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决定品牌形象力的几大因素
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决定品牌形
象力的几大因素
品牌如人,品牌形象如人的形象。
品牌价值观
指品牌的品格,相当于人格,是品牌形象的核心部分,是品牌的灵魄,是品牌精神、品牌价值及品牌文化的综合体现,它直接影响了品牌的言行。人不能没有灵魄,品牌不能没有品牌理念。品牌理念通过整合与提炼,具有鲜明的识别性,是加强品牌理念与消费者沟通的有效方法。
品牌行为
品牌的行为相当于人的行动,说的与做的保持一至,让客户真正的感受到品牌价值的存在。
品牌行为必须以品牌理念为指导,以顾客满意(CS)为核心的动态形象传播,通过服务流程设计、服务禁忌明确、服务情境对话设计、服务作业标准化设计、顾客投诉处理方法制订、顾客满意度指标确定等工作内容,制作品牌服务标准,有效达到与消费者的动态沟通。品牌视觉
品牌视觉相当于人语言与外表,品牌视觉是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品牌理念,视觉元素相当于人的外表,里表如一,是品牌视觉设计成败的标准。
品牌理念视觉化的品牌视觉识别系统,通过品牌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颜色等视觉要素在各种视觉载体上的应用,并对各种载体进行创意设计,把品牌理念以视觉方式传达给消费者。品牌视觉是品牌向消费者进行传播的有效方式。
它们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品牌形象力的提升,必须从以上三方面进行整合。
第二篇: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缔力,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学校精
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所具有的独特风气,是一所学校的教育秩序、相互关系及精神面貌,是一所学校成员稳定的行为习惯,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它与校训、学风、教风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风是学校成员对教育者应该“如何教”的一种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它体现了人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风是学校成员对学习者应该“如何学”的一种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它体现了人们对学习活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
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第三篇:缔力,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品牌标志设计策略
缔力,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品牌标
志设计策略
奔驰(Benz)是原产德国的世界著名汽车品牌,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在中国,它也是最受上层社会欢迎的汽车之一。然而,一些人却不愿选择奔驰汽车,原因是奔驰汽车那个圆形的汽车方向盘似的标志,虽然简洁明快、个性突出,但一眼看上去就像一个“囚”字,于是,奔驰汽车被一些人戏称为囚车,在选择时有所顾忌。
由此可见,标志对于品牌意义非同一般。它作为一种特定的符号,实际上已经成为品牌文化、个性、联想等的综合与浓缩,可谓是小中见大,微中见著。品牌的标志如果能够深刻反映品牌的精神,并与消费者的心理重合,产生共鸣,则能够为品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品牌定位确定以后,不仅要始终如一地坚持,更要配以精妙的视觉化语言,以产生视觉冲击力。郭达、黄宏的小品绝不亚于陈佩斯,许多文化程度不高与年长者只知天下有陈佩斯,不知有郭达和黄宏,因为陈佩斯的光头最具有视觉冲击力,让人过目不忘。
好的品牌标志是非常简洁、单纯、灵性的,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后,只要出现品牌的标志,就会让人联想到品牌本身,甚至见到类似的符号也是如此。
仅此一个的品牌识别
品牌识别系统使品牌的设计语言视觉化,在传播中应选择各类不同的传播媒体。但应保持其品牌标志一致性,使品牌价值不断增加。品牌识别的目的是使人们的思维在任何时候、地点、产品或事件中首先回忆起品牌。
索尼从开始生产电视机的第一天起,就已经设计出了商标志。当你通过索尼电视机看电视时,索尼标志就一定会映入你的眼帘。即使在看好莱坞的电影,对影片中转瞬即逝的索尼电视机出现的镜头也不应该没注意到。
雀巢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食品公司,该公司对品牌识别系统的管理极为严格一致。经过认真研究的广告主题一旦被决定采用,就会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只是偶尔对其做适当的更新。雀巢品牌的视觉形象也极其一致,例如,雀巢的咖啡产品现在仍然用着同一品牌。
美国的百威啤酒可以作为一个例子,说明品牌识别系统之间是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百威认为:每一识别符号都服务于品牌形象的树立,因而都是极具价值的品牌资产;每一符号都要求有相当的传播投入,以使其深深地根植于消费者头脑中;每一识别符号都要与百威产品精华紧密相连,通过将美国男性工人描绘为英雄而将百威定位于英雄的产品。
百威的各项识别设计紧密配合,完美和谐。它们将产品与美国工人的形象及美国传统美德完美地统一起来。在检验了品牌的各项标志设计在消费者头脑中所占据的地位,以及对于品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后,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品牌个性、品牌联想和品牌价值都应该统一于对品牌各项标志设计的分析中。
品牌标志设计原则
如果我们将世界众多知名品牌的标志放在一起,便能找到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它们成功的因素。
一是简洁明了。
物质丰富的社会,品牌多如牛毛,人们不会特意去记忆某一个品牌,只有那些简单的标志才留在了人们的脑海中。
苹果(Apple)电脑是全球五十大驰名商标之一,其“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标志非常简单,却让人过目不忘。创业者当时以苹果为标志,是为纪念自己在大学读书时,一边研究电脑技术,一边在苹果园打工的生活,但这个无意中偶然得来的标志恰恰非常有趣,让人一见钟情。苹果电脑作为最早进入个人电脑市场的品牌之一,一经面市便大获成功,这与其简洁明了、过目不忘的标志设计密不可分。
耐克品牌的红色一勾,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标志了,但它无处不在,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小时候,我们做完作业,等着的就是老师那红色的一勾,它代表着正确、表扬和父母的笑脸;长大了,这一勾仍然如影相随,开会签到、中奖了领奖,甚至在我们小小的记事本上,都要在已经来过的人或已经完成的事的前面打上一个勾,它代表着顺利、圆满。当年设计出这个标志的一名大学生只得到了35美元的报酬,但今天,这一勾已经价值上百亿美元。
二是准确表达品牌特征。
品牌的标志,归根到底是为品牌服务的,标志要让人们感知到这个品牌是干什么的,它能带来什么利益。比如食品行业的特征是干净、亲切、美味等,房地产的特征是温馨、人文、环保等,药品行业的特征是健康、安全等,品牌标志要很好地体现这些特征,才能给人以正确的联想。
“M”只是个非常普通的字母,但是在许多小孩子的眼里,它不只是一个字母,它代表着麦当劳,代表着美味、干净、舒适。同样是以“M”为标志,与麦当劳(McDonald’s)圆润的棱角、柔和的色调不一样,摩托罗拉(Motorola)的“M”标志棱角分明、双峰突出,以充分表达品牌的高科技属性。
三是设计有美感。
造型要优美流畅、富有感染力,保持视觉平衡,使标志既具静态之美,又具动态之美。
百事可乐的圆球标志,是成功的设计典范,圆球上半部分是红色,下半部分是蓝色,中间是一根白色的飘带,视觉极为舒服顺畅,白色的飘带好像一直在流动着,使人产生一种欲飞欲飘的感觉,这与喝了百事可乐后舒畅、飞扬的感官享受相一致。
四是适用性与扩展性。
标志的设计要兼具时代性与持久性,如果不能顺应时代,就难以产生共鸣,如果不能持久,经常变脸,就会给人反复无常的混乱感觉,也浪费了传播费用。
作为杀虫剂产品的枪手,其品牌标志是青蛙+手枪,青蛙是专吃害虫的,用在这里非常贴切,但考虑到将来枪手品牌要向非杀虫剂产品延伸,品牌标志就显得有些束缚。新的标志是一个枪手的形象,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有可能使这一新的标志成为品牌的象征符号。
五是字体与色彩运用讲究策略。
字体首先要体现产品特征,例如食品品牌字体多以明快流畅的字体,以表现食品带给人的美味与快乐;化妆品品牌字体多为纤细秀丽,以体现女性的秀美;高科技品牌字体多为锐利、庄重,以体现其技术与实力;男人用品字体多为粗犷、雄厚,以表达男性特征。其次,字体要容易辨认,不能留给消费者去猜,否则不利于传播。再次,字体要体现个性,与同类品牌形成区别。
在色彩的运用上,首先要明白不同的色彩会有不同的含义,给人不同的联想,适用于不同的产品。当然,作为个体的人,对于色彩的感觉有时会差异很大,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红色也可以联想到暴力和恐怖,白色也可以联想到生病、死亡等等。其次,相同的颜色也会因为地区、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联想。因此,进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时需要对色彩因地制宜,进行调整。
缔力,缔造学校文化力!
缔力=学校理念凝练+形象设计+环境营造+文化落地,向客户提供“缔力哲学化文化管理实效体系”服务。
缔力成立于2005年,是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咨询、策划设计机构,知名的教育品牌机构。致力于学校文化的研究、策划与发展,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品牌的塑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为学校提供发展咨询与规划,办学理念凝练与重塑,基于理念的制度完善,课程体系与德育活动的规划与制定、视觉形象与环境文化的打造等。缔力系统化的规划与实施,真正实现了学校文化的落地,使学校的办学品味得到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得到扩大。
缔力毗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国著名学府,拥有一支由教育、文化、策划、设计、人力、心理、培训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业顾问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高校及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已为上百家大中小学、院系、幼儿园、研究院等机构塑造了新的理念和形象。“缔造学校文化力、品牌力” 是缔力名字最好的诠释,创造教育品牌价值与文化价值是缔力不懈的追求,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学校管理与咨询综合服务者是缔力的发展目标。
缔力简介
Introduction
第四篇:缔力,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艺术教育改良刍议
缔力,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艺术教育改良刍议
昔孔子以老者不教、少者不学为国之不祥;闵子马以原伯鲁之不悦学,而卜原氏之亡。今举天下之人而不悦学,几何不胥人人为不祥之人,而胥天下而亡也!
——王国维《教育小言十则》
近日从艺术网站上读到路易斯•加姆尼则谈艺术教育的文章——《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艺术教育?》。路易斯•加姆尼则从美国埃默里大学将关闭其视觉艺术系一事谈起: 自九月起,埃默里大学将关闭其视觉艺术系。系主任罗宾·福尔曼(Robin Forman)写了一封标注日期为2012年9月14日的信将该消息告知全系。通过一则2014年3月的艺术和教育公告,该消息在脸书(facebook)上变得热门。我不清楚这期间的两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削减系所的效果远未达到。[1]
无论出于何种理由(“财政上难以承受”、“学术上的决策”、“迈向诚实的一步”、“对市场状况的敏锐观察”)关闭视觉艺术系,埃默里大学的这一举动都发人深省。“除了视觉艺术系,他们还计划削减教育研究系、新闻系和体育系。另外,西班牙的研究所课程、经济学和文学院的录取也将暂停。据福尔曼说,这些决定对埃默里大学维持它的全国杰出自由大学之一的地位来说是必要的。或许更重要的是,学科削减和再分配将有助于培养出本世纪的领导人。”[2] 路易斯•加姆尼则接着写道:“我并不深信艺术系或艺术学院。也许埃默里的例子是检查他们的关联性的好机会。埃默里的决定是预示了美国学术界的未来,还是仅是一次短暂的热潮,这还不清楚。不管怎样,埃默里的这些发展引发了关键问题:艺术学院实现了哪些功能?我们真的需要它们吗?在2007年的一次演讲中,我曾把艺术机构教育称作欺诈。执教35年,我大概教过五千个学生,是他们保证了我的工资。可能他们中的500个希望能够在画廊巡展中获得成功,这500个中的20个或许能真的成功。那意味着剩下的480个学生希望靠教育为生。那么反过来,他们中的每一位又将要5000个学生来保证他们的工资。仅是一代人,所需要的学生就会增加到两百四十万人,这只是考虑我一个人的学生而已。难怪这个系统即将崩溃。在《什么是当代艺术?》杂志中,基于美术硕士学位不保证就业的事实,安东·维多克用‘非法传销’这一术语来描述艺术教育系统。”[3]
路易斯•加姆尼则的思考着实发人深思。中国的艺术教育会不会崩溃?我想崩溃的风险是存在的。当然,作为从事艺术教育的一名教师,绝不可以仅仅出于一己私利(担心自己失业)而拒斥讨论、反思、反省艺术教育。中国的教育是不令人满意的,而在不令人满意的教育中艺术教育堪称之最,这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现在,中国的艺术教育是一个“特例”。
路易斯•加姆尼则认为艺术或许从未融入教育:
为什么艺术要和其它学科混在一起呢?埃默里的决定把艺术当成一小薄片,使它再也不能融入到教育这块馅饼中。但或许艺术从未融入教育中。提供一个需花费25亿美元而经济收益却可疑的学位有什么意义吗?过去当学生找我注册视觉艺术专业时,我对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总是:“究竟是什么让你们这么做?”然而接下来的对话常使我觉得自己不该成为一位艺术家,而该成为一位精神病医生。[4]
他的意思我想是,尽管当前全球各地艺校林立,艺术教育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突破),艺校的教育越来越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一点上,中国的艺术教育尤为典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艺校以超出人想象的速度增多,伴随着艺校的增多、扩张、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通常被视作“文化劣等生”)涌入艺校。但艺校和艺校学生人数的增多显现的并非艺术教育或艺术的繁荣。恰恰相反,其显现出艺术教育的危机。我曾在《艺术概论》的课堂上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为什么学艺术?”学生的回答(告诉我的答案)五花八门:“被父母逼的”、“为了升学(考大学)”、“喜欢画画”„„其中,“被父母逼的”、“为了升学(考大学)”是绝大部分“艺考生”的答案,“喜欢画画”(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屈指可数,当然还有其它的答案。这就是我们(艺术教育者)所面对的现实。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校的领导和教师能做什么?
教育部应该对中国教育的未来负责,这点毋容置疑。然而,至今,面对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教育部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改革指导思想,因为中国的教育尚未“溃烂”到能“逼迫”教育部制订实质性的改革措施的地步。而作为“特例”的艺术教育,似乎在近些年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2011年,教育部发出通告,2012年以后入学的艺术类本科学生,将不用再拿文学学士学位,他们将被授予艺术学士学位。这便是说,艺术学成为继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之后的第13大学科门类。长期以来,艺术学隶属文学门类,与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并列为一级学科。独立后的艺术学具体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而美术学与设计学通常是美术学院并列的两大学科。这一决策是必要的,但其远未满足人们对艺术教育改革的期望。当然,教育部的另一决策是需要引起艺校和民众重视的——扩大艺术专业硕士的招生比例、压缩(减少)学术硕士的招生比例(比重)。这一决策似乎回应了部分人“英语考试扼杀天才的指责”(因为专业硕士对文化课的要求降低),同时也回应了“艺校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越来越多艺校毕业生失业的批评”(艺校应该培养更多适应并服务社会的“人才”,而不是向社会输送越来越多的“遁世者”、“厌世狂”和“对抗狂”),貌似是“一箭双雕”的伟大决策。然而,只要稍加思考,我们就会发现问题:我们的决策部门一直在助长“分裂”(工匠、技师与知识分子、教师的相互鄙视、对立)。在我看来这违背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不应该指向培养“工具”,而应致力于“人生的完满”——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理想。中国已迈入“市场经济时代”。面对一系列新出现的问题,“计划经济”的老思维已不合时宜。具体来讲,市场应该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则应做好监管工作。旗帜是重要的,“旗帜就是方向”,教育改革的旗帜应该由教育部竖立。但政府、教育部所给出的类似总纲的改革方案、政策比较抽象。我们不能将政府、教育部
制订的改革方案、政策当做“政令”来理解。这不光是说政府、教育部给出的改革方案、政策不一定是完美的(政府、教育部的总体改革方案、政策应该接受社会的广泛讨论和实践的检验——包括接受民间思想家及普通民众的质疑等),而且是说改革方案、政策的制订应该充分尊重改革对象的特质、条件等。这时,艺校的校长、院长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担起担子),根据艺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改良战略。包括硬件设施的优化、师资结构的优化、生源素质的优化、公共关系的优化,等等。我不赞成关闭美术学院,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美术学院,因为中国人的总体受教育水平还没有提升到那种需要关闭学校的程度。对于艺术教育更是,中国的艺术教育比起普通的教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严峻的形势并非指“关闭的风险”,而是指审美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仍然是陌生事物。这在我看来是综合性大学美术系(学院)的机会。
长久以来,许多人在争论:美术学院到底应该培养“艺术家”还是培养“艺术教师”(美育者),一些人甚至持截然相反的观点。在我看来,美术学院既可以培养“艺术家”也可以培养“艺术教师”(美育者)。不同的美术学院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做出总体战略规划。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对于社会来讲,专门的美术学院有培养“艺术家”的责任,与之相应,师范类大学的美术学院有培养“艺术教师”(美育者)的责任,而其它大学的美术学院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当然,即便美术学院既可以培养艺术家又可以培养艺术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有所帮助,其依然面临着“被迫关闭”的风险,因为这个社会根本容不下足够多的艺术家和艺术教师。何况审美是主体自觉的活动,与艺术家和艺术教师无关。
最后谈一谈教育家(伟大的教师)。教育家应该(理所当然)是教育改革的主力军。但是,颇为讽刺的是,中国的学校多官僚和生意人而缺教育家。学校的“行政化”在人们的反对声中越来越严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教师能做些什么呢?教师在如今的学校已被彻底边缘化了。而教师的边缘化不仅仅因为学校的行政化越来越严重,还包括教师自身的堕落、学生求知欲的普遍下降等。我曾有一次在课堂上无奈地对学生讲:“现在,老师精心准备的一堂课对你们的影响远不及一部韩剧对你们的影响。”现在大学的“公司化”、“企业化”管理正在进一步削弱着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中国的学校也会像公司、企业一样再也不需要乐于教育(改变)他人的“教师”了,而只需要“员工”,而教师终有一天会成为得不到《劳动法》保护的打工仔、教育民工。谁应为中国的教育负责?政府、教育部、校长(院长)、教师、学生„„恐怕人人有份。
总之,没有最理想的(艺术)教育,只有更好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改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逐步改善。(艺术)教育的改革对于决策层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教师、学生则是需要其积极参与的。即是说,教育的改良需要集思广益,其并不只与决策者(政府、教育部)有关,也并非只是决策者(政府、教育部)的责任,而需要管理者、教育家、学生共同努力。而前提是要有作为的政府、教育家、学生。倘若大家依然破罐子破摔,那(艺术)教育的改良无望。
第五篇: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设计为人民服务
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设计为人民
服务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使得各大媒体纷纷关注报道,连普通的老百姓也都聊起碳排放等专业词汇,环境和气候变化不仅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更成为国家战略中的一张牌。在未来节能减排的道路上,作为个人我们要懂得必须的节约、减少垃圾的制造,作为设计公司我们也有义务为气候的变化担当宣传者,诸如设计海报、招贴、宣传画、广告牌、小卡片等,使其深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尽管我们无法阻止全球的变化,但我们可以为绿色而努力!在这个时刻,设计师的价值将会更广泛的得到发挥,设计的力量也将更好的体现!设计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也显得更加务实!
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的同时,2009年12月8日,国权威经济学家参与撰写的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报告集在北京饭店发布,会上《走向清洁-中国低碳发展的经济学研究》的报告是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与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共同发表,此报告书分为中英文两版,均有缔力设计制作完成。中国经济50人论坛由中国着名经济学家组成,有中国经济“智库”之称。目前已成为中国经济学家讨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一个重要场合。会上首次提出“国家间减排协作计划”(ICP),并建议可作为国际间合作减排的“第三渠道”。
同样的12月8日,第二届亚洲巨灾风险保险国际会议(2ICACI)在北京金融界的丽兹卡尔顿酒店召开,亚洲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国所面临的巨灾风险日趋增大,诸如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缅甸“纳尔吉斯”飓风,2004年东南亚海啸等自然灾害,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会议汇聚国
内外风险研究领域著名学者、保险和再保险公司人员、相关政府部门官员等,将针对亚洲巨灾风险、风险模型化、巨灾保险、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等主题,开展专题报告和讨论,提出风险解决方案。本次大会契合亚洲地区对于巨灾风险管理方法和保险的需求,将为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巨灾风险研究和管理领域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