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经典语录10则

时间:2019-05-13 04:0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语经典语录10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语经典语录10则》。

第一篇:佛语经典语录10则

佛语经典语录10则

佛语经典语录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佛语经典语录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佛语经典语录三: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佛语经典语录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经典语录 www.xiexiebang.com)“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佛语经典语录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佛语经典语录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佛语经典语录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佛语经典语录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佛语经典语录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佛语经典语录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第二篇:佛语的语录

【热门】佛语的语录锦集48句

1、我们选择不了生命,但我们可以选择走过生命的方式。做人要几分淡泊,清风细雨,同样有韵致,有诗意;做事要几分从容,俯仰之间,依然洒脱。不刻意,不虚伪,不期盼别人的赞美;不嫉妒别人的优秀;不奢望别人的喝彩;不寄望别人的怜悯。

2、每个人的前面,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希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到远方,因为总有人因为没倒掉鞋里的沙子而疲惫不堪半途而废。所以,主宰人的感受并非欢乐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3、很多人在陷入困难的泥淖时,往往会丧失了基本的理智和判断能力,往 往会使得自己越陷越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不要一直想着如何 解决问题,试着想想,能不能凭借这个问题走出去呢?

4、父母尚健在,儿女未成人,你就没有权力挥霍生命。因为你 挥霍的不仅仅是生命,同时还挥霍了对父母应尽的孝,对儿女要担的 责。每个人都有来处,每个人都有归期,不必也不能逃避。即使你是 独身,同样不能。可以不去探求生活、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但必须敬 畏自己的生命,因为它不仅仅属于你自己。

5、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钱,但有钱的人也不一定都快乐。很多人为获取金钱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到头来却发现金钱换不来多一分一秒的时间。

6、学佛修行,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对我们生命当下的困惑、当下的烦恼。

7、沉溺于后悔,巧言善辩,沮丧与昏沉,眷恋,以及犹豫不定,要知道这五种情绪是大盗贼,他们盗取了你无限的增上财富。

8、就是不要太奢侈,“食无求饱”,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当,就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但求精神世界的升华。

9、当岁月消磨了青春,时间融化了年华,磐石犹在,人何以堪!

10、如虫在溷中,不知东与西,结着于淫欲,盖此亦虫伦。《出曜经》

11、能指引正路,是良师;能同行正道,是益友。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踩死一只蚂蚁都是罪过,何况一只逃命的小鹿?与“爱惜飞蛾缠纱灯”的佛家相比,我们多给小动物们一些关爱,其实也就是多给人间增添一份关爱。

13、若以造罪者即是“我”,不仅忏悔无力,还很可能造成心灵的压抑,人格的扭曲,精神上的创伤及病障。一般人为了自我保护,便本能地回避罪、遗忘罪,但这并不是解决的办法。唯有跳出罪的魔圈,才谈得上真忏悔,真平安,真清净,真慈悲。这只有念佛,仰靠佛力才能,所以善导大师说:“念念称名常忏悔。”

14、佛法强调,真正的善良首先应该是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平等,便谈不上善良。一个高高在上的有钱人施舍一点残羹冷炙给乞丐,这不是真正的善良。佛法中的慈悲与善良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佛家是站在与众生平等的位置上来施行自己的慈悲与善良的。

15、[天天禅语]有一次我去海边散步。当我看天空时,天空仿佛告诉我,心就像天空一样广阔;当我看阳光时,阳光好像告诉我,心就像阳光一样明亮;当我看大海时,大海似乎告诉我,心就像大海一样平静;当我看沙滩时,沙滩好像告诉我,心就像沙粒一样放松;当我感受微风时,微风好像告诉我,心就像微风一样自在。

16、君子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直、善良和自信的心,有我们毕生受用不尽 的宝藏,做到了这些,你便比任何人都幸福了。

17、所谓菩萨于能顺忧喜分法,心无执着。于诸世法心不摄受。不高不下,安住不动。无欣无厌,无爱无恚,唯能随顺修习圣道。若诸菩萨成就此者,则名为舍觉分法。《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菩萨藏会

18、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要心分别有。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

19、心净则土净,度人先度己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20、一旦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将阴性场转为阳性场,你会发现原来缺点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优点。

21、只这一颗心,就已经是一处绝尘世外的桃花源,花开花落,藏了一丝丝潜在的清高,藏了喧嚣世界里那一点点禅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没有丝毫杂念,这恬淡清闲的美情,换来的是心灵的短暂轻松。

22、执著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就会给自己带来忧愁。

23、途有扫地僧,殿供佛光影。问故何去来,却答不知情。此中有禅意,修行可千年。芸芸乃众生,踽踽自独行。

24、美好的事物,需要一颗平常心,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来。遇顺境处之淡 然,遇逆境处之泰然。用平常心来对待生老病死,对待得失,对待宠辱。

25、一手拿海盗小说,一手拿普希金诗歌,我就这样踏上流浪征途。抽 烟、喝酒、打架、写诗,在异乡的暮色里彷徨、忧郁、思念、疯狂。

26、教育和宗教一样神圣。

27、幸福源自知足,源自珍惜,源自内心的简约。大凡简洁而执著的人常有幸福的人生。因为简约,才能在纷乱错杂中找到幸福的身影。

28、慈悲为本,为善心安;诸恶莫作,无恶心安;放下诸多事,心中自然安;无求则无敌,无敌则心安;平常心是道,道在心自安;超然洒脱,豁达心安;宽容既是福,度大心自安;常怀感恩情,心中自安乐;看透释然,自在心安;随缘而行,随遇而安。

29、每个人在生活中,有很多相似的经历,然而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有的人得失随缘,保持乐观。有的人则执着迷离,坚守痛苦。这与前世的业力和今生的能力有关系。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快乐,不在于得到更多,而在于珍惜即有,当我们有能力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时,不完美的,也渐渐完美。不快乐的,也渐渐快乐。

30、在做人上,精明不敌气度;在做事上,速度不敌精度;在交友上,较真不敌大度。苦才是人生,痛才是经历,累才是工作,变才是命运,忍才是历练,容才是智慧,静才是修养,舍才是得到,做才是拥有。心平气和告别过去,只争朝夕活在当下,淡定从容迎接未来,看山神静,观海心阔,心态平和,知足常乐。

31、人生总有一些路,需要自己走,总有一些事,需要自己做。无论坎坷,还是平坦,无论顺利,还是棘手,一些路,一些事,总得自己去面对。任何人,不论亲疏都无法代替,也不能代替,艰难,你自己去承受,欢欣,你自己去感受。人生的起起伏伏,风风雨雨,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靠的主要是你自己,生活就是如此。

32、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修正自己的缺点。

33、不要忙个不停无谓的忙碌是浪费人生。

34、生命如同一朵花,花开总有花落时。既然人世间最宝贵的是生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这一生?快乐是一辈子,痛苦也是一辈子,为什么我们不活得更快乐一点呢?

35、保持内心柔和,调整好情绪,对一切众生都谦逊对待。

36、不用酒施惠于人,即不以设酒宴请表示亲善之意。

37、佛法的真理像是渡过苦海的船桥,是砍断我执的利刃宝剑,是治疗心灵的甘露妙药,是迷途暗夜中的唯一明灯。所以在我们沧桑的人生里,点点滴滴的生活中,需要佛法的指引才会使我们的前途更加光明,才会减轻我们身心上的压力、操劳、忧愁、痛苦等等,更会唤醒我们沉睡中的真性,最终令我们证得大智慧。

38、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39、您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40、无常,不受时间的约束,没有空间的限制,凡是属于实体的一切,都在无常变化中。我们几乎可以这么感觉到,一增一减、一消一长,一存一亡,刹那就是无常。

41、经常骂人的人,愤怒一定是充满他的内心的。所以,当我们对他人说好话的时候,首先喜悦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发脾气的时候,首先受到损害的也是我们自己。

42、佛教里根本就没有其他宗教里所谓罪的观念。

43、就像蜜蜂只汲取花蜜、毫不破坏花瓣的美丽和芬芳一般,仁者随缘而住,亦只是汲取智慧,而不迷失于他物之中。

44、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45、佛曰: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46、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

47、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小我。

48、生活要乐观!尽量让自己心态放宽,气坏了自己谁会心疼你、我们只能照顾好自己。

第三篇:佛语经典语录

佛语经典语录

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三、一切皆为虚幻——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四、不可说——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第四篇:感悟佛语

1.感悟佛语

佛语有云: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2.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也不要问我往哪里去。

远离那些脉脉依依的风花雪月!

真想就此告别一切,告别留不住的似水光阴,告别溜不走的苦涩思念。

我的柔情你懂吗。

放我的真心在你手中,放我的真情在你怀中,放你的名字在我心中.风雨吹不散我的问候。

期待你我的重逢。

我托星辰,托清风日夜在你窗前聆听,希望听到你发自内心的回应。

当海风的呼吸,海浪的心跳,融入我们身体的时候,那夜色的美丽将淹没了一切的忧伤,把美丽的人生留给这个阳光的世界!

月光下我们相约!!

月光下我们相依!!

月光下我们放歌!!!

共同呼吸着空气中彼此的气息..3.等待中的思考

等待是人生旅途中一个莫名的客栈,把生命中的希望在等待中延续,把生命中的苦难在等待中缩短。人们在等待中品尝过快乐,体味过痛苦,生命轮回在得与失之间。

等待是因为心中有爱,爱是牵挂中的幸福。在孤独中等待是对爱的思念,等待是欢聚时的喜悦,等待是拥抱时的欣慰。喜欢在寂寞中等待的人能够耐住寂寞,寂寞久了,就自然会喜欢上孤独,在平和静谧之中的情感会得到释然,宁静致远的心绪就不会随着喧嚣的城市而感到焦灼与浮躁。面对孤独,要学会善待孤独是一种最高境界,孤独孕育着希望,年轻时甘于孤独,年老时就不会寂寞。在孤独中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得意时不以得意为乐,失意时不以失意为愁,寂寞是一种心境,学会寂寞的人就不会感到寂寞,学会寂寞的人更能甘于寂寞,甘于寂寞的人才能享受寂寞。要学会承受孤独,要像梅花一样孤芳自赏,超然度外。学会了寂寞,让我心旷神怡,如鱼得水;学会了寂寞,让我旁若无人,心如止水。在等待中我们不断地梳理凌乱的思绪,等待中我们失去了很多东西,同时我们又不断地收获着意外的惊喜,练就了人生坚强,磨砺了人生意志。只要我们对生活坚定信念,为了等待中的希望契而不舍、顽强拼搏,我们的等待就是一种幸福。

生命中的美好情缘不在于它的绚烂,而在于它的平和;

生命中的动人故事不在于它的迷离,而在于它的平静。

4.曾经以为能收获一份真挚的爱情,没曾想伤到的却是自己,那些曾经有过的快乐和期待原来就如风沙吹过一样,只是令眼睛迷痛,让心发痛。

曾经以为能为你相守那些孤独寂寞的夜晚,让彼此的心相互依靠互相取暖,没曾想短短数日,就已经结束。有时道不清,想不通,到底什么才是纯

真?

曾经以为你我是在这茫茫人海中同根而生的两棵树,能枝叶相连,天涯也不过咫尺。但你轻易放弃,随意砍断,吹落那一树的黄叶,就如那泪花点点飘落。心碎了,网断了,情也了了。

曾经以为那枯燥的生活和工作让人沮丧,没曾想反倒是本以为是欣喜的爱情让你陷入迷雾里,让你丢失了快乐。

曾经以为彼此是心相近,所做的,所想的,一切的一切彼此是相通的。但是……虽然有些受伤,但至少让我觉得身边的人更应该好好珍惜,让人爱,比去爱别人来得更轻松。不会让自己日思夜想,牵肠挂肚。

曾经以为自己会失魂落魄,夜不能寐。不曾想夜晚没有了特别的牵挂,散散步,回来后就呼呼大睡,一夜无梦。不用去想要不要发个信息,不用去想要不要上MSN等她,觉得心里不再有蚂蚁走来走去,可以平静了,安宁了许多。

做人的17条原则(暴笑)

一、要有目标和追求

二、经常保持微笑

三、学会和别人一块分享喜悦

四、乐于助人

五、并保持自己的一颗童心

六、学会和各种人愉快的相处

七、保持幽默感

八、要能处乱不惊

九、学会宽恕他人

十、有几个知心朋友

十一、常和别人保持合作,并从中获得乐趣

十二、最好能够有点男欢女爱

十三、保持高度的自信心

十四、尊重弱者

十五、偶尔放纵自己一下

十六、具备胆识和勇气

十七、不要贪图钱财

第五篇:佛语经典语录

佛语经典语录

1、见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2、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盘。

3、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盘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

4、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5、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6、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7、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

8、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9、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10、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11、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12、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13、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14、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15、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圣贤,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16、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繁,不忧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

17、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18、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19、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20、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

21、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极至说。

22、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23、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24、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劳尔

25、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26、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27、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28、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29、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心,若正若不正。

30、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31、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32、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齐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33、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34、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35、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36、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37、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38、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恐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39、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40、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41、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42、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43、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44、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45、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

46、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

47、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

48、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49、以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50、赵州:「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51、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52、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53、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54、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55、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56、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

57、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58、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59、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60、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61、马祖云:「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善业,但能如是,何处不通。」

62、善恶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63、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64、万缘俱绝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处无心。

65、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66、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67、一心有滞,诸法不同。

68、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69、欲知佛境界,不假庄严修证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

70、证此(本性)之时,万象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俱备。

71、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72、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73、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

74、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75、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76、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365.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78、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79、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所以有贪嗔也。

80、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81、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82、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昧。

83、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84、道由悟达,立志为先自博地具缚凡夫,便欲跋涉超证直入圣域,其小因缘哉。故宜操铁石心,截生死流。

85、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86、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87、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88、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89、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90、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91、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92、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93、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94、天地原为一逆旅,江湖何处是吾家。

95、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

96、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97、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98、有生有灭,即落于有,不生不灭,又落于无。真如本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即是真如不变,不变真如。

99、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100、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101、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102、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103、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着用力排遣。既不着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

104、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

105、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106、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帘。

107、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108、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109、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110、高峰禅:「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又如逆水行舟。」

111、古德云:「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相干。」

112、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113、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

114、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也。

115、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116、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117、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118、寻牛需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亦寻。

119、大道本来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

120、过去事,莫思量;未来事,莫愿莫求;现在事,与一切事但知无着。

121、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

122、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123、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124、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125、妄本无体性,如人作梦,梦时非无,醒来了不可得。

126、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127、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128、参禅人须下大疑情,心中有不决了处,须力争不可少存情面。

129、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130、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法,唯拟做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131、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132、众生界即诸佛界。

133、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134、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

135、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情识霜雪,销烁无余。

136、心如明鉴,万象历然。佛与众生,其犹影像。涅盘生死,俱是强名。

137、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138、万物一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

139、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

140、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141、373.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142、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143、397.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

144、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145、如如者,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146、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147、若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

148、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149、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150、396.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151、374.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152、384.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153、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虚如空者,不住相是也。

154、妄身临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155、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156、375.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157、莫撃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念想由来幻,自性无始终,若得此中意,长波自当止,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虚坐?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158、此灵觉性,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

159、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160、371.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161、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162、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生死哉?

163、住着于法,斯为动念,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164、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喝)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

165、379.向外驰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166、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167、390.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168、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起。

169、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静,菩提影现中。

170、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171、372.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172、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

173、377.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174、司空本净禅师:「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175、心本无作,道常无念。

176、世间万事莫非对待,于此中,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既皆相形之事,则是一切虚幻不实,有即非有矣;然而不无幻显现,非有而有也。顾既超乎其表,是为不着,不如是不能证绝对之性体,此大智也;随顺其中是为不坏,不如是不能救轮回之众生,此大悲也。

177、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

178、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所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着诸法,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污染,亦不住在无污染处,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

179、385.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180、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

181、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182、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

183、世人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何谓有所得心,聪明伶俐,思量计较者是。何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伶俐无处安着者是。

184、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

185、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要从如今做事处莫教颠错,如今做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186、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187、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188、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189、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190、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191、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192、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

193、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194、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195、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196、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197、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198、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

下载佛语经典语录10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语经典语录10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佛语心得

    一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二 寒山问舍得:“人家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骂我、骗我时如何处治?”舍得:“只可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

    佛语格言

    格言、箴言、名人语录、佛语祖言——为人处世之道 格言、箴言、民俗宝谏;名人语录、佛语祖言,文言白话且同篇,千圣开口百贤劝。 ——慧玉居士 (一) △语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经典佛语故事

    佛经中曾有著名的“拈花一笑”典故,说的是:佛在菩提树下与三千比丘拈花说法,众比丘都不明白佛所说之法(佛拈花不语),只有迦叶微微一笑。众比丘追问迦叶,迦叶答曰:“ 不可说,不......

    佛语经典语录(大全)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

    佛语人生哲理经典

    导读: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下面是佛语人生哲理经典,欢迎阅读!1: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2: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

    佛语智慧2

    培养耐心是抵制愤怒的最好方法。有耐心的人心智成熟,似一匹勇敢的战马可以超越愤怒。他可以随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摆脱困境。这样的人总会平心静气地享受生活......

    关于佛语经典语录(含5篇)

    关于佛语经典语录在佛的眼中,所谓爱恨不过轮回一世,转瞬之间,譬如蜉蝣,一生的长度,也不过不过短暂瞬间。1、不可说。2、一切皆为虚幻。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4、大悲无泪,大悟无言......

    关于佛语经典语录(精选5篇)

    关于佛语经典语录精选有智慧的人,从周围取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予快乐。1、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2、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