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青年员工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发挥青年员工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流的企业做文化、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做资本;三流的企业做产品、做项目。简单一句阐述企业文化重要性,在现今社会环境下,随着烟草行业不断发展,必须要形成自己企业文化,才能够在日趋激烈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任何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经过企业管理者、员工的长期行为规范中,逐步得到丰富、升华、完善的。我们淮南烟草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人力资源结构、青工的比例人数等等,制定了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可行性方案,提出了“诚”文化理念,融合行业文化、地域文化和淮南企业文化,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建设责任烟草、诚信烟草、和谐烟草。
一、企业与青年员工必须融为一体
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可以把企业员工的个人价值观引导到企业价值观上加以融合,引导员工的事业心溶入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形成员工的精神支柱,使员工的思想和命运与企业的兴衰联系起来,使员工有了归属感和向心力,聚合员工的能力和才智,达到员工与企业共存,形成一支努力工作型的员工队伍。
二、青年员工是文化建设最有力的实践者和发展者
1、成熟的企业文化是一双双看不见的手,渗透日常工
作的每一个角落。青年在日常工作中、在不断的学习中、在建立自己的工作目标中、在与客户交往的过程中,在产品生产中,都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理解其丰富的企业文化内涵。在影响自身的同时,也将其向外传播,为企业创造着有形及无形的效益。青年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成为了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并且受益无穷。
2、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所说:“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正如那句名言——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终究是你们的,“新陈代谢”是发展延续的自然规律。
3、青年人的思想活跃,原来的、固有的思维定式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且他们身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有很多相似之处。面对新经济时代,青年人熟悉所处的环境,懂得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并对其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适应能力。而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要摒弃一切旧的、传统的思维和管理模式,建立全新的企业目标及经营理念,形成企业内部新的文化氛围,这与青年不拘泥于旧的传统不断创新的思维不谋而合。
三、发挥青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作用
1、强化青年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企业文化建设队伍的素质。
青年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特点提出学习要求,制定目标,把学习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通过学习实现思路创新、工作创新。把被动接受客观知识变为主动提高内在素质,把常规工作变为创造性活动。建立“把学习引入工作,把工作融入学习,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理念。在这个方面我们淮南烟草结合公司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切实加强了青年员工业务技术和技能培训,通过开展技术大比武、岗位练兵、职业技能评聘等活动,明显提高了职工的整体业务技能,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专业青年技术骨干。公司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引导青年员工广泛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能,掌握新技术,提高了青年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
2、青年是企业战略领导者的助手和后备军,在企业文化建设浪潮中应认识助手职责。文化落地过程中助手可以做的事务有很多。如:注意留心员工口中流传的真实故事从中提炼出代表企业精神的词。并且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进行文学意义上修改,写出反应企业文化的故事。通过故事给员工树立一种想象化的行为标准和观念标志。通过树立典型让员工形象具体地明白企业文化主流思想。
3、公司QC小组各小组成员的主力军都是青年员工,在各项创新工作当中,青年员工深入到QC小组创建工作方方面面,从选题到总结成果,都留下青年员工辛勤汗水,为淮烟创新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包括速度文化、创新文化、学习文化、融合文化、诚信文化、危机文化等等,这些都需要青年人去总结、实践、发展。青年应敢于成为向根深蒂固的观点和规范提出了挑战,其提出的截然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有利于实现变革和巨大飞跃的急需人才。
第二篇:如何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如何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
行为、习惯来体现和发展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终体现在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企业文化实质上是全体员工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效率、道德作风等与企业价值观互相融合共生的过程。企业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广大员工的土壤中,由员工来培植、浇灌,才能茁壮成长并结出丰硕成果。以价值观塑造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按照以文化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的要求,结合企业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提升的趋势,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建设学习型组织、完善各种规范制度等途径,确立“忠诚在企业、热爱在岗位、拼搏在市场、超越在自我”的核心价值观,真正承认员工价值所在,支持员工价值追求,引导员工价值提升,保障员工价值实现,使员工真正成为“物质富有”和“精神富有”的有产者。
那么如何在在企业推行以塑造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呢?
一、确立企业核心价值观,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成长型的国有老企业的特征,围绕企业的共同愿景,应确立“忠诚在企业、热爱在岗位、拼搏在市场、超越在自我”的企业核心理念。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员工价值理念体系,实现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的统一。不断引导职工树立全员、全过程的学习理念、快速反应的速度理念、持续改进的创新理念、讲求公德的诚信理念、适应
1挑战和竞争的团队理念。在五种理念的基础上,要求员工具备“洁身自爱、坚韧不拨、奋发向上”的三种品格,具备“成就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节约意识”的四种意识,并塑造四种形象,即“干部塑造公仆形象,党员塑造先锋形象,员工塑造主人形象,企业塑造文明形象”。引导和动员员工“用学习的热情、团结的真情,奋斗的激情”,实现企业美好前景,只有价值观高度认同了,才能使员工的个人价值追求与企业的理想、目标、使命和价值观等达到高度的统一。
二、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
这一点做起来其实很难,因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大众,都自然而然的会对“知识精英”和“业务骨干”格外关注,在企业管理中把所有员工真正当作人才的很少。精英和骨干的作用被充分调动,而占大多数的普通员工的作用往往被动发挥甚至被忽略。承认全体员工并在实际的管理中体现“人人都是人才”的思想,肯定、重视和尊重员工在岗位上取得的点滴成绩,对不是原则性的失误多些理解和包容,无疑会激发起不同层次、不同身份员工的工作激情、创新潜能。每个企业都应建立完善人力资本管理制度,引导员工以更强的动力,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围绕企业目标进行创新活动。一是建立物质激励制度。建立奖励基金、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开发效益奖,对有特殊贡献的科研开发人员给予重奖。二是建立精神激励制度。设立员工成长路径和奋斗目标,为每个员工提供成长的空间。实施榜样激励,为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员工设立奋斗目标。三是建立人才竞争
制度,重视员工的自我价值的挖掘和主人翁意识的培养。
三、构建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其核心是营造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的氛围。
企业应坚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引导员工在团队学习的基础上,深化系统思考,不断提升整体素质,真正把企业办成“能让员工活出生命意义的学校”,为以价值观塑造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动力源。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领导”。作为决策者和管理者,首先要撇弃官本位的思想,从言行上尊重和关心职工,在工作上理解和信任职工。在学识、能力上,领导并不见得就是全才和权威;老是板着脸或者声色俱厉也不一定会确立威信。因此,管理者拥有宽广的胸襟和一颗包容的心,倾听职工的呼声、关心职工的疾苦、解决职工困难,体现亲和力,释放感召力,更容易赢得职工的尊重和拥戴。其次,在制定、实施生产经营考核方案和人事劳资分配制度时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职工感觉到只有岗位的不同,没有身份的不同,更不能人为的设置歧视性的篱笆。特别是在待遇分配、人才选拔时,要注重打破身份、学历、资历的藩篱,给每个人以希冀和动力。第三,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促进职工之间、员工和中层干部之间形成团结、友善、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四、倡导诚信文化,正确处理利益关系
诚信是企业经营之本,我们应懂得“诚信就是成功、失信就是失败”不管是一个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信任度,是作不好人,办不好企业的。通过提升员工的信用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经营
形象和社会形象,提升企业的信用度和美誉度,从而为员工提供自我实现的舞台。
五、领导应准确把握角色,做企业的设计师、教练和愿景倡导者在企业以塑造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领导层应真正担当起设计师、教练和共同愿景的倡导者三重角色。领导干部要以身作责,率先垂范,亲自倡导并亲自实践,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楷模。企业领导还要把实现员工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不断为员工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第三篇:大学生村官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大学生村官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耿车镇蒋琪琛
一、大学生村官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首先,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有效地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弥补了一些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观念陈旧的缺陷,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有效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然后,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入村任职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作用,通过互联网、会议宣传、专题讲座、举办夜校等形式,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到了农村。他们在如何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上,积极开展调研活动,为乡镇和村委会出谋划策,为农民出点子,想办法,寻求致富门路,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发生矛盾纠纷后,当事人对当地村干部普遍存在一种戒备心理,担心他们顾及乡里乡亲情面,调解时有个亲疏之分,一碗水端不平,处事不公。我们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法律知识多、见识广、群众比较信任的优势,让他们发挥专长,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积极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积极化解、灵活处理农村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最后,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形成。大学生村官观念新,文化高,才艺多。他们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动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大力倡导文明村风,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他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广播,坚持每天播放新闻和农村节目,组织群众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
二、存在问题
勿庸置疑,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作用是积极的,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做法是受到农村各方面广泛欢迎和充分肯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思想上的“扎根”问题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较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仅占四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是由于上级党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优惠承诺,这些大学生表示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会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提拔等途径,尽管脱离农村基层。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2、工作上的“深入”问题
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如感到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农村工作琐碎繁杂,新来者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所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3、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作为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其能力上的欠缺也阻碍着他们知识优势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三是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社会工作经验不足或缺乏。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都需要通过培训和管理等工作加以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
实践告诉我们,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管理部门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不断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考试大网站收集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二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配备优秀的管理干部,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三要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健全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四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2、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一要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真正做到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扎根农村,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二要有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磨炼自己的同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三要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四要充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3、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首先,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更多、更加广泛的关注,通过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大家了解、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其次,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有关方面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创建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机制,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第三,各高校要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在智力、人力上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第四篇:发挥机关党组织在机关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发挥机关党组织在机关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机关文化是基于管理学组织文化的概念,逐渐被引入党政机关应用于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组织绩效和优化政务形象。本文试从组织文化的特点、功能出发来阐述机关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内涵,探讨机关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及机关党组织在其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一、组织文化的特点、功能
任何组织都必然形成其特定的文化,组织文化是特定的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共同具有的特定价值、信念、情感、态度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这种文化不仅成为组织的有机组织成部分,而且对于组织的形式、组织的活动和运行发生着重要影响。具有如下特点:
1、组织文化是作为一种精神和心理状态而存在。深植于每个组织成员的内心,是组织的意识灵魂、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在组织活动和运行中,组织文化具有深入作用于人的精神和心理的特点。
2、组织文化具有整体性。不仅作用于其一般成员,而且同样作用于组织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此外,特定的组织文化又与其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具有相互适应和配合性,构成了另一层意义上的与特定民族和社会文化的整体性。
3、组织文化具有广泛渗透性。一是作用于组织的精神和价值取向方面,是实现组织目标的精神要求的体现。二是作用于组织的心理方面,形成组织成员的心理习惯和组织文化惯性。三是作用于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对组织成员行为方式的规定性。四是渗透在组织的制度规范,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和有效实施。五是渗透于组织的人际关系。六是集中体现于组织的整体形象。
4、组织文化具有历史发展性。组织文化是在组织的长期活动和组织成员的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不仅会影响组织的活动和运行,而且会把已经形成的价值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灌输给新的组织成员。另一方面组织发展过程中环境、阶段目标和成员构成状况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改变、更新和塑造着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常被称为组织的灵魂,具有其他组织要素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如下功能:
1、使组织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组织文化包含着人的主观价值因素,支持着组织的明确的价值取向,不仅指明了组织和组织成员的发展方向,而且可以使组织成员具有精神和心理的寄托和支柱,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可以形成组织的凝聚力。组织文化可以满足组织成员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消除组织内部的矛盾和分歧,凝聚组织成员的力量,形成组织活动和运行的巨大动力,进而提高组织的绩效。
3、对组织成员具有约束作用。组织文化中特定价值信念和道德规范,作用于组织成员的观念并支配其行为,发挥着无形的约束作用。
4、可以使组织调整和强化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交流和相互作用关系。组织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适应社会文化环境和发展的要求,同样组织文化也可以对社会文化产生特定的影响。
机关文化作为在一定政党组织中形成的文化,必然也具备以上一般组织文化的特点和功能。
二、机关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内涵
机关部门肩负区域内经济和社会的管理职能,承载着科学管理、服务人民、保障公平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职责,处在联系左右、贯通上下的重要位置,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负有重大责任。机关部门又是党员集中之地,又是人才荟萃之地和大批干部成长之地,呈现出党员比例高,文化水平高,领导干部比例高的组织结构特点。机关组织内的成员即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影响着党执政能力的建设,机关组织的形象又代表着一级党和政府形象。机关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一是在于积极吸收管理学的先进理念。用新的管理思维支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潜力,最大限度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创建,打造一个团结进取、勤政廉政、务实高效的机关组织形象。二是在于机关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在不同的组织中,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是政府组织,掌握着整合社会的政治资源,其行为和风气不仅为社会大众所关注,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巨大影响。政府组织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会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导要素,影响全社会的文化风气,起着社会价值规范表率示范和价值评价标准的作用。三是体现倡导先进文化,实现和谐发展,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现实要求。当前受到社会一些不良思想冲击,少数干部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些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工作敷衍应付、推诿扯皮、效率低下。有的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还有的一味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盲目攀比,只讲待遇不比奉献。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消除不和谐因素,必须坚持先进文化导向,通过先进文化的导向、约束、凝聚作用,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机关组织不同于企业组织,因此机关文化建设应赋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内容上要体现三个要求。一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民主开放的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内在地显示时代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组织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都是不断变化的,应重视振奋精神、作风养成,奋发有为。激发昂扬的精神,培养严谨的作风、树立有为的志向。立足本职,锐意进取,主动想事、干事,努力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面临复杂情况和急剧变化的情形时,不畏难、不等待,不退缩,积极主动了解情况,处理新问题,适应新变化。解决问题和处理矛盾时,不守旧,不推诿,不扯皮,努力探索新方法,走出新路子。加强民主开放意识,畅通信息,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广纳善策。二是基于公共道德基础上的职业道德要求。既反映基本道德规范要求,又要规定正确履行职责的行为规范。传承传统中华文明,倡导“八荣八耻”道德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效率、服务、公平、公共的理念,强调工作责任与义务。加强基本道德与职业道德建设,坚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树立更高的思想道德追求。三是廉政建设的要求。反映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利观,为民谋利的宗旨观、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表现为遵守各项党纪法规、廉洁从政行为准则。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严于律己。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三、机关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原则
(一)机关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加大建设力度。一是提高党员干部对机关文化的认知水平,改善党员干部心智模式,增进系统思考理念,帮助其依托组织实现自我超越,形成组织内部良性互动的和谐氛围。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道德自律意识,提升道德情操,构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
2、建立健全制度。组织文化的形成需要制度来强化,制度的执行需要文化上的认同和支撑。从机关文化是精神和意志上说,它是一种自律,而制度是他律,适时把组织文化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实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可以强化约束力,便于对违反文化的人给予负面评价,在运行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3、发展社会民众对机关活动的干预和监督。在民主政治中,机关干部的公务活动是公共责任的行为,民众不仅仅是行政系统输出方面的被动接受器,而应该在输入与输出双向都积极的参与者,加强公民的政府责任意识,促进社会成员对公共决定的干预和参与,通过社会舆论的正确评价监督来实现对机关干部价值观的统一、行为的约束。
4、结合主题活动,整体推进机关文化建设。把机关效能建设、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文明机关创建、廉政文化建设进机关、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和要求体现在机关文化的内涵上,注重把握相互之间内在联系,增强机关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机关文化建设要体现的原则:
1、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原则。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意识贯彻到机关文化建设中,给人以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为个人提供锻炼和展示才华,自我实现创造平台,使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重视思想交流、心灵沟通,实现组织与成员之间、成员之间思想、观点、情感或信息的传递,形成工作上互相配合,感情上互相支持的良好局面。
2、注重个性,体现特色的原则。根据机关性质、职能,工作目标、任务,明确组织应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根据组织形式、成员构成,选择文化创建类型和形式。从机关具体实际情境出发,根据需要创建出符合自身特色的组织文化。
3、促进工作,体现成效的原则。把文化建设贯穿到工作的发展中去,围绕机关文化设计制度,开展活动,塑造符合机关文化的外在形象。并将机关文化理念、价值观作为组织各项活动的内在评判标准,把组织文化的精髓落实到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让组织文化从影响每一位干部的思想到规范行为,促进内部管理,提升工作绩效,优化机关形象。
四、机关党组织应发挥的作用
党组织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利益整合、政策制定、政治社会化等方面。机关党组织负有宣传和执行党的主张、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民主评议干部、领导机关群众组织等职责。在机关文化建设中,党组织要充分履行职责,发挥重要作用。
(一)发挥政治领导、组织协调作用,整合组织资源,形成创建合力。一是组织动员,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宣传发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尊重党员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他的主创精神,提炼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文化内涵。二是要重视党员群众的自我教育,引导党员群众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理解组织文化内涵。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会议等多种途径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培训,通过反复强化教育,逐步达到被理解、认同、遵循进而自觉践行的目的。三是联系实际,把机关文化建设的要求渗透到机关内部管理、党员干部民主评议中去,形成践行机关文化的激励机制。四是组织发动机关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经常开展组织团队活动,提高凝聚力,增强干部对组织的归属感。围绕和配合单位的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满足广大干部文化需求,对社会群体认同需要。
(二)发挥机关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要把各自的价值观、精神、意志统一起来形成群体性的价值规范,在创建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对待这些矛盾和问题,机关党组织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势教育和职业道教育,帮助增强全局观念、服务意识,统一精神和意志。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摸清矛盾产生的原因基础上,通过个别谈心、民主生活会等方式,用细腻的工作方法,解开思想疙瘩,化解矛盾。并要重视党员干部关注的问题和思想反映,着力解决,不回避、不漠视,形成民主、团结、和谐的机关氛围,营造良好的机关文化建设的心理环境。
(三)发挥领导干部示范作用。机关文化建设关键取决于领导者的管理思想和领导行为。领导干部要通过领导行为创造一个充分理解、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能给予人的需要和发展更多人文关怀的心理环境,一个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和谐统一的良好文化氛围。塑造积极的组织文化,并要率先垂范,自觉践行组织文化。现在干部群众受教育程度、独立思考能力、民主意识都远非过去的时代所能比拟,口头的宣传虽可以在群众中起到一定作用,但他们更看重党的实践,特别是身边的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的行为,比任何宣传都更富有感染力。如果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能够得到经常性的体现,那么党组织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宣传引导和价值观的整合,就更易于内化为干部群众的信念和自我追求,党的领导能力将因此而加强。因此,机关党组织要充分依靠党委(党组)的力量,通过党内监督的方式和方法,积极实施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发挥其在机关文化建设的领导示范作用。
(局机关一支部)
第五篇:切实发挥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切实发挥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在这一战略全局中,人民政协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色彩鲜明,文化作用突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人民政协应发挥精英荟萃的人才资源优势,稳定求同存异的思想政治基础,蓄积领域广泛的多元文化底蕴,以人民政协事业的持续发展,助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人民政协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称为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
(一)人民政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造和伟大成果。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继承、扩大和发展。从革命统一战线到爱国统一战线,都是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与典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政协产生、存在、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理论基础,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的理论依据。
(二)人民政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
关于人民政协的重要思想和观点,促进了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毛泽东同志作为人民政协的缔造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政协的独创性的重要思想,形成了毛泽东关于人民政协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按照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和战略布局,总结党领导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实践经验,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人民政协的思想,创立了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的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在对人民政协事业提出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政协理论。所有这些,都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人民政协的主题和旗帜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
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大联盟,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大团结,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是人民政协高举的两面旗帜,团结、民主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主题。人民政协的旗帜和主题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
(一)人民政协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天人调谐,和而不同,贵和执中,和衷共济,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准则、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民政协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并包、荣辱与共、囊括一切的理念,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实现了和谐文化的当代价值。和谐是人民政协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人民政协承认差异,承认矛盾,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讲求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共存、协调并进,思维路径是求和,工作方法是协调,工作态度是和气,工作关系是合作,工作氛围是和睦,工作目标是实现政通人和。人民政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突出以和为贵,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鼓励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各种看法得到充分表达,使各种利益诉求得到反映和关切,使各种智慧得到交会和融合,促进各利益主体的共存、共生、共利,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
关系的和谐。
(二)人民政协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人民政协高举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整个人民政协的价值理念,成为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共同追求,成为人民政协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成为人民政协工作的精神标尺,并通过人民政协广泛影响和凝聚各方面人士,在大的原则方面达到志相同、心相通、情相连,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同心同德,协力奋斗,争取各项事业取得更大胜利。人民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途径。
三、人民政协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对人民政协发挥作用、彰显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征,高举的旗帜,把握的主题,决定了人民政协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优势,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人民政协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人民政协有着人才优势。同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进步一样,文化的繁荣发展,关键也在于人。人民政协是大团结、大联合的象征,能够广泛凝聚智慧,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极建言献策,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共促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人民政协聚集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汇集了大量的科技、教育、文艺、体育等各界知名人士,是推动文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重要生力军。这一浩荡的人才方阵积极投身文化的改革发展实践,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才智,必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人民政协有着优良传统。人民政协有着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广大政协委员通过自我提升,树立形象,能够引领和带动自己所代表的界别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
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以存史资政、以史育人为目的,是人民政协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项具有鲜明统战特点和政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三)人民政协有着独特文化。人民政协 63年的伟大实践孕育生成了独树一帜的政协文化。这一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文化犹如一条血脉,渗透在政协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始终。人民政协的制度建设、政协组织的政治运作、政协委员的政治行为等都受着政协文化的影响,体现着政协文化精神,显现着政协文化特色。随着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政协文化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有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人民政协的发展和实践证明,人民政协事业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互依互促,相辅相成。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才有了人民政协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同样,也正是有了人民政协的实践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取得长足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精彩纷呈。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人民政协要勤于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进一步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好、完善好,把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独特优势运用好、发挥好,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