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生英语模拟题
模拟试卷一
Paper One
1.C2.B3.B4.A5.B6.D7.B8.D9.C10.C
11.D 12.A13.D14.A15.C16.B17.A18.C19.D20.D
21.B22.A23.C24.C25.B26.D27.B28.C29.A30.A
31.D32.B33.C34.B35.A36.B37.C38.D39.C40.B
41.D42.C43.A44.D45.D46.B47.C48.B49.A50.A
51.C52.D53.B54.A55.A56.C57.D58.C59.B60.A
61.B62.C63.B64.A65.D66.D67.A68.B69.C70.D
71.C72.D73.B74.B75.A76.B77.D78.B79.B80.A
Paper Two
Translation:
A.在大约公元前260年,一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把中美洲的一些高地掩埋在灰烬中,迫使玛雅人放弃这个地区几十年,在最严重的受灾区竟放弃了两个世纪。火山喷发迅速,它的发生仅有两个可辨认的阶段,二者之间几乎没有间隔。由于溶岩流出的路线在水下,水蒸汽的爆发使喷发更为猛烈。岩浆被湖水迅速冷却成为山灰(灰烬和其他物质),产生了细小的颗粒,风把这些细小的颗粒吹到很远的地方。喷发的大小可以从离喷发源45英里远处有3英尺高的落下灰估算出。在以后的几年中,这个区域中的一块小面积又经受了三次喷发。这各种各样的喷发按照被毁面积的大小,以及火山灰喷入空中的情况而有所不同,但在每一情况下,人们都表现出顽强的决心,想再占有受到了灾害的土地,因此,采取了明显的危险行动,但也得到火山活动所带来的不很明显的好处。
B.The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 of successful researchers is, firstly, that they will not be disturbed by unexpected or seemingly adverse results.They always/invariably react to them in an extremely positive manner.Secondly, they have a superior /an unusual capacity of observation.This is not so much due to their sharp/ acute sight or hearing as due to their ability to relate/ combine/ associate the phenomenon to/with previous experience or theory(and)to form a meaningful frame of idea/ mind/reference.Writing(略)
第二篇:大学英语模拟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大学英语1》模拟题
一. 单选题
1.I just(A)at the office for most of the day, and I do no exercise.A.sit aroundB.sit inC.sit down
2.I come here twice a week to swim and(B)
A.workB.work outC.work to
3.On my way home, I quite often(C)the milk man.A.see withB.meet intoC.come across
4.You can paint the walls and(A)posters.You can do what you want.A.put upB.put downC.put on
5.But I(B)weight if I don’t exercise.A.put upB.put onC.put with
6.I am getting too fat.I have to(A)my weight.A.work offB.work ofC.work out
7.A:So, do you like
Park?
B:Yes,I(A)it.A.loveB.am lovingC.loves
8.It often(B)in winter in the north of China.A.snowB.is snowingC.snows
9.It(C)heavily here at this moment.A.rainB.rainsC.is raining
10.The workers usually(B)work at 8:30.A.are startingB.startC.starts
11.Rose is in the garden.She(A)her afternoon tea with her boyfriend.A.is havingB.hasC.have
12.Quite often after dinner, they _______ music in a pub and _______ home about midnight./ 6
the cinema near Hyde
(C)
A.are playing…are goingB.will play… are goingC.play…go
13.I’d like(A)apples, please.A.someB.anyC./
14.Have you got(B)lychees?
A.someB.anyC./
15.I don’t need _______mineral water, but I’d like ________tea, thanks.(C)
A.some, anyB.any, anyC.any, some
16.Do you have_______ friends in Shanghai?(B)
A.manyB.anyC.not
17.He hasn’t got _______ cousins.(A)
A.anyB.someC.many
18.I don’t want _______ milk in my coffee.(A)
A.anyB.someC.many
19.A: I like documentaries on TV.B: _______.(B)
A.So am IB.So do IC.So have I
20.A:I am from England.B: _______.(A)
A.So am IB.So do IC.So have I
21.A: I have a light breakfast early in the morning.B:_______.(B)
A.So have IB.Me tooC.So am I
22.A:He has got two sisters.B:_______.(A)
A.So have IB.So am IC.So do I
23.A:I don’t get up late on Sundays.B:_______.(C)
A.Neither have IB.Neither am IC.Neither do I
24.A: I haven’t got a car.B: _______.(A)
A.Neither have IB.Neither do IC.Neither am I
25.A:The area is too noisy.B: Yes, I agree.It’s _______.(C)
A.no enough quietB.not enough quietC.not quiet enough
26.A:The classroom is not big enough for 50 students.(A)
B:Yes, I agree.It’s _______.A.too smallB.no enoughC.not enough bigger
27.A: The shops in this area are _______.(B)
B: Yes, I agree.They are not modern enough.A.enough old-fashionedB.old-fashionC.too old-fashioned
28.A: The chair is not comfortable enough.B: Yes, I agree.It is _______.(B)
A.to be not comfortableB.too uncomfortableC.no comfortable
29.The French restaurants are nice, but they are _______!(C)
A.not enough niceB.comfortableC.too expensive
30.The news is not new at all.It is _______.(B)
A.noB.quite oldC.enough old
31.This radio is _______ than that one.(A)
A.more expensiveB.quite oldC.enough old
32.James is _______ French than Polly.(A)
A.a bit better atB.a bit more good atC.a bit good at
33.This watch is_______ that one.(A)
A.as expensive asB.very expensive thanC.more expensive to
34.I’m bad at spelling, but Jane is _______ me.(B)
A.bad withB.worse thanC.less than
35.John is _______ experienced at training than Mary is.(A)
A.moreB.worseC.less than
36.This is his book.Could you give it _____ him?(A)
A.to
B.with
C.for
37.I'm a deputy manager.I work ________ an IT company.(A)
A.for
B.about
C.with
38.I am not keen_______ sports.(A)
A.on
B.with
C.in
39.Rose is experienced _________ training.(A)
A.at
B.of
C.in
40.Chris usually go to the gym _________ the weekend.(C)
A.from
B.in
C.at
41.Rose is experienced _________ training.(A)
A.at
B.of
C.in
42.Chris usually go to the gym _________ the weekend.(C)
A.from
B.in
C.at
43.A: _________________?
B: I've got a bad cough.(A)
A.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B.What is it like
C.How was your day yesterday
44.A: How much is the rent of the flat?
B: _________________.(B)
A.The hotel room is expensive
B.It is 450 pounds a month
C.It is near the center of the city
45.A: What does she look like?
B: _________________.(B)
A.She likes playing tennis
B.She's slim with long, straight black hair
C.She's very nice and kind
46.A: What does her boyfriend look like?
B: _________________.(C)
A.He is intelligent and confident
B.He likes playing football
C.He is quite tall with fair curly hair
47.A: What does your English teacher look like?
B: _________________.(B)
A.She likes singing
B.She's tall and has long, wavy hair
C.She looks sad
48.A: How do I get there?
B: _________________.(A)
A.You take the number 866 bus from the supermarket
B.It takes about an hour to get there
C.I'd like to see them
49.A: Excuse me, where is the nearest bank, please?
B: _________________.(C)
A.It's not sure
B.That's all right
C.It's next to the newsagent
50.A: What time does the train leave?
B: _________________.(C)
A.On Tuesday
B.In the morning
C.At half past five
51.A: How long does it take from Beijng to London by plane?
B: _________________.(B)
A.It costs 1,200 dollars
B.It takes about 7 hours
C.It's not near enough
52.Hurry up.We don't have _____ time.(B)
A.many
B.enough
C.too many
53.How many _____ would you like to buy?(C)
A.coffee
B.oil
C.oranges
54.How many _____ can you see on the table ?(A)
A.cups of milk
B.cup of milk
C.a cup of milk
55.You can paint the walls and _____ posters.You can do what you want.(A)
A.put up
B.put down
C.put on
56.The house is very close to the railway station, so it's very _____ for transport.A.expensive
B.noisy
C.convenient
57.Lily and Lucy are _____ a picture-book in their room.(C)
A.looking
B.watching
C.reading
58.Mark is responsible _____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B)
A.in
B.for
C.of
59.I'm _____ a list of things to buy.(A)
A.making
B.doing
C.looking
60.He can _____good English.(A)
A.speak
B.talk
C.say
C)(
第三篇:研究生英语
1.I have the great honor to inform you of your being enrolled by Jiaying University.我很荣幸的告诉你,你被嘉英大学录取了
2.My suggestion is that he should quit smoking at once.我建议他立刻戒烟
3.China’s successful explosion of its first atom bomb caused tremendous repercussion throughout the world.中国成功的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4.I am an amateur actor.He is a better player than I.我是业余演员,他演的比我好
5.He had been the ruler of that region for as long as twenty years.。他统治那个地区20年了
6.I am no drinker, nor smoker.我不喝酒也不抽烟
7.He is a good listener and everybody likes to talk with him.他善于聆听,每个人都喜欢跟他交谈
8.A well-dressed teacher, who looked and talked like a southerner, came into the classroom.一个衣冠楚楚的老师走进了教室,他外表和谈吐像个南方人
9.In his speech he laid special stres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s.他在演讲中特别强调了要提高产品质量
10.Millions of the peopl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are finally off poverty.山区的千万人民终于摆脱了贫困
11.We are convinced that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our two countries, the friendly relation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us will develop further.我们坚信,在我们两国共同努力下,两国的合作关系一定能发展的更远
12.I am so grateful to my father for his continuous encouragement during my childhood.我非常感谢我的父亲,在我小时候他总是不断的鼓励我
第四篇:研究生英语
5.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Skyscrapers
In recent years with fast economic growth, many skyscrapers have appeared in big cities of China.People’s attitude towards the skyscrapers varies widely.Some think of them as a sign of economic progress and a miracle of modern architecture.They also believe that building skyscrapers help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growing scarcity of land in the city, for they can obtain the maximum space per square meter of ground and meanwhile offer to the tenants offices and apartments that please them.Yet others speak of the problems skyscrapers have brought.They complain that the monstrous edifices interfere with television reception, blot out the sun and create many dark sunless streets.Besides, excessively large masses of human beings working in a single gigantic building overburden public transportation.Lightening, 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train energy supplies, to the extent that skyscrapers become lavish consumers, and wasters, of electric power.Worst of all, their reflective glasses coated with silver or gold mirror films 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rrounding air.With these problems and the effect the skyscraper has exerted on the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begun to wonder whether skyscrapers are necessary or desirable.6.If There Were No Advertisements
Nowadays, advertisements can be found everywhere in a big city such as Shanghai.They shout at us from the television screen and radio loudspeakers, wave to us from every page of the newspaper, signal to us from the roadside billboards all day and flash message to us in coloured lights all night.Faced with a flood of advertisements, some people wonder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such huge sums spent on advertising.They often cite in illustration of it in attractive, but false and deceptive advertisements to which many consumers fall victim.They suggest that since advertising is an entirely unproductive industry and may even harm the customers' interest, why don't we stop advertising and use the money to reduce the price of goods? It sounds like a good idea, but they fail to noticed the contribution advertising makes to our society.Because the production of a better product to compete for customers' money is the goal of advertisers, customers are thus given a chance to compare their products and get the best and cheapest one.Besides, as the advertisement can provide people with a lot of immediate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s to the availability of a certain product, or a service or a job, it makes life much more convenient.And another thing we mustn't forget: the fact that we pay so little for our daily newspapers and TV programme is due entirely to the money spent by advertisers.Advertising performs such a useful service to our society that we can’t imagine what would happen if there were no advertisements.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试模拟题(研究生)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以民为本;
2、市场经济;
3、共同富裕;
4、中华文化;
5、民主政治。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还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我们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什么?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必须转变法治理念,从以法治民、以权治民转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权。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和“优”是什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答: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格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答: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
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3.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与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有着深厚的理论与现实背景。
第一,马克思主义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出发,把人类能够涉及到的世界,统一在客观的自然物质之中;把人类生活的现实环境即社会,统一在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交错运动的辩证关系体系之中。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生态文明理念正是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而阐发的。
第二,我国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约束要求构建生态文明。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且分布不均衡。我国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巨大,环境污染严重,人民面临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因此,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
(2)地位和意义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质上确立了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中的基础作用,生态文明就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生态文明是经济转型的方向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将推动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二,生态文明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目前,生态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一些群体事件由环境污染事件转化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政治决策的不满。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在生态环境领域进行突破,这是因为在这一领域的相对而言既得利益群体的改革阻力会比较小,而且这又是目前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的领域。可以先完善生态环境立法,试行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生态环境领域的政治决策中,让人民群众对涉及生态环境的政策及项目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三,生态文明是先进文化的题中之意。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是说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生态文明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动听的歌声、壮美的画卷、优秀的文化创意及丰富的旅游项目等都来源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第四,生态文明是社会民生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群众关心的社会民生问题,不再单纯是“吃饱穿暖”,而是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其中,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群众对乱砍滥伐森林的关注就可见一斑。而且据调查统计,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很多富裕人员移民海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设好生态环境,对于改善社会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4.“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胡锦涛《18大报告》)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 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结合实际(或联系具体事例)谈谈你对胡锦涛同志这段话的理解。
答:经过长期发展,中国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再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但是我们国家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面前。我们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本要求是: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5.近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请据此谈谈对当代我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包括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两方面
(一)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历史方位
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 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 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 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 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 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首要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化解中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地推动实现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4)、坚持统筹兼顾
实现科学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针,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6.试从民生改善与创新社会管理角度看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问题。
答:十七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民生问题,是结合我国当前形势所提出的重要政策方针。重要性: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始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重要意义:1. 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是否可以被人民所认可。2. 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3. 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否合理。
1、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的核心内容
坚持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解决民生问题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但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 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抓手。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 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3.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有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4.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稳定物价;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积极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33页)为什么可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答:所谓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资源、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教育、外交、国民素质以及民族的意志力、凝聚力等各种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里所讲的文化,是指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财富方面,就其主 要内容而言,它与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作为综合国力,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而言的。对于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一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命题,可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
(1)文化构成综合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作为文化建设基础工程的科技和教育是构成综合国力的两大基本要素。科技力是文化力的首要因素,也是综合国力最突出的表现。其次,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是构成综合国力的精神性因素。理想、信念、道德等文化精神具有巨大的教化、激励和导向功能,它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意志力和协同力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再次,文化设施和文化网络力量是文化力中的“硬件”,理所当然构成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文化显示综合国力,是反映综合国力的重要表征。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固然可以从其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等方面来衡量与测评,但同样也可以从文化实力来测衡与显示。其一,文化以其一系列指标体系来显示综合国力,这种指标体系包括科技、教育的投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军事发展的贡献率,教育的普及率,科技队伍和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人均寿命以及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程度等。其二,文化以特殊财富的身份来显示综合国力。一个社会的财富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大类。如果说经济建设主要是充实社会的物质财富,那么文化建设则是以精神财富的形式增进国民财富。其三,文化还以其影响力、辐射力来显示综合国力。国力的强弱,国家影响力的大小,文化举足轻重。先进国家的文化往往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传播、辐射到其他国家。
(3)文化促进综合国力,是推动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力量。首先,文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创造经济活动特定的人文环境,保证经济活动有序运行。文化是创新的灵魂,只有文化的创新,加大经济中的科技和文化含量,经济才能获得长足发展的动力。文化建设还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非同寻常的推动作用。其次,文化是影响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发展对政治变革起先导作用,历史上重大社会变革往往是从文化变革开始的。再次,文化发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而主导文化对于调节社会矛盾,整合民族各种力量,使社会和谐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此外,文化还通过它对人的教育、陶冶、塑造来发挥其对综合国力要素的潜在支配力和巨大影响力。
8.“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角度看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问题。
答: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马克思认为文化的本质就在于人的发展,在于培养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主体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往往占有基础地位,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导向和价值体系的关键,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
文化软实力是一种认同性实力,主要包括理论指导力、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舆论导向力、科技创造力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部分主要是文化价值观及其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及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具有共同思想基础的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文化软实力依靠价值观的支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层面、理想层面、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体现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想基础;其次,共同理想的团结力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奋斗目标与发展方向;再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振奋力;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道德规范的核心。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根本保证。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更加突出。在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方面,除了在策略上抵制和防范外部势力对我进行的渗透外,其根本途径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实并完善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意识形态价值和感召力,来抵御和抗衡西方社会的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和优越性是文化安全的根本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全党全国人民都要从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紧迫性、重要性、长期性,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