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篇

时间:2019-05-13 07:5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篇:在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去年以来,中央和省相继对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部署,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决定》(粤发?2004?23号)。中央《意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总结了我们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历史经验,全面阐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指导方针、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政策措施。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建设上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省委、省政府的《决定》贯彻中央《意见》精神,立足广东实际,对全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务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切实把文件精神变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巨大力量。我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学xxx省文件精神,研究我市贯彻落实的措施,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肇庆加快建设。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揭示人、社会、自然界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并且与自然科学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肇庆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正是哲学的一个根本命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提高全民哲学社会科学的素养,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我们是在肇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薄弱的基础上,按照三个“最适宜”和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的要求,力促跨越发展,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使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一种理性的自觉。同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是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进步,把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其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迫切需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可以说,没有党在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长期奋斗,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没有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要确保党长期执政,要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党的思想建设,党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社会管理的法制化,都有赖于

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持。在改革发展稳定、“三个文明”建设、肇庆跨越发展等方面,哲学社会科学都发挥着重要的咨询和参谋作用。掌握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有助于各级领导干部提高理论水平,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同时,我们所面临的工作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在充分调查研究,掌握规律,科学地判断形势,运用理性思维,发扬民主精神,全面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科学决策;只有身体力行,认真学习和掌握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第三,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肇庆,迫切需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通过科学思维和精神力量作用于社会,借助各种中介环节,如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劳动积极性等,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不立竿见影,但润物无声,影响深远。在建设现代化新肇庆的伟大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虽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却能依靠精神的力量在促进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如通过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动员和鼓劲等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从而推动发展。这种精神力量一旦形成,就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持续的推动力。多年来,我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和宣传,结合肇庆实际开展了一批有分析有建议的专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与实现肇庆跨越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战略地位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队伍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还不够高,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提供较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多。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肇庆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二、突出重点,大力推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上新水平

哲学社会科学以精神力量反作用于生产力,其落脚点在于推动生产的发展。中央《意见》明确指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日俱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按照中央《意见》和省委《决定》的部署,紧密结合我市实际,以加强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围绕省委“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建设,有所作为”的总要求,围绕实现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围绕工业强市、文化名市和科教兴市的部署,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步伐,为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肇庆,实现肇庆跨越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要立足实际,准确把握研究领域。近两年,我市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夯实发展基础和增强发展后劲而展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哲学社会科学也要紧紧围绕这两方面工作开展研究,为推动肇庆发展做出贡献。

要重点加强应用对策研究。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哲学社会科学机构的职责所在。要把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的主攻方向。一方面要开展当前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发展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肇庆要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体制改革与创新问题、培育主导产业的问题、“三农”问题、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问题、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问题、旅游业的发展壮大问题、发展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构建和谐安康肇庆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等。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围绕这些问题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另一方面要开展前瞻性的应用对策研究。如肇庆在珠三角、泛珠三角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前景,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城市定位、发展与竞争力研究,“十一五”规划研究等。这些都是涉及全市发展基础和发展后劲的重大课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去探索和回答,这既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要营造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政府有关决策研究部门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加强与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合作。市社科联、市经济技术顾问团等研究机构要以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中长期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各高校、党校、社科联等要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加强应用对策研究,积极为肇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加强政务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公布有关资料,并为专家学者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要适当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点探索我市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方面的经验教训。我市地跨珠三角和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水平各异,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必须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推动肇庆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实践出真知,真知需要不断地总结归纳,才能持续地指导实践。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创出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既体现了肇庆特色,又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在总结经验教训,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探索发展规律这方面,我们还没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这是我们长期存在的薄弱环节,也是当前和今后应该加强的工作。要加强文化名市、科教兴市、工业强市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要加强端砚文化、龙母文化、包公文化、岭南文化等具有肇庆特色的学科研究。

(二)要构筑平台,着力拓宽研究渠道。大力繁荣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构筑起有利于社科发展的平台十分重要。一要加强联系,拓宽渠道。要加强党政领导特别是决策部门与社科界专家学者的联系,加强企业管理层与社科界的联系,使广大社科专家及时掌握情况。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适时通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征求社科界人士意见,明确社科研究方向。市社科联和所属学会要在广泛与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掌握信息基础上,通过联合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形式,拓宽为政府、为社会服务的渠道。二要畅通信息,强化交流。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加紧建立社会科学人才信息库和社会科学发展动态信息库,尤其要及时汇集省内、全国各地及世界社会科学研究动态信息,拓宽我市社科研究人才视野。要加强与国家、省有关社科研究机构及各有关重点大学、各省社科机构的联系沟通,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术研讨,邀请外省乃至国家级专家来肇作报告和互相交流。三要健全制度,提高成果转化率。要在加强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上下功夫。要建立社科成果转化申报制度,通过评审及时发现并将好的社科成果推荐给有关部门或单位。要建立社科成果评奖制度,每两年由市委、市政府对优秀社科成果进行表彰奖励。要建立杰出社会科学人才特殊奖励制度,对有特殊贡献的社科优秀人才予以重奖。

(三)要整合资源,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目前,我市社科界人才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中等学校、成人教育中担任社会科学公共课的教师队伍,市、县(区)党校系统中的教师队伍,市社科联各学会、研究会的会员,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中的宣传教育人员、政策研究人员和顾问人员等。但单兵作战、重复研究等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领域的研究力量薄弱、力量配置不尽合理,整体研究能力有待提高。一要加紧整合现有人才

资源。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立足实际,整合我市现有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聚集效应和团队作用,形成实力强大的社科研究团队。一方面要按学科划分组成学会,形成以学科划分为基础的具有广泛性的社会科学人才团队。另一方面要抓紧组建肇庆市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把具有高级职称或有较高造诣的专家集中到这个中心,组建一个“精兵团队”。要抓紧组建我市“社科人才专家库”。二要注重培养引进人才。要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积极构建人才培养、引进、选拔、激励和任用的良性机制,努力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扎实功底的学科带头人、中青年专家学者,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理论功底扎实、学术造诣深厚、勇于探索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要在整合本市社科人才的同时,积极争取肇庆籍的国内外知名社科专家,并通过他们聘请一批社科专家,共同为肇庆发展献计出力。三要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建立起科学的分配、激励、监督和评估机制,加强社科研究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协作沟通,联合攻关,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资源的效能。要健全激励机制,创造良好氛围,完善培养和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要加强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市社科联要加强对现有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工作的指导,积极筹组新的学会,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和学术品德。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努力从人民群众宽广领域中丰富的实践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提出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力求做人、做事、做学问一致,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自觉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在深入参与肇庆新一轮发展大潮中有所作为。

三、加强领导,努力开创肇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局面

要切实加强领导。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部门的事,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文件精神,努力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切实加强各社科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要经常向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一些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注意把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要把哲学社会科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文化名市和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目标。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卓有成效地做好引导、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共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要切实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有比较稳定的经费来源和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必要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工作条件。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的通知》(粤府办?2003?98号)中的有关政策,切实加大投入。要拓宽经费投入渠道,鼓励社会各界捐赠,鼓励科研机构和哲学社会科学者合法开展有偿咨询服务。要加大我市优势学科的建设力度,设立资助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的专项经费,逐年增加社会科学普及、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和学会活动的经费。各县(市)区也要视财力情况增加对社会科学的投入。

要切实加强宣传普及工作。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十分重要。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把宣传普及作为推进文化名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总体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要充

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作用,通过开办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宣传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扩大优秀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优秀成果更多更及时地应用于实际。社科联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负责统筹规划,培训社科普及专门人才,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普及活动,不断提高全民哲学社会科学素质。

同志们,时代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我们的事业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参与和创造。在推进肇庆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任重道远,大有可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对哲学社会科学寄予厚望。希望全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努力繁荣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肇庆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龙新民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

2001年1月4日

同志们:

在新世纪刚刚到来之际,我们在此召开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工作会议。首先,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向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社科工作者拜年,并通过你们向全市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和社科工作者,致以新世纪的问候。

刚刚过去的“九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批示精神,首都各方面工作取得巨大成绩的五年,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贡献和辛劳。“九五”期间,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出了一大批对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指导作用的优秀成果,其中有许多在全国获了奖。这些成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北京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实践证明,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队伍的素质是好的,责任感和战斗力是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是高的。

北京市最大的优势是有中央机关单位的支持。党校、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各级党政研究部门“四方面军”中,重要的是来自中央各单位、各部门社科工作者的参与、支持,其中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对北京工作有指导作用的成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中央党校、高校、科研单位等部门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刚刚到来的“十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十五”计划是走向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描绘了美好的发展前景,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北京“新三步走”的奋斗目标:第一步为新世纪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第二步为第二个十年,主要是巩固提高;第三步为后三十年,主要是争创一流,最终实现现代化,建成一流的国际大都市。实现“新三步走”战略目标,今后五年到十年最重要,开好头、起好步最关键。市委提出今年的工作主要是八个方面,庆林同志形象地说,重点工作是一高一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下大力气解决危旧房改造和低收入居民生活问题。实现这些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全市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强烈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去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实施“十五”计划、完成今年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重要的历史责任。因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各项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需要科学理论的总结,现实的改革和建设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未来的前景和趋势需要科学理论做出预测。因此,我们的社科理论工作者责任重大,必须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断开拓进取,推动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将北京市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向一个新水平。

此次大会下发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工作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工作原则,体现了北京市委

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对加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实践性、导向性和首都特色,是指导社科规划工作和研究工作的重要文件。王新华同志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委托对《纲要》的主要内容做了详细的说明,以便于大家对《纲要》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实践是基础,规划是关键,多出成果是根本。希望大家积极投身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紧抓住研究制订修改《纲要》这个关键,最终多出优秀成果。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精力对《纲要》进行认真深入的讨论,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多提宝贵意见,使之进一步充实、完善,从而更好地发挥对今后五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此次会议还下发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指南》(征求意见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要坚持动态管理,要紧密结合实际的发展变化而进行适时调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还是应用理论研究成果,都应是高质量、高水平的,要充分反映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和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努力出一批在全国叫得响、出一些在国际有影响的成果。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又要鼓励社科理论工作者急党和政府之所急,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敢于研究社会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通过自己的艰苦劳动,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释疑。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即将启动,这是北京市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加快首都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首都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凝聚和激励首都人民的重要力量。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是首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应不断开辟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的新境界,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把握时代脉搏,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拓展新视野,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科学理论与北京市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开拓创新的精神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在北京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上有所突破,有所前进。

第三篇: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在宁召开

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

综述

10月10日,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副省长傅自应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府副秘书长周游,教育部社科司司长杨光、副司长张东刚出席会议;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作工作报告;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主持会议并作会议总结;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副巡视员李世恺出席会议;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委党校、省社科联等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李卫红指出,去年以来,教育部制定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对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各地各高校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认真贯彻落实,相继召开会议,推出政策和规划,掀起了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热潮。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建设教育强省、文化强省的重要目标,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提出了建设社科强省的战略目标,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支持力度,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立足地方实际,凝练研究方向,提高研究质量,在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建言、服务社会、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李卫红在讲话中指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经过这些年的锐意改革和创新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建立了新的优势,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是江苏提出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的新目标,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李卫红在讲话中要求,一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二要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三要进一步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四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五要进一步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努力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

沈健在工作汇报中充分肯定了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分析了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了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他指出,我省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加大培养力度,着力造就一批杰出社科人才;围绕学术前沿,切实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资政惠民作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扩大交流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深化体制改革,重点打造一批社科创新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管理,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他要求,全省高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强化学术自律与学风建设,抓住机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务实进取,全面推动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殷翔文在总结讲话中要求,各高校传达学习要及时认真、贯彻落实要措施到位。各高校与会代表要及时向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作一次专题汇报,进行一次专题研究,做到“一个强化”和“三个明确”,即强化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机遇意识;明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总体要求,明确江苏高校进一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紧密结合本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实际,明确进一步推进本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思路、总体战略和工作安排;各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本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或实施意见,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和落实。

全省高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负责同志和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共250人参加会议。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8 所高校在会上分别作交流发言。

我校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的举措

一、制定我校的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

根据省教育厅颁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2012—2020)》和省厅会议要求,我校将制定《盐城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2)》,科学规划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未来10年的发展道路;

二、扶持优势学科 打造发展平台

结合我校现有的关于“沿海开发”的两个省级研究平台,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扩大优势,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使之成为国内沿海开发的智库;

围绕农村教育研究的主题,加强对省厅培育点的建设,争取建成教育厅研究基地。目前,“协同创新”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我校要结合现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新型合作模式,计划到2022年左右,建设3—5个具有省内外领先水平和重要影响力的协同创新中心,在比较文学研究、红色与海盐文化的引领与传播、苏北城镇化发展中有所作为。

三、培育优秀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离不开高水平人才队伍,学校要实施鼓励政策,吸引海外内优秀人才加盟我校。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特聘教授岗位,实施“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奖励计划”,以聘期目标管理对不同层次的高端人才实行长效考评机制,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高层次研究基地和新兴交叉学科设立特聘教授岗位。

为推进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建设,学校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实施博士化过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四、坚持“顶天立地”,实现繁荣发展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把握时代特征,跟踪学术前沿和重大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努力产出一批具有鲜明江苏特色、地方特色、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创新成果。

第四篇: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定稿]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6年5月17日)

习近平

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今天,我们召开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参加的大多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其中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有成果丰硕的学术带头人,也有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咨询委员或首席专家、国家高端智库代表,还有在校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首先,我向大家,向全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我在这些会议上作了讲话。召开这些会议,目的是听听各方面意见,大家一起分析形势、沟通思想、凝聚共识、谋划未来。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刚才,几位同志讲得很好,很多是真知灼见、肺腑之言,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就几个问题讲点意见,同大家交流讨论。

第一个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必须“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他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的许多调查研究名篇对我国社会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江泽民同志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胡锦涛同志说:“应对激烈的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在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同时增强我国的文化创造力、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续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从西方历史看,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时期,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的思想学说。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等一批文化和思想大家。他们中很多人是文艺巨匠,但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们对社会构建的思想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产生了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爱尔维修、潘恩、杰弗逊、汉密尔顿等一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形成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思想和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而马克思主义则批判吸收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可以说,没有18、19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20世纪以来,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为缓和社会矛盾、修补制度弊端,西方各种各样的学说都在开药方,包括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既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和国门被打开,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自那以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为了寻求救亡图存之策,林则徐、魏源、严复等人把眼光转向西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被翻译介绍到我国,不少人开始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我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各学科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

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钟书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总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变这个状况,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

第五篇: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6年5月17日)

习近平

《 人民日报 》(2016年05月19日 02 版)

今天,我们召开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参加的大多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其中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有成果丰硕的学术带头人,也有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咨询委员或首席专家、国家高端智库代表,还有在校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首先,我向大家,向全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我在这些会议上作了讲话。召开这些会议,目的是听听各方面意见,大家一起分析形势、沟通思想、凝聚共识、谋划未来。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刚才,几位同志讲得很好,很多是真知灼见、肺腑之言,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就几个问题讲点意见,同大家交流讨论。

第一个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必须“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他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的许多调查研究名篇对我国社会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江泽民同志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胡锦涛同志说:“应对激烈的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在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同时增强我国的文化创造力、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续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从西方历史看,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时期,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的思想学说。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等一批文化和思想大家。他们中很多人是文艺巨匠,但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们对社会构建的思想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产生了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爱尔维修、潘恩、杰弗逊、汉密尔顿等一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形成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思想和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而马克思主义则批判吸收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可以说,没有18、19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20世纪以来,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为缓和社会矛盾、修补制度弊端,西方各种各样的学说都在开药方,包括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既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和国门被打开,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自那以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为了寻求救亡图存之策,林则徐、魏源、严复等人把眼光转向西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被翻译介绍到我国,不少人开始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我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各学科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

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钟书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总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变这个状况,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第二个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本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我看过一些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研究在这方面的努力就远远不够了。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作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就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该书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加剧了财富不平等现象,而且将继续恶化下去。作者的分析主要是从分配领域进行的,没有过多涉及更根本的所有制问题,但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值得深思。

第三个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要把握住以下3个主要方面。

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3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我说过,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就大量吸收借鉴了前人创造的成果。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时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学判断力。马克思写的《资本论》、列宁写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同志写的系列农村调查报告等著作,都运用了大量统计数字和田野调查材料。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1944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汉密尔顿等人著的《联邦党人文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西蒙·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等著作,过去我都翻阅过,一个重要感受就是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等等,都是我们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形成了不可比拟的优势。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

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下一步,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二是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三是要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四是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五是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总之,要通过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据统计,全国本科院校几乎都设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文科生也占了在校学生很大比例。这些学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后备军,如果在学生阶段没有学会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没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难以担当重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培养出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经过努力,我们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总体看这方面还是一个短板。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在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上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等方面积极性,大家共同来做好这项工作。

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对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文章,要给予支持。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要创新科研经费分配、资助、管理体制,更好发挥国家社科基金作用,把财政拨款和专项资助结合起来,把普遍性经费资助和竞争性经费资助结合起来,把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结合起来,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

第四个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

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要统筹国家层面研究和地方层面研究,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以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2015年11月,我主持中央深改组会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第一批高端智库已经建立并运行起来。我在那次会议上强调,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设智库热情很高,成果也不少,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帮助。同时,有的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有的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还有的流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的做法。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五路大军,我们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宣传部门、组织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校行政学院、党政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军队院校等要共同努力,形成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成长。

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领导干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研究成果,不要觉得哲学社会科学问题自己都能讲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学问。要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经常给他们出题目,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

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有的同志比较激烈地说,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同志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天地广阔。希望大家不畏艰辛、不辱使命,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下载在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中央党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暨期刊工作会议上的致辞

    在中央党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暨期刊工作会议上的致辞尊敬的李君如副校长、各位来宾、同志们:今天,中央党校在古城(市名)召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暨期刊工作会议......

    在中央党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暨期刊工作会议上的致辞

    在中央党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暨期刊工作会议上的致辞尊敬的李君如副校长、各位来宾、同志们:今天,中央党校在古城(市名)召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暨期刊工作会议......

    区委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上的讲话(五篇材料)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XX区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大会。这是我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区广大社科工作者的一件喜事。在此,我代表XX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

    哲学社会科学研修班学习心得

    “2011年海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心得 根据学院安排,我有幸成为“2011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一员。在省委党校领导和老师们的......

    副校长王胜今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工作

    附件三: 大力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 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新的贡献 王胜今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会议的中心......

    在县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县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党委办公室、统战、群团、党校、党史和档案工作,讲几点意见。2007年,是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也是党委办公室......

    在县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县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今天我们组织召开县委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来S考察重要讲话和中省市相关会议精神,总结2022年工......

    在2012年度全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镇党委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镇党委书记 李德麟 (2012年2月18日) 同志们: 前面,周书记传达了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表彰奖励了2011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签订了2012年目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