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讲堂

时间:2019-05-13 06:4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制讲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制讲堂》。

第一篇:法制讲堂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遵纪守法的基层

一、什么是法律?

广义:学术性狭义:不能做的底线

二、有哪些法?

宪法 民法 商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

↓↓

重点重点

提问:学校常发生的涉法事件?打架盗窃

故意伤害

案例

一、林校2012年打架陈胜波重伤2014年4月赔付医药费。非法持有管制刀具

案例

二、省建校,非法持有管制刀具,即将毕业,拘留10天。毕业证拿不到。

故意杀人

案例

三、2004年马加爵,平常琐事,对同学不满杀同寝室四名同学。吸毒

案例

四、某中专学校,因想得到社会上得保护,结交不良青年先是鬼混,后染上吸毒,为吸毒而卖淫,后被公安机关抓获,强制戒毒两年。

三、违法犯罪的后果

显性:拘留或判刑罚款

隐性:

1、出监后五年列管期

2、终身亏点记入档案

3、经济账

4、案情账

5、人身人生账

总结,遵纪守法,做一个文明的新青年。

第二篇:红领巾大讲堂—法制讲堂在三小开讲

“红领巾大讲堂”—法制讲堂在第三小学开讲

为了深化“红领巾大讲堂”活动,强化学校的法治教育,创建“零犯罪”校园,进一步提高广大少年儿童的法律素养,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5月14日下午,团府谷县委邀请陕西省“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法制报告团走进第三小学,开展了“红领巾大讲堂”—法制讲堂宣讲活动。第三小学的全体少先队员和老师聆听了报告。

活动在出队旗、唱队歌的仪式中正式拉开序幕。全国法制宣传教育模范、全国青少年普法专家报告团成员陈静老师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一个个具体鲜活的案例,以案讲法、讲安全,带领大家学习法律知识。随后陈静、单鸣两位老师用手语操、快板、大合唱等形式与现场的少先队员进行了互动,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感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法治安全课。活动在呼号、退旗的仪式中圆满落下帷幕。

“红领巾大讲堂”活动是引导少年儿童争当“四好少年”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素质实践,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我县“红领巾大讲堂”活动自2011年启动以来,团县委在前石畔学校、三小等学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讲活动共20场。下一步,团县委将“红领巾大讲堂”活动与“红领巾心向党”、“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等少先队的品牌活动结合起来,以少先队活动课为载体,大力创新活动形式,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和文化、艺术、时尚等元素设计开展活动,增强活动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篇:马军义主任在法制讲堂讲话

市政府法制办主任马军义同志 在“法制大讲堂”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2014年5月7日)

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市政府法制办,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这次学习培训活动。大家知道,为了切实提高培训效果,在今年的依法行政工作和政府法制工作安排中,专门部署了开展一系列“法制大讲堂”这项工作。今天,是“法制大讲堂”的开班仪式,也是首期“法制大讲堂”,一会儿,经验丰富的洪志勋科长就行政执法的相关问题还有专门授课。借这个机会,我先讲几点意见。归纳起来,就是“学、悟、思、作”四个字。

一、关于“学”

顾名思义,培训班首先要解决学的问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恐怕每个同志的想法都不太一样。有的同志是为学习而学习,目的是扩充知识,有的同志带着问题来学习,希望通过学习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都没错。“法制大讲堂”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我们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通过这些学习活动,我想应当首先弄明白“学什么和为什么学”的问题。首先是 “学什么”。“法制大讲堂”会介绍一些有关法律、法规和依法行政方面的制度、规定等,这很重要,学好法律规则是我们开展政府法制工作的基本条件。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国家,仅仅了解法律规则还很不够。机械地去理解、适用法律条文更是不行的,遇到法律空白处,我们从事政府法制工作的同志就更需要研究法律的精神。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立法总是落后于我们变革的现实。美国宪法颁布二百多年,到现在为止只修改了二十七条。我们国家处于改革时期,经济社会的变化既迅速又急剧,法律稳定性就受到很大的挑战,这导致我们频繁地修改法律。这样做当然有好的一面,就是使得法律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社会实际,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助长了我们的公民(包括政府的工作人员)轻视法律、不尊重法律的意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同志说,这条法律规定根本不好用,所以我就不执行。有的地方和部门总结工作,查找问题的原因,基本上就那么几条,第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第二是法制不健全,建议修改有关法律。但是很少有人想过这些法律是不是真的执行了,用过什么办法去执行?所以一出问题,法律就频繁地变动。法治规范的是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对的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解决的是鲜活多变的社会问题,包容性、适应性、合理性,是法治的基本要求。把法律理解为死条条、死框框,并在现实生活中生搬硬套,必然与 变动不具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必然与以创新为基本要求和特征的领导活动格格不入,也与我们为领导活动提供法制服务的重要职责格格不入。对我们具体从事法制工作的同志,就要认真思考法律精神是什么。有的时候遇到实际问题与法律条文不能那么清楚地一一对应,我们怎么办?只能根据法律精神来处理。这个问题在执行各个部门法时也都会有。如果不去把握法律的精神,遇事就不善于依法解决,而是简单向上级机关请示报告,给上级机关出题目。这反映了一种倾向,就是从过去轻视法律、法律虚无主义,变成现在的实用主义、工具主义。法律当然有工具性的一面,但还有一个价值判断,假如没有价值判断,立再多的法也没用,再多的答复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不要简单地向上请示。所以,同志们学习法律知识,重在掌握法律的精神。

然后,要弄清“为什么学”。开展“法制大讲堂”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来提高法治思维的意识和能力。那么,什么是法治思维?如何在法制服务过程中确立和运用法治思维?我谈一下我的认识。大家知道,政治思维关注的是利弊得失,核心是平衡;道德思维关注的是是非善恶,核心是良心;经济思维关注的是投入产出,核心是价值;法治思维关注的是权利义务,核心是公正。我把法治思维的含义归纳为:以合法性为实体要件,以正当性为程序要件,以公正性为价值标准,这就是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通俗讲,就是查 依据,找证据;守规则,走程序;重权利,讲义务。如何确立和运用法治思维?关键是要培养六种意识:一是尊崇法律意识。法是安身之基,有恒产者有恒心。法是立命之本,发展的权利;法是工作之据,行政对法律的从属性。二是角色意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色定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和在思想指导下的解决问题方式也不同。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层级,不同的职责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社会主体有不同的法治思维方式。三是权限意识。“12345,有事找政府”,行政权力是有边界的,无论决策、执法或监督权。对行政机关来说,发无明文规定不得为; 对老百姓来说,法无禁止尽可为。四是程序意识。要确保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救济权的充分行使。五是责任意识。正确对待责任,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要做金刚钻。要正视责任,自觉接受监督,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要敬畏权力,敬畏法律,敬畏人民。六是创新意识。要保持开放心态,摒弃“毕其功于一役”;要有包容意识,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要有辩证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关于“悟”

我们这个培训班不是大学授课,最重要的是自己要通过学习来“悟道”,做到学有所悟。悟什么呢?就是要悟出做 好政府法制工作的方式方法。大家知道,政府法制工作是法律专业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一项工作,特别是在中国现阶段的转型时期,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政府法制工作的底限是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法制机构在审文件、办案件、发证件的过程中势必面临方方面面的复杂社会矛盾,触及上下左右的社会关系,这就要掌握处理问题的艺术。没有艺术性,恐怕很多法律条文很难执行,法制机构的优势就很难真正发挥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既要懂法,又要掌握处理问题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性可能更重要。我强调这一点,也不只是考虑中国转型期的特殊背景。其实,西方国家在法治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制度也是依靠法官的智慧和处理艺术形成的。我建议同志们有机会去研究一下美国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这个案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违宪审查权”不是宪法规定的,而是依靠马歇尔首席大法官运用政治智慧和高超的处理艺术确定的。

做好“悟”功,要防止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做简单的法呆子,光说“NO”,找不到妥善解决问题的出路。这点很危险,你总说“NO”,可能有一天就没法干了。另一个极端是当社会油条,光讲摆平、不讲法,最终这个制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从事政府法制工作的同志,要敢于说“不”,也要善于说“行”,把两者巧妙结合起来,既要讲法律,也要讲艺术。只有靠讲艺术,通过提高工作的艺术性,才能做到既能坚持依法行政,又能把实际问题处理好。

三、关于“思”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家来参加这个培训班,当然要学有所思。思什么呢?我觉得,恐怕要思考我们在政府法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工作是靠人去做、去干、去推动的。一切工作的着力点,都在于做好人的工作;一切工作关系,最终都体现于、落脚于人与人的关系。要想做好工作,就要协调好人与人的关系;要想正确地协调、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首先要认清角色、摆正位置。那么,在整个政府序列和政府工作中,我们政府法制机构是什么角色?处在什么位置呢?无论机构怎么设,牌子怎么挂,法制机构首先是同级政府或所在部门的办事机构。办事机构不同于政府职能部门或专业科室,其最大的特点是职能不独立,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或公共服务等政府职能。一切面向社会或当事人的工作,都要依附或依托于所服务的政府机关。比如行政复议,规范性文件制定,政府法制监督,以及对执法队伍的培训、资格确认、颁发执法证件等,最终都 6 需以所在机关的名义,体现的是政府或机关的行为,而非法制机构的行为。

其次,履职尽责的基本方式、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是服务。我们经常谈到“服务”,但却常常缺乏“服务”的真心!比如“领导就是服务”,“监督就是服务”,往往强调的是“领导”,是“监督”,而不是“服务”。法制工作者也常常讲“法制服务”,但往往自以为是、自高其位,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指导,标榜的是所谓“法制专家”的身份,展现的是好为人师的优越性,而发自内心的服务情怀比较淡薄!这实际是一种“错位”!没有真正认清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参谋、助手、顾问”,说到底是配角,是服务;“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指导,政策研究,情况交流”,具住体是为政府依法履行职能提供法制服务。而政府不仅仅是市长和副市长,还包括所有的政府组成部门,所以为部门依法行政提供法制服务,是法制机构职责所系,是份所当为,而不是发扬风格、可有可无;为企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是人民政府的宗旨,当然是法制机构、法制人的天职!总之一句话,服务是本职,服务是本色,服务是我们工作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

最后,找准服务的支点和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体制转轨,社会转型,一个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个别地方有地方保护主义,部 分部门有部门利益倾向,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不同则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而法治最根本的任务是规定和协调利益关系,法制服务也必然离不开利益关系的调整。那么我们服务的支点和标杆是什么?我们首先或者首要的法制服务对象是谁?还有我们服务的位置在哪里?各级法制机构“三定规定”都很明确,我们是领导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顾问!有个老法制工作者说的很形象:不知道领导所思所想你如何去参谋?不能拉住领导的手你如何当助手?不让领导看到你,领导听不到你的声音,你如何做顾问?发人深思,希望对大家也有所启迪!

四、关于“作”

同志们都来自实践的一线,来参加这个班,最重要的任务除了学习,恐怕就是互相交流。今天参加学习的同志,有地方的,有部门的,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加强联系,不断交流总结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一些共识来指导我们把工作做好。

总而言之,我把“学”、“悟”、“思”、“作”四个字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在培训班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第四篇:124法制

124法制宣传国旗下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律法建设,我国自2001年起,将每年的12月4日确立为全国法制宣传日,今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那么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从小守法。

我觉得大家都能认可这样的话,生命是珍贵的。因为,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生命有两个含义:一是活着。活着才能体会到大千世界的美好,才能体会到家庭人伦之间的亲情,才能体会到朋友同学之间的友爱。活着才有意义,才能享受生活。有个名人说过:如果有更好的生活我就等着,没有也行,我就这样活着。而我以为更好的生活,就是更好的活着,市场上的鲜鱼5元钱一斤,死了只卖1元多点。活螃蟹每斤20元钱,死了一文不值。这比喻不一定恰当,但起码说明还是活着好。二是活的要有质量,要有价值,要自由自在地活着。监狱里的囚犯,虽然活着,但被关在铁笼里,被人看押着强制劳动改造,用赵本山的话说是活的“憋屈”。那种活法是对生命的浪费,不算真正的活着。

怎样才能珍惜生命呢?我认为主要应做好两个字“守法”。这也是我今天要谈的主要话题。

首先,守法必须从小事做起。

有句古话大家可能知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大学毕业生到一家公司应聘。面试时,外面等了许多人,他觉得自己希望不是很大,但又想:既来之,则安之,那就试一试吧!应聘者一个个被叫到经理办公室,一个个又表情肃然地出来。当叫到他时,他没有像别人那样推门而入,而是敲敲门问:“我可以进来吗?”经理说可以,他才进去。几天后,他被意外地聘用了。工作了一段时间,他与经理熟悉了才把心中的疑惑说出:“您聘我时看中我的什么优点呀?”经理说:“说实在,你哪一条都不比别人强,我看中你的,是你进房时敲了门。敲门说明你懂礼貌,而懂礼貌说明你有教养,有教养的人代表着公司的美好形象。” 我这样想,我们从小要培养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进办公办室要先敲门或喊报告,待老师允许后再进来,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敲敲门不是大事,还有平时的生活举止,待人接物等都是小事,但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休养和素质。

大家知道行车走路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能随意横穿马路。这些都不是大事,但我们必须自觉地遵守。一来违规要受到惩罚;再说这样也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在新加坡,随地吐痰要罚款伍千元,闯红灯罚款一万。北京市规定白天闯红灯罚款二百元;晚上哪怕深夜没有任何行人和车辆的十字路口,闯红灯罚款五百元。大家知道过铁路道口时要一慢二看三通过,宁停十分不抢一秒,前一段时间,蔡丘村的三个人图省事图方便,去电厂干活时,不走南边立交桥,偏偏横穿钢轨。当时两个人骑自行车,一个人骑人力三轮车,两个骑自行车的把车子架过钢轨后,帮着骑三轮车的架车,这时来了一列火车,三个全部遇难,这是十分惨痛的教训,而且铁路部门只象征性地补偿了几百块钱的安葬费。不闯红灯算不上大事,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做到,但蔡丘村的三个人却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其次,守法要从小做起。

守法,要从小做起。有这样一句话: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时候拿人家一根稻草,大时牵人一头牛。我们在坐的同学最大也就二十岁出头。作为学生,从开始上小学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脱离父母构筑的温暖的家,去独自面对世界了。我们这个年龄阶段是很容易被犯罪分子侵害;还有交通事故、溺水等意外伤害也多发生在中小学生身上。作为家长和老师还有一个担心就是孩子在外惹是生非或跟着别人学坏,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是强烈的,但是非观念却十分淡薄。当欲望和约束力发生冲突时不少青少年便控制不住自己。比如说打游戏机和写作业发生冲突时,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往往不做作业,更为甚者,有的学生迷上网吧,甚至旷课、逃学。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纽约市一所中学任教的保罗博士曾给他的学生上过一堂难忘的课。这个班多数学生都为过去的成绩感到不安。他们总是在交完考卷后充满了忧虑,担心自己不能及格,以致影响了下一阶段的学习。一天,保罗在实验室里讲课,他先把一瓶牛奶放在桌上,沉默不语。学生们不明白这瓶牛奶和所学的课程有什么关系,只是静静地坐着,望着老师。保罗忽然站了起来,一巴掌把那瓶牛奶打翻在水糟中,同时大声喊了一句:“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然后他叫学生们围到水槽前仔细看一看:“我希望你们永远记住这个道理,牛奶已经淌光了,不论你怎么样后悔和抱怨,都没有办法取回一滴,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就是把它忘记,然后注意下一件事。”“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要想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勇于忘却过去的不幸,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这次考试没考好不要紧,下一次努力,不要沉湎于这次失败的懊恼之中,我们要相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大家都要记住从小时候做起,做一个听话守法的好公民。

作为学生,我觉得首要任务是要认真学习,刻苦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动脑,取得好成绩,这是我们最大的目标,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还不懂得去珍惜生命,珍惜自由,珍惜我们的学习生活,而当我们懂得去珍惜的时候,我们已不再年轻。记得有首歌里形容人生就象爬大山,爬山必然有坎坷,而正因为有坎坷,才有如歌的人生!可以这样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让我们把握今天,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生命,珍惜自由,做一个学法懂法知法 守法的好学生、好公民。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老师和同学们。

讲话人:李建萍

2007年12月

第五篇:法制材料

走进法学院

高铭暄:30年磨一剑

85万字刑法学巨著出版引反响

9月29日,北师大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高铭暄学术报告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与发展完善》出版座谈会上,中国刑法学实务界、理论界“四世同堂”,对84岁高龄的高铭暄教授出版85万字刑法学巨著表示了衷心的祝贺,同时对高老师30年来为中国刑法学所作的贡献表示了真诚的感谢。

围绕高铭暄教授书中对新中国30年来刑法起草、研究、制定、修订整个过程的梳理,与会代表们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姜伟,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军,中央政法委司改办副主任、政法研究所所长黄太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主任王尚新,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副厅长黄海龙,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厅副厅长罗庆东,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韩耀元,著名刑法学教授王作富、储槐植、曹子丹、丁慕英、周道鸾、江礼华、李文燕、陈兴良、黄京平、阮齐林、刘仁文、黎宏,以及北师大刑科院暨法学院院长赵秉志、常务副院长卢建平,李希慧、刘志伟、王秀梅、左坚卫、阴建峰等出席了座谈会。

一位工作人员的札记

我们国家的立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在立法工作上有不同的反映。据悉,高老师这本书第一次被叫做“一个工作人员的札记”,也就是说,该书忠实地记载了当时的情况,当然,说是记载,就不是速记,而是经过高老师自己系统的归纳和整理,这样的记载,忠实地反映了立法原意。

高铭暄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与发展完善》的写作过程。他说,“从1954年10月搭班子起草刑法,我就参加了,当时,我才研究生毕业,连讲师资格都没拿到,王作富先生对整个事情十分清楚,尽管他比我小,但是他比我早一届,是我的学长。当时我就被人民大学刑法教研室指派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参加立法工作,我当时也是满怀高兴的心情。1979年刑法出台前,有38个稿子。在那以后,只要全国人大开始准备起草刑法,我基本上都参加了,也是多蒙领导的厚爱、提携与照顾,才使我有机会自始至终参加刑法起草的全过程。”

谈起写作该书体会,高老师认为有两点,第一,力求客观、完整、准确地反映我们的立法工作过程;第二,重视积累资料,做学问要多动手、多思考

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

王作富老师和高铭暄教授认识已经有半个多世纪,长年的友谊让他们彼此都非常熟悉,所以王老师的发言尤为真挚、有分量。

王老师直言,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司法干部来说,要了解刑法是如何规定的,就需要了解立法精神,而高老师的这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答案,这本书对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研究刑法来讲,都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

“《孕育与诞生》这本书,把每个条文怎么来怎么去的过程写得非常具体,只有高老师一个人能完成,为什么?因为,高老师对1979年刑法第一个草案开始自始至终都参加讨论,对整个过程非常熟悉,另外高老师有个非常大的优点,喜欢积累资料,无论对学术问题还是立法的问题,只要他参加研讨会,他都认真做记录,有很多会高老师和我都参加,我就没这个优点,就没有积累那么多原始的资料。”

王作富教授评价道:“可以说,1979刑法从第一稿开始,之后的历次修改,对每个条文的来源,怎么规定的,当初有多少种考虑、多少种方案,为什么不采取那个,而采取这个,高老师的书都给予了回答。高老师对学术问题,对立法问题的严肃、认真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一本解读刑法精神的教科书

姜伟副秘书长认为,该书从内容上看是解读刑法精神的教科书、描述刑法发展变化的编年史、介绍刑法条文沿革的路线图;从编写体例来看,该书既有对刑法发展历程全景式的叙述,又有对刑法条款具体内容详尽的解析;该书力求客观、完整、准确,文风朴实、文字简练,没有故弄玄虚、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直面问题、娓娓道来,读起来通俗易懂。

张军大法官指出,这本书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史,当然首先是刑法的发展史;同时该书是法学人、法律人必读的教科书;该书对各级法院的刑事审判工作,对刑事法官了解立法的脉络、理解立法的精神,处理好当前的案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军大法官说,高铭暄教授的善于积累以及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堪称我们学习的榜样。从1954年到1981年,再从1981年到1931年后的2012年,这不是十年磨一剑,而是三十年磨一剑,这样的积累,这样踏实的学风,文风,真的是一代楷模,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王尚新主任评价说,这本书具有文献性质,是法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这本书更具有唯一性、具有权威性、具有指导性,因为这本书不是高老师像普通学者著书立说那样谈自己的观点,而是一个大工程,是对我们国家30年刑事立法过程的介绍和梳理。

一个刑事立法理由书

储槐植教授认为,一本书长期存留图书馆并不少见,而一本书长留人们心中是很少的甚至并不多见,高老师这本书就是史诗般的,可以长留人们心中的著作。他说:“高老师比我长5岁,他勤奋的工作和研究精神,值得我学习。”

作为高老师的弟子,陈兴良教授回忆说,“像我们这一代的中青年刑法学家是读着高老师的书成长起来的,高老师的《孕育和诞生》这本书是我们的启蒙著作。我在1982年9月20日购得此书,距今已有30年零9天。30年过去了,这本书由一本比较薄的书变成了这么厚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演变过程就是我国刑事立法完善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刑法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

陈兴良教授认为,高老师这本书也是一个立法理由书。在立法中,为什么这样立法,这样修改,他都是有理由的,在有些国家的立法中都要写立法理由,立法理由对我们了解立法的原意,是具有重要帮助的。我们国家没有写立法理由的传统,我们在一个法律通过时有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对法律的起草和修改的有关情况做了说明,从这里面也可以看到一些理由,但这是不全面的,是零散的,而且刑法有几百条的条文,你要把理由全部说出来,由立法机关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高老师这本著作,实际上是给出了立法理由,对每个条文不仅仅是资料的编排,而且是立法理由的阐述,对我们正确理解刑法条文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一部行进中的中国刑法

卢建平教授则用他一贯幽默的语言风格表达了对高老师学术思想的崇敬之情。他说:“高老师刚才出去的时候对我耳语一下,要我提批评的意见。我就斗胆提两点批评意见:第一,书名太长,这本书书名翻译成英文,我看是直译过去的,但是很长。我想借用一部央视纪录片„行进中的影像中国‟的名字,我觉得这本书是„行进中的中国刑法‟,即Chinese criminal law on moving(developing,walking);第二,高老师说他的书第一原则就是要力求客观准确完整。我看了高老师的书觉得有些不过瘾,还有些贪心不足。我希望高老师把大脑中潜藏的自己一生参与新中国刑法的立法,一生研究中国刑法理论和实践过程中的那些独到的见解和主观感受能在下一本书中有更充分地体现,我们期待着……”

仰望法治的星空

先哲泰勒斯仰天观星而不慎摔倒的轶事,道出了人们往往不得不在“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之间做出艰难选择的困境……在这个最好而又最坏的时代,法律人和知识人的使命就在于诚实,无论是执著于脚踏实地的法律实践的推动,还是执著于仰望星空的法律精神的守护

□黄兴超

法律人的使命在于诚实

先哲泰勒斯仰天观星而不慎摔倒的轶事,道出了人们往往不得不在“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之间做出艰难选择的困境。不过,在非此即彼的二元视野里,人们可能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它们的对立。在这个最好而又最坏的时代,法律人和知识人的使命就在于诚实,无论是执著于脚踏实地的法律实践的推动,还是执著于仰望星空的法律精神的守护。如果说商家清仓大甩卖代表的是经济繁荣,同样的情形发生在思想领域,其代表的常常就是思想的贫困。“专家没有精神,纵欲者没有心灵”,韦伯的概括在近一个世纪前也许不过是洞察先机的预言,而今天却可能已经变成了陈词滥调的抱怨。的确,如今太多的法律知识分子将注意力放到附庸风雅或斤斤利益之上而沾沾自喜,却罔顾自身真正的使命——思索人生的意义,捍卫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价值,并免于不断的迷失与沉沦。一个真正的法律知识分子,永远走在公义之路上,无论是平川大道还是荆棘满途,他都不应忘记坚守某种法律理想。“法统之外必有道统”——这可能也是本书要给读者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

动笔之前,我有诸多顾虑,所想所感太多,却生怕自己生涩的文字不能准确加以表达。堂上课下、茶余饭后,我们不断得益于谌洪果老师的言传身教——不只有精神世界的启迪和引导,还有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与剖析。谌洪果老师相信绝对真理的存在,并一直孜孜不倦地为之求索。他拒绝简单的解构和相对的虚无。尽管就个人而言,强调绝对真理可能导致一种智识上的懒惰,进而使一个人从此不由自主的自负,从而摒弃其他的可能和解释。但以我的了解,这样的担心在谌洪果老师身上完全是多余的。我们看到他投身于真理和正义的渴望与努力,看到他对每一种声音的尊重,并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是源于共识而存于争议的。他的谦逊绝非故作姿态,而是时刻存有敬畏之心;他的坚持与骄傲更是建立在知道自己无知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在这个维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本书的判断与指向:需要反躬自省的,永远都不只是别人,更包括了自我。在现代社会,身处韦伯语境之下的“铁笼”之中,面对弥散于社会方方面面的规训权力,知识分子在各种各样的异化面前确实显得相对绵弱无力。像他一样的法学知识分子们自然也有生命的困惑与苦难,也要面临各种诱惑和魍魉,也要经过几许挣扎和彷徨。诺诺千人抑或是谔谔一士,本就是一念之差的事情。谌洪果老师作为一个真诚的作者,交给读者的显然不只有自己的观点、信心和论证,还包括自己的怀疑、焦虑和犹豫。

法律人的救赎之道

身为一个法律人,“职业共同体”的荣辱得失似乎如影随形。无论我们充满期许地将之视为促进法治社会实现的载体,还是冷峻地将其看做“一群学会游泳的鱼”,总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我们自己的命运将不得不和这个共同体绑定,共同分享荣耀,也分担耻辱。本书最为重要的视角之一,便是透过现实与影像,考察那些“联体兄弟”的不同命运。作者通过对法律影像和著述的评介,审视学术努力的方向和法律人行动的意义;通过对司法个案的观察,对法治的问题作出把脉和诊断,从而展现珍重法律职业逻辑的重要性。他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各种如秋菊那样的鲜活生动的芸芸众生,以此探究法律运作的奥秘,触摸法律的精细脉络。

显然,与那些动辄宏大的叙事不同,谌洪果老师更关心具体制度下那些活生生的个体命运。“安逸的人心里藐视灾祸,这灾祸常常等待滑脚的人。”是的,如果我们轻看那些生命个体所经历的起落浮沉,那我们所谓的审慎省察又能多中肯呢?谌洪果老师试图去触碰每个职业伦理的边界,去探讨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个性的可能。他想证明,在没有英雄的时代里,对于法律人而言,只有“尽日常的义务,做那日日的工”(歌德语),才是救赎之道。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不停地鞭策自己,旋转出最自在的生命之弧。谌洪果老师就不只是一个冷眼的旁观者,还是一个切实的参与者;不只是一个静立的沉思者,更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他的思考嵌在语言深处,读之清新爽朗,看似风轻云淡,字里行间却总有着对社会阶层和个体隐痛的切肤感受。这种切肤之痛,也保证了他思考的深度和言说的力量。

制度与伦理的互动关系

关注制度与伦理的互动关系,可以说是本书的又一特色。托克维尔就曾深刻地指出:“对法律做过特别研究的人,从工作中养成了按部就班的习惯,喜欢讲究规范,对观念之间的规律联系有一种本能的爱好。”法律人似乎对制度有着近乎偏执的爱好,但是现实残酷地告诉我们,即使是良好的制度,没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基本良知做背景,也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想要其有效地运行不亚于天方夜谭。我们不由得问:制度与人心,何者更为重要。作者对型塑职业伦理的关心,显然不是回归到他所反对的“以德治国”。他注意到,一个“坏的制度”最大的危害实在是对人心的戕害。精明的人们一定会下意识地计算成本与收益,为了能最大化的利用制度而设

计自己的行为方式。简言之,人被制度教坏了。依照同样的逻辑,我们也能期许一个“好的制度”能在塑造人民的性格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所以,人心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但是问题在于,“人心不古”这是一个既存的事实,而非一个选项。我们不是在“重人心”还是“重制度”之间从容选择,而正是要解决如何重整人心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也许加强制度建设是我们“次好”的选择——正像柏拉图晚年看待法治一样。我们所要做的——也是所能做的,就是在制度设计时更多考量人心当中最弱软的部分,借以彰扬人性的光辉。

总之,本书文字的背后,承载着更多的深沉关怀。这种关怀当然也体现在谌洪果老师和学生之间兄弟姊妹般的融洽关系当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由于这种体验和关注,才赋予了本书超越一时一地的局限、摆脱快餐读物命运的可能。但这里不得不提醒的是:阅读本书也是一种奇异的冒险——如果读者轻易为谌洪果老师的文字所俘获,进而将本书中的思考、结论视为圭臬,恐怕反而是他的失败。我们不能用他的思考代替我们的思考,一个成熟的读者一定是在谦虚接纳的基础上保留自己公允见解的人。解除独立思考的恐惧是一个人最大的幸运,本书让我们感受到了勇敢迈出这一步的力量。透过这些熟悉的文字,我仿佛又看到那张真诚得让人难以拒绝而又带着孩童般狡黠的脸;仿佛又听到他在说,如果我们注定要轻信某些东西,那我宁肯选择相信康德的话:“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评的时代;任何东西都无权逃避这种批评。……因为只有经得起理性所做的自由和公开的审查的东西,才配享受理性的尊崇!”

法律人的成长与感悟

我不遗余力地表达自己对法治的热情。我不喜欢“法律形同虚设”这样的消极表述。法律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心灵

□丁国强

在剧烈变化的时代,讨论法治话题是必需的,虽然它没有那么诗情画意,也不浪漫多情。

1993年,我在基层法院乡镇派出法庭干书记员。卡夫卡也曾干过这个角色。我的职业生涯一开始就和社会矛盾、民间秩序、民生疾苦保持了很近的距离。法庭里整日处于吵吵闹闹状态,不时会有哭喊声传出来,表达着一种极端的情绪。看似琐碎的诉讼事务,却与生与死、爱与痛、是与非、正义与邪恶、卑鄙与善良紧密关联。

法律是一种抽象化智慧,一种文本化智识,往往将具体生活中极其复杂的东西浓缩成十分简单的表述,常常会使人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感慨。法治作为一种理性建构,会在无意中忽略或压抑生命的内心感受。后来,我从基层法院一步步走到了副省级城市,直到现在到北京供职,远离了乡镇法庭的繁杂事务,也感觉离“直面惨淡的人生”的鲁迅精神越来越远。当然,这个时代或许未必真的需要战士、猛士,做一个清醒平和的人其实也挺好,只是不能放弃应有的担当。

法律人的洞察力和体悟力离不开对人间万象的直接面对。法学家喜欢渲染司法职业的专业化,我却更愿意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读社会、读人心,既需要揣摩、思量、静观,更需要倾听、奔走和对话。在基层干小司法官的那些岁月,我也从事着类似田野调查的工作,民间有高人,也有高明的智慧。他们讲不出概念、写不出论文来,却满嘴是风趣睿智的话语。基层语境中没有伪问题,全都是些实实在在的题目。在日后的讨论中,我常常给法学院出身的年轻同事讲我在县里乡上的事情,他们并不理解,只是以为我怀旧或者吃老本。

人生经历不同的人之间,有一种说不出的隔阂,鸡同鸭讲一般。在陌生人社会里建构一个“法律帝国”,肯定比乡土社会更具可能性。但是,乡土社会的那些观念和方法并非一无是处,而且也不会完全与城市生活绝缘。于是,我试图用随笔的方式思考社会、人生和法治。置身于学界之外,没有人给我布置写作任务,也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但是,我相信唯有不放弃独立判断、反思和追问,才会有自信与尊严。

我不遗余力地表达自己对法治的热情。我不喜欢“法律形同虚设”这样的消极表述。法律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心灵。吴经熊先生说:“吾人研习法律,应当知道‘正义’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目的,而以‘美’为本质„„正义的‘美’是不能用言语来描写的。”相比之下,我们研习法律的功利目的过于强烈,表达过于直白,法律职业理想过于实用,法律思想过于浅薄。法律技艺固然是法律职业人的立命之本,但是,仅有对法律技艺的熟练掌握是远远不够的。把法律当成饭碗,是危险的。英国近代著名法官柯克之所以强调法律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是因为法律知识无法同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分离开来。在法律界,指挥钻书卷的书呆子是不可能讨好的。法律人的高明不在于照本宣科,而在于在规则与事实之间游刃有余。

中国的法官并不在知识分子的主流位置,长期以来,中国法官群体里面没有贡献出思想家、哲学家甚至是名副其实的法学家。中国法官的话语影响力似乎仅仅局限于政法界,且发言者多是法院院长这样的政治角色。法官群体更多的是一个沉默的司法事务的忙碌者,很少追问法官职业的意义。

法条没有穷尽法律,法官担负着阐释法律的职责,而阐释法律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透彻理解。法官所面对的法律事实,从根本上而言也是社会事实。所有法律事实都是社会矛盾的反映。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法官的阐释就可能是一堆无用的真理。因此,法官不仅应当推动法学,而且也应当推动政治学、哲学、社会学、修辞学、心理学等等。法官的影响力大小,甚至可以看作是法治成熟程度的一个标志。法官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参与不仅应当广泛而且应当深入,否则,司法就会反日常、反人性。

法治是民族精神的反映,也体现着一个时代、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方式。法律话语应当贯穿于人的生活全过程。人们不应厌倦任何关于法律的宣讲与诠释,如同不会厌倦空气和水一样。博登海默说:“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指南,如果不为人知而且也无法为人所知,那么就会成为一纸空话。”

因此,我写了大量法律随笔,来重复法律常识、重申法律立场。我相信这一切都不会是徒劳。法治从来都是主动运作、积极参与的结果,法治不可能无为而治,当然,他有可能是一种更高的理想状态。法治不是高手和圣人的事业,它属于日常生活,属于芸芸众生。法律人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和利益冲突中去发现法律、理解法律。法律不是世俗理性,却又植根于世俗生活之中,不断地追问现实生活的合理性、正当性。唯有如此,才能准确判断真假、是非和曲直。司法权本质上是判断权。只有正确合理判断,法律规则才能渗透到人世生活中,最终形成人们对法律的内心认同。

现代社会是公共社会,注定不能像老子那样过一种小国寡民的生活。法治是人类摆脱困境的最好方式,因为法治所关注的是日常政治、日常生活,司法所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权力与权利的冲突,这比追随天才人物的才智、仰慕先贤圣人的品德难度更大。以法治的眼光看待和解读世界,是一项基本的生活功底。法治是一种常态的生活环境,尊重人的尊严、理解人性的弱点、善于理性沟通,会使人们离幸福生活更近。也可以说,法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人法律信仰、法律思维缺失,就不能说他的心智发展是健康的。安全、秩序、权利、合作是人生道路上的不可或缺的东西。法律理性越发达,极端、任性、盲目、冷漠等受到遏制的程度就越大,这不仅是情绪克制的层面,而且也意味着价值取向的成熟。正如伯尔曼说:“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法律理性可以让人更加坚定地生活下去,无论多么嘈杂、混乱,都会保持说服的努力、交流的兴趣和抗争的勇气。法治并非是乌托邦的反面。乌托邦主义过多地进入社会治理者的大脑,往往造成意志善断和个人膨胀,损害了整个话语空间的互动和平衡。法律人的成长,必然要接受诗意、浪漫、幻想流失的现实,这也许是必要的代价吧。

法官的精神追求

仅仅了解和接受某一法观念是不够的,它必然导致片面的结论和不良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研究和借鉴三种法观念,自我更新、自我超越我们的法观念,并以之指导法官的知识建构

□王梓臣

法官的精神追求,首先是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这是转型社会对人性关怀的现实需求。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和多样化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中国法院、法官和司法的运作是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文化氛围当中。培育人文精神,一要继承和发扬东方人文精神,复兴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价值秩序;二要学习和借鉴西方人文精神,传播西方现代文明思想中有益价值。在法院管理方面来看,培育法院人文精神,是转变法院管理模式,提升中国法院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培

育人文精神首先应更新领导观念,党组成员、部门负责人要通过解放思想,引导、启发和激励全院法官,实现领导班子和全院法官同呼吸、共脉动;其次应更新法官观念,激励法官自发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管理,真正实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通过锻造人文精神,培育和提升自己着眼大局、心系全局的精神,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精神和敢于创新、敢于负责的精神,为法院提升和培育司法人文精神注入强大的领导力量。

在执法办案方面来看,应在审判中融入法官的人文精神,把枯燥、僵硬的法条变成温暖而有人情味的法律适用,展现法的灵魂和精神,正确妥善处理每一个案件。不论古今中外,社会对法官的期许和要求都有其共同性和确定性,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官不仅要继承和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还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特色,才能使我们的法官比以往、比其他社会制度下的法官更加优秀创造各种条件。

法官一方面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职业道德,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高度的廉洁自律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深刻领会立法原则和精神,在法律滞后和法律有空白的情况下,善于运用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以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去正确运用法律原则,弥补法律空白,作出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裁判,树立起法律的权威。

其次是对科学精神的追求,这是以事实为依据的真理探寻要求。司法审判需要法官具有科学精神,司法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管理科学。我们认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适用法律的过程,就是法官对科学探究精神的贯彻过程。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法律显然是确切的知识,属于科学范畴。法院工作虽然属于社会科学,但是某些方面也包含自然科学的因素,如司法鉴定。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必然要求,其内涵丰富,概括说来,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是当代中国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也正是科学精神培养的主要目标。

我们以团队协作精神为例,说明学习型法院对科学精神的培育。这里有个前提,即把法院整体视为一个大型团队,每个庭室可以视为一个中型团队,每个合议庭又是一个小型团队。为建立公正高效的审判运行机制,最高人民法院多次对合议庭工作做出规定,2010年2月1日又施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议庭职责的若干规定》。这些规定是从外部运作形式上对合议庭的约束。合议庭也需要法官从内心精神世界进行自我约束。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主张从人的内心世界出发来研究外在的世界,强调人内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习型法院对传统文化如果发掘得力、运用得法,必将改善合议庭乃至整个现代审判制度的心智模式。

第三是对法律精神的追求,这是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应有之义。“三个至上”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宪法法律至上,法院的基本职能就是适用法律。法律精神是法治精神主要内容之一。法律精神,意味着规则之治。“规则之治”含义复杂,写一本书也未必能穷尽其内涵。简单来说,审判中的规则之治的意思是容易理解的,就是法官在审判时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来办。那么,在法律精神指引下的法官,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底哪些规则是法律?如何对待这些法律?

法律首先表现为知识,这些知识当然包括前人的智慧的结晶。但是,学习型法院建设更应该关注的是知识的更新。深厚的学养,无疑是取得卓越成就的必备条件。至于如何才能具备这个方面的条件,找不到一用就灵的秘诀,需要通过学习型法院建设,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法官知识更新的途径。要根据学习型法院的系统思考立场,正确认识和评价自然法、制定法和活的法之间的关系。这三种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向我们揭示了法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法律观,防止以某一种法律观来概括对法的认识。

当前在我国就有不少的人片面地认为法就是一种规范或规则体系,这种看法显然基本上属于规则法观念,明显落后于时代。如果我们了解了的“活的法”观念之后,自然就不会抱住这一观点而停步不前了。与此相联系的是大部分人对“法治”的理解:严格地遵照已有的法律规则办事,而不问这些法律规则是否合乎实际和情理,只要这些法律规则是立法机关制定出来的。这种法治观念显然也是落后的规则法的产物和表现。由此看来,仅仅了解和接受某一法观念是不够的,它必然导致片面的结论和不良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研究和借鉴三种法观念,自我更新、自我超越我们的法观念,并以之指导法官的知识建构。

下载法制讲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制讲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制材料

    快板:安全牢记心间 (甲)竹板响,走上前,我们来说安全。 (乙)哪些方面要注意,一条一条听仔细。 (甲)不玩火,不玩电,火电无情很危险。 (乙)110、 119, 报警电话记心间。 (甲)消防安全很重要,学校......

    开设“道德法制讲堂” 推进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总结

    阳逻街中心小学开设“道德法制讲堂” 推进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强化对道德法制的宣传教育,增进学生法制观念,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

    道德讲堂

    学习身边道德楷模争做德才兼备职工一次反省、一首歌、一部短片、一个故事的力量有多大,可以为医患关系做点什么?8月10日,我中心首场“道德讲堂”拉开帷幕。院领导带领职工参加......

    道德讲堂

    “道德讲堂”活动总结 2013学年度 一、加强领导,营造“道德讲堂”育人氛围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此项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林锦容校长牵头,由林凤江副校长主抓,中层干部......

    讲堂主持稿

    1. 开场白 汇聚名师名家、透析社会热点、启迪创新思维、点亮智慧人生—— 尊贵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欢迎光临由北京交通大学和新华通讯社主办、经济管理学院协办、中国产......

    道德讲堂

    首先我们一起进入第一个环节:静默省心。把右手放在自己的左胸,双目微闭,我们一起来静静地默默地扣问自己的心灵:(慢) 想想:在家里,你有没有常常惹父母生气?你生病的时候谁最担心?父母......

    道德讲堂(最终定稿)

    道德讲堂——诚信友善 演讲稿 同学们,我们今天道德讲堂的主题是:诚信友善。 所谓诚信,诚就是真诚,信就是信用,诚信也就是真诚、讲信用。 诚信是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个人无信不立......

    卓越讲堂

    同学们,下午好。很高兴在这一个下午和茅班的同学进行思想的交流。我是1952年参加工作的,我是在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今天看到我们同学风华正茂,我感觉到后继有人,十分高兴,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