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区域大团建
北京共青团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工作总结
发稿时间:2013-03-06 14:1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2年10月以来,北京共青团坚决贯彻团中央统一部署,集中力量、靠前指导,从顶层设计、完善机制、干部培训、资金支持等方面扎实推进全市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打造首都乡镇大团委“活力桥头堡工程”。截至目前,北京181个乡镇立足村外镇内已新建直属团组织5092个,覆盖和联系团员4.9万人、青年15.1万人,超额完成团中央制定的北京新建3620个乡镇直属团组织的工作任务。经过近5个月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按照区域化团建思路,加强“大团委”建设工作,成为全市共青团的高度共识和一致行动
团市委书记会高度重视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对探索建立大团建视野下的共青团区域化工作格局做出了明确指示和要求。团市委成立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团市委书记常宇同志亲任领导小组组长,统筹工作力量、推进区县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10月10日,团市委召开区县共青团工作会,团市委副书记黄克瀛为区县、乡镇团干部做动员报告,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明确要求,要求把团干部的思想、智慧、力量凝聚统一到“大团委”建设工作中来,要本着“重基层、强基础、固基石”的思路保质保量的完成“大团委”建设任务。
各区县、乡镇认真落实团市委的要求,高度重视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把其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抓手。纷纷组织成立工作小组,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相关意见措施,组织工作培训,落实部署工作。从团市委到区县到乡镇,形成了“开展大团委建设服务基层、加强直属团组织建设活跃基础”的浓厚氛围和共同行动。
二、集中资源、集中精力,推出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系列措施
一是做好经费保障。与市财政局研究制订《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街道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京财党政群〔2012〕2901号),根据街道、乡镇常驻青年人口数量,出台“最低2万,中档5万,最高8万”的分级分类经费保障政策,明确要求“各级财政按照分级负担、满足工作需要的原则,划拨乡镇共青团工作专项经费”,借党政东风夯实经费基础。
二是加强政策指导。团市委制定实施《北京共青团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下发《乡镇“大团委”建设工作指导手册》、《50问》等材料,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载体、工作时限和工作措施。指导各区县、乡镇团委形成工作菜单、工作台账,依托地域特色、按照时间节点开展工作。各团区县委组织召开乡镇“大团委”建设推进会,制定下发《大团委建设考核办法》等文件,加大对大团委建设工作的指导。
三是加强交流学习。团市委通过QQ群、飞信、彩信等网络平台建立全市信息员联络群,实时通报工作情况,统计各种信息数据。各团区县委通过工作例会、系统会、交流会、现场会等形式,组织各类交流学习活动,推动基层工作开展。目前,团市委正在委托专业机构,建立“乡镇共青团专题网站”,打造新建直属团组织的共青团“微博”,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团
组织围绕党政中心大局和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的能力,着力打造乡镇团组织凝聚服务青年新平台。
四是建立联系督导。实施团市委机关干部片区包干制度,2012年第四季度,团市委书记会集中赴各联系点区县开展督导检查工作,带动示范各区县建立相关联系点制度。团市委、各团区县委通过机关干部驻点挂职、定点联系服务基层、委托基层承办活动等方式,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加强对基层的支持和服务。
三、大力加强直属团组织建设,扩大团组织覆盖
一是大力推进“两新”组织团建。开展“大团委”建设,需要团建载体的突破口。两新团建势必成为重点和难点。各乡镇在总结过往“两新”团建经验的基础上,将此次大团委的“两新”团建聚焦到“微两新”。如民办幼儿园、集贸市场商户等。采取分层分类的方式,通过独立建团、市场建团、行业建团、楼宇建团等多种模式,实现乡镇“大团委”视野下“两新”团建的累累硕果。截止到1月底,181个乡镇在2024家规模以上的非公企业、571家新社会组织中建立了直属团组织,占完成总任务的51%。
二是积极培育联系青年社团、自组织。在乡镇“大团委”建设大背景下,充分发挥枢纽型团组织作用,5个月来新培育联系青年社团、自组织65个,组织青年社团组织、自组织与乡镇对接,开展公益类、兴趣类活动,积极推进地区和谐社会建设。
三是探索建立“社区青年汇”。结合此次“大团委”建设契机,按照“两个全体”的要求,区县、乡镇团组织运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积极推进“社区青年汇”建设,建立共青团在基层青年中的终端阵地。5个月来,在条件比较成熟的乡镇中建立13个全市示范性“青年汇”家,建立区级青年汇220多家。青年汇通过开展健康性、娱乐性、公益性活动,联系、服务了一批青年社团组织和青少年,受到基层群众、参与单位、青少年的欢迎和参与。
四、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团干部战斗力
一是深化开展乡镇团组织格局创新。乡镇团委在推进“大团委”建设工作的同时,选聘近110名新建直属团组织负责人、青年骨干担任乡镇团委兼职副书记。同时,吸收区域内单位、青年社团骨干、社区青年工作者、大学生社工、大学生村官、青年志愿者加入基层团干部队伍,5个月来新增基层团干部、社区青少年工作者262人,进一步充实了基层团干部、青年工作队伍力量
二是加强基层团干部培训。依托市团校、区县青檬夜校开展新任职团干部培训,包括乡镇编制外团干部、直属团组织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大学生专职社工等472人参加培训。特别是12月17日-19日,举办北京市乡镇团委书记培训班,开设基础团务、团建理论、十八大报告解读、新农村建设、基层调研等专题,进一步提升基层团干部的理论基础、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
三是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倾听、指导基层工作。5个月来,团市委机关干部深入开展“双十工程”(联系十个基层青年,联系十个基层组织),市级、区县团干部深入基层3200余人次。在推进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中,市级、区县团干部作为团建指导员,深入社区、村、企业,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密切了团干部与基层的联系。
五、深化推进各项活动,增强基层团组织活力
一是组织开展区域文化体育活动。以活动促建设,巩固组织建设成果。5个月以来,区县、乡镇团委指导新建直属团组织,以社区青年体育节、乡村青年文化节、青年社团文化节为统揽,开展了拔河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区域性文化体育活动200多场次,丰富团员生活,活跃基层组织。
二是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个月以来,新建直属团组织开展“健康使者火炬行动”、“青春红丝带青年志愿者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等志愿活动250余次,参与青少年志愿者6700人次,积极促进了和谐农村建设。
三是关注弱势青少年,倡导公益服务。利用元旦、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关心帮助肢体残疾、生活贫困的弱势青少年群体。12月31日,团市委倡导微公益,开展“温暖衣冬”寒冬送暖活动,鼓励市民群众把闲置不穿的冬衣捐给家庭贫困或需要的人,再号召外地大学生认领捐献的冬衣,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回家过年时将消毒后的衣服送给家乡或周边的贫困家庭或需要的人,传递爱心。此次活动在乡镇共开辟了13个社区青年汇捐赠点,十天来接收羽绒服、棉衣3897件,参与捐赠人2475人,建立了新型社会动员形式,形成了捐赠者、传递者和受益者的点对点连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调查研究可以再深入。虽然“大团委”建设工作使得很多团干部接了地气。但总的来说,我们对工作对象的认识,包括对青年群体、青年分布、青年现象、青年问题等的认识,还停留在看听汇报、查资料上,很多时候还是一知半解,缺乏深入调查了解,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二是对基层的服务需要加强。尽管在大团委建设过程中,团市委青农部尽量整合全团资源,帮助基层优化环境、推动工作。但明显感到还不能满足基层需求,服务基层的措施还不够多、不够实;有些措施落实得也不好;工作推进科学性、计划性不够,给基层任务多,指导少;临时性工作多,规划少。
三是各单位工作推进不平衡。由于客观环境、工作基础等原因,各区县、乡镇推进工作还不平衡。也有极少一部分基层单位因团员青年数量很少,存在畏难情绪,对大团委建设的思想认识还不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对创造性开展工作缺乏信心。
四是工作提炼总结交流不够。基层单位有很多工作创新,但我们挖掘、发现、总结得还不够。对一些基层工作中的成绩、亮点,我们没有及时交流、推广。很多时候我们都被事务性工作所困扰,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缺乏深入研究。
第二篇:北京区域大团建
北京共青团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工作总结
发稿时间:2013-03-06 14:1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2年10月以来,北京共青团坚决贯彻团中央统一部署,集中力量、靠前指导,从顶层设计、完善机制、干部培训、资金支持等方面扎实推进全市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打造首都乡镇大团委“活力桥头堡工程”。截至目前,北京181个乡镇立足村外镇内已新建直属团组织5092个,覆盖和联系团员4.9万人、青年15.1万人,超额完成团中央制定的北京新建3620个乡镇直属团组织的工作任务。经过近5个月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按照区域化团建思路,加强“大团委”建设工作,成为全市共青团的高度共识和一致行动
团市委书记会高度重视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对探索建立大团建视野下的共青团区域化工作格局做出了明确指示和要求。团市委成立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团市委书记常宇同志亲任领导小组组长,统筹工作力量、推进区县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
10月10日,团市委召开区县共青团工作会,团市委副书记黄克瀛为区县、乡镇团干部做动员报告,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明确要求,要求把团干部的思想、智慧、力量凝聚统一到“大团委”建设工作中来,要本着“重基层、强基础、固基石”的思路保质保量的完成“大团委”建设任务。
各区县、乡镇认真落实团市委的要求,高度重视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把其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抓手。纷纷组织成立工作小组,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相关意见措施,组织工作培训,落实部署工作。从团市委到区县到乡镇,形成了“开展大团委建设服务基层、加强直属团组织建设活跃基础”的浓厚氛围和共同行动。
二、集中资源、集中精力,推出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系列措施
一是做好经费保障。与市财政局研究制订《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街道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京财党政群〔2012〕2901号),根据街道、乡镇常驻青年人口数量,出台“最低2万,中档5万,最高8万”的分级分类经费保障政策,明确要求“各级财政按照分级负担、满足工作需要的原则,划拨乡镇共青团工作专项经费”,借党政东风夯实经费基础。
二是加强政策指导。团市委制定实施《北京共青团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下发《乡镇“大团委”建设工作指导手册》、《50问》等材料,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载体、工作时限和工作措施。指导各区县、乡镇团委形成工作菜单、工作台账,依托地域特色、按照时间节点开展工作。各团区县委组织召开乡镇“大团委”建设推进会,制定下发《大团委建设考核办法》等文件,加大对大团委建设工作的指导。
三是加强交流学习。团市委通过QQ群、飞信、彩信等网络平台建立全市信息员联络群,实时通报工作情况,统计各种信息数据。各团区县委通过工作例会、系统会、交流会、现场会等形式,组织各类交流学习活动,推动基层工作开展。目前,团市委正在委托专业机构,建立“乡镇共青团专题网站”,打造新建直属团组织的共青团“微博”,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团组织围绕党政中心大局和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的能力,着力打造乡镇团组织凝聚服务青年新平台。
四是建立联系督导。实施团市委机关干部片区包干制度,2012年第四季度,团市委书记会集中赴各联系点区县开展督导检查工作,带动示范各区县建立相关联系点制度。团市委、各团区县委通过机关干部驻点挂职、定点联系服务基层、委托基层承办活动等方式,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加强对基层的支持和服务。
三、大力加强直属团组织建设,扩大团组织覆盖
一是大力推进“两新”组织团建。开展“大团委”建设,需要团建载体的突破口。两新团建势必成为重点和难点。各乡镇在总结过往“两新”团建经验的基础上,将此次大团委的“两新”团建聚焦到“微两新”。如民办幼儿园、集贸市场商户等。采取分层分类的方式,通过独立建团、市场建团、行业建团、楼宇建团等多种模式,实现乡镇“大团委”视野下“两新”团建的累累硕果。截止到1月底,181个乡镇在2024家规模以上的非公企业、571家新社会组织中建立了直属团组织,占完成总任务的51%。
二是积极培育联系青年社团、自组织。在乡镇“大团委”建设大背景下,充分发挥枢纽型团组织作用,5个月来新培育联系青年社团、自组织65个,组织青年社团组织、自组织与乡镇对接,开展公益类、兴趣类活动,积极推进地区和谐社会建设。
三是探索建立“社区青年汇”。结合此次“大团委”建设契机,按照“两个全体”的要求,区县、乡镇团组织运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积极推进“社区青年汇”建设,建立共青团在基层青年中的终端阵地。5个月来,在条件比较成熟的乡镇中建立13个全市示范性“青年汇”家,建立区级青年汇220多家。青年汇通过开展健康性、娱乐性、公益性活动,联系、服务了一批青年社团组织和青少年,受到基层群众、参与单位、青少年的欢迎和参与。
四、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团干部战斗力
一是深化开展乡镇团组织格局创新。乡镇团委在推进“大团委”建设工作的同时,选聘近110名新建直属团组织负责人、青年骨干担任乡镇团委兼职副书记。同时,吸收区域内单位、青年社团骨干、社区青年工作者、大学生社工、大学生村官、青年志愿者加入基层团干部队伍,5个月来新增基层团干部、社区青少年工作者262人,进一步充实了基层团干部、青年工作队伍力量
二是加强基层团干部培训。依托市团校、区县青檬夜校开展新任职团干部培训,包括乡镇编制外团干部、直属团组织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大学生专职社工等472人参加培训。特别是12月17日-19日,举办北京市乡镇团委书记培训班,开设基础团务、团建理论、十八大报告解读、新农村建设、基层调研等专题,进一步提升基层团干部的理论基础、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
三是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倾听、指导基层工作。5个月来,团市委机关干部深入开展“双十工程”(联系十个基层青年,联系十个基层组织),市级、区县团干部深入基层3200余人次。在推进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中,市级、区县团干部作为团建指导员,深入社区、村、企业,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密切了团干部与基层的联系。
五、深化推进各项活动,增强基层团组织活力
一是组织开展区域文化体育活动。以活动促建设,巩固组织建设成果。5个月以来,区县、乡镇团委指导新建直属团组织,以社区青年体育节、乡村青年文化节、青年社团文化节为统揽,开展了拔河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区域性文化体育活动200多场次,丰富团员生活,活跃基层组织。
二是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个月以来,新建直属团组织开展“健康使者火炬行动”、“青春红丝带青年志愿者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等志愿活动250余次,参与青少年志愿者6700人次,积极促进了和谐农村建设。
三是关注弱势青少年,倡导公益服务。利用元旦、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关心帮助肢体残疾、生活贫困的弱势青少年群体。12月31日,团市委倡导微公益,开展“温暖衣冬”寒冬送暖活动,鼓励市民群众把闲置不穿的冬衣捐给家庭贫困或需要的人,再号召外地大学生认领捐献的冬衣,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回家过年时将消毒后的衣服送给家乡或周边的贫困家庭或需要的人,传递爱心。此次活动在乡镇共开辟了13个社区青年汇捐赠点,十天来接收羽绒服、棉衣3897件,参与捐赠人2475人,建立了新型社会动员形式,形成了捐赠者、传递者和受益者的点对点连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调查研究可以再深入。虽然“大团委”建设工作使得很多团干部接了地气。但总的来说,我们对工作对象的认识,包括对青年群体、青年分布、青年现象、青年问题等的认识,还停留在看听汇报、查资料上,很多时候还是一知半解,缺乏深入调查了解,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二是对基层的服务需要加强。尽管在大团委建设过程中,团市委青农部尽量整合全团资源,帮助基层优化环境、推动工作。但明显感到还不能满足基层需求,服务基层的措施还不够多、不够实;有些措施落实得也不好;工作推进科学性、计划性不够,给基层任务多,指导少;临时性工作多,规划少。
三是各单位工作推进不平衡。由于客观环境、工作基础等原因,各区县、乡镇推进工作还不平衡。也有极少一部分基层单位因团员青年数量很少,存在畏难情绪,对大团委建设的思想认识还不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对创造性开展工作缺乏信心。
四是工作提炼总结交流不够。基层单位有很多工作创新,但我们挖掘、发现、总结得还不够。对一些基层工作中的成绩、亮点,我们没有及时交流、推广。很多时候我们都被事务性工作所困扰,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缺乏深入研究。
第三篇: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社团团建工作汇报
实施社团团建创新 拓展素质教育平台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社团团建工作汇报
北京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学生社团团工委书记 黄武南
一、社团团建创新的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开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行,在弹性学习年限以及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自然班作为学生整体单位的概念将会弱化。与此同时,学生社团蓬勃发展,成为一股新兴的校园学生力量并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过程中发挥重要载体作用。她形式灵活、自由、没有太多的局限性,社团人可在其中大显身手,锻炼自己,增长才干。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但也是由于社团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社团发展中的一个缺憾,即社团给人的感觉不是一个整合的结构,而是众多但分散的,社团很少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展现出来,共青团对学生社团的主导性作用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二、社团团建创新的目的: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社团要建设发展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阵地、校风学风建设的阵地、学生素质拓展的阵地;要建设发展成为共青团领导下团结教育青年大学生的有效载体和实践平台。在社团尝试进行团建创新,是新形势下对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探索,也是新形势下对社团发展思路和管理模式的探索;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社团团建创新工作思路:
1、一个团籍,两种身份,多重覆盖
“一个团籍”是指对于一个具体的社团成员(团员),他只在班级团支部注册,只有一个团籍。社团团支部暂不涉及注册团籍问题。
“两种身份” 是指对于一个具体的社团成员(团员),他不仅是班级团支部成员,同时也是所在社团团支部的成员,参与两个团支部的活动,具有两种身份。
“多重覆盖”是指对于一个具体的社团成员(团员)的思想教育与管理是来自于多方面的。既有第一课堂的,也有第二课堂的;既有来自于学院的、班级的,也有来自于社团的。
2、在共青团组织主导性作用下的民主化、规范化管理
强化共青团对社团工作和社团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建立健全社团团工委领导下的社团联合会体制。社团重大事项均由团工委领导下的学生社团联合会集体讨论决定,一般重要事项由学生社团中心决定并在社团团工委的监督下实施,增强了决策的民主化和决策过程的规范化和透明度。
强化学生社团的规范化管理,在社团联合会设立社团资格委员会、社团项目审批委员会、社团干部考核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对学生社团实施规范化管理。推行社团活动的项目化管理,与团委素质拓展行动计划相结合,申报并开展社团活动,在项目审批和运行的过程中体现共青团对社团的主导性作用。
3、达标创优,创明星品牌社团
建立团工委领导下的社团(和社团团支部)达标创优和样板活动评选,评选明星品牌社团。对思想性、实践性强,在推进素质、繁荣校园文化等方面所起作用较大的社团活动和学生社团,可评为样板活动和明星社团;对思想性、实践性差,在推进素质、繁荣校园文化等方面所起作用较差的社团活动和学生社团,可以对其评价为不达标,通知限期整改或注销。通过达标创优,把团员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融汇其中,共青团的主导性作用从而体现出来,也逐渐形成社团的品牌。
四、社团团建组织结构:
(一)、“一体两翼”的组织结构体系:
“一体”指的是整个学生社团工作,“两翼”指的是“学生社团”和“社团团组织”。
组织结构框图:
第四篇:北京区域开票信息
公司名称:北京弘轩鼎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纳税人识别号:***55M 公司地址:北京市平谷区夏各庄镇马各庄南街 83 号 公司电话:59621199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平谷支行 银行账号:***6595
公司名称:北京中弘地产有限公司 纳税人识别号:1101*** 公司地址:北京市平谷区马坊物流基地东区 9 号 公司电话:59621199 开户银行:平安银行东四环支行 银行账号:11012197657101
公司名称:御马坊置业有限公司 纳税人识别号:***85Y 公司地址:北京市平谷区马坊工业园区西区 269 号 公司电话:59621199 开户银行:北京银行总行营业部 银行账号:***03024212
第五篇:团建
基层团建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禹城市中街道办事处团委
现状:市中街道办事处,目前“两新”组织单位达2400余家,其中企业400余家,以小企业居多,个体工商户可达2000余家。团员青年数量较大,来源范围较分散,通常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有少量的大学生和普通农民工,来源渠道的多样化及年龄、学历层次的差异致使这部分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我处根据上级相关要求,针对街道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引导带动“两新”组织群团组织组建工作,并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的积极作用,使“两新”团组织不断壮大。在服务群众,促进企业发展,促进双拥工作,凝聚百姓共创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树立了良好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我们也切实体会到,由于街道“两新”组织其客观存在的变化大,规模小,差异大,多样性地特征,较传统领域团建工作面临困难较多,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致使“两新”团组织工作实际开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
主要存在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两新”组织企业内部来看,团员队伍发展滞后。街道“两新”组织企业多半是小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其生命周期较短,由于受拆迁、扩大、停业、转型等因素影 响,员工流动频繁,员工队伍自然不能稳。因此“两新”组织员工流动快,往往使团员青年找不到归属感。此外,受企业规模、行业、管理方式、经济效益等方面影响,企业主及员工素质差异性大。一些企业主缺乏政治认识,政治参与,政治要求的认知,对“两新”团组织建设工作思想认识不够。企业员工受企业文化及自身素质的影响,其“受雇于人”、“受制于人”、“我干活你给钱”观念根深蒂固,政治上进心弱,思想和心态较复杂,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新”团组织队伍建设的步伐,影响了党员发展工作的积极性。
(二)从党组织政治引领工作来看,思路不清,凝聚力不强。基于“两新”组织其特有的经营机制,客观上不可能配臵专职工作人员对团员队伍建设进行管理工作,一些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对“两新”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其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也过于单一,不够灵活。至使企业员工缺乏对组织的认同感,加入团组织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两新”组织团支部成员的分散性,团员之间疏于联络,缺乏交流学习及信任感,对培育高素质,凝聚力强的团员队伍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三)“两新”组织团组织覆盖率不高。根据“两新”组织现状来看,群团组织覆盖率不高,不能充分有效发挥团组织的服务引导作用及推优职能。由于我处近几年城中村改造,城市社区化建设刚刚起步,一些由农村刚刚组建起来的 社区,比如马庄、后寨子、城角韩社区等较之几个像安居、湖滨、洛北花园等发展成熟的城市社区来说,其在管理、建设、服务等各方面,亟需引导,各方面服务需求显而易见,自身能力建设有待提高。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其吸引凝聚作用,吸收众多游离于团组织之外青年,不断拓宽入党积极分子入党渠道,实现群团组织推优入党职能作用,成为社区建设的客观需求。
推进工作落实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具体负责、协同配合的领导体制,把“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办事处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成员合力抓的责任制度。建立健全团委成员联系“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的制度,团委领导班子成员分别确定1-2个联系点,并努力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以点上经验推动面上工作。结合办事处实际,加快推进“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机构的组建和工作开展,按照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原则,设立“两新”组织团建工作专门机构,以加强对“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同时,要抓好分类指导,根据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等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单位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在各个层面有突破性的开展工作。
(二)要注重依托社区管理工作,实现“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全覆盖。大量的“两新”组织资源集聚在社区,社区是实现“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全覆盖的基础阵地。调研中发现,我处社区正处于农村变社区,社区城市化管理的雏形阶段,这就决定了社区管理工作的不成熟性。这种不成熟主要表现为社区服务水平低下且项目单一,街道对社区单纯的直接管理与任务指派,无法提升社区自制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是要不断壮大社区群团组织。充分利用团组织吸引凝聚大量青年,并充分利用其推优职能,挖掘发现优秀青年,积极吸纳入党积极分子。同时,利用群团组织的优势,在每个社区争取发展1-2支青年志愿者队伍,不断优化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二是要推动综治工作进社区“两新”组织,提升“两新”组织对社区管理工作的参与度。社区综治工作,是街道维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区“两新”组织为载体,强化“五进活动”(平安创建、法律服务、纠纷调处、治安管理、安全生产进“两新”组织)为着力点,提升“两新”组织对综治工作的满意度,不仅可以实现从“小盲区”到“全覆盖”的转变,也有利于不断提升“两新”组织在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吸引凝聚力,实现队伍不断优化、壮大。三是要注重借助外脑实现社区与农村、企业、学校“两新“组织的交流互动,不断开拓社区“两新”组织的视野度,促进提升社区管理化水平。
(三)通过开展丰富活动,创新“两新”组织培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自身活力。结合“两新”组织的特点,应注重发挥团组织协调各方的优势,协调有关部门为“两新”组织发展服务,努力优化外部发展环境。结合“两新”组织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引导团员青年学政治、学文化、学管理、学技术,激励团员青年在本职岗位发挥表率作用,争当推动“两新”组织改革发展的带头人。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充分调动团员青年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举办读书、读报、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党员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增强团员青年与企业的认同感。围绕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开展活动,不断增强团组织自身建设,彰显活力。
(四)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团干部队伍素质。一是要加强“两新”组织流动指导员队伍建设。从办事处垂直部门,大企业、学校等单位灵活抽取一部分思想政治过硬,业务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本身素质过硬的优秀工作人员,组建一支精英指导员队伍,为不同领域“两新”组织团员组建工作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协助办事处团建工作人员定期深入农村、学校、企业、社区开展相关宣传教育,业务培训等活动,为基层团支部组建工作营造氛围,夯实基础。二是探索建立一支团建工作志愿者队伍。根据“两新”组织单位“多、小、散”的特点,把热心团的工作的团员青年作为团建工作 志愿者,深入到社区“两新”组织中,宣传政策、沟通信息、反映诉求、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三是加强农村团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农村团干部较大企业,城市社区的团员骨干来说,由于其教育程度不高,村庄发展滞后等实际情况,往往无法应对工作上缺少办法、活动上缺少经费的困难,对此,我们要加强对这些团务干部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要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到工作有动力,手中有资源,职业有前途。
(五)注重“两新”组织团员的教育管理,结合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各类创先争优活动。根据市委的相关要求,在“两新”组织中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一是要认真总结调研经验,在“两新”组织中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并结合“两新”组织其小型、业余、分散、多样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类创先争优主题活动。二是要组建、发挥团员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为“两新”组织提供“菜单式”、“滚动型”服务,在“两新”组织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三是要以先进典型引路。深入挖掘一批在不同岗位上作出贡献的优秀团员青年;弘扬一批爱岗敬业、技能过硬、关心社会的青年致富能手。通过各类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开展,不断加强“两新”团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其自身吸引凝聚力,从而增强基层团组织活力,实现“两新”团组织培育管理的新跨越。
1、团组织阵地建设不健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乡镇都配有专门的团的工作办公室和活动阵地。但在村一级,由于村两委的办公阵地建设有限,大部分村都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场所,有专门的团支部办公室和活动场所村的不足30%。村一级团支部有组织无阵地,有班子无场所的情况比较严重。
2、团干部年龄普遍偏大。目前,由于大量农村青年离家外出务工,留守的大多为老、弱、幼人员,村一级团的干部年龄普遍较大,团支部负责人年龄平均在30-40岁之间,少部分村团干部的年龄甚至超过了45岁以上。如郧县杨溪铺镇一个村团支部书记年龄为47岁。
3、团的工作经费缺乏保障。乡镇和村一级团组织的工作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绝大多数村及机关单位没有将团的经费列入支出预算。乡镇团委的经费主要是从团费中来,靠开展活动拉赞助十分困难,工作费用相当紧张。
4、团干部兼职现象比较普遍。现在乡镇和村一级的年轻人都比较少,而且加之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精简了一批干部,工作人员比较紧张,大多数乡镇和村的团干部都身兼数职,特别是在村一级,团的主要负责人主要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两委”委员兼任。多数团干部分别兼有办公室、组织、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武装、妇女或工会等方面的工作,而专职的团干部很少,导致了团干部的精力有限,开展团的工作也相对有限。
5、团组织发挥作用不明显。现在农村青年少,大部分青年都外出务工,留在家的主要是“386199”部队,乡镇一级职能在农村税费改革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服务青年和服务党政中心工作上,乡镇团委和村级团支部难以找到青年所求、党政所需的结合点,团组织发挥的作用有限,出现了青年需要的,团组织做不了、做不好,团组织要求的,青年不愿做的矛盾。
(二)街办(社区)团建工作。
1、街道团委在社区团建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面对共青团的开放性、社会化发展对团的传统工作模式和资源获取方式带来的新冲击,部分街道团委仍以不变应万变,不能充分有效地协调本辖区内社区单位和团员青年的活动,更没有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工作机制,共青团组织在社区团建这一块显得没有 抓手和力度。
2、团建工作覆盖面较小,团员意识淡化。社区团组织对本辖区内的团员青年不能有效地进行组织和管理,致使团员流失现象严重。特别是随着进城务工青年、待业青年、下岗青年等青年群体的出现,给社区团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了一些空档。出现了团员找不到团组织,成为“档案团员”的现象,导致团员意识在无拘无束中逐渐淡化。
3、团建工作的薄弱环节较多。社区团建工作组织形式单调、手段缺乏、力度不够,没有依据青年需求的前瞻性和实用性特点来开展工作。社区团建工作仅仅停留在收缴团费、义务劳动、开展简单活动等一些基础性工作,没有把团组织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缺乏社区团建工作的有效载体。
4、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严重不足。社区现有的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率和利用率都十分有限,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也不强,而网吧、迪厅、游戏室等场所则成了社区青少年业余活动的主要阵地,一些青少年长期沉缅其中,荒废学业,有的甚至酿成了家庭悲剧。
5、团组织建设缺乏科学、规范的制度和法规保障。在社区团组织中,团干部普遍感到团建工作不知从何入手,既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依据,导致社区团建工作仅凭热情和激情,规范化、持续性的运作方式没有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