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教育中学生个性的挑战
德育教育中学生个性的挑战
义乌市官塘小学王燕仙
【摘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班级管理工作,往往使我们形成思维定势,虽面对的是变化了的、富有个性的教育对象,但常常会凭习惯处理,缺乏针对性、创造性,导致教育的低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班主任,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是取得德育效果的基本前提,这就需要教师要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挑战学生的个性。我带着这样的意识在德育实践中潜心探索,开展案例研究,运用留白的艺术、沟通的艺术、反话的艺术等教育艺术,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键字】常规创造性全面理解选择合适方法
一、研究的缘起
“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研究,进行创造性的培养”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理念。马克思也曾经说过:“创造是一个很难从人们意识中排除的观念。”诚然,人的社会活动一刻也不能离开创造,人类正是在不断的创造和发展中书写着自己的历史。作为社会科学之一的教育,更应该注重创造艺术,因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育人。而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亲密的班主任,创造性地教育学生,就显得越为重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工作,常常会使我们教育者形成某种固定的思维定势,因而面对变化了的新的教育对象时,往往会袭用过去的“传统”作法,凭“老脑筋”办事,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缺少敏感性,因而工作缺乏创造性。有鉴于此,我们应该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用全新的思维方法去洗涤自己的旧观念,用新思维去审视发生在周围的事情和所处的环境,打开个性的“多棱角”,正确而全面理解学生,我们的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我尝试着运用这样的理念指导自己开展德育工作,经历了多次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去面对个性鲜明的学生或者是“特殊学生”,处理各种各样的学生突发事件,让我体验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时候,当我们面临德育困境,感到几乎“束手无策”时,适时地转变思维创新我们的做法,就会豁然开朗。
二、案例描述
我班有位同学叫W,天资聪颖,思维敏捷。课堂上经常能听到他那与众不同的精彩的发言,作业字迹清楚,效率质量相当高,特别是每次测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按理,这样的学生应该是极受同学欢迎的,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全班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和他一起玩,都说他太骄横,动不动就发火、打人。
一天下课后,我坐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忽然走廊里传来一阵叫喊声:“王老师,王老师,W与Y打架了!”我赶紧放下手中的笔,匆匆赶往教室,只是他们你一拳我一拳打得正来劲。一见我来,Y同学已收回了想“出击”的手,而W却全然不顾,一心“恶战”。在我的暗示下,W被几位同学拉住了想出击的手。我没有说什么,走过去抚摸了一下他俩的头和脸,没有什么大碍,悬着的一颗心已经放下了一大半。我轻轻地问:“你们是谁先动手的?”他俩异口同声的说:“是他先打我的。”“到底是谁先动手的?”我有点恼火了。他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说什么。其他同学在一旁议论着,纷纷把矛头指向W。W满脸不服气,头仰得高高的,眼眶中充满着不平乃至怨恨的神情说:“不是我,就不是我,不相信你去调查好了。”
这时,上课铃响了。我让他们先回座位上课去。就这样,一直下午放学我都没有找他谈话,只向几位同学了解情况。原来是W下课闲着没事,见Y和同桌玩的起劲,就无事找事地拍了拍他的脑袋。见Y不理,他就又加大力度打了Y两下。Y无缘无故的被打,很不服气,就转身向他的铅笔盒进攻。就这样,俩人就开始了一场激烈地“战争”。不难发现,事情是W惹起的。下午第三节课,我用缓慢而深沉的语调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只要他能改正错误,仍旧是一个好孩子。你们说对吗?今天,我班的W同学犯了错误,让我们伸出温暖的手拉他一把,使他成为我们的好朋友。大家说好不好?”同学们大声回答:“好”。于是,我让同学们每人都给W写一封信,要求用文明语言,规劝同学,并提出自己的祝愿。给自己的同学写信,同学们都感到十分新鲜。他们沉思片刻,便都埋头疾书起来。那天傍晚放学,我让W带着37封信(其中一封是我的)回家了。这是37颗挚诚的爱心,也是37份热心的期望。还记得我是这样写道:“W,你是一位受同学‘敬畏’的孩子。学习的出色,让许多同学佩服你;工作的出色,让许多同学羡慕你;打架的‘出色’,让同学们畏惧你。三个‘出色’,哪个好哪个坏,你心里比谁都清楚。你要想与同学友好相处,这本身没有错,但如不注意方法,反而会让同学们更加反感。‘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同学、好孩子的。明天向Y以及全班同学道个歉,好吗?”
晚上,我与他的爸爸取得了联系,把学校里的情况反馈给他;并说明今天发生的事情,不能全怪W,想与同学玩是一件好事,只不过方法不对,好好地与他谈一谈是解决的最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我办公室桌上压着一张“检查”,第一句话就是:“王老师:我错了„„”刚跨进教室,就看见许多同学围在他的身边。他和Y有说有笑的,非常开心。我不禁微笑起来。
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粗看起来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则如饮甘醇。“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教育方法针对有个性的学生,收到了传统方法很难收到的良效。从这个“个案”中,我有了颇为深刻的感悟——
三、思考与对策
(一)分析病情
1.“倔强”性格
这是一位性格任性、倔强而自傲的小男孩。面对同学的批评,显出一种爱理不理的样子,甚至还会产生报复心理。
这与家庭环境及教育的熏陶有很大的影响。他生活在一个幸福、富裕、自由的家庭里。爸爸是某信用社主任,平时工作繁忙,又因工作单位离家较远,每晚回家已接近天黑,根本没有空顾及孩子。有时工作上遇到些不顺,就会在家中大发雷霆。W看在眼里,记在心里。W的妈妈主内,她性情温和,面对儿子束手无策,爷爷奶奶呢?不用说对这“掌上明珠”宠爱有加,哪敢打骂,做了错事,也好言相劝。弄得他现在只听好话,对于批评就噘起嘴巴,显出一种爱理不理的样子。他的独立性很强,对父母的反复叮咛,包办代替感到厌烦,他常常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不受外人的左右,甚至有时还会有意无意地顶撞父母。
天生聪慧,造就了他成绩的优异,不管在学业上还是在工作上,都能胜人一筹。于是就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目中无人。从而造就了他任性、倔强、骄傲的性格。
2.“出手”动机
俗话说:“厚积而薄发”,积久的怒气总会在某一时段而爆发出来。没有人与自己交流孤独的滋味是那么地难受,就像只不合群的小蝌蚪,只是默默地坐在教室里或站着独自玩。越想越没劲,对每位同学都有不满,看到眼前的Y与同桌玩得有说有笑的,就把所有的怒气全发泄在他的身上,想激怒他,不让他玩。那男同学的个性也是“有棱有角”的,见无缘无故被人打了,自然不会服气,但又打不过他,便把所有的怒气发泄到Y的铅笔盒上了。见自己心爱的铅笔盒被打坏了,这一下“该出手时就出手”了,于是一场小规模的“战争”就开始了。
3.“逃避”心理
“当我问及是谁先动手的时候,W说是Y先动手的”,这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明明是自己干的,却说是别人干的。
从心理学上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个投射性心理问题,是自我心理的防御机制,即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愿望、感觉或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以免除自我责备的痛苦,以给予
刚才自己打人于宽恕、解脱。但如果经常将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这样不仅会使他不能完全分析自我,而且也容易形成应付的敌对情绪,导致与别的同学关系僵硬。
(二)对症下药
针对他那倔强、信任而又自傲的性格以及逃避性的心理问题,进行简单的说教已无多大效用。于是,我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运用以下三种艺术:
1.留白的艺术
把“余地”和“空白”留给学生,让他自己去重新思考、重新分析。事情发生后,我只是“朝他不满地看了一眼”,并没有急于马上处理问题,而是先在下课时向其他学生了解事情发生的缘由,给予W一个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到下午第三节课,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让每一位同学给Y同学写一封信,还是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自己今天的表现到底是对还是错,同学们会给自己写些什么。当他回家时,已能够接受同学们的意见了,这难道不是“空白”带来的效果吗?设想,如果我一开始马上对他严肃批评,横加指责,也许会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2.沟通的艺术
高尔基曾经说:“在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常常不是材料,而是技巧”。郑板桥画竹之所以能出神入化,关键在于他“胸有成竹”,完全掌握了画竹的技巧。
在了解W的倔强脾气之后,也在几次常规的长谈失败之后,我决定采用写信这一沟通方式。这种笔与笔之间的谈话,可以使学生的情感真诚流露,加强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拉近生生之间的距离。其次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避免了面对交流时的尴尬,具有“只可意会”的优势;并且采用书信的方式,学生也不必担心泄露秘密,从而能敞开心扉说实话。
“胸有成竹”,我将写信这一普通形式“刻意包装”成由36个同学和我每人写一封信给W的方法。俗话说:“情深方能意切,感人全在真情。”我坚信,书信中同学们那充满爱意、纯真的语言定会感动W的,“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嘛!
3.反话的艺术
“正”与“反”、“擒”与“纵”,从形式逻辑上看,纯然是相互对应、相互排斥的矛盾,但作为一种说服技法和思路,只要能创造条件,提供环境,矛盾的双方是完全可以易位、转化,辩证统一的。关键在于掌握好正反和擒纵的内在特殊联系和转换的契机;紧紧抓住促进两者转换的条件和环境,并安排好“以反求正,反纵为擒”的辩证逻辑思路。
在给W的信中,我就运用了“正话反说”的方法。三个“出色”(学习出色、工作
出色、打架出色)前两个“出色”是正说,后一个打架“出色”,显示了他的“显微镜”的作用,使打架之害无处躲藏,比直言陈述更有其效果。
著名的心理学家非罗伊德认为:一个人的童年生活对其一生的个性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说:“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能够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一定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
我们教师,作为孩子们最信任最尊敬的人,千万不要给孩子的人生留下阴霾。让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选择适合的方法,用尊重,用宽容,用关爱,去造就孩子们如太阳一般正直,如白云一般快乐,如蓝天一般坦荡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浙江教育出版社
2.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刘筑《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贵州教育,2006(7)
4.李德银《在德育过程中贯彻疏导性原则》求实,2005(2)
5.苏霍姆林斯基著《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6.陈桂兰《发挥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导向作用》贵州教育学员学报,2006(3)
第二篇:中学生德育教育浅谈
学校:彭湃中学班级:一班序号:75姓名:郭春兰作业授课老师:王跃德、林小兰
中学生德育教育浅谈
新世纪的高中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早熟,在这个发展速度飞快的物质化社会,孩子们的学习不仅仅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心灵上更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中学生心灵的扭曲导致对社会的世界观发生质的改变,看待社会和家庭以及身边的人际关系的态度也正在朝着人类所担心的方向发展,下面我就简单的谈谈我个人对学生德育方面的看法:
(一)、德育的前提应是了解学生
就从海丰县的高中生群体来说,都说现在的孩子很难管,素质很差,学习基础很薄弱,不刻苦,才导致整个海丰地区的教育很落后。那请问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孩子们天生就带来的吗?孩子是无辜的,每个孩子天性都是一样的,刚出生时都是一张纯洁的白纸,只是在出生后被家庭、学校、社会这些画家们当草稿纸随便乱写乱画了,但他们从没想过,他们就这样随随便便的开启了一个孩子的一生。
中学时代的孩子,他们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这个时候他们没有一个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体系,他们不知道怎么走、怎么选择,那这时候老师和家长就是他的引路人,塑造者,孩子走错了,这很正常,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走,他们希望得到指引。往往就在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不是去引导和帮助他们,而是一味的指责他们,他们本来就很彷徨,当他们听到家长和老师给的答案只是斥责时,他们很失望、很伤心、很无奈,所以他们只有错下去,让自己顺其自然。试想一下,如果老师和家长给予的是相反地态度,孩子们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我想答案不是说大家都知道吧!
所以,在我们一味的叫去教育批评的同时,先去了解一下孩子们内心真正学要的是什么?
(二)、德育处不是训斥室,是心灵交流的放松小屋
在孩子们的心理,对德育处的理解就是:“完了,又被叫道德处了,这下死定了,还不知道要不要找家长,祈祷啊,千万不要找家长,要是让我爸知道了,回家又有我收的了”。你说每次学生一听到谁谁被叫到德育处了,都会想到他烦什么错误了,想到一定会被骂得很惨,这样德育处的教育会真正的起到教育孩子、帮助孩子的作用吗?反倒是德育处就是校园里的一个训斥室!
我认为,如果每次德育处找学生谈话,无论是犯了多大的错误,首先应该让孩子觉得老师教育他是在为他着想,而不是把他当多社会败类,人类渣滓。每个学生都渴望被肯定、渴望被重视,他们不希望自己被当作是多余的、甚至是被当作是破坏者。
我们若果,用心去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为什么会犯错误,让他们不要害怕,这样,不用批评他们,他们也会努力去做一个让大家可定的好学生的!教育的根本在于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接受。
(三)、分层教育
不同的孩子的道德素质基础不一样,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就不能一视同仁了。
有些孩子,他们的道德素质本身就高于其他学生,这些学生就不用我们过多的关心,只要我们时刻关注,不要让其迷失就好,因为这部分人的自制能力强,自己可以约束自己;一部分人是极度不能自制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素质要求很低,根本及不在乎别人怎样评价自己!这也是长时间的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影响造成的,所以这部分学生就要严格规范、遇事要严肃处理,这是有时就不能一味的用谈心的方法了,因为他们的心已经没了一半了;另一部分就是夹在这两者间的学生,是出于半自制半失控的状态,这样的学生要更加小心,因为他们随时都会变为我们所不能控制的那些学生。要预防与辅助两种方法并施。
以上便是我对中学生德育方面的个人的、主观的看法。
第三篇: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
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全面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脉搏;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与时代发展的德育目标体系;调整不适应的部分德育内容,及时增加富有时代特征、与新形势下的任务、国民关注的焦点相吻合的新内容;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人格,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促成学生主体观念的生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工作的方向,习惯称其为“灵魂”。德育改革是当前“以人为本”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多年的实践越来越强有力地证明了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重要而独特的价值。探求德育工作的规律,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愈加显得重要。
一、现状传统道德多受应试教育、权威主义、认知主义道德教育模式的影响,摈弃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的特征,一贯侧重于德育内容的研究,即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行为的养成;重工具的理性,缺人文关怀;难以解决青少年所面临的种种道德困境和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的深人,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学校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加强与学生的实际道德行为的不到位、不稳定或只停留在遣德认识的水平,表现为怕苦、怕累、任性、自私,索取多、奉献少,说做分离,形成多重性格。德育的实效性差成为当前德育不可忽视的一大弊端。
二、原因1.忽略德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校德育一贯从社会需要出发,无限度地提升德育目标,把道德的培养与日常生活分离,忽视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道德生活的需求,在道德价值认识观上,只重视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忽视其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以及对生活的适应。比如,以前德育教材中特别强调学生要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体力弱小与生命的可贵;只要求学生不打架、不骂人,但学生发现在现实的社会中,一味地忍让,只会招来其他同学的欺负,根本不适用。2.德育忽视了儿二发展的时代特征。某一时期的德育内容及某些方法在当时或某阶段有效,而在另一阶段或时期几乎不被青少年接受。如今的青少年活泼好动,富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如果用远离他们的内容和千篇一律的单调、枯燥的方法对他们实施教育,必然缺乏时代性、趣味性和新鲜感,其效益必然降低。
第四篇: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
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文化科目,明显德育教育处于被忽视状态。然而从当今中学生身上反映出的诸如早恋、冷漠、自私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上看,中学生德育教育亟待加强。
在学生进入中学也就是青春期以后,伴随着身心的不断成熟知识面的越加丰富,加之网络、媒体等多元化的促进,他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渴望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平等交流。这种现象与以教师、家长为中心的传统的思维格局中格格不入,从而出现青春叛逆、道德滑坡等现象。那么如何对待这种现象,就是需要提高德育教育重视程度的范畴了。
一、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素以道德修养、文明礼貌,为传统美德。从国家领导人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纷纷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当前德育教育还是稍显消极,主要有以下几点体现:
一是是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尤为突出。面对以升学率为衡量标准的考核机制,德育教育不会被纳入升学考试的主要科目,自然是不能和文化科目相提并论。
二是抽象化的德育教育致使德育消极。在以思想道德修养或思想品德科等纯理论课程为主的中学德育教育中,将德育作为知识条目等直接讲授的方式,其实用性和实效性不大。
三是隐性德育教育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校园隐性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校园的黑板报、宣传栏、行为准则等一系列能够直观察觉,却又经常被忽视的层面上,比如黑板报、宣传栏等更新较慢或者说只是为了存在而设置。
四是专业德育工作者队伍有待加强。由于师资力量的局限性,专业德育队伍普遍不强,很大程度上这一角色由班主任担当,又因教学压力、任务较重,教师在工作不仅是教育工作者还要扮演德育工作者的角色,往往是力不从心。
二、中学生特征现状分析
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正在从幼稚向成熟蜕变,随着网络媒体飞速发展,新知识、新事物接受渠道多元化变化,当前中学生已不再是一味听从教师、家长、大人的教育和指导状态,从一些现象分析呈现以下的特征。一是以早恋为代表性的青春期叛逆。中学生刚刚接触社会,接触相对独立生活,尚未有自我规划、控制的能力,在咋脱父母管制的情况下,面对异性交往问题,是既追求向往又要固守本分,在这种两难抉择中稍有不慎就形成早恋。目前 1
早恋问题已是影响学生学业的一大障碍,据观察外向、虚荣、文采型的学生,以及学习成绩差、缺少家庭温暖和身边环境不好的学生容易早恋。
二是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明确。主要体现为自尊心强、报复心理强,不听话、倔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模糊而又只以为是。中学生年龄阶段是人生中对周围世界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开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会有忽然之间成熟了许多的感受,从此对人生观虽然有新的定义但又不太明朗,懵懂之间还是说不太清楚;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尝试理解周围的世界和事物,但往往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能力深入理解;当然对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数也是从课本课堂上学习的,正真自我的深刻解析和定义还是模糊地。
三是道德、纪律观念不强。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强、自私冷漠、麻木等。从对人类自我约束的范畴上讲,有两条是必须得一是纪律,二是道德。纪律规范了人得行为准则和要求,纪律依规定以外的范围自然要依靠道德约束了,就拿公交车上让座来说,没有一条纪律要求必须让座,这就要靠自觉,利用道德去约束了,其实现实中公交车上遇到该然让座的时候很少有人让座,这就体现出一种就自私冷漠和麻木以致道德缺失。对于纪律规定,更是不以为然,比如迟到缺课等现象屡禁不止,更有些学生以违规多少次为荣。
四是消费观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盲目攀比不懂节约。由于我国国情决定现在的中学生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不管家庭条件如何,都对孩子全力付出,致使他们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之外,还形成了互相攀比的心里,从而一定量的零花钱,和各式各样的玩具等学习之外的东西成为同学之间炫耀的资本。这种局面的结果除了养成了他们大手大脚花销外,还有就是根本不理解大人工作养家的辛苦,更不用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道理。
三、中学德育教育的思考
多年的实践越来越强有力地证明了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重要而独特的价值,探求德育工作的规律,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愈加显得重要。所以中学教育应当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指导,积极应对随着网络信息飞速发展,中学生步入青春期后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一是当前中学德育教育的思考。在当前以升学率为尺度的应试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对德育引的不重视,但是从教育的本身意义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根本的是育人,是培养新一代接班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入德育理念,使得新生一代接班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应当逐步转变教育理念,大力提倡德育教育。第一转变重传授、轻交流的教育理念,大力提倡经常性的谈心制度、家访制度,充分发挥德育在对中学生人生引导上的积极作用。第二转变重显性、轻隐形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多种手段的效能,积极促进以人为本教育。第
2三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课堂互动程度,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的优势,将学生按同质、异质或自愿方式编组,因材施教,积极发挥师范的示范作用,建立平等方式为前提的教育理念,指导学生以尊重信任的态度学会倾听,以理解沟通为目的学会交流,营造出良好的德育氛围。
二是针对中学生存在问题的思考,从青春叛逆开始,中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出现怀疑态度,加之各方面发育和发展均处于过渡期,思想不成熟,不能客观的看待自己不足,但又处处乐于表现,为此在处理中学生存在问题上应当是充分发挥“南风效应”的优势,积极正面引导。第一正视早恋性质的青春叛逆,早恋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要善于发现早恋的先兆,掌握教育的主动权;然而对于出现早恋学生,要冷静对待思考,不要夸大早恋的危害作用,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一起寻找原因和适宜的解决办法。但不要把青春期健康的异性交往扣上早恋的帽子,应当理解,异性交往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也是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珍惜和重视的,我们应当极力避免对青春期异性交往的种种误解。第二善于运用批评的艺术。要理解没有一个学生一开始就要做一个问题生,没有一个学生为了犯错误而犯错误,中学生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缺少关爱,无处宣泄又期望表现和关注而产生的。因此在处理问题时要把握主动,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获本意,帮助学生及时补救或者正面引导,而不是一味严厉批评和否定。即使是造成一定后果,在批评时也要把握分寸、注意场合、保留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适当给中学生一些挑战,对于中学生来说,爱表现是期望关注的心理需求,他们如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内心需求强烈,适当给予有一些难度的挑战,再配合适当的肯定,使得学生在挑战中发现自身不足并不断成熟,对其成长有很大意义的,当然挑战的难度不宜太大,尽量使学生通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或者近似完成。3
第五篇:《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
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
大通五中 潘静
“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下面就结合我校德育综合改革实践谈五点认识:
一、加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承担者,教师的思想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德育水平。我校为提高师德修养,一是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提出明确的师德要求。二是树立了赵生财、孙美玲等身边的师德榜样,他们的先进事迹看得到、摸得着,使大家的学习目标更具体。三是通过教师自查互查,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等方式,整顿教风。四是完善师德考核细则,并将师德考核纳入每学期的教师量化考核,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二、发挥三条德育主渠道功能
一是教务处——教研组——任课教师——学科渗透。教学中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落实每一堂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迪,体现德育主渠道的功能。
二是德育处——年级组——班级——班主任——常规教育。班级管理中,以落实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由值周教师每天检查并做好记录,一周一评比,一月一总结,规范学生的行为。
三是德育处——团委、少先队——主题教育。通过升旗仪式、举办14岁集体生日、入团(队)仪式、主题团(队)会等,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诸如爱国、感恩、诚信等各类主题教育。
三、形成内涵丰富的德育体系
我校从2014年9月就开展了学习和践行《弟子规》的主题德育活动,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线,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形成由浅人深、循环反复、不断加深的十八个德育目标,包括遵规守法、团结友爱、交往礼仪、孝亲尊师、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安全意识、集体荣誉、学会学习、遵守公德、卫生意识、责任意识、爱国意识、热爱劳动、理想信念、学会生活、心理健康、传承经典,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确定同一目标下不同年级的德育内容。如在传承经典活动中,七年级侧重以养成教育为主的《论语》、《道德经》的背诵,通过背诵从中让学生懂得待人接物的道理和做法;八年级侧重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养成教育兼顾的《三字经》、《孟子》为主;九年级则背诵《诗经》。同时在各个年级精选了经典诗词添加在背诵内容里,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又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旨在培养出思想高尚,行为儒雅的优秀少年。
四、运用有效的德育载体
一是开展正面的国旗下教育。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进行主题鲜明的讲话,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团、队)会。根据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 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开设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绿色教育、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主题教育。以“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国家公祭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点为契机,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弘扬传统美德。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我校每周三下午开设有书法、绘画、舞蹈、小合唱、剪纸、缝纫、花儿、皮影、篮球、足球、乒乓球、机器人等14项社团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教学活动和实践、体验活动,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收到良好的成效。
四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发挥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优势,一方面关注群体,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开展团队辅导活动;另一方面关注个体,通过校园广播回复“心灵驿站”信箱来信、个别谈心等形式解开学生心结,培养阳光少年。
五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在绿化、美化和净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校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校园、走廊、教室为一体的校园文化,形成“处处是文化,事事皆教育”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广播、LED显示屏、橱窗、黑板报等媒体的宣传作用,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有力地配合德育工作,提高教育效果。
六是开展校外实践活动。依托德育教育基地(如烈士陵园等),开展在烈士纪念碑前宣誓入团,到社区打扫卫生、开展规范用字的社会调查,在我们的劳动基地——学校花坛参加劳动实践等等,逐步形成爱国、爱党、爱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学生独立的、健全的人格。
五、家校合力创新德育评价
一方面,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沟通学生在学校和家里情况,明确提出学生在家、在校的常规要求,使孩子在家长指导下,加快常规养成。另一方面,每月进行一次学生德育量化考评,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目标分别制定学生在校和在家的德育考核标准,在校德育评价由自评、组评、教师评共同完成,在家德育评价由家来完成,将这两方面的评价有机结合,评选出当月十二星级学生,每学期评星最多的学生评选为校级美德少年,进而推荐为县、市级美德少年候选人,考核的最终结果同时作为毕业生道德行为量化考核等级的评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