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85大学--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她不仅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现任党委书记刘克利教授,校长赵跃宇教授。
学校办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新中国第一任湖南大学校长,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曾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形成了“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万多名高级专门人才,许多毕业生成长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先后有33位校友当选为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3个学院,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专业学位授权,建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2 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4300人,其中专任教师1950余人,教授、副教授1270余人,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4名,“千人计划”33人,“万人计划”学者4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4人,湖南省“百人计划”学者34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8个。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20800余人,研究生14000余人。
学校设有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和国家理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5门。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近900项,其中包括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冠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美国SAE方程式赛车新秀奖等。
学校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与研究中心、1个科工局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部省级工程中心、14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机械工业重
点实验室、17个湖南省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近十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1000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8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6项。
学校还建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长沙高新区麓谷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建立了56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台,与32 个省(市,自治区)和上千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目前,学校已与世界上14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聘请的长短期外国专家达300多人次,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1000余人。与韩国湖南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成立了孔子学院,成为湖南省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高校。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53.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3.33万平方米。拥有藏书620余万册,其中中外文数字资源本地镜像76TB。全网支持下一代互联网IPv6,万兆骨干地面有线网已覆盖所有的教学楼、办公楼和学生公寓,无线校园网已同步覆盖,校园网联网计算机达3万多台,出口带宽4.5G,结合移动技术实现多渠道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及服务,数字化校园已初见雏形。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正在筹建之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刘少奇、华国锋、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等领导同志来到学校视察,留下了“湘楚人才的摇篮”、“惟楚有才,今斯更盛”、“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等赞誉。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历经千年沧桑的湖南大学,将继承和发扬岳麓书院优秀的教育和文化传统,遵循现代大学办学规律,重点突破,整体提升,改革创新,强化特色,为创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她不仅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现任党委书记蒋昌忠教授,校长段献忠教授。
学校办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新中国第一任湖南大学校长,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曾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形成了“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许多毕业生成长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师生中先后有34人当选为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居在湘高校第一,并稳居部属高校第一方阵。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3个学院,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专业学位授权,建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2 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4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00余人,教授、副教授1100余人,院士8人(含双聘院士),“千人计划”53人,“万人计划”学者13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青年学者1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3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4人,湖南省“百人计划”学者64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8个,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1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15000余人。设有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国家理科(化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教学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卓越计划”国家级试点专业、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5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2门。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近1400项,其中包括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冠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美国SAE方程式赛车新秀奖、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冠军等。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获得"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总分第一名,并获得唯一特等奖。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全国一等奖。2016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三项。在国际上,有本科学生获得了有全球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IF国际设计大奖”(iF Design Award)和全球设计界公认最高奖项的德国“红点设计大奖”(Red Dot Award);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获得金奖等。
学校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科工局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4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15个湖南省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校目前参与组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牵头建设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
近十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800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国家专利金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奖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7项,二等奖24项,湖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6项、二等奖60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1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0项。
学校还建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长沙高新区麓谷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建立了56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台,与32 个省(市,自治区)和上千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运营管理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是国家设立的第三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现已为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事业等近数百家用户单位提供高性能计算、云计算及大数据处理服务。
目前,学校已与世界上16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聘请的长短期外国专家达300多人次,全年招收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以及港澳台学生1000余人。与韩国湖南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成立了孔子学院,成为湖南省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高校。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53.19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4.593万平方米。拥有藏书690余万册,其中中外文数字资源本地镜像128TB。全网支持下一代互联网IPV6,万兆骨干地面有线网已覆盖所有的教学楼、办公楼和学生公寓,无线校园网已覆盖南北校区教学区,校园网联网计算机达3万多台,出口带宽6.7G,结合移动技术实现多渠道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及服务,数字化校园建设成绩显著。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刘少奇、华国锋、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李克强等领导同志来到学校视察,留下了“湘楚人才的摇篮”“惟楚有才,今斯更盛”“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等赞誉。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历经千年沧桑的湖南大学,将继承和发扬岳麓书院优秀的教育和文化传统,遵循现代大学办学规律,重点突破,整体提升,改革创新,强化特色,为创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更新时间:2017年1月)一、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土木工程 机械工程 二、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车辆工程 环境工程 桥梁与隧道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结构工程 岩土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分析化学 国际贸易学
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四、省级重点学科
理论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外国语言文学
中国史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力学 机械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气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 交通运输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设计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重点实验室
风工程与桥梁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生物纳米与分子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企业现代管理科学与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喷射沉积技术及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结构损伤与诊断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研究机构: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部、省级科研机构:
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输变电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先进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湖南省结构损伤与诊断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喷射沉积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先进材料制备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物流信息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电气科学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汽车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纳米与分子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风工程与桥梁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企业现代管理科学与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环境生物与控制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桥梁抗风及新技术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校级研究机构名单:
湖南大学-608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 湖南大学DNA损伤修复与生物材料研究所 湖南大学材料物理研究所
湖南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所 湖南大学超级计算机与云计算研究所
湖南大学车身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及先进涂层材料研究所 湖南大学车身研究所
湖南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研究所 湖南大学低碳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湖南大学电力测功机研究所 湖南大学电路系统测试技术研究所 湖南大学电子封装材料与薄膜技术研究所 湖南大学电子工程研究所
湖南大学电子式互感器应用技术研究所 湖南大学电子政务研究所
湖南大学多元文化与应用哲学研究所
湖南大学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国际合作研究中心(iccs)的通知 湖南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所 湖南大学高等数学研究所 湖南大学高分子研究所 湖南大学高效磨削研究所
湖南大学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所 湖南大学工程结构加固技术与应用研究所 湖南大学工程结构监测评估与现代仿真技术研究所 湖南大学工程结构优化与可靠性研究所 湖南大学工程软件研究所 湖南大学工程设计与分析研究所 湖南大学工程与农业机械研究所 湖南大学工业机器人研究所 湖南大学工业节能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 湖南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公共艺术研究所 湖南大学公益诉讼研究所 湖南大学功能材料物理研究所 湖南大学固态离子学研究所 湖南大学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所 湖南大学光电子与信息材料研究所
湖南大学国家麻类产业现代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韩中语言文化中心 湖南大学航天技术研究所 湖南大学红华氟化学研究所
湖南大学化学计量学与化学传感技术研究所 湖南大学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湖南大学惠利普智能电机电器研究所 湖南大学活动产业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机电研究所
湖南大学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湖南大学机器人研究所
湖南大学机械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所 湖南大学激光技术与制造装备研究所 湖南大学激光科学与工程中心 湖南大学激光研究所 湖南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湖南大学记实文学研究所 湖南大学建设工程管理研究所 湖南大学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建筑与环境研究所 湖南大学交通节能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湖南大学节水减排研究所 湖南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
湖南大学介观功能材料与计算材料物理研究所 湖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 湖南大学精密制造研究所 湖南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
湖南大学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湖南大学—快乐购媒体零售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 湖南大学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湖南大学绿色建材与资源保护研究所 湖南大学绿色能源研究所
湖南大学模具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 湖南大学南方地区村落文化研究所 湖南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所 湖南大学品牌设计与管理研究所 湖南大学品牌形象研究所 湖南大学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研究所 湖南大学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所 湖南大学企业领导力研究所 湖南大学汽车CAE研究所
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制造工艺与模具研究所 湖南大学汽车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所 湖南大学汽车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 湖南大学汽车整车开发及动态模拟研究所 湖南大学汽车整车研发中心
湖南大学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研究所 湖南大学桥梁工程研究所
湖南大学人才战略与经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所 湖南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商事法与投资法研究所 湖南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 湖南大学社会经济统计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深海探测装备研究与开发中心 湖南大学生态、环境、旅游规划中心 湖南大学生物及环境友好复合材料研究所 湖南大学生物能源与材料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生物信息检测与处理研究所 湖南大学实验仪器研究所 湖南大学数字化设计制造研究所 湖南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 湖南大学水工程技术及设备研究所 湖南大学税收筹划研究所 湖南大学碳金融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陶瓷研究所 湖南大学通信节能研究所 湖南大学涂料与转化膜研究所 湖南大学网络学习科学与技术中心 湖南大学微电子研究所 湖南大学微纳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微纳制造研究所 湖南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 湖南大学污染减排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物联网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先进材料研究开发中心 湖南大学先进动力总成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先进机电装备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现代竹木及组合结构研究所 湖南大学新型工程材料研究所 湖南大学新型炭材料研究所 湖南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 湖南大学信息安全研究所 湖南大学信息与控制研究所 湖南大学旭田电子研究所 湖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湖南大学药物研究所 湖南大学医药化工研究所 湖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 湖南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 湖南大学营销战略与品牌研究所 湖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
湖南大学整车集成技术与振动噪声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制造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湖南大学智能电网研究所 湖南大学智能楼宇与建筑环境研究所 湖南大学智能仪器研究所
湖南大学中德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湖南大学-中科金融与经济创新研发中心 湖南大学组合化学与新材料研究所
湖南省汽车?摩托车(整车)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第三篇:大学文化与成人之道(湖南大学)
1.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指一个人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状况和水平,比如一个艺术家、一名艺术工作者等,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他们的艺术修养。一个非艺术工作者的也会有相当的艺术修养,但大多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处于业余水平。艺术意识修养则不同,这是深入到人的自我意识深层,而成为自我意识之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意识;一个人可能没有太高的艺术修养,但完全可能具有很高的艺术意识修养:面对艺术界的一些状况,他完全可以鲜明地指出什么是违背艺术本质的,什么才是合乎审美规律的。
2.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需要的才能和习惯。
“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广义的“文化”又有两层意思:1.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法律、科学等等。2.考古术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是“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套用文化的一般定义,大学文化可泛指大学内部的一切活动及生活方式,大学文化对学校所有成员尤其是对学生具有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的所有文化要素包括:价值理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传统风气、生活方式、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校制度、物质环境等,他们涵盖于主要有价值观、理想信念、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主要有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及主要由大学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之中,三者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通常而言,有怎样的精神文化就有怎样的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动力,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在精神文化的驱动下,围绕精神文化的主轴旋转,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
3.如何理解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湖南大学应如何作为?
(1).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作为社会文化的轴心,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与社会文化发展 大学不仅用先进的文化培养各种优秀人才,而且在此过程中将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源源不断地传递到社会,对社会文化起着积极的导向和辐射作用,是引领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力量。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感,进而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3).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与高水平大学建设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目标追求、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渗透在教学、科研和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广大师生员工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着诸多挑战。要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善于学习国外知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大学文化建设,破解我们思想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上的定式,调动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大学发展之路。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存亡!因此,做好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湖南大学:
文化精神: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爱国精神
实事求是、学贵力行的治学风格
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办学姿态 文化使命:(1)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特色文化:利用书院、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学校窗口、校情校史教育等树立湖大独特文化品牌,以湖大的文化精神为根基,发扬个性文化,彰显湖大特色。
(2)提高文化自觉,服务社会文化: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体现时代特征,又应保持高度警觉,用创新的视野看待社会文化,彰显主流文化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从而引领社会文化健康发展。
作为湖大,应:(1)发挥千年学府的优势,挖掘资源,使学生“浸润”于千年学府的文化氛围中:作为千年学府的一员,我们每个人应尽力发掘和利用优秀的传统教育资源,充分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和荡涤。去除社会文化中的不合因素在我们身上留下的诟病,用传统文化精神锻造自己的精神空间,展现千年学府的骄人风采。
(2)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联合培养,合作教育
(3)继承与创新 :继承书院学以致用的传统,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寻找研究课题,弘扬当代先进文化。
(4)做创新的湖大人: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面对如此严峻的科研
风气,应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继承书院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寻找湖大的文化定位与面向国家、社会进行科研结合点,做好科技创新研究工作,为社会创造出先进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5)加强岳麓书院文化与湖南大精神的研究立项工作,丰富学校文
化精神宝库。
(6)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文化成果的全社会分享
4.新儒家的人格修养理论与工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5.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及应付?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我国高等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高等教育信息化从整体上影响高等教育,它带来高等院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不断更新,同时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型。
(1)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 新的信息手段的出现和信息环境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教学的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高等教育信息化提供的学习方式有以下优越性: 1)多媒体技术集多种信息表达形式于一体,使众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受和思考能力,多媒体信息比单一媒体信息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2)通过灵活多样的信息组织、表现和访问手段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有助于对信息的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收,从而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自主化学习,有利于教学的个性化。
3)多媒体写作及课件制作能有效地支持多媒体信息的生成和组织,对教材进行动态修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可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也可以较好地因材施教,教学的实际效果也比较好。
4)多媒体技术是数据库、网络技术组合,能够提高教学系统综合利用多媒体信息的水平,可以实现远距离双向交互教学和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使现代教育技术由校园走向社会。(2)教学内容的转变: 高等教育信息化引起了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变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许多高等院校的部分电子、通讯、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依据自身的发展基础和对当前科技前沿知识的实际来调整其教学计划、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课程内容的汰旧更新。(3)教学形式的转变: 高等教育信息化引起了高等学校教学形式的深刻变革,多种媒体的介入使“书灌”变成了“电灌”,由于教学形式的重大变革,这样会使高等学校不再盲目的进行大规模、高消耗的扩容建设,从而促使高等教育投资的重心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知识信息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在当今的网络时代相对于物质资源而言,它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信息可以无损使用。就是说信息可以经无数次使用而自身不会减少,而物品一经使用,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消耗;二是信息可以无损分享。就是说信息可以根据使用的需要任意分割,而物质资源则因使用而逐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则是绝对地减少),信息资源则不同,它因无损使用和无损分享而被广泛使用的同时原值不变,只会随着信息的生产而增加;三是信息资源获取上具有公平性。由于教学形式的改变所引发的高等教育投资核心转向信息资源的建设上,将突破我们以往教学上的局限性,使知名教授的教学信息资源,不受校园空间、地域的限制,受教育的学生也可以在交互式的教学形式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与教授们进行真切的交流,进而使高等教育模式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着开放式的现代远程教育转变,这就为高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整理校扩大办学规模,国家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创造了空前机遇;使高等教育能面向社会的不同群体,以信息化远程网络为载体,实施开放教育,使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4)高校教师角色转型
教师观念转变与更新
知识观的转变与更新: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看法与态度,是教育活动存在的基础,它制约着教师的角色选择与定位随着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更替进化的加快,教师的知识观应有所改变。在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应用技术不比老师少,他们完全可以自主、自由的获取知识,而教师存在的价值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取知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知识具有了大众化的特性,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确定性和垄断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知识广泛而迅速的增长与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和渠道,发现并运用新知识的速度已经大大快于新知识被充分予以整理和吸收的速度。知识在本质上是活动的、流动的、融合的。怎样取得知识,包括怎样选择和理解知识,无疑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
因此,教师应把主要任务从单纯传递知识转向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的能力方面。
教育观的转变与更新:
教育观念的更新包括学生观、目的观的变化,这一切都决定了教师角色观念的变化,进而影响着教师对教育信息的认知,而认知的程度又直接影响到教师对信息技能掌握的热情、投入程度和研究水平,并最终影响到教师教育信息能力的提高。
学生观: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已发展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体系,社会的变化和知识的更新,迫使现在的成年人包括教师也要不断更新知识,重新社会化,这就使得教师与学生具有了相同之处;实现角色的转变。
目的观: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得到知识的途径已非常多样,学生的发展呈现自由化特征。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已不可能适应时代教育的要求,也不符合促进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教师是新技术运用的关键要素。学生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的能力远远超过教师的水平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因此,对广大教师加强现代化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育已刻不容缓。尤其是老教师,不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仪器设施,使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需要从各个层面提升教师的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提升信息素养,增强信息意识,积极选取有利于教学的知识与信息,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
6.对两个教育问题的理解(1、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2、关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现在社会从南到北,由东向西,既需要高精尖人才,也需要一般性人才。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较高,具有高情商和高智商的人才特别需要。德才兼备,即要有高尚的品质和社会应变能力,能不怕苦,不怕累,自学能力强和有积极的心态,有自信和上进心的复合型人才!
许多许多人在为自己的前途焦虑。职业教育研究专家指出,我国人口基数这么大,不可能人人都去读大学,去从事管理、科研、技术工作,大多数人应该学习职业技能。社会上各行各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学历教育之外,为高校大门之外的莘莘学子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成才之路。
事实已经证明,许多只具有高中毕业的人在通过系统化的职业培训后,即可在特定的行业中寻到合适的岗位。许多诸如某IT教育培训的各类职业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为许多高考落榜者提供了新的职业发展机会。
在这个需要不断学习的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之外,为许多年轻人开辟了另外一条成才之路,高技术和高素质的蓝领工人也能干出自己的成绩和拿到自己满意的薪水,这已被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所证明。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只要能善于学习,每个人都可能走向成功。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而其知识含量却是越来越比不上前辈们。也就有了泛滥的大学生堆里,人才却寥寥无几。
因为社会对文凭的看中,大多数的学生也只注重学位,却忽视了真正的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的综合。经调查发现:百分之八十五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简单的只是拿到学位证与毕业证等证书。这些同学对自己的 前途是迷茫的,没有认知的,更何谈学习与接受新的知识。而真正想要去接触社会,掌握一些有用的知识时却不会被学校认可。
而社会也恰恰需要的就是那些自主的,有目标性的,有见解的能够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的学生。他们才是真正的人才。
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可一概而论,人才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否是人才不仅取决于“人”个体的本身,还取决于该人所处的人力资源环境。不同的领域对人才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总体上看,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要求“德才兼备,一专多能”,在有领导艺术和领导才能的人眼里:天下没有无用的人才,只有用不好的人才。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各级领导能够让他的下属扬长避短,为其下属提供发挥长处的环境,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所长,能为社会生产和人类进步效力的就是人才,能够用好人才的领导,其本身就是人才,空有一身本事,没有用武之地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人才。有的人读了二十多年书,各种文凭一大堆,可是步入社会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任何时候都觉得自己生不逢时,或者就是照搬书本的书呆子;许多高智商的犯罪分子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为一已之私,牺牲他人为自己谋利;或是位高权重者不能为百姓造福,诸如此类,均不可进入“人才”行列,以免玷污“人才”一词.专业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它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1.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 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 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 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在通识教育模式下, 学生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 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学生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 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 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
2.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换言
之, 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 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此外,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 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 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 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3.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因为随着现代科技向着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 出现很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社会需要后劲足、反应快、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需要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 加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就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目前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1)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 即学生在自己所学专业之外再学一些本专业外的知识和技能。在这里,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并列的概念。(2)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 即专业教育通识化, 将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拓宽。在这里, 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念。(3)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灵魂与统帅, 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
有学者认为, 通识教育应该结合上述三种观点。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本专业之外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应对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进行改造, 统领学生在本科教育所有方面(包括学术基础、社会适应性、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对立的关系, 而是相互包含、水乳交融的关系。后者包容在前者之中, 是前者的组成部分, 而不应游离之外, 或与之并列, 甚至与之对立。首先,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也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在现代社会, 人必须有谋生之技, 方能择业糊口———这实际上是价值合理性教育与工具合理性教育的统一。通识教育应该既有宽度也有深度, 学生既广泛涉猎多门学科又致力于某一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其次, 在当前职业变换非常频繁的情况下,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宽口径的专业人才更能灵活地适应工作转换。再次, 在通识教育模式下, 即使是学习专门技术, 也关涉到学习者其他相关禀赋的发展以及学习者对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感悟。
第四篇: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是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人文学科独具浓厚文化背景、经济管理学科富有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起源于宋朝四大著名书院之
一、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时势变迁,一直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湖南大学解放后第一任校长,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曾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在全国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湖南大学、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学校设有29个院系,拥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7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6个专业学位授权,57个本科招生专业;建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等10大学科门类。现有教职工4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40余人,教授、副教授950余人,中科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6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8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讲座教授5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9540余人。其中:本科生22330余人、研究生72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156.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3.9万平方米。学校藏书360多万册,订有中外文数据库140多个,提供统一检索平台,可实现跨库检索。校园网设备先进、覆盖面广、功能强大,教学、办公楼实现了1000M网络互联和10/100M的桌面网络连接,教工宿舍和学生宿舍已接入互联网和校园网。
学校在教学上保持和发扬“重基础、重质量、严管理”的传统,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在社会上享有良好声誉,具有“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色。学校设有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8 项;获得国家精品课程7门,国家优秀博士论文2篇。通过稳定本科招生规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教育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格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6万多名高级人才,其中有13名校友当选为院士。近五年,学生参加挑战杯、力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TCL杯竞赛等一系列国家级和省级竞赛,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705项次、1028人次。
学校发挥基础好、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在不断提高基础研究水平的同时,致力于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1个部、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形成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建筑设计、机械制造与车辆工程、机电一体化及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科技集团力量,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贸易学、金融学、会计学等都已成为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学校“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化学生物科技创新平台”、“汽车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创新平台”、“现代结构与桥梁科技创新平台”和“经济开放与贸易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科研力量得到进一步的整合和优化。“十五”期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24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湖南大学,深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与关怀。刘少奇、贺龙、王震、华国锋、胡耀邦、江泽民、李鹏、朱?基、李瑞环、乔石、尉健行、李岚清、贾庆林、吴邦国、黄菊、李长春等领导同志都曾来岳麓书院视察工作。他们指出:湖南大学与岳麓书院一脉相承,有光荣的历史,又有大的发展,应该很好地加以重视,继承和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把湖南大学办好。
为担负起发展千年学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湖南大学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弘扬岳麓书院的优秀文化传统,坚持改革创新、重点突进、强化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综合办学效益,致力于将学校建成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开放式、研究型国内一流大学。
湖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她不仅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现任党委书记刘克利教授,校长赵跃宇教授。
学校办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新中国第一任湖南大学校长,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曾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形成了“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6万多名高级专门人才,许多毕业生成长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先后有13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3个学院,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专业学位授权,建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2 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4600人,其中专任教师2000余人,教授、副教授1200余人,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5名,“千人计划”1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2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9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7个。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20600余人,研究生13000余人。
学校设有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和国家理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5门。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近900项,其中包括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冠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美国SAE方程式赛车新秀奖等。
学校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部省级工程中心、17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3个湖南省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近十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9000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学校还建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长沙高新区麓谷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建立了53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台,与32 个省(市,自治区)和上千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目前,学校已与世界上12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每年聘请的长短期外国专家达300多人次,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长期留学生近1000人。与韩国湖南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合作成立“湖南大学孔子学院”,成为湖南省第一家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的高校。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39.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8.14万平方米。拥有藏书590余万册,其中中外文数字资源57720.7GB。支持IPv6的校园网设备先进,万兆骨干地面有线网已覆盖所有的教学楼、办公楼和学生公寓,无线校园网已同步覆盖,校园网联网计算机达3万多台,出口带宽3.5G,数字化校园已初见雏形。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正在筹建之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刘少奇、华国锋、胡耀邦、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等领导同志先后来到学校视察,留下了“湘楚人才的摇篮”、“惟楚有才,今斯更盛”、“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等赞誉。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历经千年沧桑的湖南大学,将继承和发扬岳麓书院优秀的教育和文化传统,遵循现代大学办学规律,重点突破,整体提升,改革创新,强化特色,为创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湖南大学校史
9.湖南大学基本简介
湖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她不仅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现任党委书记刘克利教授,校长赵跃宇教授。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
10.湖南大学历史沿革
学校办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新中国第一任湖南大学校长,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曾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11.湖南大学校训、校风
校训 实事求是,敢为人先”
校风 “博学、睿思、勤勉、致知”
实事求是”,指立足现实,夯实基础,追求真理,脚踏实地。
“敢为人先”,指着眼于未来和长远,敢于竞争、敢于创新,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二者的关系是:“实事求是”是“敢为人先”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和发展湖南大学的基础。“敢为人先”是“实事求是”的目标指向,也是建设和发展湖南大学的途径和手段。没有“实事求是”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敢为人先”。
博学,即“博于问学”,要求师生在治学上广博、深远,善于在知识的浩海中丰富自己。博学也是岳麓书院注重博学之、审问之的教学特色。
睿思,即“明于睿思”,要求师生在博学的同时,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深入思考,达到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睿思体现了岳麓书院教育传统中重思考的特色和要求。勤勉,即要求学生“学而不厌”,发扬勤奋刻苦、努力向上的奋发精神。同时,也要求教师要潜心学术、“诲人不倦”,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勤勉也是岳麓书院学规中的主要要求。致知,即“格物致知”,要求师生学以致用,知行统一,达到“明德”、“明理”的目的。致知体现了岳麓书院“重践履”、“务实行”的治学传统和湖湘文化“坚定德性、明习时务”的特色。
12.湖南大学现今院系、学科设置及排名情况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3个学院,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
13.湖南大学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4600人,其中专任教师2000余人,教授、副教授1200余人,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5名,“千人计划”1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2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8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9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7个。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20600余人,研究生13000余人。
14.湖南大学办学成果及科研成就
学校设有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和国家理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5门。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近900项,其中包括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冠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美国SAE方程式赛车新秀奖等。
学校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部省级工程中心、17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3个湖南省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近十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9000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学校还建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长沙高新区麓谷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建立了53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台,与32 个省(市、自治区)和上千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15.湖南大学人才培养
湖南大学在教学上保持和发扬了“重基础、重质量、严管理”的传统,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在社会上享有良好声誉,具有“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色。学校设有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国家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设有本科专业65个。“十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在国家“质量工程”建设中,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5门,国家教学名师4名、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5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办学思想,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为适应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需要,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培养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2004年开始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从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改革。学校注重弘扬岳麓书院文化教育传统,加强文理沟通,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积极推进大学文化整体育人,文化素质教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十一五”期间,学校教学工作的思路是:继续加大教学投入力度,突出本科教学的基础
地位,把本科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准的第一标志;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湖南大学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炼和突出自身特色,形成湖南大学的人才品牌;强化教师教学考核,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创建优良的成才环境,将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按照这一目标,学校在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方面,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为保障,注意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强化创新意识,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到专业教学计划中,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落实到教材建设上,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努力建立起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机制。
16.湖南大学校容校貌
17.湖南大学机构设置、现任领导及知名校友
学术机构、科研机构 党群机构 行政机构 直附属机构
18.湖南大学未来发展目标及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