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时代影评(xiexiebang推荐)
小时代影评
《小时代》还没公映,争议就挂满了东南枝。中国影评第一人周黎明毫不婉约地预言称:“一部充分展示中国人除了钱什么都没有的影片,一部‘超级烂片超级赚钱’将超越《富春山居图》的影片。”
微博、影评圈、豆瓣、时光网对这类电影的恶评如潮,跟其45度飙升的票房收入对比鲜明。《富春山居图》刷出了2.9亿元的票房,郭敬明则带着他的《小时代》和他的粉丝抢占了高达49.91%的院线排片比例,在年轻粉丝跟电影圈老字辈的口水战里中刷出了首周2.73亿元的成绩,还没有放缓的迹象。
看得出的是,虽然权威审美还掌控着话语权,但一股“坏品位”正向市场亮出惊人的购买力肌肉。一些抢先嗅到端倪、承认并拥抱现实的商人已经成功抢滩,正在数钱。
非要声讨这类“坏品位”的逻辑之奇葩、三观之崩坏也不是不行,但有没有想过它不一定是“坏”,而是代表市场上兴起的“新兴趣味”中的一支?有没想过,这个品位显得坏,可能只是因为先来抢钱的这拨产品供给太粗糙?
性格学研究者乐嘉在写郭敬明的文章里有这么一段:
聊天结束,我和他说,你的书我没看过,推荐本看看吧。小四笑着说,你不是我的目标读者,不用看,对你来讲,不值得看。
看看,产品思维get√。正在跟消费权威叫板的还不单是憧憬豪门贵族、一呼百应、美男围堵的玛丽苏们。消费社会的多元化已经在隐秘但浩荡地发生,人们不再全都守看7点的新闻联播和紧随的天气预报,不再都看张艺谋,《我是歌手》收视率最高的时候也再敌不过2005年超女导致的万人空巷。
元老和新韭菜们。来,放弃艺术权威式的旧梦跟思维定势,跟怀揣“坏品位”的新钱包们说声你好!
这个新消费群体,长什么样?
胡蔷薇概括过90后的模样:拒绝标签化、永远在线、“我喜欢”最大、自我意识开始
觉醒。
实际上,90后是当下这个正在亮肌肉的消费群的一个子集。在几周前的新浪潮论坛上,刚拍完《小时代》的郭敬明说:
为什么看到很多大导演都有偶尔失手的时候,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观影群体正从上一代过渡到下一代。09年的时候观影的年龄是25.7岁,但是到了2013年的时候已经变成21.7岁。21岁,就是一个大学生,而且是一个平均数字。如果还用上一代想法拍电影的时候,那会出现问题的,因为越来越多的新观众加入了这个市场,但没有提供新的类型的影片给他们,所以他们还是看那些,但总会有一种饥渴。一旦这个时候有一个新的类型,符合年轻人的东西出来的时候,其实市场就会大起来。并不是说他们创造了这个,一直以来房间里面有一个巨大的空白,一旦有人勇敢的站出来做的时候,就会成功。
非主流正在成为主流。郭敬明抓住的不过是其中的一群。他们究竟有哪些特征?虎嗅来试试提炼:
——把娱乐向生活无缝迁移
初级钱包们会在日常聊天里用个囧字就很得意了;更大群的钱包们“不明觉厉”、“人艰不拆”、“智商捉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不离口;中高阶的钱包会熟练使用“新技能get√”,知道“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原始出处,并且在别人说“兵长一米六”时会心一笑。
他们能迅速把任何娱乐梗给生活化,再把生活梗给放大化,企业只要能创造好梗、知道在哪几个流通节点施力,就能借他们实现营销的神效果。
——年龄界定失效
要是以为这群自我意识很强、趣味需求突出的新面孔只能概括成90后,想象力未免流于肤浅。90后被选成新消费人群的代表,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烈。最直观的例子是,一部4月的动画新番《进击的巨人》,在70后到00后都有相当受众
——类型化、圈层化
高帅富:屌丝。中二。玉米。动物保护。公知。单反控。90后。小清新。二次元。妹控。时差党。少年热血漫。族群的划分方式更多元,每个族群有自己固定的消费符号,每个成员身属多个圈层,他们用消费什么、置身何种意象来证明自己是谁。
——信赖圈层内的符号品牌、趣味领袖
对传统广告戒备心加重,但信赖圈层内的符号级品牌、及圈层内的趣味权威。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性感玉米 推荐数码产品、@马伯庸 推荐图书、@美容大王和化学家 推荐护肤品都有相当受众。
——没能占据话语权,但消费力惊人
在传统的品牌营销手段里,代言人象征着权威正统。但在趣味与市场的极速多元化之下,虽然代言人所代表的权威审美仍然占领了大量话语主权,但新的买单者们正在背离他们而去,他们不但热衷于戏谑与解构权威品牌,还无意识的形成群体性购买力、消费力来叫板权威。例如《小时代》的板砖与票房齐飞。
现如今,消费品牌本身的人格化才能真正吸引他们。请小S代言不如成为另一个小S,碧浪就把微博打造成了一个爱美、爱八卦、辣言辣语的持家少妇。
“坏品位”的真相是反权威品位,谁是先行发掘者?
到这里已经可以给坏品位们正名。“坏品位”的携带者们,实际上是一波反传统、反权威的品位消费群体,他们表达需求强烈,但不少还缺乏开发与教化,因此有时真实审美会被粗糙的目标产品所掩盖。新钱包们仍然追逐流行,但已经不是简单跟风,而是借流行实现个人化的生活美学、生活教养(这个观点出自许舜英老师)。
国内市场上,已经展露了一批嗅到先机的抢滩者:
——对成熟市场的成熟品味的成熟移植
青青树做的《魁拔I》跟《魁拔II》。制作团队在做这部国产动画之前,去研究动漫最发达的日本市场上,发现最主流、最安全的类型片就是少年热血,在所有动画产品里有80%的市场占有率。此外,少年热血类型动漫都需要有一个团队,每个成员有特定的个性,要有恩情、义气„„是不是耳熟?《泰囧》里三个主角的个性设定也是好莱坞的经典三角。另外,《富山春居图》制作团队的初衷也是,你们不是喜欢好莱坞特效动作片么„„
在中国市场开发出高端鲜花配送需求的野兽派花店,借鉴的是纽约高级花店的模式。还有一些更现成就直接把成熟市场的小众品牌文化搬进来,比如毕加索、梵高、海明威、宫崎骏都用过的意大利记事本Moleskine也已经被搬进中国市场。
——摸索本土独有的消费趣味
说回《小时代》,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郭敬明为《小时代》里的拜金、物质主义的辩解正好解释了他在做的本土化摸索:
《小时代》里面,从大学毕业到进入社会,这中间有剧烈转变的过程。因为大学里面,其实大家都是公平的,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面。但是当你毕业进入社会之后,人生观和世界观,你找一个工作,因为有一个女孩子比你漂亮,没有你厉害,老板就喜欢她,这是不公平的。在大学里面考试不看你是否漂亮,但你找一个工作,就因为他的爸爸非常强大,家庭出生比你好,(你就输给他)。这种情况下面,人的世界观的动荡,各方面的动荡都非常厉害。
节操手机。这家深圳手机厂商买的不是手机,是屌丝趣味。他们严肃认真地注册了“节操”和“业界良心”等商标。口号是“为中华崛起而做机”。面对指责触屏不灵/过灵/不准的可能,他们的产品手册里老实地写:“你说实话你是不是跟iPhone比的。我们一台整机的成本都没人家一个屏幕高。国产机的触屏都这玩意。习惯就好。习不惯。可退换。”
北京还有一家同时开了网店跟实体店的另存为杂货店,买一切怀旧属性的物件。铁皮玩具。老打字机。清代琉璃手镯。茶几沙发。民国时期的玻璃瓶。他们新近还在卖一瓶1989到1992年间的特级白干酒。
最后,少年。来回忆一下淘宝去年9月就在呐喊的淘宝卖家“小而美”,这其实是在给深度多元化、类型化的供给方提供战场。淘宝并未给天猫让位,这一步同样走得老谋深算。
以上。
文章转载自:商界招商网
第二篇:小时代影评
最近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宣传《小时代》,只要点开一个页面,就会出现四娘与他心爱的小时代的种种相关新闻以及他的众多初中NC粉们那不遗余力的赞扬吹捧,你刷个微博出现四娘,打开个空间跳出四娘,甚至于走个路都能听见一些小女生在讨论四娘,然后一身草莽气质欲在未来称霸绿林的我就开始莫名其妙的忧伤了——卧槽!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这样一个只知道写一些伪青春伪文艺矫情到死各种逻辑错误意味不明句子的霍比特人会这么受小女生们的欢迎!这不科学!┴─┴︵╰(‵□′╰)
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四娘的作品是在初中(具体初几早不记得了)。当时,班级中的文青们几乎都看四娘的书,于是,欲在文青界大展宏图的我就十分手贱的买了两本四娘的书(一本《幻城》,一本《悲伤逆流成河》)回来仔细研读,打算在深入探讨研究一番后借以确立我在文青路上的发展方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为书中那不知来自何处的小忧伤、那莫名其妙毫无逻辑可言的剧情、那酷帅炫霸拽冷艳美富仙的男主角们的情感纠葛以及那最后一定会死人惨烈程度堪比扫射丧尸立倒一片的结局所深深折服了,当天就原价转售给了我们班的文青小P同学<( ̄︶ ̄)>
故事讲到这里,就已经完了,但事实上还有一个不靠谱的番外,就是美丽善良温柔端庄高贵冷艳的小P同学在买了书后的第二天怒气冲冲的跑来质问我,为何书的腰封是破损的,我当时虎躯一震,菊
花一紧,在心中默默的给她跪了——尼玛!什么叫文青精神!这就是文青精神啊!为了一个腰封举着菜刀狂追你五十条街还不解恨最后一定要放狗咬你这条狗还是有病的狗的文青精神啊!什么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那通通都是颈椎有问题啊!卧槽!老娘以后就得朝这个方向发展才会大有前途啊(>﹏<。)!虽然现在的我已经在伪文青的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了,但在当时,小P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与无私高尚的情操还是深深的影响了我,使我深刻了解了文青是一种怎样的生物并在之后成功远离。
(BTW,番外是以我忍痛割了杀殿的一个挂坠给小P作为赔偿结束的。)
再后来,经历了中考的残酷洗礼的我顺利升入高中。作为一名高中生的我自然不会再看四娘这些小忧伤的书啦,而是不时的拿出一本玛格丽特·杜拉斯或是米兰·昆德拉的书摆在桌面上装装小13,哪怕看不懂。但是,拥有一双明亮敏锐堪比探照灯的大眼睛的我总能发现一些名为男文青的生物在我周围坚持不懈的看着四娘那打着“青春”旗号的小忧伤,甚至于在升入大学后我依然会发现不少女生仍在看这一类的小忧伤并深深为之着迷。于是,我就像开篇所说那样莫名其妙的忧伤了——为什么总有人在看这一类所谓的反映”青春“的书呢?
四娘书中的青春,不是鲜血淋漓的相杀相爱,就是不切实际的奢华迷离,他总是用那空洞无物的辞藻堆砌起一场又一场所谓的”青春“。在他的书里,你手中拎的是Prada,身上穿的是Chanel,嘴里叼的是Davidoff,脚上着的是Manolo Blahnik,甚至连内衣都要是CK的。这样你,或是在人前温和可亲而转身却捅闺蜜一刀,或是和一个完美优秀的高富帅谈一场不似在人间的恋爱,亦或是高贵冷艳如同女王一般的接受众人的匍匐跪拜。在他的书中,你怀孕、流产、堕胎、劈腿、援交、跳楼、煤气自杀等等等等都是可以去做的,你不必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必产生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自觉意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去做,无论你做错什么,都是可以被原谅的。这就是你的青春,也就是四娘书中所谓的青春,更是为广大小女生所着迷的青春。
但现实真的是像他书中所描述的这样么。在我的记忆中,上面所说的一切都与我曾经的青春没有丝毫的联系。我想,更多的时候,大家是像我一样平凡的长大,和身边的同龄人一起经历着那些该经历的平凡小事:
上课将漫画夹在教科书中偷偷的看;下课拼了命一般的冲出教室挤进餐厅买饭;每天要做大量的习题与卷子,累得像狗一样;课间的时候总是和几个好友聚在一起讨论八卦,或是打听年级第一名的女生辣椒油喝到第几瓶了;联合班级的同学一起反抗那个讨人厌的英语老头,上他的课前把所有的书摆到桌面上,然后趴在后面睡觉;在考
试的时候,将一份卷子的答案从小组最后传到最前,资源共享;晚上躲在被窝里看小言或恐怖片,听到老妈的声音立即关灯装死;冬天打雪仗,一簸箕一簸箕的往同学领子里倒;利用课间那不多的十分钟和男友说亲密话;冬夏之时顶着大雪或暴雨赶去上早自习……这些,才是我真正的青春,而不是四娘书中那虚伪造作的幻想。
我扯了这么多无关的东西,只是因为实在忍受不了那大批大批的NC粉的自杀式轰炸赞扬,只是因为已经厌烦了小女生们受其书影响后所产生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妄想,只是因为看不惯四娘那副抄袭后仍洋洋得意的嘴脸,但说到底,其实只是为了吐槽:
我想说的是,现实根本没有四娘书中那么美好,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像四娘书中描写的那么光鲜靓丽,不是所有的叛逆都可以得到宽容与原谅,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轰轰烈烈惨烈之至,你不会有奢侈名牌,不会有美男环绕,你有的只是《天水围的日与夜》中那一盘普通的香菇,你吃掉它,你一如以往的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成长,恋爱,结婚,生子。所谓的青春不过是一场偶尔可以拿出来悼念一下也曾屌丝过的回忆,回忆过就好,不必念念不忘,因为生活还在平静的继续。
所以,四娘,放过”青春“这个词吧,不要再打着所谓的”青春“旗号招摇撞骗了。比起青春,我认为你更应该写的是屌丝之时饱受身高之苦一怒之下愤穿内增高的的自贡岁月,而不是那不实的十里洋场纸
醉金迷
第三篇:小时代影评
在中国,有个神奇的现象,只要犯同一个错误的人足够多,那这个错误就不再是错误,而变成了中国特色。
上大学的时候曾经被老师问到“你们觉得电影是什么?”,我们一帮导演专业的同学递交的答案里无非能提取出来几个关键词:艺术、创意、概念、情怀、故事、技术——技术!在我们这一帮学导演的理想主义学生看来,技术在电影中的地位,相比于前面几项已经很低了。“导演的定位是艺术家而非技工,导演的工作是创作而非堆砌器材”这句话就常被我拿来警醒自己和身边的人。在我们看来,导演对技术的追求应该是属于一个基础的,地基般的需求,或者说,在和电影相关的元素里,技术大概就是离艺术最远的词了。
但真正让我记住的却是随后老师对我们答案的评价。
“我希望你们从业了以后还能坚持你们刚才说的答案”她说,“因为从现在来看,中国的电影有且只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不是你们说到的任何一点,而是钱。电影不是为艺术拍的,而是为钱拍的,衡量一部电影的不是口碑,而是票房。始于钱而终于钱,这就是中国电影。”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但我们并不是惊讶中国电影的核心是金钱,而是惊讶这项我们一直认为是潜规则的东西已经被堂而皇之地被放在了台面上。
何谓《小时代》?
《小时代》这部片票房会大卖,这点我从第一次听说郭敬明的这部小说要改编电影就毫不怀疑,甚至连片子会用帅哥、美女、奢侈品这些元素来吸引观众也都猜了个八九不离十。这部片子的出现并没有使我惊讶,而只是引发了我深深的惶恐。片子本身的质量,在我一个大学主修导演专业的人看来,是彻头彻尾的垃圾。这部导演一栏赫然挂着郭敬明的电影实际究竟是不是郭敬明导的,我在无法求证之余只能表示深深的怀疑,因为片中的构图剪辑分镜,甚至两个长镜头的调度,显然不是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规导演培训的人能够驾驭得了的。当然,并没有明文去规定导演在片场具体要从事什么工作,所以镜头设计可能全部都堆给了摄影,调度设计可能全部由副导搞定,导演中心论这种没用的思想,在中国特色电影产业下,也被自然选择般淘汰。但除了这些,这部电影真正带给我们的又是什么?
在这里又带出另外一个故事,我以前有幸跟随一位在上影厂有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录音师学习影视声音创作,她常抱怨的就是国内年轻导演在拍片时已经越来越不注意声音上的细节,也越来越不把录音师老前辈的建议当回事。这点我认为在《小时代》里体现得近乎完美:片中声音上的问题简直让人分不清这是一部主流院线的商业片还是一部学生作品,同期录音和后期配音交替之混乱,人物声场错乱的毛病屡有发生,动效的拟音做得也只是差强人意,更可怕的是这部电影基本没有环境音,在人物无对白、调度无动效的时候整部影片就和静音了一样尴尬,配乐没有一次是符合情节逻辑或情绪诉求的,大段的歌曲配上平行剪辑也没能让观众对片中人物关系信服。同样的声音错误和问题在《西游降魔篇》中也层出不穷。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当代导演对自己电影声音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不严谨?我研究了这个问题许久,直到有一天向别人阐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得到了如下的答复:
“哪有普通观众会去注意这个呀。”
茅塞顿开,原来都是观众给惯的。你花不花心思在声音上都有票房拿,傻子才去费工夫。
除此之外,意淫和浮夸的故事,缺乏逻辑的情节构建,平面而脸谱化的人物塑造,观众认同感的缺失,矫揉造作的对白绝望地企图缝补支离破碎的叙事,以及——一如既往的——根本不会演戏的俊男靓女。
仔细一想,上面的这些元素可以套用于国内大部分叫座不叫好的电影当中: 《西游降魔篇》、《致青春》、《富春山居图》用的又何尝不是相应的套路。国产片近几年的发展可以被类比为“食客品味决定餐馆水平”,制片人导演们绝对知道什么是好的电影,但他们仍然可以毫不犹豫地为了那数量众多、审美拙劣的观众去扼杀那些好的电影。毕竟,有品位的人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实在占少数,得罪他们的代价小。
何乐不为?
何谓能火起来?
我经常听到不理解的声音:为什么像《致青春》、《富春山居图》之类的电影在时光、豆瓣之类的电影网站评分都非常低却依然能狂卷内地电影票房呢?电影观众真的不知道好赖么?
这里就可以类比一下前些日子传得很火的那个“幸存者偏见”来解释:
二战时候,英国的轰炸机每次执行任务回来,都损失惨重,许多飞机被击落。然后军方坐不住了,打算给飞机加防护钢板。可如果全身加钢板的话,飞机就没法正常执行任务了,于是请来了一个数学家。数学家来到机场,对每一架飞机身上的弹孔进行统计,结果发现机翼和尾部的弹孔最多,而驾驶舱和油箱最少。当数学家汇报给军方时,军方立刻就打算给机翼和尾部加固。可数学家却说应该给驾驶舱和油箱加钢板,因为那些机翼和尾部中弹的都飞回来了,而驾驶舱和油箱中弹的,都被击落了。后来军方听了数学家的,果然损失的飞机大大减少。
同理,在豆瓣、时光之类网站记录电影并打星的观众群体的平均影商,一定比其余观众群体的平均影商高。换句话说,真正想去看这些不尊重观众的电影的人,一定不是关注或者在乎豆瓣时光评分的群体。能在豆瓣时光网上给烂片差评的人就好比那中弹之后飞回来的飞机,每发现这么一个人,要意识到他身后有至少十个喜欢看烂片或者根本不介意看烂片的亲戚朋友。这是非常恐怖的。不要从网络媒体评论来审视中国人的影商,因为数量最多,影商最低的永远都是沉默的大多数。
《小时代》能火起来的原因除去成功调动这沉默的大多数以外,和院线排片也有紧密联系:在上映的当天,几乎所有电影院都将此片安排为优先放映——这种待遇基本是每部大片都有的——但个别院线甚至让这部片子占据了100%的排片,这可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这就已经等于剥夺观众的自由选择权,“爱看看不看滚”一般的流氓行径了。豆瓣上有人自曝是电影院工作人员来给豆友答疑解惑,有人问到这个院线的排片是否是被制片方暗箱操作过了?此人给的答案是据他所知没有。
即使这个答案为真,我觉得如此排片肯定也是经过暗箱操作的,只不过不是来自制片方,而是来自于影院管排片的经理的自主意识。如此一来上到制片人下到影院经理全都可以不惜为了赚到多数人的钱去得罪少数人,真可谓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种情况是现状,是事实,但不是健康的或持久的。
何谓傻逼?
在文章开头就给全中国大部分观众扣了这么一个帽子,当然需要详细解释解释。
之前陈谌的一篇“这个世界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其实已经基本把这个现象描述的特别清楚了,但我特别不满意的就是那篇文章最后戛然而止于这么一个结论:
“不同的商品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这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从票房上看,确实有不少人就是爱看这样的片子,觉得这片子不烂,这是个人喜恶,我无权干涉。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市场的确还不够成熟,不能为一些真正好的东西提供保障,反而成为一些残次品甚至„畸形儿‟温床,试想一下,当一个好的东西不能给他的生产者带来甜头时,自然没有人会愿意去冒这个风险将它做得„好‟,究其原因,我不再过多阐述。”
假如这个话题继续阐述下去会获得什么呢?我推测,就是我标题中的结论,可能我也是作者文中说的“高姿态”、“不冷静”者。但作为一个不甚安于现状的电影人,只想问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1、现在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的发展,以国际标准来看是健康的么?
2、如果不是,那怪谁?
陈谌的看法就是观众和消费者永远是上帝,面对他们我们要谦卑,要冷静,要去迎合。我觉得他能想到这一步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典型闷声发大财的节奏,他赚得盆满钵满的几率比我大到不知哪里去了。
但引用一下《暗夜骑士》里的台词:He‟s the hero we deserve, but not the one we need right now.市场需要这样作品,但进步不需要。阻碍电影产业进步的元素可能有很多种,所以我们有时就要稍微大胆一点,稍微无畏一点,去指责那看起来无辜、庞大而愚蠢的观众群体。在无意识中仰仗自己拙劣的审美去贡献票房、助纣为虐的观众,真的只配得上傻逼二字。
自从谢飞写了一封呼吁电影分级的公开信之后,许多真假电影人都觉得分级才是影响产业发展进步的最大瓶颈,总有人把中国电影质量发展不起来赖到审查制度上,对此我只有一句话相送:没有审不过的皮克斯,只有看不腻的喜羊羊。国民审美才是电影质量发展的根本瓶颈,而非审查制度。那无辜、庞大而愚蠢的观众群体,才是整个产业的死敌。
第四篇:小时代影评
这期的看天下封面是郭敬明——七年前他身陷抄袭官司 被质疑“丧失为文资格” 七年后他却是作家首富 统领80人写作大军 占领青春文学半壁江山 憎他的人说他浅薄拜物 连他的外形取向一同攻击 而随着他商业上的成功 周围的人 包括一些著名人士 开始称他郭老师 郭总 郭导演 在一片骂声里 他越来越红 为什么?
因为他努力啊
他是我的直系学长 我清楚的记得去年校考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说“如果你进入了上大 你就是郭敬明的学弟学妹了”的时候 台下的一片唏嘘与不屑 和很多人一样 我在几年前也很瞧不起他 觉得他个子矮 自大 伪娘 庸俗 拜金主义 写的东西浅薄无聊 没有男子汉的气概 从来不对令人震惊的现实抗议 抄袭还无止境用成王败寇的辩解 我并不是愤青
后来我意识过来 我现在对他的所有讨厌都是十四岁以前对他的喜欢 我讨厌的 就是以前的自己
十一二岁的时候喜欢郭敬明可能没有什么 十六岁再喜欢基本上就是傻逼了 所以喜欢郭敬明和讨厌郭敬明的人都是有明显的年龄分界的 所以每次网上有人在吵郭敬明 为他掐架 我都不想参与 你一大人和小孩子怄什么气 同样的现在每个在黑郭敬明的人我也不太能理解 多大年纪了 谁不知道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喜欢他 没必要急于为自己辩解“我不是脑残我不喜欢郭敬明” 那些指责郭敬明无聊肤浅的人还专门写一篇文章来骂才是最浪费生命的事情
喜欢过郭敬明的人长大后也会公然反对他 因为你变了而郭敬明是不变的 他就像是你十八岁的这条坎 过去了就过去了就不一样了
不会有人一直爱郭敬明 但总有人正爱着 不要干涉小孩子的世界
最近对他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 他是一个无比精明 有着明确的目标和野心 非常努力 有着高精神力和商业才能 并且可以以最快速度舍弃无数文人视之为生命的清高身段的人
早在十几年前 高中之时就有计划的去参加新概念 他对于自己的未来有如此精明的规划 他在抄袭案被判后可以毫不在乎 反复在大众媒体重复成王败寇的道理 他这么精明怎么可能不懂这个社会的问题?
他向往物质的生活 从自贡考到上海这样的城市 虽然他口口声声的说他的大学是个很变态的学校(好吧我怀恨在心)但这确实是他的一块垫脚石 他到现在都还没有毕业 因为他放弃学业在大学就创办了杂志 他知道什么才是他想要的很多人拿他和韩寒比 韩寒比他幸福多了 他有家境 他可以玩自己想玩的赛车 没有物质的烦恼 无须像郭敬明一样每天忙于造型维护和商业计划 随便写点文字就可以进新浪博客前几名 隔一年整理下出本书就卖数十万本 而郭敬明不同 他每天需要数个小时的维护形象 每天喝下一般人难以下咽的营养混合果汁 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忙于商业计划 但是这帮助他建造了一个出版商业帝国 每年两亿 数千万的利润 而他今年30岁
我不喜欢他 但我敬佩他 尽管他的文字我已经抛弃了 他的金钱观也许有问题 他的思想他的行动的确十分锐利 最重要的 他真的很努力
相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他更是一个商人 并且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被诋毁也好 被谩骂也好 这些年他不断地被妖魔化 却走得越来越成功 已经没有人们阻挡他的脚步 现在又当起了导演 虽然早有准备 可依旧超乎了我的想象 他对市场的洞悉太过于精准 他知道他的观众大多数是什么人 他们想要什么 不就是一个梦吗
关于小时代
16号的电影节看了小时代 这本书也从07年陪我到现在了 不管讨不讨厌郭敬明 它是我的青春
不不不 我说的并不是说郭敬明笔下不切实际的奢华迷离 也不是怀孕流产堕胎援交跳楼煤气自杀
我只是一边看一边想着我们四个初二时候每天晚上从学校走到雏鹰上晚自修 路上买个泡芙买杯奶茶 到四牌楼那个书店拿了张海报开心的要死 还在路灯下看漫画的日子 课间的时候总是和几个好朋友聚在一起讨论八卦 看岛看HANA看爱丽丝 小时代有更新就在书房装作写作业 夹在作业里偷偷的看 这些青春和郭敬明没什么关系 但他又的的确确贯穿在我的青春里
我能说我觉得电影真的还行么
虽然说画面完美的诠释了“场景的华丽堆砌” 但确实还挺美的 演员美 剪辑节奏干净利落 完成度出乎意料地高 而且真的很!搞!笑!唐宛如一出场我就止不住要笑 吐槽杨幂吐槽郭敬明 高潮在雪姨的那句“好大的口气” 而且笑点也不突兀 植入广告不生硬 看预告的时候觉得四个女生声音很违和 但看了全片感觉还好 特别是郭采洁的娃娃音收敛了很多 郁可唯的歌放了又放 第一次听觉得很难听 听多了也还蛮适合的喜欢校园里的“猫抓老鼠”那段 看小说就觉得拍成电影效果一定很好 果然 全程镜头俯拍 顾里顾源林萧南湘简溪在不同地方你找我我找她她找他 但是比我之前想的要更美 那个广场上有水池 有桥 有高低错落的走道和楼梯 然后五个人就各自在一条不同的走道上奔跑 打电话 发短信 讲话 场面调度赞到爆小说里很多东西都被放大了 比如圣诞节那段 看小说的时候没有什么 一放到电影里震撼那么大 一帮姐妹同一天失恋 顾里还顾源东西的那段我都记得 “顾里转过头去 看见水浪翻滚了两下 就把纸袋卷到江底去了” 然后我就真的看着柯震东轻轻地把手一抬把纸袋扔到栏杆外面的江里 然后水浪就真的翻滚了两下 我就真的哭瞎了
片子里有很多的长镜头都挺美的 1933忙碌的那段 从第一脚迈进到最后转角看不见人影 大概有四分钟 中间几次高度位置变化和角度变化绝对是摄影机不可能机位 中间一定有特效CG做连接 但是我只看出来一个 应该是郭采洁遇见杨幂之前 那排衣服架子过去的地方 但其他的部分我真觉得是一气呵成的但是旁白太郭敬明了好突兀 一边搞笑着 一边又突然一大段明媚又忧伤的旁白 而且是用杨幂的声音读的 听着很心累 对白总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出现 而且出现得毫无意义 好像有没有这句台词意思是一样的彩蛋给赞
看片子之前一直担心像致青春那样支离破碎连个故事都讲不好 就把几个特别的场景像骨头一样挑出来 把剩下的肥肉丢掉 然后把骨架丢给观众 事实证明把一本书分成两部拍是对的 故事总体还是连贯的 我同学没看过原著都说看得很明白 但还是有很多突兀的剧情 也许是小说改电影的通病吧 电影一共2个小时 但队伍太庞大了 还找了个拍偶像剧的当制作人 光无聊又华丽的人物出个场就没了三分钟 而且上半部主要是讲四个女生的友谊 所以除了郭敬明特别偏爱的崇光和宫洺 男演员个个戏份都蛮少的 简溪顾源戏份好少 席城卫海一共出来两分钟吧 简溪那个演员太丑了 声音也难听 分分钟要吐出来 演员是制片方硬要拉来的吧
还要吐槽的是郭敬明真是个事儿逼 那么早开始宣传 微博定期各种片花预告插曲 光是超前点映提前点映嘉年华就那么多回 不过这也证明了他真是个商人
总之 抛开别的不说 片子本身作为郭敬明的处女座还算是成功的 导演 作家 商人 这就是他吧 从选角就能看出 杨幂一点都不林萧柯震东一点都不顾源 但是没关系 他要的是票房 反正顾里南湘宛如都忠于原著了
虽然槽点很多 但这部片票房肯定好到爆 有读者买单 有演员的粉丝买单 这是无论如何怎么骂都没法改变的 他已经成功成为了郭导 甩开了所有的批评和嘲笑 安心地睡在超过1000平方米别墅的大床里 你们骂吧 他不在乎 但他依然打着所有的算盘 一天比一天精彩的活着
第五篇:小时代影评
小时代,优点与缺点并存 中国电影小时代到来?
人生第一次的点映奉献给了《小时代》,高一看过原著当时很喜欢(所以在此不黑各种人),演员选的很养眼,观影前保利工作人员拍了和朋友合照被发了保利微博心情也不错,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最近被赋予了对中国电影转型的诸多使命,我是抱着见证历史奇迹的时刻的心情。。。但是。。
我真是太天真太无邪了。
言归正传
先说说影片的优点吧:
1.运镜十分出彩,在我观影痛苦不堪,正后排女生全场叫嚷着”姜潮好帅”的声音中,两个非常出彩的长镜头如及时雨般抚慰了我的内心。【1】第一个是出现在“林萧追南湘”那场戏中,一镜到底交代了各种人物关系,而且有桥有水难度很大却做到很好;
【2】还有一场是杨幂进入秀场之后,用一个镜头很好的交代了各类人物当时的活动和身份,时间较长,难度很大但难得十分流畅,非常不错。真正当时是眼睛一亮,有种刮目相看的感觉,听闻郭导自己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很多场景都是自己亲力亲为,这个也是。颇为意外。
2构图
影片的构图很值得一提,漂亮的画面比比皆是大家看到即可不举例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量的倾斜构图,来表现人物心理的不平衡感觉很好,还有一个完全颠倒的镜头拍摄南湘被席城打后和姐妹汇合的场面。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得出导演对想从这些技术方面的细节加强影片感染力上用功不少。至少感觉到有些真诚的气息。只是倾斜构图用的实在是够多了。我都不知道你下一部要怎么拍了。
3.唐宛如
真是不可或缺。你是电影院的笑声。和原著人物切合度太高。
一颗星给以上的优点,向真诚致敬。
好吧,我可以终于可以回到 不吐槽会死星人 的身份了。
从整体观影感觉来看,整部影片完全不知所云,各种地方没有解释清楚,突然间剧情就这样或者那样了。要不是我自己看过原著自行脑补各种情绪我简直不敢相信 天啊,这居然就是一部电影了!!我可以用 超长MV!形容我的感觉么。各种莫名其妙!虽然电影是镜头语言,也不至于这样让人吃不消。我真的没看懂。
【细数各种莫名其妙出现的卖肉镜头】
崇光突然间就脱了上衣 半裸 秀身材卖肉了啊!!宫洺帅哥突然间就各种回眸微笑慢镜头秀睫毛了啊,长达30秒一个镜头微笑回眸,我以为是卡碟了!柯震东突然间就开始 半裸 洗澡了啊!洗完澡解开浴巾秀身材卖肉了啊,结果穿个内裤,还对女孩说“看够了没”这些台词又是几个意思,(你要拍还不让人看了啊!)卫海打球时又是半裸秀身材卖肉了啊!姜潮两次出现都莫名其妙,他是专门出来耍个帅然后被女人嫌弃和跟女人打架的么!!简溪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在哪里啊?小媳妇啊~
电影从柯震东出场,整个放映厅出现了整齐一致特别大的“哇!”的声音吓得我毛骨悚然!!之后只要帅哥出现,全场都能听到倒吸气声,打脸声,嘤嘤声,以及“哇,姜潮!,好帅!”“啊啊啊啊”“”电影院此起彼伏的尖叫 真不敢相信自己看的不是恐怖片。在电影院真是难得的奇观!我长姿势了。
除去郭敬明导演的审美取向,找个偶像剧女导演 柴智屏当制片,真是太让人揪心了。不过广大女性观众喜闻乐见。可是这毕竟是电影啊,这么多男生在电影中被塑造的很没有说服力,给人一种很花瓶的感觉。或许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偏偏自己看过书又自行脑补了许多,感觉书中男主人公的形象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可能宫洺通过很多细节还能接受。但是他之后几次的行为和原先设定上的反差也没有解释原因。真是令人揪心地向花瓶走向万劫不复。
【莫名其妙的剧情】
整部剧情每个点那出来说都没有说服力,技巧方便问题也有。最重要的是郭导演是真的舍不得“杀自己的孩子”,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
所以剧情总体感觉是 你看着看着就突然不记得剧情了,特别是顾源和顾里前面吵架斗气,最后和好的莫名其妙一点说服力都没有;林萧那个戒指没有给简溪解释然后就和好了啊;南湘答应再也不见席城,为什么突然一个电话就跑出去见面,见面就开始打架,也没有交代原因;还有宫洺和kity他们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完全没有交代;导演你是要在第二部告诉我们吗?可是第二部内容也很多,真揪心。
之后唐宛如和林萧 南湘突然间失恋了,慢跑镜头开始,我们感受不到绝望好吧~~~无病呻吟好吧。只是发现一个戒指的镜头能说明什么,简溪简直成了小媳妇儿,可爱的卫海被塑造成了一个没教养的孩子;
尤其尴尬的是结尾崇光对着镜头看,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四百击》或者是《杀人回忆》或者是《风流老板俏秘书》的结尾~可是给人感觉完全不在一个次元了,由于看过原著知道这是在为崇光胃癌做悬念,可是之前铺垫不够,剧情又不紧凑,大家都忘记剧情走向了,只是记得他刚刚在show台上说了一段郭敬明导演自己想说的主题。所以结尾完全达不到起悬念的效果,你切一个他之前靠在门上说自己胃癌的镜头提醒一下也好啊,又不是写书,他的脸上又没写着“请听下回分解”;诸如此类毫无逻辑。真是和mv如出一辙。
我受到了惊吓。
电影只有两个小时,一个主题就可以了。野心如此之大,全部都不愿舍弃,所有可能的卖点都要照顾。以至于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除了色相可看,场景精致,其他简直寒碜的可怜。给心灵带来感动和认可??除了小时代小说的读者自行脑补自我丰满人物剧情后,还可以yy陶醉以外,当然还有那场催泪雪地奔跑戏(跑着跑着就广告mv)了或者只是来瞻仰各位帅哥美女的颜的,谁还会把这个没营养的东西再看一遍。自虐么。
【其他噪点】
1.郭敬明导演真是无处不在,一边用不加解释的画面带动剧情发展,一边在电影每段结尾处借用演员之口读大段台词,好像生怕别人不了解他要表达什么。几次是林萧中途总结,最后直接崇光作家自己突然上台来了这么一段。郭导瞬间附身,由于之前“大大的绝望”也没有感受到什么。这段不错的台词只是我自己结合自我经历yy了一下。。郭的文笔还是很好的。。一部电影如果深入人心,打动人,观众自然了解导演的用意。不需要如此刻意。
刚进大学的大学生,感觉林萧不上课,南湘在画画,顾里在fashion,唐宛如在搞笑。加上男女主角妆容无可挑剔。丝毫感受不到大学的氛围。。以前看书的时候还是觉得还有有点校园气息的,比如顾里给奶茶店老板提建议的事儿。真是 太过华丽,不接地气。代入感所以就弱了些。
3.崇光这位男作家在这么脏的家里依然保持干净的衣服和精致的妆容简直匪夷所思
4.说道物质,终于觉得这部电影能讨论出什么来了,顾源和顾里的吵架本来很期待有些什么。当顾里说出:“没有物质的爱情,很快成为 一盘散沙。” 本来期待之后也会讨论这个,这是一个很好的讨论点。郭导自己也觉得物质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展示点,无奈几乎所有都只是点到为止。如此而已。而且两人之后莫名其妙和好了。
我估计顾里本人也会觉得这样的电影浪费她宝贵的人生。不想吐槽了。
遗憾
为广大直男感到不值,除了唐宛如和各类男生都脱了以外卖肉外,女神包裹的很严实
【我已经出离的愤怒了!】
下文风格急转==============
我总是先扬后抑。
这部电影本身好不好其实并无大碍,只是之前大多人提到2013年中国电影进入了转型期,从传统大投资,大卡司,大导演,大宣传,大票房,大爆炸的大片时代进入了中国电影的自己的小时代。特别是《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天注定》等小投资影片片票房和口碑不俗,而且很多非专业导演(徐铮 赵薇 杨采妮等)纷纷转型拍片。有人这样写 ”传统的国产电影在走下神坛,葬在了2013,最后一揪土就是这个外行郭敬明铲的。这给无数人的外行人有了冲锋陷阵的理由,他都可以,为什么我不行?好莱坞还有个昆汀呢!“
且不说这样前因推不出后果的话多么让人尴尬,同时强烈谴责这样不负责任抱臭脚的人。。如果《小时代》铲了传统国产电影,那新时代的电影如果只是如此而已我真的替中国电影默哀。在电影门槛越来越低的年代,谁都可以拍东西表达自己的想法,郭等人只是这些人中的富二代罢了,但是如果一直在电影院看如此这样的电影,总体质量真的让人揪心。昆汀出现你想的美吧~~大伙儿不都是准备分一杯羹来赚钱么!
郭在上海电影节对话第五代导演时说 “中国的观众群体日趋年轻化,平均年龄已经从2009年的25.7岁下降到今年的21.7岁。“如果还用上一代人的想法拍电影,那会出现问题的,因为越来越多的新观众加入了这个市场,但没有新的类型影片提供给他们,所以他们还是看那些(传统电影),因而总会有一种饥渴。”
“中国观众群体日趋年轻化,大导演观念落伍,已经跟不上时代。”
对此我赞同何平导演的看法“何平看来,观众群体年轻化的现象,恰恰说明了中国观影市场的不成熟。“北美和欧洲观众的年龄幅度要比我们大得多,所以可以让不同年龄层的导演在一个环境里面共存。70多岁的伊斯特伍德从演员到导演,照样拿奥斯卡奖。”他还以斯皮尔伯格等上了年纪仍然拍出经典影片的导演为例,指出在电影史上,几乎所有大师的经典作品都是在50岁以后甚至55岁到70岁之间创造的。“中国如果说只有21岁、22岁这样一个不成熟的观众群体,只满足这样一个市场的话,电影就变成单一性。我觉得中国电影的市场需要的是什么呢?多元。””
我说一下今年在电影院看过最喜欢的片子有《疯狂原始人》《霍比特人》等。这些几乎零差评的片子无一例外是大片,备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其展现了一个背后极其成熟的电影工业,而且他有着很大的受众群体。我国观影群体年龄的
减小,说明电影在年轻人生活中的分量越重。而他们这样培养的观影习惯伴随时间流逝也逐渐变成观影年龄较大的一群人。所以我估计这样的年龄变化会先减小再增长。直到逐渐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观影市场,所以郭导的眼光未免太狭窄了。
随着社会发展,新的群体需要也许新的类型片会出现,我很赞同。郭自己的小说也影响了一代人,对青少年的品味需求自然更懂。但是郭导一句“大导演观念落伍,已经跟不上时代”真是霸气外漏,十分野蛮。
首先个人认为一部好的电影,不需要任何噱头,他能感动人心,激励心智大,至少也看着很爽,不把观众当白痴,传统不传统只是个形式而已。帅哥美女谁不愿意看,除此之外,大家冷静下来想想自己需要的也许是像《阿甘正传》《三傻大闹宝莱坞》《美国丽人》《天堂电影院》这样的经典。或者是像去年欧容《登堂入室》这样优秀的独立电影。在或者是优秀的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霸王别姬》,甚至是前几年的《钢的琴》抑或今年的《天注定》。这些影片不说传统,他们说的故事都很不一样,但却都为大众接受。人类心灵追求还是有的相似性的。
再者,我认为郭导说的新的类型电影,希望不仅仅是一个更加fashion的包装,有这么好的本子却只是煽了情,买个萌,看个电影,感情方面还要读者自行脑补。感觉怪怪的==我觉得我情愿看看《新扎师妹》两个小时有吴彦祖和萌妹子相伴也会欢乐很多,或者是看看《独立时代》即便在我所处的这个小时代也有深刻的警世意义。
中国电影这一年来小制作取得大票房例子很多,徐铮自己也说“没想到这个市场饥渴到这个程度”,作为一个影迷只是希望在这个电影门槛越来越低的时代。能有更多有节操的电影人的出现,给我们注入新的血液,让整个市场更加 多元化。在电影院能够看到一部优秀的电影。几个买票钱花的值也就满足了。
但是郭真的是不错的商人,商人买卖过程只要意思表示一致,给钱,交付物品。一瞬间的事儿,点映看完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不知道圈钱成果如何,我是真决定下次下载来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