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五届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发展高峰论坛
第十五届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发展高峰论坛
主题:规范农合管理 精准产需对接 加强品牌宣传
为了响应联合国于2012年国际合作社年在世界范围内举办以“合作社,让世界更美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同时积极响应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号召,应合作社、采购单位及农资供应商的要求,中国农民合作社信息网作为此次农合论坛的主办单位,将盛邀各行业协会、行业媒体、农民专业合作社、采购商、农资企业、认证企业、包装企业等共同出席,4月28-30日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香山校区)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发展高峰论坛暨2012年春季全国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用人才培训班,并在以往14届的成功基础之上,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事业持续发展,搭建一个项目、金融、商务、农产品购销的交流合作平台与实用人才培训平台,共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本次培训严格按照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对农产品经纪人的要求,从理论与实践出发,注重“校企”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培养新一批农村经济实用人才及合作社带头人。为农民增收、增产保驾护航。
会议时间:2012年4月28日至4月30日
会议地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香山校区)
亮点一:决策之道——围绕2012中央一号文件相关内容,特邀合作社实战型权威专家团亲临现场授课针对项目申报、网络营销、合作社管理、农超对接、产业规划、品牌包装、统购统销等进行专题报告发言与交流。
亮点二:生财之道——为产品找销路,帮您买到便宜放心农资、另辟合作社的生财之道。活动期间还组织2012春季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购统销、产需对接会。亮点三:专攻之道——会议期间开设高级会员专享专区,全新推出一对一咨询及服务体验,一次参会,多重回报。
亮点四:学业之道——本次论坛开设课程符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标准,可免费获得由北京市农广校颁发的2012全国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用人才培训班结业证书(请准备2寸蓝色照片1张,现场报到时提交)。
【会议安排】
4月28日晚上:齐聚天下农商,结识行业人脉——让我们一起共绘合作社的未来
4月29日上午:结合平台力量、实现产业联合——解析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链集约发展困惑与思考
4月29日下午:规范运营管理、壮大自身发展——合作社内部运营管理难点解析 4月29日晚上:明晰发展目标、携手未来之路——互利合作,赢得合作社美好明天 4月30日上午:品牌效应,创富未来——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有品牌
4月30日下午:捷足先登,赢得市场——创新渠道,破解合作社发展难题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农民合作社信息网
承办单位:北京中农信达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新浪农业
北京农爸爸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北京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
摘要:近几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政府的引导与农户的积极参与下有了较快的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呈现加速态势,各地也在不断探索合作社的运营模式。以红安将军红土布织锦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分析“市场+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的架构和特点,提出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红安县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4-5829-03
湖北省黄冈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油基地,蚕茧、板栗、茯苓、花生、油菜、淡水珍珠等农产品产量居湖北之冠。近年来,黄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将其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农村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截至2012年6月30日,黄冈市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2 246个,其中占据前3位的是养殖业901个,种植业883个,农产品销售类395个,出资总额为431 761万元,合作社成员有22 227人。
1 红安将军红土布织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2009年5月,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时间,红安大布声名鹊起,需求量大增。华家河镇供销社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在县供销社的指导下,适时组建了红安将军红土布织锦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市场+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和引领农村妇女加入到织锦行业,以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
1.1 合作社的模式
红安将军红土布专业合作社采取“市场+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织布妇女利用农闲时间织布增收。向她们提供优质棉纱,织成布后,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销售。目前,土布产品进入北京总社广盛园华夏特产湖北馆和黄商集团超市展销。土布专业合作社在分散的农户和广阔的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产销对接的桥梁。
1.2 合作社的规模
红安将军红土布织锦专业合作社目前加工不同花色、规格的“土韵”牌大布床单、衬衣、三件套、四件套、刺绣四件套等系列产品及绣花鞋垫,已辐射到全镇36个村,带动农户700余户,投入300余台古老木质织布机进行生产加工,年产值达650万元,常年织布的社员人均年纯收入8 000元以上。
1.3 合作社的荣誉
2010年10月14日,红安将军红土布织锦专业合作社系列产品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土韵”商标。这标志着土布系列产品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之路,同时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知识产权将得到有效的保护。2012年5月,红安“土韵”牌土布获得“2011年中国合作经济成就奖”之“中国具有影响力合作社产品品牌”奖。现在,正在积极配合红安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将“红安大布”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红安将军红土布织锦专业合作社将借入选省社50家示范专业合作社、申报全国示范社的契机,不断创新合作社发展机制,继续寻求产业化发展之路,引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县域经济建设。
2 “市场+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红安将军红土布织锦专业合作社作为生产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种经营类型,“市场+合作社+农户”又是由这种生产经营类型派生出来的运营模式。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种类型
以生产、再生产环节为标准,可以将合作社分为4类:一是生产类合作社,即从事种植、养殖、采集、渔猎、加工、建筑等生产活动的各类合作社;二是流通类合作社,从事推销、运输、购买等流通领域服务的合作社;三是信用类合作社,接受社员存款、贷款等服务的合作社;四是服务类合作社,通过各种劳务、服务等方式,提供给社员生产生活一定便利条件的合作社[1]。
2.2 “市场+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的架构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推行农业产业化运动,采取优惠政策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客观地说,“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维护了农民的部分利益。但同时这种形式也具有先天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企业和农户地位的不平等和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契约难以持久[2]。这就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合作社+农户”逐步成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的主导模式。
“市场+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的基本架构:以红安将军红土布织锦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合作社采取“市场+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织布妇女利用农闲时间织布增收,向她们提供优质棉纱,织成布后,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销售。一头是农户,一头是市场,中间就是农业合作社架起的科技“高速路”[3]。
“市场+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组织分散农户,形成规模经营。合作社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参与劳动、技术、营销和资本合作,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超对接”作为推进统筹城乡市场发展的具体实践[4],也是“市场+专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的变形。
2.3 “市场+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的特点
这类组织模式中,农户主要通过自己的合作社把产品销往市场,具有鲜明的“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特点。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避免地位不对称,降低市场风险。合作社作为一个比较强势的主体参与市场时,可以增加讨价还价的能力,也可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形成农户利益的自我保护机制。二是提高组织化程度,节约交易费用。合作社在联结农户和市场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作用。通过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牵线搭桥、自销代销以及自办实体进行农产品加工等方式,把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有序地引向市场,形成规模生产、专业服务、集约经营,减少中间环节。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经营效益。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合作社利用自身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如产前服务,从市场信息、订单签订、统一供应;产中服务,技术支持、经验交流、质量管理;产后服务,产品包装、品牌打造、价格定位、信用建设等方面。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4点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引导、支持、规范其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同心协力,才能不断促进其健康发展[5]。
3.1 高度重视,政策扶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扶持和引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更高层次发展。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准确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合作意识。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其《实施办法》普及宣传,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规范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更多的组织和能人带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确实落实配套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让农民切实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3.2 坚持原则,积极引导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必须确保农民在专业合作社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为农民群众服务,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现专业合作社与会员的共同发展。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不搞行政命令,要按照“适度发展,在规范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逐步规范”的指导思想,认真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工作。同时要对现有使用“合作社”字样的其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名称进行清理规范。
3.3 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于传统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它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突破社区界限,由农民自愿组建的互助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应当采取引导和扶持的方法,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典型示范推动其发展。推出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它们的做法和经验,带动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4 借助外力,加速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借助龙头企业等外力的推动,才可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大力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尤其是有一定规模的大型龙头企业,对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这些市场开拓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水平高、对农产品吞吐量大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可以解决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的难题,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良好局面。
第三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扶余市农村经济管理局 于国凤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主体,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必由之路。当前各类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亟需引导扶持,以此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有较快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总体规模较小,基础比较脆弱,认识和发展的内动力不足,利益机制不完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亟待提高,扶持力度不强,以及当前的政策导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模化经营的进程:
(一)组建目的不够纯正。
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之初,就错误的认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为了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和优价购买生产资料等。不给钱就不做事,给了钱又乱开支,做表面文章;有的合作社单纯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政策优惠成立的,目的是降低费用;更有打着合作社牌子的个体户等等。不太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部分主体形同虚设,难以真正有效地规范运作起来,产生合作效益,难以体现办社、办场成效。
(二)主体法律意识淡薄,身份不明确。
有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意识淡薄,在工商登记注册时,履行相应手续,套用别人的章程,成员至少5人,出资人也不少,其实质并非一个联合经营体,只是由1人出资注册,但帐务处理中成员帐户名下会有相应的股金与量化份额,如果产生纠纷,注册人必须按章程约定来履行相应的责任,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管理不规范,内控形同虚设。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机构不健全,制定章程流于形式,都是照搬照套形成的,可操作性不强,限制了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导致了管理的随意性与经营的混乱局面。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可执行力偏弱。有组织却无作为,使得合作社失去了应有的凝聚力和带动力,不能更好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就会存在好则合,不好则散的现象,制约了合作社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量大质轻,管理难度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化农业的主导力量,也是创新农业的必由之路,所以,农村涌现出一大批人跟风建社,各地普遍存在合作社数量庞大,但实际运营的却不多。即使运营,也是家庭农场或大户的模式,并且有些人即注册了家庭农场,又注册了合作社,出现了一个主体,双重身份,这样就造成了“空壳社”较多,管理难度大,一旦有政策又蜂涌而上。
(五)合作形式松散单一。
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来看,大多合作社是简单松散的几个成员间的合作,他们以理事长占绝大部分股份,其他成员以少量资金或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按其出资额对合作社承担义务,同时也享受相应的权利,但是,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社成员极少,他们更希望土地以转包方式流转给合作社,这样可以有保底收入,风险性小。但是,国家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这样可以防止农民利益被挤出,受到损害,也可以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才能调动成员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合作社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六)缺乏整合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有一大批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人才,人才缺乏将已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目前,合作社的管理者大多是农民身份,其文化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大多数管理人员仅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其中的某一方面有专长,而具备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经管管理、市场营销等复合型才能的人极少,难以适应规模化经营管理的需求,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急需要有思想、有能力的管理者来开拓这片天地。
(七)部门之间配合松散,工作中有脱节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农业、发展、财政、水利、林业、地税、工商、供销、银监等多个部门积极配合,协调沟通,共同探讨、制定、规范合作社管理,但是各部门工作各行其事,沟通少,不能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
(八)示范带动、引导作用力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规范发展起来的少,只是依靠普通农民盲目的发展,创造收益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特色,引导、培育和扶持一批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示范社,由他们带动农户与农业的发展,打造一方特色农业。
(九)农资价格上涨,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资金紧张。农资的上涨,每公顷种植成本会增加500-100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种植面积越大,成本增加越多。融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需要较长时间,在春耕前如果资金不能到位,将会极大影响主体生产的进行,一味扩大规模,种植风险会很大。
(十)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将影响规模化经营的进程。2018年,从前土地转出方,还会继续流转,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使得转出方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承包费的增加,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无疑会影响到他们承包的积极性与风险性。
(十一)品牌效益低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红树梅、黑糯米、四粒红花生、各类无公害棚菜、“网户达”大米等多种特色品种,但是,农民目前只懂得种植,营销与管理还远远不够,品牌效益特别低。
(十二)政策宣传不到位
目前惠农政策很多,但是合作社有的完全没有听说过,即使有,也是道听途说,等到了解了,却已经超过项目申报时限。
(十三)政策倾斜力度小
政府加大了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创新,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了合作社的融资渠道,满足了他们对资金的需求,但是,担保费与贷款贴息补贴力度却越来越小,二、下一步建议
(一)加强登记注册与备案管理
工商部门,要严格按照法规政策规定,严把注册第一关口。农业部门,要加强备案管理工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开展指导服务。对已经完成注册的主体,要进行一次彻底清查,对注册一年并未开展生产运营的,不予备案登记。强化主体报告制度,对未报告的合作社,不予以政策扶持,尽快削减“空壳社”,杜绝量大质轻的现象。
(二)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共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工作,建立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合作社建设发展的工作机制。各部门要通力配合,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兼顾,积极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保障,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将合作社的建设发展与农业、农村工作同安排,共检查。
(三)整合资源,培训人才。
希望相关部门切实解决合作社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困难,解决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充分利用上级拨付的培训经费,急合作社之所急,针对合作社管理者的特点,把理论教条式的培训转向有方向性的学习,适当组织就近的实地典型学习,培养出一批有能力,有思想,有创新的管理者。通过培训教育,使他们熟悉理论、政策和实践,提高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使合作社带头人增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四)抓好典型带动,规范管理。明确市级示范社监测标准,按照“突出重点、创新方式、示范带动、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每年选取一批内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规模化生产运营的典型示范社。认真抓好示范主体创建工作,提高合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努力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为有规模、有效益、有实力、有品牌、有影响、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权关系清、分配机制好的典型,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目标主体。
(五)强化主体培育,做好品牌宣传推广。
充分发挥村委会、村干部、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及农技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领办创办合作社,通过他们的加入,使主体变得稳固、规范、有活力。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营销渠道,带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建设,把特色品种推广出去,取得品牌效益。
(六)加强宣传培训,营造发展氛围。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到基层悬挂宣传条幅与深入座谈等方式,大力宣传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得基层群众增加认知,增强意识。同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整合所有部门的惠农信息,印发宣传到农户,为合作社的规模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信息。
(七)尽快发挥土地流转平台的作用。要尽快发挥土流转服务平台的作用,以利于农户土地的转包、入股、托管,代耕等方式的流转,即能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也能使得流转入合作社的土地手续齐全,便于办理贷款,农村补贴等政策。
(八)把政策落到实处。
引导农民合作社由数量、速度增长向质量和规范转变,将扶持政策向运行规范、带富能力强的合作社倾斜。严格按要求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按规定应减免的印花税、征地占用税及土地使用税,一定要减免,更好的解决合作社在生产运营中的困难,充分发挥其作用。政策鼓励合作社培养和引进财务、管理等专业人员,使其逐步建立管理制度,破解生产运营中的难题。
(九)形成规模氛围,经营一定要“适度”。通过近几年来的调研,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因盲目发展壮大,致使其破产。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味的追求规模,而不考虑自身的生产环境与生产能力。建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扩大生产规模时一定综合自身能力,“适度”发展规模经营,稳步扩大规模。所以,在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发展的同时,要适量适度。政府相关部门要综合考虑本地的自然情况与生产能力,适量适度培育适合当地生产特色的主体,对有活力的主体进行规范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要全员关注,部门间要密切配合,全面清查,扎实组建,稳步推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选择有活力,有凝聚力、敢于创新的主体,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四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作者:邹进泰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传统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显现出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的局限性:由于受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的限制,农民闯市场难;由于受传统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限制,科学种田难;由于受农民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农业投入难;由于受农业生产规模限制,农产品增值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构建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解决影响农民增收的四大难题。
一是有利于解决现代农业资金需求问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在农户资金缺乏、国家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培育多种市场主体、动员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投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龙头企业的联姻找到投资渠道,解决农业投资资金需求问题。
二是有利于改变农业弱势地位问题。传统上,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其比较效益低。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种植(良种推广、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产业链拉长(加工增值、储运降耗等)、品牌化销售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全过程利润。
三是有利于解决分配中的农民利益问题。过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的连接方式,尽管解决了农业发展的一些问题,但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很难结成利益共同体,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产生利益对抗。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企业的联姻,将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连接在一起,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保证农民和村集体利益。
四是有利于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传统分户经营模式下,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下,政府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可以直接到专业合作社,而合作社则通过统一经营、统一服务或农业示范等方式直接将农技服务送到户头、田头。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助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是增产增值提高农民收入。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广运用良种、良法提高农业单产水平;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增产,如孝感春晖土地合作社通过土地平整增加耕地面积10%。
二是优质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专业化生产,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通过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控制提供优质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优质农产品需求,可以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
三是降耗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合作社实行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防虫治病等,有效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通过配方施肥、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力成本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增值目地。
四是加工转化、流通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农产品加工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规模化生产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辐射能力达到增值目地。
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促进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一是要加强对合作社的扶持。应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融资环境、教育培训、技术扶持、经营项目等方面给予合作社有力的支持。
二是应建立健全培训辅导体系。
应建立由政府领导和农业专业组成的培训辅导队伍,健全分层次、多形式合作社培训辅导体系,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合作经济原则到相关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对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培训。
三是积极培育典型,加大示范力度。应着力培育一批产权关系明晰、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紧密、服务作用好的合作社典型,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合作社全面发展。
第五篇:关于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探索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需要数量
更需要质量
——关于???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探索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为其成员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经济互助性组织。拥有一定组织架构,成员享有一定权利,同时负有一定责任。自2007年6月???县注册成立第一家专业合作社至2015年5月30日,全县的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224家,在数量上实现了飞跃,但在带动社员发展,实现社员利益最大化和农民增收上后劲不足。通过对全县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构成、注册资金、发展规模、经营类别、组织模式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探索???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新模式,突围???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瓶颈,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提质转型,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
???县地处麻山腹地,地势崎岖、水源缺乏、交通相对落后,农业发展向来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过8年的发展,已初显成效。
(一)数量增长较快,经营类别较多
自2007年6???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以来,截止2015年5月底,???县已经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24家,年均注册28家,注册数量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受到惠农政策和???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农业提质转型,大力实施“5582工程”的影响,2015年的注册数量呈指数增长,1 前5个月已注册的专业合作社达48家。如(图一所示)
长顺县农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增长示意图6045301507年0208年0209年0200年1201年1202年1203年120)4年1月5201-(年5120图一: ???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增长示意图
虽然受???县地理位臵、自然条件、农业科技推广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但已注册的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还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涵盖了农机、烟草、茶叶、蔬果等13种大小类型。如(图二所示)
图二:???县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分布示意图
(二)筹资渠道单一,带动辐射能力不足
注册资金的多少及筹资渠道直接关系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是合作社实现成员利益最大化,实现对农产品的统一耕作、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基础,是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管理的前提。根据调研的数据分析,全县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来源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出资人员结构单一,合作社的注册资金75%左右是由种养殖大户个人出资构成,25%左右由3-5个成员出资构成。二是融资渠道单一,注册金额较小。由于合作社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吸纳社员、带动农户、辐射产业发展上动力不足,在争取小额贷款、政府扶贫项目支撑、市场资本投入上竞争力不足,根据调研数据显示,50%以上的注册资金都在5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不足30%,注册资金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如(图三所示)
长顺县已注册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情况1-50万300万以上 4%251-300万 3%201-250万 8%151-200万 3%101-150万 11%1-50万 54%51-100万101-150万151-200万201-250万251-300万51-100万 17%300万以上图三:???县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情况示意图
(三)组织结构单一,缺乏代表性
从合作社功能性质来说,合作社是衔接企业、农技服务机构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从组织结构上分析,合作社的法人身份和成员构成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合作社的发展水平。从调查的数据显示,???县的合作社发展是比较滞后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人身份比较单一,缺乏代表性。在已注册的224家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中,98%的是农民中的种养殖大户,2%的是个体户,这些人可能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但是缺乏能够助推合作社发展的资金和技术,因此对于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只是一种口号。二是合作社成员结构单一。在全县的224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的1348个成员中,农民占到了99.5%,专业农技人员仅仅占0.05%,对于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的种植,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二、制约农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因素
(一)农民思想固化,对合作社认识不深
一是自身素质不高。就???县来说,现在真正从事农地耕作的农民,主要以经历“文革”和“十年”困难时期的50、60人员为主体,文化素质较低,同时又经历了“大锅饭”时代到“土地包产到户”的过渡,自然满足于“土地包产到户”带来的好处,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二是二三产业的收入要远远高于第一产业。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对于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来说,90%左右的都不会把农业作为收入来源的首选考虑,首先这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所掌握的技术都是工业和服务业的技术,无法在土地上施展所长,其次对比二三产业和农业生产,4 虽然国家实行各式各样的惠农补贴,但前者的收入仍要远远高于后者,再者从事二三产业不用承担因气候、病虫害等因素带来的风险。三是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不高。对于山区的农民来说,绝大多数农民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对于合作社的宗旨、经营范围、组织模式、利润分红等都处于未知状态。四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资金,靠仅有的土地生产要素难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经营管理、品牌化加工销售。
(二)运行机制不健全,农民入社意愿不强
一是完善政策导向不完善,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本质是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有盈利的目的,但不以合作社的盈利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社员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是与企业的根本区别,因此政策的导向不应停留在合作社的注册数量和合作社本身,而是应该回归到“互助性经济组织”这一本质,回归到合作社的组织模式,为成员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实现社员利益最大化这一本质。二是土地流转模式单一。目前全县流转的土地在25000亩左右,流转的方式都是单一的以现金形式流转,这样的流转方式虽然能给农民带来固定的年租金收入,也有效避免了气候、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带来的风险,但是土地作为最原始的生产要素和农民最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这样的流转方式一般年限长,农民又不能享受土地增值的成果,因此很多农民宁愿让土地荒废,也不远接受这种土地流转方式。
三、创新要素投入机制,探索农业专业合作社新组织模式
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种植,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县“山地高效农业”向农业现代化突围的重要方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种植的重要载体,如何充分发挥我县的22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示范作用,打破???县土地流转模式和合作社的组织模式,实现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组织办社多元化,使农民能够获得土地增值的最大收益权,实现农业现代化突围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是值得我们探索和深思的问题。
(一)强化宣传培训,着力转变思想意识
农民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最大受益者,农民耕作意识的转变与提高对农业产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跟本上来说更应该由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给予法律宣传和政策引导,相关职能部门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义、作用、有关政策和典型经验,在全社会形成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共识和氛围,调动起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同时鼓励更多的经营大户、农村能人、基层农村干部放下思想包袱,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主动挑起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担子。二是转变思想,增强农民素质。对各社区的农业致富带头人,各村(组)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定期开展农业产业发展观摩会,实地参观农业产业发展取得成功的地区,实地感受农业产业发展给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带来的巨大改变。积极采取开展电视科技讲座、举办科技培训班、印发科普书刊、现场讲解、学习典型、实地观摩等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 传,转变农民思想,增强农民素质。
(二)统筹全局,完善机制
一是强化政策的顶层设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实现农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种植、促进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不应仅仅停留于某一个点,应该强化顶层设计,使政策能够贯穿整个合作社经营发展全过程,包括合作社的成立条件,经营制度建设,惠农资金的落实等不该仅仅停留在合作社的注册层面,更不应停留在合作社的注册数量上,而是要把整个合作社发展的触角延伸到最末端,延伸到社员身上,延伸到合作社吸纳社员的数量、质量,入股资金的分量,社员分红的数量,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的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质量上。二是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对于扶持资金、扶贫项目的落实,不能搞大锅饭、平均主义,要把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小额贷款的扶持方向与合作社的发展业绩挂钩,把合作社的社员发展数量、质量、对社员提供的产品统一生产、销售、加工及提供的信息技术服务的质量、特别是年终社员分红的数量提升到政府政策扶持的前端,扶贫政策才能起到扶贫助推的作用,才能能充分发挥合作社的载体作用,促进农民增收。三是要实现社员结构多元化。农业专业合作社是集生产、病虫害防疫、销售、加工、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跨行业、多技术综合体,只有实现成员结构多样化,组织模式多元化,把有技术,懂销售的技术人员以技术 形式或资金形式入股专业合作社,才能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
(三)充分发挥农技部门的终端带动作用,形成“农技部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
以农技推广部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供销社等出资发起社员,再联合种养殖大户,农户以扶贫项目折合资金+股金的形式组建合作社,在股本结构上表现为农民股和法人股,农民按扶贫项目折合资金持有股份。团体社员为合作社提供技术专家与骨干,并为合作社提供办公场所、固定资产或相关设施。如敦操乡登台关养殖绿壳蛋鸡专业合作社将以项目形式发放到农户手中的鸡苗、饲料、药品等扶贫物资折合资金加自筹资金入股专业合作社。成立初期由乡党委、政府选派干部兼任理事长(兼任理事长不享受任何股权利润分配),同时,成立合作社财务工作小组,由社员担任出纳、会计,并选派财政所干部担任财务顾问,建立财务管理及公开制度,定期公开财务情况,接受社员的监督,使合作社形成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收支模式,确保合作社运作规范化、科学化。
产生效益扣除饲养成本后,留足20%的发展资金、留足10%风险发展基金。剩余利润,按农户投入成本计算每股资金,核算出每户农户持有多少股,按持有股权多少进行利润分配。扣除的饲养成本循环投入下一轮发展。
(四)建立了“以农民为主体,兼顾各方”的利益分配格 局的组织模式
探索一条农村土地增值、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保证农民“不失地、不失权、不失利”的专业合作社组织模式,农民可拥有“租金”(土地转包和出租收入)、“股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分红)、“薪金”(就业收入)“三金”的稳定收入,???镇五星村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和经营,逐步形成以“土地基本租金 + 经营红利分成”的土地流转模式,流转土地300亩,惠及80余户农户。当产生利润后合作社每年让出10%的利润,村集体及群众以3:7的比例再进行二次分红,7年后如果群众已掌握相应的种植管理技能,愿意自行管理,合作社将无条件让出,最终实现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增效。
(五)以土地存包经营权入股专业合作社,确保农民利益最大化
前两种合作社的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风险责任,但同时又受到了现金股本和扶贫项目匮乏的限制,在享受土地增值和市场竞争中不能发挥最大效应。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和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实现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让农民以土地存包经营权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入股合作社,形成政府推动、农民主导,市场引领、龙头企业参与的组织模式,正逐步被相关利益主体和农民充分接受。如???镇的朝摆村葫芦组已通过土地入股组织紫王葡萄专业合作社,组织种植紫王葡 萄300亩,吸纳社员35户,157人,深得群众的好评。究其原因,农民以土地入股农业专业合作社较其他组织模式而已,农民拥有更大技术服务支持、话语权和获利空间。
1、生产技术服务支持
以地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入股农户提供的生产技术服务主要包括: 一是实现“4个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品种、优化品种结构,以确保成片种植、实现规模经营,增加产品附加值;统一技术培训,与农技部门建立技术协作关系,邀请农技人员为农民做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以确保农产品质量;统一采购生产资料,对农户所用的化肥、农膜、种籽等直接在厂家批量购进,做到质优、价廉,降低生产成本;统一防控管理,组织施肥、施药、防虫等生产管理,确保标准化安全生产,通过合作社组织测土配方施肥、机器统防统治的方式,增加施肥的有效性和虫害防治效率。二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以地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以后,可以通过自筹部分资金,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资源,从农业、水利、扶贫、移民、科技等相关部门获取资金、用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2.提高市场谈判能力,拓宽销售市场
以地入股合作社成立以后,一方面扩大了生产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农户的谈判议价能力。合作社通过实行统一的生产经营管理,通过集体谈判改善农民在市场交易中谈判中的弱势地位,既可以保证农产品有稳定的销路,又保证了较合理的价格,使农户的利益免受损害;另一方面农地入股 合作社可以通过建立直销批发门市和批发联系点,建立“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拓宽销售市场。
3、带动周边地区的农民致富
农地入股合作社在带领本组织成员增收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增加合作社的辐射带动效应,在品种更新、常用技术提升、标准化管理技术推广等环节上,充分利用可移动资源,采取亲帮亲邻帮邻的交流方式,提高周边农户的生产水平。
4、实现了土地和资金两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农地入股成立合作社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户因缺乏资金而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经营,为普通农户的土地要素和社会资金之间搭建了一座可以合作的桥梁。同时,在土地要素和社会资金合作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农户的基本利益,保证农户的农地保障功能不尽丧失,农地入股合作社或采用入股农户出配套资金的形式,或生产营销大户出资入股的形式实现了土地和资金两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兼顾了合作各方的利益,创新了要素投入机制。
5、形成地区品牌产品,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农地入股合作社为了在市场上更好的销售自己生产和加工的农产品,就必须加强生产质量控制、拥有自己的商标和品牌、获得各种有效的认证,有利于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可以有效传递商品的独特性、质量保证等信息,也有利于保护名优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对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 程有着积极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以前单家独户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注册商标成本高,难度大。而成立农地入股合作社后,统一注册商标、统一生产标准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合作社扩大产品销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等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