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其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多的被教师引进课堂, 这种形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也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更多的互相交流的机会,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有效的小组合作讨论的确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二)、研究目的1、分析目前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五、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2月~2007年4月)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07年8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08年2月)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第二篇: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营盘中学 高 武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的课堂教学要遵循六环节,1.明确目标。2.自主学习。3.小组交流。4.点拨释疑。5.训练反馈。6.拓展升华。其中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的主旨是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极大帮助的。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三、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4、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四、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五、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2年5月~2012年8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3年2月)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第三篇: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其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多的被教师引进课堂, 这种形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也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更多的互相交流的机会,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有效的小组合作讨论的确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训练合作技能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五、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
该课题围绕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2007年2
2007年4
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
月~月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07年8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2008年2月)
第四篇: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理化生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其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多的被教师引进课堂, 这种形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也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更多的互相交流的机会,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有效的小组合作讨论的确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理化生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理化生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理化生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理化生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理化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对理化生小组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二)、理化生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理化生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理化生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理化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五、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2月~2013年4月)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3年5月~2013年8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4年2月)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初中理化生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五华县华民中学初三备课组
2013年2月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小组合作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但在当前的很多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搞得热火朝天,但细细分析存在许多误区。纵观分析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1、部分教师盲目的追求,“流行色”、“赶时毛”。没有切合实际,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合作学习的理念了解不足,理解不全面;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确定,仅随随便便限于“前后桌”,学生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交流与讨论具有随意性;
3、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合作,还是师师合作、师生合作,教师不善于合作交流,势必也会影响教学效率;
4、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往往偏爱和关注学习好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参与较高,而学习不好的学生或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教学中教师没有考虑到互补性,在角色安排上缺乏明确的分工。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研究内容: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宗旨,有重点地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
2、根据新课程标准,创立新的教学模式。(1)设置情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同学们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体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2)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立新的教学模式,联系教学内容,把多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合作成果进行巩固,合作学习能激励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3)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出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3、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自我,发展合作学习能力。(1)让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样学生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断的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就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2)利用教学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
四、研究方法:
1、学习小组的组建。首先宣传发动,然后采用自愿组合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第一单元成绩把班级36名同学组成9个学习小组,每组4人,使各组总分基本相近,各组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组长,明确组长的职责,同时座位按学习小组编排,4人成“方阵”形,便于讨论问题,便于展开活动。各组设计自己的组名,口号,制作成卡片粘贴于教师版面。
2、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在学习小组之间营造互相竞争的氛围,组内每人寻找各自的竞争目标,4人拧成一股绳。形成“齐心协力,力争上游,挑战自我,永不言弃!”的信念。
3、对小组的成绩的变化经常进行分析和对比,每次考试后对一、二、三名的小组分别给予:“三星”、“二星”、“一星”称号以鼓励,对进步的小组也给予鼓励,对落后的小组给予激励,对全体学生都有促进,进步的小组偿到了成功的喜悦,未考好的小组中的未考好的同学会感到对不起本组同学,会暗暗地下决心争取下次考好,这样各组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氛围自然形成。
4、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各组组长自己有学习任务还要帮别人,这种精神要不断表扬。其实,辅导别人的同时,自己对辅导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理解,自已收益更大。对各小组进步特别明显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五、研究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实验促进了学生的评价能力的提高,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端正了学生学习的态度,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回答问题积极,社会实践、调查能力增强,课堂气氛活跃,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2、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小组合作学习由于采用了小组讨论、所学知识与社会调查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为课堂创设了一种最佳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实验中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显著的改观,社会调查、实践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具体表现为实验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能主动提出问题。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各种兴趣和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的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单纯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得多。特别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