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级金融一班,张婉琳,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8:0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1级金融一班,张婉琳,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1级金融一班,张婉琳,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

第一篇:11级金融一班,张婉琳,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

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

金融管理与实务 0203110124 张婉琳 刘彩云

内容摘要:近年来,商业银行实行综合柜员制是国际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现代化的趋势。综合柜员制在基层商业银行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风险防范的局限性较为突出,综合柜员制系统性风险隐患仍然存在,有效的操作风险防范策略亟待跟进。本文在分析综合柜员制存在风险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柜员制度,有效防范风险的具体建议。关键词: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

1.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实施现状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时间较短,商业银行发展时间不长,实施综合柜员制度相对较晚,但是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商业银行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柜员操作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商业银行内部实行柜员制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尤其是实施综合柜员制后,责、权、利分明,极大的调动了柜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避免了一些违规操作,杜绝了犯罪,综合柜员制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双人临柜、交叉复核的操作,减少了人员占用,节约了营业成本,使更多的人员投入到营销第一线,服务好客户,但是综合柜员制度的实施,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商业银行管理要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综合柜员制的优势,目前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地区性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都已经实行了综合柜员制度,这是商业银行参与金融市场竞争的需要。

2.实行柜员制存在的主要风险

2.1柜员能力风险

银行是全社会的现金出纳中心,现金出入频繁,特别是对公业务,常常单笔金额较大,综合柜员制要求柜员具备较全面的业务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知识和技能不适应必然造成操作失误的增加;单人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是综合柜员制的基本要求,其表现形式为单收单付,柜员与客户“一对一”,因是单人临柜,柜员稍有疏忽大意就会发生差错,柜员自身承担风险和银行防范业务风险的难度同时加大。

2.2监控设施及出纳机具存在的问题

实行综合柜员制后,对现金的复核完全依赖于机具,我们现用的钞票版别多且防伪技术复杂,这对点、验钞机的性能提出了很高要求。若出纳机具的性能不过关,将给临柜人员造成误导,给客户或自己造成经济损失。另外,目前银行采取的是录像监控和配备相应数量的复核员等措施。录像监控难以做到多方位监控,在监控时间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盲点。这样,在对违规违纪行为的硬件监督上,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多数数字监控效果达不到要求,丧失了监控的取证价值,而且售后服务一般,维护很不及时,经常出现故障。

2.3业务授权风险

如储蓄网点人员多在5人以下,每班3人,作为授权人的储蓄所主任常常因公不在岗,而委派柜员相互授权,这样,既办理业务又授权,容易造成失控。而且,主管人员虽不直接面对客户经办业务,但由于有授权的权力,对下控制多个柜员,如果主管人员违背道德,只需突破下线中的一点即可形成联手做案。另外,授权操作也存在隐患,授权在记账柜员终端机上进行,使用记账柜员打开的界面,授权密码暴露在他人视线之下,存在泄密危险,风险极大。再有柜员之间还存在着互不防范、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如授权是在柜员键盘上输入密码,有的在柜员面前直接输入,没有任何防范意识和措施,且密码不按规定及时修改,这极易给有意作案的人以可乘之机。

2.4柜员道德风险

综合柜员制下的现金业务是一个手工点钞和电脑操作相结合的过程,没有专人复核,多收少付、错款错账隐瞒不报、转移现金等现象就有发生的可能。如果柜员本身素质不过关,道德水准偏低,视规章制

度于不顾,更可能利用内控管理存在的漏洞自我作案或与客户联手作案。

2.5应用程序风险

综合柜员制业务的应用程序设计,必须能够满足综合柜员需要受理。会计、出纳、储蓄、中间、代收等种类繁多的业务综合处理的需要。综合柜员制是金融业务发展、金融科技进步以及金融服务创新的必然产物。在实行综合柜员制的过程中,计算机电算化水平的高低,科技力量的支撑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也容易给柜员造成风险。防范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风险的对策

3.1正确处理风险防范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

拓展业务决不能以加大风险为代价,否则无异于饮鸩止渴。对业务新品种的开发和推广,金融服务新方式的出台、金融新机构的设立,必须以是否有完善的会计制度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前提条件。上级行要改变对下级行的考核体系,不能以存款作为下级行工效挂钩、评价各级行领导业绩的指标的重点,切实为基层行转变观念、规范经营、规范管理创造条件。

必须正确处理风险防范与经营效益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效益的观念,坚决克服重业务轻管理的倾向。在工作中既要注重存款、贷款指标,同时更要注重综合柜员风险的防范。风险防范需要增加成本,但发生了风险更会增加损失,减少效益。因此,务必要正确处理好风险防范和提高效益之间的关系,既要提高经营效益,又要防范风险的发生,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3.2 强化商业银行业务内部制约机制,贯彻落实各项制度要求

加强制度基础建设,完善会计内控制度。商业银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是用来规范操作、防范风险的,如果制度本身存在漏洞,或者已经滞后于业务的发展,那就会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商业银行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组织情况对现有的业务制度进行清理,在全面综合考虑各项业务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标准的、操作性强的柜员岗位责任制和业务操作流程。

改进现有的业务管理模式,落实制度要求。对营业机构会计主管实行派驻制,其行政关系隶属于上级行,代表上级行对所在机构会计业务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其行为对上级行负责,不受所在行牵制,从而消除基层行领导缺乏制约带来的风险。

3.3 建立综合柜员约束、激励机制,发挥柜员的主观能动作用

一直以来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是商业银行业务部位发生案件的最直接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柜台人员的积极性。

3.3.1加强会计监督检查,加大惩处力度

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各项制度是否得到落实和不折不扣的执行,因此,必须加强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会计检查要形成制度,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对有章不循、违轨操作的行为不管是否造成损失都要严肃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要充分运用非现场监控手段,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监测,及时发现违规经营、经营不善、风险隐患等问题,从而达到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防范、损失早控制的目的。

3.3.2建立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业务人员积极性

商业银行在对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行为加大惩处的同时,还应制定一套有效的奖励办法,建立奖励机制。对那些经营管理好,防范风险或堵截案件有功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具体奖励金额可以与举报、堵截案件的金额相挂钩;在提拔、任免干部时,把个人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作为考核依据。通过以上措施的建立,鼓励业务人员与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作斗争。

3.4 提高综合柜员队伍的素质,适应业务发展要求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赖于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硬、管理水平高的柜员队伍。为此,我们需要:明确营业柜台岗位的最低人员数量配置要求,保证一线人员的数量,确保内控机制的落实;对柜台人员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造就一支政治强、公正廉洁、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加强对柜台人员的业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短时间、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达到熟练地掌握各项业务技能;要选好各级会计主管人员,会计主管不仅要政治素质好,精通会计业务,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用人,调动柜台人员的积极性;对柜台要害岗位的人选应严格把关,经常考核,如发现生活异常,参与赌博等不良行为,教育无效,要调离要害岗位。

建立系统的、长期的出纳会计人员培训制度,以人为本,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前提下,加强对临柜人员的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柜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在柜员中形成依法核算,按规定处理业务的自律行为。

3.5 加强技术防范成本投入,切实防范业务风险

目前,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越来越高明,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如通过扫描等高科技手段伪造印鉴、通过网络虚开账户等等,对这些案件,业务人员通过目测验印、电报查询等老办法去防范已毫无效果。因此,商业银行要充分依托银行业务电子化建设,增加对票币、证件的高级别鉴伪设备,运用支付密码系统、开发往来业务的自动勾对系统等,提高银行防范风险的科技含量。

上级主管部门要在完善健全柜员制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强化稽核监督,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到位,一是建立起柜员岗位制约为主的第一道防线,做到责任到岗,落实到人,相互制约,互相监督,以减少一线的风险;二是全面落实财会监管员、监督中心、坐班主任“三位一体”监管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内部监管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对柜员经办的每一笔业务及时进行审查监管,落实检查责任,严肃处罚,切实达到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的目的;三是加强事后监督,完善监控系统的功能,实现监控系统联网集中管理,加强对监控信息的分析利用,充分发挥第三条防线的作用。四是发挥审计作用,加大再监督力度。要充实审计部门的力量,提高内部审计的频率,加大内部审计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再监督的作用。总结

随着网络智能化和数字化应用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竞争需要,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度体系将不断完善和提高,综合柜员的操作风险防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现状的分析研究,从中发现存在的风险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建立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现代会计管理体系,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蒋亚利.中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防控机制文献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1)

[2]陈爱华.浅析银行综柜员操作风险[J].现代经济信息.2013(1)

[3] 申晓翠.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分析与控制[D].山东大学 2012

[4] 王新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3 [3] 朱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方法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 2013

[5] 赵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研究[D].河南大学 2013

第二篇: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

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

近年来商业银行依托强大的计算机数据网络系统,实现了银行业务处理电子化。会计电子化在银行业的应用和普及,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操作方式,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由复核柜员制向综合柜员制转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会计核算水平。同时,由于综合柜员制业务综合程度还不高,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给商业银行电子化会计核算管理也带来了新的操作风险。

一、综合柜员制的实施情况

目前商业银行实行的综合柜员制有其自身特点。商业银行根据业务量、客户群体的实际情况,将业务分为现金区和非现金区;柜员设置也根据业务的性质,设为单项柜员、多项柜员和综合柜员三种柜员模式。实际上各家银行推行的综合柜员制,虽定义为综合柜员制,但综合业务有限,只是单个柜员办理业务范围和操作权限内的本外币储蓄、对公等业务;对联行、票据交换、内部往来等风险较高的业务仍沿用传统的复核制操作;对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对印、押、证的管理的制度设计上,体现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原则。同时,为了保证业务的安全,强化了事后监督,完善了授权机制,设立了监控中心,加强了监督检查,积极防范

风险。

二、综合柜员制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制度引发的操作风险。单人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是综合柜员制的基本要求,其表现形式为单收单付,柜员与客户“一对一”,这种制度本身就决定了柜员自身承担风险和银行防范业务风险的难度同时加大。调查表明,对业务的实时监督和重要物品的管理是主要操作风险点。如目前银行采取的是录像监控和配备相应数量的复核员等措施。录像监控难以做到多方位监控,在监控时间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盲点;综合柜员制下的复核员只是对柜员处理过的凭证要素进行复核,其实质属于事后监督,与传统意义的复核有本质不同。通过调查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各行在积极探索、逐步改进和完善,但目前仍未找到比复核制更为有效的实时

监督和重要凭证管理办法。

(二)投入引发的操作风险。实施综合柜员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制度设计、网络平台的搭建、应用系统的开发、监控设备的购置、人力资源的优化重组等多方面,既有物的因素,更有人的因素。综合柜员制的目的是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盈利能力。做为以效益为经营目标的商业银行,对投入产出的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实施综合柜员制会投入大量资金,特别是初期成本很高,而且该类投入不可逆。另一方面,效益的产生不但有赖于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带来的收益增加,关键是通过员工的优化组合,减员分流使人员支出大大减少,而因人员分

流举措失当形成的问题并不少见。因此,投入带来的操作风险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人员配置引发的操作风险。一是人员配备和组合带来的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对实施综合柜员制的条件都从制度上予以了限定,规定涉及人员配备、柜员设置、员工素质、科技水平、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另外,对综合柜员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重要凭证的管理,授权等业务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要求,其细致程度不亚于复核制。但问题在于,综合柜员制实施的有效标志之一就是减员增效,在基层网点人员有限的情况下,要全面按照制度设计落实和操作,意味着人员至少不会减少,这样的综合柜员制只是表现在形式上,没有实际意义。反之,如果强调减员增效,制度难以落实,风险会处于不可控状态。调查发现,在业务授权方面的操作风险尤为突出。如储蓄网点人员多在5人以下,每班3人,作为授权人的储蓄所主任常常因公不在岗,而委派柜员相互授权,这样,既办理业务又授权,容易造成失控。另外,授权操作也存在隐患,授权在记账柜员终端机上进行,使用记账柜员打开的界面,授权密码暴露在他人视线之下,存在泄密危险,风险极大。二是柜员素质带来的操作风险。综合柜员制要求柜员具备较全面的业务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劳动强度也大大增加,是对柜员综合素质的考验。知识和技能不适应必然造成操作失误的增加;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也会因疏忽大意发生差错,给客户或自己造成损失,甚至与客户产生纠纷,损坏银行形象。另外,一些柜员之间还存在着互不防范、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如授权是在柜员键盘上输入密码,有的在柜员面前直接输入,没有任何防范意识和措施,且密码不按规定及时修改,这极易给有意作案的人以可乘之机。

(四)技术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综合柜员制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运用处理各种银行柜面业务的专用软件系统来实现的。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系统操作风险。包括系统安全、系统评估与升级、系统日常维护、应急计划和措施的实施等风险,以上风险的控制依赖于科技人员合理配备。二是出纳机具风险和监控设备操作风险。实行综合柜员制后,对现金的复核完全依赖于机具,我们现用的钞票版别多且防伪技术复杂,钞票造假技术也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对点、验钞机的性能提出了很高要求。若出纳机具的性能不过关,将给临柜人员造成误导,给客户或自己造成经济损失。监控设施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五)道德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其操作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柜员与客户联手形成的操作风险。“一对一”的经办模式,无疑使内外联合作案的可乘之机大大增加,可以说是综合柜员制下最大的风险,对此不容回避。二是主管人员道德因素形成的操作风险。主管人员虽不直接面对客户经办业务,但由于有授权的权力,对下控制多个柜员,如果主管人员违背道德,只需突破下线中的一点即可形成联手做案。三是柜员道德因素形成的操作风险。综合柜员制下的现金业务是一个手工点钞和电脑操作相结合的过程,没有换人复核,对柜员多收少付、错款错账隐瞒不报、转移现金等的防范难度加大。四是客户因素形成的操作风险。与银行开办的其它金融业务一样,综合柜员制下同样会存在客户风险,由于“一对一”的服务,如果客户违背道德,很容易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责任不易辩清。与此相关,目前部分金融机构分配制度上的欠缺不容忽视。综合柜员制下一线员工的工作量和承担的风险大大增加,这种机制产生的效益也主要是由柜员提供优质服务产生的,因此,分配制度应向一线倾斜。但现有分配制度是典型的倒“金字塔”型,权、责、利不匹配,这

种不合理增加了柜员道德沦丧的风险。

三、完善综合柜员制的意见

(一)加强实行综合柜员制的可行性调查。综合柜员制是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制度实施的有效性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经营状况、金融机构所占市场份额、科技水平、员工素质密切相关。实行综合柜员制需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可行性

论证,这是规避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对讲求效益的商业银行来说是必须的。

(二)完善规章制度,狠抓制度落实。金融风险与金融机构“相伴终生”,任何模式下都有风险存在。制度设计者的责任就在于最大限度的减少制度漏洞,把趋于完善做为终极目标。首先,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制度,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重点是对业务操作的实时监督,笔者认为以柜员“唱收唱付”为启示,完善客户确认机制,对大宗业务采

取电话或传真方式由客户单位再确认机制,客户确认要具备可视性和记录功能。其次,要对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的完善。改革分配制度,明确经营责任,量化考核目标,严格奖惩制度,形成向一线倾斜、向贡献突出人员倾斜的劳动工资分配体系。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还要在认真落实制度上下功夫,加大对违规操作的查处力度,形成人人遵守制度、按章操作的良好环

境和氛围。

(三)加强内控建设,完善防范机制。一是要加强内部监督。首先,将柜员岗位制约做为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做到责任到岗,落实到人,相互制约,互相监督,以减少一线的风险;其次,全面落实总会计、坐班主任、业务监管员制度,筑牢“三位一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加强事后监督,并进一步完善监控系统的功能,实现监控系统联网集中管理,加强对监控信息的分析利用,充分发挥第三条防线的作用。二是发挥审计作用,加大再监督力度。要充实审计部门的力量,提高内部审计的频率,加大内部审计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再监督的作用。

(四)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实施综合柜员制对临柜人员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柜员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的高低是综合柜员制能否成功推广的关键。为此,商业银行应建立柜员培训制度,制定中长期和短期柜员培训计划,加强对柜员业务规程、计算机操作,点钞技能的培训,强化对柜员的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柜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

意识,在柜员中形成依法核算,按规定处理业务的自律行为。

第三篇: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和防范

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

风险和防范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

论文摘要:商业银行实行综合柜员制是国际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现代化的趋势综合柜员制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风险本文在分析综合柜员制存在风险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柜员制度,有效防范风险的具体建议

一实行柜员制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柜员能力风险

银行是全社会的现金出纳中心,现金出入频繁,特别是对公业务,常常单笔金额较大,综合柜员制要求柜员具备较全面的业务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知识和技能不适应必然造成操作失误的增加;单人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是综合柜员制的基本要求,其表现形式为单收单付,柜员与客户“一对一”,因是单人临柜,柜员稍有疏忽大意就会发生差错,柜员自身承担风险和银行防范业务风险的难度同时加大

(二)监控设施及出纳机具存在的问题

实行综合柜员制后,对现金的复核完全依赖于机具,我们现用的钞票版别多且防伪技术复杂,这对点验钞机的性能提出了很高要求若出纳机具的性能不过关,将给临柜人员造成误导,给客户或自己造成经济损失另外,目前银行采取的是录像监控和配备相应数量的复核员等措施录像监控难以做到多方位监控,在监控时间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盲点这样,在对违规违纪行为的硬件监督上,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多数数字监控效果达不到要求,丧失了监控的取证价值,而且售后服务一般,维护很不及时,经常出现故障

(三)业务授权风险

如储蓄网点人员多在5人以下,每班3人,作为授权人的储蓄所主任常常因公不在岗,而委派柜员相互授权,这样,既办理业务又授权,容易造成失控而且,主管人员虽不直接面对客户经办业务,但由于有授权的权力,对下控制多个柜员,如果主管人员违背道德,只需突破下线中的一点即可形成联手做案另外,授权操作也存在隐患,授权在记账柜员终端机上进行,使用记账柜员打开的界面,授权密码暴露在他人视线之下,存在泄密危险,风险极大再有柜员之间还存在着互不防范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如授权是在柜员键盘上输入密码,有的在柜员面前直接输入,没有任何防范意识和措施,且密码不按规定及时修改,这极易给有意作案的人以可乘之机

(四)柜员道德风险

综合柜员制下的现金业务是一个手工点钞和电脑操作相结合的过程,没有专人复核,多收少付错款错账隐瞒不报转移现金等现象就有发生的可能如果柜员本身素质不过关,道德水准偏低,视规章制度于不顾,更可能利用内控管理存在的漏洞自我作案或与客户联手作案

(五)应用程序风险

综合柜员制业务的应用程序设计,必须能够满足综合柜员需要受理会计出纳储蓄中间代收等种类繁多的业务综合处理的需要综合柜员制是金融业务发展金融科技进步以及金融服务创新的必然产物在实行综合柜员制的过程中,计算机电算化水平的高低,科技力量的支撑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也容易给柜员造成风险

二完善综合柜员制的意见

(一)完善规章制度,狠抓制度落实

首先,要不断修订和完善制度,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重点是对业务操作进行的实时监督其次,要对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的完善改革分配制度,明确经营责任,量化考核目标,严格奖惩制度,要在认真落实制度上下功夫,加大对违规操作的查处力度,形成遵守制度按章操作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二)加强稽核监督,强化内部控制

上级主管部门要在完善健全柜员制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强化稽核监督,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到位,一是建立起柜员岗位制约为主的第一道防线,做到责任到岗,落实到人,相互制约,互相监督,以减少一线的风险;二是全面落实财会监管员监督中心坐班主任“三位一体”监管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内部监管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对柜员经办的每一笔业务及时进行审查监管,落实检查责任,严肃处罚,切实达到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的目的;三是加强事后监督,完善监控系统的功能,实现监控系统联网集中管理,加强对监控信息的分析利用,充分发挥第三条防线的作用四是发挥审计作用,加大再监督力度要充实审计部门的力量,提高内部审计的频率,加大内部审计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再监督的作用

(三)加强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

柜员轮休短期离岗,必须办理交接手续,工作交接应在监交人员监督下进行,交接双方要认真核对账款有价证券

重要空白凭证及有关事项,核对相符后登记交接登记簿并盖章备查

(四)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应建立系统的长期的出纳会计人员培训制度,以人为本,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前提下,加强对临柜人员的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柜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在柜员中形成依法核算,按规定处理业务的自律行为

第四篇:银行综合柜员的操作风险防范与全天工作流程

浅谈综合柜员的操作风险防范与全天工作流程

前言

随着电脑核算业务系统在我行成功上线运行,前台柜员业务操作流程再造步伐进一步加快,综合柜员的操作风险防范问题已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如何利用电脑核算系统先进的设计理念,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建立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现代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和完善业务核算管理,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障银行各项业务安全、高效运行,已成为操作风险防范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第一章、综合柜员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账户管理风险

账户管理风险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放松对客户开户条件的审查和账户活动情况的监督从而导致的风险。这里所说的客户既包括公司客户,也包括私人客户。该风险的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按银行账户管理有关规定开立和使用账户,开户手续不全或资金性质与账户类别不符;二是不按规定与开户单位定期办理对账,使存在的问题长期难以发现;三是对长期不动户清理不及时。

二、单位预留印鉴卡片及客户签章(字)管理风险

印鉴卡管理风险主要是银行对印鉴卡管理不善,为犯罪分子所用进而盗取银行或他人资金的风险。其风险表现一是银行对单位预留印鉴卡片的管理不严,未分人保管,及时核对,相互制约;二是银行工作人员对单位更换印鉴手续的审查未按照规定要求执行,使犯罪分子得以“掉包”印鉴实施诈骗;三是由于单位人员不慎,致使印鉴为犯罪分子获取并拓制,利用银企对账和重要空白凭证等管理漏洞窃取单位资 1 金。印鉴卡管理上存在的风险既有单一的外部作案,也有相当数量的内外勾结作案。

客户签章(字)管理风险主要是银行柜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对客户签章要求不严,产生漏签、代签等现象,使银行资金出现风险损失。其风险表现一是银行柜员对客户签章(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对私人客户,在挂失、领用卡折、重要凭证、更改客户信息等业务中审查不严,导致出现风险时客户逃避责任、银行垫付资金的现象。二是办理业务时对授权代理现象缺乏法律意识,造成无效代理、过期代理等行为出现,一旦客户恶意逃避银行债务,就会形成银行损失的被动局面。

三、章、证、押(压)的管理风险

章、证、押管理的风险主要是会计部门章、证、押(压)保管不善,未严格执行分工制约、交接登记等制度规定的手续,为内部人员所利用,办理非法的结算业务等引发的风险。其主要表现为:章、证、押(压)未进行有效的三分管,办理结算业务一手清;岗位责任制不落实;会计业务用公章与重要空白凭证、汇票专用章、压数机、密押器、汇票凭证保管、使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使用交接及相关检查登记制度未有效执行等。危害主要表现为内部作案和内外勾结,监守自盗,一旦作案得逞往往形成较大的资金损失,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四、凭证审核风险

凭证审核环节的风险包括收入凭证与支付凭证审核两大类,主要是由于对凭证要素审查不严,造成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纠纷或者使犯罪分子诈骗成功,基于票据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形成的银行支付风险。主要表现:一是凭证审查不严,发生凭证要素不全、账号户名不符、大小写不符、上下联次不符等现象,比如储蓄客户提交的大小写不符的凭证,持票人提交的汇票联和解讫通知联不一致,在发生纠纷或被犯罪分子利用的时候,造成资金损失的风险。二是折角验印不认 真,印鉴审核流于形式。如验印时只折角而不与预留印鉴核对;三是折角验印的准确性较差。由于犯罪分子采用先进的电子仿真技术伪造客户印鉴,致使肉眼很难鉴别出真伪印鉴之间的细微差别。

五、银行承兑汇票承兑、贴现的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是商业银行发案率较高、风险危害较为突出的一种结算品种。其风险的主要表现:一是银行对承兑申请人资信审查不力,为不具备承兑条件的单位承兑,出现申请人到期无法全额偿付银行资金;二是银行对申请人商品交易的真实性审查不严,申请人利用虚假合同骗取银行信用;三是越权承兑、化整为零,逃避上级行监督管理,或不按规定的企业资信等级收取保证金,银行承担垫款风险;四是由于内控机制不健全,导致内外勾结,内部人员作假骗开银行承兑汇票,这类风险给银行造成的危害较大:五是贴现环节票据审查不严格,不按照规定的流程操作进行查询和查复,以及对假身份证件缺乏足够的防伪手段,导致犯罪分子诈骗成功形成银行资金损失。在实际工作中,银行承兑、贴现风险是风险较大、防范较难、损失较重的风险。

六、往来类业务风险

往来类业务风险主要是指未按制度规定,对往来类业务进行及时核对或核对不认真,内部人员钻此漏洞转移或挪用资金,形成银行资金损失的内部管理风险。其主要表现:一是犯罪分子利用银企对账不及时的问题,挪用客户账户资金或打时间差;二是对人行往来、同业往来、系统内往来、内部往来账户未按照规定及时换人进行勾对,或未按照规定逐笔勾对而只对余额进行勾对等,为内部人员利用此漏洞转移或盗窃银行资金进行内部作案提供可乘之机。这是内部作案的典型手段和方式。

七、现金业务风险

现金业务风险主要是在现金业务开展中,由于制度执行不力造成内控制约不健全,由此引发尾箱、金库管理、上门 收款、大额现金审批、调缴款等环节产生的涉及现金安全的各种内部风险隐患。

八、账实及报表的核对风险

账实核对风险主要指重要空白凭证、重要科目、现金及其他实物的账卡簿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既引起管理风险,也有信息决策风险。主要表现:不按规定进行账实核对、或账实核对存在超长时滞,相关信息不吻合。如单位定期存款账与单位定期存款证实书底卡不符;汇出汇款账与银行汇票底卡不符;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票据表外科目账与银行承兑汇票底卡不符;重要空白凭证表外科目账、登记簿与实物不符;库存现金账与实际库存现金不符等;各种信息不吻合虚假等,这些都极易造成银行的资产损失或资金、决策的风险。

第二章、综合柜员防范操作风险的对策

一、牢固树立安全效益、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

1、必须正确处理风险防范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拓展业务决不能以加大风险为代价,否则无异于饮鸩止渴。对业务新品种的开发和推广,金融服务新方式的出台、金融新机构的设立,必须以是否有完善的会计制度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前提条件。要改变对综合柜员的考核体系,不能以存款与综合柜员工效挂钩,切实为基层行转变观念、规范经营、规范管理创造条件。

2、必须正确处理风险防范与经营效益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效益的观念,坚决克服重业务轻管理的倾向。在工作中既要注重存款、贷款指标,同时更要注重综合柜员风险的防范。风险防范需要增加成本,但发生了风险更会增加损失,减少效益。因此,务必要正确处理好风险防范和提高效益之间的关系,既要提高经营效益,又要防范风险的发生,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二、强化商业银行业务内部制约机制,贯彻落实各项制度要求

1、加强制度基础建设,完善会计内控制度。商业银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是用来规范操作、防范风险的,如果制度本身存在漏洞,或者已经滞后于业务的发展,那就会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商业银行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组织情况对现有的业务制度进行清理,在全面综合考虑各项业务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标准的、操作性强的柜员岗位责任制和业务操作流程。

2、改进现有的业务管理模式,落实制度要求。对营业机构会计主管实行派驻制,其行政关系隶属于上级行,代表上级行对所在机构会计业务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其行为对上级行负责,不受所在行牵制,从而消除基层行领导缺乏制约带来的风险。

三、建立综合柜员约束、激励机制,发挥柜员的主观能动作用。

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是商业银行业务部位发生案件的最直接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柜台人员的积极性。

1、加强会计监督检查,加大惩处力度。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各项制度是否得到落实和不折不扣的执行,因此,必须加强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会计检查要形成制度,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对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行为不管是否造成损失都要严肃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要充分运用非现场监控手段,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监测,及时发现违规经营、经营不善、风险隐患等问题,从而达到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防范、损失早控制的目的。

2、建立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业务人员积极性。商业银行在对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行为加大惩处的同时,还应制定一套有效的奖励办法,建立奖励机制。对那些经营管理好,防范风险或堵截案件有功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 励和精神奖励。具体奖励金额可以与举报、堵截案件的金额相挂钩;在提拔、任免干部时,把个人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作为考核依据。通过以上措施的建立,鼓励业务人员与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作斗争。

四、提高综合柜员队伍的素质,适应业务发展要求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赖于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硬、管理水平高的柜员队伍。为此,我们需要:

1、明确营业柜台岗位的最低人员数量配臵要求,保证一线人员的数量,确保内控机制的落实。

2、对柜台人员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造就一支政治强、公正廉洁、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

3、加强对柜台人员的业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短时间、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达到熟练地掌握各项业务技能。

4、要选好各级会计主管人员,会计主管不仅要政治素质好,精通会计业务,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用人,调动柜台人员的积极性。

5、对柜台要害岗位的人选应严格把关,经常考核,如发现生活异常,参与赌博等不良行为,教育无效,要调离要害岗位。

五、加强技术防范成本投入,切实防范业务风险

目前,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越来越高明,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如通过扫描等高科技手段伪造印鉴、通过网络虚开账户等等,对这些案件,业务人员通过目测验印、电报查询等老办法去防范已毫无效果。因此,商业银行要充分依托银行业务电子化建设,增加对票币、证件的高级别鉴伪设备,运用支付密码系统、开发往来业务的自动勾对系统等,提高银行防范风险的科技含量。

第三章、综合柜员全天工作流程

根据监管部门的监管精神、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银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具体条款,结合电脑核算系统的设计理念,借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模式,我们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以下综合柜员全天工作流程,希望同志们能够多提意见和建议,不断细化、完善该工作流程,最终使综合柜员能够明确地知道:在一天的工作中应该怎样做、如何做的更好。将依法核算,按规定处理业务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一、日始工作流程

(一)、人员到岗

各营业网点大门和通勤门的钥匙必须实行专人管理,严格办理交接手续,网点工作人员根据支行规定提前到达营业场所。

(二)、工前准备

工作人员进入营业场所后,应立即严格按照以下顺序完成规定操作:

1、安全员(原则上由当日当班的网点负责人兼任,也可由其指定当日保管通勤门钥匙的柜员兼任)首先进入营业室执行撤防操作;

2、安全员开启监控设备并同时登记《银行技防设施运行记录簿》;

3、柜员到岗后将私人物品放入衣帽柜,更换工装后开始进行工前准备;

4、安全员检查UPS市电输入和UPS输出是否正常,并在规定时间与另一柜员双人开启计算机并登记《银行工作日志》;

5、安全员再次对卷帘门、监控运行情况、110报警器是否正常运行以及是否开启应急报警器等各项安全设施、措施进行巡检,并在《银行营业网点日常安全检查登记簿》上登 记。

(三)每日晨会

经营行长、内部经理根据当日工作安排召开每日晨会,传达、通报、安排相关事宜。

(四)接收款箱

接收款箱时,各营业网点负责人必须带领员工持器械到解款车旁边护卫。具体要求如下:

1、网点保安在解款车到达之前,应提前清场警戒。

2、当班柜员确认解款员身份无误后,办理交接手续。

3、完成交接手续后,柜员将钞箱移至工位处在监控范围内,双人开箱,进行现金和重要空白凭证碰账核对。

二、日间工作流程

营业期间柜员应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原则,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规范化操作,始终向客户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标准化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柜员在整个营业期间应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内控管理要求,并特别注意以下重点环节:

1、逐笔办理对外业务,一笔一清,受理业务前确保桌面整洁无现金。

2、认真审核凭证,不得代客户填写凭证,如遇特殊情况(如客户残疾或不识字)客户无法自己填写和签字,柜员可代为填写和签字,但必须将凭证内容如实详尽的告知客户,并要求客户在小写金额和签名处同时加盖客户本人拇指印。

3、业务办理过程中所收取的现金应放臵在桌面客户目光可及处,该笔业务处理完成前,不得将其与尾箱现金相混。

4、经办柜员必须对机打凭条上客户的签字进行认真核对,准确无误后,加盖业务用章和个人名章,并按流水顺序放入当日凭证中。

5、需向客户支付现金时,必须将现金用点钞机进行计数和鉴伪,并提请客户注意计数、鉴伪全过程和离柜前的仔 细核对。

6、及时整点收入的现金,分金额入屉、入箱、入保险柜保管。

7、涉及业务现金的柜员必须坚持营业间的扎库制度,扎库时间原则上应安排在中午对外业务较少的时段进行。

8、营业中,同一机构柜员间现金和重要空白凭证的调剂必须通过电脑核算系统的相关模块进行,并坚持先记账后交接实物原则,严禁柜员间私自借款、还款或其他逆程序操作。

9、柜员当班期间,严禁办理自己名下的业务;严禁柜台内柜员相互间办理以当班柜员为申请人的所有业务。

10、柜员需临时离柜,必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1)清空抽屉内业务现金、重要空白凭证,入箱(柜)上锁;

(2)印章、柜员卡、当日凭证等入屉(箱)上锁;(3)钥匙随身保管,不得转交他人;(4)终端退至Login:状态。

11、A级或B级柜员应认真做好相关授权业务的授权操作,发生授权业务时,A级或B级柜员在电脑核算系统中进行授权操作前,必须对该笔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准确性进行认真检查和核实,严禁未审核相关现金、凭证、证件就对业务进行授权,不得使授权流于形式。授权输入密码时必须进行物理遮掩。

12、营业期间,安全员必须随时查看监控运行情况,如有异常立即报告管辖行保卫部。

三、日终工作流程

营业网点每日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日终相关工作,不得擅自变更营业时间和改变日终处理流程,整个日终处理必须严格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1、业务办理窗口按照营业时间和客流情况灵活安排,停止对外营业后柜员进行日终结账工作;

2、负责监控内部账户的柜员在结账前必须逐户核对分管的内部账户。若有不符,必须立即查明原因,并作正确的账务调整;如有异常,必须立即向管辖行保卫部门和会计部门报告。

3、停止对外营业后,柜员清点现金、重空,并打印“(0044)柜员尾箱库存现金登记簿”、“(0055)柜员重要凭证存量清单”,核对无误后,执行“(0202)柜员结账”进行日终结账处理;

4、柜员日终结账操作完成后,执行“(9993)连线预约报表下载打印”,并勾兑流水,同时清点、确认自己的传票张数。

5、柜员整理当日交易凭证(交易凭证须按流水号顺序叠放),再次检查交易凭证各相关要素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无误后加盖个人名章,整理好的凭证统一交指定柜员入柜上锁保管,并详细登记凭证交接登记簿。

6、内部经理或B级操作员与柜员共同在监控下逐一完成钞箱上锁:

(1)A级或B级柜员核查已完成日终结账柜员的现金、重空实物,与“柜员尾箱库存现金登记簿”、“柜员重要凭证存量清单”进行核对;

(2)确认账款(实)相符后,由A级或B级柜员与经管柜员双人上锁;

7、移交款箱:

(1)比照日始接收款箱手续对解款员的身份进行确认;(2)确认解款员身份无误后,办理相关交接手续,然后打开通勤门,全员持器械护送款箱至解款车。

8、当日账务处理完毕后,其他柜员退出电脑核算系统,A级或B级柜员执行“(0202)柜员结账(包括虚拟柜员、金库柜员结账)”和“(0204)机构结账”,完成机构日结签退工作。

9、安全员检查UPS市电输入和UPS输出是否仍然正常,关闭计算机并登记《银行工作日志》;

10、安全员再次对营业场所进行全面检查,查看营业场所内是否还有人员滞留,并对应关闭的设备、电源、水源等进行确认,登记《银行营业网点日常安全检查登记簿》。

11、安全员关闭监控设备并登记《银行技防设施运行记录簿》;

12、安全员进行设防操作;

13、安全员锁闭通勤门;

14、内部经理与安全员锁闭玻璃门、卷帘门。

15、人员离开。

作者:李炳峰 网名:秋韵冬缘

单位:山东淄博齐商银行淄川支行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松龄东路鸿泰大厦1-12号 邮编:255100 QQ:5168546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92445027 微博:http://weibo.com/u/1792445027 邮箱:sdzblbf@163.com;libingfeng@qsbank.cc

第五篇:商业银行二级支行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商业银行二级支行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和其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导致了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尤其是商业银行新管理模式下二级支行的风险防范与有效的控制措施,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是评价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完善与否的基本标准之一,其中科学有效的操作风险控制,更是直接从事经营活动的商业银行二级支行所面临的最广泛、最直接的基础性风险控制管理工作。在我国现阶段,由于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和金融监管部门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操作风险已经成为我国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之一。近年发生的少数金融机构内外勾结诈骗案,就暴露出当前商业银行内部操作风险防范上的问题。从我国商业银行二级支行操作风险控制状况分析入手,结合国际、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对加强商业银行二级支行操作风险控制的相关对策,以期对商业银行二级支行如何有效控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的操作风险实践有所裨益。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管理不善、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人为失误、系统故障及外部事件等原因。此外,制度上的疏漏、道德风险、越权交易、内部人作案、外部不法分子欺诈等也经常引发操作风险。研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做好防范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的简要分析:

(一)组织风险

是指商业银行由于组织机构设置以及组织控制失效或低效,产生操作风险,而使得实际效果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我国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都在变革之中,由传统的组织结构及控制方式,向“公司化”的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转移,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发生失效或低效的可能性很大,由此就比较容易引起操作风险的产生,这种由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的作用或内在功能失效产生的内部操作风险,就是组织风险。

(二)管理风险

是指由于管理人员以及管理职能失效,产生操作风险,而使得实际管理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加强管理是控制操作风险的有力手段,在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舞弊、管理制度缺陷、管理技能下降等,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或低效,从而引发操作风险的产生。这种因管理人员以及职能原因产生的操作风险被称为管理风险。

(三)技术风险

3是指由于技术工艺、设备及手段等不完备或失效引发操作风险,从而使得技术控制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技术控制手段越来越先进,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尤其是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产生,在方便用户以及增加商业银行业务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增加网络操作风险。另外,现代印刷手段的提高,也在不断地产生着假票、假币,也促进了操作风险的产生。以上这方面的原因产生的操作风险,被称为技术风险。

(四)人员风险

是指商业银行的内部及外部相关人员,有意识、有目的地作弊或责任心不强、判断失误等原因而产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内部人员舞弊是由于员工素质低下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原因造成的人为风险;外部人员舞弊是外部不法分子与内部人勾结、利用商业银行的缺陷或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诈骗,以造成商业银行或他人资产损失的行为。

(五)法律及制度风险

是指由于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制度缺陷,而造成商业银行及他人资产损失的现象。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正处在改制时期,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商业银行制度及业务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已经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也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成熟还没有完全起作用。因此,通过完善及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来降低操作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二级支行目前操作风险控制总体状况分析 二级支行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经营机构,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链条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部位,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直接面对市场、客户和基层经营网点,自然成为操作风险的多发地带和控制主战场。回顾近年来国内各商业银行所发生的内外部事故、案件,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二级支行主要操作风险控制总体状况如下:

(一)由制度和管理程序缺陷引发的违规操作风险屡见不鲜 银行违规操作案件的内容涉及多是银行内部违规操作引起的客户资金被内外部人员非法挪用、侵占。从众多案例的过程分析,制度和管理程序有缺陷是引发各类违规操作的主要诱因:一是在社会整体信用环境不佳,金融监管不到位的宏观环境下,商业银行推出的一些新型金融产品相关风险防范管理制度、操作程序不周密,“禁区”不设防;二是银行内部操作风险防范意识差,实际操作中有制度不执行、越权审批、越界操作、不规范操作等问题屡见不鲜,“后防线”空虚;三是有些基层行机构不合理的规模考核指标压力下片面追求业务发展,人员培训尤其是一线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风险识别能力的培训以及必要验证手段不到位,面对有欺诈意图客户的不合理要求放松警惕,“开门迎盗”。如近年来国内比较多见的“汽车按揭”、“住房按揭”、“银行信用卡”、“以贷引存被骗”、“信用证、保理、银行汇票欺诈至损”等诈骗案件,都表现出银行内部制度和管理程序存在缺陷,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明显违规操作行为的共同特征。违规操作风险在二级支行主要业务操作过程中还比较突出,屡见不鲜。

(二)以道德风险为诱因的内部和外部欺诈风险层出不穷

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是金融从业人员违反银行职业道德和银行内部管理制度而给银行带来的无法预期的损失。国内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导致的内外部欺诈舞弊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高级管理人员违法违规经营,盲目扩大规模,内部经营管理混乱;信贷人员违反信贷规章制度,随意超越权限,大量发放人情贷款、关系贷款,造成重大资金损失;会计、出纳人员肆意篡改账目或伪造存单、汇票等侵吞储户存款和客户资金;计算机操作人员通过计算机主机和网络工作站,采取未经授权非法进入、非法修改和非法索取等方式贪污,甚至导致银行的资产流失或严重损失;外汇交易人员和交收人员主动作弊,内外勾结,骗取银行资金等。一方面,内部人员尤其是各级机构负责人、管理层、关键操作岗位人员防范道德风险意识相对滞后,信任代替制度、权大于制度章程以及监管部门和被监管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形成实际的内部人控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另一方面,相当部分的前台操作人员和后台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技能不到位,不足以防范来自内外部的有意识蓄谋的舞弊行为。

(三)法律风险控制防范的空间、层次和难度空前放大

金融业是经济领域创新最快的行业,商业银行面临的业务创新会更快、更多、更广,而法律调整相对滞后,这意味着法律风险在银行日常业务经营中会更加突出,法律风险控制防范的空间、层次和难度也空前放大。事实上,在资产证券化、法人账户透支甚至银团贷款、按揭、票据等业务中都存在实际操作与现行法律不完全适应的地方,加上国民不断增强的个人维权意识,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二级支行,面临越来越大的应诉压力,稍有不慎导致败诉赔偿,损害银行声誉的案例比比皆是。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的主要课题之一,要求商业银行在开拓新业务的过程中,应当法律关注和经济关注并重,而不应只倾向于判断一项业务的经济价值。

(四)商业银行计算机及网络风险不容忽视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已经成为信息流转、交换的主要载体,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率先得到普及应用,金融业的大多数传统业务已经实现了电脑自动化处理,一些新型的金融服务不断推向社会。据媒体报道,在国外,曾发生多起攻击计算机中心、炸毁计算机设备的案件。这就警示我们,对银行信息中心计算机设备实体的安全和风险防范就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商业银行基层计算机网点,有相当一部分机房设计简陋,防护装置达不到规定标准,人为助长了计算机实体风险。

从国内金融业调查的情况来看,在电脑广泛运用的银行结算、支付业务领域中,计算机安全还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对于一些银行电子化起步较晚,缺乏足够的财力和技术力量来解决计算机安全隐患的基层金融单位,潜在的风险则更大。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角度来分析,主要问题可概括为:

1、体制风险。

所谓体制风险,主要是指在管理上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所引发的风险。在信息管理方面往往只注重计算机在银行电子化业务中的应用,过分强调科技的服务职能,而忽略了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忽视金融科技监管。科技人员单兵作战,除了承担业务软件的推广应用,还要负责全行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往往是顾此失彼。各业务职能部门还没有将计算机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计算机风险管理几乎是一片空白。

2、制度风险。

所谓制度风险,主要是指在银行电子化业务中,由于制度制定有漏洞或执行不到位所造成的潜在风险。当前基层行建立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难以适应银行计算机及网络形势发展的需要。网络安全运行管理、密码专人管理、操作员管理、数据备份媒体存放管理等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更是各行银行电子化建设中一项薄弱环节。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入,各家银行机构都在精简机构、精简网点人员,一人多网、一人持有多个操作员号的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了人员少、业务集中、基本内控制度难以执行的状况。

3、人员素质风险。

所谓人员素质风险,主要是指因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引发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风险。当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缺乏专业高素质人员,一般银行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行员工素质还不能与先进的管理手段、先进的管理工具的要求相适应;在具体的业务操作中更是无法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也正因此,人员素质的滞后对计算及网络的安全同样是一个潜在的风险

三、完善二级支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商业银行二级支行操作风险管理目标,主要是识别二级支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所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并采取必要恰当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防范因交易系统不完善或其他一些人为失误,尤其是因管理失误和控制缺失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避免重大损失。防范操作风险要从制度建设、责任追究惩戒、科技手段建设上下功夫,加强内部控制、监督检查,严防金融案件。

(一)构建适宜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稳健做法》确定的十大原则的第一至第三条就是“营造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要点是:“需要核准并定期审核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高级管理层应负责制订相关政策、程序和步骤,以管理存在于银行重要产品、活动、程序和系统中的操作风险,确保内审部门全面有效的监督该系统”。在操作风险的管理方面,既要有相对宏观的操作风险战略管理,又需面对微观的操作风险制订具体控制措施。因此,首先需要构建适宜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以营造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环境,使操作风险控制成为一种环境控制,而不仅仅是操作部门自我控制;使操作风险控制成为各级风险控制部门控制,而不仅仅是专门风险管理人员的控制。

1、从二级支行现有的组织架构看,宜在分行层面成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由分行高级管理层和主要专业部门、监督部门组成,负责依据上及行下达的业务规章制度要求和对分行的控制任务,结合本级行实际经营规模和区域特点,统筹研究确定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整体控制目标、控制重点领域和一定时期推出的新产品、操作程序、管理系统的控制要求。如研究本行反洗钱策略、应付诉讼策略、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规划、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准备、对外合同文件法律风险专业审查、新业务新产品操作风险控制规程等等。

2、分行高级管理层要指定专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分专业负责督促各管理和操作部门,有专人对部门所有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控。对下辖机构的操作风险控制实际状况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协调弥补本行内跨专业业务操作中发现的边际风险控制漏洞。操作风险管理涉及许多不同专业部门,难免出现需要相互协调的情况。如保证信贷部门和会计部门的定期账务核对、保证上下级机构之间及不同专

业部门之间业务资料移送交接的安全性、保证全行各级机构对外同一业务处理口径、方便服务客户与内控防范措施的协调等等。

3、配备具有足够资质和一定数量的内审人员,保证二级支行内审部门有足够的能力,充裕的检查、评价时间和空间,全面有效地监督全行操作风险控制系统运行的效果和效率。如保证内审部门人员构成中有足够数量精通法律、会计、信贷、资金、计算机等业务的专业人士,保证内审部门能无信息屏蔽地开展独立检查和评价工作,保证及时对全行不合规操作行为有处罚制止权力等等。

(二)构建操作风险管理监控信息指标体系

按“统一协调、分工管理”原则,由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各成员部门分专业分工研究制定“主要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完善本专业识别、计量、监测操作风险的内部程序,识别本专业所有产品、行为、程序和系统中的操作风险,确定本专业操作风险管理监控主要信息指标(如失败交易次数、员工流动比率、错误和遗漏的频率及严重程度),对主要业务分类实施日常(逐月/逐季)量化监测,对现有做法进行自我评估,对可能的风险缓解改进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不断优化操作风险的控制或缓解政策和方法,缓释操作风险。当前应着手解决的问题是:

1、对主要的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要建立至少一套以上的应急预案,健全事故即时报告处理制度。如系统参数的权限和人员管理应纳入日常业务检查和监督的重点范围、系统定期检修及事故情况下的应急和连续营业方案等。在科技手段建设方面,要加大银行一线操作环节的技控含量,形成以技控手段为主的一线操作风险控制体系,预前压缩人为操作差错失误和越权违规操作的空间。

2、对法律风险实现专业化管理和集约化控制,从制度和人力资源配备等方面保证分行法律专业人员的资质水平胜任管理要求,保证二级支行对内对外的重要法律文书正式生效前都必须经过严格专业审查鉴定。分行法律事务部统一负责对全分行法律事务管理,做到:对全行业务服务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完备性以及风险度等方面做法律监控;对诉前论证、诉中监管以及对私案件协助执行等的统一管理;统一监理全分行法律事务,如案件管理、外聘律师管理、诉讼费用管理,业务规章、操作流程、转授权等各类文件的法律专业审查,出具重大合同业务事项和相关文件法律意见书,为分行新业务创新提供法律支持等等。

3、从制度、管理程序以及培训等根源上研究违规操作问题所在,营造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营造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逐步清除信任代替制度、权大于制度章程等助长内部欺诈的土壤;二级支行需要不断加强教育培训和内控信息化建设,使全行员工都能熟知本岗位的操作风险和内控制度,清晰了解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建立员工违规信息档案,加大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对有严重违规记录的员工不予提拔任职。

4、定期独立评估分行各项操作风险:一是结合分行总体风险轮廓和内部资本目标,评估操作风险资本充足率;二是针对已暴露操作风险评估分行风险管理方法的有效性;三是评估监测和报告操作风险暴露及相关数据质量的系统的效率,对每一项业务进展相应产生一项风险评估报告,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估并标出风险等级;四是分行确保操作风险管理程序完整性的内部控制、检查和审计方法到位情况;五是分行操作风险缓解的有效性。

(三)健全操作风险监督体系和责任追究惩戒制度

建立分层次、纵横交叉的的操作风险检查监督网络,保证全行操作风险控制疏而不漏:第一层次,由基层经营机构做好本机构关键岗位、关键人员的日常操作风险的合规性检查;第二层次,由各主要专业管理部门负责督促、检查各支行、集约化管理中心对本专业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贯彻执行;第三层次,由内审监督部门根据总、分行相关业务规定,强化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负责审核各项经营活动是否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开展银行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合规性检查,开展以信贷操作风险、电子化系统风险、结算操作风险等内容的专项合规检查,开展对辖属机构关键岗位人员的离任、离岗以及责任审计,并逐步增加合规管理职能,实施对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持续监督、评价和反馈问责。同时,对日常合规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分清管理和操作责任,严格执行责任追究惩戒制度,惩前毖后。

(四)建立有效的内部信息交流和报告制度

按照全面风险控制要求,二级支行还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报告制度,来保证操作风险控制达到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立体式控制效果。首先,全行日常经营中面临的各类操作风险都有相应的控制政策、程序、措施和步骤,各项业务活动全部纳入统一的信息网络管理,各种风险信息能够在线监控和自动进行风险预警;其次,在银行内部建立标准化、网络化,能实时更新的业务制度、流程和程序操作手册,使各级员工都能清晰地了解自己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责任,以及实际操作中“不准”、“必须”的具体控制规定,各级管理人员能密切关注下属员工的异常思想行为动态;第三,对本行推出的每一项业务和产品都从源头开始做好风险控制工作,保证内控制度先行,先有制度规程再开展业务,并全程跟进评估控制效果;第四,建立严格的风险报告制度,信息交流搭乘直通车,各操作部门对重大和例外事件必须报告给操作风险控制专业委员会,同时报告给相关业务部门及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正常情况下每月都必须例行。

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产生操作风险具有客观必然,控制与防范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为探索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本文在阐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具体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研究了市场经济环境下控制与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对策,对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载11级金融一班,张婉琳,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11级金融一班,张婉琳,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