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法则
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法则
梁衡
2014年03月20日05:07来源:人民日报
阳春时节,西花厅的海棠花又要开了。
伟大的人格是超越时空的。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已近40年,但是人们还是常常想起他、说到他,亲切自然,斯人如在眼前,他喜爱的一树树海棠也宛若绽放身畔。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仁爱、牺牲和宽容,其中犹以第一点为最。
爱人者,人恒爱之
我在《大无大有周恩来》中谈到周恩来有六个“大有”,其中第一个就是“大爱”。我们的文化史、思想史上,对“爱”有过误解、走过弯路。殊不知中国共产党是从同情被压迫者出发,热爱他们,因而产生革命的动机和动力,最后获得他们的拥护。爱是人类的本性,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也是政治家团结民众、改造社会、创造世界的动力之一。
周恩来式的爱,有三种表现:
一是仁爱待人,即从人性出发的爱。他对所遇之人,只要不是战场上的敌我相见,在大是大非的前提下,都怀有一种人道主义的慈悲,给予真诚的帮助。因此政治、外交在他那里有了浓浓的人情味。1949年国共胜负大局已定,国民党只是为争取时间才派张治中率团到北平与中共和谈,这当然不会有什么结果,最后连谈判代表都自愿留而不归了。但张治中说,别人可以不回,我做为团长应该回去复命。本来一场政治故事到此已经结束,周恩来也已完成使命,可以坐享胜利者的骄傲。但一场人性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周恩来说:“西安事变时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指张学良为蒋所扣),现在不能再对不起另一位姓张的朋友。” 他亲自到六国饭店看望张治中,劝他认清蒋介石的为人,绝不可天真,并约好第二天到机场去接一个人。翌日,在西苑机场张治中怎么也不敢相信,走
下飞机的竟是他的夫人。原来,周恩来早已通过地下党把和谈代表们在国统区的家属安全转移,谈判一有结果就立即接到了北平。
二是善解人意,无论公私尽量多为对方考虑。我国一家乐团出国访问前擅改日程、自定曲目,周恩来批示:“我们完全不为对方设想,只一厢情愿地要人家接受我们的要求,这不是大国沙文主义是什么?”他对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几乎是一种本能。朝鲜战争乔冠华是中方的谈判代表,他是只带了一件衬衫去前线的,没想到一谈就是两年。1952年,周恩来就派乔冠华的妻子龚澎去参加赴朝慰问团,顺便探亲。
周恩来的“六无”中有一无就是“生而无后”,这是周恩来和邓颖超永远的痛。但是,痛吾痛以及人之痛,周恩来更以一颗慈爱的心帮助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日本著名女运动员松崎君代婚后无子,周恩来就安排她到北京来看病,终于得子。周恩来就是这样按照他的爱心、他的逻辑,平平静静地办他认为该办的事。
三是大爱为民,把基于人性的爱扩大到对人民的爱。政治家的爱毕竟不同于宗教家、慈善家的爱,他不是施舍而是施政,是从人性出发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民本、仁政的思想。孟子讲:“政在得民”;范仲淹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虽然历史上所有的进步力量的宗旨都是为人民,但将这个道理贯彻到底的是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宣言》讲无产阶级先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解放自己。中国共产党更把其宗旨具体为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周恩来把对人民之爱落实得非常彻底。
1946年10月,周恩来在上海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中这样说道:“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解放后他常说:“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文革”中他的胸前始终佩戴“为人民服务”徽章,以此勉励自己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他一有机会就“促生产”、安民生。1972年到1973年间,甘肃定西连续22个月无雨,百万人缺粮,数十万人缺水,又值“文革”大乱,病床上的周恩来听了汇报后伤心落泪:“解放几十年了,甘肃老百姓还这么困难,我当总理的有责任,对不起百姓。”刚做过手术的他用颤抖的手连批了9个不够,又画了3个叹号:“口粮不够,救济款不够,种子留得不够,饲料饲草不够,衣服缺得最多,副业没有,农具不够,燃料不够,饮水不够,打井配套都不够,生产基金、农贷似乎没有按重点放,医疗队不够,医药卫生更差等,必须立即解决。否则外流更多,死人死畜,大大影响劳动力!!”“文革”前北京常有大型群众集会,一次散会时赶上下雨,他就让政府负责同志在广播里提醒各单位回去后熬一点姜汤给大家驱寒。他办公和居住的中南海西花厅墙外正好是14路公共汽车站,很吵闹,有人建议把汽车站挪开。周恩来说,我们办事要从人民方便着想,不同意挪。直到现在,14路汽车站还设在那里。他的这些举动纯出于爱心,毫不作秀。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江青住庐山宾馆,嫌山涧流水扰眠,就下令将涧底全部铺上草席;住广州,嫌珠江上汽笛声扰眠,就下令夜船停航。做人做官,如此大的差距。
同样是以人民的名义干事业,仍可细分出几种类型:有的把这事业连同人民当做自己功业的道具,虽功成而劳民伤财;有的把自身全部溶化渗透到为人民的事业中,功成而身退名隐;而有的干脆就是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为人民服务,关键是真的有仁爱之心。
无我者明,无物者公
牺牲是一种自愿的付出,有爱才有牺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牺牲属于“义”的范畴,大公无私、勇于牺牲是一种美德。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也弘扬这种精神,更又给予其新的含义。马克思在早期作品《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毛泽东更是从司马迁说到张思德,“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都视为社会公义而牺牲私利为高尚。这是基于人类的本性。
周恩来是一个大爱大牺牲的典范。他当了总理,在一般人看来已显贵之极、荣耀之极,而在周恩来则真正开始了生命的磨难、消耗与牺牲。我们任选一天工作日记,看看他的工作量。1974年3月26日——
下午三时:起床;
下午四时:与尼雷尔会谈(五楼);
晚七时:陪餐;
晚十时:政治局会议;
晨二时半:约民航同志开会;
晨七时:在七号楼办公;
中午十二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二时:休息。
这就是他的工作节奏。周恩来规定凡有重要事情,无论他是在盥洗室、办公室、会议室,还是在睡眠,都要随时报告。很多人都记得晚年周恩来那张著名的坐在沙发上的照片,枯瘦、憔悴,手上、脸上满是老年斑,唯留一缕安详的目光,真正已油灯耗尽,春蚕到死,蜡炬成灰,鞠躬尽瘁。
除了身累之外还有心累,即精神上的牺牲。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事办不好,国家要翻船;决策者有任何失误,国家也要翻船。我们知道周恩来是很喜爱戏剧的,有一次工作人员发现他在纸上无奈地抄录下两句戏文:“做天难做二月天,蚕要暖和参要寒。种田哥哥要落雨,养蚕娘子要晴干。”“文革”中他暗地里保
护老干部、抓生产、恢复秩序、打破外交僵局,这又被视为“右”。一次服务员送水走进会议室,竟发现周恩来低头不语,江青等正轮流发言,开他的批判会。但是,走出会议室后,周恩来又照样连轴转地工作,尽力解放干部,恢复秩序。邓小平说:“我们这些人都下去了,幸好保住了他。”“文革”中周恩来说过一句让人揪心的话:“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这是把一切都置之度外的牺牲。周恩来的牺牲精神还有一个更严格之处,我称之为“超牺牲”。他有“十条家规”,除了要求自己,也同样要求家属、部下和身边的人。周恩来严于律己,勿使有一点灰尘,不留下一点遗憾,这样,亲属部下也跟着做出了牺牲。这和官场上存在的为家属谋利、提拔重用亲信的某些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曾有缘与周恩来的两代后人相熟,他们都未脱此例。侄女周秉建“文革”中到内蒙古草原插队,数年后应征参军。她很兴奋地穿着军装来看伯父,周恩来说,让你去插队就要在那里扎根,结果她脱了军装重回牧区,嫁给一个蒙古族青年。国家恢复高考,周恩来的侄孙女周晓瑾从外地考到北京广播学院。这时总理已经去世,孙女很兴奋地给邓颖超奶奶打电话,要去看她。邓颖超先让秘书到学院去查档案,看是否真是靠成绩入学的,查过无事后才见面。周恩来住的西花厅年久失修,特别是地板潮湿,对他的身体很不利。一次乘他外出,秘书将房间简单装修了一下。他回来后大怒,秘书被调出西花厅。当然,当年这样严格的不只是周恩来一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无私品格,不过周恩来做得更无私、更彻底。
周恩来的牺牲精神叫人一想起就心中隐隐作痛。人心是肉长的,谁无感恩之心?当年,泪水洗面万巷空,十里长街送总理成了共和国史上悲壮的一页。时已80高龄的胡厥文老人诗中写道:“庸才我不死,俊杰尔先亡。恨不以身代,凄然为国伤。”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这绝不是简单的领袖与公民的关系,而是人心、人性的共鸣。
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
仁爱是讲人心的主观出发点,是“善根”;牺牲是讲处理个人与外部世界关系时的态度,是一种无私的境界;包容则是对爱心和牺牲精神的实践检验,是具体行动。当仁爱之心和牺牲精神变成一种宽大包容时自然就感化万物,用兵则不战而屈人之兵,施政则无为而治,为人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周恩来以惊人的度量和个人的魅力为中国共产党团结了不知多少朋友、多少团体、多少国家。这就是为什么在他去世后普天同悼,连曾经的敌人也唏嘘不已。一位党外人士说,长期以来,提起共产党,脑子里就浮现出毛泽东、周恩来的形象。美国《时代》周刊上世纪40年代驻华记者白修德说,一见到周恩来,自己的“怀疑和不信任几乎荡然无存”。解放初,亚洲、澳洲国家的工会代表应邀来中国参加亚洲、澳洲工会会议,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出现时会场喊“毛主席万岁”,一澳洲代表不解,问为何不喊周恩来万岁,等到周恩来过来与他握手时他就喊“周恩来万岁”,周恩来忙示意不要翻译。这是周恩来的严谨,也是他的自律,但实际上不知道国内外有多少人早把周恩来看做心中的偶像而向他敬礼。周恩来的包容集中体现在如何对待反对过自己的人,甚至是曾经的敌人。20世纪30年代初,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周恩来是中共“特科”的负责人,专门对付国民党特务,张冲是国民党的特务头子,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中统”前身)总干事,两人曾经是死对头。张冲成功策划了“伍豪事件”,在报上造谣周恩来已叛变,给周恩来的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西安事变”后,为了民族存亡国共二次合作,周恩来、张冲各为双方谈判代表,周恩来竭诚相待,两人遂成好友。抗战还未成功,张冲病逝,周恩来提议为其追悼会捐3万元,亲自前往哀悼并致送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并发表讲演,语不成声,满座为之动容。他在报上撰文说:“先生与我并非无党无见,唯站在民族利益之上的党见,非私见私利可比,故无事不可谈通,无问题不可解决。先生与我各以此为信,亦以此互信。” 这件事在国民党上层的影响,如同引爆了一颗炸弹。当时的重庆特务如林,周恩来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中,随时有生命危险。而周恩来却平静地广交朋友,编织了一张真诚正义的大网,反过来弥盖整个重庆,戴笠也无可奈何。此时,周恩来手中的武器并不仅是党纲、政见、主义、学说等,更是举世认同的理想信念、传统道德和个人魅力,是与人为善的赤诚之心。
周恩来的包容精神还体现在他处理党内关系。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又经历了漫长的成长历程,党内高层人员文化背景复杂、性格各异。半个多世纪以来能将这样一个党团结在一起,离不开党的严明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也离不开像毛泽东、周恩来这样心怀天下百姓的共产党员。从陈独秀始,经过瞿秋白、李立
三、向忠发、博古、张闻天直到毛泽东,周恩来与六任主要领导人都合作过,并与毛泽东合作始终。靠什么?靠坦诚、谦虚、忍让、包容,靠宰相肚里能撑船,无论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在党在政,周恩来都是处在关键位置,关系全局。长征中周恩来说服博古请毛泽东出来工作,又把红军总政委一职让给张国焘,保住红军和党不分裂。“文革”中周恩来亲自出面请被冲击、被迫害的外国专家及其家属吃饭,并赔礼道歉。周恩来一生以柔克刚,赢得人心,赢得生前身后名。
包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清澈见底,容纳万物,它使仇者和,错者悔,嗔者平,忌者静,使任何人都不可能有不接受的理由。南非总统曼德拉曾说:“当我走出囚室,若不能把悲伤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诚哉其言!在历史的星空中,周恩来就如同那些让人们举头仰望就灵魂澄净的星辰。
人类历史其实是一部文化史、道德史、人格史,而无论怎样的历史都不能背离人的思想和道德。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也应了康德的那句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心中越是充满不断更新的认识和有增无减的敬畏,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我们怀念周恩来,年复一年为他洒下热泪,默默地体悟着他那些源于人类本性的道德法则。
《 人民日报 》(2014年03月20日 24 版)
第二篇:周恩来人格魅力
1954年 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美国学者唐德刚教授认为,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周恩来总理就是其中的“一个”。
关于1976年1月,联合国总部“破例”给已故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降半旗的故事,虽然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实的版本,然而围绕周恩来总理去世所发生的一切却成就了他另一个不朽的传奇——
1976年初的时候,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103个,但却有130个国家的党、政领导人发来唁电、唁函;几乎所有重要国家的报纸、电台都在第一时间播报了这一消息;更值得世人瞩目的是,联合国《旗典》中规定的哀悼领导人的降半旗仪式,第一次应用于一位现职去世的国家领导人,甚至突破了《旗典》中关于降半旗最多两天的规定,一个星期时间联合国总部上空没有升起任何一个会员国的国旗……
显然,对周恩来的认可超越了政见、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意识形态……早已不仅仅是“外交家”三个字所能够承载的。
今天的人们并不确切地知道,总理去世后的传奇是如何成就的;围绕这位中国总理的去世,联合国究竟讨论了什么;瓦尔德海姆那段动情讲话究竟是怎样的……但联合国大会至少在两点上达成共识:一是这个领导人为本国人民和全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二是他身后没有留下遗产。这两点,周恩来当之无愧。我们无法一一细数周恩来为这个国家作出的贡献,但在老一代人心中,他是集聚了这个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化身,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人们知道他是一个好总理,从他的身上,人们知道什么样的官员才是“人民公仆”。
对于这个世界,周恩来留下的典故也非常多,关于杜勒斯的拒绝握手的故事,在万隆会议的睿智,至今在非洲偏远的部落依然有人能发出“周恩来”三字的汉语发音……至少,他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被视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可能选择之一,也成为中国对于国际关系最大的贡献。
至于他的遗产,今天这也已经不是秘密。
据1976年总理去世后,负责整理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工资收入和支出账目的人回忆,周恩来的收入只有单一的工资和工资结余存款所得的利息,别无进账。而支出项目也主要集中在伙食费、党费、房租费、订阅报纸费、日用开支以及补助亲属和工作人员、捐赠等。
据统计,总理的工资是400.80元,邓大姐的工资347.50元。从1958年到1976年,一共是161442.00元。用于补助亲属的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这两项支出占两人总收入的1/4。其中的主导思想,自己拿工资来补助,就可以减少国家的负担。至于总理的积蓄,总理也曾立了规矩:凡是积蓄够5000元,没什么用,就交党费。就这样,总共交了14000元。总理1976年1月份去世以后,两个人总共才积蓄了5100元。所以说,两位老人非常俭朴。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去世时所留给这个世界的。
国内外要人对周恩来的评价
外国朋友:
1、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2、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亲自为周总理脱大衣,时间:1972年2月22日上午,地点: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3、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如果没有Mao.ZD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
4、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加诺说:“毛主席真幸运,有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我要是有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就好了。”
5、建国前,斯大林和米高扬也说过:“你们在筹建go-vern-ment方面不会有麻烦,因为你们有现成的一位总理,周恩来。你们到哪里去找这样好的总理呢?”/
6、苏联前总理柯西金对毛主席说:“像周恩来这样的同志是无法战胜的,他是全世界最大的政治家。”末了,他又补了一句:“前天美国报纸上登的。”
7、苏联总理柯西金在会见日本创价协会会长池田大作时说:“请你转告周总理,周总理是绝顶聪明的人,只要他在世一天,我们是不会进攻的,也不可能进攻的。”
8、英国前外交大臣艾登对美国记者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
8、苏联前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对西方记者说:“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
9、印度印中友协会长说;“世界上的领导人,能多一些像周总理的,世界和平就
有希望了”。在国内也同样,要是能多几个像周总理这样的领袖和中国Communistparty员,国家就会很好了。
10、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11、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也说过:“周恩来是我唯一的偶像!”
中国人:
1、两弹元勋钱学森说:“许多party外人士说,我们是认识周恩来才认识中国Communistparty的,相信周恩来才相信中国Communistparty的。”/
2、原国家主席李先念说:“中国中国Communistparty因为有周恩来而增添了光辉,中国人民因为有周恩来而增强了自豪感。”
3、著名作家冰心老人说:“周恩来总理是十亿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
4、胡耀邦同志于1984年瞻仰了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后题词:“全party楷模”。
5、毛泽东主席于1974年在长沙对王洪文说:“对周恩来的任何攻击,必将遭到人民的坚决反对,”
6、文革中当红卫兵向毛泽东主席提出批斗周恩来的要求时,他说:“好吧,让我也去陪斗吧!”
7、国民party元老于右任和蔡元培说:“周恩来先生的人格真是伟大!”
8、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原北大校长马寅初说:“周恩来总理是最得民心的中国Communistparty员。”
9、著名地质专家李四光曾说:“周恩来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胸怀宽阔,不计恩怨,广交朋友,用人唯贤,关心体贴,无微不至,为中国中国Communistparty团结了一大批人”。
10、陈云、彭真、宋庆龄、叶剑英、罗瑞卿、余秋里、谷牧说:“没有周总理,„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不堪设想。”/
11、更多的人说:周恩来是中国中国Communistparty的楷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中国中国Communistparty的一面旗帜、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中国Communistparty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的化身,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典范、是人民的好总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国民party高层军政要员也盛赞周恩来:
12、李宗仁说:“周恩来作为国共和谈的首席代表,高瞻远瞩,立地生辉,抛开
国共两party各自的信仰不说,仅以有这样的杰出领袖人物来看,中国Communistparty的胜利,也是天经地义的,顺乎情理!”
13、阎锡山说:“周恩来乃神才也!周恩来先生的确是个大人才,我在国民party里没见过,国民party里没有这样的人才。”
14、张治中说:“我的一切进步与我的老朋友周恩来的帮助、教育是分不开的,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情怀,他那广泛团结人的思想是国人学习的楷模。”
16、于右任说:“周恩来的人格真是伟大”!
17、冯玉祥评价说:“极精明细密,殊可敬可佩也”!见过周恩来后,在日记里写自己是吃饭太多。/
18、古耕虞说:“国民party把我往外推,中国Communistparty把我往里拉,其代表人物就是周恩来”。“是周恩来的力量,使我改变了对国共两party不偏不倚的立场,逐步靠拢中国Communistparty”!
19、国民party内传言:得周恩来者得天下,委员长若有周辅佐,何至于有今天的局面(重庆谈判)!
联合国:
周死后,联合国降半旗(不是联合国旗降半,而是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国旗全降半旗)。其中有一些国家的领袖不高兴了,说:“为什么不给我们国家死去的领袖降半旗?”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表讲话说:“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掌管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却无儿无女,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在海外没有一分钱的存款,谁做的到的,我也给降半旗。” 所有人都鸦雀无声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j 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j 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j院,原来的j 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j 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j 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
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这里。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对比。哎呀,周总理考虑问题周密细致,同时又那么快速反应,你不佩服他也难啊!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什么叫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也是,想和周总理较劲,门都没有。
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周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这位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嘲笑中国穷,实力差,国库空虚;一个是想刺探中国的经济情报。周总理在高级外交场合,同样显示出机智过人的幽默风度,让人折服。你说这样的问题事先怎么准备,没有雄辩的口才和飞速的思维怎么可能做到?
第三篇:德法涵养文明方案
盱审批法〔2018〕06号
开展“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
主题活动方案
政务服务中心、各科室:
为充分发挥德治与法治在服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县法宣办要求,决定在全局开展“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主题活动。现制订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立并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为主题,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引导公众低碳绿色出行,引导企业依法做好排污治污等环境保护工作,引导城乡居民增强环保意识,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敬畏自然、崇尚绿色生活的理念,促进城乡居民行为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为推动盱眙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作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内容
以“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为主题,根据县法宣办组织的“四大行动”内容,我局年内组织开展“四大行动”:
(一)“倡导绿色出行”行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旅游法》《道路交通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向全局职工大力宣传、倡导公交、自行车出行,鼓励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提升公交、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比重。继续开展文明交通志愿者行动,传授文明绿色守法出行的知识,全面提升新驾驶人绿色、文明驾驶意识,推动人们增强绿色文明出行的规则意识、法治观念,自觉养成遵法守纪明礼的良好习惯,在全社会培育形成绿色出行新风尚,共同营造低碳、清洁、畅通、高效的城市环境。
(二)“学习绿色法规”行动。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法》《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江苏省地方性环保法规以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的宣传教育,增强全局职工环保意识和依法审批意识。
(三)“打造绿色企业”行动。督促各科室严格依照《环境保护法》《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行政审批,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的行政许可申请坚决不予许可,并向申请人解释清楚。
(四)“建设绿色城市”行动。每周开展一次绿色城市志愿者行动,抽出3-5名工作人员到企业服务大厦附近马路小区开展环卫志愿者行动,清洁道路和居民小区环境,引导城乡居民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自觉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意识。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主题活动是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向南向前”新盱眙的使命担当。全局上下要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协作联动,推动活动落到实处。
(二)注重宣传,营造氛围。要全面、及时、准确宣传各级各部门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工作举措以及实际成效,积极运用“互联网+”模式,通过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强化互动传播,讲好典型故事,增强矩阵效应,扩大社会影响。要高度重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和报送,省法宣办将择优向司法部推荐,确保有更多鲜活案例入选“12348”中国法网案例库。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法宣办、省教育厅、省司法厅、省环保厅、省交通厅将联合省级主要新闻媒体,并依托法润江苏普法平台、江苏司法行政微博微信,开辟专栏专题进行宣传报道。请各地每月底前向省法宣办上报主题活动信息动态。
(三)强化督查,狠抓落实。各部门要秉持敢闯敢试、创新创优的精神,以项目化推进为抓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深化法治实践活动。办公室要抓好活动开展,法规科要抓好资料收集,及时向法宣办报送。
盱眙县行政审批局
2018年5月21日
第四篇:中美德法官制度比较
目 录
内容摘要„„„„„„„„„„„„„„„„„„„„„„„„„„„„„1 引 言„„„„„„„„„„„„„„„„„„„„„„„„„„„„„„1
一、中美德法官选任资格之比较„„„„„„„„„„„„„„„„„„„„1(一)中国法官的选任资格„„„„„„„„„„„„„„„„„„„„„„„1(二)美国法官的选任资格„„„„„„„„„„„„„„„„„„„„„„„2(三)德国法官的选任资格„„„„„„„„„„„„„„„„„„„„„„„2
二、中美德法官选任程序之比较„„„„„„„„„„„„„„„„„„„„3(一)中国法官的选任程序„„„„„„„„„„„„„„„„„„„„„„„3(二)美国法官的选任程序„„„„„„„„„„„„„„„„„„„„„„„3(三)德国法官的选任程序„„„„„„„„„„„„„„„„„„„„„„„3
三、中美德法官的任职期限及辞退条件之比较„„„„„„„„„„„„„„4(一)中国法官的任职期限及辞退条件„„„„„„„„„„„„„„„„„„4(二)美国法官的任职期限及辞退条件„„„„„„„„„„„„„„„„„„4(三)德国法官的任职期限及辞退条件„„„„„„„„„„„„„„„„„„4
四、从美德法官制看我国法官制之问题„„„„„„„„„„„„„„„„„4(一)法官的任职条件过低„„„„„„„„„„„„„„„„„„„„„„„5(二)法官的选任程序不完善„„„„„„„„„„„„„„„„„„„„„„5(三)法官的管理模式不科学„„„„„„„„„„„„„„„„„„„„„„5
五、对我国法官制的完善建议„„„„„„„„„„„„„„„„„„„„„5(一)严格法官选任条件,造就真正意义上的法官„„„„„„„„„„„„„5(二)完善法官选任程序,造就全能复合型法官„„„„„„„„„„„„„„5(三)建立法官管理科学模式,解除法官枷锁„„„„„„„„„„„„„„„6 结 语„„„„„„„„„„„„„„„„„„„„„„„„„„„„„„6 参考文献„„„„„„„„„„„„„„„„„„„„„„„„„„„„„„6
中美德法官制度比较
张欠欠
河南大学法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法官是保障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守护神,是正义的化身。法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各国案件审判的质量以及法律发展的进程。因此对法官的资格、选任、任期、奖惩等相关问题的规定也是各国保障司法公正的必要措施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与美国、德国法官制度中的一些不同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我国法官制度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建议。关键词:法官;法官制度;法官选任;
引言
德沃金的《权利法哲学》中说: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而法官则是帝国的王侯。①作为“法律王侯“的法官掌握着监狱大门进出的权利。美德两国均为两大法系的主要代表国家,我国法官制度中也有不同于美德的一些自己的特点,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对我国法官制度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启示。
一、中美德法官选任资格之比较
(一)中国法官选任资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9条规定担任法官必须具有以下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满23岁;
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
5、身体健康;
6、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2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3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1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2年。
学历条件确有困难的地方,经最高人民法院审核确定,在一定期限内,可 ① 郑云瑞:《德沃金的权利论法哲学》,载《法学杂志》1996年第6期。
联邦法院的法官由一个专门的法官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被选出来的法官经过联邦司法部长提名由联邦总统任命为联邦法官。而州法官最主要的产生方式是通过申请,然后由国家司法部按照申请人的水平来决定,如果被录用,那么他首先成为“见习法官”,在见习法官的实习期满后则被任命为法官。
三、中美德法官的任职期限及辞退条件
(一)中国法官的任职期限及辞退条件
中国法官实行退休制度,根据审判工作的特点及需要,由国家具体规定。但在法官未达到退休条件时,其本人可以通过提出辞职申请而免除其法官职务,还可以由国家根据以下情况对其予以辞退:
1、在考核中,连续两年确定为不称职的;
2、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另行安排的;
3、因审判机构调整或缩减编制名额需要调整工作的,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4、矿工或无正当理由逾假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者1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
5、不履行法官义务,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二)美国法官的任职期限及辞退条件
美国宪法规定了:联邦法官一旦就任便不得被撤职,实行终身任职制。但同时宪法也对终身任职制加了条件,即“品行端正”。国会是可以对犯了罪的法官——主要是受贿或腐败,通过“弹劾”而免除其法官之职。但极少有法官被成功弹劾过。①
而美国州法官的任期则是有期限的(一般为4年或6年),在每届任期结束时通过“选举审查”的法官便可连任。
(四)德国法官的任职期限及辞退条件
德国的联邦法官和州法官都是终身任职制,依法规定在任命为终身法官后直到退休年龄65岁止,其法官职位长期固定。
德国法官在发生相关争议时,只接受纪律法院的处分,而纪律法院所采取的最严厉的措施便是开除公职。除此之外法官便不能被辞退。但有一个例外,如果法官自己实行了犯罪行为而被德国法院判处至少一年的自由刑,则自该判决发生法律效力时起该法官职位自行终止,无需纪律法院的介入。
四、从美德法官制看我国法官制之问题
① 宋冰:《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56-
第五篇:德法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察报告
德法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察报告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率团赴德国、法国、英国就公立医院改革及药品生产流通等进行了重点考察。期间,考察了三国的卫生部,就医药卫生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当前医改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到德国联邦公众医疗保险联合会详细了解了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在英国卫生部药品采购中心听取了药品招标采购介绍。走访了德国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法国乔治蓬皮杜医院和英国的帝国大学医院,调查了医院治理及医生的多点执业情况。考察组还参观了拜耳制药企业、赛诺菲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并与企业负责人探讨了药品生产流通情况。
这次考察,考察组共举行了16场座谈会,与政府官员、医务人员、制药企业负责人、医改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与驻在国的中国使馆人员进行了交谈,对于一些未了解到的情况,我们还请驻在国的使馆人员进行调查,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个渠道进行考察。尤其是对一些与国内报道或资料有差异的问题,我们更是进行反复考证。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目录
一、德、法、英三国考察的基本情况................................3
1.关于医疗保障体系..........................................3
(1)德国医疗保险制度...................................3(2)法国医疗保险制度...................................4(3)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4 2.关于公立医院..............................................5
(1)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5(2)公立医院的管理.....................................5(3)医师执业管理.......................................6 3.关于药品流通秩序..........................................7
4.关于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情况..............................9
二、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10
一、德、法、英三国考察的基本情况 1.关于医疗保障体系
德、法两国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险体制,英国通过税收筹资建立了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三国医疗服务保障水平都很高,居民看病就医基本免费。(1)德国医疗保险制度
德国医疗保险制度始于1883年俾斯麦执政时期开始建立,是强制性的。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团结互助原则,即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年轻人帮助老年人,高收人群体帮助低收入群体。二是实物支付原则,参保人得病后,有权利享受医疗服务,到医院看病,不必用现金支付,而是由医保与医院进行结算。三是社会自治原则,国家只制定法律政策并监督管理,具体的由医保联合会、医院联合会、医生联合会等协调,医保联合会有雇主、雇员代表参加。
德国医保筹资标准与个人收入挂钩,收入越高,缴费越多。对就业人群,雇员须缴纳其收入的7.3%,雇主相应缴纳8.2%,雇员的家庭成员也一起纳入到保障范围;对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主要从退休金及就是说,只要你有收入,不管多少都要按比例缴纳保费,确保了筹资的稳定性。对年收人超过48000欧元的群体,采取自愿原则,可以加入社会医疗保险,也可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德国的公务人员,由政府出资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好于社会医疗保险。德国政府根据保险基金收支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2011年政府对医保资金投入为153亿欧元,约占医保总额的10%。目前,德国约90%的居民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10%参力口了商业保险。德国的医疗保险机构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组织,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现收现支,一般不允许有结余,如出现结余,当年必须把结余资金返还给投保人。如果出现入不敷出,通过卫生部、医保委员会对其进行评价后,可允许保险公司再向居民额外收取保费。对于额外向参保人收费的医保公司,第二年参保人有可能就不再选择这家保险公司了。据介绍,去年有10家医保公司向参保人进行再次收取保费,有1家医保公司有结余,并把结余的钱返还给投保人。
德国联邦公众医疗保险联合会负责人告诉我们,德国的医疗保险公司都是非营利组织,高度自治。这种组织架构有利于促进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适应市场变化。德国保险公司初期有1000多家,经过竞争优化重组,现在只有153家。
这些公司有全国性的、区域性的、也有职业性的。比如,就有专门为农民参保设立的保险公司,类似于我国的新农合。2009年,德国成立了联邦社会医疗保险基金联合会,153家保险公司把征收的基金上缴给联合会,统一管理。联合会按参保人数每年给各个保险公司拨付费用,联合会也预留部分费用,用来调剂各公司的收支平衡。联合基金会不是一个权力中心,只是为了提高保险的统筹层次,起到风险调控的作用。(2)法国医疗保险制度
法国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于1945年,基本理念也是基于团结互助原则,也带有强制性。法国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有四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工商业的雇员、家庭以及自愿投保人;农业保险制度,覆盖农业经营者、雇员及其家庭;非农业非工薪阶层保险制度,覆盖了商人和自由职业者;特殊保险制度,主要是政府公务员等群体。
法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筹资与德国稍有不同,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较大。医保基金中的50%来自政府,包括政府直接补贴、特定税收如烟草税、药品税收、社会保障税收等。剩余50%来自于雇主与雇员的缴费,雇员缴纳的费用为其收入的5%,雇主为10%。
患者无论在门诊还是在公立医院或私立医院看病,其医疗费用主要由保险公司支付,病人只承担一部分处方费及部分酬金。2010年,社会保险规定,病人治疗费和药费报销比例为76%,另外补充医疗保险机构承担13.5%,家庭自费约为9.4%。
(3)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
英国是欧洲最早建立全民医疗服务制度的国家,与德国、法国不同,主要通过税收筹集医疗资金,并组建医院直接提供服务。英国也有少量私立医疗机构,以诊所居多。英国私人诊所每年提供的医疗服务约占总服务量的10%。1942年贝弗里奇提出了英国国家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设计报告,其核心原则是把医疗保健服务作为一项社会责任确定下来,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获得。1946年,国会通过了以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为核心的《国家卫生服务法》,1948年这一全民免费医疗模式开始正式运作。
NHS运行有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医疗费用基本由税收来筹集,国家建立公立医院为每个公民提供包括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住院治疗等免费服务。二是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计划管理,医院靠政府下拨的预算运作,医务人员领取固定工资。三是卫生服务体系由初级服务、社区服务和专科服务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初级
服务由全科医生提供,目前,英国有1万多个全科医生诊所;社区服务由当地政府组织提供,专科服务由公立医院提供。
2.关于公立医院
(1)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
德国公立医院日常运行费用主要通过服务收费,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同时,公立医院也通过为一些高收入群体提供特需服务收取高额费用获得收入,但所占医院收入比例不大,一般为2%左右。医院建设主要依靠州政府财政投入,联邦只给予一定的补贴。2010年州政府用于公立医院建设费用为22亿欧元。卫生部官员主张联邦为主进行投资,认为由州负责公立医院建设导致欠发达地区投入少,难以满足居民看病需求。
德国的私立医院可以贷款建设,公立医院只有得到州政府同意后才可以贷款,并且必须受当地政府的严格监管。
法国公立医院运行费用和建设费用均靠医保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要向地区卫生局提出预算申请,经审核认可后,费用由医保基金支付。据了解,法国公立医院77.1%的费用来源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12.9%来自于商业保险和个人付费,政府直接补助很少,约为1.3%。
英国医疗卫生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政府把税收筹集资金的20%拨给若干个信托基金会,由信托基金会投给公立医院,用于医院的发展、科研、急救等。另外的80%投给基层全科医生组建的联盟,由全科医生代表病人向医院购买服务。这样一来,大的综合或专科医院收人的2/3来自于全科医生代表病人向医院购买服务的费用,相对小一些的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收入90%以上来自于全科医生代表病人向医院购买服务的费用。政府对医院拨款由过去全额预付改为根据医疗服务质量和数量情况拨付,社区全科医生也主要根据社区人口结构和经济水平拨付,并且根据考核结果确定,不是全额拨付。目前,这部分拨款约占他们收入的16%。
英国、德国、法国不允许公立医院用药品加成获取收入作为医院运行费用来源。
(2)公立医院的管理
英国政府直接出资兴建医院,但并不具体管理公立医院,医院高度自治,所有医院成为社会性企业,成为自主经营法人治理机构。公立医院成立理事会,成员由民众代表、医院成员和信托基金代表等组成,理事会选举管委会对医院进行
管理。2011年初,英国提出了新医改法案,核心就是减少政府在卫生管理中的职责,进一步扩大医院经营自主权。帝国理工大学政策中心主任说,到2014年,英国所有公立医院都要加入信托基金会,医院不再对卫生部门负责。每个信托基金管理医院多的6家,少的1家。信托基金董事会每月要向政府、公众进行报告,接受监督;出现问题,政府会进行调查。
法国2009年7月颁布了关于《医院、病人、卫生、领土改革法》(HPST法案),对法国的卫生体系进行全面升级,改革多部门管理体制,成立大区卫生局,直接向卫生部负责,局长由卫生部推荐,总理直接任命。大区卫生局统筹区域内所有卫生资源的规划,对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统一规划管理,有权决定建设哪些医院或关闭哪些医院。大区卫生局专门成立了大区医疗服务监管机构,行使对医院医疗行为的监管和评估。同时,推出医院管理新政,授予院长更大的权力,推动医院自我经营管理。但他们也强调医院不是一个企业,不能完全按企业来管理,不能进行营利。
德国公立医院由政府、教会、公益性组织举办,无论举办方是谁,都为民众提供平等的服务。政府一般不直接管理医院,卫生部门主要是加强对医院的监管。病人有选择医生、医院的权利。我们考察的德国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有175年历史。据医院负责人介绍,2003年以前,医院是由州卫生局直接管理,卫生局长担任院长,医院管理不太好。2003年以后,医院成立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行政院长、业务院长、医生代表以及居民代表组成,具体负责医院管理运行。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医院,而是成立监事会对医院进行监督。改革成效很大,医院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经营有了很大的改变,医院由亏损逐步实现了收支平衡,去年收入十几亿欧元,盈余了100多万欧元。但她告诉我们不能让医保部门知道。德国的医保公司每年都要调整价格,如果让医保公司知道医院有了盈余,明年又要调低支付价格了。(3)医师执业管理
德国不允许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德国卫生部官员贝克先生从事医改已经20多年,他说,德国公立医院医生的工资是固定的,由医生工会和雇主之间进行谈判确定工资标准,各医院按照这个标准执行,可以略有波动。公立医院医生工资没有私人诊所医生的收入高。德国不允许公立医院医生到外面赚钱,如果不加强管理,医生会有利益导向,会不专心在公立医院工作。有的主任医师经院长批准后,可以到外面会诊或手术,但必须将收入的一部分上缴医院。私人诊所的医生如果有特长,可以到公立医院有空缺的岗位兼职,但这个比例很少,只占2%。但允许公立医院医生可以到边远的农村地区开设私人诊所,目的是解决这些地方医生缺乏问题。
而我们考察的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就不允许医生到外面兼职。
英国和法国允许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英国允许每周有1天,但必须要与医院签订合同,放弃其在公立医院工资的10%,同时还要做好本职工作。法国允许公立医院医生到私立医院兼职或开私人诊所时间一般为40%左右。尽管如此,这两个国家公立医院医生到外面兼职的比例不大,只占总数的10%左右,原因被解释为在公立医院工作的医生一般都很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
另外,英国对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管理很严格,如发现有不良医疗行为,就会被开除。帝国大学附属医院的CEO告诉我们,他当过6家公立医院的院长,只有一名医生因虚报差旅费被开除,没有发现一起医生拿药品回扣或收受红包的。他说,目前基层全科医生与制药企业有接触机会,有可能会拿药品回扣。
3.关于药品流通秩序
英国对专利药和非专利药实行不同的定价政策,为了鼓励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新药,政府对专利药主要通过谈判进行协商定价,但也要控制专利药的利润不能过高,达到间接管控药价的目的。
据介绍,英国与制药企业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做法从1957年开始,现在的协议是2009年达成的,至2013年到期。在协议中,卫生部允许制药企业的专利药利润一般保持在21%左右,当实际利润超过目标利润的40%时,则面临两种选择:要么降低企业其他非专利药品价格,要么是把药品的超额利润返还给卫生部。
英国非专利药占药品数量的75%,其价格主要通过招标采购的办法确定。卫生部把全国医疗机构划分为五个片区,各个片区设立一个药品招标机构,代表各自辖区内的医疗机构采购药品。具体办法是先将辖区内医院对药品需求汇总起来,然后发布招标消息,其招标对象面向欧盟所有的制药企业。参与投标的企业主要是报出药品价格,招标机构对参加投标企业的报价进行排序,选择最低报价的企业中标,然后对该企业进行审查,如果审查过关,则药品招标机构与中标企业签订框架协议。协议中明确价格和估算的采购数量。各医疗机构就按照招标确定的价格向中标企业购买药品,不允许进行二次议价,但数量可以变化。药品招标机构每8个月进行一次招标,每次招1/3。一家企业如果连续两次中标,第三次即使报的是最低价,也不能中标,目的是防止该企业对此药品形成垄断。对中标后的企业不能及时配送药品的,医院可以向其他制药企业购买类似产品,但其超出中标价格的费用要由中标企业承担。
在英国,有88%左右的处方药是免费的,12%左右的药品是收费的,一般收取10英镑以下的处方费。英国NHS费用开支中药品占12%,最大的开支是医护
人员的工资,近几年药品费用上升。据介绍,一是新药增加多,二是全科医生开药越来越多。2010年,NHS费用中药品费是120亿英镑,其中仿制药30亿英镑,新药即专利药达90亿英镑。
法国药品费用主要通过医保支付,药品价格主要由政府与制药企业联盟进行谈判确定。法国直接负责药品价格管理的机构是透明委员会和保健品经济委员会。透明委员会隶属于法国卫生高等监督机构,由来自卫生部、社会保障部、疾病基金会和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组成,主要负责药品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评价,提出哪些药品进入医保报销目录及报销比例。在法国,列入国家医疗保险报销目录的药品,全部由政府定价,约占市场所有处方药的95%,占药品销售总额的78%。透明委员会根据申报药品的创新性、成本以及治疗效果,将药品分为五个级别,Ⅰ级药品为重大创新药,V级则为仿制药。对I档-Ⅱ档的药品,可直接采纳制药企业的建议,但要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价格水平相当,对Ⅲ档-V档药品,不再直接采纳企业建议,而是由透明委员会直接提出价格建议。透明委员会每四年对药品进行评估一次,对于临床价值较低的药品则责令降价。对非处方药、医院制剂以及报销目录以外的专利药,由生产企业自主定价。
2004年,法国成立了全国疾病保险基金联盟,由覆盖雇员、农民和自谋职业者的三大保险基金组成,该组织也参与价格谈判和确定药品报销比例。一般来说,全国疾病保险基金联盟对透明委员会提出的报销比例调整的空间很有限。
法国的保健品经济委员会隶属于卫生部,由来自卫生部门、贸易机构、财务机构、疾病基金会的代表组成,主要职责是根据透明委员会价值评价的结果和价格建议,与药品生产企业谈判,协商药品零售药店的价格和相应的报销比例,并与企业签署相关协议。协议规定的报销原则、报销比例和零售价格由卫生部向社会公告。
德国过去对专利药是由企业定价,出现不少问题,有的制药企业进行一些小的革新,就通过专利将定价比原来价格提高10倍以上,引起政府高度关注。由于药费是有限的,必须对药品价格和合理使用做出规定,既要鼓励创新,又要建立鉴定机制,鉴定其是否真正有创新,正确处理疗效提高与价格提高的关系。因此对专利药价格由联邦最高委员会组织医保联合会、医院联合会、医生联合会三方联合与制药企业进行谈判。先要举行听证会,制药企业在会上介绍情况,有多方参加,其中须有患者代表参加,但只有表达权。通过多方谈判确定价格,若达不成一致意见,则由调解委员会进行仲裁。
德国对于非专利药的采购,采取联合招标的办法,迫使制药企业在价格上作出让步。招标主要是看价格,在招标中避免形成单一企业中标,防止形成垄断。
病人并不知道药品价格,对于大部分药品,病人是不付钱的,对于需要病人付钱的药品,病人并不知道医保报销的价格,只知道自己支付的那一部分价格。
4.关于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情况
英国控制医疗费用的主要措施是把传统的直接拨款模式改为按结果付费。主要是根据医院及全科医生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数量以及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给予拨款,这既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也促进医院和全科医生把工作重点放在防病上,从而节约医疗费用。其次,过去全科医生只负责为社区病人看病,不负责为病人向医院支付费用,现在政府将大部分医疗费用拨给全科医生团队,由他们支付病人到大医院看病的费用,以此来控制大医院看病的人数和费用。此外,减少药品特别是创新药的费用开支也是重要举措。英国一年药品销售120亿英镑,专利药为90亿英镑,非专利药仅为30亿英镑。卫生部的官员说,下一步他们将严格控制使用专利药,把专利药市场价再降低6%。在NHS下属的NICE研究所,他们给NHS的建议是要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鼓励医生使用仿制药,这项措施每年可节省医疗费用2亿多英镑。
德国、法国主要是推行按病种付费(DRG)制度。法国1985年卫生部专门成立按病种付费的研究机构,组织各方面专家研究了10多年,收集全国各地医院的数据建立了单病种付费大型数据库,并反复进行模拟试验,制定出了若干规定,并于2004年开始实施。
德国2003年开始这种制度,也成立了专门的单病种付费研究机构,有一大批专家参与研究。他们介绍这是项非常复杂的研究工作,而且是一个动态的时时都在变化的数据库,医保公司根据研究结果和规定来计算具体的费用。德国医保公司每年都要根据成本变化调整病种的付费价格。德国卫生部贝克先生介绍,有些病是不可能打包付费,比如烧伤。尽管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这两个国家约有800多种疾病按单病种付费,约占住院治疗疾病种类的2/3。
这项改革优点是控制了费用增长,医院经营效率高,手术增多,病床利用率提高。但批评声浪也不断,有人指责这是一项“血淋淋”的制度,暴露出不少问题。一是一些医院注重数量,争做手术,出现了不该做的做了,引发过度医疗;二是导致医院和医生选择性开展手术,只去做单病种收费高的,对价格便宜的就推诿。三是出现了一些医院提高疾病诊断标准。例如本来只要一个支架,有些医院给装两个。四是降低服务质量。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节省费用,病人尚未完全康复就让病人出院。为此,法国卫生部专门又成立了由3000多个医学专家组成的监管部门,来对按病种付费产生的问题进行监管。
另外,控制医疗费用增长过快,除了按病种付费外,还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控制药品价格目录和报销比例,二是限制医生收费价格等措施。
二、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
在考察中,我们有意识地让他们对三个国家医疗卫生制度进行比较,在这三个国家中,我们接触到的无论是政府官员、医药企业,还是医务人员、老百姓,都认为本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最好,但也都认为各自的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同时,他们对中国的医改也非常关注,特别是对中国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取得的巨大成效,感到非常钦佩,希望与中国在医改方面交流经验,加强合作。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我国医改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模式。我国医改,必须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优良传统,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医改道路。
1.医改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医改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英、法、德三国的医改都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到现在还在不断进行调整,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德国卫生部官员贝克先生长期从事医改工作,他说德国每年都要对一些政策进行调整完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改革重点。英国医疗卫生制度1948年建立以来,几十年来一直在不断改革完善。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长期以来积累了很多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更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在规划制定上,必须谋划好每个阶段的改革重点,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逐一攻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把我国医改不断推向深入。
2.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英、法、德三个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尽管都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不断进行改革,但其制度基本框架始终保持稳定。比如,德国医疗卫生制度是建立在团结互助,促进自治和竞争的原则基础上;法国医疗保障与卫生体系建立的理论是普及性、整体性、互助性、劳资双方共同管理等;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创立伊始就确立了三项指导原则,即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免费提供服务、根据患者需要而非支付能力提供服务,这已经成为英国的一种社会价值观,谁也不能挑
战。这些理论体系既是他们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也是各方达成改革共识的基础。
我们深化医改有两年多,形成了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这些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适应了我国基本国情,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适应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应当成为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理论基础,成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理论基础。
3.必须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改革方向
医疗卫生事业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英、法、德三国政府在保障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都担负着主要职责。在投入上,也没有“补供方”、“补需方”之争,哪里需要政府财政资金就投向哪里。
我国一方面全民医保制度刚刚建立,一方面保障水平较低,另一方面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公立医院偏离公益性方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依然突出。今后一段时间要继续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力度,提高医保保障水平的同时,增加公立医院财政补偿资金,逐步扭转公立医院的逐利行为,使之真正回归公益性,为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奠定基础。
4.坚定推动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改革
英、法、德三国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都实行了医药分开,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不挂钩,药品占医疗费用比例都不高,不存在以药补医。德国为17%,英国为12%,而我国一般为40%以上。这些国家医院和医生都把主要精力用到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医患关系和谐,同时,药品生产、流通、定价、采购、使用各环节比较规范有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必须下决心破除以药养医,只有把这个机制破除了,才能使公立医院回归到公益性,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必要的基础。
5.进一步强化医疗保险对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的约束作用
德国和法国的医疗保险已经浸透到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医保制度不仅为患者支付费用,更要发挥对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监督制约作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已经覆盖了90%的人群,保障水平也在稳步提高,但与国外比较,其应有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今后,一要提高医保对患者的保障水
平,二要引导医院和医生合理治疗和用药行为、抑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三要不断提高医保经办的资金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
6.多措并举推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改革
药品是特殊商品,对其价格进行干预是国际通行做法。英、法、德三国都把控制药品价格作为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做法:1.多个部门参与共同制定药品价格;2.控制流通环节费用,发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不断提高企业集中度。其中,法、德两国药品批发经营企业由原来的100多家只剩下5家-6家;3.利用集中招标批量采购的优势,降低药品采购价格。
我国在药品招标采购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特别是这次改革实施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办法,在制度设计上一些做法还优于英国政府主导的药品招标采购,应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同时,要加强对药品质量包括临床疗效的监督和评估,确保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简介:孙志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