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四气
的日志《领导者的四气》
1、正气
一个什么样的团队最强大?
首先,一定是简单的团队。那么要打造一个简单的团队,首先一定是其领导者要正气。其实,一个人做事,或是处理一个团队中的事情,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所以,往往只能求相对公平了。所以,对于一个领导者,那就一定要正气,让所有人明白,你做事的风格是从大局出发。
2、骨气
人活着就会碰到挫折,有成功的辉煌,就可能会有失败的破落,如果你想要别人相信你,那么你就必须得有永不服输的骨气,这就是一个强大团队所必须具备的第二条:永不服输!可以成功,可以失败,但是绝不可以放弃!
3、霸气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带出一支强大的队伍,那就其本身就一定要够强大,要有天下舍我其谁、傲视群雄的霸气。领导者的强大和霸气就能输入其团队走向强大团队的第三点:输入团队一种荣誉。让所有人明白,你所在的团队就是最好的,就是最强的,同时,不管现在是什么样,你作为领导者,你首先要非常坚信一点,然后不断地向大家灌输,在这个过程中,你永远不要去怀疑,哪怕是暂时很差,你也要很坚信你的团队就是最好的,因为只要你怀疑一次,你团队的强大就会打一次折。只有让所有人为了共同的荣誉去拼搏时,才能真正让所有人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4、大气
大气包括三种:时间、金钱、感情。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必须要跟你的团队融入到一起,那么融入就必须得为此付出时间,而且不只是上班几个小时的时间,而是你所有的时间;同时,要明白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道理,只有“舍”了才能“得”到;第三,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一个强大的团队一定是一个很团结的团队,而要让大家团结起来,互相的沟通、融入就非常重要,人与人的沟通和融入,以及你想要让别人为你卖命,那么你就必须得为此付出更多的感情,甚至得付出比任何人多的感情。一句话,如果你想要打造一支强大的团队,那么就得必须要舍得牺牲你的时间,要为之付出你大把的金钱,而且必须要天天好心情!来自Android
第二篇:领导当有四气
领导当有“四气”
所谓领导力,是领导者在具备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决策、用人和做政治思想工作的能力。如果领导者不具有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管理思想,如果领导者不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不可能形成很强领导力。
领导魅力,是领导者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行为的能力。领导魅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为此,领导干部要以***精神为指导,注重涵养“四气”,提升领导魅力,以高尚的人格力量感召和带动干部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领导当有“四气”:多点底气,遇事不萎缩,解难有分寸,凭能力自立,靠智慧取胜;多点豪气,褪去女人味,肝胆沥云霄,少落俗流套,不拘繁琐节;多点霸气,困苦中坚毅,挫败前挺立,山崩不变色,舍我又其谁;多点生气,诙谐驱烦闷,幽语解千愁,赠别人笑声,给自己愉悦。如此,已乐,众人乐,无虞矣。
领导“四气”:
1、底气
信念,是一种心理因素。信念领导力是战胜挫折、赢得机遇的前提,也是切实的方法。自信的人首先忠诚于自己的信念,这种信念融入你的言行、举止,让你的举手投足都在辅助你的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因而让人们相信你的能力和人格。作为一个领导者,自信念是战胜工作中的困难,力排干扰,把握时局,打开局面,果断决策和树立领导威望的一个重要的心理优势。
有了自信念,才能以最佳心态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有了自信念,才能以饱满热情开创事业、完成使命。运动员在赛场比赛,要争得第一,争得一流,不可没有信念;求职者在人才市场应聘,要技压群芳,求得赏识,不可没有信念。一名领导干部,无论是作竞职演讲,还是就职表态,必须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以坚定的口气、热情的态度、积极的表现来赢得上级和群众的支持,那么信念是第一不可少的。
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古往今来,每个有成就的人在其生活和事业的旅途中,无不以信念为先导。拿破仑就宣称:“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的字眼。”正是这种信念,才激发出他无比的智慧和能力,使他成为横扫欧洲的统帅和名将。一代伟人***,写起字来大气磅礴,吟出诗来气吞山河,干起事业来惊天动地,皆源于他那奔放的情感、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
2、豪气
干事有胆气。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项改革仍待完善,需要的是有胆气、有魄力的领导者。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遇到的事情往往急、难、险、杂,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要不畏难、不怕险,坚持原则,敢于碰硬。
3、霸气
主要领导者的霸气表现为有大气、大战略、大思路、大决策。主要领导要有宽广的胸怀才能涵养大气,要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出大战略,要有聚集智慧的能力才能出大思路,要有无私无畏的魄力才能作大决策。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当断则断,机遇无限。主要领导者的智慧集中表现在大决策上,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基层主要领导在民主、法制的基础上进行决策,要有力排众议的霸气。有霸气、有王道,但不能霸道,不能“天下老子第一”,什么都是本人说了算,不听民声,不解民意,不纳民谏,一意孤行,把单位、部门搞成家天下,以庸俗的家长作风来管理团体。主要领导的霸道行为是自掘坟墓的行为,是自我消亡的行为。
4、生气
亲爱的领导,当你看见大部分老师的盘子里有剩菜的时候,请不要生气,我们大都是农家子弟,懂得节约资源,也知道珍惜粮食,每一分的浪费,每一次的奢侈,对我们来说都让人无比的痛心,除非这一次有了非常“盐重”的问题,或者饭菜中有了“不明飞行物”,大家才有这样的反应。没有人骂娘,没有人质问,大家只是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在向一群有这反思能力的领导表达自己最朴素的诉求。
亲爱的领导,当我没按你的要求做的时候,请不要生气。教育本来就是一个不可重复的艺术工作,对待不同的人就应该有不同的方式来要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完成属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只要大的方向没有问题,一些细枝末节之事,就交给我来完成,你要相信自己的眼光,也要相信我有能力来完成那份属于我的工作。虽然我们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但是你要给我的是做好每个细节的提示,而不必深入于我操作的每个细节,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你要告诉我罗马在哪?什么时间到?其余的交给我来完成。管的太过琐细会让人觉得婆婆妈妈,全没了统观全局的雍容大气,也没有运筹帷幄的从容淡定。
总之,领导力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不仅仅包含了各种具体的管理技能和管理方法,也囊括了前瞻与规划、沟通与协调、真诚与均衡等更诸多要素。当然,文中的建议不见得适合在任何一个企业中一成不变的执行。在有些企业(例如外企、创新企业)可以更加放权、平等。但是在其他企业(例如国企、传统企业)只能适度地做。但是,我衷心相信在本文中提到的九种领导力训练模型无论在任何企业,都应该能适当地提升领导力。
第三篇:中药四气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发表时间:2009-09-13 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504)中药的性能,指与中药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质和功能。是所有的药物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中药的性能理论,又称为药性理论。它既是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中药功效和应用中药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因而,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古人未能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这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则不仅指出了“凡药之用”“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而且进一步对药物的各种偏性作了探求。松
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将其复杂的性质与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这些性能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赖以们学习、应用和研究中药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一、五味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而在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用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之于《内经》、《本经》之中。《内经》对五味的作用和应用及阴阳五行属性都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从而为五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中药的五味理论。
药性的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药物五味的认定,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但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不同的疗效,而被归纳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自从五味作为归纳药物作用的理论出现后,五味的“味”也就超出了味觉的范围,而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础之上了。因此,本草书籍的记载中有时出现与实际口尝味道不相符的地方。总之,五味的含义既代表了药物味道的“味”,又包含了药物作用的“味”,而以后者为据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五味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洪范》谓:“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属性和作用的最早概括。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日臻完善。现据前人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将五味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此外,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这样,辛就不只与味觉,而且与嗅觉有关了。随着中外交流的发展,外来香料、香药不断输入。到了宋代,由于香药盛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芳香药物作用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具有芳香气味的辛味药,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之外,还分别具有芳香辟秽,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芳香开
窍等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
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
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积、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症。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瘰散瘿,鳖甲、土鳖虫软坚消癥等。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还有“咸走血”之说。肾属水,咸入肾,心属火而主血,咸主血即以水胜火之意。如大青叶、玄参、紫草、青黛、白薇都具有咸味,均入血分,同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五味入谓,各归所喜攻„„咸先入肾。”故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板、鳖甲等都具有良好的补肾作用。同时为了引药入肾增强补肾作用,不少药物如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等药用盐水炮制也是这
个意思。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故不少利水渗湿的药物都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本经》未提淡味,后世有些医家主张“淡附于甘”,然淡味与甘味的作用,各具自己的特点,应
该分别论述为是。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症)。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sa4]乌曲骨收涩止血等。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
性。
以上是五味药性的基本内容。但就某一具体药物来说,则当具体分析。药物的味往往单味者少,多数药物具有几种味,对这些药物功效的认定,必须全面综合并结合临床疗效来认识概括。此外,上述的五味作用,只是药性的一个方面,对于药物性能的全面认识,必须结合其他特性,才
能全面地掌握药物功能。二、四气
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为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药性
理论。
对于四气的认识,起源甚早。《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可知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文中还指出药性之寒热,是“因气感之宜”所形成,所以《本经》首先提出了“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可见最早药性的四气,是以四时气候特征来概括药物性能的。然而宋代寇宗奭为了避免与药物的香臭之气相混淆,主张将“四气”改为“四性”。李时珍亦从其说,谓“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燥是气,其说与《礼记》文合。但自《素问》以来,只以气味言,卒能改易,故从旧尔。”。寇、李之论,虽然亦有其理,然而未能说明四气的原始含义。
四气药性也和五味一样,寓有阴阳属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与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之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一般平性药物的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来反映出来。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这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
源、回阳救逆等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本经》序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具体来说,温热药多用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痿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而寒凉药是主要用于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等一系列阳热证。总之,寒凉药用治阳盛热证,温热药用治阴盛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循的用药原则。反之,如果阴寒证用寒凉药,阳热证用温热药必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死亡。故李中梓《医宗必读》谓:“寒热温凉,一匕之谬,复水难收。”
由于寒与凉、热之温之间具有程序上的差异,因而在用药时也要注意。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阴,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易损其阳。至于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之药并用,使寒热并调。尤其要辨清寒热的真假,如遇真寒假热之证,则当用热药治疗;真热假寒之证,又当选用寒药以治之。切不可真假混淆。
由于每种药物都同时具有性和味,因此必须将两者综合起来。缪希雍谓:“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强调了药性是由气和味共同组成的。换言之,必须把四气和五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辨别药物的作用。一般来讲,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同一类药物大都如此,如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有时气味同、又有主次之别,如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气味不同,作用有别,如黄连苦寒,党参甘温,黄连功能清热燥湿,党参则补中益气。而气同味异,味同气异者其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则各有不同。如麻黄、杏仁、大枣、乌梅、肉苁蓉同属温性,由于其味不同,而作用各异,如麻黄辛温散寒解表,杏仁苦温下气止咳,大枣甘温补脾益气,乌梅酸温敛肺涩肠,肉苁蓉咸温补肾助阳;再如桂枝、薄荷、附子、石膏均为辛味,因四气不同,又有桂枝辛温解表散寒,薄荷辛凉疏散风热,附子辛热补火助阳,石膏辛寒清热降火等不同作用。又有一药兼有数味者,则标志其治疗范围较大。如当归辛甘温,甘以补血、辛以活血行气、温以祛寒,故有补血、活血、行气止痛、温经散寒等作用,可用治血虚、血滞、血寒所引起的多种疾病。
一般临床用药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但有时在配伍其他药物复方用药时,就可能出现或用其气,或用其味的不同情况。如升麻辛甘微寒,与黄芪同用治中气下陷时,则取其味甘升举阳气的作用;若与葛根同用治麻疹不透时,则取其味辛以解表透疹;若与石膏同用治胃火牙痛,则取其寒性以清热降火。此即王好古《汤液本草》所谓:“药之辛、甘、酸、苦、咸,味也;寒、热、温、凉,气也。味则五,气则四,五味之中,每一味各有四气,有使气者,有使味者,有气味俱使者„„所用不一也。”由此可见,药物的气味所表示的药物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既要熟悉四气五味的一般规律,又要掌握每一药物气味的特殊治疗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药
性,指导临床用药。
三、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在于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性能。药物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素问·六微旨大论》谓:“升降出入,无[sa5]器不有。”指出气机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如一旦发生故障便会产生疾病。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以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阐明了应根据升降出入障碍所产生疾病的病势和病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元时期升降浮沉学说得到了全面发展,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旨承《内经》,首倡“气味厚薄升降图说”,用运气演说阐发了药物具有升降浮沉不同作用趋向的道理。其后,李东垣、王好古、李时珍等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使药物升降浮沉学说趋于完善。它作为说明药物作用的理论依据,是对四气五味的补充和发展。
由于疾病在病[sa6]热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主要是以改善脏腑气机升降紊乱和病势顺逆的功效为依据,但与药物的四气五味、气味厚薄和其质地的轻重及药用部位等也有着密切联系,此外还受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就药物的性味及厚薄而言,一般而言,凡味属辛、甘(味之薄者),气属温、热(气之厚者)的药物,大都属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凡味属苦、酸、咸(味之厚者),性属寒、凉(气之薄者)的药物,大都属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从药物的质地、部位与升降浮沉的关系来看,一般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属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除上述一般规律外,某些药物也有特殊性,旋覆花虽然是花,但能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苍耳子虽然是果实,但功能通窍发汗、散风除湿、药性升浮而不沉降,故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之说。其实这是受药物气味的因素所决定的。
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是升浮、上行发散,沉是下沉、下行泄利。一般来讲,升浮药性趋向于上行向外,具有升阳举陷、发散表邪、宣毒透疹、涌吐开窍等作用;而沉降药性则趋向于下行向内,具有清热泻下、潜阳息风、降逆止呕、止呃、利水渗湿、重镇安神、降气平喘等作用。一般药物都具有升浮或沉降的性能,但部分药物并不具此性能,而有些药物则具有双向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白花蛇能内走脏腑、外彻皮肤。由此可见,既要掌握药物的一般共性,又要掌握每味药物的不同个性,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才能确切掌握药物的作用趋向。
药物具有升降浮沉的性能,可以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祛邪外出,从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具体而言,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如外感风热则应选用薄荷、菊花等升浮药来疏散风热;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如热结肠燥大便秘结者则应选用大黄、芒硝等沉降药来泻热通便;病热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则应选用代赭石、石决明等沉降药来平肝潜阳;病热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则应用黄芪、升麻、柴胡等升浮药来升阳举陷。总之,必须针对疾病发生部位有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的区别,病热上有上逆下陷的区别,根据药物有升降浮沉的不同特性,恰当选用药物,这也是指导临床用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然而,药物的升降浮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临床上往往受到炮制与配伍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属于沉降药,峻下热结、泻热通便,经酒炒后,大黄则可清上焦火热,以治目赤头痛。故李时珍说:“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又药物的升降浮沉通过配伍也可发生转化,如升浮药升麻配当归、肉苁蓉等咸温润下药同用,虽有升降合用之意,实成润下之剂,即少量升浮药配大量沉降药,也就随之下降;又牛膝引血下行为沉降药,与桃仁、红花及桔梗、柴胡、枳壳等升达清阳、开胸行气药同用,也就随之上升,主治胸中瘀血证,这就是少量沉降药与大队升浮药同用,随之上升的例证。一般来讲,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反之,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故王好古云:“升而使之降,须知抑也。沉而使之浮,须知载也。”由此可见,药物的升降浮沉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对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必须从多方面的来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认识。
第四篇:管理者自修四气
管理者自修“四气”
管理在很多人看来是很复杂的事情,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没有定式、没有标准,更没有规律可行。近日就管理的有关问题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称之为管理者自修“四气”,气是中国哲学、道教、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很早以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将气转化成天地间一切事物的组成元素,有着气体般流动的特性,认为人类与一切生物具备的生命能量或者动力都称之为气,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均是气的运行与变化的结果,管理更不能例外。
气、无色、无味、无形,但是在特定的环境却能感受到气的存在,以及气给人带来一种特别的文化,所以用气来诠释管理更具有其哲理性,就像一个企业的文化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能给人以感染和熏陶。
现在以酒店管理为例,阐述对管理者自身修养的一点体会:
一、做管理
“底气”
要“足”
管理者要做到底气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有足够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做事情的基本保证,有了自信才能强迫自己想尽一切办法将事情做好,达到效果;但是自信不是盲目的,是自己对自己能力和水平的正确估计,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有了自信在管理工作中才不会对自己的决定怀疑、更不会因为思虑不周而将所下达的命令中途改变,让下属不知道如何应对;有了自信才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断告诉自己能完成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在下属的心目中树立
问题,首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在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积累和体现的,是一个缓慢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自身的素质要求是根据自己的职位、年龄、社会地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当你还是一个普通员工的时候,你的基本素质就是听从指挥,见人有礼貌、工作中能团结同事,但是随着自己职位的变更,自身的素质要求会更高,因为你是普通员工的时候只有一双眼睛看着你,当你进入管理岗位后会有很多双眼睛看着你;所以说做管理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净化自己的过程,当自己的素质得以提升后才能得到别人最基本的认可,下属才会不讨厌你、愿意和你沟通工作中的事情、生活中的困惑;你在下属面前在更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
2、学会沟通、利用沟通化解工作矛盾,塑造快乐的工作氛围。有关沟通的话题几乎是天天在讲,但是真正能不能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是每一个管理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工作中如何才能做好沟通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素:一是要注重沟通的环境,环境要相对的清静,给人以平和的氛围,这样的话沟通已经成功一半;二是注意沟通语言,尽量使用比较平和的语言、客观的谈话,不能使用强制性或者命令性的语言,要善于变换角色,站在对方的立场和对方沟通,效果更佳,三是注意沟通的切入话题,尽量使用被沟通方感兴趣、甚至某方面有成就的区域,这样很容易引起被沟通方的强烈兴趣,进而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四是沟通过程中注意倾听,特别是被沟通方讲话或者发表某方面的见解时候要表现出认真听、乐意听的行为以及表情。耐心认真听完、准确判断对方诉求,这样会让对方的自尊心得到强烈的满足,下属的工作做的怎么样?哪怕是很糟糕也要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其工作中不当的地方或者管理失误,这样能让下属在任何时间都觉得你尊重他,关心她、培养他;同时也不能因为他是下属而对他吆五喝六或者任意指责,让下属觉得在你手下做事没有自尊,就是很辛苦也得不到上司的认可。三是要尊重下属的工作方法,要做成一件事情有很多方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法,最关键的是他们会选择最适合自己当前做事风格和自身性格的方法,只要有清晰的的思路;如期达到工作目的,就要给予鼓励和认可,对于下属的工作方法不和自己的思路而否定下属会严重打击下属的工作创造性,最终将有能力的下属培养成平庸的下属。四是学会倾听下属的工作汇报;很多的管理现象是:当下属汇报工作的时间,下属刚说话自己就对下属说,你不要说了我都知道了;让下属没有被尊重的感觉,而且很可能因此而丢失一些重要的细节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下属就更不愿意给你反映工作中的问题,管理者对全局的了解出现偏差,导致管理失控。
5、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这是一种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方式,既然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应该一力承担到底,那怕是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也要做好。在工作中更应该做到这点,一方面是安排的工作说到了工作时限,就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检查,并追究责任,不能因为某些客观原因而将事情或者没有按照规定完成工作的人不闻不问,久而久之会导致导致工作拖拉,往往安排的事情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另一个方面通过自己的这种做事风格,让员工上行下效,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千仞、无欲则刚”。管理者没有私欲作怪的话,工作中自然就会树立起正气,同时下属也会不断的效仿,共同打造良好的氛围。
3、关心、爱护别人。关心爱护下属是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一是关心下属的工作,指导下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工作方法,当下属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批评指正,更不能刻意偏袒,对下属的错误不能听之任之,这不是关心下属的正确方法;二是关心下属的生活,当下属生活中出现问题时要关注,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下属,让其感觉到组织的温暖,进一步保证自己在工作中树立起来的正气;三是关心下属的发展,给下属制定合理的符合下属性格特征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明确其工作目标,让下属在具体的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向目标奋斗,并经常性的对下属的工作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尽快让其发展,成为企业的管理梯队成员,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4、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舍得投入精力和财力,打造和完善一个企业特有的文化理念,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回报。围绕这一核心运作一系列活动,丰富员工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会极大的增强团队的向心力,融合各层面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这不但是提升企业正气的良方,更是企业的正能量。
四、做管理
“大气”
要“容”
1、自身的格局要大;格局大的人才能站的高,看的远。一是做为企业的管理者,不能仅仅看见企业的情况,要着眼于整个行业的情况,甚至有关该行业的相关法律、政策、法规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难下属甚至排挤下属的做法都不是一个优秀管理者的作风,相反,要鼓励部门管理者在具体的管理问题上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共同讨论,最后科学决策,更有利于企业发展、规避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不能一言堂或者决策武断。四是能容忍平级管理者的工作方法或者管理风格,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平级之间不能互相容忍,喜欢以自己的思路、方式评价平级管理者,人与人是有能级差别的,而且管理风格也不尽相同,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该善于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对方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大气、大度、管理素质,更能让企业内部的管理环节更加的顺畅,沟通更加快捷。
3、要有高度,高度决定广度,广度造就深度。在管理中只有广度和深度达到了,才能迅速的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只有看见了事物的本质才能制定有效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措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一是要站的高、看的远,将自己的思维建立在比自己的职位还要高的角度思考管理问题,才能让自己的管理策略具有连贯性、持续性,而不是简单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急管理措施,这是管理者重点修炼的地方,特别是职业经理人,由于其工作稳定性不是很好,所以进入一个企业后往往会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管理措施,在当前看来是将企业的业绩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但是实质是破坏了企业持续性、长久性发展。二是要有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高度的人是没有忧患意识的,做管理也是一样,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忧患意识,在管理过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
魏涛
第五篇:四风四气自查
“四风”“四气”自查报告
按照自治区、地区文件精神要求,党员对照“四风”“四气”进行自查,根据局党组统一安排部署,我在近期重点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章》、《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是的主要讲话精神》、《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以及陈全国书记系列讲话,现就“四风”、“四气”自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理论基础不高,实践不够。一是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存在以干代学、以业务代替理论的现象,特别是当工作与学习发生矛盾时,往往把学习往后推,导致学习的系统性不强,效果不佳。二是学习制度坚持得不好。客观上认为作为业务单位,业务工作压力大,学习有时间就多学,没时间就少血,缺乏持之以恒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的精神。
2、工作作风不实,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够。一是对待工作任务,常常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而不是怎样做到最好,特别是任务多、压力大的时候更是如此,有时存在着应付以求过关的想法,影响了工作效果,没有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二是创新意识还不够强,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常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做什么,有时产生的新想法也常常被困难吓退,半途而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一是没有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学习存在片面性,缺乏对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深刻理解,这是政治理论不成熟的具体表现。
2、改造主观世界不够自觉主动,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业务工作代替政治和党性锻炼,使自己的党性修养减弱了,对自己要求放松了,致使工作有时不够深入,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创新意识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整改措施
1、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功底。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2、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工作作风上,要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要积极工作,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