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诚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食品信息收集和记录食品企业
企业诚信制度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食品信息收集和记录食品企业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程序文件 版次:
标题: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品控制程序 修订:
编号: 发布日期: 执行日期:
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品控制程序
一、目的加强对不合格品的管理,确保产品质量。
二、范围
所有与公司生产有关的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体、成品。
三、职责与权限
质量技术部、生产部、生产车间。
四、内容
4.1不合格品分类
4.1.1不合格原辅料、包装材料
4.1.2不合格半成品
4.1.3不合格成品
4.2不合格品的判断
所有原辅料、包装材料、半成品、成品由质量技术部化验室出具不合格检验报告单,所有不合格品必须由质量技术部评审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处理。
4.3不合格品评审
4.3.1质量技术部负责组织生产车间、生产部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提出处理意见。
4.3.2对不合格品评审后,有以下几种处理结论:
——拒收
——让步接受(紧急放行)
——返工
4.4不合格品的处理
4.4.1化验室出具不合格原辅料、包装材料报告单后,经质量技术部决定拒收时,通知生产部仓管科拒收,仓管科进行具体操作,并记录。
4.4.2根据库存量和车间使用情况,经食品安全小组组长批准后,不合格原辅料可以让步接受。首先由QA对不合格原辅料进行小试,QA将小试结果反馈给质量技术部部长供审核。审核通过后才可以生产使用,生产部对不合格原辅料的使用过程进行现场监控,以便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有详细记录,制定预防措施。对使用结果由质量技术部进行评估、验证。
4.4.3不合格原辅料经食品安全小组组长批准后,特殊情况可以不用小试,对不合格原辅料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程序文件 版次:
标题: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品控制程序 修订:
编号: 发布日期: 执行日期:
使用过程,由生产部进行现场监控,以便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有详细记录,制定预防措施。对使用结果由质量技术部进行评估、验证。
4.4.4不合格半成品让步接受由质量技术部批准,由生产部对不合格半成品进入下道工序后的生产过程进行现场监控,以便在出现异常情况时组织生产车间和生产部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有详细记录,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使用结果由质量技术部进行评估、验证。
4.4.5不合格半成品和成品经质量技术部评审决定返工时,由生产部形成返工方案,对返工过程进行现场监控,以便在出现异常情况时组织生产部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有详细记录,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返工结果由质量技术部进行评估、验证。
4.4.6不合格成品不允许让步放行。
4.5不合格品管理
4.5.1所有不合格品应建立不合格品台帐。
4.5.2将不合格品隔离于规定的存放区,挂上不合格牌。
4.5.3不合格品要有标示,内容包括:品名、规格、批号、不合格项目等。
4.5.4潜在不安全产品的处理
4.5.4.1 在超出关键限值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由关键控制点监视人员直接对其进行标识和隔离。
4.5.4.2 不符合操作前提方案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现场生产人员先行将其标识和隔离。通知质量技术部评价不符合的原因和对由此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后果,满足如下情况的取消标识和隔离,否则应更改标识为潜在不安全产品。
a)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已降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b)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在产品进入食品链前将降至确定的可接受水平(7.4.2); c)尽管不符合,但产品仍能满足相关食品安全危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4.5.4.3 对潜在不安全产品由品管人员从如下方面获得证据可作为安全产品放行,否则应作为不合格产品处理(5.1)
a)除监视系统外的其他证据证实控制措施有效;
b)证据显示,特定产品的控制措施的整体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即达到7.4.2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c)充分抽样、分析和(或)充分的验证结果证实受影响的批次产品符合被怀疑失控的食品安全危害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4.6当已交付后发现的不合格,质量技术部应组织生产部分析原因并协助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程序文件 版次:
标题:不合格品和潜在不安全品控制程序 修订:
编号: 发布日期: 执行日期:
责任部门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由销售部与顾客进行沟通、协商解决,并有详细记录。4.7召回
在不合格品或潜在不安全品在标识和隔离前,所有受不合格影响的批次产品应在公司控制下予以保留。当确定为不安全的不合格产品已经不在公司控制范围内时,公司应通知相关方,并启动召回,具体按《通知与召回控制程序》要求进行
4.8质量记录的归档管理
不合格品产生的质量记录由质量技术部负责收集、整理并管理,按《质量记录控制程序》执行。
4.9不合格控制流程图
4.10不合格控制流程图
4.11相关文件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4.12质量记录
《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不合格品评审处置记录》
第二篇: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收集制度
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收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准确地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为食品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应本着代表性、客观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原则进行。第三条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范围包括对本单位区域性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的评估。
第四条 办公室负责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组织领导及综合协调工作,及时将监测和评估结果报企业负责人。
办公室负责本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调研,并向企业负责人提出工作建议,执行相关决议;制定、组织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方案;负责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向上级报告监测情况,根据监测结果,认为有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下达风险评估任务。
第五条 食品风险监测和评估所获得的数据、结果、结论等相关信息实行保密制度,在批准公布前,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擅自引用或对外公布。第二章 风险监测和实施
第六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日常监测、专项监测和应急监测。
日常监测是各相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而开展的常规性监测活动。
专项监测是各相关部门结合我厂实际情况或根据需要及主管部门的规定而开展的专项监测活动。
应急监测是针对突发性食源性疾病信息、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和新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等而开展和实施的应急监测活动。
第七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遵循优先选择原则,兼顾日常监测范围和重点,将以下情况作为优先监测的内容:
(一)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
(二)易于对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病人造成健康影响的;
(三)使用范围广、流通过程长、消费量大的;
(四)以往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受到消费者关注的;
第八条 办公室于每年12月底前制定并印发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第九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承担监测任务的部门;
(二)具体监测的内容,包括样品种类、数量、采样来源、检验项目;
(三)样品的采样、封装、运输及保存条件;
(四)采样方法、检验方法及依据;
(五)结果汇总及报送机构;
(六)监测完成时间及结果报送日期。
第九条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部门应根据要求,完成监测方案规定的监测任务,按时向办公室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客观。
第十条 办公室负责对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和汇总分析,及时向企业负责人报告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第三章 风险评估原则和实施
第十一条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管理信息、科学数据及其他有关信息为基础,遵循科学、透明和个案处理的原则进行。第十二条承担风险评估任务的部门应独立开展风险评估,保证风险评估结论的科学、客观和公正。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市企业负责人审核同意后,由办公室组织组成评估委员会下达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任务:
(一)为制订或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二)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在组织进行检验后认为属于区域性污染,需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
(三)主管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条 办公室组织组成评估委员会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和报告负责,并及时将结果、报告上报市食安办。
第十五条 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办公室组织组成的评估委员会应立即成立临时工作组,制定应急评估方案。
(一)处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需要的;
(二)公众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尽快解答的;
(三)有关部门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并提出应急评估建议的;
(四)其它需要通过风险评估解决的食品安全事故的。风险评估结果由办公室负责解释。第十六条 本管理办法用语定义如下: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指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食品污染,是指根据国际食品安全管理的一般规则,在食品生产、加工或流通等过程中因非故意原因进入食品的外来污染物,一般包括金属污染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真菌毒素及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等。
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指在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除了食品污染以外的其他可能途径进入食品的有害因素,包括食品中自然存在的有害物、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及被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有害物质。
危害,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危害识别,指对食品中可能产生不良健康影响的某种危害的定性描述。第三十四条 本管理办法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发布日期:2011年5月1日
第三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收集制度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收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准确第二条 第三条 第四条第五条 地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为食品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应本着代表性、客观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原则进行。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范围包括对本单位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的评估。
办公室负责公司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组织领导及综合协调工作,及时将监测和评估结果报公司负责人。办公室负责公司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调研,并向公司领导提出工作建议,执行相关决议;制定、组织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方案;负责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向上级报告监测情况,根据监测结果,认为有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下达风险评估任务。
食品风险监测和评估所获得的数据、结果、结论等相关信息实行保密制度,在批准公布前,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擅自引用或对外公布。第二章 风险监测和实施
第六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日常监测、专项监测和应急监测。日常监测是各相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而开展的常规性监测活动。专项监测是各相关部门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或根据需要及主管部门的规定而开展的专项监测活动。应急监测是针对突发性食源性疾病信息、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和新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等而开展和实施的应急监测活动。
第七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遵循优先选择原则,兼顾日常监测范围和重点,将以下情况作为优先监测的内容:
(一)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
(二)易于对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病人造成健康影响的;
(三)使用范围广、流通过程长、消费量大的;
(四)以往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受到消费者关注的。第八条 办公室于每年12月底前制定并印发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第九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承担监测任务的部门;
(二)具体监测的内容,包括样品种类、数量、采样来源、检验项目;
(三)样品的采样、封装、运输及保存条件;
(四)采样方法、检验方法及依据;
(五)结果汇总及报送机构;
(六)监测完成时间及结果报送日期。
第十条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部门应根据要求,完成监测方案规定的监测任务,按时向办公室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客观。
第十一条 办公室负责对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和汇总分析,及时向企业负责人报告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第三章 风险评估原则和实施
第十二条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管理信息、科学数据及其他有关信息为基础,遵循科学、透明和个案处理的原则进行。
第十三条 承担风险评估任务的部门应独立开展风险评估,保证风险评估结论的科学、客观和公正。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公司负责人审核同意后,由办公室组织组成评估委员会下达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任务:
(一)为制订或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二)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在组织进行检验后认为属于区域性污染,需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
(三)主管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办公室组织组成评估委员会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和报告负责,并及时将结果报告给公司领导。
第十六条 本管理办法用语定义: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指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食品污染,是指根据国际食品安全管理的一般规则,在食品生产、加工或流通等过程中因非故意原因进入食品的外来污染物,一般包括金属污染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真菌毒素及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等。
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指在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除了食品污染以外的其他可能途径进入食品的有害因第十七条 素,包括食品中自然存在的有害物、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及被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有害物质。
危害,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
危害识别,指对食品中可能产生不良健康影响的某种危害的定性描述。
本管理办法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关于食品安全信息与风险监测评估的探讨
关于食品安全信息与风险监测评估的探讨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09-05-22 10:58:32 新《食品安全法》第二章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各地政府“组织制定、实施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通过开展风险监测与评估,预控食品质量,预防食品安全事故,是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
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就是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没有充足的、正确的数据和信息,就无法开展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和评估,收集信息是风险监测关键的一步。生产、市场、消费等许多环节都是收集信息的关键步骤,严格的生产监控,科学的质量管理、缜密的安全监测,专业的风险评估,就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的核心。
一、从农田到餐桌,通过对数据信息的记录、收集、加工,实现食品安全的可溯源性。1.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与评估,以对食品安全全过程信息的掌握为基础。食品区别于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般总是以农田作为生产的源头,以人作为消费终点,质量因素环环相扣,任何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造成安全问题。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必须从源头的信息开始收集,例如:农副产品生长的土壤、空气、水源、肥料,畜禽类产品的饲料和兽药等,只有不放过生产、流通、消费等任何环节中的重要数据,才可能对安全风险有全面的评估。“苏丹红鸭蛋、瘦肉精猪肉”等事件,食品的安全问题最终都来源于畜禽的饲料,如果错过了对饲料相关信息的收集,就很难对该食品的安全实施全面监测和风险评估。
2.生产中原料的验证(检验)和半成品的过程检验,对检测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加工,实现食品安全质量的可溯源性。检测是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对原料和半成品的检测,能够获取大量数据,对数据加工整理,收集出关系最终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信息,将这些信息与产品联系在一起。在食品的每一步生产或流通过程中,都应当进行必要的检测,根据技术法规和相关经验获得事关安全的数据参数,获取重要的安全信息,各种原料来源、生产工人等信息可作为企业的生产资料信息存档备案,部分涉及食品安全简要的信息可直接登记在产品的包装或合格证上。安全信息具体记录在产品和企业档案上,为食品安全的可溯源性提供了信息支持。
3.食品的生产、流通过程,也应该是重要安全信息的传递过程,信息链的完好是安全可溯源性的保障。食品生产加工的安全信息涉及农业、养殖、加工、运输、包装销售多环节,需要农业、食品、流通多个领域的合作监测。在原料和半成品、成品的买卖交易过程中,关系安全的信息也必须比较完整地传递。生产的过程是信息从食源向最终产品发展的过程,溯源则是从产品向食源逆向探寻的过程,没有生产流通过程中信息传递,就无法溯源。食品在交易流通过程中,一般是买者向卖者索要食品安全信息,作为成品的质量保证资料。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奶厂向奶农或收购站收购牛奶时,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源奶的质量信息,信息的缺失导致了厂家对安全风险评估的失误,造成严重质量事故。
4.市场化、信息化的企业生产方式为食品安全的可溯源性评估提供了条件。市场化、信息化的企业生产方式,淘汰了落后的小作坊生产模式,企业规模化生产,具备完整的信息管理过程,这是食品安全生产可溯源性的条件。我国当前只在部分食品行业具备这样的条件,能够实现食品安全的可溯源。但在农畜、小餐饮等行业,非规模化生产的比重还非常大,食品安全信息还难以收集,部分安全问题还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例如,从奶农那里收购来的几公斤源奶,或者收购来的几公斤鸭蛋,亦或几张桌子的早点摊位,这些食品安全信息经常缺失在小农业、小作坊式的非企业化生产中。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现代的企业生产,质量安全信息管理逐步完善,最终在这些行业也实现食品安全的可溯源性。5.食品安全信息和风险的可溯源性,也是落实安全责任的关键。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在于责任的可追究,安全责任一旦落到了实处,责任人无法逃脱处罚,能够最大程度地约束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信息的记录和监测,是追究责任的主要依据。食品生产企业从规避自身安全风险的角度出发,也应当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和记录。例如“三鹿奶粉事件”中奶农、奶站和奶厂任一方能通过自身收集记录的信息证明自己不是三聚氰胺的添加者,就可以不承担事故责任。这样的教训让食品行业进一步认知了食品安全信息和风险的可溯源性的重要。
二、专业的食品质量检测机构提供的检测数据,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1.检测数据是食品安全风险检测与评估的基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的大部分数据来源于检测,检测数据是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更是支撑风险评估制度的基石。对安全相关参数的检测能够让我们从数据中了解食品的安全性能。食品检测的手段多样,数据繁多,部分数据能够揭示其是否安全和安全的程度,也就是安全风险。食品安全检测包括企业自身的检测和专业检测机构检测,这些检测数据成为评估食品安全的依据。
2.检测机构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检测技术应与时俱进,是风险评估的保证。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产品的变化和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随着食品品种的日益丰富及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在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上与时俱进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努力发现食品行业的潜规则是风险评估的保证。
3.卫生行政机构对食品安全性的评价,是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就是评价食品中有关危害成分或者危害物质的毒性以及相应的风险程度,这就需要利用足够的毒理学资料确认这些成分或物质的安全剂量。食品安全性评价在食品安全性研究、监控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是以对不安全食品的立法、清除市场上的不安全食品和负责部门认可项目的实施作为基础的。这些传统的做法由于缺乏预防性手段,故对食品安全现存及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不能做出及时而迅速的控制。食品的毒副作用,最终一般反映在卫生医疗机构,食品的哪些质量参数可能引发安全问题,这需要卫生部门的研究和总结。“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卫生部门对三聚氰胺的毒副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安全标准,这样的信息反馈给食品行业,三聚氰胺含量成为相关食品安全检测和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指标。卫生行政机构对与食品有关的生物性的、化学性的、物理性的和微生物及新的食品相关技术(基因工程和辐照等高新技术)等危险因素的评价研究,引导人们了解食品安全的更多未知因素,对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4.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是风险监测和评估的主要方法。农田、畜牧业、生产企业、市场、消费、卫生医疗等部门为食品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提供了大量信息,了解这些信息,加工整理这些信息,从中获取事关安全的有用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对食品的安全进行评估,这就是食品安全的风险与评估。对数据的筛选、整理、利用是风险监测和评估的主要方法。例如,对奶粉的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主要就是收集牧场、奶牛、饲料、奶农、奶站、奶厂工艺、工人等方面的信息,从中梳理关系到奶粉安全的部分,整理这些信息,对照相关的安全标准,探究和分析安全风险。
三、多个系统部门的检测和信息交流是食品监测和风险评估的关键。
1.风险安全检测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安全评估需收集多次检测信息。对食品的安全监测和评估,一般需收集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多个阶段的检测数据,这些检测数据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在农业阶段,以农药残留安全检测为主,在生产阶段,以生产环境和添加剂安全检测为主,在市场和消费阶段,以消费者不良反映监测为主。由于各次检测的重点和内容不同,因此对食品的安全评估需要收集其多次检测的信息,从农田里的农药残留,到生产企业的加工信息,到市场消费后工商卫生部门的监测信息,这些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归纳、汇总,经过科学的研究分析,政府部门及时做出决策,把突发的、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小,才能实现对食品安全的监测和风险评估。
2.检测机构类别各异,需要相互协作,提高风险监测和评估的准确性。当前,我国的食品检测机构的检测范围和能力差别很大,且分属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卫生等多个行业,需要相互协作,优化效率,提高效能,才能提高风险监测和评估的准确性。例如,关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含量的检测,其毒副作用的研究在卫生医疗检测机构,其产品含量的检测一般在质量技术监督行业的检测机构,如何确定其安全限值,需要两类检测机构的共同协作,获取大量数据,既不能超出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又不能导致不良的安全后果。只有在生产和医疗方面两类数据信息基础上,食品安全监测和安全评估才能实现,两类检测机构都必须协作,为安全检测和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四、食品安全涉及公共安全,政府应统筹行政力量,对食品安全检测、监测和监管。1.政府可从公共安全的角度,提出对食品监测和风险评估的范畴。政府部门可根据食品安全可能导致的后果,提出食品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的范畴,强制性地要求市场销售的某种特征的食品,都必须进行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例如,对农药使用过量的农产品、对转基因食品、对某种添加剂使用过量的食品、某种曾发生过食用后不良反映的食品,这些产品由于其潜在的危害还不为人知,有必要进行监测和风险评估。政府提出强制性的监测和评估要求,是为了更早地发现安全问题,避免发生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
2.政府可委托检测、研究等技术机构收集信息,并对食品安全进行监测和评估。政府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技术能力进行食品安全监测和评估,一般可以委托专业的检测或科研机构对某类食品安全进行监测和风险评估。政府也有必要建立非盈利的、公益性的食品安全监测评估机构,委托这样的专业机构开展具体的技术工作,保证监测和评估的公正和权威性,监测和评估报告向社会公开,以便每一个社会公民了解和选择食品。地方各级政府可以在上级的引导下,依托本地的技术部门开展地区性的食品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建立多层次的技术力量,以应对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国家检测或科研机构应指导和帮助地方检测机构,针对地区性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例如,对高氟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国家技术部门的帮助下,地方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对饮水安全的监测和评估。3.政府多个行政部门都必须掌握食品安全的重要信息,预控安全问题。尽管技术工作通过委托的形式完成,但食品安全事关公共安全,政府还是有必要对食品安全的重要信息进行收集,了解食品安全风险,并对食品安全进行行政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都应当对职责范围内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共享的资源数据库,并“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有了足够的食品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信息,行政部门的管理才能有的放矢,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根据监测信息,农业行政部门对农药的使用和粮食的生产进行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的生产企业进行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食品市场流通环节进行监管。由于食品安全跨越多个政府管理部门,因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食品安全的监测、风险评估和行政管理之间信息相互交流和利用。政府利用技术部门的安全信息实施管理,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将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食品安全信息是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有了足够的、正确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整理传递,实现对食品安全的监测和风险评估,能够有效预控和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摆脱事后“救火”的窘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叶平
声明:
凡本网注明“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本网转贴的文章均转载自国家正规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致电010-84639548。
第五篇:食品安全风险舆情监测信息收集制度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收集制度、为规范办公司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传递、汇总等食品质量信息管理工作,加强企业内部与质量有关的数据、资料、记录、文件等收集、整理、汇总,定期开展质量分析、评价、评审,特制定本制度。
2、质量信息收集:通过各种方法(网络信息、电话通知、传真、E-mail等)收集有关商品质量、管理的相关信息的工作。
3、质量信息传递;将收集到的各种质量信息通过电脑系统或传真等方法传递给相关的部门或个人的过程。
4、质量信息汇总:将所收集的商品质量信息进行一个分类、汇总。
5、采购科 负责对供货厂商通知的有关质量信息传递给生产科和质检科;负责对生产科、质检科传递的质量信息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6、质检科负责收集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食品安全质量信息;负责收集各种质量信息,并转发给相应部门或个人,并对收集的所有质量信息进行统计分类及汇总;负责对客户的质量查询、质量反映和质量投诉等问题,认真做好记录,查明原因,分析问题,采取有效处理措施,确保食品质量。
7、食品质量信息内容
1)国家和食品行业有关质量政策、法令、规定等;
2)供货单位的人员、设备、工艺、制度等生产质量保证能力情况;
3)同一市场的同行竞争对手的质量措施、质量水平、质量效益等;
4)企业内部涉及经营与质量有关的数据、资料、记录、文件等。包括食品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各个方面;
5)上级质量监督检查发现的与食品经营及质量管理或本企业相关的质量信息;
6)客户的质量查询、质量反映和质量投诉等。4.2质量信息汇总。
质检科根据从各个渠道(企业内部、外部)所收集到的质量信息进行分类,按不同的类别(宏观质量信息、货源质量信息、竞争质量信息、内部质量信息、监督质量信息、用户反馈质量信息)分别进行整理汇总。
8、质量信息分析,质检科每半年对半年来汇总的所有质量信息进行统计,将所收集的质量信息按食品质量公告、相关法律法规、不良反应报告及客户反应的质量信息等类别进行分类。
9、质检科针对不同类别的质量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分 析的方式主要有文字描述和表格描述,通过这两种方式有机的进行结合,将各种质量信息产生的原因及处理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并进行汇总,并针对公司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如何加强管理,提高食品质量的处理建议。
10、食品质量信息反馈,质检科将收集到的质量信息按类别进行分析后的结果以文字或表格的形式传递给相关部门的部门负责人或个人。
11、根据国家法津法规或文件精神的要求对公司相关制度程序内容有所修订的,办公司与质检科必须及时的提出对公司的相应制度或流程进行修订,经过管理者代表、总经理审批后,立即下发给对应的部门或员工进行学习并执行,严格按照监管的要求开展工作,提高公司食品的质量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