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周恩来”四个昼夜心得体会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心得体会
日前,全体干部职工组织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以上世纪中期中国遭受三年自然灾难为背景,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深进革命老区调研与当地农民相处的四个昼夜发生的感人故事。
在两个多小时的放映中,很多同道落泪不止,影片结束时掌声雷叫。在随后的讨论中大家一致以为:
周总理深进革命老区一线、了解最真实的农村生存状态,是群众线路的具体实践,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在此进程中,有几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鉴戒。
一是认真听取群众呼声,工作不走过场。周总理像拉家常一样,就座在门槛儿外和张二廷对话,认真了解了大食堂及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题目。总理这类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使得人们愿意讲真话,敢讲真话。江津的“院坝会”也是一个与群众交换、沟通的良好平台,我们要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加以推动,并把它作为一个长效机制固定下来。
二是态度恳切,勇于承当责任。面对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困难,周总理一点也不寻觅借口,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题目,就是我的责任啊!”现阶段兼顾城乡改革工作艰巨,各科室均有各自的工作职责,我们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杜尽在工作中相互推委,敷衍了事。
三是廉洁自律,节约勤俭。周恩来在吃饭时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就将一条已迈进屋子的腿又迈了出来,而后来吃连弟奶的拽面,却绝不犹豫的走了进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厉行勤俭,反对浪费浪费,清正廉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解决群众题目从实际动身,落实纠正措实施动果断。周总理武安听民声,大食堂从此熄了火。群众主动反映他们碰到的困难和题目,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牢牢捉住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题目,留意从实际动身,研究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剂,才能使我们的纠正措实施得通、办得到,杜尽拍胸膛做决定的官僚作风。我局广大干部职工纷纭表示,要将以这部电影作为生动教材,根据城乡兼顾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中遵守“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整体要求,及时正确了解群众所思、所忧、所急,以身作则把工作做实、做细、做透,推动兼顾城乡改革工作深进扎实展开。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群众线路的历史典范再现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取材于三年困难时期,以周恩来连续四个昼夜在河北武安伯延公社调查研究,直至请示毛主席后,伯延在全国人民公社中第一个取消集体食堂为主要内容。观罢此片,深为人民群众为党分忧的精神所感动,为领袖的人格魅力所感化,为创作者驾驭题材的艺术才华所折服。此片是重大历史题材电影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新收获,为当前正在展开的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一部生动的影象教材。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在历史自觉中布满着时代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该片在历史中探访真知,深具历史意识。创作者不躲避矛盾,对那段曲折历史布满一种深深的惋惜,正如片中周恩来面对饥饿中的伯延公社的百姓,沉重地说:“我应当向你们道歉!”对艺术作品而言,这只不过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罢了,而作为一种历史自觉,这实际上是我们党的深入反思。也正是有了这类历史自觉,我们才有了当下的时代自信。固然,我们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即便是诸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出现的那种曲折,也为当下的伟大时代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预备,同时也是一种增进广大党员干部知党爱党、知史爱国的史学读本。《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很好地掌控了“两个不能否定”,其历史价值不但是站在今天看昨天,而
且是站在明天看今天,在今天创造明天。从这一点说,此片为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新经验。
正在进行的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建立更加牢固的“群众观”,从而更加自觉地酷爱人民、服务人民。《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显现的正是一曲领袖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颂歌。影片中伯延公社的老百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生活过得非常艰巨,但仍然具有与党同甘共苦的担当精神,所以终究能够实事求是地撤消集体食堂,从而使国家建设回回到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上来。就剧情而言,没必要说乡亲们为总理的到来唱戏曲落子《端花》,没必要说老奶奶卖掉了自己的寿木为总理做拽面,没必要说老主任郭百岁怒打说谎话的儿子——公社主任郭凤林,单说将“说怪话”的“落后份子”关起来不与总理见面一事,就并不是是干部与群众的生死对峙,而是公社主任郭凤林作为基层干部,质朴地以为“自然灾难、苏联逼债等等够让主席、总理操心了,我们这点困难不值得鸡一嘴鸭一嘴地叫唤”。片中的一切矛盾都不是不可调和的死结,而是一种以当下眼光回看历史的“好与更好”愿看的“二律背反”。这正是导演陈力的高明的地方。片中老百姓“不忧生死,而忧国衰”和领袖一起共克时艰的质朴举动,都是为片尾张二廷的肺腑之言“取消集体食堂”蓄势。当片尾炊烟袅袅的场景出现时,一种“人民创造和推动历史”的唯物史观就成了审美时不自觉的贲张,实现了将历史意识“在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创作主张。
第二篇:观《周恩来四个昼夜》心得
观《周恩来四个昼夜》专题片
心 得 体 会
农村基层党员
周恩来同志,我们共产党伟大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近代史上最富影响力的杰出政治家,一生戎马倥偬,忧国忧民!为党,赤胆忠心;为国,呕心沥血;为民,鞠躬尽瘁;用忘我的工作精神诠释了共产党人光辉的一生。
影片《周恩来四个昼夜》,再现了1961年春,周恩来同志带着中央重托,深入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农村考察调研民情,160分钟片时,20余个生活工作场景,处处隐含当时群众生活的贫困和疾苦,时时展现昔日总理工作的辛酸和忧虑,使观者动容,看者落泪!
到生产队,看食堂,进村入户。伯延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郭凤林陪同总理考察时有一场景,树叶光了,说是让羊吃了,其实是让人摘食了,“民以食为天”,在食堂,一碗糊糊是村民基本口粮,玉米芯、棒子面参树叶做成的窝窝头也算得上美味了!今天看起来觉得不可思议,而当时的农村真实现象有过之、无不及。我是七十年代初生人,虽然没有切身经历,但也听父辈们讲过,饥饿的阴影或许在以后几代人的心中都挥之不去,面对如今的生活状况,我不能说群众现在很幸福,但也比那段时期强多啦,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回顾历史,开创未来,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艰苦奋斗,忆苦思甜更是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应该保持和发扬的。
到小学校,看师生,贴近教育。影片中,党总理一行进入课堂是,学生和教师惊呆了,片景虽短,但也反射出总理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人民热爱他!最感人的是总理躬身给教师穿鞋一幕,脚肿了,鞋子无法穿在脚上,自能赤脚上课,在今天看来有可能是作秀,然而我听老人们说过,58年后那几年,人们吃的是野菜,我们东北地区多数是“灰菜”,那是煮熟了用来喂猪的野生植物,由于挨饿,人们把灰菜也吃光了,造成的结果是身体消瘦、浮肿,不知河北地区长不长灰菜,那位老师是不是这个原因。再看看现在的百姓生活,餐桌上的山珍海味、琼浆玉液,每年浪费的粮食就够2亿人一年的口粮,说起让人痛心,联起使人愧疚,我是镇级党委书记,反奢侈、反浪费必须长期保持,自觉贯彻“八项规定”,恪守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之风。
田间地头,与民同劳。在伯延干农家活,总理是不是行家里手,暂且不去探究,但就行为而言,总理的精神实属可嘉,即时我们现在提倡的“做农家人、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落实起来也耗时费力,多数党员、干部去了、吃了、做了,也是表面文章,没有实质内容,应付了事,影片中的一碗拽面,是老人用寿材换来的,总理没有推迟,吃了!这碗面吃的是爱民的诚心、改变现实的恒心、做好工作的决心、也是对做面老人的敬仰之心!走基层、察民情、解民忧这一点,我应该向总理学习,多到群众中,做一个百姓爱戴的工作者,这样做起农村工作才能得心应手。走进前沿、抗洪抢险。这一场景总理给人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就是我的责任!”,虽然是自言自语,但字字千斤,折射出总理的压力和忧虑,把镜头倒转,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正想到了吗?认真去做了吗?想想汗颜,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看“端花”,听民声。端花是河北武安的地方戏种吧?总理与民同乐,但每一次镜头转换,都有总理纠结之心,我的理解是整个演出中总理都是揪着心在看!不只是导演的可以安排,还是我入戏的情绪过深----。
能听到百姓的真心话,对于党员干部来讲很难,影片中革委会郭主任不让干部群众说实情、讲真话,怕的是领导忙,压力大,怕给老区人民丢脸。现在不讲真话,可能就怕给领导添堵、怕丢帽子、难升迁了吧,想想也是,说实话办实事不难,难的是不知领导想不想听实话、真话了。
果断决策,依依惜别。凌晨3时,总理与主席通话,做了汇报和沟通,至此,影片诠释了总理四个昼夜中忘我工作,彻夜不眠,我的理解是总理对工作的热爱远没有对人民的热爱更深、更广、更远----临别,伯延人民以泪相送,这是影片的落脚点,即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也都哽咽流泪,场面感人至深!做官不难,难的是群众对你的信任与依恋,做官不难,难的是老百姓对你能否十里相迎、百里相送,做官不难,难的是能否放下心来扎扎实实做一位人民的公仆,以后工作中,我将做一个恪守为官之道,潜藏爱民之心,铭记党恩国难,践行公仆之人!
第三篇:观周恩来四个昼夜有感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周五下午我院组织党员到电影院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背景。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在邓颖超的陪同下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短短的四天四夜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给我当代共产党员做出了模范和表率。
在观看电影途中,当看到周总理带病熬夜工作,当看到周总理带头吃加了树叶的糊糊,当看到周总理冒着大雨赶到一线与乡亲们共同抢救田里的瓜苗,当周总理在群众中向老百姓认错并真切的说出让大家受苦了,当听到老百姓感动而又委屈的哭声,当„„一幕幕,一件件简单而又朴实的举动,让我不止一次的眼角湿润,感动与震撼像一道道电流击过全身。
观看电影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作为一名党员,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行动的根本宗旨。自建党以来,我党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影片中周总理为我们做了生动的诠释,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自觉置身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为群众谋取利益与幸福。
其次,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敢于说实话,讲真话,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影片中公社主任等人善意的谎言,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误导调研结果。周总理通过细心发现问题,一丝不苟的深入大街小巷了解群众真实情况,当郭凤林善意的提出让总理早点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很直接的说出:了解不到伯延的真实情况,他是不会离开的。周总理的精神和作风反映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表率。
最后,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勇于和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影片有一段很感人的镜头是周总理向人民群众道歉的场景。周总理说“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还有当总理走访到后来听到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对于弊端,总理熬夜与毛主席作了汇报,以寻求新的解决方针,对于干部的作风问题,周总理认真而又严肃的说,该教育的教育,该处分的处分,绝不马虎。周总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深受教育,也使我们深受感动。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
第四篇:周恩来四个昼夜心得体会
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心得体会
刘振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的今天,我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很感动。影片中,在中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内忧外患的困难年代,总理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对百姓和谐可亲,与民一体的亲和风范深深感动着我,总理真好。
在电影中的周恩来总理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带着病去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我也似乎被电影带到了那个年代。总理在和老百姓一起吃着树叶,喝菜汤,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种植庄稼,在插秧时,一个农妇送来一碗清水给周总理喝,又热又渴的总理却把大部分水倒回去,自己只喝了一点点。我最感动这个环节,因为就这些细小的动作,无一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那种大爱与奉献。电影描绘了总理深入调研后不顾白天的劳累工作到深夜的画面感人泪下。这部电影是在告诫我们领导要爱自己的群众,同时也反映革命老区人民的质朴,没有坏思想,只有好与更好之分,电影中那个村主任不是不讲真话,有意隐瞒,我觉得他的初衷是好意的,是要为党分忧,不想给国家添乱。总理告诫村主任要“谦虚谨慎,实事求实”,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最能感受生活。这部电影也刻画了说实话的百姓人物语言和内心世界,这些人让总理了解民情,真正的了解百姓真实的想法,这才有了革命老区率先在全国打破吃大锅饭的正确决策。
历史走到今天,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党员更要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就应该深入到群众中去,真正了解群众的困难和呼声,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真正将“让群众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检验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凝聚十几亿中国人的力量,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个特殊年代,我们的党和人民群众鱼水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今天,中国大地各民族儿女都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各条战线上努力奋斗,在为强国梦的征途上勤奋工作。我们单位全体职工正在局党委的领导下继往开来,团结一心。我们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积极工作,为民务实清廉。电影结束后,我不禁反思,作为共产党员的自己,有没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工作中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有没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我们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
第五篇:周恩来四个昼夜心得体会
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群众路线心得体会
近日,观看了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内心被强烈的震撼了。影片以纪实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周恩来同志深入最基层调查研究,为民务实清廉的感人故事。周恩来同志心系群众、忧国忧民,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感人肺腑,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活教材。我自始至终满含着热泪,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我国第一部全景展示“三年自然灾害”历史的电影作品,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乘专列到革命老区河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把一个胸怀百姓、忧国忧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周恩来同志的崇高风范、高尚品德和伟大精神,是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1961年是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地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尤其是在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自己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这些地瓜苗是周恩来与当地群众一同栽下的,他生怕飘泊大雨将地瓜苗冲走,这是老百姓生活的希望。到了夜间,本就身体虚弱又劳累了一天的他还伏案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在向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时,打电话一直到天亮……这一个个感人的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总理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生动诠释了“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道理。
影片还生动刻画了总理对人民的似水柔情。当总理看到群众为他准备的红烧肉时,已经迈进屋子里的一条腿又迈了出来,他与邓大姐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公共大食堂与群众一起喝着榆树叶子熬的粥。但是在吃连弟奶做的拽面时,他的脚却毫不犹豫的踏进屋内,因为他知道如果不吃这碗面,老人今后的生活是不会愉快的,这是老人的心,是老百姓对自己一片深情厚意。他甚至没有询问就知道做拽面的面粉是老人用寿材换来的,他还嘱咐工作人员要将老人的寿材赶紧买回来,等走后再送回老人家里。这就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周总理到老百姓家走访调研,将百姓家的情况一一掌握在心,所以在吃拽面时,才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拽面的出处。总理对人民无私的奉献,人民对总理的爱戴和景仰在这一细节中得到生动
刻画。当总理得知张二廷独自抚养四个孩子时,便和邓大姐商量帮忙抚养一个孩子……点点滴滴,都彰显着总理对百姓的关心。
影片还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在总理刚到伯延寨前两日,公社主任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但周总理却明察秋毫,不被假象所蒙蔽,访贫问苦,一步步揭开了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尤其是对我们的领导干部更具有深刻的启迪。当郭凤林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周总理一进村就看到榆树上的叶子都光了,村里的大人说是被羊吃了,而小女孩连弟说出了实话:“羊怎么能吃到那么高的叶子呢?”他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更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所以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进行高压批评,而是真诚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群众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影片还向我们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让人深受教育,也深受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各种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是何等严肃认真。就是村干部,也是羞愧和反思,主动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错误。当总理将4天来了解和调查到有真相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汇报时,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这种实事求是、敢于并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虚怀若谷听真话和及时纠正偏差的精神和作风,尤其值得我们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学习。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
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
作为影片的顾问,艾文礼说,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刘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