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力资源管理的数据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的数据分析
http://.cn2010年12月07日 16:43《管理@人》
人才分析的竞争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0年10月刊
Thomas H.Davenport, Jeanne Harris, and Jeremy Shapiro
一些行业领先的公司正越来越倾向于采用精密的分析方法对人力资源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谷歌、百思买、思科和其它许多卓越的企业开始明白如何使组织保持高生产率和员工工作投入以及较低的人才流失率。如果你想从最优秀的员工身上获取最佳绩效,你就必须清楚知道谁是组织的财富而谁又是组织的负担。在这一方面,理性的分析显然比拍脑袋的方式更能给出可信的答案。
目前共有六种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数据分析方法,分别为:人力资本现状分析、人力资源数据挖掘、人力资本投资分析、员工队伍预测、人才价值模型和人才供应链分析,这六种方法依序由简及繁,构成了人才分析的方法体系。
人力资本现状分析是对公司员工个人绩效以及例如员工规模、临时雇工、员工流动及员工招聘等组织层面员工数据的权威统计。这些数据通常被用于反映组织人力资源运转健康与否。捷蓝航空(Jetblue)以员工是否会推荐其他人加入公司作为衡量员工满意度的一项指标。
人力资源数据挖掘是对人力资源数据进行整合或分解,从而深入了解不同部门和职能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例如,公司经理人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数据挖掘了解到公司在东海岸的销售团队需要对员工流失采取干预性措施,而西海岸的业务团队则一切正常。
第二篇: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一、人力资源的状况
截止 06年12月31日,公司员工总人数225人,其中半导体照明公司22人,为保证可分析性,本报告只对光器件部分进行统计分析。
人员结构
*管理人员:部门经理及以上人员
*技术人员:直接从事生产、研发工作的技术人员
*销售人员:直接从事销售工作的*职能人员:为生产、销售、产品质量提供服务工作的,指财务、人事、质量、信息部门人员等 *综合事务:后勤服务人员,司机、清洁人员。
管理队伍中5人是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员,技术人员实际占比为15.3%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人员净增长率 =(入职151-离职87)/年初数161 = 39.75%
人员流动率 =当期离职人员数/(期初人员数+期末人员数)/2*100%
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领导虽有先进理念,但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认识
公司领导层缺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观,尚未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战略发展紧密集合起来规划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完善和发展。公司领导也没有对人力资源部门提出战略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尚处于行政事务结合阶段,尚未起到为企业高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充当助手的作用。公司长期忽视或轻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工作,现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所设岗位及人员配备不足以胜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任。
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公司领导尚未完全树立人力资本投资观,表现为常常在投资观与费用、成本观之间游移。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得投资犹豫,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各类人员的培训投入。
2、公司未形成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而应该是所有部门主管们的一项日常性工作,但目前中间管理层对此认识不足。公司高层除总裁因兼管人事工作,其他高层少有人力资源管理意识,难能主动将主管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考虑问题。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经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非份内之事,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错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督导、制度、政策制定工作误作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由于缺乏全员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他们在行动上更难协调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工作。典型的,各部门经理就不能准确即使提供有关员工的培训需求、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信息;缺乏与员工的沟通意识,极少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贯彻于日常工作中去。
3、人力资源部门存在的问题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背景,相关的专业培训也比较少。人员、岗位配置少,大部分精力仍放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从事的大多是发工资、处理档案和人事关系、办理社会保险等事务性工作,而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却了解不多,无法有效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职务评价、绩效评估和薪酬设计、员工激励、文化建设等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更谈不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高层决策服务。以上这些,也制约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难以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组织结构
公司采取扁平式的组织结构,管理层级少,组织架构相对平坦。战略决策层的职能重心是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上进行决策并制定宏观战略计划;管理控制层的职能重心是对宏观战略计划进行分解,组织下级机构实施各项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整体控制;管理执行层的职能重心是坚决贯彻执行上级下达的指令,是基础管理工作的执行者。
部门的设置因职能的发展需要而定,部门虽不设副职,但未充分授权或因能力不足而未充分授权。公司集中管理,有些部门相互之间的制约性未能体现,譬如采购和调度,职责集于一体,有利有弊。公司进入发展期可适当时期分开以相互牵制、监督,并可缓解内部因工作而产生的矛盾和压力,也避免了公司高层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协调、化解矛盾。
随着经营需要,组织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部门功能定位及职责划分、管理权限都一一明确,但是在实际工中作仍旧存在或多或少的多头领导、多头管理或推委扯皮现象。
5、人力资源规划
缺乏中、长期规划,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依据职位空缺或临时紧急任务招聘,缺乏发展观和动态观。
公司在人事政策规划、薪酬政策规划方面已经奉行倾斜性政策。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尚未能根据公司的外部环境变化、市场竞争的要求分析和预测公司未来对人才类型、数量需求的情况,制定激励人、留住人、开发人的系统目标。
缺少对各层次、各部门人才梯队的规划和人才储备计划,没有制定人员的补充和接续计划,导致无法适合公司发展的人才梯队,关键岗位缺乏对接班人的培养或缺乏适配人员,例如:公司三年前就缺乏高级电路设计工程师,直到现在此岗位空缺。同时,由于人才梯队规划作得不好,员工不了解公司中各个层次人力资源需求情况,自身发展也不明确,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工作积极性不高。
6、工作分析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工作分析。企业战略目标一旦确立,围绕战略目标必然依赖一些列的部门和岗位的工作链去实现目标。各个岗位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应达到的指标和标准、工作环境条件及岗位任职者资格成为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工作分析是招聘、培训员工的标准基础,是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也是工作评价和薪酬设计的依据。
我公司目前现状是。未开展规范的、科学的工作分析。
部门职责是工作分析的基础,先对部门职责进行科学界定,然后将部门职责分解到部门中各位任职者,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岗位职责。
公司有7个大部门(市场技术部、市场销售部、生产部、财务部、行政人事部、事业发展部、LED封装事业部),只对其下设的二级部门制定了部门职责,没有对大部门进行部门职责的科学拟订,有的二级部门已经作了调整,但是部门职责没有作相应调整和更新。
现有的岗位职责描述笼统、程式化,未能明确界定任职者的权力、责任、义务,很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清楚或不太清楚。有的部门岗位已经增设,但是根本就没有对应的岗位职责,比如:产品开发处的机械工程师,生产调度中心的调度员、销售处的经理助理。
任职资格不是建立在对职位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而是撰写人凭经验或根据在岗人员的情况制订的。结果对有的职位任职资格要求过高,既无必要,而实际任职者又不可能达到,例如:事业发展部经理要有“CET-6,能阅读英文专业资料”、销售处经理要有“具有2年以上光电器件技术工作经历”。
7、招聘与选拔
公司目前虽有招聘管理制度,其中提及了招聘的原则、程序等,而且虽然制度中要求“用人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向人力资源部门书面申请并附上需招聘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岗位职责要求等”,但从未按此执行,加上公司领导考虑社会关系,根据这些因素进人现象难以避免,公司内部近亲繁殖现象普遍。
招聘渠道主要集中在网络招聘和内部选拔方面,对于高端人才,网络招聘虽然覆盖面广,但收效甚微,时间期长。
8、培训开发与职业发展
公司每年拟订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但尚未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每年投入到员工培训方面的经费也微乎其微,只是人力资源部门员工投入时间上较大,但效果不佳。
年初对全年的培训作了总体的规划和安排,只是根据公司的计划安排培训项目,且年初的计划也不完整,没有建立整套的培训内容体系,在过程中临时安排组织培训;缺乏培训评估;培训形式和方式单一,以内部员工授课为主,今年,增加了“一对一的培训方式”,将部门管理层的业务水平的培训提到工作中来,在总裁和副总裁的帮助下,对公司相关人员进行了一对一培训,虽有流程规定在先,但在操作过程中,也没有履行原先拟订的培训流程,时间期拉得太长,培训结果也没有到人力资源部门备档。
缺乏对培训的需求以及分析,公司所做的培训,大多数着眼于短期任务的完成上,整体长远规划不够,缺乏战略指导。
培训的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员工思想观念、态度、价值观以及人际交往技能和心理适应等方面没有放到重点上来;员工缺乏娴熟的与人交往的沟通技巧和技能;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上交;缺乏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致使有些方面人际关系紧张,不善于应付工作压力。
缺少评估和反馈环节,致使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培训的真正作用,对今后的培训工作也缺乏借鉴意义。缺乏对员工能力的开发和个人发展指导,虽为有的岗位员工设计晋升路线,但没有明确的标准,主观因素较大,对公司和个人发展不利。
9、绩效考核
绩效管理体系已逐步科学化。06在原有的季度绩效考核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当前的生产经营状况,对原有的部门考核指标重新作了重大调整,确立了新的各部门的KPI经济指标,并在4季度中开始实施,目前处于运转初期。
绩效考核办法虽实施3年,但每次都流于形式,其中的考核指标需重新调整,得到进一步量化,并易于考评者评核。考评者本身的对考核流程都不是很清楚,往往自己对员工进行评价后就与员工进行绩效面谈,置公司层面的调控不顾。
10、薪酬
薪酬激励体系一直是公司的薄弱环节。
公司目前的薪酬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年薪制、绩效考核制、固定工资制。
年薪制适用对象为公司副总监及以上人员。
绩效考核制度适用于蝶型封装线生产员工之外的所有员工。
有的员工对薪酬分配制度不满,对自己的顾初核收入感到不满,也对实际分配的公平性产生怀疑。员工不仅仅关心报酬的绝对数量,也关心报酬的相对数量。总把自己的投入与产出与其他人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比较。
本内工人流动率大与之有一定的关系,加班给予一些补贴,这对于本身收入不高的员工没有足够的激励作用。还有一些个别岗位的劳动强度较大也造成员工短时间内离职的因素之一。公司对此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对基层生产员工,针对加班多、负荷大的岗位的薪资进行了调整;以及在公司服务时间较长(达3年),工作表现各方面较好的员工收入也稍做调增(+50元/月)。
生产线的线长开始缴纳住房公积金,享受到可以看得见的福利政策。
薪酬设计有多种形式结合,销售人员是底薪+提成,技术人员另外有产品开发奖励,并配之相应激励办法,但其因时间期较长,有若似无,根本未达到激励效果。其他人员除了工资之外,鲜少有激励方式来承认员工的工作成就和贡献大小。今年四季度起,对员工实施KPI考核,已有少部分人因此获益。
公司的薪酬水平逐步借鉴同地区同行业的薪酬水平而制定。
11、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思想、基本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从而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形成企业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
至今企业文化并没有系统形成,首先公司上下未形成企业文化立业的共识,公司高层对企业文化的重要具有一定认识,中间管理层起并没有多大的认识,或是口头叫得响,行动看不见,基层员工认为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认为就是高层领导的事情。
公司事实上并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进工作。
三、建议
1、降低员工流动率。
1)八分人才,九分使用,十分待遇。
不难理解,留住人才的方法很多,减少员工流失率的办法也涉及方方面面。“九分使用”说的就是发展,把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做好规划。“十分待遇”就是指公平的薪酬和良好的福利待遇,在可能的情况下,需要对公司的整体薪酬重新梳理,前提是结合市场薪酬水平开展,使公司的薪酬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2)提前储备才能失之不慌
尽管员工流失对企业来说不是利好消息,但员工流失不可避免。当然,完全不流动也未必是好事。既然,“总有人要走”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不妨认清事实,对关键岗位给予人才梯队建设,生产线的人员配置给予一定幅度的机动名额设置,从招聘开始就发挥前瞻性,保证人才不断档、工作不脱节。当然这需要企业更多的财力投入以及对经营前景的一个预见性。
3)领导加强和员工之间的员工主动沟通。要引导员工主动沟通,主动把问题、想法告诉上级。
2、加强培训开发工作
继续加强对企业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从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建立起“技术/干部人才库”,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足够多有技能、有热情、有基础、可信任的人才。
对员工的素质教育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丝毫不放松,从意识上认识、改变自身的差距。
加大培训的预算投入,丰富培训的形式。相对而言,外聘或外训对员工的诱惑性更大些,培训效果更佳一些。能够外聘一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从而更有说服力加深认知力。每年能够有一些接受外训的名额或指标,奖励那些在工作中绩效突出的员工。
基于人力资源战略的总体设想是人才为本、激励创新,努力培养、吸纳、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管理水平,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数据SPSS处理
一、对某些变量进行频数分析,并对分析结果给出恰当的文字性描述,并输出恰当的图形。选取了恰当变量得2分,结果输出正确、文字性描述准确得6分,输出恰当图形得2分。
二、对某些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峰度和偏度),并对分析结果给出恰当的文字性描述。此项评分点满分为10分。选取了恰当变量得2分,结果输出正确、文字性描述准确得8分。
三、利用文件中的数据进行交叉分组下的频数分析,并对分析结果给出恰当的文字性描述。此项评分点满分为15分。选取了恰当变量得3分,结果输出正确、文字性描述准确得12分。
四、对某些变量进行多选项分析(二分法,分类法),并对分析结果给出恰当的文字性描述。此项评分点满分为15分。选取了恰当变量得3分,结果输出正确、文字性描述准确得12分。
五、根据文件中数据的特征,利用一种或多种参数检验方法,对文件中某些变量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给出恰当的文字性描述。此项评分点满分为20分。选取了恰当变量得3分,结果输出正确、文字性描述准确得15分,使用两种方法得2分。
六、对文件中某些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第八章。双变量相关),并对分析结果给出恰当的文字性描述。此项评分点满分为15分。选取了恰当变量得3分,结果输出正确、文字性描述准确得12分。
七、利用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并对分析结果给出恰当的文字性描述。此项评分点满分为15分。选取了恰当变量得3分,结果输出正确、文字性描述准确得12分。
第四篇:SAP 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主数据
http://
(1)组织单位:由公司中的各个业务职能部门单元而定义,各个行政部门相对应。各个组织单位通过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组织结构,是一个层次结构、多叉树结构。组织单位将和cO模块中的成本中心相匹配,从而建立HR和c0的直接联系。
(2)公司代码:表示一个独立的会计记账单元,如某个独立法人公司.法律上要求的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s)和损益表(Pront&Loss Statement),都是建立在公司代码这一层。公司代码的定义之前在介绍财务管理模块的时候已经讲到,这里不再赘述。
t3)人事范围:人事范围是一个在人事行政管理中特定的实体,是一个法人公司按某种分类方式进行的子分类。直接和公司代码对应匹配用途:可以提供缺省的数据分类方式、一个很常用的人员分类关键字、最方便的权限限制对象。
人事范围主数据的具体配置步骤如下。
整山在命令栏输入SPRO命令,通过菜单选择“企业结构÷定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范围”选项,在弹出的“选择活动”界面中选择“人员区”选项,如图6-4所示,弹出“修改视图人员范围:总览”界面,从中可以看到当前系统中所育的“人事范围”及描述,如图6.5所示、图6-4选择“人员区”选项 罔6—5当前系统巾的“人员范围”清单
单击“k~ea”按钮,可以新增人事范围,如
图6-6所示在此界面中,输入要创建的人事范围编码和描述,然后填写人事范围的相关地址信息,最后单击“日”按钮保存可。另外,也可以在图6·5中选择某条“人事范围”,然后进行修改、删除、复制等操作
(4)人事子范围:人事子范围是人事范围的再一次分类,具体分类方式可以依据公司本身的特点灵活定义一可直接在人事范围中分类生成,用途:定义国家分组(如果你的公司是跨国性公司,并且各国实施不同的人事制度),为时间管理中的工作计划,为考勤类别提供分类,为薪酬提供基础分类,为同一个人事范围中不同的薪酬分类,其他自行定义的分类标准。
6-6新增“人事范围”界面
第五篇: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以Google和富士康为例
12级经管法 范宁宁 1211853
一、Google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分析
如今,Google已成为所谓“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的代名词。Google的成功的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用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的话说,就是“份额第一,收入第二”。Google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成功的战略计划、不断增加更新的核心能力、高效的企业绩效与薪酬管理、严格的人力资源招聘、培训、广泛的人力资源外包。下面将从六个方面探讨Google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并进行分析。
(一)Google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核心能力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Snell教授在对知识经济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基于企业的核心能力的理论提出了“战略—核心能力—核心人力资本”的模型即Snell模型。Google公司的核心能力来源于五个方面:一是建立了适合企业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理念,二是高效的管理团队,三是独特的企业价值观,四是建立了一套成功的商业模式,五是能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结合Snell模型不难发现Google公司核心能力的培养是要求整合企业内部的知识,同时提高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相互结合来实现的。在此基础上,通过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开发分层分类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具体包括招聘、培训、工作设计、报酬和绩效评价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通过机制来实现对企业核心能力支撑。
Google还有一个特点是企业的日常流程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紧密联系。一个成功的企业除了具有技术性和价值性,还需要有可扩展性和持续性,企业流程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Google公司在成立不久后就制定了一套成功的商业模式,一部分是简单实用、容易记忆的技术,另一部分就是运营成本的节省。Google通过大量的免费服务来赢得他们的客户,在打响知名度以后才开始了对于一些VIP服务的收费,但仍然不影响其他大部分客户的使用,没有人能和免费竞争,免费的市场最有效率。所以Google靠这样的商业模式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它的企业战略无疑是成功的。在这同时Google结合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的存量来支撑企业的日常流程。
(二)Google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首先,Google通过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职位能实现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的有效衔接,使人力资源规划成为企业战略落得的工具之一。其次,Google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使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前瞻性与战略性,使人力资本优先投资和开发,基于战略进行人才储备,以满足Google高速成长和未来发展需要。最后,因为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人力资源专业职能,Google公司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技术的创新,提高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Google公司职位分享与职位评价
职位分析对企业的战略的落地与组织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职位分析可以实现战略传递、明确职业边际、提高流程效率、实现权责对等、强化职业化管理。Google公司通过许多职位分析法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其中使用最多的便是通用职位分析法。Google使用通用职位分析法因为它具有灵活性强、易操作、适用范围广等显著点。一般Google在职位分析中主要使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SME、会议法。而SME会议法是最具有代表性的。Google常常会召集许多与职位相关的员工,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在SEM是会议之后,还负担最终职位分析成果、并加以推广运用的重要职能。
职位评价是职位分析所获取的信息最为重要的运用途径之一,在以职位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体系中,职位评价可以建立职位价值序列、设计薪酬体系、解决劳资纠纷。Google公司职位分级法对某人的各项工作在组织中所取得成就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为基础,对职位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比如,较高贡献较大相对价值较高的雇员评价也会较高,反之则不同,通过这样的方法对人员进行有效的评价划分,为薪酬分配作为依据。
(四)Google公司企业绩效管理及薪酬管理
Google具有非常完善的、基于团队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员工每个季度都有自己明确的工作目标,而且因为互联网公司都有自己的网络管理平台,比如,工程师每周的项目做到了什么程度对对所有员工都是透明的,这为员工的绩效考核提供了很好的管理工具。
Google的考核分不同的等级,对排在末位的员工有相应的帮助措施,特别重视排名最靠后的5%的员工,公司将集中找出原因,发现问题,建立信心,帮助他们赶上来,但也不排除会将一些人淘汰出局。而对最好的5%~10%的员工,每年都会得到充分的奖励和荣誉。Google的人才流失率一直低于行业水平,用相关人士的话说,就是“前所未有的低。”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Google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的创新是卓有成效和颇具特色的。
有资料显示,2010年,Google向所有员工发放了1000美元的假日津贴,并将2011年工资水平全员提高10%以上。调薪将于2011年1月1日生效。此外,Google还将按照每名雇员的奖金上调其薪资,并根据个人表现发放绩效奖励。1000美元的假日津贴为税后收入,即Google将承担相关税费。目前,Google拥有20000名雇员,这笔津贴的总额将达2000万美元。Google的薪资总规模达200亿美元,其中工资约占一半。上调工资10%,意味着每年要增加10亿美元的支出。该公司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这些成本将由股票红利和职工优先认股权的削减而抵消。Google的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一封内部邮件中宣布了这一决定。在Google的薪资结构中,工资最为重要,超过了股票红利或股权奖励。
而Google公司的薪酬管理制度也别具一格:
1、薪酬与绩效挂钩。
2、合理的薪酬层次。
3、平衡好薪酬结构。
4、激励性质的员工福利的设置。
5、注重员工奖励。
6、适当的给予员工“隐性薪酬”。
(五)Google的招聘流程
“我们只雇佣最聪明的人。”既反映出Google对于人才的高标准要求,也折射出苛求完美的人才理念。“从公司出现职位空缺,到招聘到适合的人才,一般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我们的理念是宁缺毋滥。”在美国总部,公司创办的初期,Google的两位创始人会参与所有人的面试,后因公司规模不断壮大而放弃,但即使到了今天,Google两位创始人仍然会审查招聘委员会每周的工作情况,并对一些应聘者的资格提出意见。
有资料显示,最终获得Google工作职位的应聘者平均需要通过6.2次面试。参与面试的面试官,除了人力资源部和岗位需求部门,也会邀请跨部门甚至跨区域的人员参与面试,如此严谨的招聘流程,是为了确保最终进入Google的员工真正适合Google。“跨部门、跨区域的人员参与面试,一方面考察面试人员的协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考察其是否愿意与应聘者共事,同时还考察应聘者是否符合公司的文化,最后每个面试者写下评语,每个人的评语都有可能影响应聘者是否会被录取。”相关人士介绍说。
Google非常鼓励内部员工推荐应聘者,“员工对于公司文化非常了解,我们认为,员工推荐的人才更适应公司文化。”如果员工推荐的人才最终被Google录用,公司会对员工进行奖励。在美国总部,奖金高达2000美元在中国的奖金数额也颇有吸引力。据有关人士说,“现在,Google内部的员工有大约45%是通过员工推荐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招聘方式。”
公司会向新员工提供相应的企业文化,尤其对职业经理人,很多职业经理人因为经验和思维的原因,并不能很快适应Google开放、民主的工作氛围,“职业经理人很容易因以往的工作形成习惯,我们在招聘时会注意寻找既符合公司文化又是善于学习的人,如果你有经验,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改变自己,将很难在Google成功,因为Google和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一样,这就要求进入Google的职业经理人要非常善于挑战自己,学习能力要很强。职业经理人进入Google后,我们会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会引导他们适应Google的文化。”
(六)Google公司人力资源外包
人力资源外包是只将原来由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部承担的工作职能,包括人员招聘、工资发放、薪酬方案设计、保险福利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等,通过招标的方式,签约付费委托给专业从事相关服务的外包服务商的做法。Google作为全球竞争中的成功者已经学会把精力集中在经过仔细挑选的少数核心本领上,也就是集中在那些使他们真正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技能与知识上。通过业务外包——即把一些重要但非核心的业务或职能交给外面的各行业的专家去做,Google把自己的制造,和一部分开发项目都外包给专门的公司,自己则研究其核心领域。
总之,Google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比较成功。其不仅得益于企业科学的招聘、培训、绩效、薪酬、人才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重视。Google的文化光芒是人性,充分尊重人性,结果自然是会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创造出最顶尖的技术,持续获得最高价值收益,成为互联网世界最有价值品牌。
二、富士康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分析
(一)“金字塔型”人力资源组织结构
富士康集团的组织结构和发展战略决定了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军事化管理保持成本的竞争优势。以公司的整体架构为基准,富士康建立了大致分为三层的金字塔形组织结构。富士康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根据预期目标规定个人的的主要职责范围,按照等级制度实行任务分配。
(二)员工职责范围
(1)公司的中高级管理者
中高层管理者重点参与公司整体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并协调中层各个职能部门,将降低成本的目标分解到各个环节。通过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接订单,在严格的高压式管理基础上,合理安排生产过程,提高机器设备的使用率,同时实现“利润率”和“营业额”两个目标。
(2)中级干部以及研发的业务骨干
中级干部以及研发的业务骨干主要担任务的分发过程、细节制定与实施。生产线主管则严格执行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系统等各个管理系统,并进行产能预测与生产计划的制定。
(3)底层员工
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使底层员工能够快速完成相应工作,并保证很高的良品率。在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下,严格的目标管理体系使得最底层的员工能够迅速掌握生产经验。
(三)薪酬结构和激励机制
为了服从整体的发展战略,富士康对于不同级别额的员工,也采取不同的薪酬结构和激励机制。
(1)公司的中高级管理者
富士康在对待中高级管理者上,非常的慷慨,股权激励是其最重要的部分,重点培养他们的事业心。
(2)中级干部以及研发的业务骨干
在富士康公司内部,中层干部主要以“陆干”为主,提供有竞争力的福利保障,培养他们对企业的高度忠诚和奉献精神。例如:富士康在生产基地周围和内部都建立了许多休闲设施,并制定了兴建供中高级管理人员使用的高尔夫球场计划。为了留住处于企业核心位置的中层干部和研发人才,富士康还推出了“138分房计划”。
(3)底层员工
富士康的员工中75%具有中专左右学历,其年龄在16至24岁之间,因此他们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招聘工作经验和技术要求比较低的员工作为底层员工,降低用工成本,并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严格将奖惩机制与收入挂钩。富士康一直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在这种模式下,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必须服从上级。有极度强调执行力的“目标管理”,对员工有严格的奖惩机制。同时,这种高强度的压力自上而下地传导。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这样的管理方式一直行之有效,为富士康创造了高效益的生产神话,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四)富士康管理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富士康的竞争优势依赖于“制造技术”和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随着《劳动法》的实施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富士康的用工成本不断上升,核心能力受到较大威胁。
高压式的准军事化管理体制虽然服从于公司的整体战略,但是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不相符合。如“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等一系列认证,都要求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士康的中层雇员起到重大的压力传导作用,由于他们的压力过大等一些问题,员工跳槽不断增加,对企业的整体发展颇为不利。在富士康的底层员工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满情绪。郭台铭对于富士康的强势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郭台铭的领导力难以渗透至底层,造成底层员工与中层之间的冲突,进而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郭台铭强势的管理方式使其下属承受很大的压力,但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压力可在一定程度上藉由优厚的回报和对于郭台铭的忠诚得到缓解。而对于中低级管理人员,其承受的压力则只有通过采取高压手段继续向下传导,这可能会造成底层员工对中低级管理人的不满。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富士康底层员工的不满情绪很容易通过网络、媒体为外界所知。并对富士康的企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新一代员工并不能够适应富士康这种严苛管理、缺乏尊重和个体关怀的工作环境。高压式的准军事化管理体系虽然服从于公司的整体战略,但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已经不相符合。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中层员工跳槽不断增加,底层员工中会存在很大的不满情绪。主要表现为:
1、招聘制度不完善
员工招聘是企业入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对新成立的企业来说,如果招募不到合乎企业需要的员工,企业的物质、资金、时间上的投入就会成为浪费,完不成企业最初的员工配备,企业就无法进入运营”。2009富士康遭遇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挑战,2009年上半年该公司亏损1787.9万美元,为富士康历史上首度出现亏损。在这样的背景下,富士康对一线工人的需求并不旺盛。
(1)对招聘的目标、程序、对象不能根据招聘制度进行很好的控制。招聘人才时主要凭招聘者个人的经验判断,而招聘主管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或用人部门专业知识,难以对聘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进行全面评价,找到合格人才的可能性比较小,很难保证质量。
(2)招聘缺乏计划性,招聘是一种应急行为。其招聘往往呈现出“现用现招”的特点,结果往往是招聘者多次重复性地到人才市场上去寻求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样既费时又费力,也造成了招聘成本过高。
(3)招聘程序不严格不科学,导致招聘中容易出现失误。有时候人力资源部直接决定录用,或者总经理直接决定,用人部门不参与招聘过程等现象经常发生。
(4)招聘针对性不强,缺乏招聘效果考核制度的约束,可能使招聘到的人并不能完全符合要求。总之,招聘制度不完善,招聘工作随意性强,人员的引进常凭个人好恶与私人关系决定,招聘中存在照顾关系户的现象,导致人力资本质量降低。
2、绩效管理体制不科学
绩效评估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链条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将失去真实性和有效性。富士康员工尤其是中下层员工对内部的绩效管理满意度非常低。究其原因,富士康的绩效管理机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
(1)绩效管理体系不完整。从绩效目标的确定和制定相应的绩效计划,到绩效实施过程中的督导和改进指导,再到最后的绩效评估和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管理形成一个封闭的管理系统。而封闭的管理系统才是可靠的、可控的和能够不断提升的管理系统。但是,在富士康的绩效管理理体系中,只看到绩效计划和绩效评估两个环节,看不到绩效的持续改进计划和对绩效结果的有效应用,甚至于在没有达成绩效目标的情况下,绩效责任人也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和调整。
(2)考核标准设计不科学。一是考核指标。对员工的绩效考评由于缺乏较为完备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操作规程,而且考核指标主观性强,不能被量化,不能全面、真实地衡量考评者的业绩、能力和态度,考核的结果有失客观、公正;有些考核指标没有针对性,以不相关的指标来对被考核者进行考评,易导致不全面、不客观、不公正的判断。例如富士康在新干班违约条例中存在三条非常不合理的条款:
1、招募成本和综合培训成本共计4000元;
2、违约损失5000;
3、从事代理费按每年1200计算。
二是绩效评估标准。考核标准比较模糊,没有一个可以客观评分的标尺,使被考核者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得出一种主观印象或感觉,不够客观;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可操作性差或主观性太强,从而评价者可以随意给个分数或者考核结果,这样的标准所得的考核结果就失去了意义。
3、薪酬体系不合理
薪酬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通过建立合理的薪酬,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内在潜力和工作积极性,最终达到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组织目标的实现。对富士康来说,薪酬是激励的最主要的方式,薪酬体系合理与否是人力资源管理关键所在。
(1)薪酬结构不完善。薪酬是员工付出一定劳动所得的报酬,因此,薪酬必须要与员工创造的价值密切联系起来。目前富士康的薪酬体系设计思路主要是以职务、职称、学历等为依据,只要职务等一致,员工不管在什么岗位,不管业绩有多少,工资基本是固定的。薪酬只有固定部分没有浮动工资,明显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此外,长时间加工、工资低、缺乏保障以及福利制度不完善及缺少整体规划,使员工感觉缺少安全感,长期利益没有保障。“富士康的员工其实在内心都有一种不平衡,那就是我们生产的是全世界最好的产品,但却拿着差不多最低的待遇。”(《21世纪经济报道》4月12日)
(2)存在“歧视性待遇。富士康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不仅是高压管理,还存在歧视性待遇问题。在富士康的管理队伍中,由台湾派驻到大陆的干部被称为“台干”,在大陆本土培养的干部则为“陆干”。在富士康,台干属于当家的强势一方,陆干不容易被提拔,长期弱势受压。一个数据是,当富士康内地员工达到45万名之时,经理以上的陆干也仅有80名。在待遇方面,更是天渊之别。
(3)薪酬体系没有与考核挂钩。由于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富士康员工薪酬收入和个人的业绩表现不能有效衔接,经常有大锅饭的现象存在,所以员工感觉不公平,薪酬制度执行后,达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适得其反。从而导致员工对收入缺乏良好的预期,积极性不高,人员稳定性差等。
4、缺乏人性化管理
据报告称,2007年,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员工有75万人之多;其中75%具有中专左右学历,其年龄在16岁到24岁之间。也就是说,富士康生产线的普通员工75%以上是“80后,90后”,而这样的员工主体对富士康过于强调军事化和执行效率的管理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
总之,富士康严格的军事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企业的发展设置了极大的障碍,富士康亟需改善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实行更加科学、公平、人性化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