 控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对于 25 度以上坡耕地的退耕还林 , 还园要严格按照计划逐年退耕。对于灾害毁地力求做到当年灾毁当年复耕 , 稳定耕地面积。
(3)耕地的保护
规划期间要切实保护好耕地 , 做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任务十分艰巨 O 根据新的土地管理法和国家规划纲要对耕地特殊保护的要求 , 必须对现有耕地实行全面保护的基础上扩大保护面积 , 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应当占耕地的 87.0% 以上。本次规划一是在 1994 年全省划定 178.66 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基础上增划 , 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期内需要占用的耕地、坡度大于 25 度未列入生态建设规划实施项目的耕地等作为一般农田保护外 , 其它耕地都应作为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二是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 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 , 由占地单位负责开垦与占用耕地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 , 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 , 应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 , 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 三是建立耕地转用审批制度并严格执行。
2.园林牧地 : 园地包括农垦部门热作园 O 由于林业部门所指的林地中包括了大部分的园地(即山坡地上种植的水果、茶园等), 而国家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规定 , 将园地、林地分属两种地类统计。因此 , 本规划采用 1996 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数据作基数 , 园地、林地、牧草地与部门统计数据由于分类标准的差异 , 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规划期间 , 全省将稳定林地面积 , 适当扩大园地面积 , 增加牧草地面积。
园地 : 我省的园地以水果、茶叶为主 , 特别是水果种植面积 ,96 年已达 78.96 万公顷。主要体现了三方面的特点 : 一是水果生产继续向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转移 , 陆续建成了一批较有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二是品种结构的调整 , 重视产品质量 , 大力发展名、特、优产品 , 淘汰部分老残果园及调减柑桔园面积。三是受市场价格下跌的影响 , 蚕桑和橡胶等热作园面积下降。由于近几年新种果树面积较多 ,96 年全省水果收获面积仅有 529 毛 , 预计近几年发展的果园进入盛果期后 , 果品将出现滞销、价格下跌 , 效益下降的情况 , 因此 , 规划期间应控制果园发展的规模 , 并通过引导将农业结构调整中占用耕地的园地逐步退园还耕。
林地 : 为充分发挥林业在优化生态环境 , 保障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0 年林业面积将稳定在 1032.30 万公顷。规划期间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 不可避免将占用部分林地 , 规划一方面通过开发荒山荒地、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扩大种植面积 ,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林地的管护 , 特别是疏残林的改造 , 不断提高有林地面积 , 使有林地占林地总面积909b 左右 , 森林覆盖率达 583%, 并建设好 340.4 万公顷的生态公益林。
牧草地 : 我省的专用牧草地不多 ,96 年仅 2.83 万公顷 , 今后的发展方向仍以林牧、果牧、农牧间种为主 , 规划专用牧草地面积略有增加。而为解决我省菜篮子工程 , 独立于城乡居民点以外的猪禽等生产基地新增用地则在独立工矿建设用地中安排。
3.水面 : 水产部门提出 2010 年全省淡水养殖面积达 45 万公顷 , 其中池塘 30 万公顷 , 比1996 年增加 10 万公顷、7 万公顷。由于我省人地矛盾突出 , 规划提出严禁占用耕地改挖鱼塘。据 96 年调查全省坑塘水库面积 54.56 万公顷 , 而养殖面积 35.95 万公顷 , 规划通过进一步扩大山塘、水库、河涌放养面积 , 以及开发利用滩涂、低洼地等途径 , 全省 2010 年淡养面积可达到 45万公顷 , 其中池塘面积稳定在现有水平。
水面中 , 广州、韶关、潮州、清远、中山等市用地面积呈递减趋势 , 主要是规划安排水利工程建设占用部分河道或其它建设占用了池塘水面。
4.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 : 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包括城镇、农村居民点用地 , 独立工矿及独立于城镇之外的风景旅游、军事、石油化工、电力、盐业等部门用地。
规划修编落实了国家 “ 城乡居民用地总规模逐步缩小 ” 的要求 , 主要用地调整情况如下 :
①调整城市规模基数 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分类上的原因城市用地的调查数与统计局和建设部门的统计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确定地级城市现状规模时 , 我们依据统计局和建设部门的有关数据进行调整 , 经调整后的城市规模比详查增加 131.46km2。
②根据国家严格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以及下达我省 14 年间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 8.8 万公顷以内的要求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可能完全满足城市规划 21 个地级城市增加 1352.6km2的用地规模 , 因此 , 确定各市城市规模的主要依据是 : 各城市的现状规模 , 存量土地情况 , 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及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确定人均用地指标等 ,提出 2010 年各市控制城市规模指标 , 全省控制在 1062km2 以内。同时 , 对各市城镇、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指标和用地规模也提出控制要求(见附表二及规划文本表 5)。
③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 居住农村的居民减少 , 规划提出农村居民住宅只能保留一处宅基地 , 不能建新房保留旧房 , 并参照国家《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确定人均用地指标。因此 ,2010 年
农村居民点用地比 96 年减少 13.78 万公顷。规划农村居民点除了部分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转为城镇用地外 , 大部分应进行土地整理 , 开发为农用地。
④随着开发区或旅游度假区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镇), 现有独立工矿用地中的部分用地本应呈递减趋势。而规划本地类用地仍呈增长趋势主要安排石油化工、电力、风景旅游及农业畜禽生产基地等建设用地。
5.交通 :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规划必须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2010 年规划中的铁路、公路、民航和港口码头用地基本上体现了部门用地需求和广东二十年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
铁路 : 根据省计委、广铁集团公司提出的 2 ω 0 年、2010 年铁路建设项目按山区每公里用地55 亩 ,平原每公里用地 50 亩规划用地。
公路 : 由于交通厅提出的公路建设用地仅指高速公路及省管公路 , 不含县管公路 , 规划根据全国公路网(广东省部分)确定的通车里程 , 公里网密度等主要指标 , 参考各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公路用地指标 , 按照供给引导需求及保证重点的原则 , 确定 2000 年、2010 年各市用地指标。
民航 : 根据省计委和民航部门提出的新建、扩建机场用地指标确定各市用地量。佛山、惠州机场属部队军民两用机场 , 详查现状调查中归入居民点工矿特殊用地 , 故本规划机场用地没有包括该两机场用地。
6.水利用地 : 规划优先安排了省重点水利工程用地及江河、沿海堤围加固达标等工程用地 ,2010 年比 1996 年增加 4.67 万公顷。
五、关于土地利用分区的说明
(一)分区的指导思想
分区是为了具体实现和落实规划的总目标和各项控制指标 , 以达到因地制宜 , 优化用地结构 , 发挥各区资源优势 , 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通过对各区土地资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的分析 , 为各地级市用地指标的确定和用地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 揭示各区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 土地利用方向和管理措施的差异。
(二)分区的依据和方法
本省在地域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上 , 已形成了四个明显的经济区域 : 珠江三角洲、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 , 各具鲜明特色。计委等多个部门针对各区发展均有较系统的规划和论证 , 因此土地利用分区 , 将东西两翼分别称为东部沿海和西部沿海 , 为便于从各项指标和数字上对各区进行统计分析 , 分区中保持市、县界界线的完整性 , 珠江三角洲区中包括惠州(除龙门县外)和肇庆的高要、四会、鼎湖、端州区。这样分区有利于与省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和规划的操作实施。
在各区中主要分析了各区的人口和土地资源状况及特点 , 从耕地保护、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和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及环境保护几个方面 , 简要阐述了各区用地结构调整方向、用途管制主要对象和用地应注意的问题。
在各区中进行分析的指标主要包括各区中各地类数量及其在全省所占的比例 , 人均各类土地资源状况 , 各区间土地利用结构的比较。参考的规划资料主要包括《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研究》、《广东省东西两翼区域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山区 “ 九五 ” 计划框架》。
第三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各级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今后一段时期内(通常为15年)土地利用的总安排。
简介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进行合理配置,首先是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进行配置,其次在农业与农业内部进行配置,如在农业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牧业之间配置。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还明确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因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组织对辖区内全部土地的利用以及土地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根据我国行政区划,规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上下级规划必须紧密衔接,上一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并指导下一级规划,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件、规划图件及相应的附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相关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了土地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
(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5)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2、在2009年1月国土资源部会议审议通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还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规划内容、审查和报批等项作出明确规定。
3、《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令第590号)
第九条 依照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确需征收房屋的各项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旧城区改建,应当纳入市、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应当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经过科学论证。
详细介绍 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各级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今后一段时期内(通常为15年)土地利用的总安排。其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
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构成土地资源配置的四项基本要素。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一章第四条和第三章的规定,我国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省、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别由各级人民政府编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出发,以区域内全部土地为对象,对土地利用、开发、整治、保护等方面所作的统筹安排。圈内: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大多数建设项目必须使用圈内土地。
圈外: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能源、交通、水利、军事项目可以使用圈外土地。
审批权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①省级、省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②除此之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其中,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政府授权设区市的市政府批准;③浙江省省级及杭州市、宁波市、台州市等长三角城市均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其他市级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报批土地占用基本农田的乡镇规划报省批准,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项目报本级地级市批准);④设区的城市郊区的乡镇(包括街道办事处、农场)、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和省政府确定的中心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的批准,其他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的内容
1.是否充分体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要求。
2.上级规划下达的各项土地利用控制指标是否落实。3.各类用地协调较好,布局合理,土地利用结果调整依据是否充分,调控措施是否可行。
4.土地利用分区是否科学,合理。
5.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分解与各类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是否紧密衔接,控制到位。
6.耕地占补平衡挂钩措施是否得到落实。
7.规划文本,说明和专题研究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8.规划图内容是否全面,编绘方法是否正确,图面是否清晰。
9.采用基础资料是否准确,可靠。局部修改
局部修改规划必须符合以下条件:A、国务院和省政府已批准行政区划调整的;B、国家和重大能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及国家军事设施建设项目用地涉及基本农田的;C、国防、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环保、城市和省级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农副产品出口加工、重大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用地不涉及基本农田,但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D、建设项目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指标已预留,但由于选址未确定、没有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或已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但实际位置需作调整的;E、建设项目符合符合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机动指标条件的;F、建设项目用地符合国家供地政策(与产业政策基本相符),全部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非耕地的;G、对市、县(市、区)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城镇建设项目,确实无法在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在县(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完成后,可以申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一般一年只能提一至两个项目,项目类型没有限制);H、国家和省重大基础建设的拆迁安置、抢险避灾安置和下山脱贫安置用地,确定无法在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的(先用后批)。
规划组成
(一)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二)规划背景与土地供需形势分析;
(三)土地利用战略;
(四)规划主要目标的确定,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总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安排等;
(五)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分区、建设用地管制和节约集约用地的优化方案;
(六)土地利用的差别化政策;
(七)规划实施的责任与保障措施。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前款规定的内容。
规划目标 1)总目标 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即三个效益的统一。
2)具体目标
是总体目标下的子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体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
规划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供给量预测 3.土地需求量预测 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土地利用分区
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任务
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组要依据。
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不同级别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内容上有所区别,市以下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明确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国务院批准的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是: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通过充分协调和综合平衡,提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即确定规划目标年各类土地面积和布局。其中,耕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城镇用地面积5项为控制性指标。
国务院批准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5项控制指标为:到2010年,全市耕地减少量即建设占用耕地量不得超过9333.3公顷;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面积不得少于9333.3公顷;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2.46万公顷(637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35.67万公顷,占耕地保有量的84%;城镇用地总面积控制在270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合肥市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50平方公里以内。
3、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根据法律法规,制定配套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及措施,保障规划的实施。通常的实施措施包括:制定计划、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严格农用地转用审查、严格城市、镇、村建设规划审查,指导农业结构调整。
编制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要求;
3、土地供给能力;
4、各项建设对土地需求;
5、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程序
1、调查研究
摸清土地家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土地供需分析。
2、编制规划方案,形成规划文本、图件。
3、审批。
国务院审批全国、省级、省会及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政府批准除国务院审批外的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点
1、整体性
2、长期性
3、战略性(研究用地的供需平衡)
4、控制性(下一级受上一级的指导和控制,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上一级的反馈)
第四篇:韶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万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说明$未设置$5$万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说明$515.00$F:X项目万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说明.doc$等待
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设置$5$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78.00$F:X项目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等待
上海市工业开发区建设规范$未设置$5$上海市工业开发区建设规范$63.00$F:X项目上海市工业开发区建设规范.doc$等待
上海市经济适用住房出售合同示范文本$未设置$5$上海市经济适用住房出售合同示范文本$81.50$F:X项目上海市经济适用住房出售合同示范文本.doc$等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未设置$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32.00$F:X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doc$等待
中国50大中城市土地市场研究报告$未设置$5$中国50大中城市土地市场研究报告$1592.00$F:X项目中国50大中城市土地市场研究报告.doc$等待
中国主要城市土地市场交易周报20100614-0620$未设置$5$中国主要城市土地市场交易周报20100614-0620$184.00$F:X项目中国主要城市土地市场交易周报20100614-0620.doc$等待
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现状$未设置$5$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现状$34.00$F:X项目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现状.doc$等待
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未设置$5$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241.50$F:X项目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doc$等待
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未设置$5$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1125.00$F:X项目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doc$等待
第五篇: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一、内容
《广东省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日前获得国务院批准实施,10月16日正式对外发布。根据《规划》,佛山市中心城区划定361.66平方公里。详细内容为:
1、规划范围:佛山市辖区范围,包括禅城区、南海区、三水区(含大旺农场三水部分)、高明区,土地总面积 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2006—2020年,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3、中心城区范围:包括禅城区行政辖区范围,南海区桂城街道、罗村街道和顺德区乐从镇行政辖区范围,规划控制范围土地面积361.66平方公里。
4、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补充耕地力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 57126 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 48663公顷。
5、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科学推进“三旧”改造,严格基础设施用地管理,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到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5800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58平方米以内。
6、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完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节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扩大规划的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