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

时间:2019-05-13 04:1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

第一篇: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

一、四大特点体现了《报告》的风格

(一)紧紧围绕法院的各项职能作用谋篇布局,体现了法院工作特点。《报告》以全面反映人

民法院的职能作用为出发点,对民事审判、刑事审判、行政审判及国家赔偿、执行、立案信访和审判监督、司法体制改革、队伍建设、自觉接受监督等内容分块表述,从八个方面对2009年人民法院工作进行了系统回顾,条块分明,逻辑清晰。人民法院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一目了然。

(二)注重突出人民法院重点工作,积极回应社会关注问题。《报告》无论是总结去年工作成绩,还是部署今年工作任务,都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既兼顾全面,又突出重点。如在报告民事审判工作时,重点介绍了人民法院倡导能动司法、加强国际金融危机司法应对的情况;在报告执行工作时,着重介绍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的情况等。同时,《报告》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醉酒驾车的法律适用等,都给予了积极回应。

(四)坚持平实的语言风格,便于代表和群众理解。《报告》用群众看得明、听得懂的语言表述问题,注意回避一些生涩的法言法语,并在附件中对一些必须使用的专业术语予以解释说明,力求面向群众、贴近群众,便于代表阅读和审议。

二、十大亮点全面展现2009年人民法院工作

一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

会议精神,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工作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党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决策,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加强民事审判工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人民权益提供司法保障;加强刑事审判工作,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行政审判及国家赔偿工作,维护和谐的社会管理秩序;加强民事执行工作,下大气力解决执行难问题;加强立案信访和审判监督工作,依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诉求;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创新人民法院工作机制;全面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自觉接受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受理和审结案件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二)坚持能动司法,服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大局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审判执行工作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要求,充分发挥各项审判职能作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提供了良好的法律服务和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是积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依法“保增长”。全国各级法院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涉及司法领域的突出矛盾,密切关注因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企业破产倒闭、劳动争议以及合同不能履行等问题,研究制定依法保障企业发展、规范经济秩序、维护金融债权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补充规定》、《关于审理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司法解释,印发了《关于正确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司法保障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做好当前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行政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依法审理和执行被风险处置证券公司相关案件的通知》、《关于审理公司强制清算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等指导性文件。

二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依法“保民生”。全国各级法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完善司法为民工作机制,依法妥善审理各类涉及民生案件,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大力践行“为人民司法”,纷纷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出台相关文件,积极为“保民生”提供司法保障。如河北高院制定了《司法为民二十条措施》、内蒙古高院出台了《关于为全区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意见》、上海高院印发了《上海法院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江苏高院下发了《关于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做好涉及企业、民生案件的执行工作的指导意见》、湖北高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涉农案件审判工作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良好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意见》、安徽高院制定了《关于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导意见》、广东高院印发了《关于为我省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全面有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若干意见》、海南高院下发了《司法为民30条工作措施》、西藏高院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推进农牧区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等。

三是坚决惩处刑事犯罪,依法“保稳定”。全国各级法院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保稳定的要求,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从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家政权、确保社会稳定的高度,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依法惩处各类刑事犯罪,共审结一审刑事案件76.7万件,判处罪犯99.7万人,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最高人民法院在依法行使死刑复核权的同时,注重加强对刑事新类型案件、疑难复杂案件、社会敏感案件和大案要案的监督指导,出台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及指导性文件。为依法惩治洗钱等犯罪活动,制定了《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洗钱、资助恐怖活动等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进行了细化;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强烈要求严惩醉酒驾车犯罪的司法需求,公布了《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及两起典型案件,统一处理醉酒驾车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标准,有效遏制了酒后和醉酒驾车犯罪的多发态势;为贯彻落实全国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依法及时、准确、有力地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座谈会纪要》,推动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依法有序开展;为配合打击整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对处理当前形势下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等犯罪活动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标准。此外,还单独或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办理生产、销售假药、劣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在执行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期间犯新罪应如何处理的批复》、《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

(四)》、《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案件正确适用死刑问题的指导意见》、《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办理制毒物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司法指导性文件。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在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依法惩治各类刑事犯罪的同时,还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监督指导下,妥善处理了一批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如新疆法院把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暴力恐怖犯罪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抽调刑事审判骨干,充实相关法院审判力量,开展审判“7?5”案件法律适用问题调研,下发指导意见,统一执法尺度,加强对下监督指导,确保“7?5”案件的审判依法、有序进行,共审结三批“7?5”案件,积极回应了各族人民群众的关切,严厉打击了“三股势力”的嚣张气焰。此外,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还积极参与平安创建、职务犯罪预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区矫正工作,以预防减少犯罪,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大力促进社会矛盾化解

2009年,全国各级法院着力加强调解工作,构建符合国情的调判结合工作机制,在所审结的一审民事案件中,调解和撤诉结案359.3万件,占62%,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

紧紧围绕“案结事了”,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高度重视调解工作,把调解作为民事审判工作的首要选择,自觉主动地适用调解方式处理矛盾纠纷,强化全程调解、全员调解、全面调解,抓好立案调解、委托调解,尽可能实现案结事了。在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调解工作的实际需要,在法官配置、经费保障、物质装备等方面向调解倾斜,积极依靠党委领导和政府支持,有效整合一切有利于调解的资源,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大合力;在工作机制上,积极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成效考评机制,健全调解激励机制,引导、支持广大法官创新调解方法,提高调解水平。在加大调解工作力度的同时,对于没有调解可能的案件,及时判决。为总结交流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的成绩和经验,认真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召开了全国法院调解工作经验交流会,进一步研究部署了人民法院调解工作;上海二中院、武汉中院、北京朝阳区法院、安徽阜南县法院等50家中级、基层人民法院在探索调解机制、完善调解制度、创新调解方法、提高调解能力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受到最高人民法院通报表扬,全国各级法院积极学习先进法院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的科学发展。

推动建立大调解格局,形成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最高人民法院于去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对发挥人民法院在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作出具体指导和全面部署。各地、各级法院按照《意见》的要求,充分发挥审判权的规范、引导和监督作用,完善诉讼与仲裁、人民调解、行政调处、行业调解以及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机制,推动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组织和程序制度建设,促使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更加便捷、灵活、高效,为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如四川高院联合四川省政府法制办、省司法厅,邀请国内十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召开“能动司法与大调解”论坛,有力推动了四川法院立案统筹协调、基层便民调解、司法类型化调解、司法全域调解、调解考评激励的大调解格局的构建和发展;福建高院、上海高院出台推动诉调对接,构建纠纷解决机制的相关工作意见,山东高院召开全省法院推动建立纠纷解决机制会议,对各自辖区大调解格局的建立健全以及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作出明确要求和有力部署。

(四)探索化解行政争议新机制,促进和保障和谐的社会管理秩序

探索化解行政争议新机制,是人民法院顺应我国国情和现阶段特定的社会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人民司法事业实现与时俱进的重要实践,是行政审判工作积极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的有益尝试。2009年,人民法院着眼于促进社会和谐,积极探索行政诉讼案件协调和解等工作机制,促进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互相理解、彼此沟通,妥善化解行政争议。各级法院审结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劳动和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工商管理等行政诉讼案件3.8万件,同比上升18.4%;审结城建、公安、交通行政诉讼案件3.5万件,同比下降18.5%。

一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全国法院建立和完善诉求畅通机制、巡回审判机制、协调和解机制、互动联动机制以及能动司法机制等,有效发挥了行政审判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在促进和谐的社会管理关系形成方面所具有的作用。同时,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各级人民法院选调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和行政机关沟通的法官从事行政审判工作,保持行政审判队伍的相对稳定;继续加强司法与行政的良性互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工作交流机制,形成诉讼与非诉讼、行政手段与司法手段的相互衔接;积极推进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合力;强化能动司法功能,通过个案司法建议帮助行政机关提高行政执法水平,通过提供法律咨询促进行政机关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大力加强行政审判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积极动员各方力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争议案件得到了更好的化解,在去年审结的行政诉讼案件中,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和解后撤诉的案件4.3万件,占一审行政案件的35.9%。

为了进一步推动司法和行政的良性互动,进一步优化行政审判的司法环境,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年初就推行行政审判白皮书制度进行了部署。目前这一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一些法院根据辖区实际情况,针对行政审判工作中反映出来的行政执法问题,起草和公布了行政审判白皮书,得到了当地党委、人大、政府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如浙江高院《2008年全省法院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情况报告》获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要求全省行政机关认真研究进一步加强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河南高院《2008年全省法院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报告》发布后,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新民均作出相关批示,要求认真总结相关经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公正执法,以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深入开展“优化自主创新司法环境”主题活动,切实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对于激励自主创新、实现技术突破、打造知名品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具有独特作用。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对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也使知识产权审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报告》中提到,各级人民法院一年来共审结知识产权案件3.6万件,同比上升29.7%,这充分反映了司法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贯彻落实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有关人民法院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司法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了涉及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主导作用的工作重点、司法政策、体制机制、司法解释和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共36条具体意见,对人民法院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作出了全面部署;启动了全国法院开展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优化自主创新司法环境”年度主题活动,以进一步有效解决新形势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中影响和制约自主创新的突出问题,打造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司法环境;公布了2008年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和50件典型案件,积极发挥典型案例示范效应,引导社会公众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动树立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首次发布《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年度报告》,集中公开了23件知识产权典型案件的判理摘要,以明确相关法律适用问题,维护知识产权司法标准的统一;公布了《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知识产权审判服务大局若干问题的意见》,就做好金融危机影响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提出了20条具体意见;制定《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进一步解决民事纠纷案件中对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下发《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统一专利侵权审判标准,确保修改后的专利法能够得以正确贯彻实施;出台《关于专利、商标等授权确权类知识产权行政案件审理分工的规定》,以解决此类案件的审理分工问题,为专利、商标授权确权程序的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地方各高级人民法院也纷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具体措施,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如北京高院出台了《关于审理外观设计专利案件的若干指导意见(试行)》、江苏高院制定了《关于建立江苏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蓝皮书制度的意见》、浙江高院印发了《关于审理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的若干解答意见》、山东高院制定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精细化管理精品案审判工作的意见》、青海高院下发了《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认定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等。

(六)加强执行工作长效机制建设,解决执行难问题有较大突破

执行难仍然是长期困扰人民法院工作开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民法院以集中清理执行积案为突破口,以完善执行制度、规范执行活动为保障,切实加强执行工作,各级法院执结新收案件244.6万件,标的额5760.1亿元,同比分别上升9.9%和9.5%。

强化执行联动工作机制,努力构建综合治理执行难的工作格局。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政法委联合下发《关于规范集中清理执行积案结案标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清理执行积案的结案标准;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国清理执行积案期间人民法院查询法人被执行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开户银行名称的通知》,对清理执行积案期间人民法院查询法人或其他组织为被执行人银行结算账户开户银行名称的程序、提交材料、期限及争议解决等问题予以规范;向全社会开通“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平台”,方便当事人查询相关执行信息;与质检总局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合作,向全国法院开通“全国组织机构代码共享平台”,并组织召开了“全国组织机构代码共享平台”查询使用培训会议,确保全国法院正确使用该系统,以规范查询工作。广东高院邀请驻粤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零距离”接触法院执行工作,开展人大代表“百场见证执行”活动,以增强执行工作的受监督程度,扩大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的社会影响。

改进和完善执行工作体制机制,确保执行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执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理执行线索和突发事件;完善立、审、执协调配合机制,加强立案、审判和执行三个环节的协作配合,形成法院内部解决执行难的合力;建立有效的执行信访处理机制,从基层抓起,从源头抓起,进一步规范执行信访案件的办理流程;建立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督促查处个别人或主体非法干预、阻碍、抗拒执行的违法违纪行为;优化执行职权配置,统一执行机构设置,稳步推进执行工作改革;强化执行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执行公正,提高执行的公信力;完善和细化现有执行工作考核体系,提升法院执行干警职业道德修养。此外,北京、江苏、山东、四川、重庆等地高级人民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切实改进和完善执行工作体制机制,着力推进执行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要求,就执行案件差错分析和责任倒查、执行案件流程管理、执行案件期限、执行分权、执行财产查控管理等问题出台本辖区适用规范,有效促进了本地执行工作制度构建和规范化建设。

(七)创新涉诉信访工作方法,方便当事人依法表达诉求

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益,指导全国法院着力创新涉诉信访工作方式方法,改善人民群众来访接待条件,提高办案质效,抓好初信初访,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涉诉信访,维护群众利益。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加强立案信访窗口建设,把立案信访窗口作为联系群众的重要场所。在总结全国9省市相关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立案信访窗口”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督促全国各级法院加强“立案信访窗口”建设,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增进审判机关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促进社会和谐安定,树立良好的司法形象。《意见》确立了“立案信访窗口”诉讼引导、立案审查、立案调解、救助服务、查询咨询、判后答疑、信访接待等八项基本功能;明确了立案信访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办事公开制、文明接待制、岗位责任制五项工作制度;详细规定了“立案信访窗口”的基础设施配置标准,接访工作人员的岗位要求、行为规范和接待用语,切实推进“立案信访窗口”建设活动深入开展。目前,全国已有78%的基层人民法院和85%的中、高级人民法院建立了规模不等的立案信访大厅,有力地促进了审判工作发展。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把信访接待、审查立案与诉讼服务有机结合,全员参与,归口处理,分层接待,责任落实,强化监督,讲求实效。天津市三级法院大力强化立案信访窗口的诉讼服务功能,规范接待秩序,保障群众诉权,促进案件流转。北京、山东、广东、福建等地多年来重视“立案信访窗口”建设,通过“争先创优”等评比活动,“立案信访窗口”的普及率较高,涌现出了北京朝阳区法院、山东新泰市法院、广东佛山南海区法院、福建三明中院等先进典型。

(八)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法院工作机制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按时完成了中央部署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陪审员制度改革、执行制度改革、司法公开制度改革等5项牵头改革任务,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人民陪审员工作若干问题的答复》、《关于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等文件。此外,最高人民法院牵头负责的量刑规范化和审理程序改革等其他7项改革任务,也在扎实推进中,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承担的43项协办改革任务,作出详细分工,确定具体的承办单位,并按要求开展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按照“三五”改革纲要的要求,积极探索推行各项司法改革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在量刑规范化试点工作中,各试点法院切实采取措施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增强量刑工作的透明度,办案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陕西高院在全省法院深入开展审判工作“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和征询旁听庭审公民对案件裁判意见活动,积极推进司法民主和司法公开,获得人民群众的肯定等。

(九)加强反腐倡廉和司法作风建设,全面提高队伍素质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人民法院反腐倡廉工作,努力提高人民法院队伍整体素质,为做好人民法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深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为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队伍建设,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部署开展了“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意见》,明确了活动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方式和基本要求。提出了2009年的活动方案,紧紧围绕更新理念和改进作风的重点,着力加强对“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的学习教育以及专项培训、反腐倡廉、民意沟通、涉诉信访等10个方面的具体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把主题实践活动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大学习、大讨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形成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良好氛围。

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一是加强廉政教育。以黄松有腐败案件为反面教材,深入开展司法廉洁大讨论活动,强化警示教育,提高法院领导干部的廉洁意识,引导法院干警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最高人民法院干警结合法院系统内的违纪违法案例,写出了心得体会,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出台了“五个严禁”规定,并派出6个工作组到各地法院检查落实情况;建立了司法巡查制度,对四个高院的审判、执行等工作进行了巡查;在审判、执行部门配备廉政监察员,加强了对审判、执行工作的直接、实时监督;向社会公布违纪违法举报网站和举报电话,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公布《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从政治纪律、办案纪律、廉政纪律、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失职行为、违反管理秩序和社会道德行为等六个方面,对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和业外活动进行了全面规范。三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全国各级法院以落实“五个严禁”为重点,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清除害群之马,纯洁法官队伍,共处理违纪违法干警795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的137人。

切实提高法院队伍素质。一是加强法官培训。大力推广法官教法官、岗位练兵、挂职锻炼等方式,实现了由知识型培训向知识与能力结合型培训的转变;启动了对全国中级、基层法院院长的轮训工作,计划用两年时间对3500多名院长轮训一遍,去年已举办4期培训班,近1000名院长参加培训;组成讲师团分赴辽宁、黑龙江、安徽、青海、甘肃、宁夏等六省区开展巡回授课活动,培训法官3万余人次;各地法院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扩大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效果,有效提高了法官做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人才规划。完成了《全国法院人才队伍战略研究报告》,组织开展了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评审工作,健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用人机制,激励广大干警干事创业。三是加强司法作风建设。深入开展院风院纪整顿活动,完善行政管理等多项规章制度,使机关作风明显转变;在全国法院深入开展“司法作风大检查”活动,重点加强对立案、庭审、调解、执行和信访等办案环节的检查,及时纠正一些法官工作中存在的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文明等现象;确立了“公正、廉洁、为民”的人民法庭庭训,激励广大法庭干警改进作风、做好工作;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最高人民法院建院60周年为契机,认真总结人民法院工作经验,积极做好司法宣传工作,组织全国法院进一步学习“创新管理保公正”的“东营经验”和宋鱼水等优秀法官的工作方法,举办了“人民法官为人民,警徽闪耀映天平”司法警察先进事迹报告会,表彰了一批优秀法院干警,全国法院涌现出了广东梅州中院、新疆喀什中院和南京军区军事法院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以“群众信服的好法官”陈燕萍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

(十)努力拓宽接受监督渠道,确保人民法院工作健康发展

主动接受监督,是人民法院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进一步增强司法民主和审判工作透明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的必然选择。全国各级法院高度重视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以及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专家学者、律师、基层群众等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始终把接受监督作为实现司法公正的有力保障。

为进一步规范接受监督工作,畅通监督渠道,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成立了人民监督工作办公室,专门负责与人大、政协机关的工作联络;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工作联络;协调办理专家学者、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建议、意见;研究制定人民法院接受监督制度及开展相关工作;并负责完成其他交办工作。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共邀请各方面代表召开座谈会33次,聘请40名特邀咨询员和60名特约监督员,重点加强对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监督;首次邀请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全国人大代表视察了内地法院,受到港澳人大代表的欢迎;出台《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认真听取媒体和网民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召开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主要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座谈会,建立了高层沟通机制;组织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联络工作座谈会,通报情况,交换意见,落实了定期联络工作制度,进一步拓宽了民主监督的领域。

三、五大任务描绘了人民法院2012年工作蓝图

受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人民法院工作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显增多,案件数量持续上升,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任务更加繁重艰巨。2012年,全国各级法院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本次大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和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深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努力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的新发展。具体而言,要着力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依法履行审判职能,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是要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好司法服务。高度重视国际金融危机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任务,大力加强民商事审判工作,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司法保障。高度重视能动司法的作用,围绕中心,着眼大局,积极主动地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强化措施。高度重视司法政策的指导作用,善于把握经济发展形势,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保障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要为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供更好司法服务。认真负责审理好涉民生案件、行政诉讼案件、国家赔偿案件,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认真负责解决好涉诉信访问题,积极化解社会矛盾。认真负责落实好便民利民措施,真正做到司法为了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

三是要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好司法服务。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把握好宽严的重点和幅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加大扫黑除恶力度;加强刑事被害人救助、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工作,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相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活动,齐心协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2012年我国将举办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为确保这两项活动能够顺利平安举行,最高人民法院和相关法院将对活动可能涉及的各类法律适用难题开展前瞻性研究,制定司法应对措施,为两项活动顺利举行提供良好法律服务和有力司法保障。

(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高效

一是在健全完善审判管理机制上取得新进展。加强审判绩效考评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调解工作、执行工作考评机制以及案件质量评查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审判、执行工作的动态分析和评查工作,建立健全收结案动态平衡机制。上级法院要加强对下级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考核评价。

二是在健全完善司法公开、司法民主机制上取得新进展。完善司法公开制度,通过发布新闻、完善网站、设立开放日等措施,做到阳光司法、透明公开。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监督审判活动、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完善民意沟通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及时制定落实整改措施。

三是在健全完善执行工作机制上取得新进展。探索建立执行快速反应、财产调查与管理、委托评估拍卖、执行差错分析与责任追究、委托执行案件管理监督等制度。加强执行联动机制构建,巩固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各界配合的执行工作格局,动员并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解决执行难问题。

四是在健全完善涉诉信访工作机制上取得新进展。落实领导责任、办案人员责任和依法纠错原则,从源头上减少涉诉信访问题;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上级法院带案下访、巡回接访等制度,引导信访下移;落实信访案件终结规定,对合理诉求、实际困难确已解决的,按照有关规定作出终结,对确有困难需要继续帮扶的,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和政府支持,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三)努力提高队伍素质,确保公正廉洁司法

一是狠抓学习,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法院的要求,组织法官深刻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影响;深刻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

二是狠抓廉政,促进司法廉洁公正。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严格自律,同时充分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和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坚持不懈地抓好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针对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岗位和环节,进一步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同步推进。大力推行廉政监察员和司法巡查制度,使监督更加扎实有效。完善举报查处机制,以查处“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为重点,坚定不移地落实“五个严禁”。

三是狠抓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增强法官的群众观念,切实解决“权从何来、为谁司法、靠谁司法”的问题,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健全联系群众制度,真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讲究司法礼仪,改善服务态度,弘扬司法文明,树立良好形象。

(四)大力加强基层建设,进一步夯实法院工作基础

一要着力提高基层法官的能力水平。创新法官培训方式,大力推进法官教法官、岗位练兵等活动,发挥资深优秀法官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继续做好中级和基层法院院长培训工作。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法官的培养。继续推行法官逐级遴选、新进人员到信访窗口接受锻炼等做法,切实增强法官的司法能力。

二要着力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指导。上级法院要按照依法监督、审级独立、上下互动的原则加强对下级法院的监督指导,并注意把握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积极探索上级法院在司法警务、档案管理、行政装备、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监督指导的方式方法、范围程序,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工作机制,更好地为执法办案服务。

三要着力解决基层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上级法院要把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充分体谅基层工作的难处和基层法官的辛苦,努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切实解决好影响基层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

四要着力推动各级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按照“科技强院”的要求,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加强局域网和广域网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信息技术在审判、执行、信访等工作中的应用,实现对各项工作的全面、动态和实时监控,确保办案质量和效率;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保证信息传输和网络服务的可靠性。

(五)牢固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共同维护司法公正

人民法院处于化解社会矛盾的前沿,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民法院工作,必须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并在落实监督工作责任、增强监督工作实效、完善监督工作机制上下功夫。要切实贯彻本次大会决议精神,精心梳理、认真研究会议期间代表、委员对人民法院工作提出的意见建议,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答复。要认真贯彻落实《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向人大常委会做好专项报告工作,并认真研究处理人大常委会对专项报告的审议意见。要积极配合、参与人大常委会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活动,依法做好司法解释报人大常委会备案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联络制度,主动向人大报告工作,更加广泛地听取人大代表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认真接受政协民主监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不断改进人民法院各项工作。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二篇: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11日下午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摘要如下: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大力加强审判、执行工作和自身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2086件,同比下降6.99%;审结10626件,审限内结案率为98.31%。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1700263件,同比上升

2.82%;审结、执结10999420件,审限内结案率为98.51%,结案标的额15053.43亿元。

一、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司法需求,努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努力加强对新类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监督指导。——积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司法保障。

——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

——加强涉外、涉港澳台案件审判和外事工作。详细》》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新华视点”记者)11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分别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做报告,提请代表审议。

严格证据、查办贪腐、扫黑除恶、规范量刑、廉洁司法„„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认为,两高报告直面焦点问题,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吁求,反映出司法机关以惩治犯罪、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为己任,在维护公平正义道路上所做出的艰苦努力。

焦点一:防止冤错案 从源头把好证据关

【新闻背景】2010年5月,“杀害”同村人并已服刑10多年的河南商丘农民赵作海,因“被害人”回家而被宣告无罪释放。这一被称为河南版“佘祥林案”的发生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不久,两高联合公安部、安全部、司法部,共同出台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排除非法证据规定——两个证据新规,力求把好证据关,最大限度地防范冤错案。

【报告摘编】高法报告:完善刑事证据制度,严格刑事案件特别是死刑案件证明标准,明确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被告人供述不得作为定案证

据,确保刑事审判质量。

高检报告:坚持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重点加强对有案不立、刑讯逼供、违法取证、量刑畸轻畸重等问题的监督。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陈云龙:办错一件案子,对当事人来说,是天大的事。强化证据意识、最大限度减少冤错案对司法工作非常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侯欣一:证据意识薄弱是造成冤错案的主要因素之一。两个证据新规的出台是司法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将强化政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证据意识,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对待死刑和刑事司法的审慎态度,既要打击犯罪,又要保障人权。详细》》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杨维汉、陈菲)在广东佛山顺德区法院,执行局法官古春成的执行追讨功夫尽人皆知。一天清晨,在顺德区的一家农贸市场,古春成带领执行人员将被执行人肖某堵在了蔬菜摊位前。很快,已经拖欠近4年的赔偿款当场执结完毕。

基层一线执行法官早起晚归的辛劳,熔铸在了11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的法院工作报告之中。人民法院“努力破解执行难问题”。

为了破解执行难,有效限制“老赖”高消费,法官们颇动了一番脑筋。欠款的“老赖”出行,如果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根据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将被限制消费。

根据规定,被限制“高消费”后,自然人不得有以下以其财产支付费用的行为:

(一)乘坐交通工具时,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

(二)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

(三)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

(四)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

(五)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

(六)旅游、度假;

(七)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八)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

(九)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高消费行为。详细》》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记者杨维汉、陈菲)“妥善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诉讼调解,推动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11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时说。

诉讼调解,作为人民法院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已经在全国法院普遍推行。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规范性文件,指导各级法院更好地运用调解手段化解矛盾,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小场所大服务,成就了民心工程。2010年11月,记者走访了江苏省多家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里忙绿着法官的身影,实现了“咨询有人应、电话有人接、诉讼有人引、案件有人查”。

“一般的纠纷可以通过服务中心的诉前调解、速裁机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便利、高效解决矛盾纠纷”江苏高院副院长周继业说。

诉讼调解,在广大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去年,全国各级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到65.29%,同比上升3.31个百分点;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法院调解处理民事案件108317件,案件调撤率达到71%,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四川省建立“立案调解中心”,开展全程全员全域调解,组建专门的调解庭室,创新涉灾纠纷、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等调解方法„„ 详细》》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杨维汉、邹伟)983万、1054万、1099万„„翻开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在报告最后的附件里,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结案数量展现在一组柱状图表之中。

数字枯燥,记者在法院看到的景象是法官匆匆的脚步和高高堆起的案卷。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显示,自2005年以来,法院收案数量年均递增5.95%,一些基层法官人均办案数达到280多件,“案多人少”问题十分突出。

今年1月,记者在广东、福建等地法院采访。广东东莞市第一法院的“办案状元”刘晓宇告诉记者,“多的时候一天要开六七个庭。我想赶紧把案子办完,让这些堆积如山的案卷快点从桌子上消失。”

福建晋江市法院的法官洪勇,中午休息的时间也要用来写判决书,母亲去世也只请假2天,就回到审判一线继续办案。福建莆田市城厢区法院法官林德生经常加班到凌晨,工作压力造成神经衰弱,常常半夜爬起来想案子。

“这几年,江苏法院受理案件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说起法院案多人少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深有感触,“同时,审判人员人均结案数大幅增加。全省法院审判人员年均办案在300件以上的比比皆是。” 详细》》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邹伟、崔清新)11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司法保障。我国司法机关正以多种举措,为保护知识产权铸造起坚强的“司法护盾”。

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涉及刑事、民事、行政等审判领域。最高人民法院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积极参与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依法审判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2010年,各级法院审结知识产权案件48051件,同比上升32.96%。韦友军等侵犯著作权案、梁立勇侵犯著作权案、麦健兴假冒注册商标案、仇海营等假冒注册商标案„„随着一大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典型案例的曝光,人们感觉到中国司法机关正在加大力度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发布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报告,开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站,提高知识产权审判透明度„„最高人民法院一系列举措,让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深入人心。为了给重大案件“把脉”,最高人民法院还与中国科协合作,聘请“两院”院士、专家担任科学技术咨询顾问,为知识产权审判提供智力支持。详细》》

第三篇: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总结了2009年人民法院工作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了人民法院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认真描绘了2010年的工作蓝图。

一、四大特点体现了《报告》的风格

(一)紧紧围绕法院的各项职能作用谋篇布局,体现了法院工作特点。《报告》

以全面反映人

民法院的职能作用为出发点,对民事审判、刑事审判、行政审判及国家赔偿、执行、立案信访和审判监督、司法体制改革、队伍建设、自觉接受监督等内容分块表述,从八个方面对2009年人民法院工作进行了系统回顾,条块分明,逻辑清晰。人民法院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一目了然。

(二)注重突出人民法院重点工作,积极回应社会关注问题。《报告》无论是总结去年工作成绩,还是部署今年工作任务,都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既兼顾全面,又突出重点。如在报告民事审判工作时,重点介绍了人民法院倡导能动司法、加强国际金融危机司法应对的情况;在报告执行工作时,着重介绍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的情况等。同时,《报告》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醉酒驾车的法律适用等,都给予了积极回应。

(三)大量运用统计数据,客观反映人民法院工作情况。《报告》重在写实,坚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在有限的篇幅内,共运用了140个统计数据,并注重通过数字的对比变化反映2009年人民法院工作取得的成绩。大量数据的运用,既凸显了《报告》的客观性,又增强了说服力。

(四)坚持平实的语言风格,便于代表和群众理解。《报告》用群众看得明、听得懂的语言表述问题,注意回避一些生涩的法言法语,并在附件中对一些必须使用的专业术语予以解释说明,力求面向群众、贴近群众,便于代表阅读和审议。

二、十大亮点全面展现2009年人民法院工作

一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

会议精神,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工作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党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决策,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加强民事审判工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人民权益提供司法保障;加强刑事审判工作,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行政审判及国家赔偿工作,维护和谐的社会管理秩序;加强民事执行工作,下大气力解决执行难问题;加强立案信访和审判监督工作,依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诉求;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创新人民法院工作机制;全面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自觉接受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受理和审结案件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前所未有的繁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纠纷,受理案件数和审结案件数都创历史新高。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3318件,审结11749件,同比分别上升26.2%和52.1%;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137万余件,审执结1054万余件,结案标的额16707亿元,同比分别上升6.3%、7.2%和16.4%。在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结的各类案件(包括一审、二审和再审等诉讼案件,审查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国家赔偿案件,执行和减刑、假释案件)中,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申请的民事和执行案件887万余件,占84.21%;刑事案件87万余件,占8.25%;其他案件79万余件,占7.54%。

(二)坚持能动司法,服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大局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审判执行工作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要求,充分发挥各项审判职能作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提供了良好的法律服务和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是积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依法“保增长”。全国各级法院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涉及司法领域的突出矛盾,密切关注因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企业破产倒闭、劳动争议以及合同不能履行等问题,研究制定依法保障企业发展、规范经济秩序、维护金融债权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最高人民法院院领导分别带队赴基层调研,听取对人民法院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逐项提出应对措施。为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妥善审理相关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及时制定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关于涉港澳民商事案件司法文书送达问题若干规定》、《关

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补充规定》、《关于审理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司法解释,印发了《关于正确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司法保障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做好当前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行政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依法审理和执行被风险处置证券公司相关案件的通知》、《关于审理公司强制清算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等指导性文件。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也纷纷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形势下审判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天津各级法院领导带队,深入滨海新区和300多个企业走访调研,针对金融危机引发的涉诉问题,确定工作重点,落实了20项应对措施;辽宁高院开展了“千名法官进百企”调研服务活动,在全省法院组织1000名优秀法官,深入对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100家国有企业和100家民营企业开展调研服务活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吉林高院制定了《关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促进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意见》等16份司法文件,要求各级法院从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正确把握和处理因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引发的矛盾纠纷;江苏高院出台了《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司法应对措施》,并就相关审判工作和案件审理出台10余份文件,加强涉及“三保”案件的审判业务指导;浙江高院制定了《关于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27条,指导全省法院进一步做好经济形势变化中的司法应对工作;湖南高院制定了《关于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推进“一化三基”战略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从强化服务大局意识、保障金融债权、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等方面提出了19条针对性措施;山东济南中院出台《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全运”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意见》,制定了20条措施,积极为济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提供法律保障等。一些地方法院还围绕国家出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完善司法保障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广西高院制定了《关于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福建高院出台了《关于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意见》等。

二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依法“保民生”。全国各级法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完善司法为民工作机制,依法妥善审理各类涉及民生案件,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为更好地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制裁制售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等坑农害农行为,妥善审理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村土地承包以及家电、汽车下乡等拉动内需政策落实中发生的纠纷,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涉农民事案件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人民法院深刻认识开展好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涉农民事审判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就切实抓好涉农民事案件审判工作制定了12项具体措施。为妥善应对2009年房地产市场持续动荡带来的司法问题,保障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最高人民法院及时下发了《关于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房地产纠纷案件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在法律和国家政策规定框架内,适用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方法,妥善审理房地产案件,并就做好房地产纠纷案件的审判工作制定了11项措施。为指导全国法院妥善处理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房屋买卖、房屋租赁、物业服务等纠纷,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就此类案件审理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大力践行“为人民司法”,纷纷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出台相关文件,积极为“保民生”提供司法保障。如河北高院制定了《司法为民二十条措施》、内蒙古高院出台了《关于为全区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意见》、上海高院印发了《上海法院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江苏高院下发了《关于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做好涉及企业、民生案件的执行工作的指导意见》、湖北高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涉农案件审判工作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良好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意见》、安徽高院制定了《关于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导意见》、广东高院印发了《关于为我省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全面有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若干意见》、海南高院下发了《司法为民30条工作措施》、西藏高院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推进农牧区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等。

三是坚决惩处刑事犯罪,依法“保稳定”。全国各级法院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保稳定的要求,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从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家政权、确保社会稳定的高度,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依法惩处各类刑事犯罪,共审结一审刑事案件76.7万件,判处罪犯99.7万人,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最高人民法院在依法行使死刑复核权的同时,注重加强对刑事新类型案件、疑难复杂案件、社会敏感案件和大案要案的监督指导,出台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及指导性文件。为依法惩治洗钱等犯罪活动,制定了《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洗钱、资助恐怖活动等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进行了细化;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强烈要求严惩醉酒驾车犯罪的司法需求,公布了《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及两起典型案件,统一处理醉酒驾车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标准,有效遏制了酒后和醉酒驾车犯罪的多发态势;为贯彻落实全国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依法及时、准确、有力地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座谈会纪要》,推动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依法有序开展;为配合打击整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对处理当前形势下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等犯罪活动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标准。此外,还单独或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办理生产、销售假药、劣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在执行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期间犯新罪应如何处理的批复》、《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

(四)》、《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案件正确适用死刑问题的指导意见》、《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办理制毒物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司法指导性文件。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在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依法惩治各类刑事犯罪的同时,还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监督指导下,妥善处理了一批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如新疆法院把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暴力恐怖犯罪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抽调刑事审判骨干,充实相关法院审判力量,开展审判“7?5”案件法律适用问题调研,下发指导意见,统一执法尺度,加强对下监督指导,确保“7?5”案件的审判依法、有序进行,共审结三批“7?5”案件,积极回应了各族人民群众的关切,严厉打击了“三股势力”的嚣张气焰。此外,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还积极参与平安创建、职务犯罪预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区矫正工作,以预防减少犯罪,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大力促进社会矛盾化解

2009年,全国各级法院着力加强调解工作,构建符合国情的调判结合工作机制,在所审结的一审民事案件中,调解和撤诉结案359.3万件,占62%,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

紧紧围绕“案结事了”,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高度重视调解工作,把调解作为民事审判工作的首要选择,自觉主动地适用调解方式处理矛盾纠纷,强化全程调解、全员调解、全面调解,抓好立案调解、委托调解,尽可能实现案结事了。在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调解工作的实际需要,在法官配置、经费保障、物质装备等方面向调解倾斜,积极依靠党委领导和政府支持,有效整合一切有利于调解的资源,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大合力;在工作机制上,积极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成效考评机制,健全调解激励机制,引导、支持广大法官创新调解方法,提高调解水平。在加大调解工作力度的同时,对于没有调解可能的案件,及时判决。为总结交流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的成绩和经验,认真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召开了全国法院调解工作经验交流会,进一步研究部署了人民法院调解工作;上海二中院、武汉中院、北京朝阳区法院、安徽阜南县法院等50家中级、基层人民法院在探索调解机制、完善调解制度、创新调解方法、提高调解能力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受到最高人民法院通报表扬,全国各级法院积极学习先进法院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的科学发展。

推动建立大调解格局,形成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最高人民法院于去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对发挥人民法院在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作出具体指导和全面部署。各地、各级法院按照《意见》的要求,充分发挥审判权的规范、引导和监督作用,完善诉讼与仲裁、人民调解、行政调处、行业调解以及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机制,推动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组织和程序制度建设,促使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更加便捷、灵活、高效,为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如四川高院联合四川省政府法制办、省司法厅,邀请国内十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召开“能动司法与大调解”论坛,有力推动了四川法院立案统筹协调、基层便民调解、司法类型化调解、司法全域调解、调解考评激励的大调解格局的构建和发展;福建高院、上海高院出台推动诉调对接,构建纠纷解决机制的相关工作意见,山东高院召开全省法院推动建立纠纷解决机制会议,对各自辖区大调解格局的建立健全以及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作出明确要求和有力部署。

(四)探索化解行政争议新机制,促进和保障和谐的社会管理秩序

探索化解行政争议新机制,是人民法院顺应我国国情和现阶段特定的社会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人民司法事业实现与时俱进的重要实践,是行政审判工作积极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的有益尝试。2009年,人民法院着眼于促进社会和谐,积极探索行政诉讼案件协调和解等工作机制,促进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互相理解、彼此沟通,妥善化解行政争议。各级法院审结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劳动和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工商管理等行政诉讼案件3.8万件,同比上升18.4%;审结城建、公安、交通行政诉讼案件3.5万件,同比下降18.5%。

一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全国法院建立和完善诉求畅通机制、巡回审判机制、协调和解机制、互动联动机制以及能动司法机制等,有效发挥了行政审判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在促进和谐的社会管理关系形成方面所具有的作用。同时,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各级人民法院选调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和行政机关沟通的法官从事行政审判工作,保持行政审判队伍的相对稳定;继续加强司法与行政的良性互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工作交流机制,形成诉讼与非诉讼、行政手段与司法手段的相互衔接;积极推进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合力;强化能动司法功能,通过个案司法建议帮助行政机关提高行政执法水平,通过提供法律咨询促进行政机关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大力加强行政审判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积极动员各方力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争议案件得到了更好的化解,在去年审结的行政诉讼案件中,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和解后撤诉的案件4.3万件,占一审行政案件的35.9%。

为了进一步推动司法和行政的良性互动,进一步优化行政审判的司法环境,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年初就推行行政审判白皮书制度进行了部署。目前这一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一些法院根据辖区实际情况,针对行政审判工作中反映出来的行政执法问题,起草和公布了行政审判白皮书,得到了当地党委、人大、政府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如浙江高院《2008年全省法院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情况报告》获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要求全省行政机关认真研究进一步加强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河南高院《2008年全省法院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报告》发布后,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新民均作出相关批示,要求认真总结相关经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公正执法,以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深入开展“优化自主创新司法环境”主题活动,切实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对于激励自主创新、实现技术突破、打造知名品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具有独特作用。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对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也使知识产权审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报告》中提到,各级人民法院一年来共审结知识产权案件3.6万件,同比上升29.7%,这充分反映了司法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贯彻落实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有关人民法院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司法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了涉及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主导作用的工作重点、司法政策、体制机制、司法解释和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共36条具体意见,对人民法院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作出了全面部署;启动了全国法院开展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优化自主创新司法环境”主题活动,以进一步有效解决新形势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中影响和制约自主创新的突出问题,打造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司法环境;公布了2008年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和50件典型案件,积极发挥典型案例示范效应,引导社会公众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动树立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首次发布《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件报告》,集中公开了23件知识产权典型案件的判理摘要,以明确相关法律适用问题,维护知识产权司法标准的统一;公布了《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知识产权审判服务大局若干问题的意见》,就做好金融危机影响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提出了20条具体意见;制定《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进一步解决民事纠纷案件中对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下发《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统一专利侵权审判标准,确保修改后的专利法能够得以正确贯彻实施;出台《关于专利、商标等授权确权类知识产权行政案件审理分工的规定》,以解决此类案件的审理分工问题,为专利、商标授权确权程序的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地方各高级人民法院也纷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具体措施,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如北京高院出台了《关于审理外观设计专利案件的若干指导意见(试行)》、江苏高院制定了《关于建立江苏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蓝皮书制度的意见》、浙江高院印发了《关于审理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的若干解答意见》、山东高院制定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精细化管理精品案审判工作的意见》、青海高院下发了《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认定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等。

(六)加强执行工作长效机制建设,解决执行难问题有较大突破

执行难仍然是长期困扰人民法院工作开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民法院以集中清理执行积案为突破口,以完善执行制度、规范执行活动为保障,切实加强执行工作,各级法院执结新收案件244.6万件,标的额5760.1亿元,同比分别上升9.9%和9.5%。

深入开展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全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2009年,经过深入细致排查,人民法院将2007年以前积累的340多万件执行案件纳入清理范围。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有关部门组成了7个督查组,分赴清案任务较重或者清案工作进展缓慢的十三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督查,检查高、中、基层法院的执行卷宗千余宗,并召开汇报会,形成《全国部分地方执行工作典型经验》,指导各地法院均衡推进清案工作;向各地交办挂牌督办案件197件,及时了解进展情况,及时协调督办,并逐案提出处理意见;先后召开十次全国清理执行积案活动视频会议,就清理积案活动期间的结案标准、执行信访、执行长效机制建设、构建执行监督体系等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向各地交办重复信访执行积案1014件,交办涉金融案件302件,要求各地高度重视,严格落实责任制,研究执行措施,及时上报办理情况。全国各级法院通过提级执行、指定执行等方式,实行强制被执行人报告财产、悬赏举报、强制审计等方法,切实加大清理积案力度,经检查验收,各级法院共执结各类积案340.7万件,标的额约3430亿元,有效化解了一大批执行积案。

强化执行联动工作机制,努力构建综合治理执行难的工作格局。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政法委联合下发《关于规范集中清理执行积案结案标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清理执行积案的结案标准;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国清理执行积案期间人民法院查询法人被执行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开户银行名称的通知》,对清理执行积案期间人民法院查询法人或其他组织为被执行人银行结算账户开户银行名称的程序、提交材料、期限及争议解决等问题予以规范;向全社会开通“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平台”,方便当事人查询相关执行信息;与质检总局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合作,向全国法院开通“全国组织机构代码共享平台”,并组织召开了“全国组织机构代码共享平台”查询使用培训会议,确保全国法院正确使用该系统,以规范查询工作。广东高院邀请驻粤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零距离”接触法院执行工作,开展人大代表“百场见证执行”活动,以增强执行工作的受监督程度,扩大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的社会影响。

改进和完善执行工作体制机制,确保执行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执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理执行线索和突发事件;完善立、审、执协调配合机制,加强立案、审判和执行三个环节的协作配合,形成法院内部解决执行难的合力;建立有效的执行信访处理机制,从基层抓起,从源头抓起,进一步规范执行信访案件的办理流程;建立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督促查处个别人或主体非法干预、阻碍、抗拒执行的违法违纪行为;优化执行职权配置,统一执行机构设置,稳步推进执行工作改革;强化执行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执行公正,提高执行的公信力;完善和细化现有执行工作考核体系,提升法院执行干警职业道德修养。此外,北京、江苏、山东、四川、重庆等地高级人民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切实改进和完善执行工作体制机制,着力推进执行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要求,就执行案件差错分析和责任倒查、执行案件流程管理、执行案件期限、执行分权、执行财产查控管理等问题出台本辖区适用规范,有效促进了本地执行工作制度构建和规范化建设。

(七)创新涉诉信访工作方法,方便当事人依法表达诉求

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益,指导全国法院着力创新涉诉信访工作方式方法,改善人民群众来访接待条件,提高办案质效,抓好初信初访,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涉诉信访,维护群众利益。

加强立案信访窗口建设,把立案信访窗口作为联系群众的重要场所。在总结全国9省市相关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立案信访窗口”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督促全国各级法院加强“立案信访窗口”建设,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增进审判机关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促进社会和谐安定,树立良好的司法形象。《意见》确立了“立案信访窗口”诉讼引导、立案审查、立案调解、救助服务、查询咨询、判后答疑、信访接待等八项基本功能;明确了立案信访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办事公开制、文明接待制、岗位责任制五项工作制度;详细规定了“立案信访窗口”的基础设施配置标准,接访工作人员的岗位要求、行为规范和接待用语,切实推进“立案信访窗口”建设活动深入开展。目前,全国已有78%的基层人民法院和85%的中、高级人民法院建立了规模不等的立案信访大厅,有力地促进了审判工作发展。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把信访接待、审查立案与诉讼服务有机结合,全员参与,归口处理,分层接待,责任落实,强化监督,讲求实效。天津市三级法院大力强化立案信访窗口的诉讼服务功能,规范接待秩序,保障群众诉权,促进案件流转。北京、山东、广东、福建等地多年来重视“立案信访窗口”建设,通过“争先创优”等评比活动,“立案信访窗口”的普及率较高,涌现出了北京朝阳区法院、山东新泰市法院、广东佛山南海区法院、福建三明中院等先进典型。

推动涉诉信访长效机制构建。根据信访工作形势需要,经中央批准,最高人民法院在原有一个立案庭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立案二庭,着力优化立案信访审判资源,促进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立案信访案件的实际情况,重新组建了综合、立案、刑事、民事、行政、办信等十四个合议庭,明确了各合议庭的职责分工,实行从接谈处访、审查立案及判后释疑全过程负责处理的工作模式,实现了接访办案模式的新转变;优化办信工作模式,设定分拆、录入分流、初审三个程序对来信进行筛选,将具有诉讼或实质性涉诉来访内容的信件分离出来处理,办信工作效率和来信处理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全年共登记来访74083件(次),办理群众来信136851件。建立和完善院庭领导定期接待群众来访、法官带案下访、驻地接访工作等制度,引导信访重心下移,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向涉诉信访高发省份派驻工作组,把接访和案件审查工作相结合,并与所在省区各级法院相互协作,建立上下级联动机制,有针对性地通过接访解决重点案件,同时将接谈案件的审查处理情况及时向上访人和有关部门进行反馈和沟通,初步实现了把进京上访群众引导到当地,减少了群众诉累,2009年全年,工作组就地开展涉诉信访接待共计4887件次。对长期重复上访案件开展了涉诉信访甄别审查工作,部分案件采取听证制度,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信访部门人员、群众代表等参加,全年共分9批审查、甄别上访老户案件2871件。出台《关于从源头上减少涉诉信访的若干意见》,以进一步加强涉诉信访工作,规范司法行为,改进审判作风,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促进司法公正,切实化解矛盾纠纷,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问题,2009年,各级法院共接待群众涉诉来访105.5万人次,同比下降9.4%。

(八)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法院工作机制

2009年是全面落实我国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任务的第一年。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具体部署,最高人民法院牵头实施其中12项改革任务,并协助其他部门实施43项改革任务。为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实现人民法院科学发展,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下发了《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该《纲要》包含2009-2013年深化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主要任务、工作要求等内容,对人民法院新一轮司法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为保证该《纲要》得到有效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还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的实施意见》。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按时完成了中央部署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陪审员制度改革、执行制度改革、司法公开制度改革等5项牵头改革任务,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人民陪审员工作若干问题的答复》、《关于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等文件。此外,最高人民法院牵头负责的量刑规范化和审理程序改革等其他7项改革任务,也在扎实推进中,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承担的43项协办改革任务,作出详细分工,确定具体的承办单位,并按要求开展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按照“三五”改革纲要的要求,积极探索推行各项司法改革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在量刑规范化试点工作中,各试点法院切实采取措施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增强量刑工作的透明度,办案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陕西高院在全省法院深入开展审判工作“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和征询旁听庭审公民对案件裁判意见活动,积极推进司法民主和司法公开,获得人民群众的肯定等。

(九)加强反腐倡廉和司法作风建设,全面提高队伍素质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人民法院反腐倡廉工作,努力提高人民法院队伍整体素质,为做好人民法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深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为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队伍建设,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部署开展了“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意见》,明确了活动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方式和基本要求。提出了2009年的活动方案,紧紧围绕更新理念和改进作风的重点,着力加强对“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的学习教育以及专项培训、反腐倡廉、民意沟通、涉诉信访等10个方面的具体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把主题实践活动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大学习、大讨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形成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良好氛围。

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一是加强廉政教育。以黄松有腐败案件为反面教材,深入开展司法廉洁大讨论活动,强化警示教育,提高法院领导干部的廉洁意识,引导法院干警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最高人民法院干警结合法院系统内的违纪违法案例,写出了心得体会,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出台了“五个严禁”规定,并派出6个工作组到各地法院检查落实情况;建立了司法巡查制度,对四个高院的审判、执行等工作进行了巡查;在审判、执行部门配备廉政监察员,加强了对审判、执行工作的直接、实时监督;向社会公布违纪违法举报网站和举报电话,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公布《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从政治纪律、办案纪律、廉政纪律、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失职行为、违反管理秩序和社会道德行为等六个方面,对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和业外活动进行了全面规范。三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全国各级法院以落实“五个严禁”为重点,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清除害群之马,纯洁法官队伍,共处理违纪违法干警795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的137人。

切实提高法院队伍素质。一是加强法官培训。大力推广法官教法官、岗位练兵、挂职锻炼等方式,实现了由知识型培训向知识与能力结合型培训的转变;启动了对全国中级、基层法院院长的轮训工作,计划用两年时间对3500多名院长轮训一遍,去年已举办4期培训班,近1000名院长参加培训;组成讲师团分赴辽宁、黑龙江、安徽、青海、甘肃、宁夏等六省区开展巡回授课活动,培训法官3万余人次;各地法院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扩大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效果,有效提高了法官做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人才规划。完成了《全国法院人才队伍战略研究报告》,组织开展了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评审工作,健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用人机制,激励广大干警干事创业。三是加强司法作风建设。深入开展院风院纪整顿活动,完善行政管理等多项规章制度,使机关作风明显转变;在全国法院深入开展“司法作风大检查”活动,重点加强对立案、庭审、调解、执行和信访等办案环节的检查,及时纠正一些法官工作中存在的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文明等现象;确立了“公正、廉洁、为民”的人民法庭庭训,激励广大法庭干警改进作风、做好工作;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最高人民法院建院60周年为契机,认真总结人民法院工作经验,积极做好司法宣传工作,组织全国法院进一步学习“创新管理保公正”的“东营经验”和宋鱼水等优秀法官的工作方法,举办了“人民法官为人民,警徽闪耀映天平”司法警察先进事迹报告会,表彰了一批优秀法院干警,全国法院涌现出了广东梅州中院、新疆喀什中院和南京军区军事法院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以“群众信服的好法官”陈燕萍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

(十)努力拓宽接受监督渠道,确保人民法院工作健康发展

主动接受监督,是人民法院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进一步增强司法民主和审判工作透明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的必然选择。全国各级法院高度重视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以及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专家学者、律师、基层群众等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始终把接受监督作为实现司法公正的有力保障。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共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及其他事项766件,走访、接待全国人大代表483人;共办理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及其他事项140件,走访、接待全国政协委员121人;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邀请各级人大代表5万余人视察法院工作6千余次,邀请各级人大代表8.4万余人旁听案件庭审1.7万余次;各级法院积极支持、配合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共审结检察机关对生效裁判提出的再审抗诉案件9332件,其中,原判正确予以维持的3070件,改判2017件,发回重审732件,以调解、撤诉等方式结案3513件。认真对待检察机关提出的检察建议,及时检查和纠正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规范接受监督工作,畅通监督渠道,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成立了人民监督工作办公室,专门负责与人大、政协机关的工作联络;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工作联络;协调办理专家学者、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建议、意见;研究制定人民法院接受监督制度及开展相关工作;并负责完成其他交办工作。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共邀请各方面代表召开座谈会33次,聘请40名特邀咨询员和60名特约监督员,重点加强对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监督;首次邀请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全国人大代表视察了内地法院,受到港澳人大代表的欢迎;出台《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认真听取媒体和网民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召开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主要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座谈会,建立了高层沟通机制;组织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联络工作座谈会,通报情况,交换意见,落实了定期联络工作制度,进一步拓宽了民主监督的领域。

三、五大任务描绘了人民法院2010年工作蓝图

受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人民法院工作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显增多,案件数量持续上升,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任务更加繁重艰巨。2010年,全国各级法院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本次大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和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深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努力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的新发展。具体而言,要着力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依法履行审判职能,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是要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好司法服务。高度重视国际金融危机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任务,大力加强民商事审判工作,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司法保障。高度重视能动司法的作用,围绕中心,着眼大局,积极主动地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强化措施。高度重视司法政策的指导作用,善于把握经济发展形势,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保障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要为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供更好司法服务。认真负责审理好涉民生案件、行政诉讼案件、国家赔偿案件,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认真负责解决好涉诉信访问题,积极化解社会矛盾。认真负责落实好便民利民措施,真正做到司法为了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

三是要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好司法服务。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把握好宽严的重点和幅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加大扫黑除恶力度;加强刑事被害人救助、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工作,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相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活动,齐心协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2010年我国将举办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为确保这两项活动能够顺利平安举行,最高人民法院和相关法院将对活动可能涉及的各类法律适用难题开展前瞻性研究,制定司法应对措施,为两项活动顺利举行提供良好法律服务和有力司法保障。

(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高效

一是在健全完善审判管理机制上取得新进展。加强审判绩效考评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调解工作、执行工作考评机制以及案件质量评查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审判、执行工作的动态分析和评查工作,建立健全收结案动态平衡机制。上级法院要加强对下级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考核评价。

二是在健全完善司法公开、司法民主机制上取得新进展。完善司法公开制度,通过发布新闻、完善网站、设立开放日等措施,做到阳光司法、透明公开。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监督审判活动、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完善民意沟通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及时制定落实整改措施。

三是在健全完善执行工作机制上取得新进展。探索建立执行快速反应、财产调查与管理、委托评估拍卖、执行差错分析与责任追究、委托执行案件管理监督等制度。加强执行联动机制构建,巩固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各界配合的执行工作格局,动员并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解决执行难问题。

四是在健全完善涉诉信访工作机制上取得新进展。落实领导责任、办案人员责任和依法纠错原则,从源头上减少涉诉信访问题;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上级法院带案下访、巡回接访等制度,引导信访下移;落实信访案件终结规定,对合理诉求、实际困难确已解决的,按照有关规定作出终结,对确有困难需要继续帮扶的,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和政府支持,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三)努力提高队伍素质,确保公正廉洁司法

一是狠抓学习,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法院的要求,组织法官深刻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影响;深刻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

二是狠抓廉政,促进司法廉洁公正。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严格自律,同时充分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和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坚持不懈地抓好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针对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岗位和环节,进一步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同步推进。大力推行廉政监察员和司法巡查制度,使监督更加扎实有效。完善举报查处机制,以查处“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为重点,坚定不移地落实“五个严禁”。

三是狠抓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增强法官的群众观念,切实解决“权从何来、为谁司法、靠谁司法”的问题,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健全联系群众制度,真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讲究司法礼仪,改善服务态度,弘扬司法文明,树立良好形象。

(四)大力加强基层建设,进一步夯实法院工作基础

一要着力提高基层法官的能力水平。创新法官培训方式,大力推进法官教法官、岗位练兵等活动,发挥资深优秀法官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继续做好中级和基层法院院长培训工作。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法官的培养。继续推行法官逐级遴选、新进人员到信访窗口接受锻炼等做法,切实增强法官的司法能力。

二要着力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指导。上级法院要按照依法监督、审级独立、上下互动的原则加强对下级法院的监督指导,并注意把握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积极探索上级法院在司法警务、档案管理、行政装备、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监督指导的方式方法、范围程序,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工作机制,更好地为执法办案服务。

三要着力解决基层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上级法院要把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充分体谅基层工作的难处和基层法官的辛苦,努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切实解决好影响基层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

四要着力推动各级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按照“科技强院”的要求,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加强局域网和广域网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信息技术在审判、执行、信访等工作中的应用,实现对各项工作的全面、动态和实时监控,确保办案质量和效率;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保证信息传输和网络服务的可靠性。

(五)牢固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共同维护司法公正

人民法院处于化解社会矛盾的前沿,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民法院工作,必须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并在落实监督工作责任、增强监督工作实效、完善监督工作机制上下功夫。要切实贯彻本次大会决议精神,精心梳理、认真研究会议期间代表、委员对人民法院工作提出的意见建议,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答复。要认真贯彻落实《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向人大常委会做好专项报告工作,并认真研究处理人大常委会对专项报告的审议意见。要积极配合、参与人大常委会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活动,依法做好司法解释报人大常委会备案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联络制度,主动向人大报告工作,更加广泛地听取人大代表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认真接受政协民主监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不断改进人民法院各项工作。

第四篇:2011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王胜俊

发08:48:

2011-03-20

3月1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决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大力加强审判、执行工作和自身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2086件,同比下降6.99%;审结10626件,审限内结案率为98.31%。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1700263件,同比上升2.82%;审结、执结10999420件,审限内结案率为98.51%,结案标的额15053.43亿元。

一、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司法需求,努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最高人民法院始终坚持能动司法理念,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找准审判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切入点,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努力加强对新类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监督指导。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一些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困境,大量合同纠纷及企业破产、强制清算等案件进入法院,法律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加剧。最高人民法院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先后制定涉及金融期货、外商投资、劳动争议、旅游纠纷等领域的20个司法解释和43个指导性意见,指导地方各级法院依法审理借款合同、企业破产、公司清算、项目转让等纠纷案件,妥善解决企业职工安置、债权人保护等问题,为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理顺市场竞争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制定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等重大活动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指导地方法院妥善审理相关案件。及时就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引发的涉灾案件进行审判指导,为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司法保障。按照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加强对西部法院的工作指导。

积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司法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关于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若干意见》,对妥善审理相关案件提出要求。加强对金融案件的审判指导,切实保护金融机构合法债权,防范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各级法院审结融资、证券、保险、票据、担保等金融纠纷案件578919件,同比上升11.63%。根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更加注重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完善,更加注重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更加注重平等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各级法院审结合同类案件3239740件,同比上升2.71%。依法支持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审结企业兼并、改制、破产、强制清算、股份转让等案件14694件,同比上升56.90%。妥善审理个人住房、汽车买卖、旅游服务及其他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促进扩大内需。依法惩治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制定审理油污损害赔偿案件司法解释,探索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推动地方法院设立环保法庭,依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各级法院共审结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案件12018件,同比上升2.83%。

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司法保障。加强对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以及现代服务业商标的保护,促进自主品牌的形成和发展。依法妥善审理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案件,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公众合法权益。制定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境外作品著作权纠纷和网吧著作权纠纷等案件审判指导意见,调整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级别管辖标准,统一法律适用尺度,促进形成鼓励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法治环境。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积极参与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依法审判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2010年,各级法院审结知识产权案件48051件,同比上升32.96%。加强知识产权法制宣传,发布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报告和典型案例,开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站,提高知识产权审判透明度,保障司法公正。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签署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合作备忘录,聘请“两院”院士、专家担任科学技术咨询顾问,为知识产权审判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涉外、涉港澳台案件审判和外事工作。依法审理外商投资、贸易等纠纷案件,维护公平交易投资环境,各级法院审结涉外商事、海事、海商案件20258件,同比上升0.83%。加强涉港澳台案件审判工作,制定《关于审理涉台民商事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规定》等司法解释,依法维护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合法权益。加强外事工作,成功举办第四次亚太司法改革论坛,完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最高法院院长交流机制,开启“金砖四国”的司法交流,促进我国与外国的司法交流与合作,树立中国司法的良好形象。

二、依法惩治犯罪,妥善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最高人民法院始终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指导和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依法惩治刑事犯罪,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惩治刑事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指导各级法院正确把握法律政策,依法定罪量刑。各级法院全年审结一审刑事案件779641件,判处罪犯1006420人,同比分别上升1.68%和0.98%。依法严惩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等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继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惩杀人、绑架、抢劫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暴力犯罪以及盗窃、抢夺、诈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依法严惩伤害幼儿园儿童、中小学生和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有效遏制严重刑事犯罪上升势头,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各级法院审结上述案件265397件,判处罪犯370452人,同比分别下降0.70%和1.24%。积极参与反腐败斗争,依法严惩贪污、贿赂、渎职犯罪,审结此类案件27751件,判处罪犯28652人,同比分别上升7.10%和9.25%。依法打击利用互联网或手机制作、复制、传播淫秽信息犯罪,净化社会环境。制定关于审理伪造货币、非法集资以及国家出资企业中职务犯罪案件等司法解释,依法打击假发票、假币、商业贿赂、证券期货犯罪,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制定《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规范自首、立功的认定标准、查证程序和从宽处罚幅度。制定《关于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若干意见》,将化解社会矛盾贯穿刑事审判各个环节。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深化少年司法制度改革,探索社会延伸保护、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消灭制度等做法。严格规范减刑、假释工作,确保减刑、假释公平公正。积极参与特殊人群帮教管理,与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社区矫正等工作。

加强诉讼调解,推动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指导各级法院更好地运用调解手段化解矛盾,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坚持合法自愿原则,对依照法律可以调解、根据案情能够调解、调解处理效果更好的案件,首先选择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各级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65.29%,同比上升3.31个百分点。着力构建贯穿立案、审判、执行全过程,覆盖刑事、民事、行政、执行各领域的调解、协调、和解工作机制,加强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工作,加大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力度,积极促成执行案件和解,尽可能通过调解化解矛盾纠纷。注重规范调解工作,正确处理调判关系,对不宜调解以及调解不成的,及时依法作出裁判。加强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社会团体、律师、专家、仲裁机构的作用,通过在法院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等做法,引导当事人就地、就近选择非诉方式解决纠纷。积极推动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三者之间在程序对接、效力确认、法律指导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共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依法保护群众诉权,提高行政审判和国家赔偿工作水平。各级法院认真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依法保护行政诉讼当事人诉权的意见》,畅通行政诉讼渠道,共受理行政案件135679件,审结129806件,同比分别上升6.77%和7.70%。集中开展行政申诉案件专项复查活动,通过案件评查、再审纠错等工作,妥善处理了一批行政申诉案件。认真贯彻实施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及时出台工作意见,对国家赔偿案件的受理、审理、决定、救济与执行等问题进行全面指导,推进国家赔偿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三、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依法维护人民权益

最高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司法为民理念,指导和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认真解决诉讼难、执行难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关切和期待。

依法妥善审理涉及民生等案件。高度关注群众对住房、就业等问题的关切,依法妥善审理房屋买卖、劳动争议等案件。妥善调节婚姻家庭、人身财产关系,注重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合法权益,各级法院审结离婚、抚养、继承等婚姻家庭案件1428340件,同比上升3.45%;审结人身损害赔偿案件779340件,同比上升22.71%。依法妥善审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非法占用耕地等案件,积极参与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活动,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审结涉“三农”案件238913件,同比上升3.02%。依法严惩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涉军案件审判工作的通知》,指导各级法院妥善审理涉军案件,依法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切实加强司法便民工作。加强和规范“立案信访窗口”建设,建立健全首问负责、服务承诺、办事公开、文明接待、岗位责任等制度,改进诉讼引导、查询咨询服务,改善信访接待设施,为群众提供良好的诉讼环境。加强边远或交通不便地区的人民法庭建设,在相关案件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劳动争议、金融等专门合议庭或审判庭,推广远程立案、“一站式”服务等举措,积极探索网上预约立案、送达、庭审等方式,为群众诉讼提供便利。制定《关于大力推广巡回审判方便人民群众诉讼的意见》,推进巡回审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更好地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统一要求,全国有693个新建审判法庭和600多个人民法庭完成了无障碍设施建设,方便残疾人诉讼。加强司法救助工作,为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减免诉讼费9656.47万元,同比增加41.51%。

高度重视解决涉诉信访问题。坚持把处理涉诉信访案件作为联系群众、倾听民意、为民解忧的重要途径,依法解决群众信访中反映的问题。认真做好集中清理涉诉信访积案工作,最高人民法院派出12个合议庭和案件复查组,帮助信访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法院清理信访积案。制定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坚持领导干部定期接访、法官带案下访、巡回接访等做法,尽力把问题化解在基层。一手抓积案化解,一手抓审判质量,注重从源头上减少涉诉信访案件,各级法院全年接待信访1066687人次,同比减少21.43%。

努力破解执行难问题。为巩固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成果,积极推动建立化解执行难问题长效机制,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会同19个中央和国家机关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和完善执行联动机制若干问题的意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初步构建了综合治理执行难问题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加强执行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执行信息查询制度,强化对执行权的内部监督制约,重点解决消极执行等问题。充分利用督促执行、提级执行、指定执行等方式,不断提高执行的质量和效率。开展创建“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活动和委托执行案件集中清理活动,努力形成良好的化解执行难问题的工作机制。一年来,各级法院执结新收案件2508242件,同比上升2.54%;执行标的到位率73.82%,同比上升8.22个百分点。

四、继续推进司法改革,维护司法公正

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最高人民法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推进改革,进一步加强司法公开、司法民主、司法监督等制度建设。

推进司法公开和司法民主。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进一步明确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六个方面必须公开的内容、程序和方法。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发布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全面改版政务网站,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完善群众旁听庭审、裁判文书网上发布、诉讼档案查询、庭审活动录音录像等制度,为促进司法公开提供制度保障。确立100个“司法公开示范法院”,总结推广各地法院推行“阳光司法”的经验做法,推进司法公开规范化。在全国开展“司法公开宣传月”活动,充分借助社会媒体,宣传人民法院工作,增强司法工作透明度。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拓宽参加审判活动的范围,人民陪审员全年参与审判案件912177件,同比上升44.33%,有效发挥了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重要作用。

切实维护司法公正。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是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水平的重要手段。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审判管理办公室,加强对审判流程和办案质量效率的管理监督。全面推行量刑规范化改革,制定量刑程序规则,确立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量刑方法,规范法官裁量权,促进量刑公平公正。完善刑事证据制度,会同中央政法部门制定《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严格刑事案件特别是死刑案件证明标准,明确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被告人供述不得作为定案证据,确保刑事审判质量。推进民事、行政诉讼制度改革,开展小额案件速裁和行政诉讼简易程序试点工作,做到难案精审、简案快结。制定《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及时发布典型案例,加强对疑难复杂案件的审判指导。加强再审工作,各级法院审结再审案件46214件,因原判确有错误或其他法定事由改判的11729件,占生效裁判的0.17%。

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和人大监督、政府支持,认真参与政法编制分配工作,积极推进法官招录培养体制和司法考试改革,切实解决一些地方法院法官提前离岗离职问题,缓解基层案多人少矛盾。推进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起法院经费保障制度体系。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启动人民法院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修订法庭建设标准,进一步改善基层司法条件。制定人民法院援藏、援疆指导意见,全面加强人才、业务、物质援助工作。

五、牢牢抓住法院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提高司法能力和水平

队伍建设始终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根本。针对人民群众反映的法官工作和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在加强能力、作风、廉洁建设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法院队伍整体素质。

着力提升司法能力。组织开展全员大培训,提高法官正确适用法律、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最高人民法院完成对3622名中级、基层人民法院院长的轮训,提升法院院长的履职能力。举办全国高、中级法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千人培训班,提高刑事审判法官把握刑事政策的能力。对3万多名执行人员和近2千名国家赔偿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适用法律的能力。高级人民法院轮训法庭庭长8899人,同时加强对法官的岗前培训、晋职培训和专题培训。推进民族地区法院双语法官培养,帮助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法院编写双语法官培训教材,开展东、西部法院之间干部挂职交流等工作,支持西部法院提高队伍素质。实行上下级法院之间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培养熟悉基层工作的优秀干部。各级法院组织开展岗位标兵、办案能手评选活动,激励法官加强学习实践,努力提高司法能力水平。

大力改进司法作风。深入开展群众观点教育,进一步深化法官对人民法院人民性的理解和实践,自觉坚持群众路线。健全民意收集机制,畅通民意沟通渠道,组织开展法官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等活动,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培育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修订《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法官行为规范》,制定《人民法院文明用语基本规范》,引导法官改进司法作风。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宣传学习“群众信服的好法官”陈燕萍、“时代先锋”全国优秀法官龙进品、勇斗歹徒光荣牺牲的全国模范司法警察钟世鑫等先进典型。去年,全国各级法院共有19060个集体、47298名个人立功受奖。其中,344个集体、489名个人受到中央有关部门表彰奖励。

努力促进司法廉洁。在各级法院领导干部中集中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在法官和司法警察中集中开展警示教育,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坚持“一岗双责”,发挥审判委员会、院长、庭长、政工和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加强对执法办案和法官队伍的管理监督。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人民法院司法巡查工作暂行规定》,完善司法巡查制度,先后派出8个巡查组,对部分地方法院开展司法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全国有26个高级人民法院、246个中级人民法院建立司法巡查制度,共对1803个下级法院进行了司法巡查。普遍建立廉政监察员制度,各级法院共任命廉政监察员30623名,较好地发挥了廉政监察员对审判一线的直接监督作用。严格落实“五个严禁”规定,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开展对违规收费、违规管理涉案款物、违规使用司法强制措施等问题的专项治理活动,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完善举报线索核查机制,高级人民法院全部开通与最高人民法院联网的违纪违法举报网站。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创新,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实施《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制定《关于在审判工作中防止法院内部人员干扰办案的若干规定》,努力从制度机制上促进司法廉洁。2010年,全国法院共查处违纪违法人员783人,同比下降1.51%。其中,受到政纪处分的540人,因贪污、贿赂、徇私枉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113人,同比分别下降4.09%和17.52%。

六、更加注重接受监督,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建设

强化监督制约,是人民法院正确履行职责、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进一步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积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努力促进司法公正廉洁,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去年全国“两会”结束后,最高人民法院认真梳理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审议意见共99项,逐一整改落实。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完善交办、督办、反馈机制,妥善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及其他事项796件。完善与全国人大代表日常联络机制,最高人民法院走访、接待和以其他形式与代表沟通交流、听取意见882人次。加强专项报告工作,就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报告,根据会议审议意见及时提出并落实加强民事审判工作的具体措施。

认真接受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办理政协委员提案,及时向全国政协委员通报法院工作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去年共办理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及其他事项130件,以座谈、走访、接待、邀请视察等多种形式与全国政协委员沟通、听取意见309人次。进一步完善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日常联络,认真听取意见建议。

依法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健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沟通机制,共同完善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诉讼和执行工作实施法律监督的有关规定,认真对待检察机关提出的检察建议,支持、配合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去年,各级法院共审结检察机关对生效裁判提出的抗诉案件9749件,其中,维持原判的3056件,改判1928件,发回重审721件,以调解、撤诉等方式结案4044件。

积极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最高人民法院从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律师和基层群众中聘请40名特邀咨询员和60名特约监督员,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与全国律协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律协反映的问题,保障律师依法履行职责。制定人民法院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意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对最高人民法院民意信箱收到的5685件网民留言,认真梳理分类,参照改进工作。

各位代表,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工作,全面提高法院队伍素质,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就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突出。面对新形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法院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审判工作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认识、研究和把握还不够深入,司法应对措施还有待完善,一些案件的诉讼难、执行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涉诉信访问题仍较为突出。二是一些司法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内部、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尚不完善,审判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一些法官司法能力不强,化解社会矛盾、处理复杂疑难案件的水平不高。四是有些法官群众观念淡薄,司法作风不文明、行为不规范、工作不细致,群众意见较大。五是少数法官司法不公、不廉,以案谋私,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同时,一些法院仍然存在案多人少、法官断层、人才流失、经费不足等困难。为此,我们将立足自身,积极争取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尽最大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最高人民法院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突出执法办案这个重点,强化队伍建设这个根本,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努力工作。

一要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着眼于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完善司法政策,加强司法解释,强化监督指导,为落实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司法保障。二是依法审理金融纠纷案件,妥善处理涉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揽子计划和“十二五”投资项目的案件,为维护金融安全提供司法保障。三是依法审理企业改制、破产等案件,既要促进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推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又要运用企业重组等制度,帮助符合产业调整要求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恢复生机,为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司法保障。四是依法审理各类投资纠纷案件,支持和保护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方向、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资本投入和流转行为,严格审查国有资产处置程序的合法性,依法保护中小投资者和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平等保护国家出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规范投资行为提供司法保障。五是依法审理各类环境保护纠纷案件,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司法保障。六是继续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为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司法保障。

二要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等问题,全面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严重刑事犯罪,依法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秩序、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经济犯罪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认真执行《刑法修正案(八)》,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坚持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认真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切实防止发生冤假错案。正确理解和把握“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更加有效地发挥调解和判决的作用,创新和完善司法调解机制,妥善审理各类民事、行政案件,努力做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促进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三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以进一步解决一些案件的诉讼难、执行难问题为重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依法公正审理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消费、社会保障以及婚姻家庭等涉及民生的案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措施,加强立案信访窗口建设,推广巡回审判方式,加强司法救助工作,依法受理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案件,着力解决一些案件的诉讼难问题。认真做好涉诉信访工作,有效解决群众信访中反映的合理诉求。强化案件责任查究,提高审判质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案件。开展反规避执行专项行动,从严惩处抗拒执行的行为,充分发挥执行联动机制作用,依靠制度优势,推动执行难问题的解决。

四要健全完善更加科学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以确保司法公正为目标,以实现司法公开和完善监督制约为重点,依法有序地推进司法改革。积极推进裁判文书上网、案件信息查询、诉讼档案查阅等工作,加大司法公开力度,以公开促公正。切实抓好已出台司法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重点是深化量刑规范化改革,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建立科学完备的审判管理体系,以制度保公正。以构建审判监督纠错新机制为重点,加强法院内部监督,完善接受外部监督的制度机制。

五要全面提高法院队伍素质。以培育良好的法官职业道德和提高司法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法院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弘扬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加强法官职业道德修养,强化群众观念,增进群众感情,改进司法作风,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能力建设,着力提高法官适用法律、化解矛盾、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司法廉洁教育,推动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健全司法巡查、廉政监察、网络举报受理、违纪线索核查等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最高人民法院“五个严禁”等制度,以更大的力度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确保司法公正廉洁。

六要更加重视加强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变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局面,是今年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人民法院工作的重点。完善宏观指导、分类指导机制,加强最高人民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指导。继续推动人员招录办法改革和司法考试改革,拓宽法官来源和渠道,完成法官员额编制标准和法官职务序列改革,加强中西部民族地区特别是西藏、新疆等地双语法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并完善法官择优遴选制度和有利于基层干警成长的选拔机制,进一步解决一些基层法院案多人少、法官断层、人才流失等问题。落实法院经费分类保障办法,建立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改善基层法院经费保障状况。加快办公办案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关爱法官身心健康,营造和谐工作环境。

各位代表,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人民法院工作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证。最高人民法院将认真贯彻执行本次大会决议,认真做好专项工作报告、司法解释备案、代表建议办理等工作,确保人民法院准确贯彻执行宪法法律。同时,更加自觉地接受政协民主监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以监督促廉洁、保公正。

各位代表,面对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人民法院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14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摘要)(全文)

2014-03-10 22:45:15 来源: 新华网 有7人参与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10日下午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摘要如下: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下,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1016件,审结9716件,比2012年分别上升3.2%和1.6%;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421.7万件,审结、执结1294.7万件,同比分别上升7.4%和4.4%。通过充分履行职能,为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依法惩治犯罪、保障人权、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依法惩治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犯罪。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95.4万件,判处罪犯115.8万人。依法严惩煽动分裂国家、暴力恐怖袭击等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犯罪,严惩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审结杀人、抢劫、绑架、爆炸、强奸、拐卖妇女儿童、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案件25万件,判处罪犯32.5万人。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有关部门发布指导意见,依法惩治性侵儿童犯罪和危害校园安全犯罪,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发布关于办理盗窃、敲诈勒索、抢夺等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各级法院审结侵犯财产犯罪案件30.3万件,判处罪犯39.8万人。发布关于办理寻衅滋事、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等刑事案件司法解释,指导地方法院正确审理相关案件,依法惩治破坏社会秩序犯罪。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统一法律适用,打击利用网络造谣传谣的犯罪行为,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依法惩治经济犯罪、贪污贿赂和渎职犯罪。发布关于办理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刑事案件等指导意见,各级法院审结传销、走私、洗钱、非法集资、金融诈骗、内幕交易、商业贿赂等经济犯罪案件5万件,判处罪犯6.9万人。充分发挥刑事审判在惩治腐败中的职能作用,加大对贪污贿赂等犯罪的打击力度,审结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2.9万件,判处罪犯3.1万人,其中包括***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等一批大案要案,促进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和污染环境犯罪。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司法解释,各级法院审结相关案件2082件,判处罪犯2647人。发布关于办理污染环境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加大惩处污染环境犯罪力度。公布王长兵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犯罪以及胡文标、丁月生投放危险物质污染环境犯罪等典型案例,有力震慑犯罪分子。

坚决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尊重和保障人权,恪守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等原则,严格排除非法证据,各级法院依法宣告825名被告人无罪,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加强与律师协会的沟通,高度重视律协、律师反映的问题,尊重和保障律师依法履职。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张氏叔侄强奸杀人案”等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从错案中深刻汲取教训,强化证据审查,发挥庭审功能,与公安、检察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坚守防止冤假错案底线。

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坚持合法自愿原则,规范司法调解,各级法院通过调解和撤诉方式处理案件479.8万件。依法支持仲裁机构发挥作用,执结仲裁裁决13.3万件。加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工作,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保障被害人合法权益。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加大诉前调解力度,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指导、支持人民调解,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诉前,促进社会和谐。

二、依法审理经济领域各类案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商事审判工作。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稳中求进提供司法保障,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商事案件395.7万件。发布企业破产法司法解释,规范破产程序,保障债权人公平受偿,各级法院审结企业破产案件1998件。发布保险法司法解释和出口信用保险司法解释,各级法院审结保险、证券、票据等金融纠纷案件71.4万件。

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依法保护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加大对网络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依法制裁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各级法院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10万件。积极参与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公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和典型案例,树立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良好形象。

加强涉外、涉港澳台、海事海商审判工作和司法交流合作。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各级法院审结一审涉外商事案件5364件,涉港澳台案件1.5万件,海事海商案件1.1万件。妥善审理海洋污染和资源开发等案件,切实维护国家海洋权益。高度重视涉港澳台、涉侨案件审判工作,维护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

三、坚持司法为民,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加强民事审判工作。依法保障和改善民生,各级法院审结一审民事案件355.4万件。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食品药品纠纷案件司法解释和加强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等指导意见,各级法院审结涉及人身损害、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消费等案件53.7万件。高度关注“三农”工作,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审结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宅基地纠纷、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案件20.3万件。高度重视保护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审结婚姻家庭、抚养继承案件161.2万件,促进家庭和谐。审结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案件2464件,推进环境公益诉讼,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强行政审判和国家赔偿工作。依法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各级法院审结一审行政诉讼案件12.1万件。妥善审理社会关注的房屋拆迁行政诉讼案件,既依法保护被拆迁人合法权益,又支持地方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加强行政案件协调和非诉行政案件执行等工作,促进化解行政纠纷。及时向行政机关反馈审判工作中发现的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促进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各级法院审结国家赔偿案件2045件,决定赔偿金额8735.2万元。

依法解决涉诉信访群众诉求。强化群众观念,加强源头治理,建立长效机制,坚持重心下移,不断加强涉诉信访工作。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督导合议庭,带案下访,促进问题就地解决。各级法院共接待群众来访53.9万人次,同比下降10.2%。推进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完善“诉访分离”和案件终结机制,推动律师等第三方参与化解信访案件。加强审判监督,保障当事人申诉和申请再审权利,审结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11.6万件,依法提起再审3万件,对原判确有错误或因其他法定事由改判7415件,占生效裁判的0.09%。

着力解决执行难问题。各级法院受理执行案件298.9万件,执结271.8万件,同比分别上升14%和10.2%,其中执结涉党政机关执行积案2.1万件,执行到位金额256亿元。去年底开展了涉民生案件专项集中执行活动,执结案件3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1.4亿元。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实行公开曝光;在中央文明办和公安部、国资委、工商总局、银监会、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部门的支持下,对7.2万名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了信用惩戒,约20%的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义务。全面推进与金融机构和国土资源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等协助执行部门“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机制建设,加大反规避执行力度。

方便人民群众诉讼。因地制宜推进诉讼引导、预约立案、电子送达、巡回办案、远程视频开庭等工作,加强立案信访窗口标准化建设,努力从立案、审判、执行、信访各环节消除群众诉讼障碍。推进人民法庭建设,方便群众就近诉讼。加强风险提示、判后答疑等工作,引导当事人理性诉讼。

四、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

加大庭审公开力度。积极推进阳光司法,全面客观公开案件事实、定案证据以及诉辩观点、判决理由,增进群众对司法裁判的了解和理解,彰显法治的文明和尊严。建成中国法院庭审直播网,各级法院直播案件庭审4.5万次。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多种媒体直播社会关注案件庭审情况,济南中院通过微博全程直播***案庭审情况,取得良好效果。

加快推进裁判文书上网。出台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建成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最高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3858份,地方各级法院上网公布生效裁判文书164.6万份,充分发挥裁判文书宣传法律知识、引领社会风尚、规范公众行为、树立正确导向的功能,传递法治正能量,同时促进法官提高业务素质和司法水平。

创新司法公开形式。加强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全面推进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公开,防止暗箱操作。加强最高人民法院政务网站建设,开通最高人民法院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建成“全国法院微博发布厅”,及时向社会发布、公开审判执行信息,方便群众通过新媒体了解法院工作。

加强司法公开技术支撑。制定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推进全国法院信息网络“天平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科技法庭,推进庭审全程录音录像。

五、推进司法改革,强化监督指导,提升司法水平

改革审判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配合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探索建立轻微刑事案件简易处理程序。指导设立专业法庭,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支持珠海横琴、深圳前海等地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新的法院工作模式。推进量刑规范化工作,制定关于常见犯罪量刑指导意见,促进量刑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加强人民陪审员工作。推进司法民主,畅通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监督审判工作渠道,各级法院组织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169.5万件,占一审普通程序案件的73.2%。启动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增加选任人民陪审员3.8万人。规范人民陪审员参审方式和流程,加强培训工作,提高人民陪审员履职能力。

加强监督指导和审判管理。制定践行司法为民、加强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意见,监督指导地方各级法院提升审判质量和效率。加强司法解释制定和清理工作,发布司法解释28件,充分发挥司法解释功能,促进改革发展,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社会进步。发布14个指导性案例,统一同类案件裁判标准。加强案件质量评查和审限管理,规范减刑、假释案件审理,严格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条件和程序,促进司法公正高效。各类案件一审后当事人服判息诉率为91.1%,二审后达到98.6%。

六、坚持从严管理,加强法院队伍建设

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坚持开门搞活动,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司法作风建设,公开曝光违纪案件,坚决查纠法院系统存在的“四风”问题。紧紧围绕立案、审判、执行等方面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制定31项整改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

加强纪律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开展司法廉洁集中教育活动,通报上海高院4名法官违纪违法等案件查处情况,以反面典型加强警示教育。出台进一步加强纪律作风建设的意见,坚持对法院队伍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颁布“十个不准”,对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行专项检查。对违规配置使用公车开展专项治理,清理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人员在企事业单位兼职。积极开展司法巡查和审务督察。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制度约束,健全“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查究”的监督防线。严格执行“五个严禁”规定,切实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最高人民法院查处咨询委员会原秘书长刘涌涉嫌受贿案,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各级法院共查处利用审判执行权违纪违法干警381人,其中追究刑事责任101人。

提高法院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推动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和法官、书记员职务序列改革,完善法官招录和遴选机制。从法学院校和律师队伍中选拔高层次人才,改善队伍结构。培训新任中级、基层法院院长365人次,培训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51万人次。

七、主动接受监督,不断改进工作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最高人民法院认真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积极配合开展专题调研和执法检查,认真听取各省区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加强司法解释备案和清理工作,废止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558件。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最高人民法院认真研究代表审议意见,逐条整改落实。

认真接受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主动向政协通报法院工作情况,办理全国政协委员提案84件。通过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联合开展重大课题研究等方式,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联系沟通。

积极接受检察机关诉讼监督。认真对待检察机关提出的检察建议,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关于死刑复核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支持、配合检察机关依法履行诉讼监督职责。依法审理检察机关对生效裁判提出的抗诉案件,共同维护司法公正。

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健全民意沟通机制,完善基层联系点制度,在最高人民法院政务网站开设“院长信箱”和“给大法官留言”专栏,认真办理群众来信,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高人民法院聘请第二届42名特约监督员,主动听取意见建议。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人民法院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有的案件裁判不公、效率不高,损害了有关当事人利益和司法公信力。二是一些法院仍然存在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等问题,在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方面还有差距。三是保障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四是一些法院管理行政化色彩浓厚,影响了审判质量和效率。五是少数干警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严重,司法行为不规范、不文明,对当事人冷硬横推、吃拿卡要,有的甚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群众反映强烈。六是随着案件数量持续增长,人民法院办案压力越来越大,部分法院案多人少、人员流失、法官断层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一些西部、边远、民族地区法院工作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等。对这些问题和困难,将切实采取措施,努力予以解决。

今年,人民法院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和本次全国人大会议精神,认真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牢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不断深化司法改革,切实做好执法办案等各项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严惩昆明“3·01”暴力恐怖袭击群众等一切暴力恐怖犯罪,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严惩破坏军事设施等犯罪,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积极参与反腐败斗争,加大依法惩治腐败犯罪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对贪污贿赂、渎职犯罪保持高压态势,促进建设廉洁政治。

二是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充分发挥刑事、民事、行政等各项审判职能,依法审理改革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案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加强对新类型案件的审理,依法保障经济体制改革顺利推进。高度重视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医疗、食品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案件,妥善化解相关矛盾纠纷。三是进一步强化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妥善审理涉民生案件,加强司法便民利民工作,进一步破解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等问题,决不让老百姓打不起官司,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审判管理,规范司法行为,强化监督指导,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规范裁判文书格式,强化裁判文书说理,让当事人无论输赢都明明白白。健全完善预防和纠正冤假错案工作机制,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保护无辜者不受追究。更加自觉地接受各方面监督,以监督促公正。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司法改革。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推进各项改革,制定、实施《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按照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原则,推进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解决审判权运行中的行政化问题。全面推进量刑规范化工作,统一量刑标准。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最高人民法院及东中部14个省区市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依法全部上网公布,其他省区法院3年内全部实现这一目标。对减刑、假释案件实行开庭审理,加大暂予监外执行的公示力度,确保减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公开公平公正。推进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完善申请再审和申诉立案受理制度,严格涉诉信访终结程序,积极开展网上信访、巡回接访、带案下访等工作,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推进知识产权法院和资源环境审判机构建设。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认真研究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试点方案,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和符合法官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

五是进一步加强法院队伍建设。大力加强法院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高司法能力。加强对地方法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持之以恒改进司法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决整治冷硬横推、吃拿卡要、庸懒散奢等不正之风,切实解决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问题。严格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实行责任倒查、有责必究。

六是切实加强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审级监督,取消不合理的考核指标,加强对下指导,帮助基层提高司法水平。大力推行法官逐级遴选工作,拓展基层法官职业发展空间。加强司法职业保障,在政策待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努力解决基层法官断层、人员流失等问题和困难,关心基层法官身心健康,加大对西部、边远、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法院建设支持力度,加强援藏、援疆、援青等工作,不断改善基层司法条件和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审判信息大数据分析,更好地保障审判执行工作,满足群众司法需求。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下载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坚......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10年3月11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一)20xx年主要工作20xx年,最高人民法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范文汇编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03年3月11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

    2009年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范文大全]

    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工作报告 ━━2009年3月10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王胜俊 2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03年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03年3月11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 扬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五篇范文)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09年3月10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王胜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

    2005年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最高人民法院网站www.xiexiebang.com 2010-03-10 10:54:00 来源: 最高人民法院【字体:大 中 小】【关闭窗口】最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