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同桌的你有感
同桌的你观后感
昨天晚上,我和先生去看电影,看什么电影呢?我事先在网上查了一下,决定看《同桌的你》。离放映时间还有5分钟时来到放映厅,这里没有一个人,就我和先生两个人坐在那儿,先生说:“这是我们的专场啊,”刚说完这话,走进一对年轻的情侣,男孩进来一看,问:“这是看《同桌的你》的吗?”我说:“是啊,”先生笑着说:“是看同桌的我们。”随后进来了十几个年轻人。
故事情节是:1993年的夏天,文静秀气、戴着一副小孔眼镜的转校生周小栀,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同桌----坐在最后一排的捣蛋男生林一。故事就从一对从初中时代二人成为同桌,而后一起经历高中、大学生活,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青涩的相互喜欢也自然进化为浓烈的海誓山盟。而甜蜜的情感也不会一帆风顺,时间总是会让很多曾经美好的梦想成为泡影。当相爱的两人天各一方时,他们爱情却被现实打败了。当十年后重逢时,是周小栀的婚宴。周小栀多么希望林一在她的婚宴上勇敢的冲上去,带着她一起去实现当初林一的诺言呀,“总有一天,我会带你去一个只有我们俩的地方。”但是林一没有这样做,诺言没有兑现,周小栀只好在教堂里回答神父的问话:“我愿意。”纯真的爱情终成悲剧。
电影看完后,我才真正的悟出电影开始前,那男孩问我们的话,“这是看《同桌的你》的吗?”这电影情节应该不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看的,所以那男孩很诧异,在想,他们是不是走错了地方,怎么会有两个老同志坐在这里看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同桌的那个他。我对先生说:“看一下这种富有青春气息的片子,可以让我们的心理年龄更年轻,有益于身心健康。”
第二篇:观《同桌的你》有感!
观《同桌的你》有感!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我们都在长大。总会有一些人和事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渐渐消失。很多时候突然回首,发现我们已经回不去最初的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事情已经超乎了我们的想象。不是不够勇敢,也不是不够坚强,只是不确定了,害怕了,最终逐渐的被社会潜移默化了。
很多人说,毕业了的我们一无所有,是的,一无所有。走进了社会这个大舞台,逼着自己去适应所有一切不适应的东西。逼着自己成长,逼着自己坚强,只因为我们不坚强,懦弱给谁看。很多时候朋友的一句,你变现实了,然后自己就可以默默的想好几天,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做,但就是变了,有些东西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时候,已经不见了,你甚至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消失不见。
第三篇:情人节有感:同桌的你
情人节有感:同桌的你
90年代中期,老狼一首《同桌的你》歌曲唱红了大江南北,勾起了少男少女们对读书时代的同桌的你的追忆和幻想,找寻那个年代浪漫的感觉、温馨的梦想。
从前你是否会想起昨日见过的你,你是否会惦记曾经爱哭的你……
实际上,这不是一首只有年青人才传唱的歌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很多成人学习等等,都有同桌的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龄,对同桌的回忆与怀念,总是那样永远充满着种种无法言说的情愫。回忆儿童时代那天真无邪的同桌之谊,倍感甜蜜。
(一)没有当今学生编座位那样复杂,我们那个年代,编座位其实很简单,把男女同学从高到低排列成两列,一列女生,一列男生,男女分别搭配,安排桌位。但这并不妨碍小女生们暗自选定自己喜欢的同桌。于是,纵队一排,列纵队排好后,就有人叽叽喳喳嘀咕,根据形势判断自己会和那个坐在一桌。自然地,很多女生想和“他”坐在一起。我比较迟钝,当时还在想:和哪个在一起都可以,为什么要和“他”在一起呢?
但是,居然是“他”和我分在了一起。这一坐,就是5年,整个小学阶段。算算,5年时光,除了寒暑假,每天朝夕相处,自然会发生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
(二)仔细想起来,那么多小女生想跟他坐在一起,也不是没有缘由的。
他个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虽然并非电影明星那样英俊帅气,但他是我们的班长,学习成绩非常好,表现非常优秀,说话做法透露出的那种霸气与儒雅,很得小朋友的尊敬与爱戴。
对小女生来说,除了上述优点之外,他的“干净”和“整洁”也是那么的具有吸引力。那是一个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很多小学生,特别是小男生往往穿得破破烂烂的,很凌乱的。温饱尚不能解决,个人卫生更谈不上。口沫乱飞、鼻涕横开,就更是司空见惯。他则特别与众不同,特别爱整洁卫生。不仅衣服穿戴整洁得体,而且各个细节都很讲究。我至今记得一个细节是,每次我们比看那个系的红领巾更干净、领结更小、每次都是他赢。也许,这与他出身于医生家庭有密切关系。
(三)学生时代的同桌,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学习。同桌的他,学习上给了我很大帮助。他成绩一直很好,特别是语文成绩,写字也写得很好,记忆力超强。做数学题、解应用题的能力也很强。当然,他学习也一直很刻苦。印象特别深的是,我们那时候小学是五年制,五年级了,要升学考试,我们一起做算术作业,我们一起把算术书上所有的题,包括例题,翻来覆去做了五遍,每道题在那一页的哪个地方,我们都能记住。升初中时,总分130分的算术,我居然得了127分。
数十年后,再忆儿时的同桌,好事真记不起多少,那些坏事、笑事倒有一大箩。划三八线,吵架,借橡皮擦,争嘴,打架,抄作业,这些同龄人共有的趣事自然也有我们的份。前排的同学只要一倚靠我们的桌子,我们就会一起把桌子往后一拉,把人家放到,看人家的笑话。虽然他表现很好,是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好孩子,但他也常常与我合作,玩这样的恶作剧。
那个物质贫乏时代留给我们最多的是关于童年时代的零食的回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别看他爱整洁,讲卫生,他居然也是一个十足的吃货。女孩子爱吃,我把我童年智力的很大部分都花在了怎样弄零食上。我把家里的油炸辣子、海椒面,等等,用废报纸或者是旧书页包好,偷偷拿到学校来吃,间或是自家泡的咸菜、酸木瓜、酸杏等,那些美味至今还让我口馋。特别胆大的时候,甚至上课时也敢吃。当老师转过身背着我们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就会快速地塞一口,合上嘴巴一顿乱嚼,时不时还被辣得嘘嘘直叫。每当这时候,同桌的他总是顾不得什么干净、卫生,眼巴巴地望着我,不断地哀求:给我吃点嘛!给我吃点嘛!哈哈,这时候就是我要价的时候。这时候,不管是不准打小报告,还是抄作业、背书什么的,他总是满口答应。然后,我就得意地赏他一点。
记忆中,我的零食的很大部分用在了跟他交换歌本上。我俩天生都喜欢音乐,体育。每次排演节目,他总会从家里拿出很多歌本,包括那特别著名的《战地新歌》1—4集,到学校来显摆,让我眼馋,并以此作为筹码,交换我的零食。记得我们演出的一个特别有名的一个节目是舞蹈《拾麦穗的小姑娘》。它是我们班主任在剧团的爱人给我们编导的。小演员左手提着小竹篮,右边扛着一个小铁铲,像模像样地在舞台上拾麦穗。这个节目表演得非常好,在很多地方都演出过,还参加了去农村的慰问演出。这时候,我那同桌总是展现出他顽皮的一面。我把道具放到座位上时,同座的他常常恶作剧,把它藏起来啊,让我找不到。有一次,居然还给我弄坏了,让我伤伤心心地哭了很久。当然,他也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
现在想来,我都还感到很委屈。
(四)五年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进入了中学,在我还没有明白过来时,周围一下就变成了两个世界。那些在小学里一直打打闹闹不可开交的男女同学,突然间变成了互不交往的两个世界。不但男女同学间不再说法交往,就是偶然间的一个相遇或者碰面,都可能会迅速成为一件活灵活现的绯闻,引起巨大的轰动。而我对进入青春期少男少女们在那个闭塞时代怕形成的社会心理反应迟钝,还混然不觉地沿着小学时的学习生活轨迹惯性向前,自然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旋涡之中。小学五年,我和同桌打过、闹过,但更多地是友好与合作,说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也不为过。进入中学后,虽然我俩并不在一班,几乎没有了什么联系与接触,但仍然有许多同学总是把我和他认为是一对,说我们“关系很好“、在“耍朋友”。那个年代,这些词像“流氓”、“阿飞”那样性质严重。我本不知道这些,但对一些同学,我们班的,还有许多其他班的女生,在我教室旁边以及我的前后指手画脚、窃窃私语感到不解。后来,一个要好的同学终于忍不住,好意地告诉了我是怎么一回事。这下,我再也忍不住了。当时就把班上的一个女生堵在上学路上,质问她,还愤怒地打了她的耳光。
确实,那个年代,我们根本不懂什么是“耍朋友”。不但没有把它当成一种最美好的感情历程,反而认为是对自己纯洁思想的一种诋毁。为了这个误传“耍朋友”的误传。我后来很长时间还在心底里暗暗地仇恨过同桌的他。每当看到他的身影飘过,或者无意中联想到他,心里立即就充满了莫大的怨恨:就是因为你,很多同学造谣诽谤我,害我的名声,恨死你了!。
(五)早在小学时,我们就都是体操队的成员。我们还代表地区参加了省里的体操技巧比赛,还获得非常好的成绩哦。进入中学后,文化成绩更为优秀的他逐渐放弃了体育方面的发展。而我则继续发挥我的优势,成为体育特长生,刷新了学校多项记录。后来还考上了体育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家乡做了老师,再后来是到了这个西部城市。
流逝的时间改变了青春初萌那无缘无由的冤恨,曾经淡漠的儿时的回忆却越来越清晰。知道他后来考上了上学,也知道他大学毕业后就到了这个城市。在这个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我们在各自不同的生活轨迹上行走了数十年,我所知道的,就这点滴的信息。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映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许许多多的故事都有着相同的结局。
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了数十年,而不相逢。在我们都几乎已经完全把对方忘记的时候,几年前,我们又那么鬼使神差般地又见面相聚了。我早已也有了我的他、我的家和我的孩子。自然,他也早已有了他的“她”,有了他的家以及他的孩子。时间是把杀猪刀,青葱岁月变成了中年时光。但我们仍然很快恢复了童年时光就已经存在的友谊,成了同一个城市的好同学、好朋友、好兄妹,仍然如儿时那样无话不说、亲密无间,成为了这个城市里非常亲近的亲戚、知己。
只是,我没有问过他,当年,他是否唱过《同桌的你》?
从前的日子都远去我也将有我的妻我也会给她看相片给她讲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谁给你做的嫁衣……
第四篇:观《少年的你》有感
观《少年的你》有感
我们与他们
――致跌跌撞撞的青春
我自认我是一个内心柔软的人,但是我没有流泪。不是影片不够打动,也不是我没有共鸣,而是太过感同身受,以至于复杂的情绪汹涌而来,像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口,竟然流不出眼泪来。我只能大口大口的呼吸着晚秋的冷空气,加快我的脚步向前奔跑着,似乎只有这样我的大脑才会停止思考,不去想那些人,那些事,让我看起来不那么压抑。
影片是以陈念的视角推进的,她像所有现实中的少年一样,读书、考试,试图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命运对陈念却并不“善良”,她不得不面对生活和学校中的冲突与困境。在她孤独、无助的时候,被称为“混混”的小北陪伴、守护,在共同经历了困境与挫折之后,两个少年的命运也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他们互相依靠,成为了彼此的铠甲。
有人感于影片中校园霸凌的可怕,亦有人感于两个少年的真挚情谊,而我却慌乱于我们都曾是他们,后来的我们却都不是他们。
我们都曾是他们,自卑敏感。
青春期的我们都曾自卑过。或许是窘迫的家境,或许是一直考不前去的名次,又或许是这样那样的缺陷。自卑和敏感本身足以让我们身处阴暗,那时的我们总是敏感而脆弱。或许是全班都在晨读的周一,你一个人满身泥泞的站在教室门口;又或是全班同学都会的娱乐活动,只有你自己不会的窘迫;也或许是当你鼓起勇气想和同学一起玩溜溜球时,被他们拒绝后的嘲笑。
我们都曾是他们,无知无畏。
但我们却忽略了比这些更可怕的是流言、是孤立、是歧视本身。
我们都曾是他们,真挚纯洁。
当你的生活足够黑暗的时候,总会有一束光投进来,小北是陈念的那束光。保护陈念的方式,是默默跟着她,保持几百米或者一条马路的分寸,一份安定足以。他们彼此都在对方身上看到了影子,互相保护撑持。“囚徒困境”的失败,只是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是大人们眼中所谓的“理性人”。他们目光坚定,真挚纯洁,只为在黑黢黢的审讯室里,沐浴唯一的那一束光。
我们都不是他们,我们终成了我们。
我爱这部影片,我爱陈念,我更爱小北,爱他们经历一切不美好以后还愿意去相信美好,爱他们算牺牲自己也想守住彼此的希望和信念。相信相信本身,是少年的你。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看似像一句誓言的话语,却透满了青春的温情。我们的青春期,世界还没那么大,天空还很蓝,虽然偶尔伴随着骤风暴雨,但总有人为你撑伞,逗你微笑。有那么一个人,总会将心事藏在心底,然后他故装不在乎的模样,跟在你身后,默默的保护着你,他或许没有足够的优秀,还带着几分痞子气,但他心中的纯真,那种想要保护一个女孩的信念,似乎比此生的任何时候都要深刻。
我们是他们,他们亦成了我们。
笑着,哭着,也曾愤怒,也曾冲动。当我们想起那些岁月时,除了微微一笑,又能做些什么呢?我知道,那笑很苦,沾染着遗憾,也沾染着琐碎的感动。
一串雪夜下孤独的脚印,一页退了色的手写信,又或是一条温暖的黑色围巾,有他的味道,也有你的味道。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你已记不起他,只愿沉醉。
愿此生归来,不负韶华,不负少年心。
第五篇:观《你若安好》有感
请给医生一点“温暖”
——观《你若安好》,浅谈医改
我平时就喜欢找一些医疗相关的电视剧看。作为一名刚步入临床的医生,这类的剧能给我一些正能量,让我知道这个社会还是有人在关注医生,也憧憬着有一天我也能想电视里刻画的医生那样处变不惊、救死扶伤。前些天有人推荐一部以医疗行业为题材的电影在上映,心想居然有拍医疗题材的电影了,难得,必须去支持一下。《你若安好》这部电影用短短的90分钟浓缩了医生和患者在现实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挂号难、看病贵、理解、医闹、抉择、成功、死亡……该影片给我最大的意外是它在反复强调的“防未病、治欲病”的思想,这也是它想传达的全科医生重要性的原因。
现在的经济条件好了,很多人在遇到疾病时都想得到最好的大夫的治疗。他们害怕遇到“万一”,可是最好的总是最少的,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的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丢掉了性命。另一部分人则是讳疾忌医,认为没事“扛一扛”就好了,结果等受不了时却为时已晚。还有一部分人可能他的身体早就给出了信号而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生病了。当这些人的疾病拖到终末期的时候,在面临“钱财和生命”的时候,在医生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把这一切后责任都推到医生身上。可是,这是不对的!
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疾病本就不计其数,其中绝大部分在当今的医疗水平下是无法治愈甚至是无法明确诊断的。所幸的是绝大部分人遇到的都是常见的能治的或者说可以控制的。而另我们扼腕叹息的、让家属觉得接受不了的失败病例往往并不是那些疑难杂症而是那些本可以控制的疾病。早两千多年前《皇帝内经》中就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个先辈们早就知道的道理,而我们现在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面前才重新领悟。
90分钟的电影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它不仅反映医生的工作状态和职业精神,比起其他影视作品它更让我惊喜的是这部电影反映现象的同时也借剧中人物的口表述了导致目前这些现象的原因:基层医生、全科医生的重要与紧缺。剧中也提到也目前可能缓解这一现象的方式“走访与驻留”。我在观影后特意去看了很多人的留言和影评,我看到许多人在歌颂里面那些愿意回到家乡、走向基层的医生。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们用炽热的医者仁心,坚持生命第一的原则,帮助病人摆脱病痛,全心全意为人民付出,并舍弃小我完成大我,走到基层。看到这样的赞扬的时候,我其实高兴不起来,反而让我深深的担忧。我不禁想到剧中那位一心只求专家的家属说的话:“全科医生是什么都会,也是什么都会,说白了吧也许就是那些小医院的托儿。”这两段话的对比说明当今社会有许多基层医生被人们所误解,以至于像潘峰那样的主任愿意去基层会被歌颂为“舍弃小我完成大我”。这难道不是说明如今基层医生的待遇和尊严或是他们的工作条件与他们所需要的、应该得到的待遇、尊严并不匹配吗?“没有满意的医生,就没有满意的患者。”医改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基层医生的缺口问题就难以解决。我希望有一天不止全科医生自己说“我是全科医生,我骄傲”;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父母、子女对我们说:“你们是全科医生,你们是我们的骄傲”。
习主席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我们理想的医疗系统是:公卫医生做好教育、随访,全科医生做好分流,专科医生提供高精技术。大家互相分工,互相配合,互相补足。医疗知识的普及可以让人们及早认识,及早预防,及早就医。只有了解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真正明白医生是患者在死神面前的战友。全科的发展和普及可以减轻专科医生负担,有利于专科的垂直深化,更是给予了患者更早的治疗,它能阻止或是减缓疾病的进展恶化。如今基层医生缺乏与全民健康知识不足的局面,再加上医生的培养周期的漫长,剧中提到的“走访与驻留”只能在极小程度上缓解现况,医改的道路将漫长而艰巨。医疗行业的飞速发展,这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在这些问题堆积,我们必须要去面对,只有很好的化解这些问题,全面健康才有可能在最小程度的损害全民利益情况下尽早到来。
在临床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多次感受到,真正击溃医生的不是病魔也不是金钱利益,而是患方的不理解甚至敌视。我想说,没有一个医生愿意自己的患者死亡;我们愿意站在人民和死神中间,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博弈;此刻你们的支持和理解不仅能温暖我们心,更能给予我们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最后作为一名刚步入临床的医生,其实我更习惯称自己为医学生,我也想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未来很远,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做则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