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司法考试一卷:隐私权的立法概念确立

时间:2019-05-13 06:3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司法考试一卷:隐私权的立法概念确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司法考试一卷:隐私权的立法概念确立》。

第一篇:2014年司法考试一卷:隐私权的立法概念确立

2014年一卷:隐私权的立法概念确立

《民通意见》140.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第二条第2款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第二篇:协商民主概念确立具里程碑意义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确立具里

程碑意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一制度下,将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这是中共中央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确认了“协商民主”概念,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进而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行规划和部署。

被各界赋予多重积极意义的“协商民主”有什么特点?十八大报告写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何重大意义?

11月13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郑万通在谈到协商民主制度写入十八大报告时,直言感到十分振奋,他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必将有助于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报告一大亮点

记者:十八大报告中专门开辟段落论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请问将协商民主制度写入党代会报告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郑万通: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报告中的一大亮点。确认“协商民主”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进而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行规划和部署,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最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协商民主,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伟大历程中的一大创造,将协商民主制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探索和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彰显了中共中央顺应党心、民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信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必将有助于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助于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

协商民主具有许多优越性

记者:与西方民主形式相比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什么优越性?

郑万通:同西方竞争式的民主相比,协商民主具有许多优越性。协商民主既关注决策的结果,又关注决策的过程,从而拓宽了民主的深度;协商民主既关注多数人的意见,又关注少数人的意见,从而拓宽了民主的广度。

在当今人类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中,团结与民主是两大不可或缺的要素,稳中求进地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妥善处理团结与民主的关系。一些国家在推进民主的过程中,往往致力于彰显民主的价值和意义,忽略了民主对团结的需求,造成推进民主进程中的团结危机(族群分裂、阶层分裂:日本、台湾的民主实践,强化了这种分裂和利益冲突)。这种竞争式民主不注重对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构建,甚至不断引发社会动荡和民族分裂。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创造性地结合,运用协商民主,注重求同存异,促进社会和谐,在保障人民行使投票权利的同时,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协调各方面关系,维护社会团结稳定。

记者:人大与政协之间关系又该如何界定?

郑万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体现人民民主这一点上,人大和政协是一致的。正如周恩来所说,两会只有权力之分,没有高低之别,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多党派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行广泛的人民民主,就既需要有人大,也需要有政协。没有政协这个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国是、参政议政的重要机构,我国的人民民主就缺了一块,就是不完整的。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是走中国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是坚持和发扬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它不会导致而只会有利于抵制西方两院制的影响。人大与政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我国广泛的人民民主。

专题协商是实践协商民主制度的成功探索

记者: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倡导并实施的“专题协商”,成为政协发展历程中的成功探索,请问您如何评价专题协商在实践协商民主制度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郑万通:中共十六大以来,人民政协工作具有开创意义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总结开展政治协商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专题协商会这一协商民主的新形式。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在贾庆林主席的亲自指导和带领下,倡导并实施“专题协商”,十年磨一剑,形成了政协工作新的品牌,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是人民政协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一个成功探索,一个重要实践。

专题协商以会议为主要形式,其特点是:抓战略性问题;党政高层领导出席;形成对话和互动的机制;提出比较成熟的意见建议。十届全国政协以来,已先后召开11次专题协商会。总体而言,这11次专题协商会选题得当,时机适宜,筹备充分,组织周密,集探讨、交流、协商、议政于一体,既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又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体现了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平等议事的协商要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专题协商这种形式生动地体现了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在人民政协进行协商的精神,较好发挥了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治体制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魅力,已经成为人民政协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

界别协商是完善协商民主制度的新方向

记者:您曾在今年“两会”上建议创建“界别协商”机制,请问界别协商的具体操作形式是什么?将对协商民主制度带来什么影响?

郑万通:2010年,结合中发[2006]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颁布实施五周年的总结检查活动,引发了我在深化专题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界别协商机制、打造政协“界别协商”品牌的想法。这个想法,我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中共一组讨论时与委员们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一些委员的呼应和认同。

我建议创建界别协商机制,这将是政协政治协商的又一大创新,也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一大探索。人民政协各路人才荟萃,有智力优势;人民政协按界别组成,有组织优势;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有制度优势。界别协商,正是人民政协智力优势、组织优势与制度优势的结合点和交汇点,能够形成新的叠加优势,这是对政治协商实现形式的又一次丰富和拓展。通过界别协商,汇集各界别的智力资源,对一些领域当中最基本、宏观和长远的问题进行协商,有利于形成一些重大的决策参考意见,特别是行业性、领域性的决策参考意见,破解长期困扰我们的发挥界别优势和开展界别活动的难题,也有利于专委会建设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对政协机关建设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定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我也考虑过界别协商与专题协商的关系问题,我认为二者各有优势、互有侧重。专题协商可延续其高层次、宽领域、全局性的特点,界别协商则侧重于界别代表性、领域深度性、行业专业性。专题协商是议题在先,求贤问政;界别协商则是聚贤在先,咨政建言。通过两者的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有可能打造一个永不闭幕、全方位、多层次、有序、民主的协商平台。

记者:我们注意到,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时特别提到了要深入进行界别协商。对于开展界别协商,您的具体建议是什么?

郑万通: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从提出到成熟运转前后经历十年。“界别协商”也要有个长远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行“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注重实效”的原则。可以先从组织化程度较高、活动比较规范的界别做起,也可以从哪个界别有比较成熟的选题就先做起,不必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和同步推进。

我设想了界别协商的启动可以采取三种形式。一是界别内协商。各界别就事关本界别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或本界别普遍性的利益诉求,进行协商议政,提出本界别意见建议。二是界别间协商。在各自表达“界别意见”基础上进行沟通、交流和交锋,形成界别间的共识和妥协。三是组织政协界别与党政领导和职能部门协商。既可以应党政要求开展单界别、多界别参与的协商,也可邀请党政领导来政协协商。

协商议题是界别协商启动的关键。先行启动的题目不求多,甚至不必定期开展,成熟一个做一个,每一个都做出成果,就是很大的成绩。协商题目要有启示性、方向性。有的题目可出自某一领域,有的题目不一定局限于某一领域,可以更宏观一些,比如发展完善具有我国特点的慈善事业的议题,不仅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可以搞,也可组织相关的其他界别包括医药卫生界、经济界等同时搞。(据南方都市报)

第三篇:2012年【司法考试】新增司法解释和立法.....(重点记忆)

2012年【司法考试】新增司法解释和立法.....(重点记忆)

一、经济法(3个)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11年6月30日第6次修正,公布之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11年7月19日第3次修正,公布之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实施条例(2011年11月23日通过,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点评】2011年司考未涉及个税的考题,因个税在修订中,2012年肯定会有个税的一个题目;同时,列入2011大纲未考查的车船税法,2012年很可能会考查一个题目。

二、三国法(共2个)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货运代理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2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38次会议通过,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法释〔2012〕3号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海峡两岸送达文书和调查取证司法互助案件的规定(2010年12月1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6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6月25日起施行)法释〔2011〕15号

【点评】除此之外,考生应该关注列入2011大纲的《法律关系适用法》,2012年仍将是考查的重点。

三、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1个)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11年4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7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6月13日起施行)法释〔2011〕12号

【点评】这个解释是适用三大诉讼法的。

四、刑法(共9个)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1年11月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32次会议通过,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法释〔2012〕2号

(8)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严惩“地沟油”犯罪活动的通知(2012年1月9日)公通字[2012]1号

(9)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10)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审判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11年12月30日)法发〔2011〕20号

(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性质认定问题的通知(2011年8月18日)法〔2011〕262号

(1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6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4次会议、2011年7月11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63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法释〔2011〕19号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5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3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6月13日起施行)法释〔2011〕13号

(14)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2011年4月28日)法发〔2011〕9号

(1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2011年 4 月 28日)

【点评】刑法是新增法律文件最多的科目,且均为司法解释,较为重要的为减刑、假释规定,其余的司法解释考试也会涉及。列入2011年大纲的《刑法修正案

(八)》仍是学习的重点。

五、刑事诉讼法(共2个)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3月14日通过修订,2013年1月1日施行)

(1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刑事抗诉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1年4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8次会议通过,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法释〔2011〕23号

【点评】两点需要说明:(1)刑诉法分值占到73分左右,第三得分大户,无疑刑诉法的全面修订对通过司考影响巨大;(2)2012年司考是否考查201

3年1月1日施行的刑诉法,以2012年大纲为准。笔者判断,必然纳入考试范围,理由很简单:1)修订案已通过,施行是必然的;2)全面修订,修订条文110条;3)修订内容涉及刑诉重要制度内容,为重点恒考内容,命题人考查旧法就要回避这些重点问题,回避重点问题,刑诉法试题结构就是有问题的。

六、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共5个)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2011年6月30日通过修订,2012年1月1日施行)

(19)拘留条例(2012年2月15日通过,2012年4月1日施行)

(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集体土地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1年5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2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9月5日起施行)法释〔2011〕20号

(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0年12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5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法释〔2011〕17号

(22)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审理证券行政处罚案件证据若干问题的座谈会纪要》的通知(2011年7月13日)法〔2011〕225号

【点评】最重要的当然是行政强制法,其与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属于同重量级的法律文件,每年的考查分值应5分左右。

七、民法(共1个)

(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2011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法释〔2011〕18号

【点评】婚姻法解释

(三)在实务中很重要,在司法考试中次之,因为整个婚姻法的考查分值也就3分左右,一般2道试题。但是值得好好学习,关系各自现实或未来切身利益。

八、商法(共2个)

(2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三)(2010年12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4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2月16日施行)法释〔2011〕3号

(2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2011年8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7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9月26日起施行)法释〔2011〕22号

【点评】重要的是未列入2011年大纲却考查8分的公司法解释

(三),想必2012年不会再落下,若仍为列入大纲,则仍为重点学习内容。

九、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共4个)

(2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工作的若干规定(2010年8月1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92次会议通过,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法释〔2011〕21号

(2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制裁规避执行行为的若干意见(2011年5月27日)法〔2011〕195号

(2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1年1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9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法释〔2011〕14号

(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委托执行若干问题的规定(2011年4月2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1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5月16日起施行)法释〔2011〕11号

【点评】三大诉讼法都面临全面修订,且均列入立法规划。实际情况看,只有刑诉法在本届人大任期内完成了,民诉和行诉恐要轮到下届人大来完成了。刑诉之所以必须完成,是因刑诉需要配合刑法修正案

(八)和早已生效施行的律师法。有时候改变只在一瞬间,带来的却是源源不断的惊喜。

第四篇:2011转预备党员思想汇报《确立正确的党组织概念》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参加第四课时的党课培训学习,李老师讲的“中国***党员”课程丰富而生动,我感触很深:为什么要入党?入党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入党的起码和基本条件是什么?是的,在我们真正决定加入中国***之前,我们需要考虑清楚,这是一件严肃而神圣的事情。我们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学习并积极争取做一名社会的积极分子,本着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精神来加入我们的中国***。

选择加入中国***,首先,自身的起码条件需要达到。其次,成为中国***党员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尤为重要,第一,是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分别是从理论觉悟,政治觉悟,思想觉悟三方面表现。第二,中国***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要永远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再次,还要具备一些中国***党员的具体条件,即八项义务和八项权利。这些条件不仅是每位***员所具备的,更是拥有的高德气质。中国***是一个先进,文明并与时俱进的组织。是发展我们文明社会的向导。同时,李老师也针对我们大学生为和追求入党和如何端正入党动机进行了精彩的讲说。我认为党员就代表着先进,想要入党就必须是自己进入先进行列,或自己的某些方面进入先进行列。我们需要从自身,从身边做起,与社会与先进共同交流,共同学习进步。

通过这届课的学习,是我对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加深了我对党的感情,坚定了我加入***的信念,并明确了入党的方向,为成为一名党员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汇报人:思想汇报网

2011年2月7日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和指导地位的确立

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和指导地位的确立 回顾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史,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指导地位的确立,是一件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大事。

历史上,由于我们党正确地理解和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在某些时候,由于对毛泽东思想离开了科学态度,就使我们的事业发生了曲折,甚至吃了很大的苦头。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但是,我们却发生了把毛泽东思想当作某种神学的东西、把领袖当作神看待的不正常现象,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发生这种现象,在思想理论上是怎样失足的,有哪些观点没有把握好;制度和体制上,有哪些关节点没有把握住,留下了漏洞?这些,都有待于深入地进行科学总结。邓小平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5页。)在某种意义上说,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是更为宝贵的财富。但是,经验要成为财富,必须要经过一个环节,这就是科学总结,要敢于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不能科学地总结,还可能变成包袱而导致错误;错误的、失败的经验如果不能科学地总结,深刻地吸取教训,则很容易重犯。这两个方面的实例都不难找。我们要非常严肃地对待党的历史。本文仅就几个方面的问题,回顾一些历史情况,并略陈己见。

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人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是一个过程,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确立也是一个过程。毛泽东思想于2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在30年代有了重大发展,并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显示其真理性和强大生命力,30年代末、40年代初,以《〈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为主要标志,形成了科学体系。

党内的教条主义者不承认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贬之为“狭隘经验论”。这种被贬为“狭隘经验论”的理论却得到全党广大党员干部的拥护,靠的是它的真理性,靠的是这种理论在实践中显示出来的强大生命力。但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1935年的遵义会议,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排除了教条主义成分,认可了当时有决定性意义的毛泽东的战略,这是全党对毛泽东及其理论的第一次明确肯定。抗日战争开始后的几年中,全党对毛泽东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经过40年代初开始的延安整风,全党兴起了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热潮,使全党(特别是领导层和理论工作者)对毛泽东的理论有了更明确更深刻的认识,概括地说,就是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要以毛泽东创立的理论和策略为指导,才能取得胜利。这是全党的新的觉醒。那么,毛泽东创立的这种理论是什么样的理论呢,应当怎样称呼这个理论呢?这就自然地提出了给这个理论命名的要求。

看来,当时党内有不少同志不约而同地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各自作出了努力。

张如心第一个为毛泽东的理论命名。

据有人考证,最早作出这种努力的是杰出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抗日时期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军政学院、中央研究院、中央党校工作,“文革”前为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教员)。1941年3月,他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发表的《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1942年2月18、19日,张如心在《解放日报》发表《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一文,又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理论”这一提法。

一些领导同志也在论述毛泽东的理论的文章中,使用了具有命名意义的提法。

1942年7月1日,朱德在《解放日报》发表《纪念党的二十一周年》的文章,使用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理论”的提法。

同一天,中共中央晋察冀边区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发表由主编邓拓撰写的社论,题目就是《全党学习和掌握毛泽东主义》。这篇社论不但给毛泽东的理论命名为“毛泽东主义”,而且对这个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

1943年7月4日,刘少奇写成《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一文,于7月6日在《解放日报》发表。他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两个提法,都带有命名的意义。

以上一些同志以及其他不少同志的文章,对毛泽东的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科学体系、历史地位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作了论述。

王稼祥是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第一人。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写成《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7月8日发表于《解放日报》。这篇文章创造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文章说:“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文章对此作了如下论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是在与国外国内敌人的斗争中,同时又与共产党内部错误思想的斗争中生长、发展与成熟起来的”。“以毛泽

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主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现实,积蓄了中共二十二年的实际经验,经过了党内党外的曲折斗争而形成起来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实际经验相结合的结果。”以上这些深刻的论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涵。这充分说明,王稼祥提出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构成了一个科学概念。

王稼祥是在全党酝酿的基础上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但他作为首创者的贡献是应当肯定的。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已经记载了这一史实:“王稼祥于1943年7月8日在《解放日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并为党内许多同志所接受。”(见该书第202页)但是,长时期中,人们总以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是刘少奇在七大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直到1981年,《红旗》杂志的文章还说:“一九四五年五月,刘少奇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注:《红旗》1981年第2期。)80年代初,这一史实终于被一位学者订正了。

江苏无锡市职工大学的教师陈文源(后为江南大学教授),依据他多年的研究,针对《红旗》的文章,写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何时首次提出》一文。文章指出,《红旗》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他列举事实说明:“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的提出和使用,是在党的„七大‟以前。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第一个对毛泽东思想作出详尽论述的,是王稼祥同志一九四三年七月的纪念文章,而不是刘少奇在„七大‟的报告。”陈文源的文章明确肯定,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是由王稼祥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上海《解放日报》编的《新论(未定文稿)》第9期(1981年2月18日)作为“动态与资料”刊登了这篇文章。《解放日报》的这篇文章引起了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领导同志的注意,决定在供内部参考的《理论研究资料》上发表(此刊物由该室“研究组”编,笔者当时在“理论动态组”)。《理论研究资料》在1981年3月9日出刊的第47期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本期只刊这一篇文章)。

这期《理论研究资料》发出后,立即引起重视。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当时一位同志告诉我,陈云同志办公室打电话来要这一期刊物。

在党中央的重视和指示下(中央领导怎样研究此事的,我无从知晓),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即着手查阅从1938年至1945年七大这一段时间的中央档案、中央文件及《解放日报》等十几种报刊,弄清楚了这个问题。

刊登在《文献和研究》1982年第1期(4月15日)的调研成果,即《关于毛泽东思想提出的历史过程》一文明确肯定(本文参考了这篇文章),王稼祥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该文还阐明: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由王稼祥同志初次提出后,逐步为党内许多同志所接受。在党内一些文件和许多负责同志的讲话里,使用和论述毛泽东思想等概念的情况,逐渐多起来了。直到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才正式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下来,并写进了党章。

1985年,出版了《回忆王稼祥》一书。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耀邦同志为此写了序言,充分肯定了王稼祥提出和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功绩。他在序言中说:“一九四三年夏季,他抱病撰写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纪念我们党诞生二十二周年和抗战六周年。在这篇文章中,他初步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他是我们党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第一人。”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毛泽东思想从被贬为“狭隘经验论”到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主要是由于它的真理性,及这种真理性在实践检验中一再得到证实。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是,党内一些领袖人物和理论工作者的宣传倡导,也起了重要作用。当然,所谓确立,还要有党规党法的保证,这就是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刘少奇是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第一人。

刘少奇在七大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他在这个报告的第二部分(即“关于党的指导思想问题”)全面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包括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条件、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内涵、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等等。他明确指出:“党章总纲上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在党章的条文上又规定,努力地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这是我们这次修改的党章一个最大的特点。”“毛泽东思想,就是这次被修改了的党章及其总纲的基础。”七大修改通过的党章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样,党的七大就完成了一件在党的建设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这就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刘少奇全面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阐明了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指导作用。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他着重指出了以下几点: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第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第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艰苦的理论创造;第四,毛泽东具有独特的主观条件。总的说,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论述是符合唯物史观的。但是,今天回顾总结七大以来半个多世纪阐述和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经验教训,也感到,当年对毛泽东思想的论述,存在不足。一是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和历史条件阐述不够充分;二是没有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强调了毛泽东的“天才创造”;三是没有指出毛泽东思想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经受检验。这些在当年难以感到的问题,对以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七大党章第一次有了指导思想的条文。

我们党在1922年召开的二大制定了第一个党章。三大、四大、六大都修改了党章,1927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也修改了党章。在七大以前,共有五个党章。但是,这五个党章都没有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条文,也没有在有关条文中提及。这说明,虽然我们党从成立时起就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但在党成立之初的一段时间内,党处于自己的幼年时期,从全党情况看,对理论旗帜问题的认识不很明确也不很深刻。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概念,体现了从思想上建党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党的建设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造性举措,创造了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七大以后,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理论旗帜都很重视,每次代表大会修改通过的党章都有指导思想的明确规定,这成了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次理论飞跃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个结合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与中国实际相加,而是一个艰苦的理论创造过程;也不是一般的理论创造,而是理论的飞跃。

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到,所谓理论飞跃,是对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丰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种升华,不是解决了个别理论问题,而是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种升华,不是回答了革命某一小阶段上的问题,而是回答了整个革命大阶段上的问题。所谓理论飞跃,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是认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

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新民主主义论和社会主义论两大部分。我们所说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是指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论有若干重要内容,但没有形成体系,应当归之于第二次理论飞跃的范畴。

第一次理论飞跃本身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思想原则”是毛泽东在八大开幕词中的提法,实际上是一个公式。毛泽东多次说过,在党的幼年时期,全党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很肤浅,对中国历史、社会状况和中国革命问题认识很不深,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完整的、统一的理解,不懂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主要的倾向是简单地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词句,而不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搞教条主义。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反对教条主义的基础上,概括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公式(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第一次完整表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以后,具体的表述有几种,略有不同),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贡献。现在,这个公式已为大家所熟知,但当初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概括出来的,来之不易。

怎样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呢?概括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怎样贯彻实事求是呢?毛泽东多次讲过这方面的体会,主要是以下两条,一是调查研究,二是在实践中学习。

邓小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从时代和任务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说,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邓小平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错误赶快改。

第一次理论飞跃的实现,有它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11页。)毛泽东讲得更明确:“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四卷,第1515页。)中国革命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理论飞跃的强大推动力。中国革命的丰富实践经验,是理论飞跃的源泉。

以上是理论飞跃的客观条件。列宁说,马克思的学说“是用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注:《列宁选集》第3版,第三卷,第134页。)毛泽东独具的主观条件,使他成为第一次理论飞跃的主要承担者。理论飞跃是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这两方面的条件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条件不具备,就不可能实现理论飞跃。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迫切需要实现新的理论飞跃。从50年代到60年代、70年代,20多年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毛泽东主观上也在作理论飞跃的努力,并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但却迟迟实现不了飞跃性的进展,相反,却一再陷入误区。原因就在主观条件不具备。毛泽东的思想越来越离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一次理论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体地说,这次理论飞跃从2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到40年代中期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则标志着这一次理论飞跃的完成。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到90年代初,邓小平实现了第二次理论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十四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是很清醒的估计。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前后才十多年,相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说,相对于“三步走”所需的时间来说,都还是开始阶段。从总体上说,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中,我们还是在邓小平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因此,这第二次理论飞跃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还处在这一次理论飞跃的进程之中。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不可能出现理论发展更新的阶段,因为还没有出现新的理论飞跃的客观基础。

十五大报告郑重提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这里讲的,一个是坚持,一个是丰富,一个是发展。我们首先要自觉坚持邓小平理论(某些媒体很少提邓小平理论的现象值得注意),同时要努力发扬邓小平所倡导的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按照江泽民提出的“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下载2014年司法考试一卷:隐私权的立法概念确立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司法考试一卷:隐私权的立法概念确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