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哲考研心得
考研心得(北大中国哲学)<转>
答应过不少一同考哲学的朋友说五月份会写一个自己考北大中国哲学的心得体会,也算是为以后考的朋友提供一个参考,毕竟去年考前,很多师兄和研友也给了我许多的建议和帮
助。
首先说一下个人情况,我本科并非哲学专业,也不是北大的学生,这次考北大中国哲学,算是“双跨”,准备的时间从去年八月某日开始,大约持续了五个月,大家在阅读帖子的时候,可以结合个人的实际加以体会。而最后的考试成绩专业课平均分过了130,这点论坛里许多的朋友也知道。所以我想我的复习方法和思路中,或许有和北大哲学研究生入
学考试相符合的地方。
下面说一下复习的主要情况,我大致看了一下我的考研备忘录,专业课总共是过了7
轮,后面几轮我就不说了,关键打根基做笔记是8、9、10三个月。
当时我还不知道其中的门路,结果一直到11月份,我还是按那个书目来复习,结果在西方哲学现代部分等不需要准备的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提醒大家,在考研信息的收集上,一定要作到十分的准确。
下面我大体列一下我第一、二轮复习时选用的书目。
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这书大家普遍用新版的,我也推
荐新版的)
中国哲学史(1-4册)任继愈 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大辞典 方克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哲学史 张文儒 郭建宁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智慧 向世陵 人大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宋明理学 陈来
理学范畴体系 蒙培元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
西方哲学简史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新编 苗力田
西方哲学史(复旦版)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刘放桐 人民出版社(这书也有新版的)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象学运动 施皮格伯 商务印书馆
西方哲学史 梯利 商务印书馆(增补修订版)
西方哲学史 罗素 商务印书馆
西方哲学大辞典 冯契
以上是凭记忆写的大概,下面具体的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以及取舍的原因。
首先在中国哲学参考书的选择上,北大哲学系自己编写的那本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本,这点已经被许多研友所认可,希望大家在复习的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本教材。而任继愈或者肖捷夫的哲学史,大家可以作为北大版的补充,毕竟人家北大的就一本,任老的有四本,肯定要详尽一些的,而且有一些知识点和人物任老的书里写的稍为多一些,时间允许并且希望取得高分,同时又老是对自己没信心的朋友,可以花一定的力气去读任老的四
本,但最好以北大版为核心。这个主次关系一定要明确。
至于我没有选择的中国哲学资料选辑,有我个人的原因,因为我曾经花过不少时间去读四书五经诸子等等,所以自己感觉还好,而且我复习的时间并不是很宽余,所以放弃了这本。另外,北大版的教材中已经有了不少的原文,大家对这些原文一定要好好掌握。就我个人的感受,纯粹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北大版的原文已经差不多够了,当然如果大家时
间比较宽裕,而且希望研究的更加深入一些,那去读读原文一定是好的。
而中国哲学的现代部分,尽管理论上是要考的,但实际看来,考到的概率比较低,据说只是在某年考到过冯友兰的一个知识点。所以时间比较紧张的朋友,可以考虑放弃这部分,但时间宽裕的朋友,可以翻一翻,毕竟人家没说不考。而如果要考,最可能考冯有兰、熊十力、金岳霖三位先生,其他的我感觉可能性不大。
大家可以注意到,北大陈来老师的宋明理学是参考书中没有的,但当时一个师兄曾经告诉我,这本书是他们考试时非常强调的。现在我也可以理解,毕竟理学是中国哲学中的重点,而北大版在一些方面论述的不够详尽。比如曾经考过的“孔颜乐处”和“程颐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释” 两题,北大版教材中说的不是很多,但陈来的宋明理学中都有独立的小标题来阐释。而且理学的不少范畴比较复杂,区分也不是很明显,陈来老师的这本书,在阐释上做的很不错,读一读可以加深理解,加之陈来老师现在是北大中国哲学教研室的老师,所以(以下省略五百字)。
至于蒙培元的理学范畴体系,这本书读的人相对较少,这是我大二时老师让我替他讲朱子哲学时使用过的一本书。蒙老师本身是现在做宋明理学比较突出的一个学者。他的这本书和陈来的宋明理学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陈来是以人为纲,而蒙的书是以范畴为线索,对于理气等几十个核心的理学范畴,往往就其因循沿革阐释的比较清楚集中。大家可以对
比着陈来的书看。当然时间不够的也可以不看。
而中国哲学智慧,我的一个老师是其中的作者之一,所以当时他给我们上课就是使用这本教材,我不向大家推荐,毕竟北大没有列它为参考书,而且这本书也确实写的简易了些。当时我看的时候也是出于休息,而且一些问题这本书换了一个角度来描述,读了可以加深印象和理解。这么说的意思是,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不见得要盯住那些教材,有时候休息的时候,翻翻一些简易的哲学简史,里面或许有那么一两句话,就能加深你对某个哲
学家或者范畴的理解,至于这样的书的选择,可以随意些。
最后要强调的一本书可能很多人都不认同,就是中国哲学大辞典。当然,这本书并不容易找,我自己也是托的旧书商才给找到。推荐这样一本大砖头,或许在许多人看来是费力不讨好,对应试不见得有效果。但考过北大的朋友都有一个体会,就是北大的试题有相
当一部分比较偏,而作为一本大辞典,搜罗的词条自然比较广,我对比过以前的一些试题,比如“五德终始说”“天爵”“三理”等等,教材都不是很重视,而在辞典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词条。就我自己的使用来看,可能我从小就有读辞典的习惯,所以这本书用起来很顺手,前后大约看过四遍,状态最好的时候,大约能有四五百条的词条我能大体背诵下来,因为里面最核心的词条我都摘录到我的笔记里,所以读的次数可能更多一些。能借到这本书的朋友,可以看看后面的一个索引,即使不完全看这本辞典,也可以借后面上千个词条来检验自己复习的全面性,如果里面大体的词条能说个大概,那说明复习的比较全面了,如果看到基本或者大半不清楚,就要加快进度和调整复习范围了。但这本书确实不容易找,我后来三月份的时候,才替一个安徽研友找到第二本,而且里面有800页,复印起
来又不太方便,所以一般的朋友可以考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来代替。
下面说说西方哲学部分,一开始我并不清楚报考中国哲学方向的考生并不需要考现代西方哲学,所以浪费了许多的时间,当然如果从学习的角度而不是应试来看,收获还是很多的。
先说赵敦华老师的西方哲学简史,这本书尽管很多人对其学术价值有看法,但从应试的角度看,非常重要,而且赵老师现在是北大的系主任,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而且这书有一个比较好的优点,就是小标题,大家复习的时候可以按这些小标题进行掌握。但这本书也有不足,就是太过简略。前边古希腊部分的还好,到了后边德国古典哲学,就明显不够了,所以这时候大家要正确找别的哲学史著作来加以补充。当然,如果从应试的角度看,这个补充的范围也不需要太广。以黑格尔哲学为例,历年的考题中,直接考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某一大块的概率不高,倒是屡屡考到黑格尔哲学的几个特点。毕竟从应试的角度看,黑格尔哲学体系不太方便出题目。
至于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本,今年的考题虽然不能很好的体现这本书在复习中的作用,但我曾经问过靳希平老师,他就非常强调在复习的时候要抓紧这本书。但这里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对于一些哲学命题的阐述,可能一些教材的思路和原著有所区别,大家就要多进行补充和综合了。这书可能一般的书店都不见得有,北京倒是在个别小书店里能见到,现在开始准备复习,时间还是比较宽裕,大家最好能抽空好好研究一下这
些原著选读,这对大家以后入学也有好处。
苗力田老师的西方哲学史新编是我当时针对赵版的不足而读的,在国内学者写的西哲史中,苗老师本身的学问根基恐怕是最深厚的,这是我当时选择这本并不在北大范围内的参考书的主要原因。而西方哲学史(复旦版)很多人可能觉得有一些“政治”色彩,所以并不重视。而这本书有他的特点,就是深入浅出,很多哲学问题,或许在别的书里阐释的很晦涩,但这本书里就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说明问题,尤其是其现代部分。当然,这本书
里对某某哲学家的评价和生平,大家可以不用费时去看。
至于刘放桐的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个人觉得远比赵老师那本好。实际上我在复习现代西方哲学的时候,就是赵版、复旦版和刘版同时比对进行的。因为中哲方向并不考现代西
方哲学,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
而剃利罗素等人的哲学史,从应试的角度,并不是很突出,但可以考虑作为补充。而我买西方哲学大辞典,其用意其实和反复阅读中国哲学大辞典一样,就是图个全,而且一些词条解释的很权威和简明,但这本西方哲学大辞典,使用起来并不如中国哲学大辞典好,至少从应试看来是如此。所以大家可以另外选择别的西方哲学大辞典。
下面提一下历年试卷的问题,建议大家尽自己所能去收集三年以上的试题,这个对一些尤其是考过两次的朋友来说,不是很难。一定要仔细分析。比如大家看中国哲学的考题,就会发现每年的试题分布是有一些特点的。比如几乎每年都会考一道佛教的题目,而佛教可以出题的时期又只有两个时期,人也是那么几个反复考过的,如果大家把那么几个点掌
握了,就能确保这个分数了。相应的,其他的也是这个道理。
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就是教材要看几遍。其实教材是不好按遍数来计算的,有时候你复习的第一轮就能看几遍,或者你可能某一个章节看了好几遍。但一位师兄曾经告诉我,哲学复习必须超过五轮。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尤其是前三轮,一定要十分的扎实。同时,北大和其他学校哲学系入学考试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北大喜欢出偏题,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他们的考察面比较广,大家千万不要有侥幸的心理,不要轻易放弃某一块,尤其在时间允许的时候。这点只要大家看到往年的试题,就能很深刻的体会到。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总结和比较,这点在中国哲学的复习中尤其突出
第二篇:马哲心得
大学生就业调查心得
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上至国家政府,下至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有人说:“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也是推迟就业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鼓励考研,推荐出国留学等形势,缓解就业压力,扩大传统专业,如法律等学科的研究生招生„„此次调查我也发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正在逐渐演变为其父辈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实力的竞争,一些大学毕业生凭借父辈的资源与运作,轻而易举占据了令人羡慕不已的职位,而那些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却屡屡遭遇求职失利。在就业重压下渐渐呈现的“代际效应”,正在挑战着就业制度的公平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行业的分工也精细起来,对于招收员工的要求也逐渐高了,所以造成了现在社会人才市场竞争场面变得热火朝天起来 ,每到就业季度,这里就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择业者,就业者,这足以证明当前就业形式的严峻和紧张.所以作为快要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将面临着很繁重的压力,而在我们认识了这一严峻的课题,我们就得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只有正确地认知就业形式,分析就来形式,我们才能更好地为自己迈出第一步铺下平砖,只有正确地认识就业形式,我们才能更好地不断训练自己,提高自己和充实自己,为自己在迎接挑战前做好武装,只有正确地认识就业形式,我们才能趋利避害,排除我们前进的障碍,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因此,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对于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
大学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这里说的知识又分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之所以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所读的专业,正是要实现未来人才专业化水平高的目标。现今招骋市场仍然需要的是人才,一名大学生,首先应当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高水平的专业与他人竞争。要具有“不可替代性”,你才能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再者,综合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综合素质包括综合知识水平及人的自身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素质及专业外的其他技能。综合素质,也包括了心理健康素质。在就业大军沉甸甸的形势之下,许多高校大学生承受不住就业压力,表现出自卑、自弃,甚至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等等悲剧道路。一个真正优秀的高校大学生,应该是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应该能迎接困难的挑战,而非在挫折之下一蹶不振的。因此,在此严峻就业形势之下,提高自己心理素质,也是重要的一点。在此就业形势之下,除提升自己,还有另外几条路可以选择。一是考研,暂时避开就业大军,开始深造,获得更高水平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二是自主创业。在这自主创业方面,各地区政府有不同的扶持政策,自己给自己提供就业岗位,也不失为一条好道路。
总的来说,做为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当认清自己的方向,坚定信心不动摇,以自信、自强、自立的形象迎接挑战,在金融危机之下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实质性贡献!
药学11级1班 米瑞 20110852
第三篇:中哲复习资料
(仅供参考)
一、先秦哲学
1、“五行”范畴在文字上见于《尚书》的《甘誓》和《洪范》。五行:水、木、金、火、土
(一)孔子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 ①以“爱人”为“仁”。这种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是“仁”的主旨。爱是有差等的爱。②以“克己复礼”为“仁”。“仁”是内在性的道德。其第二义是修己,通过实践礼而有教养,同时不拘泥于礼,努力体认礼之内核,达到实现仁德的自觉、自愿、自律,挺立道德的主体。③“忠”与“恕”接近于“仁”。“忠”就是中,讲的是人的内心“忠”又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讲的则是接人待物,是推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综合起来就叫忠恕之道。忠恕未足以尽“仁”,是为仁之方,所以说为道不远。④孔子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⑤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仁者的境界,以至善至美的“圣”(圣人)为最高。第二层次的仁叫“成人”(全人、|贤人)。第三层次的仁人叫君子,是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即与小人儒相区别的君子儒。
2、什么是中庸?
在一般方法论上,孔子主张“中庸”。“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中庸”又是普遍的方法学。“庸”有三义,一是“不易”,二是“用”。“中”是指中和,适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文质关系、哀乐情感表达、和性情、仪表上)。中庸之道不是不要原则,不是迎合所有人,那是滑头主义的“乡愿”。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时中”的要求是指与时偕行,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孔子提出了“权”,即通达权变的思想,强调动态的平衡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其“中和”、“中庸”的原则在美学和艺术学上也有反映。
孔子有“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方法(《子罕》),即不断地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去启发问题,又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统一的契机,具体分析,灵活处理,辩证综合。
(二)老子、庄子
1、无为
2、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老子认为,道的变化、功用有一定的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发展,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作用。老子看到事物相互依存、彼消此长的状况。
(三)墨子
1、“三表法”
墨子提出了检验认识的三条标准:“何为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古代圣王的历史记载、老百姓的亲身经验和实际运用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2﹑墨子否认“天命”却承认(主张)“天志”,原因是什么?
墨子肯定意志之天的存在,认为天是自然、社会和人民的主宰,能赏善罚恶。墨子在这里把高贵而全知的“天”作为“义政”或“善政”的根源。
①墨子的天志主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平民意志的外化;
②墨子的论证方式,是以“利”为枢纽的。墨子以“天”为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以“天志”为最高准则和尺度,用以衡量天子、王公大人、卿、大夫、士的刑政和言论。在天志面前,人人平等。他试图借助于天志迫使为政者心存敬畏,随时警戒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恶”,给予天下百姓以生存的可能和起码的利益。(墨子所提出的兼爱学说,没有像孔子的仁爱思想那样具有心理基础。势必从外在寻一保证。这个保证就是“天志”。)
3、儒墨并称显学
(四)孟子
1、性善论中的“四端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心,既是理,又是情。这种“四端之说”本身即涵有道德价值感,同时又是道德判断的能力和道德践履的驱动力,成为现实的道德主体自我实现的一种力量。没有这些东西人就会成为非人。
(五)名家
1、名辩思想
2、代表人物
(1)惠施:合同异派 十大命题:其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其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其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其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其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其六,“南方无穷而有穷” 其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其八,“连环可解也” 其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其十,“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2)公孙龙:离间白派
不同的感官,经过思维抽象,产生不同的名,反映事物不同的属性和共性。但他认为,首先必须把事物(石)与其属性(坚白)区分开来,而不是混淆起来。不同的属性是相互独立的,不是相互包容的,所以是分离的,也就是“藏”起来。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论呢?他表现出这样一种既离又合的智慧,即现象或性质总是在特定的关系中显现的。
二、汉至唐代哲学
(一)董仲舒
1、独尊儒术形成的原因:
(1)汉武帝与董仲舒君臣撮合而成的(2)为了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3)出于争夺学术地位的需要 深刻的社会原因
(1)治民之术的需要:独尊儒术是改善治民之术的需要。对于如何统治人民的问题,汉代统治者认真总结了秦亡的教训,认为秦统治者在取天下时是成功的,但在守天下、治天下时却是失败的,这是由于不懂得逆取顺守的道理。(2)无为之治的终结:阶级矛盾逐渐加剧,使汉代统治者意识到 清静无为政治已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了
(3)儒家地位的肯定:儒家关于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的理论,符合我国封建社会的实际状况,这是它被定为一尊的重要原因。
(4)汉代儒学特点:汉儒除重视天道之外,还重视人情因而儒家的教义很容易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发挥 一民心,齐民俗 的教化作用。(5)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
董仲舒针对当时统治阶级集团内的尖锐矛盾,提出了 大一统 说。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独尊儒术 是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帝国的需要。所以,儒学能够定于一尊,和它提倡的人生哲学得以满足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的需要直接有关。
2、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董学继承和改造了孔孟的天命思想,又糅合道、法、名、阴阳等各家,精心构制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经学神学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体系。(1)三纲、五常思想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2)天人感应
(3)“天不变道亦不变”:
①治世之道奉天法古,不得变更; ②论证朝代迭替,更发改制的合理性(4)顺命、成性、防御
3、性三品说
一是“圣人之性”。
此类情欲很少,不教而能善,是天生的教化者; 二是“中民之性”。
“中民之性”为数最多,它处在其中,是可上可下、能善能恶的,它也是董仲舒人性论关注的核心。
三是“斗筲之性”。即贫贱之性,其特征是只能为恶,而不能为善。“圣人之性”即孔子所说的“上智”之性,“斗筲之性”即孔子所说的“下愚”之性,这让两种人性是稳定的,不会改变的。
(二)、桓谭
1、形神关系:
在反对谶纬迷信和神仙方术的斗争中,桓谭系统考察了形与神的内在联系,并以“烛火”为喻,提出了形神关系的新见解。所谓“形”,指的是人的肉体存在;“神”则是指灵魂,是人的精神存在。桓谭的形神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是近取譬。巧妙地选取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蜡烛与火焰为喻体,以烛火关系来论证形神关系。桓谭立论的起点是形神相依不可分离,正如烛火相随,互依而存。(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在桓谭看来,人的精神附着在形体上,正如火焰依附于蜡烛上。
桓谭也承认修身养性对于形体存养的积极意义。桓谭不暂停一些修真之士通过断灭情欲来养身的偏激主张。修身养性只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发挥作用,它只能在速度上减缓形体衰
老的进程,在时间上尽量延长寿命;但是,从本质上看,它并不能丝毫改变“形体必老,生命必亡”的客观事实。
桓谭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于纠缠人们已久的“形神”问题给予了自然哲学的解释,这一问题的探讨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三)王充 1.形神关系(“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读之精”)2.自然元气论—— 引发王充对性命的认识。
王充认为元气是宇宙的本根,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禀元气而生。王充的“自然元气”论的关键是论证“天也是自然的”。禀气而生的人和万物也都是自然而然的。天是自然的,那么天的运行也就成了“施气自然”。元气的本性就是“恬淡无欲,无为无事”的,禀元气而生的天然万物同样是“无为”的。
3.王充批判谶纬谴告之说(谶纬是封建神学与庸俗经学的混合物)王充集中了批评了当时甚器尘上的谶纬谴告之说,对于这种谴告之说,王充表示了极大的怀疑,他从各个角度对这一思想展开了批驳: ①谴告之说违背了天道的自然本性。②谴告之说也与常识不合。
“天”其实是一个符号,一个人们借以钳制暴君、宣泄情感的符号。这才是谴告现象的真正实质。
4.王充把人禀气而受的“命”分为三类: ①正命(吉命):禀受了这种“命”的人不需要努力,成功机会自然实现,不须求福而吉善就会自己到来,正所谓“不求而得”、“不为而成” ②随命:它的结局是随着它的行为得失而改变的。
③遭命:禀受了遭命的人,无论如何行善积德、努力奋斗,结果都是一无所得、身遭横祸。(王充哲学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他的“命定论”上,“自然”仍旧是王充的命运思想的理论起点。)
魏晋玄学
1.魏晋玄学的各个时期: ①第一个阶段(正始时期):是魏晋玄学的形成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②第二个阶段(竹林时期):是玄学的拓展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③第三哥阶段(元康时期):是玄学的成熟时期,以裴頠、向秀、郭象为代表 ④第四个阶段(玄佛合流时期)2.魏晋玄学代表人物:
何晏、王弼(魏晋玄学最重要的奠基人)、阮籍、嵇康、裴頠、向秀、郭象 3.王弼的“得意忘言”说(到了魏晋时期,“言”、“意”之辩成为玄学家们讨论的主题之一,并先后形成三派有代表性的观点,即:“言尽意”论、“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
王弼是“得意忘言”说的典型代表。在《周易略例》一书中,他提出了“寻言以观象”、“寻象观意”、“得意而忘言”、“得意而忘象” 的全新的解《易》方法。他说: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着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周易略例·明象》)
“得意忘象”说是王弼在摈斥象数之学“案文责卦”、“存象忘意”的传统解《易》方法之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解《易》方法,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玄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王弼认为,作为万物之本的“无”是无言、无形、无名、无象的;如果人们只停留在言辞、概念的层面上去追索本体之“无”,结果是不可能达到对“无”的体认和把握的。要想真正把握“无”的意涵,就必须通过直观的“形象”才能实现。从方法论上来说,也就是必须“寻象以观象”,进而“忘象以求意”,因为“有生于无”,“象生于意”。王弼的这一思想包含有重视直觉体认的合理因素。在言、象、意三者的关系上,重在体会意,即透过言而明象,透过象而观意。当然,这并不是抛弃言与象。4.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嵇康哲学的核心主题。
“名教”指的是社会的等级名分,伦理仪则、道德法规、制度典范等的统称; “自然”指的是人的本初状态或自然本性,同时也指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
直到嵇康时期,才明确地把“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哲学的主题,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张。他将“名教”和“自然”对立起来,认为名教是违背自然本性的,是对大道的陵迟。针对时人推崇名教的风尚,嵇康提出要“越名教而任自然”,反对名教对大道的分剖和对人性的戕害,从而超越名教,使人的自然真心本性得以彰显。(名教束缚人心,呼吁人们超越名教而任自然)5.范缜《神灭论》基本思想 ①形神相即 ②形质而神用
隋唐佛学
1、佛家“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2、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的“四法界” 一是事法界,指的是具体的有生有灭的事物现象。
二是理法界,就是洁净的本体世界,是一个无差别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真理,也就是真如佛性或法性,它是一切法所依的最高真理。
三是理事无碍法界,华严宗认为理是事物的根据,事是理的具体体现。既然理是无差别的,不生不灭的,那么事物现象从理性所反映出来的差别性、一刹那生灭,就不是真实的,而只是一种幻相。但是这种幻相,这种非真实的现象毕竟是依赖着理而存在,所以理事是无碍的。四是事事无碍法界,这就是指事与事之间的关系,既然事物都是幻相、假相,都是人心的产物,既然万事万物都是本体所显现出来的虚幻现实,每一现象又都包含本体,所以各种现象彼此也都互相包容,圆融无碍,没有差别和对立。这种无碍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宋明理学(此节大家自己参照书本理解)
(一)朱熹
1、理气观(p270)
(理先气后—理气相即—理主气从)
2、什么是理学? 又被称“新儒学”、“道学”,把“理”视为最高范畴,世界本体,南宋之后被视为“官方哲学”,明清之后“理学”分化
(二)王阳明(王守仁)
1、“致良知”是什么?“良知”是? “良知”不依赖于环境、意识、教育、,是自然的道德情感。
良知的特点:先验性、直觉性、先天具有 “致良知”:①扩充自己的良知,达到最完美的境界;②把良知付诸行动,内外兼修
(三)王夫之
1、知行观
(1)王夫之即批判了程朱“知先行后”的思想也反对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思想,他坚持“行在先知在后”,认为“行难知易”,“行’可以检验‘知”,但“知”不可以检验“行”。(2)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知行合一观。
2、行、神、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知觉的产生是形神物三者相结合的产物,新的作用依赖于五官即“形”,耳目感官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而我们的心则可以透过表象认识本质。(形,感官。神,精神。物,客观对象、条件。)
(四)宋明理学的特点
1、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宇宙观、本体论的论证。
2、都以儒家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理想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3、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道德原则,以“存天理灭人欲”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准则。
4、为实现人的精神全面发展而提出并实践各种“为学功夫”(即修养方法)。
第四篇:考研马哲必背
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 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划分辩证法、形而上学
1.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关键点:从“八个统筹”切入谈树立整体性和开放性观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中国人民 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2)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万能原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关键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一国两制;文化多样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原理:(1)含义: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的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斗争性是相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不间断的 联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3)方法论意义: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关键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区别、有针对地处理问题 原理:(1)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之间或矛盾诸方面之间相互区别的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主要表现:矛盾性质特殊
矛盾地位与作用特殊
矛盾解决形式特殊
第一: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第二: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取代
第三: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而“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3)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普遍性:即共性,无条件的,绝对的 特殊性:即个性,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相互联系: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意义:坚持矛盾普遍性,正视矛盾,不回避,分析,解决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的解决矛盾的关键
坚持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坚持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秩序,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
关键点:统筹兼顾,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两手抓”;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
原理:(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含义和辩证关系:
含义:主要矛盾:处于领导和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领导、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辩证关系:两者对立统一,相互区别,相互作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善于抓关键看主流
5.原因和结果
关键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羊吃草”和“割羊草”;摩擦生热;同样的结果但原因不同
原理:(1)含义:原因: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原因起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事物和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特点:前因后果性
因果制约性。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方法论意义:因果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因多果,同因异果
一果多因,同果异因
多因多果,符合因果
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可以增强实际工作中的自觉性、预测性、调控性
6.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
关键点: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重视机遇的重要作用
原理:(1)含义:必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含义不同,地位不同。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的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次要、外部的原因,在事物的发展中居于从属地位
作用不同: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统一: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受内部必然性支配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现象和本质
关键点:九方皋相马“在其内而忘其外”
华佗治病透过病症表象直达病因本质
原理:(1)含义:现象: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外在表现
本质: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内部联系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现象:表面的,个别的,可感知的 本质:内在的,共性的,要靠抽象思维把握
统一:本质决定显现
现象表现本质
(3)意义: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
8.万能原理:实践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关键点: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科学依据
建设学习型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选择的过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原理: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破坏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9.真理的具体性原理:真理和谬误、成功和失败辩证关系原理
关键点:要具体对待真理,不能抽象对待真理 原理: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是有条件的,超出条件,真理变成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所以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使得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真理:全面的,历史的,一元的,是一个过程
10.真理与价值
关键点: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原理:(1)含义: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的认识
价值: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辩证关系:区别:真理:主观合于客观
价值:客观合于主观
统一: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两者相互引导,相互结合
(3)方法论意义: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实现二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1.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关键点: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在于改造世界。
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相互制约,相互依赖
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决定了认识和实践必须相结合。
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基础
关键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
人改造自然地物质活动
不当的实践活动会招致自然界的报复
原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人的不正当实践方式引起的,应当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坚持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关键点:“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是历史的客观必然和人民的主体选择 原理:人的实践活动必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事物的发展规律同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3.辩证否定观原理
关键点:正确对待当前文化建设的态度
对待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态度
原理:辩证的否定观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扬弃,即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
坚持辩证否定观,反对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否定之否定原理)
关键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
人生发展和成功历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的辉煌历程
原理:(1)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
内容上: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形式上:事物变化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方法论意义:事物的发展趋势总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实现认识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关键点: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掌握全面、丰富的感性材料
原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立统一
(1)对立:含义不同、地位不同: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
作用不同:感性认识:认识事物现象
理性认识:认识事物本质
(2)统一: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依赖于感性,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感性有待于发展到理性,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两者相互渗透:感性包含理性
理性含有感性
两者统一的基础:社会实践
6.认识的反复性原理
关键点: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不断调查研究
原理:认识和实践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以至无穷的过程。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算完成。所以,人们在形成正确认识,即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7.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点:艺术创作中、个人成功道路上情感、意志、幻想、灵感作用
名人立志故事
原理:(1)含义:理性因素:包括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感性因素:指人的非认识、非逻辑的因素,如情感、意志、幻想、灵感等
(2)作用: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主要的、主导作用
表现: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发动与停止、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认识运动的飞跃上升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现:动力,诱导,激发
(3)相互补充,共同促成认识的发展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键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原理:人民群众: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量变质变规律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志的辩证关系原理 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
第五篇:马哲社会实践心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心得
XX级法学XX班 XXX XXX 2012年11月17日,我们小组如期进行了“关于影响雅安市经济发展因素”实践。虽然只进行了短短的一天的调查实践,但我依然有颇深的感受。
在活动中,我深切的体会到做课题不是想像的那样容易,有些人认为这样的调查报告与他们自身没有什么切身的利益关系,所以不愿意配合。比如,在想一些当地居民询问或者发放问卷时,会遇到一些不耐烦的人,会很嫌弃的说我们“碍手碍脚”,有时甚至要受到他人讽刺,但是面对挫折,大家还是没有放弃,也没有与他人产生冲突,因为大家都明白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做好任何事情,而且只要抱着又不放弃的信念,就一定会成功。另外,做社会实践活动还没有办法得到社会人士(家长、商人等)认可,他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考试考高分,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而且教育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没有加大,希望在今后能在这一方面下功夫。毕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为社会作出贡献。
另外,在活动中,我也学会了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会了对做事态度认真,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一味的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只有勇往直前,永不放弃,才能战胜困难。而且社会实践活动只是社会的一小部分,以后还会有更多残酷的困难等着我们,我们只有不断地去面对困难,不断地解决困难,才能从中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生活。
这次的调查实践活动让我们学会了与同学互相沟通交流,互相合作,得到了磨练,懂得了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那样才会取得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