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保障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完成

时间:2019-05-13 06:3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整体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保障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完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整体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保障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完成》。

第一篇:整体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保障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完成

整体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保障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完成2010-7-27 13:57:42

简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为统一使用后勤力量、提高后勤指挥效率提供了组织保证。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为改变保障力生成模式、提高后勤指挥效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核心提示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这些年,全军后勤坚决贯彻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不断深化保障体制改革,创新后勤保障方式,发展先进保障手段,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呈现出活力迸发、全面推进的新局面,军队后勤核心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在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中得到了全面体现,充分展示了党的军事后勤指导理论引领军队后勤建设的巨大威力。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党的军事后勤指导理论的最新成果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主席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要求军队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切实肩负起“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

胡主席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军队后勤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明确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为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提供坚强保障的后勤现代化建设总要求;着力将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后勤管理向科学化转变,进一步提高后勤保障质量效益的后勤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后勤准备,切实解决制约后勤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着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后勤人才,切实加强后勤科学管理,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优良传统,坚持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为基层官兵服务,不断开创后勤工作新局面的后勤现代化建设总任务。作出了在济南战区进行大联勤改革试点,成立国务院中央军委军队保障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继续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坚定不移地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调整改革军队工资制度,加强资产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等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措施。提出了科学统筹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后勤保障能力建设和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后勤保障能力建设,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部队战斗力和后勤保障力的生成提高,建立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保障体系,科学合理地确定军队现代化建设资源的投向和投量,深化军人工资福利、住房、医疗保障、社会保险等制度的调整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后勤人才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胡主席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党的军事后勤指导理论的最新成果和全军后勤团结奋斗的行动纲领,为我们认识、思考和处理一切后勤问题提供了根本方法和思想武器。

在多样化军事行动中彰显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巨大成效

重大军事行动作为一种近似实战的实践,直接检验着我军后勤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保障能力,检验着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实际成效。

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为统一使用后勤力量、提高后勤指挥效率提供了组织保证。2007年在济南战区正式实行大联勤体制,实现了联勤机构三军合编、保障实体统管共用、供应保障统一组织、后勤管理分工协作,保障体制向三军一体化目标迈出了新步伐,形成了战略战役战术相配套、陆上海上空中相衔接、基地与机动相协调、现役与后备相结合的现代后勤保障力量体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成都军区统一组织指挥三军保障力量,统一筹划分配三军保障资源,统一归口呈报三军保障需求,始终保持后勤保障顺畅高效,充分体现了联勤体制保障联合行动的优越性。参与奥运安保行动,我军依托现行统分结合的保障体制,以任务部队建制后勤保障力量为主体、联勤支援和地方保障力量为补充,科学筹划和运用后勤保障资源,全面提高伴随保障和应急保障能力,为军队参加奥运安保和支援奥运的任务部队提供及时有力的后勤保障。玉树抗震救灾,依托抗震救灾联合指挥体系和现有联勤体制,建立区域联勤与建制保障相结合、军警民保障相结合的保障体制机制,由兰州军区联勤部负责对所有进入灾区的部队实施统一编组、集中调配、联勤保障,整个救灾后勤保障指挥高效、行动迅速、责任清晰、运转顺畅。

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为发挥军民结合优势、提高整体保障能力形成了坚强依托。2005年以来,社会化保障开始由驻大中城市的军以上机关和非作战部队扩展到小散远单位,改革范围由生活保障扩展到通用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公务用车、非公务电话通信保障、人才培养、军队文化事业、军人子女教育、军事科研和装备生产维修等领域。经过10年的努力,全军有2640个食堂、5214个营区、96%的军队被装供应、16万小远散单位的官兵和1353个小远散单位的油料供应,实行了社会化保障,共撤销食堂、军人服务社、营房维修队等各类后勤保障机构2296个,调整精简保障人员6.6万人,压减军队幼儿园、子女学校151所,依托社会搞保障的大格局基本形成。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依托国家航空、铁路和交通运输部门,完成了部队非战争状态下较大规模、较快速度、较广范围的集结机动,使10多万部队人员和近万吨物资在灾后两天内就紧急运抵灾区;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国家机关、国有大型航运企业及驻外中资机构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建立和拓展了国外保障渠道,通过采取海上伴随保障、国外靠港补给、国内商船捎带补给相结合的综合保障模式,为舰队长时间高强度跨洋执行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参加边疆地区的维稳行动,有关省、市、县成立了军地联合保障机构,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调剂、商家供应”的协作机制,部队所需主副食、燃料、办公用品等生活物资,基本做到了地方采购、送货上门、直达保障;玉树抗震救灾,依托国家和地方政府,紧急协调民航、铁路、交通、石油、粮食等部门,快速建立以西宁为枢纽、玉树机场为基地、214国道为生命线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快速保障救灾部队、物资紧急前送和危重伤员及时后送,有力保障任务部队和地方群众的生活所需。

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为改变保障力生成模式、提高后勤指挥效能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完成了第二代后勤装备的体系论证、科研定型、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后勤信息化、物资保障、军事医学、野战生存、国防工程和节能环保等6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构建了野战化、轻型化、多功能化陆军保障装备系列,岸基保障、海上保障和岸海衔接的海军保障装备系列,多机种和空降保障为主体的空军保障装备系列,形成了门类齐全、系统配套、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后勤装备体系,实现了后勤保障手段由人工和半机械化作业到机械化过硬、信息化管用的跨越,在近年来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我军投入的后勤装备达201种10万台(套),为第一时间抢救伤员

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玉树抗震救灾,我军充分利用高原炊事车、高压氧舱、制氧机、野战净水车、洗涤车、淋浴车等信息化后勤装备,组织现代化、集团式后勤保障,发挥了特殊的功效。

后勤管理向科学化转变,为集约使用后勤资源、提高后勤保障效益打下了坚实基础。不断优化军费投向投量,加快构建集供应、消耗、管理于一体的标准制度体系,供应保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逐步提高,工资待遇、军服样式、伙食质量、住用条件等有了较大改善;深化预算、采购、医疗、住房、保险等政策制度改革,现代后勤的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日益完善;强化事前审计、动态审计和源头审计,严格规范对外有偿服务、军队资产管理,组织一系列清查整顿,军事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后勤保障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深入开展军队资源节约活动,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救援行动、玉树抗震救灾,统筹各种后勤力量,紧前做好持续保障各项准备,做到力量快速投送,伤员及时救治,救灾官兵和部分群众能够吃上热饭、喝上净水、住上帐篷,洗上热水澡、用上照明电、医疗有保障。

整体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又好又快发展

在去年底的军委扩大会议上,胡主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完成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任务。为贯彻这一重大决策,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提出,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科学求实的作风,加快整体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务求必成。

打牢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依据全军后勤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着力构建复合发展的后勤装备体系、综合集成的信息网络体系、功能完备的保障设施体系。加快后勤信息化骨干工程建设,抓好后勤数据中心建设,保障卡系统和物流系统建设,后勤一体化指挥平台、后勤通用办公平台、后勤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化需求论证,把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后勤保障能力上,通过强化应用,促进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解决存在问题,完善系统设计,提高建设效益。

拓展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着眼完善配套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政策措施,不断巩固社会化改革成果;着眼形成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军事需求的长效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国家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对部队建设和遂行任务的支撑保障功能;着眼建立军队、国家、地方三位一体、管理高效的物资联储模式,在各战略方向建立一定规模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满足平时应对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等突发事件和战时保障军队作战的需要;着眼建立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建立具备有效保障我军在国土疆域和海外相关利益地区遂行军事任务的战略投送力量;着眼形成与国家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体系相适应的军队职工管理制度,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做到运行高效、责任清晰、管控有序。

统筹优化后勤保障力量建设。加强联勤保障力量,重点建设一批综合性保障基地,成实体建设后勤机动保障部(分)队,提高支援保障能力;加强陆上保障力量,重点向战斗化、模块化、综合化发展,提高伴随保障能力;加强海上保障力量,重点建设多舰种综合保障基地,发展海上补给和救治力量,提高海上作战后勤保障能力;加强航空兵保障力量,重点建设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提高全疆域快速开设应急场站的能力;加强后备保障力量,重点加快预备役保障部队建设,提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保障能力。

培养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后勤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通晓信息化战争后勤理

论,能够组织领导后勤信息化建设、驾驭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的指挥军官队伍,一支精通军事后勤保障理论及相关业务知识、善于出谋划策的参谋队伍,一支站在科技发展前沿、覆盖重要学科专业领域,能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领衔组织军事后勤重大课题的科学家队伍,一支能够为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的技术专家队伍,一支文化基础好、专业技能精、身心素质强,适应后勤装备更新换代和作战保障任务需要的士官队伍。(作者为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

第二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根本點在于提高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對于國防動員系統來說,提高信息化條件下國防動員能力,應重點建好“一個系統”、健全“三種機制”、提高“六種能力”。

建好“一個系統”

就是建好國防動員信息系統。首先,要逐步完善基礎網絡,利用地方信息技術優勢,綜合運用無線加密通信、衛星通信、3G通信等手段,提高基礎網絡建設水平。其次,要完善基礎數據庫。圍繞構建動員潛力、情報信息、部隊動員要求等基礎信息數據庫,建立采集更新、動態采報等管理方法,完善數據挖掘、融合和信息分發、共享等技術手段,提高信息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為組織實施國防動員提供信息保障。第三,要規範建設標準。按照區分層次、規範建設的原則,統一數據格式、預設系統接口、規範聯網運行,管好用好信息系統和信息化裝備,實現國防動員系統內部、軍地之間、不同網絡之間相互“兼容”與系統功能的“擴容”,確保國防動員指揮機構、動員單元、動員要素之間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健全“三種機制”

要健全軍地聯合指揮機制。按照軍地職能和體系作戰要求,推動軍隊指揮系統、國防動員指揮系統和地方應急指揮系統的有機餃接,形成軍地兼容、平戰一體、互聯互通的軍地聯合指揮機制。通過強化指揮技能訓練、組織指揮機構演練、完善指揮編組等,提高國防動員指揮能力。

要健全軍民融合式動員機制。把國防動員工作列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積極在經濟建設中貫徹軍事需求,做到交通設施兼顧部隊機動需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落實防空要求,重要產業發展注重軍民兼容,裝備技術研發實現軍民兩用,切實走開軍民融合式動員保障路子。

要健全領導機制。以貫徹落實《國防動員法》為契機,會同地方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國防動員工作考評辦法,把推動國防動員工作落實情況納入領導干部考核、黨管武裝述職和“雙擁模範城(縣)”評比的範疇,加大責任追究力度,促進各類資源向國防動員能力聚焦,形成軍地齊抓共管的整體合力。

提高“六種能力”

加強基于信息系統的國防動員能力建設,應圍繞服務和保障部隊體系作戰能力這個根本,提高“防衛作戰、動員支前、戰場管制、應急處突、綜合保障和政治工作”等動員能力。為此,一要加強信息化知識學習。以落實中心組帶機關理論學習和首長機關訓練制度為主渠道,以建設學習型黨組織、黨委班子崗位練兵和“創先爭優”活動為平台,以深化基于信息系統指揮方式研究為牽引,大力加強信息化知識學習,努力提升首長機關特別是黨委班子成員信息化素養。二要加強信息化裝備訓練和國防動員演練。著眼國防動員需求,開展實戰化訓練,依托地方科技資源,積極開展信息化裝備技能訓練。緊貼可能擔負的任務,著力強化實案化演練,通過編組分練、綜合演練,增強軍地聯合的有效性、作戰方案的科學性、動員支前的快捷性,提高遂行國防動員任務的整體能力。三要加強國防動員能力檢驗評估。圍繞提高動員能力,制定《檢驗評估細則》,建立軍地聯合評估機構,定期對市、縣(區)國防動員能力成建制、成系統地進行檢驗評估,找準矛盾解決問題,總結經驗大膽推進,確保基于信息系統的國防動員能力在持續鞏固深化中發展提高。

国防动员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是和平时期积蓄国力、巩固国防的战略性工程。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开拓创新、真抓实备,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国防动员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着眼推进融合式发展,进一步搞好国防动员建设的统筹规划

贯彻好胡锦涛主席“军民融合式发展”重大战略思想,首要的是要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搞好统筹规划,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一是在工作思路上找准着力点。要坚持服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把国防动员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思考、来筹划,根据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立足现有资源和现实条件,科学确定国防动员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全面分析国防动员各领域工作和建设的发展现状,找准制约国防动员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推进建设的对策办法,使国防动员建设筹划部署更加符合实际。

二是在规划设计上找准切入点。要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时,统筹考虑国防动员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安排。在工农业生产、运输和邮电、物资储备和财政金融等项目规划的编制中,做到军用与民用、平时与战时的兼顾融合。在科技发展规划特别是重大科技项目、新技术引进、科技成果推广、科技产业发展等规划编制中,一定要制定寓军事技术于民用技术体系之中的“技术储备”计划。在人口发展规划中,要以全民族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为基础,寓兵员动员资源于社会劳动力之中,尤其要增大高科技人员的构成比例,努力提高后备兵员的科技素质。

三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找准结合点。平时建设兼顾战时需求,基础设施赋予军事功能,是军民融合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法。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和发展,为兼顾军事需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平台。在规划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等交通设施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军用铁路专线、军用飞机跑道、大型武器装备装卸载需要;建设通信光缆干线、移动通信网络、行业专网等民用通信设施时,要充分考虑战时互联互通需要;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空防护需要,努力做到一项投资、多重效益。

二、着眼提高整体动员水平,进一步打牢国防动员建设的基础

国防动员建设是覆盖各领域、需要全社会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搞建设,扎实打基础,持续抓落实。

一是打牢思想基础。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是开展国防动员工作的思想基础。要把国防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和全民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要抓好领导干部国防教育,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党校培训、形势报告、检查考评和议军会议等制度。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社区、学校、企业和农村国防教育的新路子,拓展利用国防教育电视栏目和网站开展教育的新办法,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各行各业。要广泛开展国防教育

活动,大力总结宣传典型,培育心系国防、情系国防的良好风尚,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是打牢兵员动员基础。兵员动员是国防动员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要按照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民兵预备役部队调整改革,努力实现建设转型。要优化民兵布局结构,加大由生产企业向科研单位和院校、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由国有大中型企业向非公有制企业的拓展力度,逐步形成以重要方向、重要交通干线和大中城市为重点的民兵建设格局。要积极探索依托地方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系统,成建制、成系统编组民兵预备役部队的方法路子,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国家现有技术、人才和装备优势。要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兵预备役人员流动性增强、管理难度加大的实际,认真总结近年来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索加强动态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确保一旦有事,能够“召得来、用得上、起作用”。

三是打牢法制基础。把国防动员建设纳入法制轨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国防动员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要把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配套法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逐步构建上下衔接、完整配套的国防动员法规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加强国防动员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各级党政领导、人民群众、社会各界的法律观念。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国防动员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依法规范国防动员的内容和程序,搞好战备训练、组织管理、经费保障和执法监督,不断提高国防动员系统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

三、着眼完成多样化任务,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

“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和“一个提高”的战略思想,给国防动员建设职能任务赋予了新内涵。适应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需求,应着力增强“四种能力”。

一是增强科技支前能力。要组织好科技动员潜力调查,搞好与军事专业对口的地方高科技人才储备,充分发挥高精尖人才在科技攻关、信息作战、设备维修等方面的骨干作用,为未来战争提供人才保障。军地各方要高度重视,通力协作,加强研究探索,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法规制度,规范工作秩序,真正把科技潜力转化为动员保障能力。要改进国防动员运行管理模式,尽快建立完善信息资料数据库和辅助决策系统,逐步构建国防动员一体化情报信息传输平台,切实提高国防动员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是增强保障机动能力。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的战略机遇,积极提出贯彻国防需求项目,完善国防交通网络建设。要深入开展军交运输“畅通工程”建设,加强部队机动道路和进出道路建设,搞好民用运力征用准备,建立健全运力动员潜力数据库,制定各种复杂条件下的运输保障方案和接力、迂回运输计划,抓好交通专业保障队伍针对性适应性训练,满足部队远程立体机动的需要。要加强通信战储物资管理,完善通信枢纽、网络布局,积极配合国家通信网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建设,及时足额落实项目配套资金,做好应

急通信指挥平台的网络传输资源组织和现场机动指挥中心建设,确保危急情况下通信联络安全畅通。

三是增强防空抗毁能力。要把防空袭作为重点,加强对策研究,进一步完善指挥机构、电力通信以及交通枢纽等目标的安全防护措施。要加强人防指挥体系建设,完成基本指挥所和机动指挥所建设,要抓好重点城市、重点地区和骨干人防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地下交通和人防疏散通道工程。要强化防空、警戒、工程救援和防化力量建设,组织开展防空袭和救援演练,确保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安全。

四是增强平时服务应急能力。要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组织严密、突击力强的优势,积极配合公安部门维护社会稳定,主动承担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灭火、事故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要充分发挥国防动员设施、设备和物资军民合用、平战两用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动员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国防动员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第三篇: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湖南农业大学依法治校特色工作汇报(二O一三年三月十四日)

湖南农业大学高度重视依法治校,以承担湖南省首批教育改革试点项目(项目名称为:完善治理结构,建立适应地方院校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试点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学校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相继在全国“高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研讨培训班”、全国农林院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会、湖南省试点高校章程制定研讨会等各类会议作专题经验介绍,中国教育报、新华网、教育部举办的《高教领导参考》、湖南省委举办的《决策参考》、长沙晚报、湖南教育政务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中央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等几十多所高校到校考察交流。

一、以制订学校章程为抓手,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学校以大学章程建设为抓手,遵循民主、公开的程序,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逐步构建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夯实了学校依法治校的制度基础。

一是抓好章程的制订工作。我校从二〇一〇年二月开始,就启动了《章程》的制定工作,历经考察调研、文献研究、文本起草、专家咨询、征求意见、教代会审议、党委审定、教育厅核准、发布施行等九个阶段,于二〇一二年一月一日起正式施行,成为湖南省第一部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大学章程,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好评。《章程》追求学术本位和学术自由,彰显大学精神,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总

结了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界定了学校与举办者以及学校内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规定了学校功能与组织结构,确立了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分级负责、权责对等”为核心内容的治理结构,明确了师生的基本权利及其保障办法。同时,规定了学校在重大事项决策前,应当征求群众意见,组织专家论证,进行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最终由集体讨论决定。设计了“章程委员会”,负责学校章程实施、解释、修订的具体工作。

二是抓好章程的学习宣传。为抓好学校章程的宣传贯彻工作,学校党委召开专门会议,认真研究了如何贯彻实施学校章程的问题,下发了《关于做好<湖南农业大学章程〉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学校党委、二级单位多次以学校章程为专题,组织中心组学习。党委委员和学校领导带头参加辅导报告、撰写心得体会、发表署名文章、接受电视访谈、参加专家座谈。通过学习宣传,使全校师生员工对《章程》的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对实施章程的重要性有了较深的认识,提高了全校教职员工依法办学、依章治校的意识,从而为推动章程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是抓好制度的“废、改、立”。学校将2012年确定为制度建设年,要求各部门、各单位以现行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为依据,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清理,通过制度的“废、改、立”,逐步构建根本制度功能稳定、基本制度体系完备、具体制度成龙配套的校内规章制度体系。目前,我校已有22个基本制度和76个具体制度的“废、改、立”已经初步完成。

四是抓好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学校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在制度设计中都应该有执行学校章程及其配套制度的内容,明确执行权及其行使的主体、范围、程序和规则,明确监督权及其行使的主体和方式,并对违反制度如何处理制订专门的条文。对于涉及师生员工权益的制度,要求以人为本,设计申诉、救济、仲裁等内容。在制度执行中,学校特别

强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严于律己,带头遵守,若有违反,不论其职务高低,都应当一视同仁,严肃处理,以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经过一年的努力,学校依法、依规、依程序办学的氛围已经初步形成。《章程》的制定和施行,提升了学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水平。

二、以推进教学治学为核心,完善大学治理结构

明确校、院以及教师、学生与行政人员的相互关系,合理分配高校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责任,规范各类权力的运行方式,是推进依法治校的关键,而其中,以学术为主导,推进教授治学,发挥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专业人员在学术决策、学术活动的组织实施、学术活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彰显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本质特征是核心。学校以建立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良性互动、有机协调、有效制衡、和谐高效的运行机制为目标,依据学校章程,修订了《湖南农业大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规定了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的议事范围和规则,决策程序、决议贯彻实施办法等,规定了党委书记、校长的权责,厘清了学校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等四大权力边界,特别是在如何推进教授治学这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构建了教授治学的四大保障。

一是构建教授治学的制度保障。已经出台的《湖南农业大学章程》、《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委员会章程》、《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和即将出台的《湖南农业大学学位委员会章程》都从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职责、产生办法、成员的权力与义务、议事规则、运行机制、违章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为推进教授治学提供了制度保障。《湖南农业大学章程》中规定“处理学术性事务的委员会,其组成人员实行选举制,保证以学术人员为主体,党政领导干部不超过三分之一。《教授委员会章程》规定,学校教授委员会由21至

27人组成,其中在职副处级及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学院教授委员会由7至11人组成,其中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院,学院院长不兼任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院长或者副院长可以兼任副主任委员。院长兼任主任委员的学院教授委员会,其副主任委员必须由未担任副处级及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的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定学术委员会中担任副处级及以上领导职务的委员人数,不得超过三分之一;还规定以非领导干部身份当选的委员,因工作变动担任学校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职务的,其委员身份自动终止。

二是构建了教授治学的组织保障。为实施教授治学,我校主要从学校和学院两级层面建立了三种类别的学术组织,分别是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其中,学校教授委员会是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重大事项的咨询机构。学校学术委员会是由教授组成的学术审议和学术决策机构。学校学位委员会是评议和审定学校学位工作的决策机构。学院教授委员会是学院学术决策机构和学院改革、建设、发展重大事项的咨询机构,同时与学校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三个类别的机构相对应。对重大事项决策,学校坚持充分听取学校教授委员会的意见。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都能充分尊重和支持教授委员会就本学院学术事务的决策权力和决策结果,并认真及时组织实施。

三是构建了教授治学的机制保障。实施联系校领导负责制。学校要求联系学院的学校领导,应当关注和督促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的作用。实施考核制。学校将学院完善治理结构、推行教授治学、贯彻执行《教授委员会章程》的情况,纳入工作评估和考核的内容。实施质询制。对于学院院长严重违反本章程,有意规避或者干预学院教授委员会学术决策的行为,学院教授委员会3名及以上委员联名,并经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或者副主任委员同意,可以向院长书面提出质

询。院长对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联名提出的质询,应当在学院教授委员会会议上负责地作出回答。学院教授委员会会议听取院长回答质询,应当邀请联系本学院的学校领导和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会议。实施查处制。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对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严重违反《教授委员会章程》,有意规避或者干预学院教授委员会学术决策的行为,可以向学校纪委、监察处投诉或举报。学校纪委、监察处应当及时予以查处,并向投诉或举报人书面反馈查处情况。

四是构建教授治学的条件保障。学校要求学校和学院两级党政领导班子为教授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在时间安排、工作经费上给予支持。学校和学院教授委员会设立了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学校教授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改革发展处,办公室主任由改革发展处处长兼任。学院教授委员会设办公室主任由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与党政主要负责人协商确定一名科级干部担任。教授委员会所需工作经费由教授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编报,纳入学校或学院的财务预算。

三、以构建体制机制为依托,保障师生合法权益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办学理念,切实落实师生的主体地位,健全师生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依法落实和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力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学校章程明确规定,师生员工除了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外,教职工还享有合理使用学校公共资源、公平获得发展机会和奖励、获得公正评价、知悉重大事项、民主参与管理、申请救济以及聘约规定的其他权利;学生还享有合理使用教育教学资源、组织参加社团活动、获得公正评价、获得学历学位证书、获得奖助学金、申诉和诉讼等权利。为落实学校章程的有关规定,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学校各部门依法、依规行使管理职权,学校修订了《湖南农业大学学生校内申诉处理规定》、制订了《湖南农业大学教职工申诉规

定》等配套文件,明确了教职工申诉委员会、学生申诉委员会是受理教职工和学生申诉的专门机构,对申诉的范围和遵循的原则、程序,受理申诉机构及其人员组成、职责、议事规则,申诉的处理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规定,健全了师生员工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校内救济制度,为师生维权开辟了合法渠道。2012年,学校依照申诉程序妥善处理了岗位设臵与人员聘用工作中部分职工待遇、个别学生助学贷款、双学位学费结算等问题,维护了师生的合法权益。

二是推行校领导接待日。学校每月设立了“校领导接待日”。“校领导接待日”由学校领导亲自主持,各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积极参与,坚持落实师生员工知情权与尊重师生员工话语权相结合、坚持解决师生员工思想问题与解决师生员工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服务师生员工与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相结合、坚持倡导师生平等对话与构建民主和谐校园相结合,至今已经连续坚持了10年,举办了129期,十年来,师生员工围绕学习、工作、生活、成长成才、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后勤服务等领域提出意见或建议38345条,为师生员工解决实际问题1000多个。中国教育报、新华网、教育部工作简报等对此作了专题介绍,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对此作出了重要批示,认为是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要求总结推广。

三是积极推进信息公开。学校高度重视党务、政务公开工作。早在2001年,学校就出台了《关于湖南农业大学校务公开的实施意见》,2002年又对这一意见进行了完善。学校2009年出台了《湖南农业大学校务公开工作规范(试行)》,2010年出台了《中共湖南农业大学委员会党务公开暂行办法》。学校章程作为学校根本制度,从更高层面明确规定,学校实行信息公开制度。校长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学校利用校内各种媒介公布学校重大事项,接受教职工、学生和社会的监督。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以外,决策事项、决策依据、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必须公开。根据学校章程,学校建立了专门的校务公开网页,进一步完善了校务公开的实施办法,修订了《湖南农业大学校务公开工作规范》,对校务公开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领导小组的组成及其职责、实施主体、公开内容及形式、公开程序、监督实施、责任追究等问题作了详细规定。基建工程发包、项目投资、设备采购、费用收缴乃至各种考核奖励、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干部任用、人事调配、基建维修等重大事项,只要不涉及国家和学校机密的事项,从政策到决策,从程序到结果都向师生公开,全面接受监督。决策过程公开化、公开内容细致化、公开时间及时化、公开途径多样化,公开责任明确化,增强了全校师生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学校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水平,学校2009年获得了湖南省“厂务校务公开先进单位”。

虽然我校在依法治校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要求和兄弟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提升学校法治工作水平。

第四篇: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发展

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全面推迚现代林业发展

河南省新乡市林业局局长 赵秀志 2007年7月9日

随着现代林业理念的提出,林业建设由过去的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共存,逐步向现在的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幵重发展,特别是生态文化体系的发展,为建设现代林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国家林业局局长贾志帮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做出了关于生态文化建设的论述,全国众多学者和专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生态文化迚行了研究和探讨,为生态文化建设提出了挃导性意见,极大地丰富了生态文化的内涵。我们在深刻学习理解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关精神及其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新乡实际,对我市生态文化建设迚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探索交流、思路梳理等基础性工作。下面,我从新乡林业发展的实践,浅谈一些对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想法。

一、建设生态文化,必须了解和认识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和谐的生态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迚步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中的具体表现,是生态文明、社会繁荣的标志。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强大的林业生态建设为先导,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为基础,有各种文化为底蕴,有科学理论为挃导,实现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一)建设生态文化必须了解其内涵和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更高的社会形态。因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意味着人类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有人把农业文明称之为“黄色文明”,把工业文明称之为“黑色文明”。特别是工业社会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困境,使生态问题逐渐成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在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生态危机影响到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提出了生态文化。

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的最强音,一个环境保护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这一浪潮冲击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预示着人类将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黄色文明”和“黑色文明”,积极推迚和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而构建现代林业正是建设“绿色文明”的基础和主体。

如何建设好现代林业,服务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作为林业主管部门,必须从过去以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为主的物质文明建设转变为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幵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建的现代林业,这样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林业的重大使命。因此,建设生态文化已不再是辅助性的仸务,而是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内涵之一,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仸务之一,是引领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强大的林业生态建设为先导 林业生态建设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基础,在林业三大敁益中占主导地位,没有林业生态的发展也就不会有生态文化的产生,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本身就是创造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的过程。所以,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有强大的生态建设作先导,必须建立完备的生态防护林体系、突出的林业生态工程、厚重的生态基地觃模、稳健的发展速度。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大力加强林业建设,幵取得了突出的成敁。目前,已经建成“十纵十横”生态防护林体系;积极实施了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日本政府贷款造林、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防沙治沙、矿山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了“三圈四层次”林业生态屏障;觃划了大外环生态防护林带、20平方公里森林生态涵养带等林业生态工程。以每年30万亩的速度促使林业生态建设稳步发展,建成太行山区、黄河滩区、黄河敀道区六个比较厚重的生态基地。这些体系、基地和项目的建成,为我市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为基础

林业在整个国家地位中是个弱势产业,人们对森林作用的认识还不深刻,特别是建设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的意识不强。尤其是在各级政府的“政绩观”和“招商”热中,森林法可以仸意践踏;在每次的机构改革浪潮中,林业机构成了各级政府的包袱,这些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还与森林在整个生态系统的作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要想促迚生态文化的发展,必须有发达的林业产业和较高的经济敁益做基础,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树立产业品牌,完善市场体系,调整产业结构。2003年以来,我市充分利用太行山区、黄河敀道区沙土地资源,觃划实施了六大林业基地和六大生态园区,目前已取得了显著成敁,为全市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各种文化为底蕴

生态文化与历史文化、道德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物态文化等同属于文化的范畴,相互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发展好生态文化,就必须迚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利用道教、佛教文化,弘扬物态文化,结合社会文化,和谐自然与人文文化。新乡市有山区、丘陵,有滩区、沙区,有平原农区,资源丰富,多种文化底蕴比较厚重。联系我市的实际,重点抓好以关山、万仙山国家级地质公园、郭亮村影视基地、八里沟、百泉园林、潞王陵、比干庙为主的太行山森林文化的宣传与认知,在弘扬森林文化的同时,发挥好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森林旅游,使这一文化得到更好的利用与传承;抓好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和传承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利用好以老爷顶、白云寺、西莲寺、大佛殿为代表的道教、佛教文化与生态文化的研究与融合,形成道教、佛教文化离不开森林生态文化,森林生态文化与道教、佛教文化的自然和谐的统一;发扬郑永和、吴金印、张荣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绿化荒山、造福百姓的“太行精神”,使人文、社会、物态文化与太行山自然、生态文化融为一体。

(五)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科学理论为挃导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和信念的文化取代那种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以自然界、自然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是一种基于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主体构成的文化体系。它不仅包括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还包括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生态价值等,它是解决人类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因此,生态文化不论在仸何时候、仸何情冴下,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挃导,坚持走城乡统筹、各种文化统筹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同时,在科学的理论挃导下,在制度上、体制上以及建设的方法与形式上不断创新,保证生态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建设现代林业服务。

二、建设生态文化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

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仸务是树立现代生态和谐理念、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强生态道德伦理宣传教育,增强人们认识生态文化、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意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特别是由于地域条件不同,实施与建设起来的差异比较大。因此,必须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具体讲需要把握好五个方面。

(一)确立建设生态文化的基本思路

仸何一种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都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但是不论怎样发展,都必须确立一个比较适应本地实际的工作思路。新乡市在建设生态文化体系上,充分考虑本市的林业资源优势和现有的生态基础,考虑了区位优势和有利因素,提出了“依托现有林业资源,挖掘和保护历史生态文化遗产,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做强现代生态文化产业,围绕‘精彩南太行,激情黄河湾’突出太行山生态文化、黄河生态文化,树立和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弘扬和传承生态文明,为现代林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基本思路。

(二)确立建设生态文化的目标仸务

发展生态文化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仸务,做到有的放矢。新乡市委、市政府结合新乡实际,经过认真研究,明确提出“围绕太行山生态文化和黄河、海河流域生态文化两大主体,建设十五个生态文化知识教育基地和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强力推迚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和五大防护林体系建设,抓好生态文化建设的五个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建设的四个平台,全面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迚现代林业健康顺利发展”的目标。

(三)确立建设生态文化的责仸意识

生态文化建设要与领导责仸和部门责仸挂钩,用制度和责仸约束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行为,墩促其增强生态文化建设的责仸意识。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曾对个别部门工作不作为提出过严厇批评,称当地政府为“养猫不抓耗子”,我们林业部门也有工作不作为的现象,这些都与责仸意识不强有关。生态文化建设既有硬挃标,又有软仸务,操作起来难度大,工作量也大,特别是当前在社会还没有完全认识生态文化重要作用的情冴下,必须把生态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与其它林业工作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使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责仸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使其更加觃范、更加有序、更加扎实有敁的向前推迚。

(四)确立建设生态文化的运作机制

要建立专门机构,成立生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部署、组织协调、检查督促、考核评议工作,重点就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迚行协调合作。建立相关制度,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幵严格执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生态文明的不良现象曝光批评,褒扬生态文化建设的先迚事例。建立信息和意见反馈渠道,制定和完善监察督导机制,使群众的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高生态文化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意识。

(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冴将决定生态文化建设的强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存在掠夺资源、破坏生态的现象,这此地区更应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观认为,人类要彻底改变自然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环境可以无限容纳污染的旧观念,摒弃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增长不计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做法,摒弃把GDP作为发展的唯一挃标的做法,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等各个方面的挃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从而把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人口数量的控制与素质的提高包括在发展概念之中,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化建设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生态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经济文化的发展必须为生态文化的发展提供众多的物质支持,必须作为生态文化的坚强后盾,生态文化的发展必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服务,使二者互为促迚、共同发展。应该说,生态文化发展的越好越快,才能更加突出其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地位,也能彰显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文明的程度。

三、建设生态文化要创造良好的环境

生态文化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中西古代都有人与自然和谐等朴素的生态文化思想。庄子曰“天地与我幵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从此思想出发,教导人们要与万物为友,与自然和谐一致。恩格斯提醒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人类已经认识到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而在我国则是最近才把生态文化提到议程上来。因此,生态文化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呼就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来关注、来重视、来宣传、来参与,尤其是要为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在林业改革上下功夫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当前林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促迚集体林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敁途经,坚定不移地推行林权制度改革,确定了林改八项内容,坚持林改五项原则,念好林改“三字经”,坚持抓好三个环节,实施三个步骤,创新三个机制,落实“三不变、三跟迚、三到位、三健全”,使全市林改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敁、有条不紊。

(二)在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上下功夫

要加强林地、湿地、沙地“三地”的保护管理,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批及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执行森林资源采伐限额制度,严厇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加强森林风景资源保护管理。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建立林业重大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保护生态安全。

(三)在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

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动力元素。因此,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生态文化建设要求人们从精神形态上转变思维方式,充分利用好生态文化基地、生态科普基地、生态展览馆和标本室,以及各种传媒手段,切实抓好生态文化知识教育、生态科普教育、生态危机与生态安全保护教育。在全民全社会树立生态价值观、伦理道德和行为觃范,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物质形态上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把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三者统一起来,倡导和谐理性消费;从制度形态上强化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觃和政策制度建设,觃范、约束人们和社会团体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四)在转变政府职能上下功夫

生态文化深入到政府决策的意识形态,生态环境建设才得以高度重视,创造出众多的民心民生工程,执政者才能为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政府行为方式还不尽觃范、合理。从林业行政能力角度看,林业部门主要存在机构组织结构、林业法制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林业行政能力的正常发挥。因此,在生态文化建设中,要迚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思想上树立生态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在决策上把生态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工作日程,在实施运作上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首要责仸,在政绩考核上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目标体系,在发展水平上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综合实力的亮点,全方位的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供服务。

(五)在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上下功夫

通过文学、影视、戏剧、乢画、美术、音乐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林业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大力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增强市民生态意识和责仸意识,树立市民的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中小学开展生态文化教育,从小培养和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在大学教学中把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让大学生们牢固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生态文化教育,对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广泛开展生态保护的岗位和技术培训,使相关从业人员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技术。开展“做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五篇:2020年全面推进党支部建设整体提升工程的部署工作总结

2020年全面推进党支部建设整体提升工程的部署工作总结

2020年以来,我市按照中央组织部关于全面推进党支部建设整体提升工程的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XX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党支部“五化”建设的安排部署,坚持对标对表,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务实创新,强化责任落实,从严从实推进“五化”建设达标创优工作,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全市XX万个支部已有XX个党支部达到“五化”标准。

一、定目标、明任务,强化责任抓推动。一是制定“任务书”,明确达标创优目标。市委常委会高度重视党支部“五化”建设工作,将其作为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之举来抓。市委组织部部务会3次专题研究“五化”建设工作,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市党支部“五化”建设达标创优工作的实施方案》,组织县市区委组织部和市直行业系统分管副职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并对下阶段“五化”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调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绘好“路线图”,实施达标创优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通过自查自评评定为达标的党支部要继续巩固提升,其余尚未达标的党支部分3年完成“五化”建设任务,同时要求所有党支部的软件建设今年全面达标,硬件建设按照党支部的“五化”创建时限要求稳步推进。各县市区委组织部、行业系统和园区党(工)委都按照市委组织部的安排,制定了“党情图”,明确党支部“五化”建设动态进展情况。基层党委对所属党支部制作《党支部“五化”建设一览表》,明确责任人、主要问题、具体措施和创建时限。三是建立“责任制”,传导达标创优压力。建立“五化”建设“三联一定”责任制,县(市、区)和园区党政班子党员领导干部联系行业系统和乡镇(街道),乡镇(街道)班子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村(社区),各行业系统党(工)委成员联系所属单位的“五化”建设工作,每月定期到点现场指导。市委组织部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聘请了XX名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组建督查指导队,开展“五化”建设常态化交叉检查。

二、定标准、强培训,分类指导促落实。一是分类制定手册,确保指导有精度。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班,分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国有企业、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9个行业制定了“建设标准”和《“五化”建设工作手册》,为“五化”建设提供了具体标准、工作流程、制度规范和范例。市委组织部统一印制,下发至所有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和各级党员领导班子成员,做到“人手一册、一看就会”。二是分类组织轮训,确保培训有广度。坚持分层分级、分行业系统抓好党支部书记和党务工作者的集中轮训工作,共培训XX万余人次,做到了应培尽培。市委组织部分别举办了乡镇(街道)组织委员培训班、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同时还抓好了县市区、园区和市直行业系统分管副职的“五化”建设业务培训工作。各行业系统和县市区通过专题讲座、参观学习、外地培训等方式,分层分批开展了精准培训,全面提升了支部书记和党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三是分类办点示范,确保推进有力度。全市分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等9个行业领域,共打造了XX个“五化”建设示范点。XX名市级党员领导干部,以及市委组织部副处以上干部、县乡两级党员领导班子成员等党员领导干部办点示范,市委书记XX今年3次到自己所在支部和联点的XX村现场调研指导“五化”建设。在示范支部的带动下,其他支部积极对标创建。经考核验收合格的党支部,纳入已达标党支部台账管理;未通过考核验收的,列出问题清单,督促整改落实,确保分步达标。机关、教育、国资、卫计和“两新”5个行业系统党工委也结合实际,分管领导带队,组织业务骨干,结合日常督查,到本系统基层党组织现场答疑解惑,实地指导“五化”建设。

三、盯短板、出对策,攻坚克难求突破。一是分类积分管理,解决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分行业系统制定了《党员积分管理办法》,推行“月申报、季公示、年底评”的积分管理模式,通过分类积分,量化考核,标杆引导,奖优罚劣,引导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服务社会展风采,让党员表现群众有数、组织有数。二是开展专项检查,解决组织生活不正常的问题。出台《XX的实施办法》,今年市级层面开展4轮专项检查,下发了检查通报,特别是对检查中发现的XX个民主生活会不严肃的单位、XX名撰写党性材料不认真的党员领导干部进行问责,进一步严格了党的组织生活。编印《基层党组织工作一本通》,通过“典型案例+规范格式”双管齐下的方式,指导基层党组织规范开展组织生活。三是坚持建管并重,解决阵地建设不规范的问题。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去年完工XX个,今年已建成XX个,村级活动场所大幅改善,基本满足了村级组织活动和群众公共服务需求;持续推进社区“两化两体系”建设,全市共新建XX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中心城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已全部达标,县城城区社区也基本达标;按照“三室两栏”的标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出台《XX》等规范性文件,落实村干部值班制、社区干部坐班制、机关事业单位阵地工作时间开放制,确保活动阵地管好用好,有效发挥作用。四是探索智慧途径,解决信息化水平不高的问题。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我市建立了“以党建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为主,以党员教育微支部、微基地、微党课平台和农村电商平台等手段为补充”的智慧党建平台。为打造智慧党建升级版,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并到外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与多家公司进行了对接,将打造线上线下互动、市县乡村四级联通、集党务政务商务为一体的智慧党建平台。

四、立长远、建机制,整体推进见实效。一是建立健全组织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基层单位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变化等情况,及时设立、调整或撤销党支部。同时,创新党支部设置方式,在设立了党总支(党委)的村(社区),探索设置“中心支部+特色支部”;在脱贫攻坚重点乡镇,设立“扶贫党支部”。二是建立健全按期换届提醒机制。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党的基层组织任期的意见》,调整党组织每届任期。上级党组织对任期将满的党支部,提前3个月书面发函提醒并督促做好换届工作,强化届期观念,确保按期换届。三是建立健全整顿提升机制。坚持“一支一策”,落实倒排联点制和“六个一”措施,实施先进支部联系后进支部的做法,推动软弱涣散党组织转化提高。目前,已有XX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到位。出台《XX市村干部管理办法(试行)》,建立村干部警示谈话和有错无为退出机制,规范了村干部管理。结合村级组织班子运行情况排查,开展五个“消空”行动,全面消除党组织书记空挂、民主管理空白、发展党员工作空档、组织生活空泛、党建指导员空缺的基层党组织。共调整不称职不合格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XX人,补齐空缺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XX人。四是建立健全党员违纪违法排查机制。主动协调纪委监察、审判、检察、公安等部门,强化协同合作,建立党员涉嫌违纪违法信息通报和及时处置机制,层层压实责任,逐个逐个排查,确保全覆盖。截至目前,排查出各类问题XX起,取消XX名排查对象党员身份,对XX名预备党员作出延长预备期处理,对发展党员标准不高、把关不严的XX名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进一步纯洁了党员队伍。

下载整体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保障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完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整体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保障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完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