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迪可可小镇(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3 04:0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丽的迪可可小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丽的迪可可小镇》。

第一篇:美丽的迪可可小镇

美丽的迪可可小镇

大家对这一次春游一定念念不忘或者收获了许多那么大家

想和我一起看看吗?那就请大家一起去迪可可职业小镇看看吧!

首先我们坐上了梦寐以求的豪华大巴!从深圳直达东门,迪可可小镇就在东门的晒步路!同学们一下车就十分兴奋!我也一样!我们从大门进去大约10米左右吧,就到了!我们班的男生的速度堪称天下一绝!我们先去买票!每一位老师的手上都有10元的可可币,可把我们给“馋”死了,等老师说:“四(4)班的同学过来领可可币了。”我们班的人三乘七的功夫把十元的可可币领光了。老师说:“我们去挣钱了。”我们班的男生说:进军,冲啊!”

我们第一个去了大剧院,人数是2---20个人才只玩30分钟,第一轮不用花可可币!我们20个人有:4年级,5年级,6年级,可拥挤了!”我们班同学每一个人都抢答了。”最后每个人都得了冠军!每人发5个可可币或10个可可币或0个可可币,大家仍然十分开心!

我们要去和谐号高铁玩了,我们每个人被老师收5个可可币。首先高铁里的老师教我如何控制高铁,又都教了女生如何当空姐的,我们得到了5个可可币。

下一项是家庭急救一,教了我们如何处理骨折的方法:先把

细细长长的甲板放在下面,把胖胖的甲板放在两边,再把一个细细短短的甲板放在上面,缠上纱布,系好绑带,再把绑带往脖子上一放,再把绷带系好就可以了!”

然后,我们去吃了午饭。午饭很丰盛,有:鸡腿,青菜,胡萝卜炒瘦肉,米饭。”我狼吞虎咽的把饭吃完了。

下一项我们要参加社剧台了,我很紧张,我和我们班女生先去换衣服,然后开始跳,我们跳得十分好,并且发给了我们5 可可币。

下一项我们去了彩虹动漫馆玩了拼拼豆豆老师可可币。下一项,我们走了T台,我穿了一件夏威夷草裙,和班长(林叔颖)一起走秀,十分好玩!

我们要回家了,我们依依不舍的回头望着迪可可,下一次还要来玩!

第二篇:美丽的乡村小镇精选

小镇,回忆总是甜蜜的,记忆总是永恒的。我却不敢走得太近,怕一下子惊走了昨日的记忆,也不敢回去看一看,怕再也找不到了心中的思念。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乡镇街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镇街道范文】一

“正月十五大似年!”这是家乡的一句俗语。

“十五玩龙灯,大红灯笼高高挂;十五敬龙神,祈福一年风调雨顺!”这是家乡的风俗。元宵节这几天,玩龙灯成了家乡的一种时尚,它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代表家乡人心里一种怀念和向往之情。

说来这龙灯也并非年年一定要玩的,一般是上一年的年景比较好的时候,玩龙灯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一些。另外,在家乡有一种不成文的讲究,那就是玩龙年不玩虎年,龙年和蛇年是一定要玩龙灯的,但遇到虎年一般是不会玩的,其他的年份没有硬性规定,遇到灾年,家乡人也是一般不玩龙灯的,这样的风俗传承,几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一直没有改变。

往年玩龙灯,一般是正月十三出灯,十六粲灯。举事的村事先一般要放出话来,叫做打闹台。新年一过,家家户户便准备扎龙灯、扎花灯、制彩旗彩衣,总得要十多天的时间忙忙碌碌。然后,临近几个村子的头人或者村干部要亲自上门去请,这叫请灯。请灯不白请,是要送红包的,即送卖蜡烛的礼金钱,多少不论,三五百也行,四五千也可,反正是多多益善,如果请的村落多了,龙灯玩不过来,就只好提前出灯,去年是龙年,龙灯玩得异常热闹;今年是蛇年,请的村落也一定较多,举事的村落便也决定提前到正月十一就要出灯了。

正月十一出灯那天,太阳还没有落山,玩灯的锣鼓就“哐当哐当”地敲打起来,敲得震天响。据说这也是一种仪式,叫做祭灯。闹台打过之后,还要祭拜头灯,头灯即老龙灯,算作是龙神的一种敬意。每年出灯之时,还要专门请来能说会道的老先生说“缎头”,“缎头”的内容无非都是一些祈求风调雨顺、歌颂国泰民安、各行各业兴旺发达的喝彩词,当然也是一种祈福和祝愿的意思。

龙灯出灯那日,最先玩的往往是地方政府机关,然后是学校。第一场往往是场面最大、最壮观的。如果是九龙下海,那玩转起来就需要很大的场子,只见九条龙灯缠绕翻转,你追我赶,流光溢彩,真的就像龙在江海里翻腾之势,直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只觉得眼前五彩缤纷、异彩纷呈,彩浪翻舞,加之烟花的炸响,爆竹的鸣响,那种天上人间光彩的衔接,形成一个整体的美景。

龙灯每到一处,家家户户必摆上香案,香案上除了放上一条鱼,一块腊肉外,也可以摆放上一些点心、糖果、水果之内,当然也少不了放上几条上好的香烟,殷实的人家,也要另外备上几个红包,这样算起来,每户人家的花销一般都在千元以上。但似乎并没有人计较这些,新春里,花上一点钱,落得个快乐,愉悦高兴就是。

龙灯到来之时,往往是锣鼓彩灯开路,我们这里的风俗叫做明路,彩灯一到,主人家就要开始鸣放烟花爆竹了,噼里啪啦好一阵子之后,等到老龙灯到来之后,除了送上香烟和红包之外,许多人家还要在老龙的头上搭上一块红绸布,行跪拜之礼,这便是敬龙神。老龙过后,还有余下的子龙幼龙,虽然可以不一一敬拜,但礼品还是少不了要敬上一份的。

我们这里的龙灯俗称火龙。龙头高约丈余,两只眼珠子就有碗口那么大。口中含的珠子直径起码有半米长。龙灯扎得五颜六色,当然也忘不了绣上诸多的图案,如八卦图,八兽图等,绣的和画的图案真的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龙玩顺水船玩逆水!”这是我们家乡的风俗。即龙灯一般是从水的上游往下游玩,彩船则是才下游往上游玩。因此,龙灯后面一般不跟彩船,只跟狮子和蛙蚌舞。

龙行顺水,寓意风调雨顺;船玩逆水,寓意鱼儿争上游。这样,龙灯舞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内涵就体现出来了。

每年玩龙灯,组织者总要动用几百人的队伍,仅举头灯的人就多达几十人,要不断地交替人手,而且大都是一些青壮年轮流替换。此外,彩旗、彩灯锣鼓手、号手等等,一长排排开,起码有一里多路长,加之看热闹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地簇拥着,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样的场景,真的让人很感动,都是投热闹,新年了,快快乐乐,是大家的期望和祝福!

到了正月十六,就是粲灯的日子,一般来说,粲灯就是把龙珠和龙眼取下供奉,其余的就一直舞到燃烧殆尽为止,但近几年稍微有所改变,粲灯只作形式,并不烧灯,舞完之后,仍然拆卸保存来年再用,这样就可以避免浪费。

家乡玩龙灯,实在是一种很典型的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它是一种文化传承,也代表民众的一种祈福和祝愿。

龙腾盛世,殷切地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和睦安宁,幸福美满

【乡镇街道范文】二

“绝代容美茶,惊世鹤之峰”,早在三百年前,清朝著名旅游家、戏剧家、诗人顾彩在游历容美之后,就留下了这样的诗词佳句。“容美茶”在过去是恩施土家族向中央王朝进贡的驰名特产,加工制作工艺精细,历史悠久,不仅是恩施土家族地区生活必需品,更是恩施土家族地区相互交际馈赠的绝顶妙品。

顾彩的诗句足以证明鹤峰这个深处武陵山脉腹地的高寒地区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厚重。勤劳、智慧、勇敢的土家人以天地为纸,以锄头为笔,以汗水为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祖祖辈辈扎根山区,世世代代谱写茶曲,人人念茶经,用心血泼洒出一幅幅丹青画卷,绘就一首首梦回大唐的壮丽诗篇,堪称“鹤羽千家茶飘香,土家美名扬四方”。

木耳山,就像一位博览古今、通晓天地的世纪老人,淡然地坐卧在那里;木耳山,就像一位蕴藏唐宋,挥剑江山的帝王,威立在那里;木耳山,就像一位秀绝千山、眉目传情的佳人,恭迎在那里……“过去容美茶,今日木耳山”,提起鹤峰茶,我们不得不提起走马,提起走马,我们就会马上联想到木耳山的茶。“木耳山的茶,很好,我喜欢”,这是德国一位茶商在茶博会上品了木耳山的茶之后,一番真实的感受。

我们湘鄂边作协“美丽走马”文学笔会采风团一行30多人,沿街而上,深深地被眼前这片集观光、旅游、生态、环保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所触动。

我按捺不住心灵深处喷发的源泉,信步摘下半空中那朵美丽的云彩,亮起嗓子:走马,我来了,木耳山,我来了……

我的话音没有落,紧接着就是采风团的其他成员纷纷对着茶林,迎着扑面而来的绿涛,唱起了山歌。来凤的谢开军脱口唱出土家山歌《对面妹妹打阳伞》,鹤峰作协主席向端生唱起了《表妹送我一个烟荷包》,龙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苏明刚双手叉腰,俨然一位指点江山的将军,领着大家唱老少皆知的《东方红》,我们每一个人在歌声中接受了木耳山对我们灵魂的洗礼……

万亩茶林的株株茶树就像经过严格军事训练一样的革命战士,统一着装,统一站姿,统一行注目礼,步调一致,行动一致;又恰似交响乐团演奏出的音符,在一阵一阵微风吹拂下,绿涛汹涌,浑厚的声音响彻山丘,震撼谷底;恰似伯虎作画流撒的浓墨重彩,清照望月兴叹的清词丽句,李白酒后飞流直下的三千佳句,杜甫杏花村里不思归的憨态。

时下,正是茶叶最佳采摘时期,整个木耳山上弥漫着茶林散发的浓浓茶香,采茶机发出“嗡嗡嗡”的响声,就像一只只忙碌不息的蜜蜂,令人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

淳朴、善良、好客的茶农,看见我们这群童心大发的“孩子”,热情地端上她们亲自泡好的清茶,心疼地看着我们,口渴了吧,快,快,快点尝尝……天气好热的。

这是一个圣洁的地方,这是一位孕育生命的伟大母亲,这是一片涌动爱的力量的源头。正因为爱,这片土地才会被人爱着,深深地爱着……

夕阳西下,缕缕金辉披洒在木耳山上,透过车窗,我眼睛一片湿润。心灵的羽翼游离茶林丛中,我的思绪纷飞,仿佛自己瞬间化作一片绿韵,带着土家儿女独有的情感,游离于世界各地,深情地向世人讲述着木耳山动听的故事,描绘着美丽的茶林画卷

【乡镇街道范文】三

入夜,地处豫南大别山腹地的鄂豫皖苏区首府、全国著名的“将军县”——河南省新县千斤乡文化中心的图书阅览室里,几个蔬菜种植大户正在网上查阅资料,门前的广场上数百名群众兴致勃勃地观看本乡“杨摆柳”农民艺术团表演的“地灯戏”,叫好声、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每天,像这样的大众文化娱乐活动,已遍及老区新县城区大大小小的休闲广场和16个乡镇(区)的20多个社区文化中心,这是老区新县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带来的新气象、新景观。

作为全国著名、河南唯一的“将军县”,革命战争年代,不足10万人的新县就为中国革命培育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张池明等43位共和国第一代将军,献出了包括吴焕先、高敬亭等在内的5.5万英雄儿女的宝贵生命,其革命历史遗迹达360多处。早在2004年,新县就作为全国红色旅游开发重点县,被列入“1231”红色旅游工程,在全国100个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新县就有4个;2008年12月,新县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8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之一。

近年来,新县不断加大文化阵地建设力度,累计投资40多亿元,改造提升城区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鄂豫皖苏区首府博物馆等红色景观,配套设置群众文化娱乐设施,同时组织专人挖掘文化底蕴,逐步完善乡镇文化设施。全县1300多个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建成11个乡镇文化站、184个村文化大院、195个农家书屋,建成新集镇艾洼社区、浒湾乡游围孜、陈店乡梅花新村等农民健身示范村26个,逐步打造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大众文化平台。

新县还鼓励县歌舞团大胆改革,公开招聘演艺人才,组建专业文艺队伍。在各乡镇(区)设立文化服务中心和广播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选配11名科技副乡(镇)长充实到乡(镇)指导文化工作,将120多名大学生村干部明确为村级文化管理员。同时,培育各种文化协会组织,发展杨摆柳等民间艺术团体30多个,培育民间艺人600余名。

每逢节假日,新县组织开展的舞狮、旱船、民俗踩街、灯谜竞猜、庆新春广场文艺演出等活动,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魅力新县”广场文艺演出、“欢乐新农村”文化下乡、“舞台艺术送农民”、“文艺演出进社区”等好戏轮番上演。扎根农村的10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年放映电影为2300余场。走向市场后的新县歌舞团,创作豫南特色节目168个,打造“将军之声”大戏,年均演出100多场次,成为河南省远近闻名的文化品牌。民间艺术团体、民间艺人更是常年活跃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

【乡镇街道范文】四

浙东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在这里有着一个少为世人所知的古村——走马塘。千年古村走马塘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茅山镇,地处鄞南平原,依傍奉化江支流东江。人称其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民风淳朴,文物古迹也很多,历朝历代,这里出过76位进士,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现共有人口1500余人,全是陈姓。村落格局完整,水系、桥梁大都保留了古村的风貌。而规模庞大的清代古建筑群更是蕴藏着很多令人惊喜的精致遗存。村里最大的建筑群叫中新屋,建于乾隆年间,整片建筑共432间,檐弄相通,无论从哪一间出发,都能绕到所有的房间。下雨天的时候,在这个超级大院里穿行,不需要撑伞。

走马塘独特的水系,也是一大特色。全村由四条河流环抱,有紫来桥、西沈桥、庆丰桥等,联通各水系。东邻漕、邵家漕、蟹肚脐、后王漕、徐家漕错落其间,还有十余个大小参差、形态各异的小池掘于村中。走马塘先民建造的水系能泄能排,形成了完备的河网防护系统,能使村民最大限度地抵御旱涝和火魔的侵袭。沿着古村的石板路探寻,檐牙高挑的明代建筑随处可见,而清代老宅更是比比皆是。石池头池边竖有一块“公禁碑”,公禁碑初看并不起眼,简单的长方形,上书“汤浅秽污,投掷废弃,堆积馀岸,雍塞通沟”十六个繁体字,古人意在教导后人应注意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想不到几百年前的先人们就能注意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走马塘村四周为护村河,成长方形格局,通过平桥与外界联系。穿过气派巍峨矗立于村口公路边的“中国进士第一村”的新建牌坊,步行不远就到达了走马塘村东南侧的紫来桥。紫来桥取“紫气东来”之意,已经颇有些年月了,桥下多块刻字的条石与石块在无言叙述着它久远的过去。

从紫来桥进入村内,首先看到的是浙江大学将这里列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基地的石碑,旁边茅草与垃圾环簇,表明这里确实蕴涵着不少的历史沉淀,但又似乎已经被遗忘。自紫来桥沿南街穿行不远就到老街了。老街并不长,大约有二三十米的样子,为沿街木质二层楼,可以看出这里过去是商业所在。老街东面就是“遗忠堂”,门口坐了很多闲聊的村民,而两件明代雕造的石鼓也成了休闲的座椅,这里就是所谓的“擂鼓墙门”。

走出“遗忠堂”继续向西就到了位于村子西南角临河面水的新陈氏祠堂。祠堂相对就大一些了,墨墙高耸,“福”字顶悬,门柱上是 “直声振赵宋,忠节耀朱明”对先人赞誉的楹联。祠堂前面是一片相对开阔的平地。正南不远是进士桥,依然觉得这才是古桥,这远比现在经过改造过的紫来桥显得有古韵。祠堂西南墙楼相连为一东向两层老房,为过去村码头所在。房子有两根柱子已经被现在的红砖所替代。但此处境界颇为和谐静谧: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垠,几条废弃的水泥船侧沉岸边,一块块镂空的拴船石上刻满了时间的印记,树荫下洗衣的村妇一声声击打着石板,几只悠闲觅食的草鸡在踱来踱去,偶尔若干小鸟飞停于树枝头或屋檐坡顶,还有杂草、苔藓……一切都写意素描出了一个无为的古村头的农意韵味。

千年古村走马塘不仅有江南乡村的小桥流水和中国传统的宗祠古宅,而且还有许多令人赞叹的石花窗。现存于走马塘的60多个石花窗大都用青石、红石雕作而成,其中有一扇石窗融门窗为一体,能开启关闭,不像普通石窗固定在墙上,堪称江南一绝。走马塘曲折的小巷里,两侧的墙壁上不时有精美的石雕和砖雕花窗出现,乾坤窗、八仙过海、古钱形花窗及其他说不出名字的无数花窗。窗上所饰各式图案,人物类有“八仙”中的张果老、蓝采和、吕洞宾等;文字类有“福”、“乾”等,寓意丰富深刻。古村最精妙的石窗在新祠堂后面的一条小巷中,古建筑学文献中将其命名为“浙南石窗”。石窗雕刻细致,并且可以开启自如,和木窗并无两样。走马塘的独特生存空间和文化氛围,使陈氏一族以耕读起家,求学为志,德行文学,斑斑可考。抬头四顾,雕梁画栋,屋顶飞檐随处可见。这里气势最为恢宏的当数五马墙了。五马墙分五个飞檐,递等上升,上面雕有许多精美的图案。这时,一缕金色的阳光破空而来,正好照射在飞檐之上,一明一暗,仿佛穿过时空隧道,看到走马塘先人们白衣素衫,手捧尺牍,沐风而诵。

在走马塘,可以看到沉甸甸的文化积淀和随处可见的明清建筑。沿着村中的石板路,两旁大都是檐牙高挑的白墙黑瓦江南风格的明清建筑,在宋祠里有许多贴在壁中的斑驳报帖,如中进士喜报报帖,显示了这个千年古村特浓的文化内涵。

前新屋是古村最主要的建筑之一,屋前有村中最大的荷花池。沿路继续折折前行,就到了最为开阔的村东部中心荷花塘了。荷花塘面积千余平方米,此时正荷叶田田,一涵碧绿,塘中央有两条石砌的独板桥,人行其中远看去就像是走在了荷花中间。前新屋并排建有四套房子,当初分配给兄弟四户人家居住,现在中间两户的房子已由现代建筑代替。穿过前新屋,迎面而来的是客堂,一左一右两排正屋,是屋主人及其子女们的起居室,正屋再往左里走是偏房,供下人们居住。据说陈氏以耕读传家,门风极正,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与“刚直不阿”之喻,要求子弟以荷为做人的规范,故在家门前挖这二亩水塘,盛植荷花,这就是君子河畔的所谓“君子花”吧。荷塘边的民居,称之为“中新屋”,大多保留着青砖粉墙飞檐翘角的古典建筑风格,只是中间有一座现代的小楼多少显得不和谐。中新屋坐南朝北正对荷花塘,占地近4000平方米,是走马堂目前最有古韵、规模最大、人气也相对旺的地方,数十户分享五个天井。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走马塘的很多老宅的门厅以及屋檐下有燕子栖息。这一方面让人感到了这里淳朴的民风,但是更给人的是一种对物是人非的社会变迁的感慨:进士世家已成过眼的烟云,可以说这里目前最气派的就是村口新修的“天下第一进士村”的牌坊,也正是这“天下第一进士村”的名声也才不时吸引人来。

走出村子立于牌坊下,看着“中国进士第一村”下的“一清二正勋名振朝纲,四靖三清德望闻乡里”等赞誉的联句,不禁陷入了对走马塘的深思。走马塘是平常的,这里也许不应当作为“进士第一村”来定位,因为进士只是一个结果;这里应当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一个农家通过读书不断改变自己的村子;这里是陈姓进士萌发希望,奠定人生基础的地方。因此对于别人称走马塘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的说法是不认同的,觉得这里说是“千年古村,一脉相承,世代耕读、田园而乐”似乎更为确切。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向全球推广的首届“发现中国?魅力小城”在评选出的首批18个中国魅力小城中,鄞州走马塘村获称中国“魅力小城”。

【乡镇街道范文】五

“鄣公岭下婺江源,赫赫茗眉碧山川。龙尾红鱼书香县,阳关快马再加鞭。”我是在读到这首出自人民日报一位老领导的《婺源》诗后作此婺源行的,这才理解了摄影家们为什么要把它称作“中国最美的乡村”,同时更发现了这片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的神秘所在,岂止是一个“碧山川”所能概括?

婺源的山川当然碧得可人,这有婺源历史名人朱熹老夫子的诗句为证,那山是“郁郁层峦夹岸青”,那川是“问渠哪得清如许”,可谓山青水碧了。然而我却发现婺源的山川之绝处更在那“远近高低‘绿’不同”上。你看那山:远处的大鄣山是黛绿色的雕塑,白云也凝固成飘带环绕在它的腰间;近处的山坡是翠绿色的精灵,那灌木丛中、那参差树枝上、那树干上缠绕着的藤蔓上似乎每分每秒都在萌生着新绿;高高的山顶是暗暗的绿,暗得像天幕上的剪影;低低的山峦是青青的绿,青得像那田畈里的禾苗在风中漾着青波。再看那水,远处的水是苍绿色的氤氲,近处的水是墨绿色的明镜,高处的水是淡绿色的飞瀑,低处的水是深绿色的古潭。于是我们看到了如此壮观的景象:一千多只“中国爱情鸟”鸳鸯万里来寻婺源的鸳鸯湖戏水越冬,从而使得婺源成为全国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于是我们听到了如此绿色的前景:婺源可供开发的水电资源蕴藏量还有十三万多千瓦。

婺源的树绿得令人惊讶——为它的近乎奇迹的生机,为它的近乎奇迹的故事。婺源的古树名木之多已经足以令人惊叹,树龄在800-1300年的就有32棵之多,然而奇就奇在这些千年古树不但活得挺拔,而且依然青翠,老当益壮还为婺源添绿,每每让游客望树兴叹激动不已。不过最为神奇的恐怕要数文公山上的16棵参天巨杉了,它们是朱熹返乡扫墓时亲手植下的24棵杉树中的遗存,树龄虽然已逾800多年,树高都近40米,然而长势依然旺盛,棵棵郁郁葱葱。朱熹毕竟是个大哲人,如同他的学术著作至今还在被专家学者们反复研究一样,他当年以24棵杉树写就的这篇“绿色文章”直到近些年才被人们读出奥妙:原来他是按八卦图阵布点挖穴植下的,唏嘘之余不觉谐趣横生绿风吹。这股绿风吹到民国年间的时候,婺源虹关村的一位名叫詹佩弦的村人,竟然为村中的一棵号称“江南第一樟”的老树专门编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做《古樟吟集》,收入五十余篇吟诵这棵古樟树的诗文,堪称绿色一绝了。

婺源的竹林是油绿色的,最著名的要数赋春乡的十里竹廊了,假如说“赋春乡”的诗意盎然的村名让人触摸到“书香县”的几缕文脉的话,那么这十里竹廊就是一卷长长的春色赋了:婺源的草地是亮绿色的,马路边,小溪畔,公园里,山坡上,到处可见鲜活的绿色地毯在逗人遐想,难怪岳飞当年戎马倥偬过婺源时竟写下“满地芊芊草色娇”这样与其身份反差极大的诗句,而今日之婺源则更是今非昔比了,全县绿色植被覆盖率已高达95%以上,这个绿色的数字是让人亢奋的;婺源的茶是碧绿色的,到过婺源的人终生也难以忘却“婺绿”名茶留在唇齿间的芳醇。即便是古桥,在婺源这个绿色的世界里竟然也能是绿色的,这便是潘溪上的樟桥。这是一棵600年的古樟树,粗大的主干弓腰曲背从此岸卧向彼岸宛如桥身,小枝曲如台阶,大枝竖如栏杆,行人由树身上过河,阵阵沧桑绿风一路扑面入怀,堪称人间一奇。

或问:婺源何以树成海?却原来婺源民间一直有着以珍贵树木点缀村景、改善环境的优良传统,人们在迁居、升学、婚配、祝寿、堆坟和扫墓时,均以植树来纪念。而对于已经长成的大树尤其是那些老树,婺源人更是将其视作“树神”,比作“生命”,再困难的时候也不得砍树济困,再好的价钱也不得卖树赚钱,成为村规民约,成为约定俗成,谁也不能破坏它,婺树能不成海么?婺源能不苍绿么?

古树高低屋,村外水如环。村外又村千户荫,树间生树四时春。在我自以为把握住了这缤纷的婺源之绿的时候,婺源才子陈爱中先生却恰到好处地把一本《婺源风物录》递到我的手中,那绿色的封面就让我赫然一惊——那是婺源人用调色板调制出的“另类”的绿,虽难以言尽却令人神怡,一如我心中的婺源印象…

第三篇:美丽的乡村小镇精选范文

小镇,回忆总是甜蜜的,记忆总是永恒的。我却不敢走得太近,怕一下子惊走了昨日的记忆,也不敢回去看一看,怕再也找不到了心中的思念。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乡镇街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镇街道范文】一

走进“士元书屋”院子,一股浓浓的农家气息扑面而来,大门正面的中堂是毛主席画像,画像颜色有些淡了,但是没有一丝破损皱褶,看得出是有一些历史了。

我走近毛主席画像细细端详,“士元书屋”的主人老於看我认真的样子,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毛主席画像八十年代初开始张贴,1988年的时候,老於靠种植十多亩农田和浇铸五金、维修农机具的手艺,成为小镇首批万元户。看到村里人农闲时,不是打扑克,就是摸小纸牌,生活枯燥无味不说,还因此常常产生一些口角和小矛盾。

于是,老於就和妻子商量着到城里买一些书和象棋等,办了一个农家书屋。村民一有空就往这儿跑,村里的老马认真学习了养鱼知识,承包了村里的鱼塘成了养鱼专业户;老吴认真钻研了养猪技术,成了养猪专业户……更喜人的是,村里吵架斗嘴的事也几乎绝迹了。而毛主席画像被作为幸福生活的象征保留了下来。

一个小小的士元书屋,竟然带来这么多惊人的变化。我认真翻阅起来,书架上除了有发家致富之类的书之外,不仅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经典名著,而且还有流行杂志《莫愁》、《幸福》等,更有孩子们喜欢儿童读物,曹文轩、杨红缨等写的系列小说。

我留意了一下,堂屋紧靠西墙的长条凳上坐着七、八个孩子在看书,西厢房里有三、四老人围着桌子在下棋,院子里还有人在打乒乓球,我忍不住赞叹。书屋的主人“呵呵”地笑着说,现在不同以前了,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农家书屋,当然一年更比一年好啊!只是书屋管理的难度变大了,在白天,两扇木门必须永远敞开着。年轻人忙于打工挣钱,老人和孩子闲在家里,我这儿就成了最好的去处。尤其在节假日期间,天一亮,小孩子就爱拉着老人的手就往书屋跑,往往天不黑,门关不起来。

这时,一个下棋的老人接过话茬说,老於大字识不了几个,可是城里有名乡里有榜,报社电台还采访过很多次呢!老於打开一个紧锁着的抽屉,翻出一沓报纸,《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十多家报纸都写着他的报道。那些由新到旧的报纸仿佛是一张张照片,深深地记录下了老於这一个农村文化户的成长历程。

老於是一个将近七十岁的老人了,但是精神矍铄,走路有力。我不禁想,是什么使他这么年轻?在墙上的一幅字上我找到了答案,那是1995年,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来建湖实地考察时赠给老於的题字:“精神高尚,乐于奉献,文体并茂,带头小康”。

【乡镇街道范文】二

“高山农民好福气,在家就能看上戏;高山农民好现代,电脑旁边学种菜;读书看报乒乓球,文化站里啥都有……”这是河南省伊川县高山镇“乡音”剧社在排练节目时的一段说唱词,也是伊川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生动写照。

娱乐、休闲有去处,健身、竞赛有场所

2013年12月26日,尽管伊川乡村气温低至零度以下,但是高山镇文化站站长吴前进仍然忙的满头大汗,一边是“养鸡大王”王灿庭急着要借养鸡方面的科普书籍,一边是书法爱好者段思庆急着要宣纸写字。文化站义务管理员王少利忙着帮剧社的王洪钦、段双婷排练教育子女的小戏《称妈》。

去年以来,伊川县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作为惠民、福民工程来抓,以县、乡、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使该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穿着统一的服装,踏着不大熟练的舞步,一到晚上,葛寨村30多位妇女就聚在葛寨乡文化广场,有模有样地跳起了广场舞。村民史丽禅说,以前村里很多妇女喜欢打牌,一坐就是一天,现在大家都喜欢上了跳舞,一天不跳都不自在。和她一起跳舞的村民刘秀桃说,“请老师教舞得花好多钱,我从电脑学会后自己教大家。舞蹈队从成立之初的几个人,到如今已经百十号人了。

葛寨乡副乡长董贵强告诉我们,建这个文化广场,乡政府投资了100余万余元,总面积有2000余平方,可供500余人同时使用。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真正让当地群众娱乐、休闲有去处,学习、健身有场所,活动、竞赛有阵地。

村(社区)文体活动室达标率达80%

经过一年的创建,目前伊川县全县369个行政村(社区)中,已有296个村建成标准的文体活动室,村(社区)文体活动室达标率达80%。为调动各乡镇创建积极性,县政府拿出100万元资金对项目落实情况好的乡(镇)、村进行奖励补助。今年来该县给各乡镇文化站配备图书总价值达50万元。为每个村选配备一名文化大院管理员,由县财政每人每月补贴150元,具体负责文化大院活动室、农家书屋管理工作。文化管理员均经过培训持证上岗,使村级文化大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除了广场舞,农村文化生活的更高层次就是农家书屋带来的精神食粮。60岁的王振卓是高山镇增花营村的文化大院管理员。他会根雕、烧制陶瓷的技术,有“陶瓷工程师”证。前一段有人找他定做几件陶器,没有“版本”,他从村图书室的一本陶艺大全的书里找到了图片,制成模具让客户一看,正是人家想要的东西。从那之后,王振卓每次制模具或是搞根雕遇到困难,就到书中寻找答案。“久而久之,我算是这一带的专家了,一般问题可难不倒我,真的假的陶瓷我一眼就能看出来。”王振卓憨厚地笑了。

在伊川县滨河大道东侧,投资4.6亿元的县文化中心(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广播电视台)已具雏形。这个工程于2013年3月底开工,目前已完成投资1.8亿元。竣工之后,一座免费开放的多功能文化乐园将为伊川公共文化增添一道靓丽的风采。

如今,走在伊川县的大街小巷,你都会被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所包围,运动与时尚、轻松与惬意、健康与欢乐,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不断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感受到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带来的可喜变化。

【乡镇街道范文】三

我走过无数名山,可对家乡的南门山水,可谓情有独钟。把南门山水多次绘声绘色介绍给文友,把她风韵美貌罗列给大家欣赏;不厌其烦带大家登南门山,一睹其风采;也曾多次用粗糙的文字,把她编辑成小文,献给读者。

古人云:山之骨在石,山之趣在水,山之神在秀。“石”、“水”、“秀”,这三个字在南门山似乎都具备了。

“石”是南门山的一大景色,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只要你从山谷往上爬,你就能看到各种形状的石头,千姿百怪,鬼斧神工。经过千万年山水的冲撞,有些石头似有了灵魂,如鱼似猴,形象逼真,成天然之趣。不少大石头留下了一个个大小不一形状优美的冰臼,为何在这个会出现冰臼呢?这就有待专家去考究了。

“水”在南门山又有独特之处。因山高,落差也大,山涧之山水,湍急而下。因而,形成了一个个深潭。由于水流的速度不同,其声音也就各异。从悬崖上飞流直下的瀑布,其声音震天动地,人未到而先闻其声;有的似一曲优美的琴声,叮叮咚咚。当你爬上水库的大坝,站在高高的坝顶上,那又是另一番风景了。脚下是平静如镜的水库,四周翠绿的群山倒映在水里,水面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此时此刻,说不定你对着大山,会大声诵读起毛泽东的诗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水在南门山,可谓得天独厚之优势。她没有环境污染,有人称两水库为“天池”,这美称似乎不为过也。

站在大坝上远望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多美的山水画!远处的村庄,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之中,那一望无际金灿灿的稻田,如画家一笔笔厚重的泼墨;那一条条山水,犹如一条条银色的白练。近处,弯弯曲曲的山道,七八个牧童骑在肥壮的牛背上,缓缓而行,随风送来了他们那古老的牧歌……

“秀”在南门山是一道亮点,你看不到“险”、“峻”、“惊”的景色,目之所及,都是那样顺眼、和谐。无论春夏秋冬,来南门山,始终层林叠翠,野花盛开。当你在水边走过,或坐着小船在平静的水库经过时,人倒映于水中。白云在水中飘浮,鸟儿在水中展翅,真有人在画中游之感,你自然而然,领略到山水的细腻风情!我有时在深思,这一带的村民,为何那样淳朴、诚实、厚道?我想,跟这里的风水是绝对有关系。

南门山是一个边远的山区,又是一个著名的老苏区。而今,赶上了时代的快车道。我相信南门山的明天,会像她的山水一样美丽!

【乡镇街道范文】四

广场舞、戏曲、经典诵读、花样跳绳、才艺表演……近日,洛阳市伊滨区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节目巡演活动走进佃庄镇,14个节目的表演者均为各村村民。

近年,洛阳市伊滨区该镇加强镇域建设管理,大力推进文化创建活动,加大文化基础投入力度,19个行政村村村有文化广场,村村有文艺演出队,村村有农家书屋。乡村里的“大舞台”,使过去村民农闲靠打牌、看电视打发时间的现象成为过去。

老地方,新舞台

夜幕降临,佃庄镇黄庄村文化广场上灯光闪烁。

村民王红利麻利地收拾好碗筷,换上健身鞋,穿上舞蹈服,迫不及待地出门了。初冬的夜晚有些寒意,但广场上的热度让人心头涌起阵阵暖意。

这支广场舞队的领队是40岁出头的村民韩继红。一曲终了,韩继红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开心地说:“广场舞在我们村已搞了5年了,开始时只有我们两三个人跳,现在有200多人。我们不仅在村里跳,还到洛阳市区跳,前不久还参加了‘舞动中原’广场舞大赛。

这支队伍中年纪最大的是70岁的老人高勤娥,年龄最小的有二年级小学生,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在西马庄、东石桥村等地,记者也目睹了广场舞带给村民的激情与活力。

“不能让农家书屋成摆设”

每天早饭后,朱圪垱村村委会委员张灿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农家书屋的门。他说:“这里有3000多本书,有农业技术类、生活常识类、法律知识类,还有少儿读物。书这么好,咱不能让它们躺着睡大觉,让农家书屋成摆设。”

笔者翻阅了借阅记录,看到几乎每天都有村民来借阅。张灿峰说,村民们农活忙,刮风下雨天来的最多。

71岁的朱中祥老人是原洛阳轴承厂职工。他说,别小看这小书屋,它对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普及法律知识和带动村民致富意义可不小。

主题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这几天,在佃庄镇文化艺术节上,各种主题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着。

佃庄镇副镇长张玉红介绍说,文化艺术节先后开展文化活动148场,吸引周围的群众积极参与。

佃庄镇镇长郭海涛说,现在全镇已成立戏剧、书法、排鼓、舞蹈、河洛大鼓等6个文体协会;19个行政村都建成了1到2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广场,均有2支以上较成熟的文体表演队伍,涌现出了300多名文体骨干。在他们的带领下,村民们也纷纷走出家门,组成了一支支演出小分队

【乡镇街道范文】五

去山东沂水的泉庄,我总觉得是去寻找往日的旧梦,山泉,群崮等等,仿佛与我有个前世的约定,只不过是选择了今日的相逢。在绿色的山峦中穿行,看到的山是绿色的,水是绿色的,风也仿佛是绿色的了。当我听说泉庄的泉与泰山的泉一脉相承之时,更是为之惊叹不已,只想恰走进一个又一个目标,把泉庄的景色收入眼眸那纷至沓来的脚步。那曲折蜿蜒的河流,那茫茫群山的叠影,都幻化成一支支清冽泉眼,在脑海里汩汩而流。

泰山的泉水,名播天下,据说泉庄的泉,就来自泰山源头,它像一支汩汩而流的暗河,就此分作两支,一支流向济南,一支流向秀美的泉庄,让她拥有了丰沛的水脉。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生活具有良好的保障。当地人就以泉为美,以泉为荣,由此起名为泉庄。“泉庄”两字,就像江西的婺源一样,有着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浸透了古今文人和劳动者的智慧,被称为江北文化名镇。

泉庄的泉,有响泉、康家泉、碗泉、鞭杆泉、南峪泉、饮马泉、马蹄泉等等,能够常年不涸的泉有千眼之多,泉是这片土地繁衍生息的命脉。据说许多许多年前,泉庄遭逢百年不遇的大旱,人们为了找水不惜踏遍沟沟坎坎。一天,有个牧人在一条干涸的山沟里发现了几只螃蟹,他深知螃蟹必不可缺水,在这干旱的土地上生存,就必须依赖水泽。以螃蟹的天性,肯定会识得水路,有它引路,或许就能找到宝贵的水源,于是牧人就跟随螃蟹而去。

看来,螃蟹也确实在寻找水源,只见它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横行在焦渴的乱石杂土之上。终于在一个长满青苔的地方,螃蟹止步不前,并且上前举螯挖土,像钻取蟹窝一样,不一会将地面挖出一片湿土,继而泥浆,不久,一股细流渗透出来,渐涌成一汪清亮的泉水。等牧人回村奔走相告,大家争相进山察看之时,泉水已从一个个蟹窝里流淌出来,形成了清澈的小溪。人们发现了救命的泉眼,生命得以薪火相传。有了这些泉水,再干旱的天气,农作物依然丰收,这也就是流传至今的“螃造泉”的故事。

泉庄的康家泉,是因此地居住着康姓人家而命名,这个泉水的流量很大,泉水清澈,泉头高突,一年四季奔涌不息,与济南的豹突泉很有些相似。与康家泉不同的是响水泉,它位于泉庄镇西郭庄村西,是一个十分罕见的季节泉。响水泉平时没有泉水溢出,泉眼也好经极易被人忽略,于是它的周边便成了菜园、庄稼、荒草的的领地。只有每逢下过雨之后,才顺着泉洞或沿某个裂缝,喷涌出水。

这一现象,曾经令人陷入疑惑,传说纷纭。人们猜测,响泉水不是深层地下水,它与地表水渗入地下水量有着密切关联。雨水汇聚充足,形成了地下泉水,在地表的压力之下,从而赋予了新的水流的能量。响水泉出水之前,常常伴发出呼啸般的响声,有时还会隆隆轰响,响声过后,才像万马奔腾,泉水声势浩大地喷出地面,灌溉着周围的树木、土地,为大地进行又一次的濯洗。

碗泉是当地人最喜闻乐道的泉,大小有如一只白瓷碗而得名。因为它的小,培加令人格外珍惜。碗泉虽小,却能够流淌四季,无论天气怎样干旱,都能保持细小的水流。村里人放牧来到此地,若口渴了,俯身就可以喝上几口,就像大自然为人类捧出的天然美酒,虽然不多,却能够掸饥解渴。曾经有人对碗泉进行开发,挖取周围的砂石,比之前略大了许多,然泉水细流,仿佛是它必有的规则,虽然清澈旺盛,但不会加大泉流。不放纵,守约束,这也许就是碗泉常年不竭的原因。

泉庄的美,是环境的美,这里无工厂,无污染,无喧嚣,自然村落在山脚下隐现。由于这里泉多,逐渐形成瀑布成串,细流成河,最终汇入马莲河内,近年来,两岸进行了生态护岸,在马莲河沿岸种植水生植物,形成了水水相接,坝坝相连,流水潺潺的亮丽风景,有北方小江南之称。这里有千年银杏树,千年古槐,千年石抱树,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

泉庄的历史悠久,历史名人居多,宋真宗时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就是泉庄人士。传说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赵恒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后被清代石玉昆著进《三侠五义》《狸猫换太子》这一段落。这里有千年银杏树,千年古槐,千年石抱树,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人文景观。

有人说,泉庄的景致,首先是在其泉,其次是著名的山崮,其实不然。“崮”古时也称作方山,辞海解释是四周陡削、山顶较平的山,其态势奇特宛如古时城堡。它形成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经过漫长的年代多重地质作用才得以形成。2007年“岱崮地貌”命名之前,它还在沂蒙大地沉睡,人们常在石坝上,垒房子的石块上,发现三叶虫化石,就连进山的路上,都可以轻易地捡拾几枚。如今,随着“岱崮地貌”的命名,现已开发成各个旅游景点,比如著名的纪王崮。站在崮上,能清晰望见周围的群崮,崮与崮之间错落有致,又相互衔接,各具形态,景色十分壮美。

泉庄的崮,有纪王崮、东汉崮、马头崮、锥子崮、剪子崮、姜家崮等50余座,这些崮造型奇异,雄伟险峻,显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崮名都以其逼真的形状命名。我曾陪同广东省旅游文化协会会长、被誉为“中国当代徐霞客”的著名学者李存修老师一起登过姜家崮,面对四面垂直高耸的崮顶,我们围着转了几圈也没有找到能够攀登的路线,哪怕是一个可以攀升的缺口,不得不退回山下去,重新确立下一个登崮方案。

据当地老人回忆,1947年7月,我鲁中二军分区十一团14名指战员抗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坚守此崮10余天,成攻突围。在这十几天里,敌人想尽办法从进行强攻,结果一次次失败,最近推着大炮另一个山头轰炸姜家崮,在这所有的炮弹中,只有一枚炸弹落在姜家崮的悬崖边上,60多年风雨过去,至今石壁上仍能看到炮击的痕迹。那天,我们没有登上山去,自然也不能看到崖壁上的弹痕,感受战争年代的艰苦卓绝。回望擎天的崮峰,湛蓝的天空下,是几片悠然的白云,崮,巍然不动,仿佛踞守在沂蒙大地上的万里长城。

第四篇:美丽的乡村小镇

小镇,回忆总是甜蜜的,记忆总是永恒的。我却不敢走得太近,怕一下子惊走了昨日的记忆,也不敢回去看一看,怕再也找不到了心中的思念。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乡镇街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镇街道范文】一

云南晋宁县上蒜镇,这个我曾经工作和生活了15年的地方,提起来总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那些年,双休日或晚饭以后,我和妻子都会徒步到附近走走看看,主要是为了散步和锻炼身体。可以说,以单位为中心的五、六公里范围内的村寨我都走遍了。

这次有机会应邀以文化考察和采风的目的来上蒜,意义就和以前不同了,有人接待、陪同考察和介绍情况,这样就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一下这一带的历史古迹、村民的民风民俗及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情况。

先说说金砂村,据说是因村后山上有很多金黄色砂子而得名,又因山上有个寺庙,所以这个村子还有一个别名叫金山寺。传说,滇池水位还没有下降的上千年以前,这里还是滇池水域的一部分,曾经沉过一艘拉金子的船。直到现在,金砂山依然像船的形状,而山上的金砂就是船上那些金子变成的。在700多年前,由于昆明松华坝水库的建设和海口河的疏泾、盘龙江的治理,滇池水位下降,陆地显现出来。最早来金砂这片地方居住的是张、杨两姓人家,至今,村中老人还流传着“张家先来半个水,杨家后来半个山”的俗语,高度概括了张杨两家来村中的时间和位置。

再说说大名鼎鼎的石寨山,全世界都惊叹于村中那几十米高、几千平方米的小山居然埋藏了以“滇王之印”为代表的众多国家级的文物。村中老人说,很久以前的石寨山是个小岛,山形就像一条浮在水面上的石鲸鱼,还有张开的两翅。在水位下降以后,这里才有人居住,因这片地方石头很多,所以村子就叫石寨村。只可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炸石头盖房子,把原来的山形破坏了,也破坏了村子的风水。

据相关历史资料分析,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这个小山是个孤岛,也是滇王及家族的墓地。由于滇王反叛大汉朝庭被战败,他的军队来到祖宗的墓葬地,匆匆的把大量的金银、生产生活用品、战斗武器和滇王金印埋在了小山上。考古人员从挖掘出来的还没有完成就匆匆下葬的金缕玉衣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当年不把金印传给下一代滇王或者随身带到别处,而是把金印埋葬在坟墓里的原因。因为在汉代,金缕玉衣一般只由朝庭统一制作,也只由皇帝赏赐给功勋着著的刘姓分封王。滇王自制金缕玉衣,也是其反叛的一个重要证据。据考证,在滇王墓地出土的这件金缕玉衣的玉片的出产地也和其他的玉衣不一样。

而古滇国的这些珍贵遗物,可能在古代就已经有人发现和挖掘。村里人代代相传着山上有金马出没的故事,还流传着这样的话:“张家来得早,认着个荒山脑;王家来得迟,认着堆鹅卵石;冯家敲得只金马脚,从山买到河”。这些话不仅说明了村子里几个大姓的居住位置和时间顺序,也预示了冯家人从山上得到了财宝。

据当年参加发掘并亲眼看见挖掘出“滇王之印”的王老先生说,在他小时候,山上的青铜剑有的甚至只埋有一、二公分的土层,随便找根树枝就可以刨出很多来。他还说,在山上挖掘出来的一些铜人的服饰、装扮居然和日本国的传统和服一样,这一物证还曾经引来众多日本专家、学者的好奇和考察。

这一天,我们一行四人在上蒜主人们的陪同下,先后来到金砂和石寨村的田间地头、农民家里,在滇池边划小船体验渔民生活的同时,还详细了解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新农村建设情况及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这些以种植花卉、蔬菜以及打鱼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村民,在生活富足以后,摩托车、面包车、轿车这些现代交通工具进入了他们有生产生活,村里还建有业余的文艺宣传队,在广场跳健身操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随着村庄道路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以及卫生厕所的修建、垃圾统一收集处理,村容村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环湖南路修通以后,村民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每个村子通过几百米的村庄硬化道路就可以接到环湖南路上,以至于我已经认不出、找不到了几年前来这些村庄的村间土路。

糟鱼、臭豆腐、新鲜鱼虾、鲜花是这一带的特产和美食,趁着美食和陈年老酒的兴致,我们一行十余人荡舟滇池,游览白鱼河湿地公园,无障碍的说笑、交流、留影。在白云青草间远观滇池风光,近看滇池水域治理成果,享受田园、湿地的新鲜空气以及大自然的安详与静匿。

想着这次采风的目的是要为上蒜的村民写一组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民歌,所以我认真的记下了这一天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悟以及上蒜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和美好新生活。

【乡镇街道范文】二

车驶里浙江湖州城区八公里,眸视妙峰山,就进入眉眼盈盈、妩媚与厚重的浙北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山脚下,就是水土洁净、空气新鲜、温情与野趣兼具的茶禅圣地楂树坞村。相传一千二百多年前茶圣陆羽,曾在此写就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现留有后人为纪念“茶圣”而修建的陆羽墓、慕羽坊、三癸亭、皎然塔、栖贤寺等人文景观。

一眼望去,楂树坞村居就像碧波上荡漾的七八朵水浮莲。农屋散落在已泛着金黄的稻田之中,青翠欲滴的竹林,灿若彩霞的桃园,映入满眼的翠绿,满鼻的绿氧,还有白鹭空中展翅,令人疑入世外桃源,简直像山水画一样。村民过着悠闲日子,与世无争。如果不是阴天,这一带风光更美得不得了。

走进挂着“湖州连盛西红花专业合作社”招牌的培育房内,一片淡紫色的花苞、形状像郁金香跃入我的眼帘。循着这诱人的花香,在百余个高低床六层格的木框里,一朵朵、一簇簇紧紧地挨在一起的西红花,正开得娇艳,长势喜人,花香袭人。我怀着一种奇妙的心情,看着花里那如同在燃烧着一般的红色雌蕊。

“西红花,又称藏红花。是一种被誉为‘红色金子’的名贵药材,原产于西藏雪域高原,而在离湖州不远的上海崇明岛就有一个西红花的种群繁育基地,繁育出了能在江南一带种植生长的西红花品种。西红花的经济价值极高,五年前,我引进了西红花的种植,也带动了村里不少农户种起了西红花,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我是第一次见到西红花。听着西红花的主人,村支书杨连生的介绍,不禁心动。

“其实,它的种植方法很简单,就跟家里种蒜差不多。妙西的生态环境优良,土质又十分适合种植西红花。”从种球繁殖复壮、栽培管理、鲜花采收……杨连生笑着对我们说,他今年种下的十亩多西红花试验田已经收种了。

西红花花期每年只有一次,必须在10月份花朵绽放时采收,整个采摘、焙烤过程也必须人工进行。到11月下旬秋收结束以后开始种植,第二年5月夏种前收种,完全不会耽误粮食种植,而且在种过西红花的田里种粮食用的肥也少。眼下,每公斤烘干花丝市场价竟已飙到三万多元,并且是供不应求。花丝和种子都可卖钱,每亩西红花收入可达二万元。杨连生已将自己种植的西红花注册为“红花王”商标。目前,合作社里西红花的种植面积已有二百多亩,年产干花丝一百多公斤,三十多户村民凭着小小的西红花“红花王”致富了。

“有钱大家赚,同走致富路。”杨连生微笑着说。种植西红花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和晚稻实现轮作。“西红花的球精在晚稻收割之后,种到稻田中,到了第二年的5月份,在球茎上方会长出新的球茎。”杨连生说,这样科学种植西红花,不仅可以与粮食轮作,还可以提高粮食产量30%左右。

谈笑间透露着聪明和干练的杨连生告诉我,西红花花蕊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活血化瘀。最神奇的是,当用开水冲泡后,水的颜色变柠檬黄,而花的鲜红的颜色却不会变色。

回到村部会议室,杨连生着手为我们冲上一杯。只见他拈三五丝西红花,放入杯中,冲入开水,西红花便曼舞起来,水中,西红花渐渐晕出金黄,如薄云中透出的万丈霞光。放上十来分钟,水中的金黄越发耀眼,汤色清亮。品上一口,有西红花淡淡的清香,回味。不知又添了几次水,水中仍是耀眼的金黄,而西红花却始终保持不变的本色,依然是浓重而美丽的鲜红。

不禁对西红花钦佩。其实这个过程,一如人生。经历过风雨,有人将风雨视为洗礼,将人性中的美好洗礼后显得更加的晶莹剔透,而有些人则随波逐流,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和曾经本色的自己,忘记了自己本来的颜色。在这个世上,无论经历过怎样的风雨都不褪色,始终保持生命本色的人,能有几个呢?杨连生不正是一朵“红花王”么,从五年前一个门外汉,到如今成为当地西红花种植的高手,村里致富的领头人。

西红花,这些小小的植物背后肩负着自己的使命,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的生命创造着奇迹。我不由想起谢宗玉在《遍地药香》一书中的赞叹:“草木掌握着人类生命的秘密,倾听草木的声音,寻找遍布山村的草木的灵魂,把它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很多的草木生长在我们身边,一直在暗中保护着我们,培植着我们的心性。”

正值温馨的深秋,整个楂树坞村开着幸福光鲜的花朵,弥漫着西红花成熟的味道,带着丰收的气息,花农们在那一堆一堆花朵簇拥的美梦中畅想着希望、计划着未来。我真希望以后能有机会,也相信会有,与楂树坞村“红花王”再一次近距离的亲密接触

【乡镇街道范文】三

汤汤洛水,自北向南缓缓流过,一路经山逢丘,挡不住美丽身影,昂头挺胸奔向大河,汇入大海。

我踏上这块美丽山丘,望着起伏不定绵延千里的山川,不由感慨万千。是啊,这里曾经辉煌一时,到处是云烟缭绕,人声鼎沸的场面。起因只是这里的瓷窑一片连一片,顺着川道一直延伸到洛水之旁。美丽的洛水灌溉滋养了沿岸的人民,也在悠悠的千载风情中,摇曳着瓷窑铿锵的美丽音韵。

瓷窑辉煌于七八十年代,绵延了数百年的岁月,起于明代,穿过清朝,民国的烟云,一代又一代的瓷窑艺人,把这造福子孙后代的技艺接力棒一样的传递了数十代子孙后人,然而止于二十一世纪之初,这一座座瓷窑在市场经济的选择下,终于寿终正寝了。

望着漫天遍野的荒草萋萋的瓷窑,一座座熄灭了火种不再喷吐青烟的瓷窑,一种荒凉的感情爬上了你的心头,不由你不发思古之幽情,感伤的情怀。因为这里人烟之阜盛,车辆之往来,城池之高大,庙宇之众多,街市之繁华,曾经为一时之雄。

如今那些衰败的街市门面虽然风光不再,但是从它们那镂刻着精致花纹的门楼上依然可以看到往昔的倩影。而它们的光辉历史,如今只保留在那些长了岁月的老人的心中,提起当年的瓷窑,老人们能把那一段繁华的历史复活。

是历史选择了它们,也是历史淘汰了它们,瓷窑在漫漫岁月中仅仅是安于现状,裹足不前,在日益竞争的经济大潮中落伍成为必然。倘若瓷窑能在一代又一代的艺人手中更新创造,又怎么会面临如今这样的命运呢?据老人们讲,瓷窑也曾经生产过一些细瓷,然而在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中,并没有很好的发展反而一代不如一代,这真是悲哀!先人没有蹉跎岁月,从建窑到创制,并发扬光大,那是他们的业绩,不容否认;然而子孙后辈仅仅一味的墨守成规,坐吃现成,不思进取,不谋创新,那也只能导致今天关门停业的悲惨后果。

遥望悠久岁月,我无法想象那些瓷器品能在大西北一代称雄,进入千家万户。然而今天,我的眼前除了留有一两个民间艺人守着旧窑生产一些工艺品,以作为前来参观的人们留作纪念时,我再也感受不到瓷窑曾经的辉煌了。

如今,在数百年间曾经为西北经济建设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尧头窑,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当每一个参观者来到当地博物馆时,都可以抬头看到一行醒目的标示:让我们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得到发展的启示和动力。这句话好像在对尧头窑而言,也像是对每一个子孙后代而言

【乡镇街道范文】四

那一年,大学毕业,生于北方的我被分配到乡村一线。如此近距离地融入大山的怀抱、感触风物人情,我充满了欣喜与雀跃,一切恍若隔世。

提到大山,也许浮现在人们脑海里的往往是贫穷、落后、愚昧、闭塞等字眼。然而大山深处的美却是浅尝辄止的游客们所经常忽略的。你看,那白云深处、苗岭腹地层叠错落地布置着青瓦木房、鼓楼、风雨桥,翠岭氤氲的气息全绕着古老的寨子,袅袅炊烟丝丝缕缕地穿梭其间,寨子在宛若在山间浮动,人们犹如仙人般在空中飘浮,好一幅天上人间的至美画卷。

信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村民们淳朴善良、勤劳勇敢。饭养身、歌养心、酒养神,洗衣做饭或者田间劳作皆可高歌一曲,传统节日或贵客临门亦是舞蹈翩翩,忘我地沉醉于故乡的苍茫天地,身心愉悦地享受自然和生活的恩赐,与世无争,不必庸人自扰。

那是一个初夏时节,母校的老师们来到这里追寻当年插队时的知青岁月。当年的英姿勃发与而今的步履蹒跚已有四十年光景了,我被这种精神感染了,一起奔向当年生活劳作的地方。那些村寨依然保留了原先的风貌,他们一一走过那些草木、田舍、村庄,内心流露出无比的深情和眷恋。就是在这里,他们承载着梦想和希望一往无前;还是在这里,他们把自己潜心修炼。那些当年的村民朋友们大多还能记起他们的名字,热情地攀谈追忆,时光在这一刻回流倒转。有趣的是,当年他们一起追过的那个女孩也来了,老婆婆精心梳洗了一番,与他们一一合影留念。

返程的时候,看到很多村民们把经年累月积蓄的粮食、饲养的大牲畜和添置一新的家电产品摆放在没有门锁的木屋里,禁不住善意提醒他们小心防盗。村民们一个个呵呵地笑了,村子里没有一户被盗过,可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了。回到乡里,那爽朗憨厚的笑声一直萦绕耳畔、回响不绝,我想:也许是大山的宽广胸怀和厚重血脉业已烙印在我心底里的缘故吧。还有那云上的日子、人们和一切,是如此的美不胜收,不正是美好梦想和幸福憧憬安放的地方吗?

云上的日子,幸福的日子。

【乡镇街道范文】五

想着应该有一场雨,在树上鼓掌,野火一样蔓延的迎春花,竟然穿过厚厚的大雪,从田埂一直蹿到屋檐下。就等桃花嫣然一笑,似乎这个春天,才能被我的乡村明媒正娶。

春风,应该在凌晨进村,不可能多硬多铁,它本身也受到雪的欺凌。它首先来到麦田,借着麦苗酥软的腰身,它揪了揪,一场小小的游戏,让麦苗高兴得前仰后合。那些比蝉翼还薄的雾,舞起来就是村子上空的魅,像露珠轻轻呼吸。阳光带着刀,小片小片地削去孩子脸上堆积的寒,让溪水加快脚步,一旁的油菜花趁机与蜜蜂捉起迷藏。

立春,是春风的码头。从这一天到立夏这段期间,都被称之为春天,随时都有小股的风抄近道而来,有时不敲门径自到院子里,拾起一地的稻草屑翩跹。有时越过屋顶,强行搂着母亲生起的炊烟,同样是舞,这时只有“袅袅”两个词可以成全人们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勾勒出村子里呼吸着的炊烟那怯懦的样子。

母亲就在一炷炊烟的根部,正往灶窝里添柴,再干的柴火,都会制造出炊烟。炊烟究竟到了哪里,只有春风清楚。炊烟自有远方,那些离开村子在城里打工的人的梦里,炊烟就变成他们心中含泪的云朵。而火灰就是炊烟的根,适合焐红薯、粑粑、牛肉与芋头,掺进火灰的粑粑就叫火灰粑粑,这火灰不是事先在面粉里放入,而是在火灰中烧制的时候洇濡到粑粑里面去的,吃起来有一种火灰的清香味,据说还有健胃健脾功能。锅里是牛吃的料,猪等着的食,火的光焰舔着母亲脸上的疲惫,母亲用火钳将个头大的炭粒夹到一边,等其熄灭后放进竹篮,她要给她城里回来的孙子营造几个温度适中的夜晚。

做完这一切,酒饭早就煮熟了,那是山坡上与无数场暴雨无数阵风搏击之后的收成,晒干扬净之后的玉米,像镀了一层水晶,比阳光还光鲜,煮过之后,就都成为行将分娩的女人,温厚而雍容。伴上酒曲,就会把时间发酵出醉人的水。没有酒的村子注定是寂寞的,酒走上乡村的宴席,左邻右舍都是亲人,围着酒杯,就没有多余的话。一年,犁头翻动泥花碎飞,从育苗到移栽,从薅锄到施肥,一场丰收得经过多少灾难啊?

喝酒就喝酒,不管求雨时跪拜多少次,洪水已将新垦的农田蹂躏得面目全非,毕竟还有收成实实在在地归仓。梁上悬挂的玉米,就是无声的语言,一粒有一粒的血质,一粒有一粒的冲动,但现在不说,现在是春天。吊在横梁的年猪肉,穿成串子的朝天椒,在锅里起暴的糯谷,很快就制作出麦芽谷花糖来。

村子也有总结需要动用文字,用一些干净的文字总结一年,就像我在单位里的发言里说的,回顾过去一年,展望新的明天一样,村子也需要表达,对联就是村子言简意赅的总结。尽管我也会写点字,父亲说你三叔写得实在,写得客观,就请他写了。起初我有委曲之情,不就是一副对联吗,用得着那样?三叔研墨时摇头晃脑,提笔时一气呵成,父亲大三叔许多,只能在三叔面前忙前忙后,按三叔要求裁纸,压对联脚,然后拆洗被风吹白的旧对联,待纸上的墨迹稍干,虔诚而工整地贴到门楣上去。父亲贴上对联,一定同样工整极了地看一遍,仿佛对联是他的作品。父亲一仰头,就看见乌黑的瓦当上比盐巴还白的霜,无需探亲的麻雀吵得瓦花头晕。

我回到村子里,实际上已经是正月初二了。团圆的年夜饭已经结束,姐姐回婆家了,说是要修水泥路进村子,得投工出力。哥也开始忙开了,说今年多签订了十亩烤烟种植计划,原来一间烤房不够,决定再盖一间。去年种了七亩,纯收五万多元,哥说,再干两年,就可以把家里全部屋子变成洋楼了。父亲的任务是放羊,四十三只羊新添九只小羊羔,父亲不用做重活,山上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就是他的财富,羊吃草,难怪父亲喂养的一只大公羊就为我家创下三千元的记录呢。

父亲陪我绕道寨子里走走,他指着我童年伙伴三顺家的钢筋混凝土的大楼说,三顺还怪有出息呢,靠制茶起家,现在已经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实业家。在一辆停在路边的大货车前,父亲停下来,对我说,你清不清楚,那个找你让你帮介绍打工的阿根现在混得不错,这已是他第三次换车了,车越换越大,钱越赚越多,村子里新建盖老年活动中心,就有你捐的一笔款呢。父亲站在村头的老椿树下,整个寨子三十四户人家好像都是他棋盘上的子,他如数家珍一一讲解着每一户人家的现状,脸上显得奕奕神采。

老椿树虽然掉光了叶子,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我看见在枝条间挤出挤进的春风。那些鼓起的芽苞作证,我没有说谎,春风吹到了乡村。

第五篇:美丽的乡村小镇

小镇,回忆总是甜蜜的,记忆总是永恒的。我却不敢走得太近,怕一下子惊走了昨日的记忆,也不敢回去看一看,怕再也找不到了心中的思念。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乡镇街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镇街道范文】一

黄河古渡,位于老潼关城之滨,昔日是高城深沟,箭楼耸立,雄兵把守,因此乃三省咽喉要道,故雄关锁钥,千古驰名。昔日八景之一“谯楼晚照”即是对此逼真写照。笔者虽未目见古之雄关虎踞,然而也有幸观赏到“谯楼晚照”的诗意画面。

那是一幅很写意的画面:一位身着唐宋文人装束模样的文人墨客双手背后,神情肃然,站立于黄河古渡之滨,倾听风涛汹涌,凝视落日晚照下的悠悠古城。再看那雄伟的潼关古城一边依仗黄河天险,一边凭陡峭的悬崖峭壁而建,其形势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态。此幅画很易将人们的思绪带入到那古老的潼关情境之中。眼前只是古老的城墙不再,昔日雄关虎踞的诗意也不复存在,但是,正在致力于恢复老潼关城“雄关虎踞”的旅游景区正在筹建。笔者站立于黄河古渡之旁,抬头仰望,也能看到景区一角新建的潼关城墙,那高高屹立于山崖上的仿唐宋式的高城箭楼正在虎视眈眈俯视着连霍高速的车辆。看来,设计者的目光也很敏锐,地形也选择的很好,因为,在它的脚下,既是三省通衢的要道,也是万里浩荡的黄河。假以时日,在不远的将来,“谯楼晚照”的浓浓诗意又可以充分体验得到。当然,面对大河,面对沧桑历史,喜欢古代文人家国情怀的人们又可以充分展开遐想的翅膀。最后,在紧张之余,也不妨踱到充满悠悠古韵的黄河纤夫之家,在那里充分享受一下休闲的滋味。

黄河纤夫之家是人们的诗意命名,这里已建成了水上酒店。来到这里,主人会热情地招待你坐入船舱,把你像贵宾一样请入一间临窗的阁楼,然后会热情地推荐这里的特色菜品——黄河鲶鱼汤。“不喝黄河鲶鱼汤就算白到黄河古渡”,这样的说法引诱着你必须要买单——奢侈一把——品尝品尝那正宗的黄河鲶鱼汤。不了解鲶鱼习性,还以为鲶鱼是可以人工养活的,但是主人说“鲶鱼是养不活的,都是黄河上的渔夫送来的。”到底能不能养活,我没有考证,姑且就以他们所说的为真。好吧!今天就坐在船上,品尝一下黄河鲶鱼汤的美味。透过船舱窗口,一看,外面是苍茫的黄河,时值初春,加之雪后降温,黄河河面漂浮着无数的冰凌,这些冰凌与河水时而碰撞,时而融合,时而发出“擦擦”的声音,涌动的激流,宽阔的河面让你感到黄河的深不可测和浩浩荡荡。此情此景,内心里一时会涌现出很多的描写黄河的诗句,但是我还是最喜欢李白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一句,因为远望,黄河看不到头,看不到边,然而它始终是那样一往无前地奔入东海,奔向我的眼前。忽然,我感到船在前进,在漂游,我忙对服务员说:“你们的船是在前进。”服务员狡黠地笑着说:“你出来看看,就知道了。”我忙走出船舱,一看,船哪里在动!船不是仍然牢牢地被拴在岸边吗?“是错觉,不对,是参照系变化了,这不正是物理上的相对观吗?”记得古人就有这样的诗句来形容这样的情景: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原来我感觉船在前进的原因是我以眼前的河水不动为参照,故而感到水不动而船在动的道理。

当我还沉浸在浓浓诗意之中,忙不迭地拍摄眼前的诗情画意的情景时,主人已经把热气腾腾的黄河鲶鱼汤端了上来。“先生,请品尝!”服务员热情地招呼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来回眼前。看着热气腾腾的鲶鱼汤,热气里都飘散着浓浓香味,我不禁有点津液满口了。拿起筷子,品尝一口鲶鱼肉,真是个香!再拿起汤勺,细抿一口,真是满口生津,余味绕口……

瞧着窗外浩荡不尽的黄河水,在温暖如春的船舱里慢慢品尝正宗黄河鲶鱼汤,体味着“船动水不动,水流船不动”的浓浓诗意,感受着“黄河入海流”的沧桑古意,我不禁迸发出“美哉!黄河古渡鲶鱼汤”的赞美心声。是啊,游览黄河古渡,眺望黄河浩荡风情,听涛声汹涌,看冰凌激荡,观洲中芦苇,品黄河鲶鱼汤,诚为人生一大趣事!

【乡镇街道范文】二

渺无人迹的山林里,掩映着粉墙红瓦的度假村。我在这个安静的地方休养、写作,早上起来,发现外面下起了春雨。想起前番夜读的诗句:“水边山,云畔水,新出烟林……”禁不住感慨万千。曾几何时,这里还充溢着浓厚的颓腐之气,经冬的草虫独来独往,穴洞之内偷自安生。仅几天的日月轮回,便焕然“喜泥润,燕归南浦”,天地之间“花香之气漫烟缕”了。俏丽的紫云英垂下紫韵,低矮的蒲公英探出花盘,朴实的荠菜花风中摇曳,就连无名的小米粒花,也毫不显弱地绽出花蕾,青草,碧树,新芽,玲珑剔透,令人目不暇接。

一阵清脆的鸟鸣从空而落,扰乱短暂的思绪,望着山头笼罩的雨幕,不由欣赏起这早春的雨来。一开始,雨下得很小,像天空洒下的薄霭,然而不久便洋洋洒洒起来。是那杏花开时常下的杏花雨。早春的雨,有一点儿微凉,但并不觉得有半丝寒意,果真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人置其中,别有一种轻凉柔美的感觉。想,天气和暖,杨柳吐青、杏花盛开的时节,细雨蒙蒙,挟着杏花的芬芳,衣衫袂袂,渐沾渐湿,伴着轻风细细雨,悠然徜徉春色里,欣赏这杏花天影,百鸟啼啭,是何等的惬意。这原本的明眸流睇之美,如今罩上了雨雾缭绕的神秘,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莫不是出自春天的手笔。这样的一种景致,难免教人动情动心。

蒙山的雨,是花香浸润过的雨,蒙山的风,是花香浸润过的风,烟雨隐没了万壑的耸峻,空山流转着脆鸣的鸟语,使山林绿意更浓,空气更加纯净。我沐着春雨,举伞信步向山林走去。山路修葺得规整扎实,一桥一柱,一石一阶,无不曲折逶迤。沿着台阶,行至流碧桥上,依偎栏杆俯瞰桥下的深涧,一块巨型岩石形成了平展的坡面,传说八仙喝酒的场所,又说是王禅看戏的地方,名曰“戏台石”。如今,戏台石已被山溪占领,就像浮于涧中的一片荷叶,四周卷曲,边缘棱起,“荷叶”里面水波如镜。我把这里称作“莲花台”。这里没有山花的妩媚,没有瀑布的喧声,唯有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块石之上,响声悠远,婉转动听,流水打着弧状的伞花,形成水帘倒卷的自然美景,一份清泉石上流的境界。

沉浸在蒙山的雨中,我目光遍览,茫无目的,却又身心满足。一排绿影从眼前闪过,我惊讶了,原来是一蓬修竹,于雨中亭亭而立。竹为人类所喜之物,自宋代以来,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它的虚心而刚直,而被看作是高洁、正直的象征。很难想象,冬季寒冷的蒙山,会有这么一片挺拔常青的修竹。竹本青翠,雨中的竹,更加葱茏,更加秀美。我在心中赞叹不止,于竹林里听风观雨,又是一番绝好的佳地。翠竹独有的气节,令人肃然起敬,山里有了翠竹,便有了精神面貌,有了生命的活力。一声吆喝,划破了湿凉的空气,我转头,听见另一面山坡的呼朋引伴。有谁比我更早地进山赏雨呢?隐隐约约的远山,但见悬崖峭立,树木更幽,有松树、杉树,还有众多说不出来的树木,皆被雨雾绕裹,就像披上一层素白飘逸的绢纱。

这茂盛的修竹,这飘逸的森林,不一会便随着身影的移动,一步步隐入了桥西桥东,隐入了另一个岩石峭陡、古木斑驳的世界。继而,画面里出现了金黄的连翘,长长的枝藤从灌木中伸展出来,一簇簇挂满了山崖,一坡连着一坡,美丽的花朵,开得金碧辉煌。蓬勃的生命,构成了山野诗般的绚丽。我知道,蒙山的春天不乏山花烂漫。这烂漫的山花,正好让绷紧的心弦,可以自如地放松下来,缓慢徜徉,浏览欣赏,获取修养身心的享受,体会它的深邃精妙之感。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话深有道理。不论山有多高,都是以人为尊。人在山上,山在脚下,方知“小鲁、小天下”。物像如此,心境亦然。

蒙山的春雨,来得悄然,走得也无声无息,就当我欣赏玉兰花树之时,一道明媚的霞光跃出云端,只剩洁白的薄纱环绕低处的山腰,形成了它唯一优美的余韵。河流变得澄明清澈,浑浊的空气被冲洗的清香怡人,阳光升腾出千万缕暖意,像一束束饱满的野花,扑啦啦开放,将天地映照得绚丽迷人。只是那雨,仿佛从没有下过,山路光洁,草地青葱,一洼积水不见。再看远处的景致,杨柳和风,山桃润红,杏花粉白,梨花胜雪,风一吹,花瓣漫天……让人想起那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淡泊,宁静,致远,悠然于天地山川草木之中。

这时的蒙山,不再是一个人的蒙山,僻静的棠梨树下,悬索桥旁,游人摩肩接踵,开始了新的攀登。当人们远离自然,涌向城市之后,寂寞的便不再是山中的风景。绿色的行动在祖国大地纵深拓展,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追求自然生态之美已深入人心。山影之中,我仿佛听见新的登山杖上,又一轮笃笃行进的跫声。

【乡镇街道范文】三

在所有的建筑中,我独喜欢乡村的石阶小巷,无论是在江南的水乡,还是在我生活的北方,那层层叠叠的池馆水榭,飞檐斗拱,青条石板嵌就的大门宅院,以及那些古典幽深的鱼鳞瓦房,都能让我生出无声岁月的纵深之感。它清幽、静谧,就像一位安详的老人,在这里行走,会让人觉得少了一些纷扰,多了几多宁静。

当硝烟从屏幕上逐渐散尽,镜头以长焦的方式将一座村庄拉向我的面前,这时的我就已经发现,这个遍布石板小路展现在荧屏之上的陌生村庄,决非只是一个建在山脚之下的普通村庄那么简单,历史的青苔还没有完全把生活的痕迹覆盖,岁月的尘埃也还没有将原始的用具掩埋,摆在村头的那个搅水的轳辘还在,安于大门前的几个石磨石墩还在,曾经与星辰做伴,与晨鸡一同起舞的那副碾棍还在,以及在电视片的镜头一闪而过尚未确定它们身份的古老家具还在,它们以无数年无数代无数次的递进方式,一圈又一圈地圈住多少男人的目光和女人的心怀。

这是一座具有明显沂蒙特点的山区小村,与之不同的是它很有一些年岁了,每走一个天井弯过一个院门,我都会看到布在房顶上的茅草,还有沿在茅草周围的鱼鳞形状的灰瓦。有些房屋上的茅草并非专为拍摄电影而苫,鱼鳞灰瓦也不是碧瓦琉璃炫目非常,但我相信这个村庄曾经是那么显赫的,这里的人们曾经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睦相处,寡语勤劳。我甚至从它递进层叠小院里看出,小院的人家曾经是那么知书达理,尊长爱幼,沂蒙山区的建筑,是我国传统的农家庭院的模式,几代人住在一起,严格地遵循着弟之规里的长幼之分,不论它延续多少年代。等到我站在它的面前时,历尽多少年代的它如今已经老了,它低矮着沉默着,沉沉的灰色充满了无语充满了沧桑。

很多年没有看见这样的鱼鳞灰瓦了,睡梦里早已忘记了听雨敲瓦到天明的忧伤,但我每当看到它,心中就会升起一缕淡淡的乡愁,乡愁着已逝的故人,乡愁着远去的村庄,乡愁着那些被岁月销蚀着的点点痕迹。我相信摆在院角的磨盘是真实的,残缺的边沿和磨浅了的凹槽告诉我,它们卸却生活的重任还没有太远。从一进院子里出来,又进入一进院子,两边的厢房空空如也,矮墙上爬满了藤蔓的根须,磨盘在院外的空地上深深地叹息。当年的使命已经卸去,再没有人于深夜里扶棍而行,一圈圈把生活碾出各种愿望各种滋味,碾成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

每一户人家的院子门前都有一块支起的石条,偶尔有几家的石条上面摆着几具陶罐之类,在北方的农村,石条也是一件接雨朝天最简便的家什,而陶罐则是用来供主人起夜的用具,我探头看了一下,陶罐共有三个,两大一小,再看眼前的房屋,主屋最北,屋门正对南面的院墙,而主屋右边的一侧,各建有几间比较简陋的厢房,按当地的风俗习惯排列,第一大间应该是这家人家的大儿子起居之用,第二间是二儿子起居之所,两间厢房都带一小片天井,天井的对面是各家的厨房,看到这些你能够想象,他们在娶亲的那天是怎样的非凡热闹,院子的外面挂满了震耳的鞭炮,院子的里面摆满了红衣嫁妆……

在昨天的岁月里穿行,我庆幸能够看到这村庄原型原貌地保存下来。我在挂满玉米的旧的草屋面前留影,想把伸向屋角院门的手再伸展一下,却被坚硬的石块棱角猛刮了一下。就在摄像机发出“喀嚓”之声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里的人们没有在日本军队的扫荡与屠杀中倒下、灭绝,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把家园修葺起来,继续着平静安宁的生活,古老的村庄,却有着坚硬的风骨!在昨天的岁月里穿行,我懂得了什么是质朴什么是坚韧,什么是不可欺辱的意志和品格,而这些意志和品格,将会在未来的岁月中更显执著、坚守。

【乡镇街道范文】四

云南省晋宁六街镇,我以前曾去过几次,而在六街的石门坎水库过火把节,并且和当地群众一起“背晌午”还是第一次。

今年的“背晌午”,正好是星期日,节日气氛就比以往更热闹了,层层叠叠的从水库边上一直到山顶都有村民在搭锅做饭、张席吃喝。仅在石门坎水库附近“背晌午”的群众就有数千人。这也是石门坎水库在一年里最热闹的一天。下午两三点钟以后,车子就进不去库区了,来晚的人只能把车子停在一两公里以外,然后背着过节的物品满头大汗的步行到达水库区。

我们今天是以做客和采风来参加节日的,市、县作协一行10余人也和六街镇的群众和游客一起早早就带着“背晌午”所需要的各种蔬菜,杀鸡、剖鱼,带上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太阳伞、炊具等家什来到水库边上,支起锅灶,烹羊烤肉,煮上一锅当地特产的野生青头菌,再炒来几盘地道的农家菜,一桌桌丰盛的晚餐就算备齐了。要是喝上几口当地酒坊酿造的老白干,话匣子也就打开了。为了这一天,不少村民前几天就开始准备过节的用品和食物。今天,人们也非常热情,认识不认识的人都会主动打招呼,如果从别家生火做饭的地盘走过,主人就会热情的邀请和他们一起共进晚餐。客人也会回应说:“多谢了,我们就在旁边,你走去我们那里吃嘛。”

人们谈天说地,海阔天空,不时还来上几句山歌调子,喝醉了松树下一趟,就与大地融为一体,憧憬一番未来的好日子,惬意的一天让谁都羡慕。那些没有做饭任务的大姑娘、老奶奶也会拿来影碟机放上一首首欢快的舞曲或花灯调子,随便组合踩着节拍就翩翩起舞,她们跳得那么认真,那么陶醉。跳的人忘情,看的人脚也开始痒痒,纷纷加入其中。虽然没有舞台、没有化妆,只要草地上一站、洗菜盆一敲响,又有人鼓掌助兴,节目就开始了。她们全然不顾烈日的烘烤,陶醉、欢快的舞步分明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也是对盛大节日的庆祝和对来客的欢迎。

每年农历6月25这天,是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火把节,也是晋宁六街镇群众“背晌午”的日子。这“背晌午”的习俗在晋宁县也只有六街镇独有,其中又以六街镇大庄、新寨、王平等村最为兴盛。这天一大早,六街镇石门坎水库周边的山坡上就一派繁忙热闹景象,附近村子里的男女老少以及在外地的亲戚朋友相约欢聚到这里。带着自家的桌椅板凳,炊具家什,杀鸡宰羊,埋锅造饭,煎炸烹炒,开心的过“背晌午”。近些年来,由于群众生活好过了,这个“背晌午”的日子逐渐成为当地群众的一个重大节传统日。“背晌午”这一天,在外地工作、学习的人要赶回来与家人团聚,还要请在外地的亲戚朋友一起前来助兴。这个节日也是男女青年交友恋爱、互相了解交流的好时机。

石门坎水库是晋宁的主要生产生活水源之一,属于小一型水库,储水量139万方,是晋宁最大的柴河水库的上游水库。由于火把节刚好是雨季,水库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砌石大坝雄伟壮观,山清水秀,又无须像旱季那样严防山火山,所以游客可以放开手脚的野外用火,做好野餐饭菜、放心地在水边点燃火把以及燃放烟花爆竹。到了傍晚,和风徐徐,酒肉飘香,夕阳斜照,一家一家甚至于整个家族的数十人围坐在一起享用一天的劳动成果,其乐融融,笑声不断,韵味浓烈,野趣十足。

直到夜幕开始降临,星月升起,人们才意犹未尽的收拾整理吃剩的饭菜和各种用具在火把和汽车灯光的照亮下准备下山。这天,由于下山的车子太多,我们从晚上八点多下山,直到九点四十分才走完两三公里的路来到六街镇上。等回到所在的县城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

想着六街主人说的,“明年今天还在这里相聚”。我又想起美丽的石门坎水库,想起放牛孩子“背晌午”的魅力和乐趣。

【乡镇街道范文】五

我是一名普通农民,就农村文化建设一题谈谈自己的新体验和新感受。

我们村地处吉林省长岭县,是个远离城市的村子,文化生活一直相对滞后,从前,每到农闲季节,人们除了看看电视,大部分时间都凑到一起打麻将,如果打麻将也算文化生活的话,也就仅此而已了。

俗话说:赌场无父子。原本都是好邻居好朋友,一上赌场,渐渐地把那份纯洁的友情赌得荡然无存,更有甚者竟当场翻脸,全然忘记了昔日的和睦。

自打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情况有了一些变化,由村委会主持建立了文化大院,起初,人们对这件事感到新鲜,抱着一种看风景的心态,纷纷到大院一探究竟,结果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去,前来凑热闹的人群伴随着开张鞭炮的烟雾慢慢散去,宽敞整洁的文化大院日渐门庭冷落。

原来,文化大院所谓的文化活动无非是十几个老太太在扭秧歌,锣鼓倒是喧天,秧歌却没有动地,试想,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艺术、对美的需求越来越高,甚至连电视文艺节目都觉得难以满足欣赏的欲望,看这样的秧歌怎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呢?

突然有一天,村里的大喇叭广播一则消息:村委会举办农民歌手大奖赛,比赛规则参照央视“星光大道”的模式,请来县文化馆的老师担当嘉宾评委打分,现场观众举手表决的方式,评选出周赛、月赛、总决赛冠亚季军,整个过程由村里自己组织录音录像,分别把周赛、月赛、总结赛的比赛成绩送到县电视台播放,这一下把人们的激情点燃了,整个村子立刻活跃起来,连外村的人也来报名参赛,人们并不在意物质奖励,主要是为了展示自己,释放压抑已久的艺术灵感。事实证明,农民中可谓藏龙卧虎,只是没有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如此一来,歌手们攒足了劲,你方唱罢我登场,文化大院挤满了人,既当观众又当评委,就连一贯贪恋麻将桌的人也坐不住了,也想挤上去一试身手。

在此基础上,村里又发动几名乡土文人,把身边的事编写成电视短剧,请县文化馆的老师做导演,群众自己选演员,真正是农民做编剧,农民当演员,从来名不见经传的人,竟然上了电视出了镜,这是前所未有的事。

如今,村里人个个都把文化看成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认识到文化能改变人的灵魂,改变人的观念,直至改变物质生活。

通过唱歌、演戏,增进了人们相互间的感情,促进了和谐文明的生活氛围,村风得到极大改善,原有的低俗陋习被先进文化彻底取代,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觉得原本平凡的日子一下子被打破了,一种崭新的东西吸引着人心。

就我村的文化建设前后过程,使我深刻感悟到一个道理:凡是有人群居住的地方,无论物质条件如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永远是必不可少的,并且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就越高,精神生活越充实便越能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这其中,文化是这一链条的关键环节。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我们美丽中国,我们为祖国自豪,为中华文化骄傲。

下载美丽的迪可可小镇(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丽的迪可可小镇(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丽的乡村小镇范文精选五篇(精选合集)

    小镇,回忆总是甜蜜的,记忆总是永恒的。我却不敢走得太近,怕一下子惊走了昨日的记忆,也不敢回去看一看,怕再也找不到了心中的思念。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乡镇街道的范文......

    打造精品小镇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精品小镇 建设美丽乡村 龙彦宾 “打造精品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实现这一蓝图,结合佘市桥镇实际,从突出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设澧南精品小镇出发,提出以下几点: 一、因地制宜,找准村......

    可可英语3

    可可英语 让学英语更简单 星期五晚上,Jason和Wanda劝同事Larry不要老加班,应该劳逸结合。Larry却说,手头总 有做不完的工作。 L: But I feel like I'm wasting time if I go......

    演讲稿-刘可可

    学习张丽莉老师的英雄事迹演讲稿 刘可可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这段时间以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一直被张丽莉老师的至善大爱、无私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张丽莉老师......

    可可的作文

    游“东方绿舟”(1) 窗外的景色飞快地闪过,车厢里回响着欢乐的笑声。对,这便时我们去上海“东方绿舟”参加夏令营的路上„„ 终于到了,大家争先恐后地挤下车,不顾火热的骄阳,在这......

    可可公司企业文化

    可可公司简介 可可公司成立于2010年11月15日,是目前中国最大最强的互联网创业平台,也是最具潜力的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她也将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成立一年多......

    小狗可可观察日记

    小狗可可观察日记(1) 2009年07月22日 作者:吴叶平学校:濮家小学 班级:四(3)班 今天我家来了一只小狗,妈妈给她取名叫可可。她的长相可爱极了,真是人见人爱呀! 她的脸圆嘟嘟的,一张......

    可可香奈儿 演讲稿

    可可香奈儿 导入语: 可可·香奈尔是法国先锋时装设计师,香奈尔(Chanel)品牌的创始人。香奈尔产品种类繁多,有服装、珠宝饰品、配件、化妆品,香水,每一种产品都闻名遐迩。她对高级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