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
浅议检察机关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
丛台区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张利东
检察机关的司法警察,简称法警,是检察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法警依法参与各项检察活动,是法律和司法警察暂行条例所赋予的职责。然而在开展检察工作的实践中,存在着检察官与法警职责不分的客观现象,本应由法警履行的职责,往往由检察官代行,检察院这种越俎代庖行为不仅有悖于法律规定,而且牵扯了检察官的很大精力,影响办案效率,制约了检察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使其履职尽责能力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实现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司法警察专业化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逐步使司法警察职业形成一个拥有共同的专业法律知识结构和独特的法律专业技能,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相关的司法警察工作,保障各项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形成专属于司法警察群体的特有的职业气质。
(一)选任人员专业化
司法警察专业化,首先是人员专业化,要不断提高司法警察的整体素质。一是严把进人关。司法警察的基本素质是: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有献身司法警察事业的敬业精神,有法律专业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有健康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能胜任司法警察工作。二是把好素质关。目前的司法警察队伍,大多是部队转业干部,缺少必要的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司法警察的专业化改革,必须从加强对现有警员的教育培训入手,对他们有计划地进行职业道德、法律知识、专业技能等培训。三是把好稳定关。司法警察转行从事检察业务工作或其他工作的现象,导致了司法警察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司法警察实行专业化选任,就是要使司法警察工作职业化,要实行单独序列管理,无特殊情形,司法警察不得被免职调离。
(二)职权行使专业化
司法警察的职权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国家公权力,同时,法律也赋予了司法警察独立执法的主体资格。因此,司法警察在行使职权时,也应当是独立的、主动的、不受干涉的。司法警察要提高自身工作的独立性,保障、配合各项检察工作,必须主动地、自觉地承担其他检察工作任务,将司法警察工作与检察工作有机衔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司法警察工作的独立性,推动司法警察专业化改革,为检察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警务保障。
(三)评价机制专业化
目前全国检察机关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数检察院都参照办公室等司法行政人员的评价机制,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司
法警察工作的特点及工作实绩,不利于激发工作积极性。因此,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司法警察工作作出准确的概括,明确工作标准和考核目标。
二、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性
时代在变,对司法警察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司法警察只有加快自身的改革,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自身发展的必然
检察官职业化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检察工作职权的进一步细密化、专业化,在检察官、书记员等组成的检察工作系统中,各司法人员应各司其职,不得越位,否则就会影响司法效率和公正。从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的工作任务、性质来看,也应当紧紧跟随检察官职业化发展的步伐,探索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使司法警察专业化与检察官职业化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二)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正确履行职能的必然
目前,因为对司法警察工作的性质、作用认识不一,使得司法警察的发展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最主要的是大部分人对司法警察的工作性质认识不够。司法警察从事的工作指向的都是服务、保障于各项检察工作,但这并不等于司法警察在检察工作中只能是配角,没有自己的独立性。《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司法警
察在检察官的指导下履行职责。”但如何履行却没有明确规定,这就被不少人错误地理解为是一种行政指令,认为司法警察隶属于检察官领导,司法警察的各项工作仅被看成是检察工作的附属性工作,从而影响了司法警察的正确履职和专业化发展。
(三)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司法改革的必然
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扩大,法律分工也越来越细密,这就要求司法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对所从事的司法工作业务精通,技能熟练,具有敏锐的思维品质,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正是使司法警察对自身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特征加以研究、探索,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发展水平的过程,必将极大地促进司法警察队伍的建设发展。
三、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关系复杂的改革过程,要与检察机关的整体改革齐头并进,是一个逐步摸索、实践的渐进过程。在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一)讲学习,奠定专业化发展基础
加强司法警察的政治学习,是强根固本,搞好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基础。一是坚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认识
问题;二是坚持改进教育方法,各级领导在工作中要注意仔细观察人,深入细致地了解人,实事求是地对待人,互相尊重、互相团结,寻求思想教育的共鸣点;三是坚持典型的示范作用,树立身边的榜样,以典型示范教育人、引导人,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强素质,解决专业化发展难题
专业化的司法警察队伍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提高司法警察素质,是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也是难题。因此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要以提高干警素质为重点,在注重量的扩张的同时,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要不断培养司法警察良好的职业技能,使其具备大局意识,忠诚于法律信仰,有高尚的道德品行、坚决果敢的性格气质。要通过提高司法警察的素质来加快专业化发展进程。
(三)定制度,夯实专业化发展环节
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稳步推进的渐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对司法警察工作规律和特征的实践、总结,并根据时代的需要,适时出台相关的制度,进一步推动专业化的发展进程。因此要着力抓好制度建设,不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是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进程的重要环节。
(四)抓机遇,推进专业化发展进程
检察官职业化的推进带动了检察机关整体的司法改革,也给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司法警察应当
积极主动地与检察官职业化改革相对接,充分发挥司法警察职能作用,认真履行好自身职责,为检察工作改革提供优质服务,赢得各部门对司法警察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肯定和支持;同时不断探索、总结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规律,使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符合、适应检察工作的总要求。
第二篇: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
浅议检察机关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
丛台区检察院党组副书记 张利东
检察机关的司法警察,简称法警,是检察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法警依法参与各项检察活动,是法律和司法警察暂行条例所赋予的职责。然而在开展检察工作的实践中,存在着检察官与法警职责不分的客观现象,本应由法警履行的职责,往往由检察官代行,检察院这种越俎代庖行为不仅有悖于法律规定,而且牵扯了检察官的很大精力,影响办案效率,制约了检察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使其履职尽责能力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实现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司法警察专业化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逐步使司法警察职业形成一个拥有共同的专业法律知识结构和独特的法律专业技能,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相关的司法警察工作,保障各项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形成专属于司法警察群体的特有的职业气质。
(一)选任人员专业化
司法警察专业化,首先是人员专业化,要不断提高司法警察的整体素质。一是严把进人关。司法警察的基本素质是: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有献身司法警察事业的敬业精神,有法律专业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有健康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能胜任司法警察工作。二是把好素质关。目前的司法警察队伍,大多是部队转业干部,缺少必要的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司法警察的专业化改革,必须从加强对现有警员的教育培训入手,对他们有计划地进行职业道德、法律知识、专业技能等培训。三是把好稳定关。司法警察转行从事检察业务工作或其他工作的现象,导致了司法警察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司法警察实行专业化选任,就是要使司法警察工作职业化,要实行单独序列管理,无特殊情形,司法警察不得被免职调离。
(二)职权行使专业化
司法警察的职权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国家公权力,同时,法律也赋予了司法警察独立执法的主体资格。因此,司法警察在行使职权时,也应当是独立的、主动的、不受干涉的。司法警察要提高自身工作的独立性,保障、配合各项检察工作,必须主动地、自觉地承担其他检察工作任务,将司法警察工作与检察工作有机衔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司法警察工作的独立性,推动司法警察专业化改革,为检察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警务保障。
(三)评价机制专业化
目前全国检察机关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数检察院都参照办公室等司法行政人员的评价机制,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司法警察工作的特点及工作实绩,不利于激发工作积极性。因此,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司法警察工作作出准确的概括,明确工作标准和考核目标。
二、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性
时代在变,对司法警察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司法警察只有加快自身的改革,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自身发展的必然
检察官职业化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检察工作职权的进一步细密化、专业化,在检察官、书记员等组成的检察工作系统中,各司法人员应各司其职,不得越位,否则就会影响司法效率和公正。从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的工作任务、性质来看,也应当紧紧跟随检察官职业化发展的步伐,探索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使司法警察专业化与检察官职业化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二)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正确履行职能的必然
目前,因为对司法警察工作的性质、作用认识不一,使得司法警察的发展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最主要的是大部分人对司法警察的工作性质认识不够。司法警察从事的工作指向的都是服务、保障于各项检察工作,但这并不等于司法警察在检察工作中只能是配角,没有自己的独立性。《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在检察官的指导下履行职责。”但如何履行却没有明确规定,这就被不少人错误地理解为是一种行政指令,认为司法警察隶属于检察官领导,司法警察的各项工作仅被看成是检察工作的附属性工作,从而影响了司法警察的正确履职和专业化发展。
(三)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司法改革的必然
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扩大,法律分工也越来越细密,这就要求司法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对所从事的司法工作业务精通,技能熟练,具有敏锐的思维品质,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正是使司法警察对自身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特征加以研究、探索,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发展水平的过程,必将极大地促进司法警察队伍的建设发展。
三、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关系复杂的改革过程,要与检察机关的整体改革齐头并进,是一个逐步摸索、实践的渐进过程。在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一)讲学习,奠定专业化发展基础
加强司法警察的政治学习,是强根固本,搞好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基础。一是坚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认识问题;二是坚持改进教育方法,各级领导在工作中要注意仔细观察人,深入细致地了解人,实事求是地对待人,互相尊重、互相团结,寻求思想教育的共鸣点;三是坚持典型的示范作用,树立身边的榜样,以典型示范教育人、引导人,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强素质,解决专业化发展难题
专业化的司法警察队伍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提高司法警察素质,是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也是难题。因此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要以提高干警素质为重点,在注重量的扩张的同时,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要不断培养司法警察良好的职业技能,使其具备大局意识,忠诚于法律信仰,有高尚的道德品行、坚决果敢的性格气质。要通过提高司法警察的素质来加快专业化发展进程。
(三)定制度,夯实专业化发展环节
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稳步推进的渐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对司法警察工作规律和特征的实践、总结,并根据时代的需要,适时出台相关的制度,进一步推动专业化的发展进程。因此要着力抓好制度建设,不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是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进程的重要环节。
(四)抓机遇,推进专业化发展进程
检察官职业化的推进带动了检察机关整体的司法改革,也给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司法警察应当积极主动地与检察官职业化改革相对接,充分发挥司法警察职能作用,认真履行好自身职责,为检察工作改革提供优质服务,赢得各部门对司法警察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肯定和支持;同时不断探索、总结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规律,使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符合、适应检察工作的总要求。
第三篇:浅谈司法警察的专业化建设
浅谈司法警察的专业化建设
一、制约司法警察专业化的现实问题
(一)聘任制导致司法警察的后顾之忧
根据《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试行聘任制暂行办法》的要求,目前很多检察院已采取了司法警察聘任制,除领导干部和少量骨干外,在35岁以后,大多数法警都需“转岗”或流向社会。作为干警个人 而言,面对如此情形,谁都不可能没有“后顾之忧”。正所谓“人心不稳,一事无成”,如果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下属必将面临的“出路”问题不闻不问,只片面地强调“职业化”,不仅是不负责任的,也必然是徒劳无功的。
(二)“双重领导”对司法警察的束缚
根据《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的规定,司法警察实行编队管理、双重领导,即既受本检察院领导又受上级检察院职能部门的领导。但在现实中,“双重领导”下 的司法警察工作往往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
1.工作任务上的冲突。
2.领导者之间的冲突。
3.存在上级检察院“只用不管”的情况。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司法警察专业化建设
(一)必须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1.“面对现实,主动关心”,即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仅不能回避问题,而且要明确指出司法警察“年轻化”的要求及其客观原因,让干警正视问题,理解自身职业的特殊性,同时深刻体会到组织上对干警“出路”问题的关心和重视。
2.“讲明道理,因势利导”,要让干警树立自强自立的观念,化压力为动力,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和工作适应能力,做到在“转岗”之时能以“强者”、“能人”的身份和条件供组织或社会的挑选。三是“明确责任,严格要求”,要求干警在岗期间,必须适应职业化的要求,切实担负起自身职责。要明确这样一个观念:任何消极懈怠的做法,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导致个人“在岗”期间就被“淘汰出局”。
(二)应完善用人机制,关注“人”的保障问题
聘任制法警的保障问题,涉及体制、经费、就业环境等多种因素,需要检察院系统和社会各界长期的共同努力,就目前而言,检察院应及时与本辖区的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沟通协调,共同建立有关聘任制法警的一整套保障制度。此项工作事关辖区司法 环境、司法水平的改善和提升,只要检察院系统加以重视并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党委、政府是应该也可以给予检察院支持的。具体到制度设计,重点应包括以下三项内容:一是将工资、医疗、养老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聘任制法警个人账户,按规定足额入账发放。另可定期在账户内存入一定经费,作为解聘后的生活补助费,给解聘人员一个二次就业的“缓冲期”。二是尽早与地方人事部门特别是“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以“人才储备”、推荐、交流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地为解聘人员提供更多的二次就业机会。三是建立由下而上的晋升制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从聘用制的优秀法警中遴选出警队领导干部,逐级晋升, 对达到一定职务、级别、警龄的,可在法警岗位上退休。
(三)要一视同仁,重视“人”的发展问题
对聘任制法警,应与在编干警一视同仁,在解决好工学矛盾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各类在职教育、培训的机会,同时,应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司法考试,以及适合于其个人发展的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为他们实现自我深造和个人发展创造条件。
“归根结底,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笔者认为,在切实关心干警的切身利益和发展前途的基础上,抓好职业准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形象、职业保障和职业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职业化建设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强化司法警察工作的前瞻性、规范性和计划性
首先,应明确几项基本原则,即全局、大局性工作优先于局部工作的原则,重大、紧急、特别任务优先于一般警务的原则,服务、服从于检查工作优先于一般事务的原则,司法警察职责范围内工作优先于职责外事务的原则,以期上下级检察院共同遵照执行。其次,应充分调研和论证,了解和把握各下级检察院司法警察的人员、装备、训练水平以及上一的工作量等第一手资料,科学、合理地拟定各下级检察院的调警量、训练内容、时间和方式等工作内容,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实行局部、微量的调整。再次,应建立“巡视”制度,由上级检察院职能部门派员定期不定期地赴下级检察院巡访视察,一方面加强领导、管理和考 核,避免“双重领导”流于形式、“只用不管”等情形;另一方面,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增进上下级的沟通联系。
(五)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实现三个“主体”的正相关关系
作为上级检察院职能部门,应充分考虑下级检察院在用警上的实际需要和困难,尽可能予以照顾和体谅,凡确需调警的,除通知下级司法警察队伍外,应及时与其检察院领导班子进行沟通,以避免下级司法警察队伍工作上的被动;同时,应统筹兼顾,避免集中、频繁调动某一或某几个下级检察院的警力。在培训、训练上, 上级检察院应发挥资金、技术、装备、场地等方面的优势,为下级检察院提供便利条件。作为下级检察院领导班子,应确立“大局意识”、“全局意识”,积极支持上级检察院的整体性工作,如有警力困难或准备动用大量警力时,应及早向上级检察院反映,以便上级检察院有调整工作部署和计划的“回旋余地”。作为下级检察院司法警察队伍,应全力发挥“双重领导”之间桥梁纽带的特殊作用,全面、及时、客观地对上下级检察院之间的相关信息进行“互通”;同时,应努力提高自身的队伍素质、工作效率和机动应变能力,从根本上保障“双重领导”的工作要求。(编辑/穆杨)
第四篇: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
1、材料中的现象表明的是教师何种职业生涯阶段的特征?这个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有哪些?
答:材料中的现象表明的是教师教育教学“危机期”阶段的特征。这个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有(1)社会的认知与肯定。(2)学习领导的鼓励与认可。(3)获取公正的报酬与待遇。(4)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5)有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利。(6)进修培训的权利。
2、结合自身实际,试谈谈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哪些?
答: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肯能有如下方面:(1)自身职业道德不搞,不能爱岗敬业。
(2)受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3)社会和生活的压力。(4)与其它行业相比,报酬待遇太低。(5)有感于教师社会地位太低等等。
3、结合材料,谈谈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哪些鼓励措施与支持系?
答:措施:(1)满足当前环境中安全需要的激励措施和满足组织环境中专业发展需要的激励措施。如工作保障和个人人生安全、贷款优惠,有吸引力的养老保险、住房保障等。
(2)适当的精神回报。对工作绩效能有积极的反馈和回报。(3)工作自主权与有效性。(4)创作和作共赢的机会。(5)重视表扬与激励。(6)实行教师职级制与绩效制。
二、素质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请结合实际谈一谈作为中学教师,如何在素质教育深化的改革中的实践中,不断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1)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师德境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向上的高的行为和亮红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高起点上教书育人,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角色形象,不断加强提升教师的专业情意。(2)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拥有更加优化的知识结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相对合理。教师应具备广博而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备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地理、天文、师德规范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教师应具备较深厚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知识。(3)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师具有更加全美的专业能力。学习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进行创新教育和个性教育,这就要求具备多元性,多层次性,交叉性的能力结构。
在素质教育深化的改革与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做到:
1、教师要在素质教育实践中专业自我成长。
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只有这样,在课堂教育中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终身转变为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实习生的素质,才能在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
2、教师在素质教育实践中践行专业自主成长。
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吸纳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将素质教育理论转化为我们的教育行为,在推行素质教育实践中实行教师的专业自主成长。
3、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不能满足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还要做一名教育实践的研究者,教育模式的创新者,对于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不回避问题,而是自觉研究问题,通过研究既思考解决问题,又能在思考与发现中感受到教育工作的愉悦,实现教师专业的自觉成长。
第五篇:教师专业化发展
基础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钟潮标2010年10月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我国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这个重心中的核心问题。然而,如何在当前课程改革大形势下把握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呢?
一、课程改革下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备受国家、学校、教师的关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是必要的、必然的,它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势必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这必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 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即不仅在教学目标上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目标,而且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这无疑要求教师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教育目标观的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教师专业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依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学工作,而且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即能够独立于外在的压力制订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和需要学习的内容,并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计划付诸实施。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这说明,教师专业要从根本上去求发展,今后鉴定教师的重点不在于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论教。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新课程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从而使教师角色发生本质的变化,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为主动的研究者,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新技能。
第一,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教学是教师能力的一个很大挑战,它不但要求能让学生掌握教学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教学情境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教师自身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用自己的探究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二,学会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从接受评价逐步转向到主动参与评价,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主动参与,有助于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形成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有效地对自己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教师专业不断改进和发展。
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依存
没有教师就没有课程改革,没有课程改革也不会有教师专业的长期发展,就象课程研究上的一句名言“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实际上,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课程改革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和技术的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正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离开了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工作不可
能顺利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首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改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特别是缺乏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加上现在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对课程改革的前景无法预料,势必使教师难以舍弃旧习惯和旧观念,缺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从而使我们的课程改革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要想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造成教师专业的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专业的进步和发展。实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致使教师专业必须得到改变与发展,教师由原先的“自主型”阶段向“自我更新型”阶段发展,教学生活与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使自己的专业得到锻炼与成长。同时教师的关注也得到升华,更加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持续性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形成了以关注学生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教育伦理观。
三、课程改革中应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
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师想要获得持续发展,适应课程改革及其新要求,作为一名“学习者”是很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加以省思、研究、改进,成为一名“研究者”。
第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首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方法、思想与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成为一名“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其次,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已成为课程的生产者、设计者和研究者,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世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课程改革作好准备。这说明教师即研究者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第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分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首先,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而这种知识是教师本人的一种能力与技巧,因此要在课程改革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只能从教师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中得到与确认,靠他人的给予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次,课程改革需要大批的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而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却不对经验深入研究,其真正价值只能是经验的重复。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研究探索精神,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最后,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形成教育信念的必要前提。教育信念是人们确证、认定、坚信并执着追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者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师要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信念,就必须对自己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教育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恪守与实践。
四、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成绩效果的判断。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评价适当与否,不但影响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而且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要求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事实上,教师中大多数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希望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帮助他们发展比判断他们工作的等第更有意义。为此,在课程改革中,管理者应注重学校发展的长期目标,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同时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制订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向教师提供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要发挥展示、改进、激励的功能,把评价看成是教师展示才华、追求卓越、完善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评价可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发挥能量达到管理者的目标,并不断地促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使教师个人发展需要学校集体需要得到融合,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
再次,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强调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全程的、较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评价。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是一个长期负责的工厂,工作中的任何成绩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晶,缺少综合评价,就无法全面了解教师的工作表现,无法把握教师的发展倾向和发展需求。
最后,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主张教师自我反思。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发展的质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也要求教师自我反思,吸取前面一些错误的经验、教训,建立自我剖析的档案,养成反思的习惯和形成良好的反思技能。这将帮助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得到快速发展。
当然,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全面地去了解,也不可能靠几个人的力量去推动,因此,在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是一个运动,也不是通过一时的突击可以奏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或者说一个专业发展的过程。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成为一种新的专业生活方式渗透于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并伴随着课程改革
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