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读后感-斯宾诺莎与哲学

时间:2019-05-13 07:5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的故事读后感-斯宾诺莎与哲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的故事读后感-斯宾诺莎与哲学》。

第一篇:哲学的故事读后感-斯宾诺莎与哲学

斯宾诺莎与哲学

耶路撒冷的一次陷落,致使一个民族的迁徙和散居,从此它的族民散落世界各地,吸取各地不同的知识和文化,并相反的变得极端团结。这一时期,在科尔多瓦,摩西·迈蒙尼德这位当时最优秀的医生写下了著名的圣经注释《指点迷津》。在巴塞罗那,克雷斯卡斯提出了轰动整个犹太教的异端邪说。他们就是在传播古老的东方和西方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犹太人。

在不断迁徙的人群中,就有一个来自葡萄牙的家庭,户主叫埃·斯宾诺莎。八岁的斯宾诺莎跟随父母定居荷兰,并成为犹太教公众引以为荣的学生。对一种信仰来说,它最聪明的捍卫者就是它最大的敌人。犹太教堂成为了小斯宾诺莎积累才华和见识的主要场所,在这里,迈蒙尼德、列维·本·格尔森、克雷斯卡,甚至伊本·盖比鲁勒和摩西的著作成了他的启蒙读物,他们的学说开启了斯宾诺莎对世界本质的思考,并引发了他对信仰的怀疑和迷惘。宗教给予了斯宾诺莎广博的学问,但从此也给了他孤独寂寞的一生。对神学来说,上帝是绝对精神的化身,斯宾诺莎却将上帝和自然统一起来,并提出一些在现代属于唯物主义的思想学说,虽然在我们眼中,它们仍然带有形而上的色彩,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它们足以引起极大的轰动,并有足够的资格成为真正的哲学。于是,犹太教庭开除了斯宾诺莎的教籍,明令任何人不得和他有口头和书信方式的往来,也不能对他进行任何援助。但因此,斯宾诺莎的贡献不再是犹太教和犹太民族的,他注定要属于全世界。

“每一个有学问的人如果不掌握一门手艺,最终会变成一个无赖。”搬家后的斯宾诺莎靠自己的制镜手艺维持生计,所挣的钱正好能维持他每年简单的生活,这种俭朴的生活方式也使他能投入大量精力为哲学思考。但正如作者所说:他无法避免的孤独的情感和本性中的宗教精神在他的头脑里形成了一种可爱的学说,“最大的善就是认识到心物合一”。他的泛神论我不置可否,但是他对哲学的热爱却值得称颂。在牧师告诉你,神决定了你的一生的时候,他告诉世人我们还可以为自己思考,具有自由意志,至少上帝也不是能随心所欲的,他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因此圣经的奇迹和预言才看起来那么合理并能拥有那么多教徒。在世界观上,他在《伦理学》、《知性改进论》和《神学政治论》中用受到限制的拉丁哲学术语提出,永恒的现实是内部的存在或本质,而非有形的物质,构成物体的实际材料只是它的形式;世界分为由规律和固定关系构成的永恒秩序和由不断生灭的事物组成的瞬间秩序;上帝的意志就是自然规律,这个世界不根据人的意志运转。

虽然他作为一位犹太教徒,观点仍然是泛神论范畴,但是不难看出其中先进的观点,至少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唯物和辩证的,他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理性主义者,他用他独到的思维在认识世界,并一定程度地改变着当时人们在绝对宗教统治下的思想。

他的观念之所以能够做到相对客观,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坚持采取几何学的形式和数学的客观性来研究心理学。“当我写到人类时,我会像谈论线、面、体一样。”“我一直尽力做到对人类的行为不嘲讽、不悲叹、不咒骂,而只求理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从不把激情视为人性的缺陷,而只将其视为人的特性,正如热、冷、风暴、雷电等等都是大气的特性一样。”哲学和科学从来都是统一的,一个在哲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在科学上绝对不是个白痴,相反,不是一个精通也是一个涉猎广博的人。此外,试问,每个人都能以

如此不带偏见的角度去认识自我么?我们能撇开自己的好恶去处理人际关系么?我们总以善恶去评价人的性质,并努力远离那些令我们感到不愉快的人和事,但事实上,我们总不能决定相处的对象,在过程中感到不满,甚至抱怨,可这一切却不能对事实起到任何积极作用,斯宾诺莎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哲学,我们也可以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哲学不是高于平常人的,相反的,它正是从最底层开始的。在书中,作者根据斯宾诺莎的著作摘要道:自然中一切在我们看来荒谬或邪恶的事物,都只是我们片面地看待事物所致。总的来说,我们对自然的秩序和统一性毫不了解,却总想让一切事物都按照我们自己的理论运行。其实,我们的理智判定为恶的事物,从大自然规律的角度看并不是恶,那只是我们以人性的规律进行判断的结果。比如说音乐对郁闷的人是善,对送葬的人是恶,而对于死人,就无所谓善恶了。当时的教会伪善地提倡仁爱,慈悲和互助,它的教徒却仍然在公众场合辱骂和争吵,他虽然在斯诺宾莎的角度再延展开来,摆脱不了文艺复兴的个人主义色彩,因为善恶也不能仅凭个人来判断,但是道德原本就是用来约束自身的,而不是用来统治和笼络人心的。作者也评论说: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不像那些空想改革家那样建立在利他主义性善论的基础上,也不像愤世嫉俗的保守派那样建立在性恶论和自私的基础上。他的伦理学基础是不可避免的、正当的利己。一种使人懦弱的道德观是完全不可取的。斯诺宾莎和尼采一样不认同谦卑,认为它不过是阴谋家的伪善和奴仆的怯懦,是力量的匮乏,但他又敬佩谦虚,因为那是“稀有的品质”,而狂妄自大是绝对令人厌恶的。这和中方古代哲学重点提倡谦卑的哲学观点似乎背道而驰,但是,谦卑在某种情况下绝对不能成为自强和自尊的绊脚石,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没有必要放弃自己应该得到的,也没有义务放弃自己的幸福和回报,劳动和报酬是成正比的。

华兹华斯在他著名的诗句中对斯诺宾莎的哲学这样赞美道:

它的居所是瑰丽的晚霞,是和风,是大海,它翱翔于蓝天,又深藏于心灵;

它是运动,也是精神,它驱动一切思维和思维的对象,在万物中运行。

而在《哲学的故事》这本书中,在关于斯诺宾莎的陈述的结尾,杜兰特总结到,也许斯诺宾莎的形而上学体系并不完美,也许他的心理学还存在着缺陷,也许它的神学不尽如人意,而且晦涩难懂,所有读过此书的人,只要提起它的灵魂、精神和本质,无不表示崇敬。因为所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它不仅是语言的力量,而且是行动的力量。

第二篇:《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读《哲学的故事》有感

10电商1班

10140128

陆晓图

指导老师:肖薇薇

最近读了(美)维尔.杜兰特著,肖遥译的、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受益匪浅。哲学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能不能好好的去体会,去做出行动,《哲学的故事》讲的是许多大哲学家的一生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们体会哲学。

该书叙事流畅,文笔诙谐优美,把一般认为较为枯燥艰涩的哲学用简洁敞亮的故事娓娓道来,予人以启迪和清醒,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书里讲了好几个著名的哲学家人物:

爱思考的有柏拉图,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还是不真实的。我认为,柏拉图似乎把理性看得太重要了,的确,人在生活中缺少不了理性,但是感性也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就光是理性的话,他的生活肯定会很乏味的。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诙谐但又自私的叔本华,他也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者”。他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太大的希望,但却因为争强好胜,让他尝尽了失败的滋味。其实,我认为,对人生有好的目标,好的理想是对的,但是不能把目标定的太高,万一我们失败了,会觉得很失落、很难过的。

伏尔泰和卢梭。路易十六在监狱里读了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说:“是这两个人打垮了法国。”当然,他指的是他的王朝。可见哲学的力量。伏尔泰的名言:“书籍统治着世界,或者至少统治着有文字的国家。”“使人获得解放的最大的力量是教育。”卢梭的自然主义哲学教育观,通过《爱弥儿》表现的淋漓尽致。

追求真理的培根,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的思想,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根提出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然并非为后人误解的死记硬背的教条,而是能应用于实际的知识。培根以雄辩著称,“没有谁的发言像他那样简明扼要,他从不空谈,也没有陈词滥调。”“他只要一开口,就能牢牢抓住人们的情感。......听众们所担心的,是他会结束自己的讲演。”请看他的遗嘱:“我把灵魂送给上帝......把躯体留给泥土;把名字留给后世和异国他乡的人们。”真乃精妙绝伦!

他们中间,最使我敬佩的事培根,他用尽自己一生的努力,对人类的生存,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不就是我们口中常常说的“雷锋”、“蜜蜂”吗?但是我又想起一些为其他国家当奴隶的中国人,你们可是中国人啊!你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奉献力量、奉献一生的!可是你们却学好了知识为别的国家奉献。由此,我就更敬佩培根了,敬佩他的文学知识,敬佩他的人生哲学,更敬佩他为自己祖国奉献的精神。

这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类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他们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观点都不一样,但都存在着意义,对于某些人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适于他的人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柏拉图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哲学也并不存在对与错。而这些有名的哲学家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和一定的信心和力量,所以,让我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寻觅和哲理一样美妙的知识吧!

哲学的魅力,琳琅满目,光华深邃,我们必须更多的琢磨和思考。在这些大师们面前,我们肃穆,我们敬畏,我们仰望,我们沉思,以冀灵魂的洗练与升华。

第三篇: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在我的认识中,几乎每本谈及哲学的书中,首先都是说到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在《哲学的故事》一书中,作者布莱恩·麦基为我们剖析了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每个国家、每个宗教的代表人物。

在这半个学期的哲学的熏陶下,我深刻的认识到哲学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学科知识,是众多学科的起源。每位伟大的哲学家都是非一般的,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哲学家,有的是著名的小说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等,哲学对我们思维的开阔无疑有深刻的影响,他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邃。

柏拉图说过:不懂数学者不准入内。这位哲学家,将早期关于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对话引向自然界和人类生活,读后感《哲学的故事读后感》。我所就读的数学专业正是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的严谨和不容推翻的逻辑在数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哲学包罗万象,让人欲罢不能,无可奈何的数学此时在哲学面前也变得如此渺小。

被哲学信徒们公认为自古希腊以降哲学领域里的杰出人物——伊曼努尔·康德,享誉全球的他,竟一生中从未离开过格尼斯堡。尽管是如此平淡的一生,他动人的演讲已受得人们的拥簇。康德有一个著名而又经常被曲解的论点,是所谓“不可知论”。南海先生在《诸天讲》里述之如下:“然天下之物至不可测,吾人至渺小,吾人之知识有限,岂能以肉身之所见闻而尽天下之事理乎?”这是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限不能穷无涯的通常说法,冠以康德之名,实在是既无端又武断的强加。

此书中也有提及中国的哲学,尽管在过去的很久一段时期,中西方在哲学方面并没有交流的可能,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在思想上是统一的,而中国提出的思想却比西方要早上好几百年。中国在哲学的观点上囊括了西方的观点,但叙述上更为简单易懂。然而,在近代,中国的哲学已在世界的哲学发展上落下了一大截…..以上是我对哲学的一点点浅薄的了解。

第四篇:哲学故事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 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 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在火车上,一有空闲,我喜欢一个人坐在窗前默默地看风景,心情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会触景生情,有时候会思绪万千,有时候是利用这难得的闲情想想平时都来不及想的事,有时候什么都不想就那么木然地望着窗外发呆。在我看来,任何一种状态都比打打闹闹强。

在这独处的时候,我能够清晰地感觉到时间的存在。那哐哐噹噹的钢轨撞击声,时刻提醒我时间跟火车一样飞奔,时间一点一点地溜走,我一天一天地变老。而坐在窗前看景物源源而来,疾驰而去,更能感受时间有形的流动。

当我们面朝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看到的景物是缓缓地向我们移动而来,像一个慢慢拉近的镜头。而当我们背朝着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看到的景物都飞快地离我们远去,有时快得让人来不及看清楚,来不及思索。

用这来比喻我们的展望与回忆是恰当的。当我们面朝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就像是在展望,期望我们想要到达的目的地,远眺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当我们背朝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更像是回忆,回收往日,回看自己走过的历程。当我们展望未来时,前路漫漫,目标遥遥,时间过得如此地缓慢,有时一天仿佛10年之久;可是当我们回忆过去时,会发现时间飞逝如梭,那么多曾经拥有的东西在不经意中消逝,有时10年竟像一天。

照说,朝前看,朝前走,路程只会一点点地减少,可回首的路越来越长。为什么前路遥遥无期,来路却短暂如斯呢?为什么前路要我们一步步去丈量,来路却可以一步跨回去?难道真的是时间在迫害我们?久思不得其解。或许是因为人生就像解一道道的数学题,未来是未知的,是尚没有答案的,需要我们一步步艰难地求证。而过去,是一道道破解了的数学题,我们往往记住了结果,艰苦的求证过程却被忽略了。

人生就像是一趟没有回程的火车,人生的意义并不是要忙碌得停不下脚步,哐哐噹噹地跑到终点了事,人生应该是丰富多采的。既要做人生的数学题,也要看窗外的风景,既要朝前看,也需要常常回首从前。那些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忙于奔命,忙得忘记了时间的存在,来不及静下心看风景的人,有一天生命的列车突然到达终点,会不会觉得有许多的遗憾呢?或许有吧,也或许没有,每个人的旅程都不一样。

几年前,在一所大学的开幕典礼中﹐可口可乐的执行长(CEO)Brian Dyson,讲到[欣赏雨季爱情故事网]生活与工作的关系:

想象生命是一场不停丢掷五个球于空中的游戏。这五个球分别为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心灵。而且你很努力地掷着这五个球,不让它们落地。很快地你会了解工作是一个橡皮球。如果你不幸失手落下它,它还是会弹回来。

但是家庭,健康,朋友和精神这四个球是用玻璃做成的。一旦你失手落下,他们可能会少了一角,留下无法挽回的记号、刻痕,损坏,或甚至碎落一地。他们将永远不会跟以前一样。你必须了解这个道理,并且致力为平衡你的生命而努力

那是地处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间,这就是过河的桥。

一行四人来到桥头,一个盲人,一个聋子,两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

四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抓住铁索,凌空行进。结果呢?盲人、聋子过了桥,一个耳聪目明的人也过了桥,另一个则跌下去,丧了命。

难道耳聪目明的人还不如盲人、聋人吗?

他的弱点恰恰源于耳聪目明。

盲人说: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心平气和地攀索;聋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减少很多。那么过桥的健全人呢?他的理论是: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急流与我何干?只管注意落脚稳固就够了。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攀附铁索,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智商的低下,也不是因为力量的薄弱,而是威慑于环境,被周围的声势吓破了胆。

第五篇:哲学读后感

我看了几章后,感觉有些受益的地方,记录如下。

一、哲学的定义

说句实话,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这种态度称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这是否暗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引、学生自学的认知理论的本源和基点呢?

既然“爱智”是一种追求过程,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去追求它呢?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体。因为人体是物质的,有惰性同时也是软弱的。这种软弱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的身体是软弱的。人应该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师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导学生、引领他们走向事物的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使学生们的素养日臻完善、成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的社会公民。

二、哲学的三个层次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

“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原始定义,philosophy,它源自希腊文,叫做“爱好智慧”。三个层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较感性,这是感觉。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来变成知识,比如现在的学生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古人无法了解的。但是这种知识是分而不合,每种学科都有不同的知识。第三叫做智慧,融会贯通且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从信息、感觉到知识、智慧是三个层次,到智慧的时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谈及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因为牵扯到反省和根本。人们一定会说这样讲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他一定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无他,教育规律使然。

比如教育学生上车让座,学生会思考:我现在把座位让给老人家,这个动作我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座?因为每个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权利,毕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师导入哲学的思想:每个人都会老,也需要别人让座,但是没有人保证你现在让座给别人,你老了别人会让座给你。如果从哲学角度解释这个道理,人跟人相处的时候这个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做就会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现在,还能想到将来。

下一个要点就水到渠成了。

三、哲学是对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

人生就好象航海一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罗盘就是哲学,哲学是对人生的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的一个罗盘或者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是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

所以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哲学的话,人生是盲目的,人生变成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很多时候教师不知不觉的在给学生们说“你要懂人生的道理,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这里就有哲学的含义在里面。所以,人生的智慧,它归结为生命历程中不同的抉择。

书的作者傅佩荣用三句话来描写哲学:第一句,培养智慧,这跟西方的传统很接近。第二,发现真理。因为人常常发现变化的事物,觉得非常迷惘,你就要发现变化背后有没有不变真实的东西。比如道家,道就是最后的真实,让你知道这些变化有来源,有归宿。第三,验证价值。价值不能离开主体,不能离开你我他每一个人。

前面培养智慧,然后发现真理,然后去验证价值。这样就会使生活产生具体的改变,懂得自己往哪里走,就像在航海的时候我有指南针,别人说这个路线不好,但是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选择。人最怕不知道,这样选择是受风气的影响,受别人的影响,甚至是别人的操纵,结果走的路好像很多人都走,到最后不见得是自身愿意走的路。

由此看来哲学是人在早或者晚一定要碰到的题材。在生命的阶段,尤其是遇到重大的转折点、重大的痛苦、罪恶或者是灾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特别需要能不能有一个方向让我知道我这样做是对的,或者给自身这样一个选择的机会,让自身可以改变生命不同的路线。

四、哲学性的思维:理性的反省

“人当用理性反省经验的时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时刻”。不过,理性思考有时候是很困难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也经常因此,一句“明天再说吧!”到最后干脆不想,就是因为实在想不清楚,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事情发生。

看书到这里,我想,这不正是阻碍我们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吗?我想学习哲学,应该学会用哲学性的思维,来思考这些事,才能更快的解开这些迷雾。

书中有一段话我很喜欢,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吧!

精彩语录: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一个人的生命里不同阶段会有不同体验。经过某些磨难或是考验,觉得生命不像以前那么乐观,就会悲观,所以人会有乐观、悲观各种不同的想法。

五、书中给出的关于培养智慧的启示案例:

爱因斯坦曾说过“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的用意并不在骂人,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智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结为两点:“完整”与“根本”。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许多人因生活环境从小就在责骂声中长大,形成了气质自卑,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然而难道人生就真的只有这短短二十、三十年就可以决定了吗?林肯曾为人刷盘子,低人一等的生活非但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信念。人只要还没有进棺材,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要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只有完整的看待,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

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问题。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譬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

总的来说,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面奠定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体的觉悟和体验有关。这里的觉悟是要我们放弃个人成见,去发现真理,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而体验是需要人来完成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当克服身体的惰性,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自由,去接受体验的时候,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将越来越丰富。

下载哲学的故事读后感-斯宾诺莎与哲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的故事读后感-斯宾诺莎与哲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哲学读后感

    对于中国哲学简史以及其他部分哲学书表面处理之后得到的读后感:全部--部分--相对立面死亡----生存:相对的解释.没有死亡的感觉体会不到你还在生存.死亡可以给你存在的相对感......

    哲学读后感

    读《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有感一开始,老师布置的作业------写一篇关于哲学的论文,感觉很是惆怅,不知道如何着手,于是硬着头皮,借了几本关于哲学的书籍开始观摩,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浅......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歪打正着的教材阅读体验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这本书是我高中时买的,那时没钱买正版书,就到旧书店淘盗版书,正巧,就碰着了这本封面写着《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书。周国平在......

    数学与哲学读后感

    《数学与哲学》读后感 柳迪 假期里,我看了张景中院士献给数学爱好者的礼物----《数学与哲学》一书,书中主要内容包括了“万物皆数”观点的破灭与再生、哪种几何才是真的、变量......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这是一本台湾大学最佳通识课程教材,傅佩荣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调向读者传授哲学知识、阐释他独到的见解,读来彷如在上一堂有趣又极富逻辑性的哲学课。......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以前买书在当当网,一般要3-4天送到,这次上了卓越,6号中午下的订单,不想,7号一早就有人敲开了送书的门。卓越比当当快?不能下这样的结论,刚看了傅佩荣的《哲学......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最近刚看完一本名为《哲学与人生》的书,这是一位台湾作者写的 书,这本书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这位教授在大学开设"哲学与人......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看完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我对人生的看法有很大的提高,感觉人生的幸福指数是由哲学的价值所产生的。人生要是没有哲学,那这一生差不多就是虚度,没有任何价值。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