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校本课程的调研报告
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始于20XX年9月,迄今已整整三个年头了。三年中,我们经历了目标的确立、方案的制定、初步尝试、阶段总结、改进提高的过程,全体教师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更加坚定了实施校本课程的决心,锁定了校本课程--“少年中华唐诗行”。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它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在现代文化潮流中,如何使这些艺术瑰宝重新被青少年们解读,使它绽放出崭新的光彩呢?是我们驻操营小学全体教师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许多唐诗历经时间的考验,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在这里,我要谈的是,用一个现代人的情感与方式去解读那个朝代的古人心境,去领略唐诗的境界,使学生取得一种全新而独特的审美效果,在品味中感悟出古今文化碰撞的火花,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为了使小学生更好的走进唐诗,感受唐诗的光彩,避免“新版唐诗”(“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拿出敌敌畏,蚊子哪里跑”,“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的再次出现,我校实行了校本课程《少年中华唐诗行》的研究活动,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用小学生所喜欢的优美散文笔法重新解构唐诗
诗歌的美,美在意境。许多唐诗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派,以简洁凝练的五言或者七言在平平仄仄中传达出了丰富的意蕴,营造了如画的意境,给人美的享受。如果单纯地用现代文字去兑换古代词句,就不能扣住诗歌的灵魂,抓住其表现主题抒发情感的意象,保持原诗的风格和韵味,营造出意境美,使人们在品味诗歌时感受到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尚。这时就需要我们用较优美的散文笔法去尝试营造原诗的意境美了。
以王维的《鸟鸣涧》为例:
原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唐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他的诗意深重,意境空灵,这种风格在散文中能够很好的保留下来,如果使用了现代句法和词汇,会变得更活泼鲜亮:“就这样,夜轻轻地跌入了山林。
春桂把一些淡淡的幽香散落在山间,一些花开了,一些花又悄悄地谢去。黑暗被花朵击破,又很快归于清寂。
今夜,谁会在空灵的春日里忘却来路?谁会洗净一身尘世的喧哗,谛听生命的真实?诗人瘦瘦的手支着腮,凭栏远眺,深思的目光穿过了千年的驿道。朦胧中,露水不知不觉打湿了往事。
而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躲进云层躺了一会儿,又迅速钻出了圆圆的头。莹莹月光涌进树巢,惊醒了一群睡熟了的小鸟。它们扇动着薄薄的羽翼,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这是梦,还是现实呢?
一只鸟叫了,又一只鸟叫了;一些鸟叫了,又一些鸟叫了。在溪边,在树上,在空旷幽远的山谷里,这群小小的精灵,又在深夜弹奏起春天充满希望的序曲。”
本散文描绘出了一幅恬淡而不失鲜活的水墨花鸟图,想必王维“诗中有画”就是如此吧!学生由此也体味出了原诗的风格和韵味,感受到了意境美和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尚。试问:读此优美、清新而又富于创意的散文,感受古今情感如此完美的结合,又有哪个学生不愿再回归原诗去领略古人的心境呢?
我们今天所解读的许多经典唐诗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其艺术造诣的结晶。认真解读一首诗,可以看出山水,可以读出爱恨。用散文笔法解构唐诗,不失为一种将古代文化和现代审美方式相结合使其重放光华的一个好办法。
二、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曲调唱出唐诗
唱,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开展儿童唱唐诗活动对于抵御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试想,如果给唐诗配上合适的曲调并由学生唱出来,岂不是比摇头晃脑,死记硬背的去记唐诗更好吗?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此方法的确有效。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听到孩子们唱唐诗的声音。《塞下曲》、《出塞》、《忆江南》、《风》这些都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我们还惊奇的发现孩子们就是天生的发现者与创造者,他们能用《世上只有妈妈好》、《学习雷锋好榜样》、《童年》等多首儿童歌曲、流行歌曲或京剧来演绎唐诗,而且融合的是那样完美,诗中古人的心境表达的也是淋漓尽致。此外唱唐诗这种形式还取得了以下几点成效:
1.以“唱诗”的形式来学习唐诗,既可以提升音乐听赏和歌唱学习的文化内涵,又可以深化、美化对中国经典诗歌的学习,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儿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儿童唱唐诗”既追求古风古韵、又追求符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心理并适合于广大少年儿童歌唱。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形式简单易行,容易为孩子所模仿和接受,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唱唐诗”既古色古香又现代时尚。
3.以学校教育来说,当前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科综合,“唱诗课”正好是融合了“语文”和“音乐”的一门综合学科。是语文课或音乐课的补充和延伸。
4.在配乐朗诵和歌唱的过程中,孩子会体验并逐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增强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唱诗”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歌唱习惯、歌唱能力和识谱视唱能力,并最终使孩子获得独立吟唱古诗词的能力。
三、抓爱好画画契机,画、诗相融
小学生天性爱动手,乐实践。画画是学生表现自我最好的形式之一,动手画画,小学生特别喜欢。学生通过涂涂抹抹,用以表现自己感受体验和心理需要,实验中,我们充分尊重这一特点,优化方法,唐诗和画画活动相结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此为学生兴趣的迁移。
如: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抓住“朝雨”“浥轻尘”“客舍”“柳色新”这几个词,进行理解,想象,在此基础上,请学生画画,在画的形象再现和对比中,学生加深了对诗的理解,根据画面读出了诗歌的高低起伏,达到了技能的迁移。现在,我校学生除了喜欢唱唐诗,还迷上了唐诗配画,一幅幅神奇的唐诗配画从他们手中飞出,令我们教育者也为之震动。唐诗——这一艺术瑰宝在校园中的确绽放出了新的生命力。
《少年中华唐诗行》,蕴华夏儿女情。用一种文化去解读另一种文明,这种古今的碰撞,情感的融合是我们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的一颗最好的种子,只要这颗种子发芽、成长,他们潜藏于心底的中华之魂就会喷薄而出!
第二篇:校本课程实施报告
《我的家乡-养马岛》校本课程实施报告
烟台市牟平区养马岛街道初级中学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了过去封闭式的课程体系,同时为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层单位,要在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的探索,既不能简单重复统一课程的模式,也不能是理论化的空谈。因此,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与周围环境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
一、资源调查和背景分析
烟台市牟平区养马岛旅游度假区地处烟台以东30公里、牟平城区以北9公里的黄海之中,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养马岛,古称莒岛,又名象岛,岛东侧有一小岛,状若巨象沐水,故而得名。岛上丘陵起伏,草木葱茏,山光海色,秀丽如画。具有美丽的传说,丰富的海产资源,多样的海洋现象,迷人的旅游景观,独特的民俗文化等。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更是每一位学生深爱的家乡。
2013年下半年开播的一部星爸萌娃的户外真人秀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火遍了大江南北,成了课余时间学生们热烈讨论的话题。在盛赞萌娃可爱的同时,我们还敏感的发现了一个问题:每期节目所选择的的地区不同,各有特色,并很快掀起了当地旅游的热潮。同学们在喜欢《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同时,更希望节目组能到养马岛来录制节目。虽然我们不能当编剧和导演,但我们可以为节目录制组介绍自己的家乡。于是,我校开发了《我的家乡-养马岛》校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确定过程(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家乡的传说、家乡人民的生活习性,知道家乡迷人的旅游资源和自然风光,体会身为家乡子女的自豪感,培养对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认识了解家乡的物产、地方小吃等,探寻家乡的历史遗迹,寻访家乡的现代文明,感受家乡的美丽富饶和可爱的情感,奠定热爱祖国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
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习、探究,培养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
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与质疑,调查与实践,在探究性学习中,继承民族文化、家乡文化中的良好传统,树立为校争光、为家乡服务的伟大志向。
②在学校校本课程的学习与活动中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关心他人,欣赏他人,珍爱生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享受成长的快乐,培养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勤奋好学、乐观向上的人文素养与美德。
(二)课程内容的确定过程
课间,学校以《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营造气氛,学生十分喜欢,纷纷谈论节目中的星爸和萌娃,有效的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接着上课的时候,老师与学生进行自由交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爸爸去哪儿》吗?为什么喜欢?想不想让节目组也上我们养马岛来录制呢?同学们纷纷交流自己的想法,希望节目组到养马岛来是众望所归。
加以进一步的引导:每一期节目的录制都要考虑到收视率,想要节目组到我们养马岛来,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养马岛,对养马岛感兴趣,觉得我们养马岛有特色,值得来才行。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首先我们必须熟悉《爸爸去哪儿》节目。于是让学生谈一下自己对这档节目的了解?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是该节目是
亲子节目,星爸萌娃到任何一个地方,首先要参观浏览一番;二是每一个地方都为他们准备了各具特色的房子;三是星爸萌娃要完成一定的任务;四是要为星爸萌娃准备吃的以及食材,星爸们要自己为孩子做饭。
在对节目进行了剖析之后,进行概括:实际上就是要考虑星爸萌娃住、食、活动等方面。那么作为本乡本土的养马岛人,我们就有义务对节目组介绍养马岛,提合理的建议,我们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呢?即养马岛历史风情、海岛风光、海岛物产、海岛小吃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小组划分:初一历史风情组、初二风光组、初三物产组和初四美食组。当然,在划分小组的时候,我们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后各小组进行了活动方案的制定,研究了活动的时间、计划以及活动方式,进而进行了方案的展示,其他小组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为课后学生自主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习、探究,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效果
(一)实施保障
1.学校对现有图书室、阅览室、电教设备等进行调整,统一部署,妥善安排各功能室的使用,保证学生有较好的活动空间和条件,并为课程资源开发创造条件。
2.学校鼓励教师订购书籍,并给予教师外出学习机会,鼓励教师“充电”学习,使教师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调查和走访技巧的培训,培养其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实施策略
1、准备阶段
(1)学生身处养马岛,理应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个系统深入的了解,发动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上网、到图书室查阅资料或到社区、党委及相关部门去做调查,写一篇关于“我的家乡-养马岛”的调查报告。包含内容如:养马岛的地理位置、历史人物风情、物产、旅游资源、特色小吃,养马岛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特色产业等方面所作出的成绩,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学生通过调查、了解这些内容会更加热爱他们生长的这片土地。
(2)养马岛有许多美好的传说,这些传说就流传在百姓中间,组织历史风情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家乡的老人听他们讲故事等各种方式收集这些传说,然后把收集的故事整理出来,统一汇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并且这些传说往往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也是一个让他们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
(3)养马岛也是一个文艺之乡、旅游之乡,在我们这里有着许多值得骄傲的记忆。组织学生一起去寻找这些养马岛历史上珍贵记忆,把收集的资料认真的整理出来。带领学
生进行家乡一日游,实地考察家乡的旅游资源,并到度假区管委进行采访,了解养马岛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开发。让学生搜集筛选资料,学会调查访问的技巧。
(4)养马岛虽小却有着众多的海产和特色小吃,对于这些同学们可能知之甚少,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引导学生多问,多听,多记,多观察,拓展自己的见闻,并通过考察内容充实完整,分类整理成调查报告。
2、整理阶段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资料必定是多而繁杂,学校安排综合实践老师对学生上交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综合选材。
3、完善阶段
(1)学生上交的资料经过责任教师整理后,还是以单块的形式存在的,学校安排曲彩虹老师对整理后的材料进行统一的版面设置,形成电子稿件。
(2)学校安排杨应春老师对整理后的资料在语言上进行必要的过渡、添加和修饰。
(三)实施效果
1、在重视国家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用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
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过程。
2、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在参与中受教育。培养了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了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3、实施学生—教师—学校三级和谐评价,创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保证了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以情带动自己,更深入到学习中。学生自始至终做主人,不断地激发学习热情,学会调察、学会思维、学会评价,从而开成“乐学”、“好学”、“勤学”、“独立学习”的良好氛围。
四、课程评价标准与方法
(一)、评价标准
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评价方法
1、对教师开发的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大纲、教学计划、内容、教案。
2、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
3、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C)。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的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P)。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的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计为成绩学分(K)。占学业总成绩的40%。
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
五、现实问题与改进意见
(一)存在问题
1、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对校本课程的涵义一知半解,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到位,课程开发能力欠缺,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是那些有专长教师的事情。
2、教师的知识与技能准备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长期以来,推行的是国家课程,绝大多数教师基本上没有学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更少有过课程开发实践的训练。
(二)改进意见
1、加强教师课程知识技能培训力度
更新教师观念,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积极倡导“学校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并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同时通过拓宽教师的研究领域,拓展教师的视野,了解一些新的改革动向等信息,学习新的课程理论从而使教师的素质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2.教师个人主动学习
教师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够调整和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能够加强对知识的敏感,对一些新的改革动向和新的知识点能够很快的接受和消化,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提高,为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做好必要的准备。
3.对校本课程开发做专题培训
邀请一些课程专家对本校的教师进行专题培训,让教师拥有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和主动权,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体会。
第三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报告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报告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生存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其健康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完善新课程体系,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新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好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一、课程开设内容
我校目前开设的地方课程有: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等。我校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有:学校编印的《站人文化》《标识》《文明礼仪》等。
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办法
1.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为了切实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学校专门成立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教育教学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建立了一把手主抓的运行机制。组织在教学中具有一定课程开发能力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实施,并定期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抓好教师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由于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也比较繁杂。我们缺少该方面的专业教师,于是我们以教师培训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组织教师加强学习,大力开展“校本培训”,为将学习落到实处,我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学习、教学创造条件,不断开阔教师视野。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学科培训活动,积极培养骨干教师,发挥辐射作用。我们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参与式评课、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加强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1)成立教研组织。明确责任,各负专责。严格教学常规管理、形成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我校按照新课程要求,进一步规范了备、讲、评三位一体的教研模式。在备课上,要求教师必须做到:钻研教材时联系新课标;研究教材时琢磨新课标;编写教案时体现新课标;每节教案要达到环节全、层次清。突出实践性、实用性、实效性。在讲课方面,要求教师围绕新课标,体现新课标,渗透新课标。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能力为目标;力争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由重知识向重能力的转变。在评课方面力争做领导评、教师评、自我评、学生评,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在评课中取长补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初步形成人人参与教研的良好格局。
(2)教师小课题研究。根据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的地域性窄、实用性强、知识性广等特性。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自己所担任的学科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课题研究,不断积累研究成果,形成良好的以教研带科研,以科研促教研,向教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改革,求得教研与科研的共同发展。
三、我校在开设相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1、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齐备的教科书,教师的专业能力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 “教”书,还要会“编”书。因此,学校和教师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的欠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困难。
富裕县第一中学
2、地方课程只有教科书,没有教师教学指导用书,老师们在备课上课时有点困难,不好把握教材。
3、课程的评价没有硬性的指标,学生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效果有待提高;家长更多关心的是文化课的学习,由于其它文化课存在课时不足的实际情况,课程的设置面临一定的社会压力。
四、建议
1、建立有效评价制度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还需要制定具体的评价工具.落实对学生具体能力发展的评价。如在调查访问中问卷设计能力、交往表达能力,在撰写报告、资料整理中数据分析、统计的能力。其次,在综合素质测评中,实验区已经探索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办法。但如何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需要作进一步摸索。学校还要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建立正常的评价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2、加强师资培训,建立由不同学科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全新的课程,新颖的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上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教师往往将这类课程定格在课堂中“教学”,但这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需要教师有广泛的知识和综合的能力。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探讨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成立由不同学科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共同对学生研究的课题进行指导,为学生小组提供不同方面的帮助。弥补专任教师单一的学科背景,发挥了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特长,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虽然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我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遇到不少困难,在今后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将通过不断建设、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使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从不太成熟,走向多样化,走向高质量。
第四篇:校本课程实施情况
新兴中学校本课程情况介绍
我是新兴中学音乐教师刘冰。下面由我来介绍我校校本课程情况。我到新兴中学不到一年的时间,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对我校的校本课程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从2005年开设校本教材以来,我校一直在不断探索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曾经使用过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校本课程,从2011年9月份开始到现在,我校采用的是有关电声音乐的校本课程。下面,我从选题、设计、实施三个方面介绍我校校本课程情况。
一、选题 我校是我区一所重点的城市中学,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一直走在我去其他中学的前面,这一点是我校开设有关电声音乐的基础。选择有关电声音乐课程一方面是它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其次是电声音乐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这也是我校课设这一课程的动力所在。
二、课时设计
我校以地方教材为主,校本教材为辅,在教育大纲的要求下实现个性化教育。在具体的操作上,七、八年级保证地方教材每周每班1课时,校本课程七年级每周每班1课时,八年级两周每班1课时。
三、实施
1.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引领和指导的作用,一切的知识和内容需要学生自主探究来完成。例如,在课前教师交代本课时要研究讨论的课题,学生在课前可以通过收集图书、杂志、网络平台等手段收集材料,课上与老师和同学来完成本节课课题。
2.采用小组合作的手段展开教学活动。每班分成几个小组,由组长分给组员任务,并负责整理材料。每小组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收集整理材料。例如,利用文字叙述、表格、ppt、图片等等形式整理材料,每小组可以根据本组同学不同的特点,采用不用的手段展开学习。3.采用学生展示的形式,交流成果。学生利用1课时收集整理,第2课时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小组之间相互补充,评价交流。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视也锻炼了学生的表现力。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对电声音乐知识及欣赏能力有了系统的掌握,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学生的表现、表演能力也提高了,但是在开展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学生只是停留在欣赏的阶段,没有实践的过程。
2.八年级的内容有些触不可及,好像学生就变的有些被动。借助这次教研活动的机会想听听大家的建议。
解决问题:
1.学生只是停留在欣赏的阶段,没有实践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利用电脑软件,让学生通过对软件的操作,感受电声乐器的驾驭感,让学生体会到演奏电声乐器的真实感。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把校本课程推向了高潮。2.八年级的内容有些触不可及,好像学生就变的有些被动。
我把校本课程的分成两个阶段,七年级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欣赏能力的提高阶段,把初级内容作为基础,使学生建立初步欣赏能力。八年级进行软件的操作和乐器的演奏阶段,这样内容不至于过于深奥,学生也能一直保持学习热情。
第五篇:校本课程实施经验材料
校本课程实施初探
——临沭县实验小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说明实施校本课程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环节。非常明白的道理,我们却经历了观望、困惑、尝试,直至初见成效的过程。课改初期,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上,我们对校本课程的主要态度是观望。对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都有着太多的困惑,思路不清,步骤不明,无从入手。随着认识的逐步提高,我们逐渐明确了校本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校本课程是我们必须做而且要逐步做好的事情,并不是可做可不做。通俗地讲就是校本课程“这条河”我们非“过”不可。由于是基于校本的课程,不可能有适合的、现成的“桥梁”,必然要求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外出学习和大胆实践,我们初步走出了一条能与学校资源、学生兴趣和需要相适应的路子。主要做法是——
一、更新观念,坚定信心是实施校本课程的力量之源。由于思维的惯性,学校总是着眼于积极完成上级的各类考核、检查和评比,老师总是积极准备学校的考试与考查,对校本课程还存在不少片面的认识。不愿为、不能为、不敢为的思想较为严重。因此,让全体教干教师更新观念,坚定信心是实施校本课程的力量之源。
实施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缺少弹性和差异性的不足,更好地发挥学校自身教育资源的传统和优势,开发出学生喜欢和需要的课程,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有用人才。同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规范》指出:落实课程标准,按
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因地制宜开发学校课程,形成学校特色。这都说明,实施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不愿为”就是失职。
实施校本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丰富多彩的内容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的可能性,灵活多样的课程呈现形式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一处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会因此而更加喜欢学校、喜欢教师、喜欢课程,学习探究的动力会更足,主动要求发展的愿望会更强。很多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学生的共同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沟通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如五年级的师生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年”进行了主题研究活动,学生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对比,采取的方式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直接到网上搜集资料,有的利用周末到工厂、农村进行采访,有的利用照相机、录像机记录下三十年来前前后后的一些变化„„另外像科技小制作、科学小实验、科幻画、机器人灭火和机器人足球、童眼看世界等课程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实施校本课程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小学教师多数都是普师毕业,理应是小学教学的多面手。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什么就教什么,检查什么就应付什么,路子越走越窄,视野越来越小,好像越来越专业,实际是越来越保守。校本课程实施没有现成的教材,更没有现成的教案,需要教师做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实践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留心观察,积极思考,善于总结,才能开发出适应学生需要的、学生能够认同和感兴趣的课程。这必将促进教师由一个被动的教书匠转向一个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逐步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和人格修养,成为能够适应课改要求的新时代教师。
实施校本课程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突破口。学校特色的核心内涵是学校文化,而学校文化又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逐步积累的过程和结果。由于校本课程是基于各具特色的地域环境、基于学校的历史和现实的办学资源,因此就更容易在实施的过程中形成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像学校优美的学习环境,优越的办学条件,丰富的课程资源,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敢于创新、大胆实践、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校风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大胆预设,精心筹划是实施校本课程的组织保障。
(一)循序渐进,逐步丰富课程内容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经历了一个从骨干带领到全体参与、从局部尝试到全面实施、从简单设计资料到形成系统课程体系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课程内容得到了逐步的丰富和完善。
我们是在07年春季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当时部分老师对校本课程认识不清、难以入手的现状,我们组织骨干教师,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从我们熟悉的环境中挖掘题材,确定了以学校和家乡的发展变化为主题开发校本课程的构想,并取名为《校韵·乡情》。由骨干教师带领各自班级的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主题单元,通过调查、走访、实验、查阅文献等方法,搜集资料,筛选整理,汇编排版,最终编印成册,完成了我们的第一套校本教材开发工作。
第一本校本教材的诞生,极大地鼓舞了师生,增强了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信心。为了开阔教师视野,学校提出:我们不仅要开发以文本形式表现的课程内容,而且要开发非文本表现形式的课程内容,如:学校的“百家讲坛”就开办了书法艺术、安全自救、交通法规等专题讲座。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让所有学生不出教室,就能聆听专家讲座,接受专家指导,而各班教师作为百家讲坛的“助教”,组织学生观看、学习,并即时辅导。这样学校就留下了音像类课程的宝贵资料。3
目前,学校已安排部分专业骨干教师,以《简介中国历史(地理„„)》为题,选编更丰富的音像类课程,供师生选用。
我们把《校韵·乡情》和《百家讲坛》定位为校本课程的必修课,同时为了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学习,使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充分评估学生需求、整合各类师资优势的基础上,按照教师个人申请、自主开发、学校课程小组指导修订、课程专家组审定通过的程序,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六个大类,共63门选修类校本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类,如百家讲坛、校韵乡情等;科学素养类,如logo语言、机器人编程操作、科技小制作等;身心素养类,如竹竿舞、健美操、武术、心理健康讲座等;艺术修养类,如棋艺、国画、书法等;学科拓展类,如版面设计、科技小制作、七巧板、新闻观察、电视节目录编等;研究性学习,如主题阅读、小课题研究等。
仅以研究性学习为例,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地域优势,从人与自然(走进大自然进行考察探究),人与社会(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人与生活(结合生活热点,调查探究)等几个方面开展活动。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开展探究体验,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如:春天来了,以“找春—绘春—咏春—颂春”为主线,组织学生开展“走进春天”专题研究活动;如“我爱小豆芽”主题探究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生豆芽、写豆芽成长观察日记、探求豆制品的营养价值、制定健康饮食方案、设计家庭“豆生活”健康食谱等一系列活动,重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升生活品质。“走近茶文化”则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茶的历史、茶的种类、中华名茶的产地、茶具、茶文化(茶诗、茶歌、茶舞)、茶闻轶事等。
课程内容的逐步丰富和课程开发体系的逐渐完善,让我们实施校本课程有了更多的选择,基本实现了2300余名学生人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极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二)内用外聘,保障最佳师资配备
我们通过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开设专题讲座和专题理论学习、组织外出参观等形式,加强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目前,全校有近60%的专任教师开设了校本课程班,有超过90%的教师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为了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素质发展需要,我们从校外聘请了部分校本课程特邀教师。他们有的是在某一领域有着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有的是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有的则是学生家长。他们定期走进我们的校本课堂,或为学生讲解书法艺术,或向学生传授民间技艺,或指导学生安全逃生技能。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发现特长突出、能力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在所在的校本课程班级中当小老师,帮助教师指导其他学生。
(三)选修走班,合理确定班级安排
为了能让全校2300余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校本课程班级,必然就要打破原有班级限制。为此我们在开设校本课程时实行选修走班制,即:每到校本课程开课时间,同一班级的学生到各自不同的校本课程学习,而全校各班选修同一课程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班级共同学习。全校所有校本课程授课教室一律挂双牌,方便学生走班上课。
在具体实施中,最关键的、也是最困难的是让全校2300余名学生都能选修到自己合适的校本课程。为此,我们通过公示、选择、调整的“三步走”来完成。第一步,我们将本学期的校本课程设置目录、指导教师简介及课程情况简介等向学生公布,供学生参考和比较;第二步,学生在家长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选择并填 5
报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第三步,学校汇总学生填报情况,根据各校本课程的计划人数,指导个别学生重新选择。原则上各校本课程班不超过50人,同时低于20人不开班。整个选课过程必须本着学生自愿、适合学生特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进行,不允许任何教师以提高某学科考试成绩为目的强制学生选择指定课程。
在设置课程时,我们将1-6年级分为低、中、高三段,同一类型的校本课程在三个年级段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避免同班学生选因年龄、能力、水平等差距过大而影响学习活动,保障了教学效果。
(四)创造条件,优化教学资源设置
为了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我们整合了地方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时,每周安排两节课(周一、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开设校本课程,使每个学生每学期参加校本课程学习的时间达40课时。
我们根据校本课程的各自特点,设定了不同学时。有些难度大、连贯性较强的课程,可安排一个(或两个)学期的学习时间。有些简单易学的,则安排较少的学时。学生学习完成后,可以选择其他课程继续学习。
根据校本课程设置的需要,我们为每个班级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加强了舞蹈室、语音室、书法教室、国画教室、综合实践活动室、机器人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等各种功能室的配置,尽最大限度满足了校本课程开设的需要。
(五)五个统一,强化课程过程管理
2300余名学生,63个班级同时走读选修,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为了保证课程的高效开展,我们在选修课程的实施方面制定了 “五统一”原则:即统一制定课时计划、统一开课时间、统一场地及教室安排、统一日常检查、统一考核评估。任课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每周按时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将授课内容发布到校园网上,学 6
校值周教干随机检测上课情况,随机听课,并将检查结果与期末考核挂钩。要求授课教师保存好学生的作品、过程材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选修课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三、因课制宜,科学评价确保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
校本课程评价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是校本课程发展的导向,又是校本课程实施水平不断提升的有力保证,需要贯穿于整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
(一)教师评价重过程、重实践
1、资料性评价:
教师要有切实可行的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要详实,并能按计划上课。要有完备的教案,可操作性强,并能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考勤,要求有考勤记录,班级人数稳定,学生到位及时(以学校抽查结果为准)。学校也对教师及时进行考勤。班级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学校统一组织评委进行评估。
2、实践性评价:主要是课堂教学听评,由学校组织专门人员现场听课并打分。
3、调查问卷:在学期中间和期末,分别对学生及家长进行课程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根据两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折合后计分。
最后,将以上几项评价结果按比例纳入教师期末量化,并与课时补贴、量化成绩挂钩,从而有效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保证了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
(二)学生评价重激励、重发展
对学生进行恰当而有效地评价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手段。由授课教师从课程的不同内容出发,对学生的各方面 7 的综合素质,如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几个方面进行多元化、多方位的评价,以利于激活学生不同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材。对于学习成果评价,则主要通过对学生的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果,接受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评选“优秀学生”的条件,并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结束语)
校本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度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管理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评价的权重较低,影响了学校的积极性。学校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没有充分激发教师创造精品校本课程的积极性。能力方面,学校管理层领导、指导校本课程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量和质显然不能满足全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发家长等社会师资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