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德与生活》教学呼唤课程新理念的指导文档
《品德与生活》教学呼唤课程新理念的指导
作 者:张承继日 期:2007-6-25 0:00:00
《品德与生活》(浙江教育出版社版)在我们曲沃国家级实验区实验一年来,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课改实验工作发展健康,运行良好。我们高兴地看到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在教师、学生身上焕发出新时代的气息,充实着教师、学生的精神世界。概括一下我们的做法是:
1.培训到位。新学期的开始,我们就邀请出版社的教材专家来我县做互动式培训,解决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我们看到教师有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工作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2.制度健全。为了切实搞好《品德与生活》这门活动型综合课程的实验,为省级实验区及全国推开实验提供经验,我们力争使每一个实验细节都要做到位。为此,我们制定了:①备课制度。教师人人有教学计划,每课有教案,各乡镇教研室要配合县教研室定期检查。②培训制度。我们要求教师利用“5+1研训日”(5天上课周六研训)把《品德与生活》也例为一项内容。通过听讲座,看示范课、互动式培训,提高了教学质量。③听课制度。每位《品德与生活》课教师,每学期听《品德与生活》课不得少于4节,并写出听课心得体会。县教研员下乡听课不得少于40节。④论文、案例评选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论文或案例或教学设计两篇。通过筛选优秀文章刊发在《曲沃课改实验通讯》上,特优秀的还向浙江教育出版社办的《实验通讯》推荐。⑤奖励制度。每年全县召开一次课改优秀教师表彰大会,奖励在课改实验中作出贡献的教师。
3.培训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新课程实验中,教师、教研员都没有现成的经验,为了使教师少走弯路,少出失误,我们在全县下乡听课中注重培养典型,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发现典型,重点培养;我们认为比较成熟的,给全县教师上示范课,这种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改实验是一项宏大的、复杂的工程,尽管我们的工作做得比较细,但是,还是发现一些问题;尽管是个别现象,但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品德与生活》课教师有如下6点担忧:
1.既然是活动型课程,那么活动就比较多一点;但校园小,势必影响其他班级的学习。例如有一位老师说:“我在上《品德与生活》时,设置了在校园探究的环节,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在校园里交流、探究,可是有一个班的老师说真讨厌,影响别人上课。”
2.有的老师说:班级大,人数大,活动起来仅组织教学就叫人难以招架,别说搞什么有什么特色的活动了。
3.老师有时设置的情境,学生难以理解,常常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笑话。
4.校外活动时教师担心学生安全,在校园里又没有更大的空间和课程资源。
5.封闭式管理学校如何让家长配合,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学生两周才能和家长见一面,教师一学期都很难见到一次家长。家长、学生、教师之间沟通不便。
6.在封闭式管理学校,学生校外活动很难,采集野花、野草十分不方便。农村学生在上学路上、放学路上就可以抓个小虫,捡个蜗牛,体验刮风下雨出门不方便的滋味,而在封闭式管理学校就难以做到。
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有:
1.有个别老师认为,《品德与生活》又不考试,上好上差没关系。
2.上《品德与生活》课就是让学生们“看看娃娃”、“画画娃娃”、“说说娃娃”。教师没有什
么可干的。《品德与生活》只不过是其他学科的一副“润滑剂”,让学生轻松一下就行了。
3.突击教学。包班教师平时侧重于语文、数学,一听来人检查,一节课就突击讲两课或一个单元。完全是应付差事。
4.问答式教学充斥课堂,师问生答,再问再答,问问答答,枯燥无味,不求创新,敷衍了事。
5.放任不管,任学生自己学。有的包班教师认为课程头绪多,干脆一学期不看一下书,只是让学生随便翻翻,美其名曰:让学生自主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没有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办法,而是认真地分析,寻找病因,对症下药。我们首先强烈地感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呼唤新理念的指导。教师的观念是“本”,各项制度是“表”,既要表本兼治,又要有所侧重,关键是要从“本”上着手。于是我们从如下2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了再学习、再培训。
1.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深刻体会每个细节的内涵。
《品德与生活》就是要“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方能体会到《品德与生活》学科的重要性。《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全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如果教师能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用新课程的新理念去指导课堂教学活动,那么教师会乐意把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在时间上也会恰到好处地去和学校其他活动或其他学科进行渗透,进行联结,从而不断地发展。关键是教师心中要有儿童的未来,为儿童的未来负责。
《品德与生活》在课程的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如果在小学低段给学生造成空白或盲点,会给以后的教学造成一定的损失和压力。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我们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和孩子们今后的成长息息相关,紧紧相联。
2.示范课典型引路,学科渗透巧妙融合。
我们曲沃农村小学占90%,包班老师多,如何解决好包班老师课多,备课任务重的问题,我们曾共同研究、反复思考过。我们在下乡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北辛村小学何红云老师在上《上超市》这一课时,很有特色,她能把《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艺术》都能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学生乐学,老师乐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从宽泛的角度去看,何红云老师这节《品德与生活》课,也可以叫语文课,还可以叫数学课,我们认为何红云老师为包班老师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开创了一条很好的路子。
鉴于此,我们对包班老师也给予特殊的政策:写教案只要是能多学科、多课时地融合在一起,我们不但不认为是投机取巧,还认为是很有特色的教案。这就大大地解决了一些教师的思想顾虑,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通过培训,他们不认为包班是负担,反而认为是一种乐趣,是一种天赐的良机—便于教师自己全面成长和发展。
作为国家级实验区,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我们也有能力把课程实验这一伟大工程干得出色漂亮。我们坚信,有课程新理念的指导,我们曲沃实验区的《品德与生活》教学也一定能收获到丰硕的成果。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呼唤教育教学新理念
研究性学习呼唤教育教学新理念
摘 要:研究性学习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其中转变观念是关键。本文试从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学生转变学习理念,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积极响应,高校热情呼应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理念;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已被引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建构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在普通高中的开设,不仅仅是增设一门新课程,而首先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关注研究性学习,社会各界也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性学习呼唤教育教学新理念。
一、教师改变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研究性学习对普通高中教师来说,是个新鲜事物。“据调查,2000年9月,国内有10个省市的普通高中开始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从笔者接触到的情况看,课程改革实验省市学校的校长、教师基本上还不了解这门课程,更不知怎么实施”。1而一年后,“学校进行的第三次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教师以为得到的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自我转变,7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最快,92.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有了较大变化。”2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给广大教师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同时,研究性学习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1.变革自我、重新定位,树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她)将同时成为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师道尊严”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形式的发展。由于研究性学习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因此,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既不能“教”研究性学习课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这样,教师就要重新定位、树立“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的教学理念。
2.审视自我、变更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认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要求是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落脚点在于知识的综合和运用;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而向社会开放;教师在其中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会常用的信息技术、常用的科研知识、学生心理知识等。具体地说:第一,教师要掌握网络技术,在网络中寻找资料,利用网络建立起交互学习指导方式,通过网上专家,让学生有更多的请教对象。教师还要掌握常见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例如,用Excel省时省力,处理数据;用PowerPoint多姿多彩,演示研究内容;用Acce,做好管家。第二,教师要掌握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最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教师应掌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做出正确判断,从而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服务。因此,这些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审视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必须终身地学习,不仅学习本学科内容,还要有兴趣探索其他学科,注重各学科的渗透,紧跟时代,不断进取,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榜样。3.学会欣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重过程、轻结论;多鼓励,少批评。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不要把自己的意见、结论强加给学生。珍惜学生的每一种思想火花。看到学生的进步,学会欣赏学生。
二、学生转变学习理念──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转变原有的学习观念。
1.转变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它把课程内容看成是预定的、固定的、确定无疑的东西;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由于课程是以经验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是生成性的、建构性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很大的转变。具体地说,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
式。即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参与式的、活动式的、行动式的。
2.呼唤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关键所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探索性,这就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完成发现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任务,促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就呼唤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动收集
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呼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注重向学生提供获得直接经验和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就是呼唤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研究性学习呼唤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3.重视团队精神。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无时不在。在研究性学习中,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团队精神无处不在。在研究性学习中,尊重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合作伙伴的长处,不固执己见、有商有量,遇到挫折相互鼓励,群策群力,都是必须的。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4.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学习不仅要依赖智力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非智力因素,它包括学生的毅力、自信心,不怕艰难,勇往直前及勤奋、细致、踏实等性格特征。而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研究性学习每一个环节中,非智力因素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重视自己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积极响应──研究性学习的保证
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的态度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前途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增强教育改革的紧迫感,选择合乎实际的推进策略,切实履行管理职责,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中得以实施。一方面要开展教师培训。同时,地方行政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开拓思路,积极引导,在创设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社会环境上发挥作用。另外,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区域性的、校际间的经验交流活动,鼓励先进,积极推动。同样,家长们的态度也很重要,它将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程。如果家长们不能理解或认同研究性学习对孩子今后发展的重要性,若他们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一些旧观念而一味追求“死”的知识和分数,研究性学习将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要更新观念,作出积极反应,为研究性学习做好积极的配合。
四、高等院校热烈呼应──研究性学习的加油站
我国教育部决定从2000年9月起在我国10个参加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实施,2002年秋,全国所有的高中都将开设这一课程。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的实施和推广,不是终结,而是开始,作为部分高中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下一站──高校,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延续场所,而不是研究性学习终结地。而目前,我国高校对研究性学习反应平淡,除了师范院校的部分教师(主要从事教学法研究的)在积极努力外,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不知道研究性学习,就更谈不上对研究性学习产生兴趣了。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式和作为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推广实施。如果,高等院校积极倡导并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无疑会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进程和速度,给研究性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并以此深化我国教育改革,进而推动教育走向开放,最终使学生真正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1]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2]嵇永宁,苗长广.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92.8
(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三篇: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多元化评价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多元化评价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应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生活,建立自信,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帮助学生改进完善自我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也可以是家长或其他人员,要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从教师评价到儿童自我评价是一个质的飞跃,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有利于发展儿童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我。例如在教学《我得好好吃》一课时,除了采用“营养博士”的话为学生提供营养知识方面的材料外,还可以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方式如上网、问爸爸妈妈、访问厨师、看书等多种方式,收集关于食品营养的材料。在挑选食物时,让孩子们既当小食客,又当“营养小博士”互相评价,最终知道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是好的。课后,还可以设计一个小探究题目:“我会吃、我健康”,让学校的同学、家里的爸爸妈妈参与评价。这样的评价既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更体现了学生活动的主体性,真正做到把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再现生活、体验生活、改善自己的现实生活。
二、评价角度多元化,激发学生个性主体精神
一百个儿童就有一百种个性。每个个性主体都潜隐着独特的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与潜能等。因此在教学和评价中要考虑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复杂性、丰富性,随时采取差异政策,尽可能腾出“个陛展示”时空,随时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以及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对儿童五光十色的个性倾注真心评价,使评价呈现出可贵的人文精神,促进儿童进一步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激励自己奋发向前。如我在教学《学习快乐》一课中“快来展示自己的进步”这一环节时,每位儿童都争着表现、炫耀自己的长处,气氛十分热烈。就在大家争相上台表演时,一位学生举手说:“我以前不敢唱歌,现在我敢唱歌了,歌唱得不好听,但我想试一试。”他在演唱时节奏不准、五音不全,然而我却带头为他鼓掌。这样的评价不是针对大家在平时难以接受的“五音不全”的歌唱,而是在为学生勇敢坦诚的真情流露而喝彩。对这样的个性创造出来的“瞬间课程”,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长此以往,定会激发个性主体精神、创新精神,为个体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评价尺度的多元化,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的世界如此多彩。”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由于多种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个性差异。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多尺度地评价儿童,千方百计地提携每位儿童,促使其原有的一定的发展定势继续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每位儿童获得持续性发展。例如当学生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但却表述得不够清楚时,教师千万不可全盘否定,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就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再试试看”。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老师的预料,但很有道理,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新,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听到这样的评价,学生的脸上往往挂满自豪的笑容。从这些笑容里,我们看到了评价尺度多样化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四、评价方法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评价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可采用观察记录、访谈、问卷、作品评价、成长资料袋评价等多元评价方法。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观念的变化。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老师、家长参评为辅;以激励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收集自己的作品,如图片、资料、平常练习达成的某一项技能等,把它们放进成长档案袋中。在期末评价时,这些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资料就成了重要的依据,评价也就体现出不是重结果而是重过程的特点。其他趣味性较强的评价方式。为突出对学生学习特长的评价,可设计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形式。如喜报激励制度、校园之星评选等。
五、评价形式多元化,谋求儿童终身发展 过程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必须伴随教学的全过程,评价时要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宽评价的维度。从时间上看应有学习前的准备性评价、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从空间上看,在学校应包括课堂上的评价,课堂外的评价;在校外,应有家庭评价和其他活动的评价。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还应重视儿童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在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创意、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等等,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学习成果,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2 阶段评价。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教师要及时给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一般以学完一个单元内容为一个小阶段。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期末评价。为了使学生看到自己在本学期的收获与进步,我们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设计表格:先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对照评价表内容对自己进行评价,然后小组成员共同对他进行评价。最后,老师通过自己平时的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分析儿童作品和成长记录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发展评价,并给予激励性的评语。最终采用等级+评语的反馈方式。
第四篇:五年级品德与生活《社会呼唤诚信》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一、谈话引入
汇报本地区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把自己的家乡建立成诚信城市,我们应该怎么做?回归诚信大行动开始了。
二、建立诚信城市的几项措施
1、要建立诚信城市,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总结出建立诚信城市的几项措施。
3、小品表演:假如我是市长……
三、模拟活动:开办诚信商店
1、在全班竞聘一名商店经理,由经理招聘店员。
2、创办诚信商店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假如你是经理,你怎么保证聘用的员工讲诚信呢? 〃怎样保证商店不进假货呢?
〃假如商店卖的食品过期了,你们会怎么处理?
3、从这次活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作业:
1、开办诚信专栏
关注社会诚信问题,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来开办诚信万里行专栏。
2、收集诚信有关的故事和格言。
板书设计: 回归诚信大行动 诚信措施: ……
第五篇:王娜品德与生活教学指导意见体会
品德与生活教学指导意见心得体会
昌乐外国语学校 音乐教研组 王娜
作为年轻的教师,教授一年级的孩子是件很为难的事情,没有经验,没有带过孩子,轻重难以掌握。当排课表下来,得知自己要教一年级一个班的品德与生活时,一时没了头绪。一是专业不对口,再就是没带过这么小的孩子,而且这门课看似是小课,但对于正处于习惯礼貌养成的阶段孩子们,却是至关重要的课程。这门课该怎样教呢 ?看了品德与生活教学指导意见,心里有了谱相。
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时地进行公平、合理的教育。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尊重学生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一定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习惯的养成。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按部就班的使用传统的教课方式,不敢突破创新,很多原因是因为长期教一门课程,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定式。而这门课虽是我们刚刚接触的,其实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在继续围绕潍坊市教科院推广的《“345”优质高效课堂》的大前提下,进行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
品德与生活,顾名思义“品德放在首位”而且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处。俗话说有才无德比有德无才更可怕!品德与生活,主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不但需要开设好学科教学,更需要创造性的把学科教学开展好。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具有“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的主题教育以室内活动为主,有的则在室外进行。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为此,在教学《我和太阳做游戏》时,我带领学生来到室外,让学生以小组活动方式,通过实验活动,探究和阳光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在真实的情景中来完成“如何与小伙伴相处”的教学目标。
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大胆的发挥。
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自我表达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督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努力达到相关要求。在上《我长大了》一课,我开展了“调查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活动,课前学生采访父母,收集儿时物品,回忆童年趣事。课上学生出示自己的出生证、纪念币、成长册,反映自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进而充分感悟到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这节课的主题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非常爱上,乐于参与,自由发挥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认为思品课教师应重视改变课堂传授知识的习
惯,设计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动中悟理、动中导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尊重学生,注重评价环节。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在学爱护环境这一单元时,我带领同学来到操场,有个别学生出现了破坏性的行为,我当时并没有立马进行严肃的批评,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说自己在活动中发现了哪些好于不好的现象,为什么不好?请同学们自己对这个行为作出评价。然后请做过破坏行为的同学说出自己当时的想法,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感受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也教育了这些有破坏行为的同学。在评价中关注学生发展,不断创新评价方式。在真实情境中评价,以教育鼓励为主,促进每一位儿童的发展。“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必须到学生生活中去,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课间我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玩,工作之余,散步或者上街更多的是有意的观察学生。在家里,我常常陪着我女儿一起看少儿频道的节目。是啊,一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在课堂上、生活中、生命中转变了角色,我学会了时时处处尊重、关心和牵挂每一个学生。保持自己的想法 多向有经验老师请教
我们年轻,想法相对新颖,但是我们经验不足,应多向老教师请教,他们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积累了大量的课堂经验,探索了大量的成功教学之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充分结合潍坊市文科院推广 的《“345”高校优质课堂教学》。结合本班的实际,决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多和同课教师组织交流,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策略。通过学习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指导意见的学习,学到了很多,为以后的品德生活教学指明了道路。条理更加清晰。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良好的、乐于探究的儿童,使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