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党政领导任职回避制度研究

时间:2019-05-13 08:4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完善党政领导任职回避制度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完善党政领导任职回避制度研究》。

第一篇:完善党政领导任职回避制度研究

完善党政领导任职回避制度研究

青岛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作者:来源:组织人事报2005-12-9时间:2005-12-16

[字体:大 中 小][双击自动滚屏]

任职回避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项行之有效的官吏管理制度。建国以来,任职回避制度成为党政机关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政建设的重要管理措施。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陆续出台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规定,逐步使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加大干部交流力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干部任职回避制度”的要求,为完善这项制度指明了方向。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青岛的实际,认真总结了我国实行任职回避制度的历史,特别是在总结《干部任用条例》实施以来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任职回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实行任职回避制度的配套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明确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的主要内容

研究任职回避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回避制度的基础。

亲属回避和地域回避

——亲属回避。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在需要回避的亲属关系中,第一类是夫妻关系,如果他们在一起工作,对于那些与他们有利害关系或与他们的亲属有利害关系的人或事的处理,就很难做到秉公执法,即使严格按国家规定作出了处理,也难以逃脱涉嫌。第二类是直系血亲关系,指具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如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第三类是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他们虽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却是出于一个祖先的亲属。第四类是近姻亲关系,即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关系。在任职回避的对象中,上述四个方面包括了应回避的主要亲属关系。从目前我国的国情看,将亲属关系扩大到三代以上没有实际意义,而将亲属关系缩小为二代以下,则会使一大批本应回避的领导干部逃脱回避。在调研过程中,有观点认为可扩大回避的面,将可能影响领导干部的同学、战友、同乡、老同事也纳入回避范围。但是,多数人不同意这一建议,主要理由:一是同学、战友、同乡、老同事的外延难以界定;二是扩大回避对象后,需要回避的人数将大幅度增加,管理的难度加大,管理的成本提高,而回避取得的效果却不一定明显;三是对因同学、战友、同乡、老同事等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可以用公务回避的方式取代,对因公务回避影响工作正常开展的特殊情况,用人机关可以进行回避,但这只是特殊的情况,不应当作一般性的规定。

当然,在实践中,不管是《公务员法》还是《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亲属回避的标准,对大多数单位和领导干部来讲都是可行的,亲属回避的实施效果也是好的。但对于一些基层单位或工作性质特殊的行业,由于工作条件的限制,有亲属关系而在同一单位的情形大量存在,若严格按照亲属回避的要求,势必影响工作的开展。如监狱等工作性质特殊的机关,由于远离城镇,周围几乎没有其他单位,有亲属关系在同一单位工作的情况较为普遍,实行任职回避又没有单位可去。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对执行任职回避确有困难的一些特殊行业,应给予政策上的放宽。因此,《公务员法》规定,“因地域或者工作性质特殊,需要变通执行任职回避的,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这样规定,既照顾了实际工作中的特殊情况,增强了干部管理的灵活性;同时为避免这种政策放宽可能带来的随意性,明确规定必须经过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即需要变通执行任职回避的情形,不能一事一议,必须事先作出明文规定。

——地域回避。所谓地域回避,是指党政领导干部,为了公正履行职务,不得在亲属比较集中的地域任职。

地域回避是回避制度中管理成本较高的一项措施。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回避对象,是地域回避制度中的核心问题。在规定地域回避对象方面,《干部任用条例》规定:“担任县(市)委书记、县(市)长职务以及县(市)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任职。”从有利于廉政建设的角度,地域回避对象的范围应适当扩大。但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地域回避对象的范围应适当缩小。尽管我们实施了公务员制度,但在实施地域回避方面都是由各级党委统一对包括公务员在内的党政干部实行地域回避,县以下的党委、纪检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主要领导职务实际上也列入了回避对象。

在实践中发现,确定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地区进行地域回避是符合实际的。因为在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地区,亲属相对集中,在执行公务过程中遇到亲属关系较多。若不进行地域回避,只实行公务回避,则会影响正常的工作。而在地市及地市以上的地区,则没有必要实行地域回避。因为地市及地市以上的层次相对较高,尽管亲属相对集中,但在执行公务过程中遇到涉及亲属关系的公务比例很低,完全可以通过公务回避代替。因此,在地域回避范围方面,可以确定为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地区。关于县级及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进行地域回避应确定的具体对象,也存在不同的意见。第一种观点,凡是担任县级及内设部门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都要进行地域回避,因为这些领导干部都具有很大的权力,都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亲属谋利益;第二种观点,凡是担任县、乡级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都要进行地域回避,担任内设部门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没有必要进行回避,因为县级部门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县级领导的手中,没有必要扩大回避的范围;第三种观点是,凡是担任县、乡级主要领导职务及其负责人、财、物等重要权力的内设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都要实行地域回避,因为他们掌握的权力最集中,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可能性最大,因此进行回避的针对性更强,达到的管理效益也最高。经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第三种方案比较适应,它全面考虑了地域回避的效果和管理成本两方面的因素,是切实可行的方案。因此,《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考虑到民族区域的特殊情况,所以,又补充了一点:“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任职回避的实施

从一定意义上讲,任职回避程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成败。尽管《干部任用条例》没有涉及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程序,但是在《国家公务员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暂行办法》和《公务员法》中,对公务员的任职回避程序做了详细的规定。《国家公务员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暂行办法》对公务员任职回避规定的程序是:“

(一)本人提出回避申请或者任免机关提出回避要求;

(二)按管理权限进行审核,需要回避的,予以调整。职务不同的,一般由职务较低一方回避;职务相同的,由任免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和公务员的实际情况决定其中一方回避。”《公务员法》对公务员任职回避规定的程序是:“一是本人应当回避申请;二是利害关系人有权申请公务员回避;三是其他人员可以向机关提供公务员需要回避的情况;四是机关根据公务员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经审查后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也可以不经申请直接作出回避决定。”我们认为领导干部作为公务员队伍的一个特殊群体,理应遵循这些基本程序。具体来说:一是领导干部本人提出回避申请;二是利害关系人有权申请领导干部回避;三是其他人员可以向机关提供领导干部需要回避的情况;四是根据领导干部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经审查后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也可以不经申请直接作出回避决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利害关系人一般是指党委所作出决定的相对人,或者受决定影响的相对人。不是利害关系人的其他人员,发现领导干部有法律规定的应当回避情形的,虽然不能直接提起要求领导干部回避的申请,但是可以向上一级党委提供领导干部需要

回避的情形,由上一级党委决定领导干部是否需要回避。还要强调一点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对是否应当进行回避最清楚的是领导干部本人。除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外,还应当加强对执行回避制度的纪律要求,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自觉申请回避的意识。对领导干部本人,若有应当回避的情形个人隐瞒不报的,要及时批评教育,其中,对因未回避给工作造成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的配套措施

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作为干部管理的单项制度,同时又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任职回避制度能否顺利实施,还有赖于与其他干部管理制度的配套衔接。惟有如此,才能整体推进,增强工作的整体效果。

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任职回避作为一种具体的干部管理规定,为防止或减少领导干部运用手中权力徇私舞弊的机会和可能,为党政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了保障机制。但任职回避制度只是一种限制性人事管理制度,它是基于亲属聚集在某一机关,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一现实而产生的。这一制度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与其他一些制度的矛盾,在实施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除了对领导干部进行廉政教育之外,还要配之以健全的监督体系,这是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得以执行的根本。但是,目前这样的监督体系还很不健全,领导干部在任职中履行回避义务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领导干部的自觉,但由于觉悟的高低不同或者利害关系重大,并不是所有领导干部都能有这样的自觉性。要想使任职回避制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从制度上确立一种监督体系,使每位领导干部均处于这样一个监督体系中,使领导干部在需要回避时不仅自觉地回避,而且不敢不回避。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特别是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定期对任职回避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要给予相应的处分。同时,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民群众、新闻舆论以及法律监督等形式,逐步形成任职回避制度的监督体系。

与相关法律的衔接

在这方面,需要做好三个衔接:一是与包涵回避内容的有关法律的衔接。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法官、检察官和人民警察等公务员,法律对他们的回避有专门的规定。如《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分别对法官、检察官和人民警察的任职回避作了规定。上述公务员不但要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进行回避,而且必须按照上述法律的要求进行回避。为保证《干部任用条例》与这些法律的衔接,在实行任职回避时,就应当考虑这些特殊的情形,凡是有关法律对这些人员的任职回避有特别规定的,应适用特殊规定。二是与包涵选举内容的有关法律的衔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包括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没有要求县级领导干部在被选举时要进行籍贯或者生长地回避。按照这一规定,包括在籍贯、出生地或者成长地任职的领导干部,有被选举的权利;而按照地域回避的要求,则应当回避。因此,在对回避进行立法时,应充分考虑领导干部参加选举的合法权利,保证《干部任用条例》与《选举法》的衔接。三是与有关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衔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按照民族区域自治的有关法律,实行本民族的自治管理。地域回避不一定适应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为保证《干部任用条例》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衔接,对地域回避的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另行规定。可见,只有使任职回避制度与其他相关法律相互衔接,才能构建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的完整体系,保证任职回避制度运行规范,切实可行。

保障回避人员的生活

实行任职回避制度,一部分领导干部需要调整工作岗位或部门。因此,要妥善解决好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调整人员在新的工作岗位安心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一是要实行工资福利统一化。对领导干部来说,尽管由于地区的差异,所折射出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但对整个社会的贡献是相同的。因此,在工资福利待遇上要一视同仁。目前,在部分城市实行的阳光工资和补贴,不失为一个解决地区工资差异的好办法。对于一些没有能力实现阳光工资和补贴的地区,建议由中央进行统筹协调,保证各地区在工资福利上的一致性。二是住房过渡化。住房是领导干部比较关注的问题。由于地区的差异,房屋的价值也有所不同。对于一些从欠发达地区工作到发达地区的领导干部很难自己解决住房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一些城市正在进行周转房的试点。就是对新来的领导干部先安排一个住房,然后根据有关的政策,进行经济适用房的配置。这个办法对解决领导干部的住房问题有一定的推广意义。但是必须注意一点就是要充分考虑经济适用房的价值,不能过高,否则对领导干部就又可望不可及了。三是配偶、子女就业上学等问题。在这方面,应当坚持不低于原来条件的原则。特别是对一些从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工作的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的就业上学,由于地区的差异,在安排方面可能会不如原先的条件,但应尽量给予一些政策上的倾斜,把一些负面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当然,还应该注意,不能利用回避交流之机,对其配偶子女实行特殊化待遇。

第二篇: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和任职回避制度研究

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和任职回避制度研究

**县委组织部

干部交流是干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干部交流工作,是保证实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途径。当前,如何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和任职回避制度,促进干部交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已成为各级党委高度重

视的一个研究课题。

一、过去一段的基本做法和成效

2000年以来,我县共交流领导干部324人次,其中乡镇之间交流167人,县直机关之间交流67人,从乡镇流向县直机关31人,从县直机关流向乡镇59人。在过去几年的干部交流过程中,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1、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回避原则。在同一单位(管辖区内)里,做到避自籍、避亲属、避朋友。在原籍任主职的干部交流异地任职;在同一单位有近亲、姻亲关系的交流任职;在同一单位(或管辖区内)有老同学、老朋友、老战友关系的交流任职。二是坚持人尽其才原则,坚持用人所长,扬长避短,促进干部成长。三是坚持合理流向原则,注重由上层向下层交流,从发展较快向发展较慢的单位交流,使之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四是坚持公道正派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从工作需要出发,以德才标准和专业特长交流任职,使干部交流呈现健康、良性的趋向。

2、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以年轻干部为重点的培养性交流。就是以培养锻炼为主要目的对年轻干部进行交流。近几年来,我们对一些自身素质较好但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和一些工作经历单一的年轻干部有计划地进行分期分批交流,以丰富其工作经验,多岗位锻炼成长。由于注重对年轻干部交流的培养,我县有大批富有潜力的年轻干部走上了科局级领导岗位。现在全县35岁以下的乡镇和县直单位正职有9人。撤区并乡时期,虹桥镇一位年轻的农技干部交流到大坪乡任副乡长,任职两年后,组织上考虑到该同志专业知识较突出,且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将他交流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效益日益滑坡的原官塘农场(副科级单位)任总支书记和场长。在农场任职的三年时间内,由于该同志吃苦肯干,积极运用专业知识为农场创新发展路子,受到了干部和群众的好评。之后,被提拔交流到团县委书记岗位上。在这个正科级岗位上,该同志带领团县委一班人积极开展活动,把全县青年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并在实践工作使自己锻炼成长为一位政治思想较成熟、行政工作能力较强的领导干部。2004年,这位不到30岁的年轻领导干部被县委任命为思村乡党委书记。

二是以重要岗位领导干部为重点的防范性交流。为预防腐败,也为了使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我们要求人事、财政、司法部门的主职干部和在单位内负责人、财、物工作的领导干部任期满五年后必须交流或轮换岗位。2000年以来,财政和审计部门就有3位副职进行了交流;检察院和法院之间有4位领导干部进行了交流。

三是以“有争议”干部为重点的保护性交流。从保护干部的角度出发,我们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一些干部群众有反映、在班子内部影响团结,但未构成严重问题的领导干部重点进行了交流。2000年以来,先后有13名乡镇和县直单位领导干部因干部群众反映较强烈,但经法纪部门核实未发现重大问题的干部被交流任职;有9名领导干部因在班子内部不利于团结,影响单位和个人工作被交流任职。

四是以“特色型”领导干部为重点的调整性交流。根据一些领导干部的个人特长,根据一些单位的专业和工作需要,再是根据领导班子在年龄、性别、党派结构方面的配备要求,我们对一些领导干部进行了调整性交流。2000年以来,有32位专业知识突出的干部交流任职;有19位非党干部交流任职;有41位妇女干部交流任职。现在全县27个乡镇都配备了非常领导干部,有98%以上的乡镇和县直单位领导班子配备了妇女领导干部。

事实证明,干部交流有利于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1、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感到交流后接触的面宽了;面对新的工作,有了新的压力,紧迫感增强;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经常要强迫自己去学习新知识,不知不觉地改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反之,如果长期在一个地区或部门工作,轻车熟路,容易使干部产生惰性,丧失创造力,甚至不思进取。交流到乡镇的年轻干部则普遍感到,到基层以后,直接面对群众的机会多,有利于提高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具体矛盾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增强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2、改善了领导班子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实行干部交流前,绝大多乡镇领导干部是土生土长的,班子平均年龄大,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老化,加上长期在一线工作,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工作往往灵活有余,规范不足;而县直机关干部中,年轻人

第三篇:任职回避制度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任职回避制度

“我爸爸是某某法院的领导,我给你打官司肯定能赢。”今后,如果还有律师打着这样的旗号代理案子,那他肯定是在“假打”。

从今年开始,重庆市法院将全面推行法院领导干部“单方退出”机制,其配偶或是子女不能再从事律师职业,或者配偶子女继续当律师,则本人要辞去领导职务。

市高院院长钱锋表示,确保司法公正,最好也是最笨的办法就是物理隔离,关键在于规范法官和律师关系。即只能实行单方退出,否则腰板永远硬不了。

钱锋称,今后在招录或调入工作人员时,将把“单方退出”作为刚性前置条件。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人员,不再作为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的提名人选。而已经担任领导职务的,要逐步清理,要么配偶、子女不再从事律师工作,要么本人辞去领导职务。

此外,法院工作人员离任后去当律师,要想在原来工作过的法院代理案子打官司也将行不通了。对此,钱锋提出了一条硬杠子:全市法院工作人员离任后,均不得担任原法院案件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不受两年离任年限的限制。同时,要严格限制离任法官开办的律师事务所在原法院代理案件。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解答

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解答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五十三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亲属关系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有上述亲属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工作。

现就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的理解和执行问题,解答如下:

1、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亲属关系有哪些?

答: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

直系血亲关系:法律意义上的直系血亲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指有自然血缘关系的亲属,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另外一种是指本来没有血缘关系,但由法律确认其具有与自然血亲同等的权利义务的亲属,这种情况称之为法律拟制血亲,如养父母、与养子女,继父母与继子女。

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指同源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三代以内,除父母直系血亲以外的,与自己有间接血亲关系的亲属。所谓“三代以内”是从自身往上数,自己为第一代,到父母为第二代,到祖父母外祖父母为第三代;从自身往下数,自己为第一代,到子女为第二代,到孙、外孙为第三代。包括伯叔姑舅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侄子女、甥子女。

近姻亲关系:姻亲是指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关系。近姻亲主要指配偶的父母、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子女的配偶及子女配偶的父母、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配偶。

2、有回避亲属关系的党政领导干部,在任职时有何要求? 答: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工作。

3、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干部,任地方党委、政府所属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是否应当进行回避?

答: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干部,任地方党委、政府所属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其任职回避主要按以下原则掌握:

(1)与地方党委、政府正职领导成员有以上亲属关系的干部,任地方党委、政府所属工作部门正职领导成员的,应当进行回避;

(2)与地方党委政府副职领导成员有以上亲属关系的干部,任该副职领导成员所分管工作部门正职领导成员的,应当进行回避。

除上述两种情形外,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有以上亲属关系的干部,在地方党委政府所属工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是否回避,由各地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地实际情况决定。

4、领导干部任职需要回避时,一般由哪一方回避?

答:职务层次不同的,一般由职务层次较低的一方回避;职务层次相当的,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决定其中一方回避。

第五篇:任职回避规定

最高院今天发布实施了《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试行)》。同时,北京市法院队伍建设暨反腐倡廉工作会议上又传出消息:配偶或子女是律师,法院领导干部或一线法官必须离岗。

打造防止利益冲突的“廉政隔离墙”又何止仅仅是法院的审判、执行、立案、审判监督、国家赔偿等业务岗位工作的法官?影响法官独立审判的因素不仅仅有“极个别法官利用其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便利条件,相互勾结谋取不正当利益,严重损害了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有更多来自上一级法院、政府、政法委等等的直接或间接干扰;即使在法院内部,亦有其不同领导、不同部门、不同内部人员的“指示”与“招呼”。不少基层法官对此亦苦不堪言,但又无可奈何。

当过十几年法官的知名律师张燕生说的好:法院应加强法官独立审判力度,建立法官不受任何因素干扰的审判机制,不应片面地把律师当作法院审判不公的替罪羊。

附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试行)

法发〔2011〕5号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一一年二月十日

为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廉洁,防止法院领导干部及法官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其配偶、子女在其任职法院辖区内从事律师职业的,应当实行任职回避。

本规定所称法院领导干部,是指各级人民法院的领导班子成员及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

本规定所称审判、执行岗位法官,是指各级人民法院未担任院级领导职务的审判委员会委员以及在立案、审判、执行、审判监督、国家赔偿等部门从事审判、执行工作的法官和执行员。

本规定所称从事律师职业,是指开办律师事务所、以律师身份为案件当事人提供诉讼代理或者其他有偿法律服务。

第二条 人民法院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不得将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人员作为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的拟任人选。

第三条 人民法院在补充审判、执行岗位工作人员时,不得补充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人员。

人民法院在补充非审判、执行岗位工作人员时,应当向拟补充的人员释明本规定的相关内容。

第四条 在本规定施行前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应当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六个月内主动提出任职回避申请;相关人民法院应当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十二个月内,按照有关程序为其办理职务变动或者岗位调整的手续。

第五条 在本规定施行前不具备任职回避条件,但在本规定施行后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应当自任职回避条件具备之日起一个月内主动提出任职回避申请;相关人民法院应当自申请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按照有关程序为其办理职务变动或者岗位调整的手续。

第六条 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在前述规定期限内没有主动提出任职回避申请的,相关人民法院应当自申请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按照有关程序免去其所任领导职务或者将其调离审判执行岗位。

第七条 应当实行任职回避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的任免权限不在人民法院的,相关人民法院可向具有干部任免权的机关提出为其办理职务调动或者免职手续的建议。

第八条 因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而辞去现任职务或者退出审判、执行岗位的法院领导干部和法官,应当尽可能按原职级待遇重新安排工作岗位,但在重新安排工作时,不得违反本规定第二条、第三条的要求。

第九条 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法院领导干部及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酌情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

(一)隐瞒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情况的;

(二)采取弄虚作假手段规避任职回避的;

(三)拒不服从组织调整或者拒不办理公务交接的;

(四)具有其他违反任职回避规定行为的。

第十条 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的配偶、子女不在本规定所限地域范围内从事律师职业的,该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不实行任职回避,但其配偶、子女采取暗中代理等方式在本规定所限地域范围内从事律师职业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或者将其调离审判、执行岗位;其本人知情的,还应当同时给予其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最高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打造防止利益冲突的“廉政隔离墙”

——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任职回避制度的情况综述

2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正式颁布并在全国法院统一施行。这一制度的出台,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廉洁问题的关切,在法官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最容易发生冲突的关键部位打造了一道“廉政隔离墙”,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廉洁,提升法院形象和司法公信力。

制定任职回避制度的过程

《规定》出台,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或突发奇想,自2009年以来,就有一些地方法院针对个别司法不公的案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相继探索建立了法官和律师互为亲属的一方退出机制。地方法院在实践中创立的这一机制,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重视,王胜俊院长曾多次作出批示,明确指出“规范法官与律师关系和建立法官配偶为律师的一方退出机制,是加强法院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保障队伍公正廉洁执法是一项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的工作。随着反腐倡廉形势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日益关切,总结地方有益经验,建立全国法院统一施行的任职回避制度已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2010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对各地法院建立“一方退出机制”的做法开展了专题调研,同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启动了《规定》的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法院的意见并反复论证修改后,最终公布施行。

制定任职回避制度的意义

法官与律师都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由于在诉讼活动中的职责分工不同,二者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形成相互独立、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监督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共同推动司法公正。但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却有极个别法官利用其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便利条件,相互勾结谋取不正当利益,严重损害了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司法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司法回避是举世公认的防治司法腐败的重要措施,而任职回避制度则是在现有回避制度之外,再造了一道防止利益冲突的“隔离墙”,这对于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防范司法不廉、维护司法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任职回避制度的建立,是对司法回避制度的完善和补充,不仅有利于引导法院领导干部和办案法官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的发生,同时彰显了人民法院预防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的决心和信心,有利于消除人民群众对法官与律师关系的疑虑。

制定任职回避制度的依据

任职回避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及中央关于防止利益冲突的一系列规定作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如有涉及本人利害关系及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情形,应当回避。《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规定,法官应当清正廉明,忠于职守,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中共中央于2010年1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明确规定了党员领导干部不得“允许、纵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本人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社会中介服务等活动。”同时,中央纪委还曾于2000年至2001年期间先后印发了关于“不准在领导干部管辖的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活动”的三项制度规范,明确规定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违反规定个人从事经商办企业活动的,或者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退出所从事的经商办企业活动,或者领导干部本人辞去现任职务或给予其组织处理”,并明确规定经商办企业活动“包括开办律师事务所、代理诉讼案件等有偿社会中介和法律服务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建立的任职回避制度正是根据上述规定,并结合人民法院的工作实际制定的。

任职回避制度的主要内容

《规定》要求:凡人民法院领导干部和在人民法院审判、执行、立案、审判监督、国家赔偿等业务岗位工作的法官,其配偶子女在其任职法院辖区内开办律师事务所、以律师身份为案件当事人提供诉讼代理或者其他有偿法律服务的,应当实行任职回避;人民法院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和补充审判、执行、立案、审判监督、国家赔偿等业务岗位工作人员时,也不得将具备上述任职回避条件的人员作为拟任人选。

为了防止人员更替给办案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因任职回避退出现有岗位的人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妥善安置,《规定》明确:在本规定施行前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人员,应当在本规定施行之日起六个月内主动提出任职回避

申请,其所在法院应当在十二个月内为其办理职务变动或岗位调整手续;在本规定施行后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人员,应当在其具备条件之日起一个月内提出任职回避申请,其所在法院应当在其申请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为其办理职务变动或岗位调整手续。

为了确保此项制度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规定》还明确了对违反任职回避人员的惩戒措施:凡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人员在规定期限内不主动提出任职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按照程序免去其领导职务或将其调离现有岗位;凡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人员有隐瞒其配偶子女从业情况、弄虚作假规避任职回避以及拒不服从组织调动等情况的,应当酌情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对于法院领导干部或法官的配偶子女表面上不在所限地域内从事律师职业,而暗地里仍在所限地域内从事律师职业的,应当责令该领导干部辞去领导职务或将该法官调离现有岗位,该领导干部或法官对其配偶子女的行为知情的,还应当同时给予其相应的纪律处分。

附2:

北京法院将推最严回避规定 配偶做律师法官须离岗

配偶或子女是律师,法院领导干部或一线法官必须离岗。这是记者从昨天召开的本市法院队伍建设暨反腐倡廉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最高人民法院将出台《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试行)》,将是近年来法官任职回避方面最严厉的规定。本市法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司法回避制度,防止法官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防止人情关系对法院审判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本市有不少“法官+律师”夫妻档,如果推行回避制度,很多一线法官须要离岗,将产生审判资源稀缺问题。

如此严格的任职回避,此前在上海、重庆等地已经有过试行。以重庆为例,法院在招录或调入工作人员时,把“单方退出”作为刚性前置条件: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人员,不再作为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的提名人选;已经担任领导职务的,要逐步清理,要么配偶、子女不再从事律师工作,要么本人辞去领导职务。据悉,因回避制度,试点地区已有多名法官因配偶是律师而被调离岗位甚至脱下法袍。

法官与律师不能同在一个家庭,能杜绝“打官司”变“打关系”的不良行为吗?

对此,北京市合川律师事务所律师刘铭认为,从律师行业竞争、社会大众公正和法官队伍建设三方面考量,实行回避制度利大于弊。刘律师介绍,一个和法院工作人员有关系的律师,代理案件优势明显大于普通律师是不可否认的现状,这样就造成了律师行业不公平竞争,为打赢官司,律师不追求完善证据,而是想方设法和法官拉关系,律师行业整体发展方向就会出现偏斜。

如果切断了法官对私情袒护的源头,那么,社会大众也就能接受公平的裁判,不会出现大量的因认为审判不公致缠诉缠访问题。

对于回避制度剥夺了法官及亲属择业权的质疑,刘律师表示,法官行业是比较特殊的职业,需要“耐得住寂寞”,为了保证法律的公正和社会的正义,法官做出一定牺牲是正常的,就像公众人物要丧失一定隐私权一样。

当过十几年法官的知名律师张燕生则认为,法院应加强法官独立审判力度,建立法官不受任何因素干扰的审判机制,不应片面地把律师当作法院审判不公的替罪羊。张律师还建议,我国应该逐步改革法官遴选制度,尝试从职业道德高尚、法律水平优秀的律师中选拔法官。她认为,我国毕业生直接走进法院,从社会阅历、财富积累、司法体会和法律认识等方面都局限了法官队伍的能力,导致法官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其他亮点

督察组将检查中级、基层法院

依据最高法院推出的审务督察制度,今年,市高级法院将向中级、基层法院派出督察组,着重督察审判作风、审判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通过督察督办工作,查漏补缺,强化对违法违纪行为的纠正和惩戒。市高级法院表示,将坚持每年对3到5个基层法院和派出法庭进行日常巡查,同时,针对法院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巡查。

各法院开通信访举报网站

本市法院还将进一步改进信访举报、案件审理和案件监督管理工作,完善举报受理、线索核查和案件督办机制,中级、基层法院应开通信访举报网站,及时揭露、发现、查处违纪违法案件,重点查处以案谋私、贪赃枉法和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以“零容忍”的态度一查到底,绝不手软。(记者高健)

下载完善党政领导任职回避制度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完善党政领导任职回避制度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官任职回避

    法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同时担任下列职务: (一)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 (二)同一人民法院......

    回避制度[定稿]

    目的:掌握回避的概念、回避适用的人员和情形、回避的程序。 组织方式:阅读案例4个,讨论案例4个(3学时),教师小结答疑(1学时),学生完成作业案例4个。 一、回避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回避......

    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 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近亲属的。 2、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勘验人、辨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4、与本案双方当事人有其......

    回避制度

    湖北福尔嘉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文件 福办[2015]09号 关于公司管理人员工作回避制度 为了进一步建立公平、公正的公司氛围,规范用人制度和岗位操作行为,预防各类利益冲突事......

    回避制度

    襄垣县职业技术学校 领导干部回避制度 依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利益的若干规定》等文件精神,为使我校领......

    回避制度

    合肥东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文件东正人字【2010】001号 ———————————★——————————— 东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人事回避制度1. 目的 保障公司健康、稳步发展,......

    回避制度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早在人类文明最初发祥的夏商和周时期,统治阶级任用官员的主要依据不是才能,而是看他们与统治者(君子等王族)的血缘关系之亲疏远近。但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统治......

    回避制度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缺陷和改进对策 ①含义: 公务员回避制度是指为防止国家公务员因亲属关系等因素, 不能秉公执行公务, 甚至拘私枉法, 对公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而在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