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材料的使用与分析[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4:0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材料的使用与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材料的使用与分析》。

第一篇:历史材料的使用与分析

历史材料的使用与分析

大团初级中学赵兴慧

在历史试题中史料所占比重日益增加,怎样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史料,解读史料哪?笔者把2004——2005年上海高三八套试卷中的史料题进行粗略的分类,总结出几种典型题型并作了简要的分析。

一、直接解读史料

题目:《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民族都卷进文明,他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不足以抵抗资本主义商品经济B.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当时一切社会制度C.资产阶级要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广到世界各地D.用廉价商品可以消灭民族仇恨

答案:用廉价商品可以消灭民族仇恨(青浦区200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抽测;第20题)

对材料的解读不能片面、狭隘,只有多角度的分析史料才能得到客观全面的结论。此题就是让学生分析出一切可能的合理解释。

“他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炮”,在机器大生产的驱动下,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占足了优势,没落的自然经济是无法与之抗衡的;联系世界背景,资本主义经济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与之相匹配的资本主义制度自然优越于当时一切社会制度;“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资产阶级当然想要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广到世界各地。然而,低廉的价格打压了各被征服地区的民族经济,这只会激化民族矛盾,不会消灭民族仇恨。学生只要确切全面地把握材料的含义就能找到答案了。

二、去茧抽丝

题目:《韩非子·有度》说:“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鬼谷子·谋》称:“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可见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 答案:东周(2005年南汇区高三历史质量监控测试卷;第3题)

在此题中没有直接问:司南发明于何时?而是给出《韩非子·有度》和《鬼谷子·谋》的史料,首先让学生推测这两本书中所说的“先王”和“郑人”应该处于何时期,再推断出司南“至迟”出现的时间。题目要求学生对文化典籍编撰的时间有所了解,并且对文化典籍所记录的内容处于何时期要心中有数。题目:“其法用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此段描写古代科技界的文字最先可能出现于下列著作中的?A.《齐民要术》B.《梦溪笔谈》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

答案:《梦溪笔谈》(2005年南汇区高三历史质量监控测试卷;第6题)

在此题中首先要分析出“其法”是指什么科学技术,再分析这一科学技术出现的时间。最后对比选项中各文化典籍出现的时间,判断出“最先”。

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判断“其法”是指活字印刷术,而此术是在唐代雕版印刷的基础上,于北宋仁宗年间由刻字工人毕昇发明。选项中《梦溪笔谈》是沈括所著,成书于北宋,荟萃当时中国科技最高成就;《齐民要术》为北魏贾思勰所著农书;《农政全书》为明末清初徐光启著;《天工开物》明末清初宋应星著。不

难判断出答案为B项.这两道题目改变传统的“直接问”,而是利用史料逐层推进,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

三、根据材料作出推断

题目:“对中华帝国沿海省份的一些地方被几个欧洲强国控制的非常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袖手旁观者。”根据这段话,美国的下一步行动应该是?A.门罗主义出台B.提出门户开放政策C.召集九国会议,制定《九国公约》D.将军舰开进台湾海峡

答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2005年南汇区高三历史质量监控测试卷;第12题)此题中给出的不是大家较熟悉的“利益均沾”、“机会均等”的史料,而是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这个侧面,即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背景入手,强调因果行为。此题好就好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性,要求学生根据前一材料推断后一行为,虽然学生发挥的空间被四个选项限定死了,但是这相对传统试题已迈出了一大步,充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根据材料作判断

题目:大前提:法制社会的重要特征依法治国;小前提:秦朝非常重视“法治”;结论:秦朝是一个法制社会

答案: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2005年浦东新区高三历史期末统测试卷;第18题)

此题材料不完全由“史”料构成,体现综合性与时代性。学生首先要对“法制社会”、“依法治国”的含义有所了解,其次确切知晓秦朝的政治特征,结合大小前提最终做出判断。

题目中的结论是以偏概全,通过这则材料学生应意识到,只有“法治”还不能构成“法制社会”,秦朝的历史为我们今天依法治国提供了许多经验教训。学生应懂得以古鉴今。

题目:大前提:随着科学技术新突破,列强加强对外扩张;小前提:在瓜分狂潮中美国提出对华扩张的“门户开放”政策;结论:使中国被瓜分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新突破

答案: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2005年南汇区高三历史质量监控测试卷;第27题)

材料将中外史实结合,放在“全世界”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这里学生首先要了解列强加强对外扩张的原因、背景以及美国的侵华政策。最后,弄清中国被瓜分的根本原因。

学生从这道题目中得到解题的信息:加强横向联系,同一时期中外历史结合思考;科技进步推动政府进行向外拓展市场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要合法、公正、合理。

五、用史料“做史料”

题目: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新涣散。”“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其具体体现这一说法的做法是?

A.“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B.“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地一概征银”C.“滋生人丁,永不加赋”D.“以田载丁”“丁以地起”

答案:“滋生人丁,永不加赋”(2004年第一学期嘉定一中高三历史期末考试;第27题)

这道题目的价值在于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论由史出,史由证来”,让学生直

接接触史料,培养学生用史料证明历史观点的意识。

学生首先要理解题目中材料的含义,弄清康熙帝的意图是要减轻赋税,休养生息,这一意图表现在他的赋税政策上。其次,学生要区别选项中的史料,分析出只有C项暗示着减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令,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及丁银数额(335万两)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丁银,称作“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无疑是封建赋税制度发展的一大进步,证明了康熙帝“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不是空话。

六、用材料作评价

题目: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的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一边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场面。”这一观点适用于评价的理论是?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答案: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2005年南汇区高三历史质量监控测试卷;第10题)

材料的主干是:“他们„„借用他们的„„演出历史的场面”,这里马克思所用的两个“他们”指代不同。一个指代“亡灵”,那些革命的先驱;一个指代后来的效法者,可指那些没有采取暴力革命勇气的资产阶级维新者。所以,在选项中,只有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借用不符合历史要求、不符合国情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将就的上演了一场维新剧。

在此题中,首先给出了马克思的评价,其次给出历史上出现的思想主张,学生潜意识里套用马克思的评价找到相符的思想,最后对这些思想作出客观的自己的评价。这道题目启示学生,既要能够理解名人名言,又要能够根据这些名言对历史事件作出客观的评断。

题目:古代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此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肯定昭君主要是因为?A.昭君出塞是为了个人幸福B.昭君不畏艰辛C.昭君出塞是为了国家利益D.昭君出塞加强了汉与西域的关系

答案:昭君出塞是为了国家利益(青浦区200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抽测;第3题)

此题虽简单,但让学生学会通过史料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指点主题。当然,依据史料还要注意到史料的真实度,依据准确的史料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七、加强横、纵向联系

题目:“„„这个阶级的土地所有者一方面给手工工场提供必需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农业的发展与工商业状况相适应”,这句话中的土地所有者是指?

A.中国封建地主阶级B.日本新兴地主阶级C.美国南方种植园主阶级D.英国的新贵族阶级

答案:英国的新贵族阶级(2004年金山区高三历史质量监控测试卷;第13题)从这则材料中能够抓住与“土地所有者”相联接的两个词是“手工工场”和“工商业”。那么,疑问就产生了,历史上哪个阶级是代表传统的农业却又与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相联系?要想得到答案,你还必须要对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日本新兴地主阶级以及美国南方种植园主阶级所代表的经济特征恰当把握。通过横向类比后能够得出结论:代表旧经济势力却又能促进新生产力发展的阶级,就是资产阶级革命前出现的英国新贵族。

学生通过对这则材料的分析可以体会到,不论哪一个阶级,处于哪一个国家,处于何时期,他只有在顺应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才能求得生存发展。题目:下列现象中,历史上可能发生的是:A.《法显传》文字优美,曾使东汉明帝爱不释手B.唐太宗非常重视民生,曾购买大量棉衣棉被赏给受灾的百姓C.朱元璋非常勤政,常工作到深夜,靠烟草提神D.利玛窦在北京街头得到一本活字印刷的《西厢记》

答案:利玛窦在北京街头得到一本活字印刷的《西厢记》(浦东新区2004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质量抽测;第14题)

这道题目不仅是一道跨度很大的综合性题目,而且关键在于它唤起学生进行史料鉴别的意识,懂得去伪存真。就像在古玩市场上购物,哪些是真品哪些是赝品哪?这需要了解这些古董出现的历史时期及他们在所处时期呈现出的特征。法显是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传》自然不会出现在较早的东汉;棉纺织业的兴盛是在元代,唐朝怎么可能出现大量棉衣、棉被;明代中期才传入的烟草是不可能用在明朝开国皇帝身上的;只有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而《西厢记》著于元朝,明代来北京传教的利玛窦是有可能买到的。

这道题目的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对历史现象辨别真伪,发现本质。引导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对平时所见到的不确定史料加以鉴别。

八、细致观察得信息

题目:时代影响服饰,服饰折射历史。请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北魏孝文帝与侍从”图、“利玛窦与徐光启”图(见高中课本),从上面两幅图中可以看到和汲取哪些历史信息?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何本质区别哪?

答案:图片一,孝文帝和侍从们都穿汉服。反映了北魏时期,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出现了民族融合趋势。图片二,利玛窦穿上了汉人服装。反映了传教士初来时曾入乡随俗,把西方文明带入中国。区别在于北魏孝文帝接受的汉族传统文化,利玛窦传播的是西方文明。(2005年浦东新区高三历史期末统测试卷;第31题)古画、雕塑、老照片等历史文物都是历史的重要见证,是极其珍贵的史料,这些史料来得更直观、更生动,但表意又更含蓄、更深刻。这就要求学生拿出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认真地观察才能抓住材料中的“蛛丝马迹”。

题眼既然是“服饰”,就应在人物的服装上下功夫。鲜卑族的孝文帝穿着广袖汉服,而洋人利玛窦却穿着中国的儒服,这就是症结所在,也就是我们要找的信息。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比较分析,矛盾很快不攻自破。

题目:以下是一组上海的宗教建筑图,你能从中提取哪些历史信息?图一:国际礼拜堂(1936年摄),位于衡山路,初建于1920年,现为上海基督教规模最大的教堂。图二:拉希尔犹太会堂,1920年,犹太商人维克多·沙逊为纪念其夫人而建,后来成为犹太教活动场所。现位于陕西北路(原名西摩路)500号。图三:徐家汇教堂,位于漕溪北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上海最大的天主堂。图四:小桃园清真寺,位于小桃园街52号,旧称西城回教堂,俗称“西寺”。始建于1917年,1925年重建。上海最大的清真寺。

答案:浅层信息: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深层信息:近代上海随着中国的被迫开放,各种宗教也相继在上海传播,上海是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一个窗口;海派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风格,不同宗教可以在上海并存。(静安区2005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检测;第32题)

题目:观察和阅读下列材料,充分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逐一概要指出这些材料反映的交通运输方面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生活或世界格局带来的变化。思考这

一沧桑巨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2010年上海将举办“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世博会期间将有一个“科技与交通工具史研讨会”,如你将被邀请参加会议并发表论文。请你根据上述提示和材料准备一份向大会提交的历史论文,题目自拟。

图一:中国宋朝水浮指南针;图二:瓦特改良蒸汽机;图三:19世纪50年代黄浦江上英法军舰;图四: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材料五: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

答案:略(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试卷;第四题)

两道题目都已经把历史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身边的历史,并有所体验、启迪。这样的题目本身就是“兼容并包”,要求学生畅所欲言,体现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两道题目充分体现了思想性、综合性和时代性,解题的关键在于要求学生遵循规范性,体现层次性,展现创新性。要遵循“论由史出,史由证来”的原则,抓住图片主要特征,理清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有力的史实发言,不能脱离材料空发言论;论述要有层次感,先论什么,后论什么,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论述要体现个性,只要符合史实,言之成理,你大可自由发表你的设想或意见,不要只谈人云亦云的“大道理”。

九、对比数据析图表

题目:19世纪中期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答案:英国:大规模圈地运动使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工业革命使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1851年,工业革命已完成,所以城市人口比例最高。俄国:农奴是人身不自由的,1861年,俄国才废除农奴制,所以,1851年农村人口比例占大多数。(2005年南汇区高三历史质量监控答案卷;第31题)

题目:中国古代战争次数的南北比例

(1(2)根据所绘的曲线图,观察中国古代战争密集区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特点?

(3)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略

(2)北方减少,南方增多(或战争密集区域呈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

(3)这种变化是由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人口大量由北向南迁移决定的。(或分阶段答具体原因,也可酌情给分)(2005年浦东新区高三历史期末统测试卷;第32题)

这两道题目都是由表格构成,给出了历史上大量的统计数据,材料解读的关键就在于抓住数字之间的差异。

对第一道题目竖列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农村人口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俄国,最小的是英国,美国偏高,法国居中。而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最大的是英国,最小的是俄国,美国较少,法国居中。数字之间的差,就是解答的钥匙。我们还要特别注意一个概念“1851年”,联系这一年前后的俄、英两国的历史背景,我们不难解开这个数字困惑。

第二道题目既要分别比较行、列数字间的差距,还要描点完成第一小题的曲线图,观察两条曲线的高低变化,这样古代南北方战争分布的特点就不难总结了。将数量计算和几何图形引入历史研究,是近代历史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对历史统计数据进行处理,从中把握各时期历史特征。

这几套试卷中所使用的历史材料从内容上看,仍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但与传统试题相比,各方面所占比重却有很大变化,与文化相关的史料涉及越来越多:古文化特征、古文化的演变、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思想、地区文化、文化名胜等内容多有体现。这些材料动态的反映了人类的发展史,让学生关注人类自然生存版图的变化,不同时期地理风貌,多元的文明源流,文化重心的演变。使历史不再是被文字固定的严肃的政治史,而成为融合人文主义观的鲜活的动态发展史。

在史料的用途上也有所不同,区别于传统试题,这些史料的选用不再是直白的“翻译”史料,或记忆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概念,而是更多地与现实情况相结合,让学生以史鉴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这些史料的使用,更多地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史料是历史长河沉淀的珍宝,我们不仅要将这些珍宝善加珍藏传于子孙后代,而且要让这些珍宝照亮祖国的未来,让我们的民族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大放异彩。

第二篇:历史期中考试分析与反思

历史期中考试分析与反思

一、试卷质量分析:

九年级历史期终考试卷结构基本合理,分为二部分:单项选择和非选择试题。其中选择题20分,非选择题30分。试卷难易度适中,比较注重基础,同时也充分考虑能力的考察。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原则下,考察学生运用史学知识、史学理论分析史学现象的能力,并形成科学的唯物史观。并且采用中招的模式与体量,真是一套有水平的测试题。

二、学生答题情况:

1)选择题部分:学生失分点主要集中在3、7、11、13、17、18题。

2)非选择题部分,23、24两个读图回答问题学生答得比较差。

三、测试结果:

最高分48分,最底分8分。平均分为22、5分,及格率35.23%,优秀率14.5%。

四、教学反思:

期终考试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教师方面:

1.更加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更加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指导学生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关心学生运用知识。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以后在这方面多下工夫,提高培优和不差的效率,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3.在读图题上多加练习。学生的两个读图题都做得不是很好,可以看出来,读图能力欠缺,要带领学生分析历史图片,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三)、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期中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讲新课边复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生怕漏听了而使自己起来丢脸,因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照抄照办的现象再次发生。

3、这里打造德育课堂,本着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少讲精讲,让学生多学习多探究多思考,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

总之学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上下五千年都由一根时间的红线串起,切勿东一个人物西一个事件地无规律记忆。因为那样,虽然把所学的事件都记住了,但这些事件如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今天的历史考试已不是单纯考察你对孤立事件的记忆,它要求你在记忆单个事件的基础上,经常重复一项工作——串线。另外,要勤思考,千万不要以为历史就是前人的故事,我的任务只是记忆,实际上记忆只是一部分,只是手段,真正考察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这也是能暴露弱点的部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大胆尝试,与课改同步,灵活运用“双六”模式,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的。

第三篇:历史分析

七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 赵全启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14个教学班,818人,平均分约55分,合格率 ——优秀率——,最高分100分,最低分个位数,两头差别非常大,整体上优秀人数少,弱生太多,这是本届学生的最大特点。

二、试题分析:

本张试卷为闭卷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其中选择题部分共有20个小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共60分,选择题考查知识立意的试题减少了,而考查能力利益的试题增多了,考生只有在牢固掌握教学内容主干知识基础上,活化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答好试题;非选择部分为二大题共40分,21题为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的题,分值为21分,这道题考查学生再现史实和理解判断能力,难度不大;22题是看图回答问题,分值19分,该道题知识点明确比较容易。这二道题每一问都侧重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小,而且都有启示带有很强的启发性。完全符合7年级学生特点,值得坚持和推广。

三、重点难点分析:

本试卷难易程度的分配适当,较易的知识点约占70%,较难的知识点约占20%(6、10、11、15、18题),难度较大的知识点约占10%(21题第3问、22题第5问)

四、学生成绩及答题情况分析:

此试卷满分100分,从学生答题情况看,选择题满分60分,最高分60分,最低分个位数。非选择题得分率低些,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审题不清,不知如何表达出来,出现了由于表达不好丢分的现象,21题学生丢分较多,表现的问题是学生分析能力差,不知应该答什么,得分率相对较低。

五、考后感悟:

纵观本张试卷,再结合学生们的考试成绩可以看出,以前那种只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识的方法已经过时,现在的教学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学习,并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紧跟三六五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不断用课程改革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课程改革的要求。

第四篇:历史分析

初三历史试卷分析

本次历史考试普遍反映出的问题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课本的重视程度不够。答题的随意性很强,能用较简单的答案回答的问题往往会出现南辕北辙绕一大圈才能稍稍靠近主题的思路。说明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需要多加锻炼。存在的问题:

一、选择题部分

第4题失分过多,反映学生不能扎实掌握古代雅典的有关情况。第18、19题反映出的问题是,学生不能准确读题,理解能力差,或者说是不会认真读完题就轻易选择答案。

第26题反映出学生对华盛顿和拿破仑两个人物掌握不好,不能准确区分两人的重要贡献。

二、材料题

第1小题可以看出,学生对三大宗教理解不透,区别不清,错字现象严重。

第2小题对材料不能很好阅读,知识张冠李戴,掌握不牢固。

三、问答题

反映出学生在读记知识点时眼高手低,把人名写错的很多,说明只读不写。对知识点掌握不熟练。今后的整改措施:

1、中考试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很多,但重点考查的是基础知识,所以历史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重点的教学,要对《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础线索,阶段特征、基础观点等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应理解到位。

2、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容易混淆,甚至有点混乱,所以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3、重视做题技巧。通过分析学生在做题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不认真读题、审题使学生失分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们首先要培养学生读题、审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要多训练学生一遍遍地读题,反复理解题目,学会找题目设问的关键,能够分析题目中的重点词语找准答题的切入点,这也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培养学生端正整洁的书写习惯是第一要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先易后难、善于思考、逐条答题,细心认真检查试卷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充分利用好考场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做到有的放矢,为下一步的综合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这一次的质量检测,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握我们本阶段学习情况,有利于我们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安排,我们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使学生提高。

初三历史试卷分析

陈建军

第五篇:怎么使用历史结构教学法

怎么使用历史结构教学法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引进框架式结构教学法,构建一个知识网络,把知识点变成知识链,达到历史学习微观与宏观的统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形成结构图,掌握知识结构,现今在多媒体教学的背景下,能促进历史教学结构教学法的完善,这样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框架式结构教学法的作用

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范例教学提出“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其实质就是通过学习来获得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把传授知识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而结构教学法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课堂着重分析知识和体系的框架结构,力求整体把握学科各章节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注意各阶段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的互动交流,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基本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

二、举例说明框架式结构教学法的应用

例如《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章,它的内容繁琐复杂,学生往往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掌握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内容和影响能进行简单的讲述,构建学生微观历史的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内容和影响,培养纵观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评价反思能力等。找出历史史实的某种共通之处,归纳出历史发展的某种客观规律,达到宏观历史的哲学理论要求。学生自我绘制网络图,书面形式准备。通过学生和教师的配合完成的结构图如下:

从这个结构图当中,纵向可以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内容和影响。横向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具体来说就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市场初见端倪;随着贸易中心的转移,英、法、荷日益强大并进行了殖民扩张与掠夺,最后英战胜并日益强大有了条件进行工业革命,率先成为世界工厂,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垄断组织产生,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可以制作历史课件,使历史课更为直观与生动。思路更清晰。

以上介绍的是掌握新课的内容,如果是要进行纵向的比较也可以用结构图来体现。

三、历史的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为了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寻找某些历史现象的共性或个性,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就成为必不可少了。我们一般先将比较的内容分成若干部分,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确定其相同或不同的特征,并加以概括,形成结构图。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则能使学生对两起历史事件、现象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的能力。例如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个问题,学生也会觉得不好理解。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我就让学生先清楚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并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来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这个问题。首先师生共同将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学生一般能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将教材为数众多的文字提炼成简洁的要点。这样二者的异同点也就显示出来了,易以学生轻松掌握。历史结构教学法的每节课的完成,都意味着与该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综合结构图的完成。从表面上看,结构图的形成,使大量文字或材料被舍弃,会造成学生对该问题的识记和再认的困难吗?回答是不会。结构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推理而建立的。对于这个简明的识记和再认工具,学生是很容易识记和再认的。当然学生在识记和再认时,并不仅仅是识记结构图所表述的材料、符号,而是根据图上的材料和逻辑关系,在大脑中将与该问题有关的内容进行识记、分析,并将该问题用文字有条理地表述出来。而表述的正确、完善,即反映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掌握的水平,也可视为学生思维“内化”的锻炼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速度和敏捷性。应用多媒体教学后,可以使条理更清晰,复杂的变得简单,也更为直观了。

四、框架式结构教学法的局限和解决的办法

通过结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良好的,教师的教学成效也是显着的。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结构教学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毕竟老师的自身知识认知水平有限。结构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是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面,只有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才能以简驭繁,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涉猎多方面、多学科特别是有关于多媒体的各种知识,不断积累沉淀,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纵深发展,才能赢得学生的钦佩,从而增强自己的教学魅力,充分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改革过程中来。同时框架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往往与教材知识顺序呈现的过程不完全一致,学习时就特别要求学生具有对知识系统的复原能力以及对知识系统重组、整合的能力。

总之,结构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涉及制定教学计划、备课、课堂教学和考试环节。就课堂教学而言,它受到教学方式、手段、教材处理,学生心理结构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作用于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信息的交流和反馈的过程。历史结构教学法中形成的结构图,既是处理历史信息的工具,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手段。因此正确地使用结构教学法,可以高质量地完成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这三大任务,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多媒体教学促进历史结构教学法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学科完美结合,是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奋斗目标。

下载历史材料的使用与分析[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材料的使用与分析[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抽油机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抽油机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 抽油机是把地层中的石油提升到地面最重要的机械设备,发展新技术,节能降耗,挖潜增效是油田开发永恒的主题,也是抽油机技术发展的方向。文章......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历史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 梁翠珍 教学案例与分析不是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而是一个真实而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既有对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也有对......

    九年级历史期末考试分析与反思

    九年级历史期末考试分析与反思 试卷分析:本次考试试卷题型分三大类:选择题、图表和问答题。本套试题总体评价很好,但对于试卷的作答出现了如下几点问题: 一: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

    《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使用的几点策略和体会

    《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使用的几点策略和体会 诸暨王家井镇中 邱淼波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要尊重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因为教材是......

    抗生素使用分析

    抗生素使用分析、反馈、整改会议 时间:2011-4-24下午15:00 地点:医务科科室 参加人员:分管院张锦华、二甲办主任梁美凤、医务科主任陈玉地、质控科蔡元行、外科主任陈盛颖、......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一)一、数据统计分析 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100分,60分是及格线,80分以上优秀) 参考人数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二、试卷分析 此份试卷主......

    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结构与特点 1、试卷结构 本卷为闭卷试卷,共两大题,总分50分,题型分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九年级历史上册和下册1---5课的内容。 2、试卷的主要特点 (1)注重基......

    2011历史试卷分析[定稿]

    2011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杨路芹 2011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以“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为主线,从“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国家统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