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缔力,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中西方校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中西方校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校训是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最能反映学校特色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标志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的差异,中西方学校的校训各有特色,中西方教育价值的取向也体现在校训中。
几个东方名校的校训如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崇德、博学、创新、求实
北京一零一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笃志、博学、质朴、方正
南开中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再看西方名校:
伊顿公学:愿伊顿欣欣向荣
哈罗公校:愿幸运之神降临此地
美国圣保罗学校:伴随责任的自由
威斯敏斯特中学:仪止大方
温彻斯特公学:礼貌造就绅士
从校训的整体上来看,中国大学的校训内容繁杂,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多元追求和崇尚,而西方的校训则相对集中在“真理、知识、自由、主、人生”这几个方面。两种不同的气韵:一种是冉冉凝重于庙堂;一种盈盈萦绕于四野。中国的文人向来讲究“礼义廉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学校的校训和东方的教育一样,承载了太多的道德、抱负、人文理想,士大夫情怀,吐纳之间担负铁肩责任,这种情怀在心底扎根一生。而西方人则尊崇纯粹的真理、自由和天上的神灵,置身于浩然天地,自然、轻松、不自我施压,却自觉追寻光明和真理。
说到底,这样的差别也是东西方价值观念体系差异的体现之一。西价值观是性质和来源不同的两种文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中西方学校的校训,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种各有所长的教育价值取向。分析的目的在于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优秀的教育理念;在于改进我们校训的表达方式,增强校训的影响力。
第二篇:缔力,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艺术教育改良刍议
缔力,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艺术教育改良刍议
昔孔子以老者不教、少者不学为国之不祥;闵子马以原伯鲁之不悦学,而卜原氏之亡。今举天下之人而不悦学,几何不胥人人为不祥之人,而胥天下而亡也!
——王国维《教育小言十则》
近日从艺术网站上读到路易斯•加姆尼则谈艺术教育的文章——《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艺术教育?》。路易斯•加姆尼则从美国埃默里大学将关闭其视觉艺术系一事谈起: 自九月起,埃默里大学将关闭其视觉艺术系。系主任罗宾·福尔曼(Robin Forman)写了一封标注日期为2012年9月14日的信将该消息告知全系。通过一则2014年3月的艺术和教育公告,该消息在脸书(facebook)上变得热门。我不清楚这期间的两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削减系所的效果远未达到。[1]
无论出于何种理由(“财政上难以承受”、“学术上的决策”、“迈向诚实的一步”、“对市场状况的敏锐观察”)关闭视觉艺术系,埃默里大学的这一举动都发人深省。“除了视觉艺术系,他们还计划削减教育研究系、新闻系和体育系。另外,西班牙的研究所课程、经济学和文学院的录取也将暂停。据福尔曼说,这些决定对埃默里大学维持它的全国杰出自由大学之一的地位来说是必要的。或许更重要的是,学科削减和再分配将有助于培养出本世纪的领导人。”[2] 路易斯•加姆尼则接着写道:“我并不深信艺术系或艺术学院。也许埃默里的例子是检查他们的关联性的好机会。埃默里的决定是预示了美国学术界的未来,还是仅是一次短暂的热潮,这还不清楚。不管怎样,埃默里的这些发展引发了关键问题:艺术学院实现了哪些功能?我们真的需要它们吗?在2007年的一次演讲中,我曾把艺术机构教育称作欺诈。执教35年,我大概教过五千个学生,是他们保证了我的工资。可能他们中的500个希望能够在画廊巡展中获得成功,这500个中的20个或许能真的成功。那意味着剩下的480个学生希望靠教育为生。那么反过来,他们中的每一位又将要5000个学生来保证他们的工资。仅是一代人,所需要的学生就会增加到两百四十万人,这只是考虑我一个人的学生而已。难怪这个系统即将崩溃。在《什么是当代艺术?》杂志中,基于美术硕士学位不保证就业的事实,安东·维多克用‘非法传销’这一术语来描述艺术教育系统。”[3]
路易斯•加姆尼则的思考着实发人深思。中国的艺术教育会不会崩溃?我想崩溃的风险是存在的。当然,作为从事艺术教育的一名教师,绝不可以仅仅出于一己私利(担心自己失业)而拒斥讨论、反思、反省艺术教育。中国的教育是不令人满意的,而在不令人满意的教育中艺术教育堪称之最,这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现在,中国的艺术教育是一个“特例”。
路易斯•加姆尼则认为艺术或许从未融入教育:
为什么艺术要和其它学科混在一起呢?埃默里的决定把艺术当成一小薄片,使它再也不能融入到教育这块馅饼中。但或许艺术从未融入教育中。提供一个需花费25亿美元而经济收益却可疑的学位有什么意义吗?过去当学生找我注册视觉艺术专业时,我对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总是:“究竟是什么让你们这么做?”然而接下来的对话常使我觉得自己不该成为一位艺术家,而该成为一位精神病医生。[4]
他的意思我想是,尽管当前全球各地艺校林立,艺术教育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突破),艺校的教育越来越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一点上,中国的艺术教育尤为典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艺校以超出人想象的速度增多,伴随着艺校的增多、扩张、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通常被视作“文化劣等生”)涌入艺校。但艺校和艺校学生人数的增多显现的并非艺术教育或艺术的繁荣。恰恰相反,其显现出艺术教育的危机。我曾在《艺术概论》的课堂上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为什么学艺术?”学生的回答(告诉我的答案)五花八门:“被父母逼的”、“为了升学(考大学)”、“喜欢画画”„„其中,“被父母逼的”、“为了升学(考大学)”是绝大部分“艺考生”的答案,“喜欢画画”(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屈指可数,当然还有其它的答案。这就是我们(艺术教育者)所面对的现实。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校的领导和教师能做什么?
教育部应该对中国教育的未来负责,这点毋容置疑。然而,至今,面对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教育部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改革指导思想,因为中国的教育尚未“溃烂”到能“逼迫”教育部制订实质性的改革措施的地步。而作为“特例”的艺术教育,似乎在近些年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2011年,教育部发出通告,2012年以后入学的艺术类本科学生,将不用再拿文学学士学位,他们将被授予艺术学士学位。这便是说,艺术学成为继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之后的第13大学科门类。长期以来,艺术学隶属文学门类,与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并列为一级学科。独立后的艺术学具体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而美术学与设计学通常是美术学院并列的两大学科。这一决策是必要的,但其远未满足人们对艺术教育改革的期望。当然,教育部的另一决策是需要引起艺校和民众重视的——扩大艺术专业硕士的招生比例、压缩(减少)学术硕士的招生比例(比重)。这一决策似乎回应了部分人“英语考试扼杀天才的指责”(因为专业硕士对文化课的要求降低),同时也回应了“艺校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越来越多艺校毕业生失业的批评”(艺校应该培养更多适应并服务社会的“人才”,而不是向社会输送越来越多的“遁世者”、“厌世狂”和“对抗狂”),貌似是“一箭双雕”的伟大决策。然而,只要稍加思考,我们就会发现问题:我们的决策部门一直在助长“分裂”(工匠、技师与知识分子、教师的相互鄙视、对立)。在我看来这违背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不应该指向培养“工具”,而应致力于“人生的完满”——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理想。中国已迈入“市场经济时代”。面对一系列新出现的问题,“计划经济”的老思维已不合时宜。具体来讲,市场应该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则应做好监管工作。旗帜是重要的,“旗帜就是方向”,教育改革的旗帜应该由教育部竖立。但政府、教育部所给出的类似总纲的改革方案、政策比较抽象。我们不能将政府、教育部
制订的改革方案、政策当做“政令”来理解。这不光是说政府、教育部给出的改革方案、政策不一定是完美的(政府、教育部的总体改革方案、政策应该接受社会的广泛讨论和实践的检验——包括接受民间思想家及普通民众的质疑等),而且是说改革方案、政策的制订应该充分尊重改革对象的特质、条件等。这时,艺校的校长、院长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担起担子),根据艺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改良战略。包括硬件设施的优化、师资结构的优化、生源素质的优化、公共关系的优化,等等。我不赞成关闭美术学院,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美术学院,因为中国人的总体受教育水平还没有提升到那种需要关闭学校的程度。对于艺术教育更是,中国的艺术教育比起普通的教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严峻的形势并非指“关闭的风险”,而是指审美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仍然是陌生事物。这在我看来是综合性大学美术系(学院)的机会。
长久以来,许多人在争论:美术学院到底应该培养“艺术家”还是培养“艺术教师”(美育者),一些人甚至持截然相反的观点。在我看来,美术学院既可以培养“艺术家”也可以培养“艺术教师”(美育者)。不同的美术学院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做出总体战略规划。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对于社会来讲,专门的美术学院有培养“艺术家”的责任,与之相应,师范类大学的美术学院有培养“艺术教师”(美育者)的责任,而其它大学的美术学院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当然,即便美术学院既可以培养艺术家又可以培养艺术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有所帮助,其依然面临着“被迫关闭”的风险,因为这个社会根本容不下足够多的艺术家和艺术教师。何况审美是主体自觉的活动,与艺术家和艺术教师无关。
最后谈一谈教育家(伟大的教师)。教育家应该(理所当然)是教育改革的主力军。但是,颇为讽刺的是,中国的学校多官僚和生意人而缺教育家。学校的“行政化”在人们的反对声中越来越严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教师能做些什么呢?教师在如今的学校已被彻底边缘化了。而教师的边缘化不仅仅因为学校的行政化越来越严重,还包括教师自身的堕落、学生求知欲的普遍下降等。我曾有一次在课堂上无奈地对学生讲:“现在,老师精心准备的一堂课对你们的影响远不及一部韩剧对你们的影响。”现在大学的“公司化”、“企业化”管理正在进一步削弱着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中国的学校也会像公司、企业一样再也不需要乐于教育(改变)他人的“教师”了,而只需要“员工”,而教师终有一天会成为得不到《劳动法》保护的打工仔、教育民工。谁应为中国的教育负责?政府、教育部、校长(院长)、教师、学生„„恐怕人人有份。
总之,没有最理想的(艺术)教育,只有更好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改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逐步改善。(艺术)教育的改革对于决策层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教师、学生则是需要其积极参与的。即是说,教育的改良需要集思广益,其并不只与决策者(政府、教育部)有关,也并非只是决策者(政府、教育部)的责任,而需要管理者、教育家、学生共同努力。而前提是要有作为的政府、教育家、学生。倘若大家依然破罐子破摔,那(艺术)教育的改良无望。
第三篇:缔力,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品牌标志设计策略
缔力,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品牌标
志设计策略
奔驰(Benz)是原产德国的世界著名汽车品牌,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在中国,它也是最受上层社会欢迎的汽车之一。然而,一些人却不愿选择奔驰汽车,原因是奔驰汽车那个圆形的汽车方向盘似的标志,虽然简洁明快、个性突出,但一眼看上去就像一个“囚”字,于是,奔驰汽车被一些人戏称为囚车,在选择时有所顾忌。
由此可见,标志对于品牌意义非同一般。它作为一种特定的符号,实际上已经成为品牌文化、个性、联想等的综合与浓缩,可谓是小中见大,微中见著。品牌的标志如果能够深刻反映品牌的精神,并与消费者的心理重合,产生共鸣,则能够为品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品牌定位确定以后,不仅要始终如一地坚持,更要配以精妙的视觉化语言,以产生视觉冲击力。郭达、黄宏的小品绝不亚于陈佩斯,许多文化程度不高与年长者只知天下有陈佩斯,不知有郭达和黄宏,因为陈佩斯的光头最具有视觉冲击力,让人过目不忘。
好的品牌标志是非常简洁、单纯、灵性的,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后,只要出现品牌的标志,就会让人联想到品牌本身,甚至见到类似的符号也是如此。
仅此一个的品牌识别
品牌识别系统使品牌的设计语言视觉化,在传播中应选择各类不同的传播媒体。但应保持其品牌标志一致性,使品牌价值不断增加。品牌识别的目的是使人们的思维在任何时候、地点、产品或事件中首先回忆起品牌。
索尼从开始生产电视机的第一天起,就已经设计出了商标志。当你通过索尼电视机看电视时,索尼标志就一定会映入你的眼帘。即使在看好莱坞的电影,对影片中转瞬即逝的索尼电视机出现的镜头也不应该没注意到。
雀巢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食品公司,该公司对品牌识别系统的管理极为严格一致。经过认真研究的广告主题一旦被决定采用,就会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只是偶尔对其做适当的更新。雀巢品牌的视觉形象也极其一致,例如,雀巢的咖啡产品现在仍然用着同一品牌。
美国的百威啤酒可以作为一个例子,说明品牌识别系统之间是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百威认为:每一识别符号都服务于品牌形象的树立,因而都是极具价值的品牌资产;每一符号都要求有相当的传播投入,以使其深深地根植于消费者头脑中;每一识别符号都要与百威产品精华紧密相连,通过将美国男性工人描绘为英雄而将百威定位于英雄的产品。
百威的各项识别设计紧密配合,完美和谐。它们将产品与美国工人的形象及美国传统美德完美地统一起来。在检验了品牌的各项标志设计在消费者头脑中所占据的地位,以及对于品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后,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品牌个性、品牌联想和品牌价值都应该统一于对品牌各项标志设计的分析中。
品牌标志设计原则
如果我们将世界众多知名品牌的标志放在一起,便能找到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它们成功的因素。
一是简洁明了。
物质丰富的社会,品牌多如牛毛,人们不会特意去记忆某一个品牌,只有那些简单的标志才留在了人们的脑海中。
苹果(Apple)电脑是全球五十大驰名商标之一,其“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标志非常简单,却让人过目不忘。创业者当时以苹果为标志,是为纪念自己在大学读书时,一边研究电脑技术,一边在苹果园打工的生活,但这个无意中偶然得来的标志恰恰非常有趣,让人一见钟情。苹果电脑作为最早进入个人电脑市场的品牌之一,一经面市便大获成功,这与其简洁明了、过目不忘的标志设计密不可分。
耐克品牌的红色一勾,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标志了,但它无处不在,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小时候,我们做完作业,等着的就是老师那红色的一勾,它代表着正确、表扬和父母的笑脸;长大了,这一勾仍然如影相随,开会签到、中奖了领奖,甚至在我们小小的记事本上,都要在已经来过的人或已经完成的事的前面打上一个勾,它代表着顺利、圆满。当年设计出这个标志的一名大学生只得到了35美元的报酬,但今天,这一勾已经价值上百亿美元。
二是准确表达品牌特征。
品牌的标志,归根到底是为品牌服务的,标志要让人们感知到这个品牌是干什么的,它能带来什么利益。比如食品行业的特征是干净、亲切、美味等,房地产的特征是温馨、人文、环保等,药品行业的特征是健康、安全等,品牌标志要很好地体现这些特征,才能给人以正确的联想。
“M”只是个非常普通的字母,但是在许多小孩子的眼里,它不只是一个字母,它代表着麦当劳,代表着美味、干净、舒适。同样是以“M”为标志,与麦当劳(McDonald’s)圆润的棱角、柔和的色调不一样,摩托罗拉(Motorola)的“M”标志棱角分明、双峰突出,以充分表达品牌的高科技属性。
三是设计有美感。
造型要优美流畅、富有感染力,保持视觉平衡,使标志既具静态之美,又具动态之美。
百事可乐的圆球标志,是成功的设计典范,圆球上半部分是红色,下半部分是蓝色,中间是一根白色的飘带,视觉极为舒服顺畅,白色的飘带好像一直在流动着,使人产生一种欲飞欲飘的感觉,这与喝了百事可乐后舒畅、飞扬的感官享受相一致。
四是适用性与扩展性。
标志的设计要兼具时代性与持久性,如果不能顺应时代,就难以产生共鸣,如果不能持久,经常变脸,就会给人反复无常的混乱感觉,也浪费了传播费用。
作为杀虫剂产品的枪手,其品牌标志是青蛙+手枪,青蛙是专吃害虫的,用在这里非常贴切,但考虑到将来枪手品牌要向非杀虫剂产品延伸,品牌标志就显得有些束缚。新的标志是一个枪手的形象,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有可能使这一新的标志成为品牌的象征符号。
五是字体与色彩运用讲究策略。
字体首先要体现产品特征,例如食品品牌字体多以明快流畅的字体,以表现食品带给人的美味与快乐;化妆品品牌字体多为纤细秀丽,以体现女性的秀美;高科技品牌字体多为锐利、庄重,以体现其技术与实力;男人用品字体多为粗犷、雄厚,以表达男性特征。其次,字体要容易辨认,不能留给消费者去猜,否则不利于传播。再次,字体要体现个性,与同类品牌形成区别。
在色彩的运用上,首先要明白不同的色彩会有不同的含义,给人不同的联想,适用于不同的产品。当然,作为个体的人,对于色彩的感觉有时会差异很大,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红色也可以联想到暴力和恐怖,白色也可以联想到生病、死亡等等。其次,相同的颜色也会因为地区、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联想。因此,进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时需要对色彩因地制宜,进行调整。
缔力,缔造学校文化力!
缔力=学校理念凝练+形象设计+环境营造+文化落地,向客户提供“缔力哲学化文化管理实效体系”服务。
缔力成立于2005年,是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咨询、策划设计机构,知名的教育品牌机构。致力于学校文化的研究、策划与发展,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品牌的塑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为学校提供发展咨询与规划,办学理念凝练与重塑,基于理念的制度完善,课程体系与德育活动的规划与制定、视觉形象与环境文化的打造等。缔力系统化的规划与实施,真正实现了学校文化的落地,使学校的办学品味得到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得到扩大。
缔力毗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国著名学府,拥有一支由教育、文化、策划、设计、人力、心理、培训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业顾问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高校及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已为上百家大中小学、院系、幼儿园、研究院等机构塑造了新的理念和形象。“缔造学校文化力、品牌力” 是缔力名字最好的诠释,创造教育品牌价值与文化价值是缔力不懈的追求,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学校管理与咨询综合服务者是缔力的发展目标。
缔力简介
Introduction
第四篇:缔力,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谈商业设计中的客户需求
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谈商业设计
中的客户需求
商业设计不同于艺术创作,它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表现手段。而能否达到客户产品营销及品牌建立的目的则应是客户的真正需求。
通常人们对于事物以及艺术的认识是不相同的,有多方面的原因,将其进行调和并达成共识就不容易了。
艺术工作者学的往往是美术,是形象表现为主,对商业的理解一般比较肤浅;客户的要求和真正市场目地往往是不一致的,于是让设计人员去挖掘其真正的商业价值还要让客户能接受,有些较难。于是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些观点:
设计师说,“客户不懂设计,把好好的设计改的一无是处”;“我已经按他们的要求做了,可要求总是在变”;“做设计,我是专家,客户懂什么,就知道瞎起哄”;“这稿子我太喜欢了,我要死谏,不成我就跳楼”;“搞不清要啥风格,一种做一个吧”;“不就是比稿呗,做飞机稿我最有一套了,投其所好嘛”…… 客户说,“我认可不行,老总认可就成”;“就按我说的做,你就是给我美化美化”;“你这个根本没设计,这我也会做,还请你做什么”;“您是专家,我没意见”;“一看长相穿着就像设计师,设计准没错”…….消费者说,“这是在卖什么,实在搞不懂”;“这也叫设计,没用的一大堆,有用的找不到”;“这设计真棒,国外的设计就是好,简约,有创意”;“据说这还获大奖的广告呢,俺看不出啥好,俺就记得脑白金”;“想不清这么多人和
专家搞来搞去,出个这东西来,中国的事儿就是这样”;“做设计有什么用,白花那老多钱”……
谁对谁错,是是非非这都很难说清楚,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大不相同,而且人们往往都很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为别人做嫁衣的设计师,我们有责任去理顺这其中的矛盾。
首先要弄清楚一件事,设计不同于艺术,艺术满足个人需求就可以了,因为这不关系到其他人,而设计是满足商业需求的艺术品。打个比方,我请你做一件袍子,你就做袍子,你别给我做成个马夹,袍子做工要精细,要合身,要有品味感,按时完成,我就买单了,你设计师喜不喜欢这款式,基本和我无关。如果有中间供货商,你提供的袍子不合我要求,我就不会买单,至于我为什么要这样的款式,可能是因为今年流行而且符合我的个性。可见买家的需求是多么的重要。问题是作为设计师,买家是供货方,不是最终的受众,所以这又难了。总之,我认为商业设计就是搞清需求、满足需求和引导需求。
商业设计的成功可以说是现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英国创意产业对该国GDP的贡献率已超过制造业。日韩等国大力发展设计,将产品推向全球。然而,中国有着更大的潜力,但需要去挖掘。比如,大家知道两人三足的游戏吧,两人各一条腿绑在一起,看谁更快。如果步调不一致,条理不清晰,就会磕磕绊绊走不好,甚至还会摔着。所以,不下大力气理顺这设计链上的各方关系,连需求都搞不清楚,就会大大降低我们的效率,大到国家的创意设计产业畸形发展,小到各位的生计倍受损失。
在这里我不打算说一些大框框,什么改革教育、加强重视、大力发展什么的,也许这些看起来并不贴近受众,最终我们还是不知怎么办。下面我就对设计师、客户、受众分别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供你们参考。
对于设计师,我想说,别把这当作高雅,门槛低,还能挣大钱的职业。如果你还爱这行,就做好吃苦的准备,收起自己艺术家的架子,把自己当成一个裁缝。你要不断地学习,虚心地向任何人请教,因为来自同行的竞争实在是太多了,刻苦的人也很多。明白自己在为谁做设计,是为客户,还是为受众,我认为都是也都不是。切忌人云亦云,深刻地去挖掘市场的本质,做足功课,学着接受这个时代赋予设计师的职责,做满足需求、引导需求的高手吧!因此我们不要埋怨别人,在做设计前先把命题和需求搞清楚。要认真的去做,不要只会取巧。学习用创新的思想和服务的态度去面对设计,不要拿连自己都无法打动的设计去应付客户,努力去做满足客户需求又能超出其想象的好设计,当然也不要忘记你做的是商业设计。
对于客户,我想说,千万别再认为设计只是美化一下,要理解设计是一门科学,不是资格老就能掌握的。设计在中国的发展没多少年,但对市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需要非常重视。对设计师要尊重,还应给予帮助。了解市场需求,做正确的引导,尽可能安排决策领导与设计公司面对面交流,同时给设计师相对宽松的时间,不要临到需要了才开始紧张加班,这样也许会影响设计品质。平时注意多看多学,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可能把一个原本很好的方案批成一文不值以后,你得到的将会是一个个设计师为投你所好而实际自认不如的方案了,岂不是“抛玉引砖”。
对受众,我想说,你其实是前两者费尽艰辛的买单者,你喜欢什么,他们提供什么,所以希望您也提高一下自己的品味,以免那时设计做的不好,前者都说,这也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层次。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其实也不难,平时对美好的东西多留个心,听听别人是怎样说的,看有没有道理。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设计立国”做一些事情。
这是给日本参天制药企业设计的贺卡,是一家眼药水生产厂家,在行业内享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
刚开始设计时,客户没有提出明确的设计要求,只记得希望能够体现日企的一些文化特点,而且时间比较紧迫。通常客户自己在开始阶段也不很清楚想要的是什么,直到看到你的初步方案后,才会产生了进一步的想法,有的干脆和开始说的大不相同。
作为设计公司,都希望设计能一步到位,这样可以节约大家的时间。客户也大多不懂印刷后期所要花费的时间,往往导致虎头蛇尾。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一开始就应该为客户多考虑,尽可能快地给客户一份诉求清单,对设计风格、内容等方面的要求更清楚,而不是上来就盲目地先做设计。得到反馈信息后,我们对其设计要求有了进一步认识,并经过讨论,加补了几个问题给对方。一个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发出去,回答是用信邮寄出去。一个问题是贺卡通常可以用特种纸张,也可能用到一些特殊工艺。对于预算上是否有什么样的限制,他们的回答是预算很少,但还是希望能用到特殊材料和工艺。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到每个人的内容不相同,而且贺卡也许会用于它用……这样贺卡就不可能是印在一个单张上了。
同时,我们也收集了不少关于贺卡的资料,大家开始有了些初步的想法。在得到回馈之后,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分析并进行讨论。一是采用相对低价的特种纸张,成品大小符合纸张开度,信封设计为标准信封格式,可以邮寄。信封和内页都用单色印刷,内页不印文字,尺寸稍大于外面,有些特色。另外,我们设计出内容版式做成WORD文档,由打印机打印,以满足内容变化、功能不同之需求。设计整体上简约明了,通过水滴的创意和广告语的配合,将企业特色表现出来。色调明快干净,符合行业特色。与此同时,我们加提了两款风格比较热烈的方案。因为贺卡通常是这种风格,在不能完全了解客户需求时,这样做也是必要的。当然,不同设计有所区别,这不是把同样的内容简单地换换位置,变变颜色。
最后客户选择了上面展示的这款方案,我们进行了一些细节的调整;在选纸和印刷前,我们进行了试验和打样。通过比较,选定了纸张和工艺,没有用更多特殊工艺,这样既减少了成本开销,又体现出效果,通过设计弥补了工艺的单薄,于是成本低廉做工细致的贺卡就完成了,应用后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客户也很喜欢,认为这正是他们所想要的贺卡。
第二年,客户为加印又找到我们……
第五篇:缔力,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家校互动共育,学生全面发展
缔力,中国著名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家校互动共育,学生全面发展
山东省高密市柏城镇育才小学 /徐桂金
教育的大量实践证明:“学校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家校共育也是未来学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实现学校、家庭、u社区“三位一体”,形成合力,互动共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实现家校互动共育呢?实现家校互动共育,关键是搞好家校沟通。我们要打开学校大门,让家长走进来,了解孩子、了解教师、了解学校状况,让教师走出去,了解孩子生活需求、了解家长意愿、了解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成长经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使用《家校联系卡》
教师每周抽出一定时间,为每位学生填写一周内在校各方面较为典型的表现,既要肯定学生的突出成绩,又要指出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同时要求家长也要填写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以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有效的教育。对存在缺点较突出的学生,教师还有必要写一封《家校联系信》,将学生在校中的表现,详细地告知家长,以便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足,及时予以矫正。尤其对于工作繁忙的家长,《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信》更是必不可少的家校联系通道。我们校中有一位学生,由于家长忙于生意,几乎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有时甚至连接送孩子也要请人代劳,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使孩子变得脾气暴躁、自控能力差,甚至有时能从家里拿出钱来随意消费,好多同学都不愿和他玩,他有时就用从家里拿来的钱或东西引诱学生,了解这一情况后,我校教师几次想与家长进行面谈,但好几次因为其家长不在家而无功而返,我们只好给他家长写了一封长信,详细地对其反映了孩子在校中的表现,并提出了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几点建议,使学生家长深受感动和启发,并向我们写信致谢,通过一个阶段的共同努力,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明显减少,实践证明,《家校联卡》、《家校联系信》是家校之间进行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加强家校联系
要让家长全面地了解学校、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现,仅靠《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信》显然是不够的,只有让家长经常深入校中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孩子一起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才能让家长全方位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办校特色,同时,教师也能更直接地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活动可每月举办一次,尤其是校内举办较大的庆祝和娱乐活动时,最好要邀请家长参加,即使在平常,凡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也一定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将自己在校内所学到的特长,平时的作业、作品等展示给家长,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让家长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学校的教育活动。我校中有一位学生,酷爱音乐,尤其擅长电子琴表演,但孩子要求家长为其购买电子琴,一直没有得到答复,在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中,该学生为家长们表演了出色的电子琴演奏技巧,赢得了家长们的交口称赞,该学生的家长也发现了自己孩子的音乐天赋,很快就为其购买了质量较好的电子琴供其学习,现在该学生已能流利地演奏一些高难度的乐曲了。当然,也有不少家长通过开放日活动,了解到了孩子的特长,主动与学校教师配合,使孩子的特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三、设立家长学校,开办家校互动课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必要的育儿教育。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聘请名师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精辟分析、精彩讲解,并专门编辑了《父母应掌握的科学教育知识》、《家庭教育的主要禁忌》、《父母育儿锦囊》、《怎样才能做个好母亲》等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供家长阅读参考,同时,聘请有成功育儿经验的家长谈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让家长们从中受到启发,掌握一定的科学教育知识。同时,还开办了家校互动课堂,请有一定特长的家长来为学生上课,让孩子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如:请民间艺人到学校为孩子表演自己的绝活,像剪纸、泥塑、写对联、绘画、刺绣、针织等,让孩子增加广泛的兴趣爱好,掌握一技之长;请银行工作人员来为孩子们讲讲人民币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和爱护人民币,学会如何识别假币;请交警来为孩子们讲授交通安全知识,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常识,增强安全意识;请民警讲法律常识、捉坏人的经历,让学生从小懂得守法、护法、懂法及违法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提高警惕,预防和控制犯罪以及了解遇到坏人防止被侵害的一般常识;请医护人员讲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安全防护知识等等……通过开办家校互动课堂,让各行各业的家长教给学生丰富多彩的知识和经验,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丰富了教育资源。
四、让孩子回家当“小老师”
每个孩子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的欲望,孩子在校中学到了一些新鲜的知识和本领,他们总想在他人,尤其是家长面前得到认可,我们可以每天为学生布置一些这样的作业,如:学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可以让他回家讲给家长听;学会了一首新歌,可以让他回家唱给家长听;学会一种体育或智力游戏,可以让他回家教父母做;学会了一种剪纸、绘画等方面的技能,让他回家与父母比试……孩子教父母的过程,既是父母学习的过程,也是孩子重新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家长了解学校的一个窗口,家长看到孩子较好的表现,自然而然地就会更加关心和支持学校各
方面的发展。我校有一位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平常让其朗诵一篇短文他都不肯,后来,班主任老师每天给他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并让他回家讲给家长听,同时要求家长给予配合,要求家长每天必须耐心地听孩子为其讲故事,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共同鼓励,孩子成了一个讲故事的能手,讲起故事来真是头头是道,声情并茂,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上,他都能争着上台朗诵,并能博得同学们的阵阵笑声和掌声。
五、建立《家教园地》,进一步加强家校交流
建立家教园地,在学校墙壁上或各班宣传栏中开设家校共育栏目,让家长通过到学校参加一些活动的机会,了解这个窗口,了解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同时了解科学的教育观念、先进的学生教育信息和学校近期的中心工作,真正达到家校互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组织家长和教师共同开展以“假如我是孩子的母亲”、“假如我是孩子的老师”为内容的主题讨论活动。通过活动,让家长和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针对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来一个换位思考,使家长和教师间进行必要的争论,互相体会到各自在培育学生方面的艰辛,充分认识到各自在教育孩子方面具备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校有一位新教师,对学生教育缺乏耐性,尤其对一些调皮的孩子,不是进行恐吓教育,就是置之不理,长期如此,这些孩子对学校生活产生了厌烦心理。通过开展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讨论活动,使这位老师明白了自己之所以不受部分学生喜欢,就是因为缺乏了对孩子的真挚的爱,对任何一个孩子,只要站在母亲的角度上着眼就没有一个坏孩子,要让孩子喜欢自己,自己首先要喜欢孩子。后来,她调整了工作思路,对孩子的教育,一切从爱的角度出发,看待孩子,处处从母亲的角度着眼,对孩子的调皮,她总能进行善意的批评,从不横加指责,靠威逼、恫吓让学生信服,而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现在,她已经是一位人人喜欢的好教师了。
总之,要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想方设法构建家校联系的桥梁,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缺一不可,舍弃了任何一方的学生教育都将是不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