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

时间:2019-05-13 07:4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

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

构建和谐社会 创建美好家园

和谐社会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时期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执政理念,它作为党和政府新的执政理念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和本质的深刻阐释,它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谐三重关系。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我们每一个基层社区都是和谐的,都按和谐社会的要求做到了,我们整个国家的和谐才可以达到。如果我们基层的细胞不和谐,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国家就不可能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构建和谐社区作为重要切入点。

一、以“邻里节”为载体,构建和谐社区

在许多现代化社区里,严密的防盗门和自身的心理防线使“社会人”变成了“个体人”,传统的“老街坊”关系渐成历史,邻里之间虽然仅有一墙之隔,却互不相识。然而,人们心中是渴望交流,向往参与的。去年,长沙市某社区举行了首届“邻里节”,千余居民走出小家庭,融入了大社会,以“同一个屋檐下”为主题,吃瓜子拉家常、下象棋打纸牌、赛唱歌比书法。像这样老少欢笑、邻里欢洽的场景,在人们的记忆里已是很遥远的事了。东家有事西家助,一人有难众邻帮,这曾经是中国乡村和市民社会的一个优良传统。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物质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疏远了;家居近了,邻里之间的往来却越来越少了。

常识告诉我们,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由一个互助、互信的群体组成的社会,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反之,人数再多也只不过是散沙一盘。这些年来,我们的居住条件在一年年地改善,我们的街区一天比一天靓丽,但我们的“牢骚”也越来越多:想串门找不着邻

居,想聊天找不到听众,想倾诉找不到朋友,想娱乐找不到伙伴 „„ 凡此种种,邻里之间空间距离不到两米,而心灵距离却远如参商。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毫无疑问,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定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目标。“和谐社会”虽然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但打造良好社区无疑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二、营造良好环境,努力构建和谐社区

如何建立和谐社区,使社区真正成为现代人的“心灵家园”?和首先要有共同体的感觉。

一个和谐的社区应具备四方面的条件:

首先,要有社区归属感。虽然社区规模可大可小,社区居民可能过去并没有往来,但彼此交汇到一起,就会产生社区归属感;第二,各种人群之间应有相对固定的沟通方式,比如老人活动中心、社区俱乐部,公共的机构如医院、学校等;第三,各种人群之间难免有个体的差异性,社区居民在对待差异时要有宽容的心态,承认人和人的不同及彼此家庭生活方式的不同,应彼此互相尊重;第四,出现冲突时要寻求文明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暴力或其它方式。

笔者所在公司坚持以“诚信创业,和谐发展”为主旋律,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首先,注重与各相关主体(政府、开发商、业主)的协调与配合,实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其次,为了夯实和谐的基础,长兴物业多年来始终如一,苦练内功,提供规范化、人性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为了各小区的优美环境,公司成立了专业的绿化和保洁分公司,为美化环境提供了质量保证。这里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各种雕塑、小景、喷泉镶嵌于绿地草坪之中,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既营造了和谐安定的社区环境,培育了居民的参与意识;又营造了健康有序的民主环境,培育了居民的自治意识。多年来,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长兴物业在工作上取得了可喜成果,从而使和谐社区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

三、消除差异,促进融合,达到和谐

“幸福、安全、人性的发展、拥有平等的权利”是和谐社区追求的四大目标。同时,和谐社区必须同时遵循五大原则,即交往的机会最大、联系的费用最省、安全性最优、人与其它要素间的关系最优,以及由此产生的最佳整体环境。和谐社区应该实现三个层次的和谐:一是社区与城市、社会的关系和谐;二是居住人群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无论是对内对外,和谐社区都应该能够交融共通,成为和谐城市、和谐社会的有序部件。

凭借规范化的管理、专业化的服务,笔者公司坚持以“诚信创业,和谐发展”的企业精神,秉承“服务至上、规范管理、力求完美、保质增效”的宗旨。多年来公司上下从来没有放松过探索的脚步,为规范内部管理,使之与国际化管理水平接轨,在提供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中,不断挖掘物业服务的内涵,不断规范物业服务流程,并导入 ISO9001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使我们的服务品质不断得到提升,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在创造和谐社区的过程中,社区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社区文化应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社区的“硬”文化,指的是物质的可见形式形成的外在表现,即建筑、环境和配套设施的整体水平和艺术水准。从建筑美学观点来看,和谐就是要合理、合适,和谐社区的建筑应该能给人以“亲和的,温馨的,自然的,放松的”视觉心理感受,不能孤立地追求外在表象,要把建筑放到环境中去,实现建筑与环境、自然的和谐共生。而相对应的社区精神文化就是社区的“软”文化,是指建立在和睦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上的,人们共同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内在精神。社区“硬”文化是“软”文化的载体。

为了升华和谐的境界,笔者所在公司积极主动开展社区文化生活,每年都在小区内组织居民春节联欢会、庆祝“六一”儿童节、圣诞节猜谜等活动,物业与业主同台歌舞,共同构建美好快乐家园,真正实现和谐发展,双赢共进的良好局面。

有些城区、街道在构成上较为复杂,既有国际化金融贸易区,又有高、中档住宅区,还有老工房住宅区等。物业管理公司应针对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的社区建设思路,理念上以“建设共同家园”为目标,方法上以“坚持分类指导”来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措施上以“消除差异,促进融合”为着力点开展社区工作,使社区始终保持凝聚力不断增强、形态持续完善、利益趋于整合、和谐逐渐增进的发展状态。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社区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纵深发展。社区时代,正以一种“更开放”的姿态向我们走来。厌倦了在都市的单打独斗,尔虞我诈,渴望温情的都市人将乐于看见这样的场景:社区里不管是比较富裕的居民,还是贫困家庭或是老弱病残,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奉献爱心,邻居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各方齐心合力,城市的大小社区将成为合作、关心、精神生活和智慧创造的“蓄水池”。

从创建和谐社会到构建和谐社区,其实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近,甚至可以说息息相关,因为社区是我们活动的重要场所。只有将和谐社区建设好了,才能极大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创建

和谐文化的构建、和谐社会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健康稳定的社会,而高校图书馆恰恰承担着社会成员在其成长的关键时期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重任。高校图书馆必须营造合乎人性的环境,同时在新时期的管理理念也必须更人性化,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际之间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智力支持,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使整个社会不断进步。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美好家园

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美好家园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公正正义的和谐社会作为着力点。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转轨,使得中国社会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以往相对单一的社会结构正向相对多元的社会结构演进。原来国家对资源进行全面垄断(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已经明显弱化);由于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农村中的总体性组织已不复存在(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分散经营、农村中经济活动的专门化及职业和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撤社建乡);城市中,在单位制不断弱化的同时,所谓的体制外的活动大量出现,原有的户籍制和人事制度已明显松弛,跨地区的社会流

动使城市中的移民大量出现;党政、政企职能分化,制定政策自上而下(政企分开使企业逐步脱离政府的监护与干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则使其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社会阶层结构中出现了更多的、新的利益群体;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都拉大了;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多元化,压力很大;人口老龄化。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另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大量出现了,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而解决这些矛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俗语说:“家和万事兴,和谐兴中华!”多元化的社会要求我们必须从法律、制度、机制等方面提供其平等竞争和合作共赢的制度平台和机制平台,即构建和谐社会。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

社会建设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布局中地位重要。我们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历来重视改善民生,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现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所谓“民生”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党政机关服务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取决于社会事业的发展,比如教育、文化、卫生、就业、住房、尤其是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快速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20多年来,以社会转型形式出现的社会巨大变化,不管是利益格局、社会关系、次级制度的变化,还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承受能力等等的变化,都表明,一方面,上述各个社会领域都得到的不同程度的优化,另一方面,又引发了、出现了大量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一方面,20多年的进步和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举世瞩目,全球公认,与此同时,也付出了种种代价,一些代价还非常沉重。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以我们国家的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为背景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过程,那么我们在主观上必须自觉地树立这样的深层理念,并在行动上自觉地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缩社会代价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浪潮已经波及全球。当今世界,和平是发展的主流。人类的文明在不断取代邪恶与战争,人们向往民主自由、和睦相处,反对战争建立一个和谐世界已经是世界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社会主义和谐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积极构建和谐世界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 共创美好家园

构建和谐社会 共创美好家园

摘要: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重大战略举措。他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和谐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发展

正文:在中国思想史上,从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反映了中国先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如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的提出符合人民愿望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曾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

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这个国家则进入了矛盾凸显期,由于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发展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而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以,为了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青少年应该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关注世界的共同问题,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在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党所主张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仅靠GDP的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所向往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因此,各级党委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按照 “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要坚决克服一些地方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无所作为的倾向,要切实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同共进。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改革,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性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下谋求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始终做到“活而不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避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要自觉把社会和谐作为稳定工作的最高目标,坚持以和谐指导稳定工作,以和谐检验稳定工作,切实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根支柱。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干部特权、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十分不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各个地方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财政、信贷、就业、扶贫开发、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目前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用着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体制,这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要求,坚决克服一切恩赐思想和包办代替的做法,在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各类群众代表会议等,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

五是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既要发挥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组织优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政治优势,更要注意创新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建立一套确保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长效机制。一些地方之所以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干群关系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对群众冷暖漠然视之、不闻不问,致使群众有苦无处诉、有理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有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推诿扯皮,久拖不决,致使小事拖大、矛盾激化;有的办关系案、人情案,甚至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引起民愤;有的动辄使用专政工具压制普通上访群众,引起群众不满。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群众工作机制僵化,缺少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有效办法。各级党委政府都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工作

重点放在建立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上,逐步建立顺畅的民意沟通机制、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便民利民的服务机制、公正的司法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和谐社会,人人共享;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我们既是和谐社会社会这首优美乐章的享受者,更是演奏者。只要既着眼长远,又立足现在,人人有责任、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能早日变为美好的现实!为之努力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

2、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

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家园

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家园

——党的十七大报告辅导讲座

思想政治教研室 佟艳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一个美丽的词语,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意境。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从孔子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的观点,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从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方案,到康有为描绘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状态;从孙中山“大同世界”的理想,到毛泽东“环球同此凉热”的志向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

在几千年悠悠华夏历史长河中,追求和谐社会早已成为人类的美好夙愿。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关注和了解的时事内容。为更好地引导广大同学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方面的知识内容,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受院团委的委托,我为同学们做了这次讲座。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生活》。本专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人类追求和谐美德美好传统的扬弃与超越,是对现实中国与世界经验教训的批判与反思,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与再总结。中国正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期,各种矛盾日益凸现;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正在给我们的应对能力提出挑战;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需要继续巩固。

(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1、是多元社会发展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从一元化社会走向多元化社会。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多元化、获得的利益多元化、文化发展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等。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转轨,使得中国社会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以往相对单一的社会结构正向相对多元的社会结构演进。原来国家对资源进行全面垄断(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已经明显弱化);由于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农村中的总体性组织已不复存在(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分散经营、农村中经济活动的专门化及职业和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撤社建乡);城市中,在单位制不断弱化的同时,所谓的体制外的活动大量出现,原有的户籍制和人事制度已明显松弛,跨地区的社会流动使城市中的移民大量出现;党政、政企职能分化,制定政策自上而下(政企分开使企业逐步脱离政府的监护与干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则使其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社会阶层结构中出现了更多的、新的利益群体;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都拉大了;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多元化,压力很大;人口老龄化。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另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大量出现了,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而解决这些矛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俗语说:“家和万事兴,和谐兴中华!”多元化的社会要求我们必须从法律、制度、机制等方面提供其平等竞争和合作共赢的制度平台和机制平台,即构建和谐社会。

2、平稳度过社会发展“高风险期”的需要

谁都不可以否认我国经济已经和正在创造一个神话,我国的GDP每年以两位数字的速度增长。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

(1)社会不公

社会不公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矛盾越来越突出,譬如,分配不公是中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不劳而获及少劳多获,是社会痛恨的分配不公;多劳少获,甚至劳而不获,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农民工);同劳不同获,是使人感到无奈的社会不公。其他的社会不公,如起点不公、机会不公、对待不公、规则不公、结果不公等,影响了社会不同群体对制度正义的信心。

(2)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紧张,已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重要根源

现在,我们主张要创建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但是,现在的社会并不很和谐,尤其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以高投放、高耗费、高污染为支撑的经济快速

发展,已使我国的环境、生态、资源和能源四大要素出现空前危机。对待环境与生态,法学家的思维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如果我们拥有的是继承权,是资源、环境等的所有者,就会觉得有权使用它、破坏它;如果认为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我们就是债务人,无权毁坏生态、资源和环境。借物要还,我们应将现有的一切完好无损地交给子孙。

全国各地都在刮沙尘暴。刮沙尘暴时,天灰蒙蒙的,黄沙满天,尘土飞扬。人们走路时,经常会双眼迷蒙,看不清东西。衣服、裤子上也会粘满了尘土。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是极大。有些人误以为沙尘暴属于自然现象,其实原因并不是这样。归根到底,制造沙尘暴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人类破坏环境,不保护植被,使土壤松化。风属于自然现象,人类是管不了的,人类能管的就是植被和土壤。我们要尽力去使土壤在刮风时不被风刮到天上,所以我们就要多种些植被,以防风沙。首先种植树木。但是,一颗小树长成大树是很不容易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让一颗小树长成大树是需要十年时间的。所以在大家多种树木的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爱护树木。(不要破坏树木)

(3)社会规范失效

社会规范失效使人无法预测行为后果,正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规范体系,处在基础地位的是道德规范,而道德规范的基础是诚信。制度的诚信是最重要的诚信。如果全社会都在造假,则说明制度诚信有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的法律规范目前还未完全建立起应有的至上权威,有法不依、违法不纠现象,使法律规范处于无效状态。这会加剧社会的不可测和不稳定。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需要

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

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键在党。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使得社会主义事业暂时遭受挫折。苏联共产党脱离人民,不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导致国家的解体。中国共产党必须引以为戒,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巩固执政根基,给人民以幸福和安康。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不言而喻存在方方面面的腐败问题,人民深恶痛绝。如;吏治腐败,使有德行且有才能的年轻人丧失发展的空间;司法腐败,使社会丧失公正存在的空间;学术和教育腐败,使真理丧失存在的空间。如何用民主的制度、法治的方式及实行自下而上的预防和遏制腐败的体制,将腐败降至最低限度,防止局部腐败演化为社会腐败。腐败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会牺牲掉甚至是吃掉改革的成果。

(二)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态势的必然要求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严峻压力。由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屋建瓴,以伟人的眼光,恢弘的气势,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使我们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新发展、新突破。

二、和谐社会的内涵及时代特征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来概括就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

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如此美好的社会,又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当然,美好的未来要从现在起步,那么如何才能如愿以偿呢?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及措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已成为党和国家的一个政治纲领,社会追求的一个根本目标。那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具体措施如下:

(一)树立和谐理念

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引导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树立和谐理念入手,用思想的伟力构筑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也是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的发展理念、和谐理念。

(二)抓好第一要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毛泽东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长期搞不上去,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社会不会和谐;经济搞上去了,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民群众不满意,社会也不会和谐。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我国幅员辽阔,发展存在差异。即使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也存在种种差别。多年来,我们在实践中,大力发展区县经济,对老城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对老企业进行了嫁接改造调整,实施了工业东移战略,完善了区域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是困难群体比较集中的地方。“三农”问题,始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贯穿始终,以产业化提升

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用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成果构成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同时,要对发展社会事业与发展经济进行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同步,与群众需求相适应,做到经济发展不欠技术进步的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

(三)收入分配是民心所系

收入分配是民心所系。在“十一五”期间,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困难等问题。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

(四)社会保障是民安之策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社会保障是民安之策。在“十一五”期间,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要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

(五)病有所医是民康之举

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努力控制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积极防治职业病、地方病。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药产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六)提高政府服务和管理实效

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竭尽全力去办。要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保障群众权益,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要认真查找本地区本单位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从急需办、通过努力能够办到的事情抓起,一段时间争取办成一两件实事,坚持不懈地办下去,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上来,体现到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

(七)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党风正,则民风好;干部廉,则民气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是实现党群干群关系和谐融洽的迫切要求。要加强党章和法纪的学习教育,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以正确行使权力为重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把党内监督与各方面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确保权力干净运行,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中引领社会和谐,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实现社会和谐。

四、构建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尤其是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要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时代的称谓。那么,大学生,尤其是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应该有何作为?下面,我仅谈谈的自己的一点建议,供同学们参考。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同学们批评指正。

(一)热爱所学专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时的作用,就要求我们大学生不但要深学文化理论,广学有用知识,精学专业技能,我们作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极尽所能为和谐社会增添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熊熊烈焰添油加薪!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国家兴。

在火炬传递过程中,在外国遭受破坏,我们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大学生如何爱国?

爱国主义是最神圣的感情。如泰戈尔所言:动物生活在地球上,人生活在他称之为他的国家里,这个国家不是地理学的而是精神的,是经过历年累月用思想来丰富、用爱来倾注的国家。对于青年学生的言行,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更有形象的比喻,“青年爱国,真有如一个年轻姑娘初恋时那样的真纯入迷”。由此可证,爱国是人民永恒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明昌盛的核心,爱国热情弥足珍贵,应百倍珍惜!

不过,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在奥运会即将开幕及中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爱国除了需要热情,更需要智慧和理性。些许率性和鲁莽,反而有损国家形象,甚至被不怀好意的人炒作利用。在谈及中国的国际处境时,“俄罗斯之声”著名编辑瓦洛佳评论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烦恼。中国正在腾飞,大国就应该有大国的气度,要坦然地面对各种批评与赞誉。一个大国,绝不可能指望只在掌声中前进,它只能在别人的挑剔声中走自己的路。”爱国如何拥有“大国气度”?鲁迅先生在《随感录》中列举了五种爱国表现,但他最推崇的,是那种不自作聪明、不怨天尤人、不崇尚空谈的爱国者,“只有认真完成日常工作的人,才能在未来拯救自己的祖国”。奥运会是一个庞大的舞台,每个中国人都是演员,都是导演,更是设计师和规划者。工作千头万绪,牵涉方方面面,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工作,担负自己的一份责任,发出自己的一份光热,中国才能展现给世界最完美的形象。推而广之,我们要将满怀的爱国情化为动力,积极投身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努力将祖国建设得更好更强。

(二)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民主法制意识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大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的提高,在全民族的民主法治意识的提高具有示范作用、辐射作用、推动作用,是全民族法治意识提高的重要方面,全民族整体民主法治提高的重要前提。因此,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大学生以民主法治的基本知识为起点,平时多看多听多想,培养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和体现民意、保障民权的观念和素质,培养依法办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素质。

(三)树立诚信的品质,学会作人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因此,大学生是否具有和谐美德,是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及自身完善程度的一个重要问题。爱因斯坦曾经主张,“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这些思想强调:大学所培养的人,不单单是某一领域的技术匠人,更应该具有以专业知识为根基的,人性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及精神追求的人。因此,大学生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境界,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和谐”的人。

诚信是中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大学生应首先从个人做起,诚信友爱。对老师诚信尊重,对同学友爱诚恳,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带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需要建立好的学风、好的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了解一下我校互帮互助事例);对父母坦诚关切,对社会诚信有礼,从而进一步达到全民族诚信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民和谐相处。大学生风华正茂,充满活力,朝气蓬勃,达到“四个尊重”,尊重他人的劳动、知识、才能、创造,营造一个知识氛围浓,创造积极性高,干劲大的充满活力的社会整体。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指出:“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和谐就是善。相对于个人而言,和谐美德是个人的一种内在的美好品质;而相对于社会而言,和谐美德则是社会的一种优良传统和一种现实的公正状态,和谐美德还是事物在对立中求得进步和发展的一种道义力量。和谐就是与己和谐、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己和谐就是要促进自我的身心和谐、知识与能力的和谐,才华与品德的和谐,就是要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四)树立是生态意识

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包括资源和环境两方面。这就要求我们 大学生尊重环境,重视资源,要从思想上达到节约意识,要尽力本着节约、循环、可再造利用的目标奋进,时刻配合社会注重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念,形成正确的生态责任感和义务感,关心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生态后果,选择对子孙万代有益的价值取向。

(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行为,更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的目的,简单的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重视道德习惯的培养,不仅不会偏废或削弱其他道德品质的发展,而且,还能有力地促进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道德情感的丰富和道德意志的坚定。

同学们: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打扫,才显得静穆安祥;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拥抱,才显得平和馨香。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

社会,乃至一个国家,是因为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相互促进、共同社发展,才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和谐!青春的脚步,犹如行云流水。同学们: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扬起理想的风帆,用青春和生命奏响和谐的乐章。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共建美好家园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作业

题目:构建和谐社会,共建美好家园

姓名:

学号:

院系专业:

年级:

任课教师: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公正正义的和谐社会作为着力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点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落实,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把深化理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长期目标和当前重点结合起来,把解决具体问题与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结合起来,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开拓进取,创新实践。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从广义上说,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从狭义上说,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1、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紧密相连的。和谐社会构建的着眼点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同一历史进程,二者统一于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一方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2、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然而,环境的日益破坏、人口的过度增长、资源的过度掠夺、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等都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关。人们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和开发,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损失,忽视了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越来越突显出来,已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为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类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利互惠、共进共生、和谐相处的关系,只有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我国的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

3、努力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所谓公平

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传承人类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该是比以往的社会形态更具有公平正义的社会。

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几个深层理念

1、“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

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快速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20多年来,以社会转型形式出现的社会巨大变化,不管是利益格局、社会关系、次级制度的变化,还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承受能力等等的变化,都表明,一方面,上述各个社会领域都得到的不同程度的优化,另一方面,又引发了、出现了大量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一方面,20多年的进步和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举世瞩目,全球公认,与此同时,也付出了种种代价,一些代价还非常沉重。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以我们国家的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为背景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过程,那么我们在主观上必须自觉地树立这样的深层理念,并在行动上自觉地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缩社会代价。

2、双赢互利的理念

为什么要树立双赢互利的理念,因为贯穿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双赢互利的观念。和谐社会,也可以通俗地说,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具体说来,也就是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方、参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各方,例如,我们的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参与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双赢互利,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旨。

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双赢互利的理念,不仅符合现代性在当代进展的趋势,而且也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的继承和弘扬。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1、坚持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

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2、走共同富裕道路

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但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承认差别,而不是否认差别,更不能人为地消灭差别,差别既可产生动力,也能导致冲突。实现防止冲突、推动发展的目标,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

3、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应当尊重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实现不同经济成分的均衡发展。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4、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建设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布局中地位重要。我们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历来重视改善民生,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现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所谓“民生”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党政机关服务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取决于社会事业的发展,比如教育、文化、卫生、就业、住房、尤其是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5、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因此,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党的立

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现阶段社会上许多矛盾与不和谐现象恰恰来源于党与社会、党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因此,只有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参考文献:

[1]王艳华 儒家和谐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理论探讨

[2]陈前银 浅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邓伟志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共创浮梁美好家园范文合集

    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共创浮梁美好家园 ——致全镇居民的一封信 全镇广大居民朋友: 你们好! 和谐社会是党的奋斗目标,平安幸福是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家园(最终版)

    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平安家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强调,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半边天”的参与。如何发挥妇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也是各级妇联组织加强能力建设,......

    建设美好家园

    建 设 美 好 家 园 马山县 周鹿镇周鹿中心小学123班徐嘉怡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许多自然的东西遭到了破坏,乱砍滥伐使......

    建设美好家园

    建设美好家园 重庆长寿实验一小6.6班程子洋环保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尽力去做的事情,要想创建环保模范城建设美好家园,就要先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首先要做好个人卫生,养成良......

    建设美好家园

    “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闻鹿鸣”,这是描述古都自然景观的一句名言。自然环境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和动物界有机结合而成的综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都......

    建设美好家园

    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中国,是我在心中许下的承诺。但是创造幸福中国是要有几个根本的条件:一是要做好自己,学雷锋,做好事。二是我们身边的生活环境需要优化。三是不仅让自己变得......

    建设美好家园

    “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 第二阶段实施方案 根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自治区党委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

    弘扬雷锋精神 构建美好家园

    “弘扬雷锋精神 构建美好家园”金钥匙征文 比赛活动方案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乘着三月的春风,我们挥鞭启程。在这寒意尚未退尽的三月,有一股特别的暖流流进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