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今电子制造企业员工离职率逐步增高问题
当今电子制造企业员工离职率逐步增高问题
当今迅速增长的新型产业-——电子代工和制造等轻工业领先我国经济主流,为大多数农民工子女解决了以往的就业难问题,80年代初期,农民工子女一般中途辍学。唯一的就业单纯是比较处于社会底层的没有任何保障的工地,土建,饭店等等基层岗位。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很多外商投资,加上劳动法的不断完善,使得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从而拉小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甚至很多乡村的经济.生活水平.精神生活都远远超过诸多城市。
农民工的就业也是大大得到了提高和完善,诸多企业对于人员聘请不再局限于往日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和知青。他们使得贫穷低俗的农民工子女也可以享受到工人的待遇,给于政府相关制定的薪酬和自己企业的福利,农民工和城里人,工人的距离逐步拉近了。
然而,为什么在当今这么好的就业环境下,员工为什么偏偏越跳槽频繁(我这里的员工指的是OEM企业的一线员工)?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可是员工为什么这样不珍惜的哪? 他们的世界不再拥有父母亲一代的艰辛生活的体验,享受的是独生,恩宠的生活抚养,他们的性格活泼,独立,自尊心强,不喜欢受人约束,受人斥责。。
而现在的企业的一线管理者往往是一些素质和文化水平不
高的人在主宰这个企业。企业只所以聘请他们做管理,大多是因为他们工龄时间长,劳动态度较好,工作责任心强。对于产品的制造和性能维修方面了如指掌。但是。。。
企业的HR往往却是忽略了这一点,他虽然拥有娴熟的工作手法,及时闭着眼睛也可以组装产品,但是他拥有的知识技能,技能和管理是不能混为一体的啊!!
一个企业的一线员工,虽然他们生活的是那么的默默无闻,甚至都会增上一句“小作业员。牛什么牛?”但是就是因为拥有这样的小小作业员才拥有了这个企业的庞大规模的啊。没有他们辛勤双手的劳动,就没有产品,美誉产品,你再牛的领导,你是什么的啊?
而下面讲到的就是今天真正话题的重点。是谁主宰员工 的离职率不断提高的哪?
是一线管理者和某部分的HR。他们才是致命的关键。对于一线管理者;
他们大都是基层一线员工提拔上去的,他们对于新入职员工夸夸奇谈,他们对于新进员工的口头禅就是“能做就做,不能做就走”,要是不信大家可以去做一个问卷调查。
再就是他们为了自己的某个方面,对于已经束缚的员工不是很舒服的厂规上再额外加上几条自己的规章,若有违反,也是严惩不怠。对于新进员工更是下马威式的接待,显现的自己是那么的高高在上,不可一世。。
现在诸多企业的宗旨大都存在一个管理上的狼族式管理
阶层,没有员工真正诉苦的地方,好多企业的投诉箱形同虚设,上面的人环环相互,没有一个能为员工说公道话的。90后渴望的是自由,公正,爱戴,呵护。。
下面就说的是HR管理。不清楚现在OEM的HR是怎么运营的,大多钞票返回派遣公司,层层剥削,员工已经是够苦命的人的了,为什么还要剥削员工资金给予派遣公司的哪?是某某在变相搞钱?还是人员紧缺漏洞较大的哪?大家现在在网路搜狐一下,到处是大型电子企业的招牌简章,人人声称企业直招,家家都说是派遣公司,为什么会这样的哪?为什么的哪?明明是很好的一家公司为什么在劳动人民的眼里他就变质了哪?
再就是企业维权方面,企业要想运营的好,首先要照顾自己的声誉不是的吗?你们就看不到遍地狼藉的损坏你们名誉的吗?你若是把那些披着羊皮的狼都铲除了,还会有今天这样的后果的吗?
还有就是名誉良知的中介和骗子。你们欺骗某些外地打工子女心里就那么的安心舒服的吗?他们有的把自己父母给予他们给予很深希望的血汗钱,给你们交付的所谓的中介费,你们却不办事,最后。。
现在的员工他们都了解,及时从这家公司离职出去,他们的大多数还是去另一家类似的公司,跳来跳去,待遇还都是差不多的,有意思吗?你浪费的是自己的青春,浪费的是企业培育你们的成本。
还有就是希望劳动法可以再健全一些就好的了。。。
总之。在我个人看来企业要想抓住这些一线员工,就要加大力度对于一层一层的枝节进行强化教育,完善员工体系。
譬如,A站在一个基层组长的角度,B站在一个新进的角度,C是一个旁观者。B在生产中不小心损坏了一个元器件,而且后果很严重,A一下子气急败坏的就说:你怎么搞的,能做吗?不能做就给我走?现在公司不缺少员工,一天几百几千人的进厂的?
本身B自己把东西弄坏,他心里相信就挺不是滋味的了,你再给他这样一句,他又是一个新进的员工,他心里能受的了的吗?现在的90后我相信百分之99.99会选择立刻走人辞职。
反过来,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教育他的哪?小B啊,你首先不必惊慌,你先站出来休息一下,找个人替你一会儿,然后你语重心长的和他交流,问问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他这样弄坏。然后你再跟他将一下公司的管理制度,相关惩罚措施,你再和他说说制定这个措施的目的,我相信他会听到心里去,会下次多加注意的不是吗?这里只是举例说明,本人尚未发现有此案例哦。。
80.90后的员工喜欢自由,无拘无束,散漫,开心,舒适,亲情般的工作环境。他们不喜欢被被人牵着鼻子走,嗯,可是说是吃软不吃硬的哦。。。
以上纯属我个人见解,有很多废话和不到之处,望大家多多包涵的,我没有中伤某某的意思的哦。
纯属我虚构的吧。呵呵。。
第二篇:员工离职率
员工离职率计算方法
离职率是企业用以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离职率的考察,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和满意情况。离职率过高,一般表明企业的员工情绪较为波动、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矛盾,企业的凝聚力下降,它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织的效率下降。但并不是说员工的离职率越低越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员工流动,可以使企业利用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制度,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创新意识。按字面理解,离职率应指员工离职的数量占“员工”的比率,也可以理解为每100个员工中有多少个员工离职,因此离职率应不超过100%。在众多的资料中,离职率通常是以某一单位时间的离职人数与正式职工平均人数之比来表示,正式职工平均人数又为单位时间期初人数与期末人数的平均值。但按这样的计算方法,就有可能出现上面的情况,即离职率超出100%,难道员工全部离职了吗?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员工真地全部离职,则按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离职率为200%,这与人们通常情况下理解的离职率是矛盾的。那离职率怎样计算才合理呢?
现假设某公司一年的前六个月中每个月的期初人数、期末人数、录用人数、离职人数如下表所示:
该公司在一月份时跳槽员工的较多,故二、三月份开始大量招聘新员工,四、五、六月份员工的变动则较为平稳。我们来讨论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来求离职率。
一月份 二月份 三月份 四月份 五月份 六月份 合计
期初人数501833475552-
录用人数33520130374
离职人数3520653170
期末人数***4-
1.将分母定义为期初数量和期末数量的平均,那么一月份的离职率为:
离职率=35/〔(50+18)/2〕×100%=103%
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离职率有可能大于或等于100%;
2.将分母定义为期初数量,那么二月份的离职率为:
离职率=20/18×100%=111%
这个结果可以解释为离职的人数为月初总人数的1.11倍,但如果用每100人中有111个人离职来解释该公司二月份的离职率显得有些牵强。
3.同样的道理,若将分母定义为期末数量,也会出现离职率超过100%的现象。如一月份的离职率: 离职率=35/18×100%=194%
4.如果将分母定义为本月累计在册人数,所谓的累计在册人数是指本月曾经在册的员工的总数,它等于月初员工数量加上本月新进员工数量,也等于月末员工数量与本月离职人员数量之和。我们以一、二月份的情况计算离职率:
a)一月份离职率=35/(50+3)×100%=35/(35+18)×100%=66%
b)二月份离职率=20/(18+35)×100%=20/(20+33)×100%=37%
因为离职率的分母为期末在职员工数量加上本期离职人数之和,它一定大于或等于本期的离职人数,故所计算的离职率总是小于或等于100%,不可能出现离职率大于100%的现象。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离职率时如果能将分子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内的离职人数,分母定义为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即该时期内的在职员工最多时的数量(离职率=离职人数/累计在册人数×100%),这样求出的离职率将更为科学。一方面应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得人们更加容易理解离职率的含义,另一方面,不论员工什么时候辞职,都可以在离职率上反映出来。因为如果有新加入公司的员工当月入职,并当月辞职的情
况,在用以上前三种方法计算的辞职率中无法表示出来,而新员工的流动往往对企业分析员工流动原因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计算半年或一年的离职率呢?半年或一年的离职率是否等于各个月的离职率的平均呢?我们还是以上述提供的数据来讨论。
方法一,以离职率等于某一时期的离职人数比上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计算,则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为:上半年离职率=70/(50+74)×100%=70/(54+70)×100%=56%
方法二,以离职率等于各个月的离职率平均来计算,则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为:
上半年离职率=(66%+37%+11%+8%+5%+2%)/6=22%
大部分的人事经理可能更喜欢第二种方法,因为它所显示的结果更为“漂亮”,然而这种方法科学吗?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离职率的含义来看,离职率所代表的是每百名员工中有多少人离职,如果以各月的离职率平均来表示则无法显示离职率所代表的意义。以该公司为例,用各月平均计算出的22%离职率代表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也即是在半年中每100个员工中只有22个员工离职,而我们知道在该公司上半年其员工的离职人数达70人,是上半年起初50人的1.4倍,因此可以明显感到22%的离职率有失偏颇。
二、若以各月平均值计算离职率将使得离职率的大小受员工离职时间的影响。如以上所示的这家公司,若将该公司一月份的离职人数和二月份的离职人数互换,即一月份为20人,二月份为35人,每月入职的人数不变,按以上方法计算可以得到一月份的离职率为38%,二月份为51%,上半年离职率平均为19%,比22%还低3个百分点。我们知道离职率反映的某一时间企业的人员流动情况,它应该是人员流动的静态的反映,它应和员工是否离职有关,而与离职的时间无关。
所以我认为月平均的方法计算离职率并不科学
离职率是以某一单位时间(如以月为单位)的离职人数,除以工资册的月初月末平均人数后乘以100%。以公式表示:
离职人数
离职率=X 100%
工资册平均人数
离职人数包括辞职、免职、解职人数,工资册上的平均人数是指月初人数加月末人数然后除以二。离职率可用来测量人力资源的稳定程度。之所以离职率常以月为单位,乃是由于如果以为单位,就要考虑季节与周期变动等因素,故较少采用。
离职率是企业用以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离职率的考察,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和满意情况。离职率过高,一般表明企业的员工情绪较为波动、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矛盾,企业的凝聚力下降,它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织的效率下降。但并不是说员工的离职率越低越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员工流动,可以使企业利用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制度,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创新意识。
[编辑]
离职率的计算
按字面理解,离职率应指员工离职的数量占“员工”的比率,也可以理解为每100个员工中有多少个员工离职,因此离职率应不超过100%。在众多的资料中,离职率通常是以某一单位时间的离职人数与正式职工平均人数之比来表示,正式职工平均人数又为单位时间期初人数与期末人数的平均值。但按这样的计算方法,就有可能出现上面的情况,即离职率超出100%,难道员工全部离职了吗?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员工真地全部离职,则按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离职率为200%,这与人们通常情况下理解的离职率是矛盾的。
现假设某公司一年的前六个月中每个月的期初人数、期末人数、录用人数、离职人数如下表所示:该公司在一月份时跳槽员工的较多,故二、三月份开始大量招聘新员工,四、五、六月份员工的变动则较为平稳。我们来讨论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来求离职率。一月份 二月份 三月份 四月份 五月份 六月份 合计
期初人数 50 18 33 47 55 52-
录用人数 3 35 20 13 0 3 74
离职人数 35 20 6 5 3 1 70
期末人数 18 33 47 55 52 54-
1、将分母定义为期初数量和期末数量的平均,那么一月份的离职率为:
离职率=35/〔(50+18)/2〕×100%=103%,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离职率有可能大于或等于100%。
2、将分母定义为期初数量,那么二月份的离职率为:离职率=20/18×100%=111%
这个结果可以解释为离职的人数为月初总人数的1.11倍,但如果用每100人中有111个人离职来解释该公司二月份的离职率显得有些牵强。
3、同样的道理,若将分母定义为期末数量,也会出现离职率超过100%的现象。如一月份的离职率:离职率=35/18×100%=194%。
4、如果将分母定义为本月累计在册人数,所谓的累计在册人数是指本月曾经在册的员工的总数,它等于月初员工数量加上本月新进员工数量,也等于月末员工数量与本月离职人员数量之和。以一、二月份的情况计算离职率:
1)一月份离职率=35/(50+3)×100%=35/(35+18)×100%=66%
2)二月份离职率=20/(18+35)×100%=20/(20+33)×100%=37%
因为离职率的分母为期末在职员工数量加上本期离职人数之和,它一定大于或等于本期的离职人数,故所计算的离职率总是小于或等于100%,不可能出现离职率大于100%的现象。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发现,在计算离职率时如果能将分子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内的离职人数,分母定义为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即该时期内的在职员工最多时的数量(离职率=离职人数/累计在册人数×100%),这样求出的离职率将更为科学。一方面应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得人们更加容易理解离职率的含义,另一方面,不论员工什么时候辞职,都可以在离职率上反映出来。因为如果有新加入公司的员工当月入职,并当月辞职的情况,在用以上前三种方法计算的辞职率中无法表示出来,而新员工的流动往往对企业分析员工流动原因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计算半年或一年的离职率呢?半年或一年的离职率是否等于各个月的离职率的平均呢?还是以上述提供的数据来讨论。
方法一,以离职率等于某一时期的离职人数比上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计算,则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为: 上半年离职率=70/(50+74)×100%=70/(54+70)×100%=56%
方法二,以离职率等于各个月的离职率平均来计算,则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为:上半年离职率=
(66%+37%+11%+8%+5%+2%)/6=22%
大部分的人事经理可能更喜欢第二种方法,因为它所显示的结果更为“漂亮”,然而这种方法科学吗?从两方面来分析:
1、从离职率的含义来看,离职率所代表的是每百名员工中有多少人离职,如果以各月的离职率平均来表示则无法显示离职率所代表的意义。以该公司为例,用各月平均计算出的22%离职率代表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也即是在半年中每100个员工中只有22个员工离职,而我们知道在该公司上半年其员工的离职人数达70人,是上半年起初50人的1.4倍,因此可以明显感到22%的离职率有失偏颇。
2、若以各月平均值计算离职率将使得离职率的大小受员工离职时间的影响。如以上所示的这家公司,若将该公司一月份的离职人数和二月份的离职人数互换,即一月份为20人,二月份为35人,每月入职的人数不变,按以上方法计算可以得到一月份的离职率为38%,二月份为51%,上半年离职率平均为19%,比22%还低3个百分点。我们知道离职率反映的某一时间企业的人员流动情况,它应该是人员流动的静态的反映,它应和员工是否离职有关,而与离职的时间无关。
第三篇:员工离职率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实习课题报告
兴龙80、90后员工职业稳定性的研究
摘要: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即将来临,人才需求日益个性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变化越来越快的背景下,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必将日益提高,各个企业争夺人才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更加注重降低离职率,稳定员工队伍。因此,如何稳定员工队伍,降低离职率,就成为了企业急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以兴龙工业集团80、90后的员工职业稳定性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首先对员工职业稳定性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兴龙工业集团80、90后的员工职业稳定性的状况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访谈法对在职员工进行调查,以及对离职员工档案的整理与统计,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得出80、90后员工职业稳定性的水平以及影响员工职业稳定性的关键指标因素。实证研究表明,此方法是研究员工稳定性的一种有效方法,为兴龙工业集团提高顾客满意度80、90后员工职业稳定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 员工稳定性组织认同员工稳定性指标体系员工稳定性水平
一、员工稳定性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激烈竞争和组织变革,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组织中的人员组织唯一的可持续发展优势。研究发现,认同组织的员工更倾向于从组织整体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会与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并且组织的认同都是针对特定组织而产生,具有难以模仿的特性,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如何加强员工的组织认同,提高员工职业稳定性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强员工的组织认同,提高员工职业稳定性经营管理新理念在经济发达国家首先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自此以来,员工稳定性战略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司开始推行。为了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需要将员工稳定性作为最高竞争优势的来源,强调提高员工职业稳定性的重要性,强化企业与员工的关系管理。员工队伍稳的战略是全过程管理,需要将员工稳定性的思想贯穿在从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到控制等的所有环节。
目前,员工队伍稳定性的理念已经成为世界上众多优秀公司的经营理念。例如,通用电气对员工的承诺:员工的队伍的稳定就是通用电气的最大成功。该承诺体现了通用电气以员工队伍稳定性为焦点,根据员工需求进行全方位激励与管理,帮助通用电气提升在人才竞争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加拿大北电网络在“留人才、重发展”的理念下,把员工的职业发展渗透到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促进了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提高了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统计资料表明:员工流失会增加企业各方面的成本,如:招聘成本、培训成本、人员总缺成本及行业成本等。替换一名员工的成本至少相当于其全年工资收入的30%,对技能紧缺的岗位,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要相当于其全年工资收入的1.5倍。由此表明,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不是其资产,而是在公司工作的员工,是他们头脑里所有的想法和他们工作的能力。在
1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企业唯一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其实就是一群以工作为乐的高素质的80、90后员工,而获得并留住这些员工,最终以激发他们工作热忱靠的只能是“员工第一”的理念。员工第一才能使企业、员工与市场三赢。
适者生存,入世之后,“慢兔”、“懒兔”、“病兔”,最先被“狼”吃掉。不引入先进理念,中国企业无法“与狼共舞”。然而,如今现在企业都认识到“员工队伍稳定性”的重要性,但困惑的是员工稳定性提高了,成本也上升了,而利润却减少了。面对种种困惑,企业要学会“管理独特主张”,要以员工满意赢得员工忠诚。引进新理念,以岗前咨询、岗中支持、岗后培训三阶段全程控制管理替代“离职”询问工作;将简单的“利用员工劳动”的交易行为变为“帮助员工发展”的增值管理过程;把握以人为本,坚持按员工的天然需求,要,就拼命多给,给足;不要,一点不给。要想在人才市场图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别无选择地“小心翼翼”为员工,“尽心尽力”为员工,“全心全意”为员工。
正是由于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企业应向员工提供超过其期望的“员工价值”,使员工在工作环境的体验中都能获得满意。每次的满意都会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使企业能够提高核心竞争力,获得长期的盈力与发展。
本文的研究将侧重于中秦兴龙工业集团的80、90后员工职业稳定性的调查研究,希望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研究结论,提供一些建议给经营者。主要研究目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l、研究员工所关注的工作环境、发展机会等诸多要素,分析影响员工稳定性的关键要素,作为提升员工稳定性的基础;
2、利用统计技术,寻找和兴龙工业集团所提供的各项福利待遇与员工期望值之间的差距,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本次研究的意义如下:
从目前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和效果来看,开展员工队伍稳定性研究对改善企业产品、管理质量和经营业绩,保证企业的差异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本文运用员工稳定性理论,建立公司员工职业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稳定性评价方程模型,生成员工稳定性指数。这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2)建立一个系统的稳定性测评体系,定期调查员工忠诚度,通过数据的分析提早对员工需求进行了解分析,将为公司进行管理改进与内部运作改进提供一定的依据,建立自己的员工团队管理体系,加强员工组织认同意识,为员工忠诚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企业更好地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增强竞争力和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对改善企业的管理有着现实意义。
3)通过对员工忠诚度调查的分析,使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把所有的各个被割裂开来的战略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立全新的员工职业稳定性战略,利于企业制定方针目标,对企业的经营计划有重要作用。
4)实施员工职业稳定性的战略,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立,提高企业的信誉,有利于实
现企业目标利润,这对企业增加收益有必要作用。
5)通过分析员工忠诚度调查数据,能够使企业了解市场及其变化的水平,可以得知员工价值观念的转变,现有福利待遇的内涵已难以令员工满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出更能使员工满意的策略,进一步提高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6)建立稳定的员工队伍,促进企业建立知识、技术库,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创造出更多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满足员工的需求能力,使企业持续向前发展。
二、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与整理的数据结果
通过对80、90后的在职员工的调查以及80、90后离职员工档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得到中秦兴龙工业集团2012年1—6月员工离职率总值是37%以上,其中80、90后离职员工大概占83%。分析其离职的原因得出以下数据结果,如下图所示:
2012年1-6月员工离职原因情况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目前公司员工的离职率仍然很高,员工对企业忠诚度不高的原因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大方面:
(一)外部市场的作用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也是具有流动性的市场资源要素,各个企业都将以自己的方式来吸引人才,如果供需失衡,比如人才供不应求,那么非常的价格或者条件就会在人力市场上出现,这对于企业内部员工来说就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原有的稳态平衡可能就会被打破,从而造成员工的流失。另外个人创业门槛的降低,也使得许多有抱负的员工选择离开公司,自立门户。
(二)80、90后这个张扬的新一代的个性作用力。这代人大多叛逆心较强,比较注重个性,追求精神上的东西比物质上的要多,在选择工作时他们更倾向于兴趣所在,注重公司或
同事对他们的尊重,其次是公司及个人的发展状况。单一的提高薪资待遇往往只能暂时留住人,而不是长久之际。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灌输公司的文化与价值观,应该帮助他们规划好明确的职业目标而不是单一的让其工作,帮助他们成长起来!
(三)企业的问题。企业现有的管理方式和教育理念不能满足80、90后员工的真实需求。企业招聘时盲目聘用,使得80、90后员工的能力兴趣与岗位不匹配;陈旧的管理方式不能够使他们看到公司及个人未来的发展前途;继续教育培养以及职业规划不清晰,升职机遇少使其前途渺茫,没有成就感;缺乏标准的制度,随意处罚员工,薪酬分配的不合理使其心理压力大,厌倦工作;工作强度的过大使其难以承受。
(四)80、90后员工的个人问题。他们闻不到芫荽散发的脉脉香气,取而代之的是汽车尾气,但他们有供自己任意驰骋的网络原野。他们既拥有巨大的消费能力和欲望,又具备如同美国西进运动中依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创业精神,接受比前辈们更为良好的教育。他们反感训斥、推卸责任、玩弄权谋的管理者,他们需要尊重、关怀和真诚。他们宁愿失业,也不愿容忍自己的价值被忽略,80、90后员工有很强的自尊心,而且一碰就可能导致彼此关系僵化甚至离职。由于他们张扬的个性,往往其自身还存在着不能吃苦、眼高手低、合作性差等等缺点。
三、结论与对策
(一)在人际关系上,有1%以上的员工对工业集团感到不满意。兴龙工业集团的管理人员应该重视从上到下加强重视员工意见和建议的理念,只有从思想里给予重视,才能在处理员工抱怨时有良好的态度,对其反应迅速,使员工满意。用友善的态度定期与下级交流作为日常工作部分,鼓励同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并提供方便,为其工作环境营造信任的、愉快的人际沟通氛围。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和员工进行沟通,可以关心,可以问候,可以鼓励,也可以娱乐。这样不但能够达到工作之余的放松,还可以加深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感情,让80、90后员工融入团队,调动他们的热情。
(二)80、90后员工离职率很高的原因还有家庭因素,特别地,有22%的员工因为家庭原因而离职,他们需要照顾家人,照顾家业等。为此,企业应该建立关怀的、友善的、包容的多元化企业文化。管理方式更加人性化,在信任的基础上制定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通过强有力的引导和沟通,让员工对企业的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逐步认同,增强他们的组织认同感。在这些基础上,对其家属给予一定的关心和慰问,让他们有归属感,体会到“你的家人就是我的家人”,进而为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另谋发展也导致了80、90后员工离职率很大。18%的员工对企业的提升的空间不是很满意,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尽可能提供平台让他们发挥才能。因为80、90后的员工大多是以自我的价值或标准来衡量一个事情是否值得去做,一个规则是否值得去遵守,并且将自我的价值标准加给别人,通过社会规则等外力的约束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顺便促进群体价值的实现。为此,企业可以建立岗位轮换机制,使人才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对在本职岗位中有不俗表现、能力已超越本岗位要求的员工,但暂时还没有更高级别岗位空缺时,可对员工予以轮岗,以新岗位,新工作,新挑战,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岗位轮换可鼓励人才在企业内部学习更多管理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为胜任更高层次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企业还可以给予员工一定的职业发展辅导,通过职业发展通道设计,通过对员工实施针对性培训,使员工有求进步、求发展的想法,这样员工在公司更能乐业、敬业、稳定。
(四)80、90后员工离职原因还包括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的不适应,有45%员工表示离职是因为对公司的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强度不适应。为此,企业应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虽说80、90后员工主要注重精神生活上的享受,但是面对生活的压力,有竞争力的薪酬对留下人才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企业的薪酬设计不仅要做到内部公正公平,更要做到外部竞争有力。要对人才的加盟和留下有足够大的吸引力。同时福利的设计要多种多样,灵活的进行福利分配,就不仅能激励员工,更能稳定员工安心工作。员工有了安全感,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充分发挥潜能,做到人尽其才;对于企业内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要注重激励人才的创造性,可考虑增设股份、分红等形式,与公司整体利益绑定,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以留住核心人才。
(五)在本次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资料与数据显示出,对大多数80、90后员工而言,忠诚度仍然是组织发展的关键。企业应当完善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树立全员的职工满意观念,建立保证员工第一的管理机制,真正把握并有效满足员工需求,加强员工组织认同感。对于企业来讲,在招聘的环节应当慎重选择,尽可能提供与兴趣才能相关的岗位,而不是为了学历而学历;入职环节,大胆使用,发挥其才能;培训阶段,了解员工职业阶段需求,提供相应的培训,并且根据其工作能力充分授权,为其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发展阶段,引导员工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高度统一。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得人才者得天下。企业唯一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其实就是一群以工作为乐的高素质的80、90后员工,而获得并留住这些员工,最终以激发他们工作热忱靠的只能是“员工第一”的理念。员工第一才能使企业、员工与市场三赢。谨以此文,抛砖引玉,期望能帮助企业思考真正的留人之道,真正设计留人之策,引导和激励80、90后,使其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篇:企业离职率
制造业平均离职率最高,达到23.4%
企业规模越大,离职率越低
离职员工中,一半员工工作时间不足一年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近日发布了《正略钧策2010员工离职与招聘调研报告》。调研显示,受政府4万亿投资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影响,经济复苏势头强劲,企业业务发展迅猛,达到并超过危机前水平,企业招聘力度不断加大,人才市场趋于活跃,员工流动性提高。
中国企业员工平均离职率8.55%
中国企业员工平均离职率=调研企业离职总人数/(调研企业期初人数+招聘人数)
中国企业平均离职率能够反映中国员工整体稳定性状态,报告显示,2009年3月——2010年2月期间中国企业员工平均离职率为8.55%。
离职率是考察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反应了人力资源流动情况,通过考察离职率可以了解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企业采取的人力资源策略。离职率过高,说明企业内部凝聚力下降、员工发展通道受限或薪酬给付水平过低,员工离职过高会导致人力资源成本(招聘成本、培训成本、机会成本)大幅增加,组织效率降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形成不利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离职率也并非越低越好,一定程度的离职率可以使企业保持适合的员工流动,利用合理的人才竞争制度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创新意识。
制造业平均离职率最高,达到23.4%
制造业经历了出口订单减少,企业开工不足到出口强劲反弹的剧烈转变,企业HR开足马力招兵买马,招聘会、老员工推荐和劳务派遣一个都不能少,而与此同时,员工也在这个时机重新进行职业选择,让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备受煎熬,新招的人还没有到岗,又有老员工离职了,制造业离职率达到23.4%,其中华南地区的离职率要大于市场平均水平,有的企业离职率高达40-50%。
企业规模越大,离职率越低
调研显示:随着企业规模增大,员工离职率在降低,特别是规模超过10000人的企业,其总离职率只有1.3%,远远低于其他规模企业13.8—19.8%的离职率,显示出过万员工企业在保留人才方面有极强的优势,人工离职成本将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企业可以拿成更多的精力打造自己的核心实力,而非重复招聘—培训—上岗—离职的死循环。
离职员工中,一半员工工作时间不足一年
离职员工中,有50.57%的员工工作时间不足一年。制造业有65.05%离职员工的工作时间不足一年,在各行业中排名最高,房地产业有38.52%离职员工工作时间不足一年,在各行业中排globrand.com名最低。工作不足一年就离职,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员工都没有太多的好处,对员工来说,一年时间不足以完全了解企业,也不能完全掌握一门技术或技能,对企业来说,招聘的压力非常大,新来的员工还没有完全适应环境就开始离职了,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陷入事务性的招聘工作而不能自拔。
解决之道:满足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
要想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找到离职原因的关键所在,以及员工最直接的需求。
薪资待遇普遍偏低成为影响招聘与保留他们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调整薪资结构,让员工真正明白企业支付给他们的总薪酬,其中包括了各种津贴、奖金、以及各种保险、培训等福利,不应该只聚焦于基本工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提高员工薪水的同时,更多地提高员工的工作量与工作时间。这样的做法只能激化劳资双方的矛盾。我们一直再说,薪资的制定既要具有外部-全球品牌网-竞争力,又能保证内部公平性。尽管现在仍然不能做到“同工同酬”,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大程度上减低此方面对员工心理上造成的不平感。
在满足基层员工生存与安全的前提之下,如何满足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是人事经理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如何在基层员工进入公司就为其设计好晋升通道,让其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可以有效降低员工的离职率。
适当培养与提拔基层员工,可以让员工明确自己奋斗的方向。员工有了主人翁精神后,会产生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工作效率和离职率会明显地降低。这样,我们便能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团队。(正略钧策商业数据中心供稿)
本文作者系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该文章已发表在《职业》2010年8月刊上
订阅哈佛商业评论
订阅人力资本管理
订阅商业评论
市场营销解决方案
在线支付
首 页知识库工具箱劳动法视频论坛原创推荐新闻商业读书企业专栏职场HR Insight管理百科高端访谈卓越会中国人力资本论坛SHRE
劳动力管理
人才测评
eHR
外包
eLearning
HR人才招聘
企业年金
HR服务机构品牌榜单与白皮书
开放课程
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观察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指南
首页 » 新闻
2012中国企业员工薪酬平均增长9.1% 离职率达18.9%
2012-12-20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字体
近日,全球著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怡安翰威特在北京举办2012全国人力资本情报研究结果分享会,权威发布中国行业薪酬风向性指标及人力资源发展趋势。此次调研共涉及房地产、金融、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科技、汽车、消费品、零售,化工,物流、制造等十余个重点行业,覆盖北上广深及主要二三线城市共计4000余家外资企业及充分市场竞争的本地企业。
全国平均薪资水平与离职率呈双高增长趋势
怡安翰威特数据显示,2012全国平均薪酬和离职率均保持高增长趋势,分别为9.1%和18.9%。四个一类城市的制造业平均薪酬增长从高到低依次为广州(10.1%),上海(9.8%),北京(9.8%),深圳(8.9%),非制造业平均薪酬增长从高到低依次为北京(9.5%),上海(9.3%),广州(9.1%),深圳(8.9%)。
二、三线城市的薪资增长幅度和离职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陆的人才红利正渐渐缩短与沿海投资热区的差距。以人才抢夺最为激烈的一线工人为例,其薪资水平在内陆二、三线城市与沿海二线城市的差距已经缩小到5%之内。
此次调研同样涉及比较敏感的房地产行业。该行业整体薪酬水平依然保持较高增长,为7.9%,与调控前的2009和2010年略有下降,预计2013年该增长将会继续有所放缓。2012年,仅以上海地区为例,新增岗位最多的职位是“招商运营”,增幅高达42%。这源于住宅地产调控未见松动,因此房地产行业公司纷纷往商业房产发展转型。可以预期,2013年这类职能需求依然旺盛。
二三线城市人才红利收紧,人力资源风险指数大幅上扬
二三线城市传统的人才红利已经被高水平的薪资增长和离职率迅速稀释,人力资源风险不断上涨。以重庆和南京为例,2012年员工主动离职率高达22.3%和19.4%,而统一统计口径的数据在2006年仅为9.6%和7.3%。另一工业重镇武汉,由于教育资源丰富,也成为诸多企业内迁所推崇的投资热点地区。但是随着人才争夺愈演愈烈,离职率已经从2004年的9.4%攀升至了现在的14.2%。如此高的离职率,导致企业招聘和培训成本居高不下,人才供给链停滞,给当地企业带来诸多新的课题。
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张宏表示:“沿海城市的生活成本推高薪资水平,使得大量制造研发基地内迁至内陆,造成人才供给缺口。人才池大小不变的基础上,企业人才抢夺激烈,直接导致薪酬溢价和高人员流动情况。但是从企业节省人员成本,以及从战略上更靠近各类合作伙伴并整合供应链的角度上来看,内迁是大势所在。在企业内迁时,可以更多考虑组织结构优化以平衡薪酬给付。”
高离职率困扰内需拉动型行业
此次调研显示,内需拉动型行业,如零售和快速消费品,普遍都遭受着高离职率的困扰:零售(31%),高科技制造(26.6%),快速消费品(19.5%)和医疗保健行业(19.2%)。与高离职率成正比的是高薪资涨幅,依次为9.1%,9.6%,9.65%和9.5%。
怡安翰威特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张宏表示:“薪酬一直是行业的晴雨表。从这些数字中我们也明显看到,这四个行业处于产业升级带来的人力资源市场结构调整的风口浪尖:零售行业正面临着销售渠道变革的岔口,网络时代的消费习惯,迫使各大传统零售企业思考拓宽网上销售渠道,人才转型迫在眉睫;高科技制造也在经历产业升级之痛,从低附加值的代工发展,到有自主产权的产品制造,带来了高质量人才的争夺战,战线自产品研发、包装延伸到了有技术能力的一线工人;快消品历来是对价格成本尤为敏感的行业,其原材料价格飞涨而产品售价调整幅度不明显,更让该行业注重其人员生产力的提升,并且对了解市场需求的人才有更高的渴望;医疗保健行业一直被誉为中国最热的行业之一,从今年的调研结果来看,这一趋势在近几年内仍然不会改变。该行业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正在重组行业结构和销售策略,越来越多的内外资合力,销售渠道下沉到二、三线城市,销售手段的升级,以及产品研发本土化都势必带来新一轮的人才竞争。”
80后已构成人才市场主力军,员工需求继续呈现多元化 2012年全国人力资本情报研究也发现,多年来一直被誉为职场新军的80后已经成为当前人才市场的绝对主力人群。与2007年相比,80后员工在企业所占比例几乎以40%左右的速度迅速增长,目前行业平均人数占比已超过65%。在某些行业与职能部门,如高科技制造行业生产部门,其人数占比已高达80%。而另一新生代90后也正在成长为另一大职场群体。对于企业来说,员工年龄结构的多元化,也带来了更多的员工需求。选取正确的沟通方式和激励方式,提升这一人群的敬业度来达成绩效优化是管理者无可避免的课题。对中国人力资本市场发展趋势,张宏总结道:“由于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发展阶段,对于行业的影响也体现在销售幅度增长的放缓。例如一直保持销售高增长的医疗保健行业,2012年的销售增幅已较2009年下调了5个百分点。但是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脚步不会停止,在人才成本持续增高这一现象短时不可逆的情况下,生产效率的提升成为企业唯一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第五篇:如何计算员工离职率
如何计算员工离职率
有三种计算方法
度量1:离职率=期间内离职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100%
度量2:离职率=期间内离职人数/预算员工人数×100%
度量3:离职率=期间内离职人数/期初人数×100%
度量1选取了期初人数和期末人数的平均值作为样本,默认该平均值是企业期间内人力资源管理所面对的平均被管理人数,其离职率相应用来衡量期间内离职管理的效果。这种离职率较为适用于人力保持稳定或者稳定增长的企业在中短期(半年,季度,月)衡量离职率。但是,由于企业在一个完整存在离职的淡季和旺季,运用该离职率公式计算离职率存在期初和期末都位于内同一时间点,样本无法准确衡量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数目。例如,如果期初和期末都位于1月份(离职淡季末期),会造成样本的高估,进而离职率被低估;如果期初和期末都位于7月份(离职旺季末期),会造成样本的低估,进而离职率被高估。
度量2选取了预算员工人数作为样本,它主要应用于对离职率的衡量。因为预算员工人数是企业对人力维持的目标,所以它代表本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管理样本,其比率表示员工离职造成对目标的偏离程度。同时,预算员工人数不受月份影响,不存在度量2高估或低估的情况。由于样本的标准化,它往往被用来对集团内各企业离职率的比较。
度量3选取了期初人数作为样本,它多用于对短期(月)离职率的分析。在一个月内,新入职的人员尚处于入职考察期,一般并不会离职,离职人员往往是月初已经在职的员工,后者也是人力资源的实际管理样本。对短期计算离职率采用这种方法会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这种离职率通常用于对月度离职率的趋势进行分析。
这三种方法的离职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衡量离职率以及离职重置成本。离职率的计算方式是离职分析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了它的计算逻辑、考察特点和不足,才能进入更深一步的离职分析。
用那种计算方式,取决与你公司想得到那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