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4:0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可可西里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可可西里读后感》。

第一篇:可可西里读后感

在巴颜喀拉山以西,昆仑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有一片广阔而神秘的无人地域。藏族人称其为“阿青公加”,意思是“青色的山梁”。在蒙古语里它更被称为“可可西里”,意思是“美丽的少女”。在这神秘的可可西里无人区,一种不凡的生灵在飞一般地成群奔跑。她们是这片极度冷清连空气都极度稀薄,非常不适于生命存在的广大地域里最优秀的生命,名叫藏羚羊。千百年来,正是由于人的生命难以接近这块被称为人类生命禁区的土地,才使得这种动物能够一代代地生存繁衍。然而,这些美丽的精灵却一个个地倒在血泊中„„

《愤怒的可可西里》这本书记载了作者与十位参与《可可西里一号行动》亲身经历的难忘事件,主要介绍了可可西里的野生动物——藏羚羊的悲惨命运。遭非法掠杀进行非法贸易。中央电视台的抓住这种现状进行现物实拍、报道这一事件,并呼吁拯救濒危动物,以保护自然环境。

读罢此书,心里一次次地涌出无法抑制的愤怒和悲伤。仿佛自己就是作者一样,也亲身经历了这次行动。

这是一个文明的时代,然而这就是“文明人”对那些“畜生”的文明事迹!真是悲哀!藏羚羊的悲剧,正是可可西里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而让它们走向悲剧的,只因人性的贪婪与残忍„„我想可可西里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她广袤浩瀚、奇丽壮观的景色之中,她,还蕴涵着生对死的抗争精神。可可西里,这是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当那些被金钱利益诱惑的人,罪恶地抠动手枪时,我为他们的行为感到无耻和愤怒,同时,对倒在血泊中的藏羚羊感有深深的负罪感。当看到经过当地政府的努力藏羚羊的数目有所回升时,或许,我们能得到一丝安慰,但却决不是对人类的宽容。看罢本书,我总是想:“这些人死得值吗?”。但是,在这些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中,没有任何人比他们自己要更清楚进入可可西里意味着什么,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稀薄的空气,险恶的流沙,还有盗猎者罪恶的枪弹,这些都可能随时吞噬人的生命。的确,他们死得有些孤独,有些无助,但他们在一生当中所拥有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捍卫是其他人所没有的。正是因为他们的故事,可能,回触动埋藏在人们心中的良知,把人类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界的友爱重新荡漾在青藏高原的上空。

我是带着忧伤和悲愤的心情看完这本书的,然而,中国又何止只有一个悲惨的可可西里呢?人类什么时候才能觉醒?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做什么是有效的!对于可可西里那个神秘却总是勾起人们血腥杀戮藏羚羊的地方,总是充满了某种悲哀的感觉。一本《愤怒的可可西里》,让人感受悲怆与愤怒,直面血腥和死亡,直抵人类灵魂深处......书只是一个载体,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营养,从灵魂深处去保护地球这个美丽家园!也许,这才是这本书的意义„„

第二篇: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镜头分析:环境造型与全景张力

一、主角可可西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可可西里》的镜头语言是冷酷,内容也是。营造好电影的空间,从整体上把握环境的气氛和氛围,选择典型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元素来构建一个其有整体感的空问构架。在这一点上,可可西里本身就是一个视觉奇观,它以强烈的地域特征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可西甲》独具韵味的环境造型选择计刊可西里成为影片真正的主角!青藏线上那一马平川的戈壁滩,星罗棋布、明镜般的湖泊和冰河,连绵起伏、雄奇秀美的巍峨雪山,格尔木、察尔汗盐湖、楚马尔河、昆仑山口、纳赤台、不冻泉等自然风光一气呵成。这些景致非常美,却非常危险。

在影片呈现可可可西里生存的残酷之前,有一个段落先铺陈了它的绝美:低沉好听的歌声借流水、白云这些环境造型景物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似流水似流水,阿妈不管我走到大涯海角,我都会回来,亮晶品的白云捎去一封信思念您„„”然后是那个星空,那个美得不像人间的夜空,因高原缺氧而睡不着的男人们正讨论着,“可可西里在藏语里就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的意思”,‘.在可可西里,你踩下的每个脚印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夜色里,四个面容模糊的男人提到可可西里,话语自豪而温柔,就像谈起自己的恋人或者母亲。空间环境与此时人物的心境、情绪那么吻合,巡山队员身上的单纯、质朴、勇敢、执著自然延伸开来,得到外化和强化,美丽的全景、美丽的夜空给电影也给壮士们营造了一个短暂的抒情段落。“后来这个地质学家〔在布格达峰)失踪了,到现在都没有找到。这里到处是吃人的流沙。”对话之后,依然是美丽的全景美丽的夜空,只是,我们看到了它神秘、绝情的另一面。

故事发生在生存环境独特的可可西里,始终在低调地旁观它见证幸福与温柔,也见证死亡。

大全景一全景。如画的戈壁,远处,一辆吉普车开近。车停,发动机的轰呜声。特写。轮子急速转动却不能前进,蓝烟、激起无数流沙。全景。汽车在戈壁滩上挣扎

中景。刘栋下车,取下轮胎、麻包。全景。刘栋在车前方扔下袋子,接着毫无征兆地跌倒,腿陷流沙。

近景一特写。他手忙乱地抓着什么。

小全景。一个挣扎着穿军犬衣的男人背影,已经半截入土,旁边是等待启动的吉普车。

特写。他在风沙之中拼命挣扎、仰天长啸,我们看见他无望张合的嘴里的白牙。特写。刘栋的手,想抓住哪怕一根稻草。中景。侧身,他渐渐安静。

特写。刘栋的身体已经大邵分陷入,只剩下这张年轻的脸。曾经在恋人怀里哭泣、坏笑的眼睛,此时绝望而平静地闭上了。整整30秒,年轻的头颅陷入,只余白沙。只有30秒,可可西里就将一段鲜活、生动的人生掩埋。

小全景。摄影机从吉普车的背后摇过来,戈壁滩上还有刘栋巨大的脚印和挣扎的痕迹,却没有人影。

大全景。沙漠重归平静,一辆吉普车在沙滩上的雪山前,显得那样孤单而渺小.如果没有之前的情节,小小的吉普车与背景蓝色的山、前景白色的沙,怎么看怎么都是一幅色彩和谐、构图精美的摄影作品,既有动势又有层次。

摄影机在这个大全景前静静停留了30秒,仿佛在哀悼。

《可可酉里》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不是队长日泰,而是队员刘栋。他平常喜欢唱歌、喝酒,常常犯惜,还伸手向三陪女友要钱,甚至为救战友参与卖藏羚羊皮。尽管如此,他作为一条独立的人物线索,血肉丰满。囚此,当他被流沙一寸一寸地掩埋,我们才有那么刻骨的疼痛。这一次,是环境造型参与叙事,主导了刘栋的死亡而更多的时候,可可西里的雪山、冰河都是死亡的大背景,无沦倒下的是英雄、藏羚羊或者盗猎者,它们都一视同仁的沉默旁观。可以说,中国境内最后一片原始荒原,平均海拔4700米的生命禁区——可可西里,是影片《可可西里》中唯一的主角!

二、美丽与残酷:告别的全景主义

可可西里这个真正的主角,影片多用全景来表现,无数次的生离死别都是在可可西里的全景里发生。电影全景包括被摄对象的全貌和它周围的环境。在全景画面中,无论人还是物体,其外部轮廓线条以及相互间的关系,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环境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除确定事物、人物的空间关系外,全景还有利于表现人和物的动势,起到抒情表意的作用。特写里拥抱,全景里告别。《可可西里》里很多重要的仪式感的告别都在全景里,画面语言令人震撼和感怀。借用上升到“主义”的有哲理的“全景主义”概念,我们将《可可西里》

里男人与男人的悲壮告别称为“告别的全景主

义”。

第一个全景镜头(也是全片第一个镜头)是巡山队员的合影,虽是合影却意味着告别。最后一个镜头也是这张照片,首尾呼应,只不过物是人非。

真正第一次全景的告别,是天葬强巴。全景:天葬师诵经的声音里,一只老鹰飞临,紧接着是一群老鹰,然后是强巴赤裸的干净的背。全景将英雄与雄鹰、尘世与天堂联系在一起。

第二次告别在不冻泉。

小全景:在插着小红旗的黑暗帐篷里,日泰说:“强巴走了。”

近景:身穿红衣服的阿旺转头说:“他又去找哪个女的了?”日泰:“他被杀了!”二人近景中,切菜的声音突然消失,背影阿旺突然停顿。日泰:“你自己要小心。”

全景:欢快的歌声里,全景的蓝天下,白色帐篷的红旗旁,几个巡山队员站在一起。阿旺最后从帐篷里走出,离队友还有一步之遥,这时有了影片的第一张合影(图4.24)。全景:随着阿旺挥手说再见、保重,镜头拉开,离他越来越远。他身后那座孤零零的大山,随着车队远离而变得遥远。

最后还是一个全景镜头结束了这次访问和告别,这个镜头如同一幅精美的油画,背景是大面积的蓝、绿,前景是一个冒着炊烟的白帐篷,一面小小的红旗和一个举着双手不停挥舞的小小黑影。这个看似平静的告别,因为之前有

了关于强巴之死和阿旺一人坚守三年的交代,而显得动情、悲壮和苍凉。

也许,我们记不住阿旺的长相,但我们的记忆里从此有了这件红色衣服,这个曾经停顿的背影,以及此时挥别战友的大全景。

相似的全景告别场面出现在第九天,因为粮食不够,日泰队长对马占林们说:“保重,长命百岁。”

全景里,盗猎者们站成一排,漠然或者说绝望地目送巡山队员的吉普车向着雪山深处开去,大全景又一次见证了人与车的告别。应该说这是一次保护者与破坏者、生者与死者的全景告别,然而究竟谁死谁生,只有可可西里的雪山知道。

告别了敌人之后,告别战友的时刻便很快再次到来。第十天,布格达坂峰,两辆吉普车中的一辆没有了机油,日泰抚摩队员的脸,然后离开。

记者担忧地回头,是远景和大全景的布格达坂峰,是其中三个渺小的身影和一辆同样渺小的车。就在当年说“人类第一个脚印”的北京地质学家失踪的地点,这三个人留下,等待刘栋的到来。给人感觉是全景越大,他们的身影越小,他们的希望就越小。

在众多英雄与英雄,英雄与罪犯的告别之后,高潮戏是日泰的告别、谢幕。

大全景:连绵的山峦,云象围巾般系在山的颈项,很美的风光。两个小小的黑影从画面左下角爬起来,是日泰和记者尕玉。

大全景:大山背景下的荒原,一队黑影。

近景:记者尕玉问:“他们能不能从山里走出来(这里,他大约指的是马占林他们)?”日泰喘着粗气说:“没问题。”尕玉也喘着:“要不要在这里等他们?”他们抬头,愣在那里。大全景:一群持枪人走近。特写:“那好那好,把枪交上,我们跟日泰队长当巡山队员去。”一直被日泰追踪的老板终于露脸,且一直笑,日泰也笑。

全景:几乎没来得及收住笑的日泰突然发力,一拳将老板打倒在地。突然,日泰中枪倒地,然后是更为突然的老板的两枪。

全景:马占林久久站在日泰静默的尸体身边,不远处是正在离开的同伴,再远处则是静默的山峦。

这个以全景开始以全景结束的高潮段落,也是影片的终点,干净利落。没有呼天抢地的哀号,没有激烈的枪战。死一般的安静,除了巨大的风声。镜头很远,很长,此时慢慢推上去,是日泰头部的特写。他额上的皱纹很深,像刀雕刻而成。而他的头发,是雪还是时间将它们染白?沉默的黑场。沉默而有力量。藏羚羊死了,保护藏羚羊的英雄也倒地而死。这时候想起开篇 “我们藏族人吃肉刀口对着自己” 的日泰语录,就觉得全景里英雄告别得那么突然而又那么理所当然。

三、对比:男人与女人,勇气与智慧

还记得日泰那句特别清晰的语录吗?“你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手和脸都是肮脏的,可他们的心是最纯净的。”肮脏与纯净,这是一个对比。《可可西里》是一部显而易见的男人群戏,用很多全景刻画了阳刚味十足、个性各异的男人群像。他们豪放跳舞,他们深情唱歌,他们温柔讲述,他们简单直接,他们欢笑,他们痛哭,他们拥抱,他们告别,他们英雄不问出处和归路。

电影里的女人只是陪衬,但我们认为它的两个女性角色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那个叫冷雪的三陪女子。“森巴森巴恰恰恰。尤啊尤啊恰恰恰。勾啊勾啊恰恰恰。你输了,喝洒,好了好了我喝我喝。”搂着刘栋的冷雪,豪爽仰脖,像惯着一个孩子。影片寥寥几笔就将一个名字冰冷、内心火热的女子勾画出来,这是第一次。第二次,我们再次认识这个穿渔网袜的女子,是在吉普车这个狭小而光线温暖的空间里。当这个男人躺在她腿上睡去,她宁愿他不要醒来—这是一个底层女子的爱情心愿。在她暗夜里哭泣着的脸的特写之后,是清晨的全景:孤零零的吉普车停留在画面当中。这一次的全景告别中,没有主角。

在这部男人戏中配戏的女人,这些因为对男人无私的爱而勇于自我牺牲的女儿和情人们,她们的身影虽然几乎被遮蔽,但与之相对比的是她们内心的强大。就像电影本身,无论外表多么平静,内心都充满了爆发力。

美丽与残酷,勇气与智慧,粗糙与细腻,记录与悬念,省略与放大,男人与女人,全景与特写,工是这些无论叙事还是镜头的对比张力,为《可可西里》营造了一个叫“节奏”的东西,并产生了真实的力量感。

第三篇:《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观后感

——浅谈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评价

“可可西里”在藏语里意思为“美丽的青山”,蒙古语意为“美丽的少女”。无论是什么含义,它都令人向往。然而,这片美丽的土地却经历一次巨大的浩劫,也由此诞生了《可可西里》这部电影。

《可可西里》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片头寥寥几笔揭示了其发生的背景:1985年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藏羚羊,但随着藏羚羊绒价格暴涨,可可西里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短短几年间,数百万藏羚羊被杀戮殆尽。

整部影片从藏羚羊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的画面开始拍摄,讲述了秘密警察尕玉化身记者,来可可西里调查藏羚羊的故事。

影片主体讲诉的是以日泰为队长的巡山队抓捕盗猎者。他们连夜出发、赶路的过程中,他们抓捕到了以马占林为首的部分盗猎者,找回了部分藏羚羊皮毛,但狡猾的盗猎头目漏网了。于是巡山队员冒着风雪继续追赶盗猎分子,但此时,环境恶劣,车辆抛锚、汽油耗尽、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队员一个接一个牺牲。

影片高潮讲诉了尕玉和日泰队长追上了盗猎头目。但日泰拒绝盗猎头目的收买,最终倒在了盗猎者的枪下。尕玉死里逃生,带回了日泰队长的遗体。

片尾以可可西里的故事传遍世界,大多数的国家禁止买卖藏羚羊皮毛结束。

短短的85分钟,一部剧情极其简单的电影,不矫揉,不造作——《可可西里》用它真实的记录,震撼了我的心。

除了片头,整部影片我并没有看到存活的藏羚羊,而是大量藏羚羊尸骨和皮毛。可见,人类出是以一种多么粗暴的方式剥夺了藏羚羊生命。众所周知,这种做法,在现在看来是有多么地不可思议和残忍。然而,在藏羚羊绒风靡的那个年代,这种做法却是屡见不鲜。这很明显地揭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因人而异的。然而,往往在一系列的价值评价中,总有一个价值评价的到了社会和发展的认可,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正确的价值评价。然而,正确的价值评价往往建立在一次次的错误的价值评价上:就像我们在影片中所看到的,禁止捕杀、买卖藏羚羊的规定,是建立在以日泰为首的巡山队的牺牲之上。

我认为,树立相对正确的价值评价,无论是对个人,还是最整个国家,乃至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如何树立相对正确的价值评价也就成了首要问题。

首先,要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评价,我们需要对人类自身(主体)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无论是史前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还是影片所描写的现代化社会,人类总是不断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们总是以我们(人类)为中心,对其他的物种采取了“物种歧视主义”。这就像是影片中的藏羚羊,那些盗猎者并没有将他们平等地以生命的角度去看待,以至于藏羚羊从一个强大的种族成为了濒危动物。

于是近几年,尊重自然的声音越来越响。这源于我们对自身有了一个良好的定位——我们只是大自然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王国聘教授曾说过:人类和其他千百万物种都生活和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正是由于这些生命的存在,才使地球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因此,环境道德规范必须面对和解决好人与生物的关系,尊重生命就是环境伦理对处理人与生物关系提出的道德要求。它的主要原则是:敬畏生命,反对无故伤害生命;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拯救濒危野生动植物;取利除害要适度;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事业。影片结尾,也正是对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强烈呼吁。

其次,要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评价,我们需要对其他事物(客体)有长远的认识。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诚如影片中的盗猎者,他们看中了短暂的金钱利益,大量地捕杀了藏羚羊,这不但严重地影响了藏羚羊种群,对其他的物种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透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到处的流沙、稀少的生物、恶劣的生存环境,这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众多的巡山队员、盗猎者都死于这恶劣的环境。

因此,我们要以可持续的发展眼光看待事物、看待人与其他物种的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要承认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也要承认生物的乃至一切自然物的权利。作为唯一的有智慧的动物,我们在维护自然平衡,促进自然价值链的延生等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价值评价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费尔巴哈告诉我们,实践是面对疑难的首要解决办法;马克思也曾说过,“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日泰为首的巡山队,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自己的价值评价,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价值评价,在挚爱的土地上,日泰做出最后一次生存的挣扎,他找到了“战士的归宿”。此时的日泰,散发出了生存与价值评价和谐统一的强烈光辉。事实证明,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他们也由此永远活在人的心中,闪耀在藏羚羊的历史长河中。

因此,在形成价值评价或判断后,我们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我,不断检验价值评价,不断改进,并最终让它合乎正确的价值评价。

虽然《可可西里》早已看完,“可可西里”的悲剧也早已结束,但它所表达的情感、它诠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评价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头脑,挥之不去。我相信,这些也会长久地存活在人类的进程中,成为历史长河的一朵浪花,多彩岁月的一缕馨香。

第四篇:可可西里影评

生态影片赏析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课程班级:

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的开头就以冷峻的色彩记叙了强巴的被杀。谁也不会忘记颠簸的破烂吉普车内,被一群盗猎者操起枪托捣得左右摇摆的强巴。同时,从黑洞洞的车窗内探出的一排黑洞洞的枪口,对着逃窜的藏羚羊疯狂地扫射。像每个生长在这片圣洁之地上的人一样,强巴是善良单纯的,当盗猎者向一只无助的羚羊下毒手,长枪对准已扑蹦的羚羊的头颅“嘣”的又是一枪时,强巴真的懵了,藏羚羊侧身卧在地上不停地抽搐,四条腿打在地上“叭哒叭哒„„”凶手迫不及待地按住它们,开始剥皮子了。皮肉分离的画面是真实而血腥的,留下一语不发的强巴,眼眶瞠裂似了地瞪着双眼。

巡山队员全是可可西里人,对于生长在这片荒原上的生物由衷地热爱,尤其他们是藏族人,信仰宗教的民族内心是无比圣洁的,他们原本的生存方式与自然达到了良好的交融平衡,他们活着时靠水草牧羊,死后也把自己交给雪山,等待老鹰的到来——“天葬”是人与自然融合的最好证明。“我们藏族人吃肉刀口对着自己。”日泰的这句话道出了这个民族的敦厚善良的本质:他们对人,对生命是最为尊重的。所以巡山队才会像保护儿女一样保护藏羚羊,于是有了这一幕:卓乃湖荒原上遍地羊骨,不时有秃鹰下来食„„队员们垒起泛红的骨架山,点燃,围着惨惨烈烈的火光,缓缓行走念诵经文。这正是影片开头天葬一幕遥相呼应,那个人死的时候,僧侣们念的是一样的经文。所以我们开始理解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了,有些理解他们的执著了。

《可可西里》没有为了塑造一个典型的人物而费胶片,陆川的意图是在展现群像。可可西里本是有着自身的平衡的即人与自然的融合,而外部发达世界力量的侵入打破了这种平衡:欧美市场需要羊皮,原始荒原可可西里无力保护自己的羊,经济利益驱使下它的羊群必遭屠渎;而发达世界因其自身发展又将污染漫延到可可西里,从另一个方面破坏了平衡,迫使牧羊人开始了剥羊皮的营生。于此同时,坚韧的当地人与入侵势力展开斗争,然而自发的非政府的级织力量弱小无法自救,以尕玉为先导的国家国量此时才着手介入,这就是背景环境,剧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归至上述四个类型。

可可西里

巡山队员们属于“英勇顽强的当地人”这一类型,这让我们想到了西藏为背景的电影《红河谷》中,为抵抗英军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西藏儿女,所不同的是那个是抵抗旧殖民主义,巡山队员们抵抗的是“新殖民主义”,“美好的东西”被撕毁了才是悲剧,影片把这种美好展现给予我们是通过两个途径:(1)人间情,(2)青春之美。电影中描述了日泰父女的亲情,刘栋与酒巴女的爱情,还有绝境中对战友对俘虏展现出的人性美。导演专门有一场送别的戏,生离死别的场影中我们各尕玉一样忘不了那句“要活着回来啊!”和小女儿央金背过身去的抽泣。“青春之美”的集中展现是在不冻泉保护站的那场戏,连绵的雪山之中,白布帐篷里冒出缕缕炊烟,一个斜扣着迷彩帽的藏族小伙子神气活现地扭动全身,击碗而歌,经不住这欢快节奏的鼓动,几个人起身一同且歌且舞,继而全部队员围成圈,一致踏起强有力的节奏,甩起臂膀,好象他们真的穿了长袖一样,白灿灿的阳光闪耀在澄静的雪山,那纯净古老的歌谣这里人们从小就唱了,群山间,白日下,舞蹈的人们在局外人脸上投下晃动的光影,我们和尕玉一样笑着,想:也许这歌我前世听了一世,要不怎么这么熟悉呢?这些年轻烂漫的生命就这么歌唱舞蹈着,这种活着的方式我们已经丢失了,最不愿歌唱跳舞的这会儿也深恨自己不是个藏族人,不能自然地原始地伸开双臂放开歌喉踏歌起舞,敬献天地万物,绽放我们的生命。()这组镜头和后来在帐中同唱那首思念妈妈的歌的镜头,是两组直抒胸臆的镜头,导演用这种方式来抒发对巡山队员的爱和关怀。在情节发展上来看是两个小停顿,这样不通过情节对人物的静态展现呈现了人物的生存状态,把观者直接拉入了人物的世界,这比动态的情节展现更能让我们了解他们。

这样一支无编制的队伍支撑下来是十分艰难的。导演用影像和语言两种途径交待了这一点。(1)我们几次看到在可可西里连绵高耸壮阔雄浑的山脉包围下,两辆小小的破烂吉普车颠簸而行;两者的强力反差象征他们的路很艰难;(2)日泰在与尕玉的问答中主要就是讲自发组织的难处。他们内心也很矛盾,保护羊的人却不得不靠贩羊皮维持。这一笔很真实,非但没有损害到队员纯正的人格,更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坚毅的性格:在险恶环境中他们不仅不屈服,不怕一年没工资,更不惜自我污染,为了让活着的羊能继续活下去,他们像磕长头的人弄脏手和脸。用爱岗敬业无法解释他们的执执著和殒身不恤,这是对家园的保卫。

可可西里

以马占林为代表的一群剥皮子的人是当地人的另一种形态。不同的是,他们在商业大潮下成了绝对的无产者。本为牧民的他们天性是善良的,城市污染和城市的扩张欲望使草地沙漠化了,牛羊死了,人也活不成了,他们甚至不知向谁抗议和谁斗争,一无所有的牧民只得使自己被盗猎者雇佣。相比之下,他们没有巡山队员的责任感,他们在环境巨变之下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日泰对这些不幸同胞的无奈大于恨,导演及观众对他们也是报以同情的,他们同样是受害者,是最直接的受害者,通过影片交待,马占林一邦已是屡抓屡犯,他们失去肥美的水草,只能四处游走使自己成为廉价劳力。他们代表了可可西里以及广大农村的一个社会层面,他们的问题是经济侵略、环境污染带来的社会问题,导演沉痛地呈现这一切。

盗猎分子是西方畸型市场需求的催化剂,是其爪牙。一头一尾两次出场杀了两个人,显示了他们的残暴和嚣张。这是一群唯利是图的叛徒,是环境(社会环境)巨变下最邪恶的一股势力。

最后当我们看到可恶的刽子手遭到惩罚,看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成立时,我们落泪了,我们哭了,我们失声的哭了,因为我们可以仰天长啸:伟大的巡山队员们安息吧,你们的愿望实现了,我们的藏羚羊有家了!在电影落下帷幕之时我想起一首诗:

当夕阳离去的时候总是表现出悲壮/当河水远去的时候总是表现出向往/在最危机的时候总有最优秀的中华儿女/挺起胸膛/像熊熊的篝火把寒夜照亮/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有最优秀的中华儿女/耸起脊梁/用生命和热血把祖国的命运承当/昆仑峰相连着黄河涌大浪/中华民族五千年气概何等辉煌!向伟大的可可西里巡山队致敬!

第五篇:可可西里 观后感

《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作为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幅写照,弥漫着浓厚的自然情怀和人文气息.影片以其惨烈的造型语言和壮观的地域画面,不断地撼动着我们的心灵。可可西里的自然景象是美丽的,但可可西里的生存状态,却是令人焦虑的。导演陆川通过将这二者的强烈对比,折射出当今世界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世界上无数法则、无数关系之中最重要的一个,如果这方面出现问题,其他所有方面的条理都显得微不足道了。如果人类文明与地球灾难一块发展和扩大,这种文明最终就会将世界引向死亡。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向纵深推进,无数可可西里的悲剧已经上演,无数藏羚羊的厄运也已经到临,我们的生态问题日益严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危机正在挑战人类一切的现代性哲学观念、伦理道德、政治模式乃至基本的生存方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未来的冲突绝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文明的冲突,人类必然会发展到为争夺生态空间而大动干戈的时候。

《可可西里》是一部关注人类自我生存状况和自然环境的电影。但又不只是电影,它是人生,它也是一场战争。是生态文明和经济利益之间的选择!在十八大后的今天,我相信这个选择一点都不难做出,我们的政府,已经选择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已经选择了可持续发展,已经选择了生态文明建设。而我们每个人,也要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可可西里,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我们会做到的!

下载可可西里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可可西里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观后感第一次在课堂上看《可可西里》时带给我特别深刻的感受。原来人们是用生命来保护野生动物,原来这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凶恶的盗猎分子。看似纪录片的电影,真实的......

    《可可西里》观后感

    观《可可西里》有感 ——用生命诠释的信仰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影片。讲述了一支志愿巡山队与偷猎者之间的殊死搏斗。在这里,圣洁与血腥并存,人性的复杂,贪婪与崇高的信仰善......

    《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观后感可可西里,在蒙语中的意思一为“美丽的少女”又或是“青色的山梁”。看完全片,我才了解导演陆川为什么说:“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

    《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观后感 今天,思修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部叫《可可西里》的影片。 电影以赤裸的捕杀镜头为始──藏羚羊被活生生打死,然后盗贼直接把藏羚羊的皮剥下来。一片荒凉......

    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 ——观《可可西里》论文 摘要:可可西里是一个多重代名词,是一个地理名词,是在可可西里那片土地的藏羚羊,是在可可西里巡山队员的代名词,《可可西里》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

    《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蒙语中为“美丽的少女”的意思,在这一片安静恬适和平的圣土上,你可以感受到自然界天然的美丽,这个人类很少涉足的美丽地方,就如那秀色可餐、可爱活......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影评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脸和手都很脏,可是心灵却很干净。 日泰说荣获第十七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金鸡百花电影节参展影片、威尼斯电影节参展影......

    《可可西里》观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作业《可可西里》观后感院系: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2011年11月16日《可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