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防范
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防范
财会系08010092张美玲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便是国企改革过程中凸现的一个“黑洞”。我们应如何处理在 “国退民进”的改革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本文主要从分析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类型,造成流失的主要原因,探索防止流失的新思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流失;形式、成因及对策国有经济能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创造一个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国有企业在改革与调整中不断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其他经济成分快速发展的同时,国有企业在竞争中也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是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改革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有很多企业仍然因改革严重滞后而难以摆脱困境。如果建立一个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专门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履行出资人职责,这定会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政府、市场与企业的关系,为政企分开打下坚实基础.一、国有资产的概念、范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容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范围
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基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而依法取得和认定的,或者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及投资收益形成的,以及国家拨款、接受赠与等形成的各种财产和财产权利。国有资产是属于全民所有及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和。在我国,国有资产主要由以下几个渠道形成:一是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所形成的资产;二是国家接受馈赠形成的资产;三是国家凭借权力取得的属于国家的财产;四是凡在我国境内所有全部明确的各项财产,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也属于国有资产。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容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包括: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性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与国家经济管理一般机构的关系;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权责划分及管理机构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及相关关系;国有资产所有者权能的实现方式,即国家实施国有资本运作,对国有企业实行管理监督的制度等
二、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
(一)资产评估不规范。在资产评估过程中,通过恶意选择评估基准日和评估方法等途径,操纵评估结果。对国有有形资产高值低估,低价转让。对国有资产中的专利、商标、商誉、品牌等极具价值和增值潜力的无形资产,不予评估或低价评估,有意无意地吞噬国有资产。
(二)转移和藏匿国有资产。一些企业改制前纷纷聘请财务高手,在公司账务上大做文章,通过加快固定资产的“报废”、搞虚亏实盈;有些经营困难的企业,利用分立改制将不属于剥离范围的资产连同剥离资产一并从国有企业净资产中剥离,人为地缩小改制企业的净资产;还有些企业采用“空手道”的手法,组建“皮包”公司,通过疏通国有企业管理者,低价收购企业,然后转手倒卖。这些隐匿国资的手法都使得国有权益受到侵害。
(三)由于盗窃、渎职舞弊、贪污腐败等违法活动所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一些企业,特别在国有大型企业中,经常发生偷盗原材料、半成品、生产工具和设备等违法活动,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目前国有资产非法流失,尤其是管理层腐败犯罪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犯罪分子的职务越高,涉案金额就越大,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实施的贪污、挪移公款等职务犯罪经济案件逐渐增多。
三、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不科学,权责不明确。
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阶段,为搞活国有企业,相应的给企业放权让利,让原企业的经营者承包经营等,但并没有及时地调整和完善国有资产的监
管机制,使得改制中的企业谁都可管,又谁都不管,企业改制成功了,大家都有成绩,企业改制失控了,又互相推诿,最后不了了之,缺乏明确的责任人与责任赔偿制度,造成国有资产的管理松懈和漏洞百出,从而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是国有资产流失的经济原因。
由于国有资产产权主体虚拟,因此国家必须找出相应的代理人,于是有关国有资产监管及运营,就牵涉到终极所有者(国家)、管理者(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出资者(国家授权投资机构)以及经营者(占有者)、员工(企业雇员),这多个主体之间存在一系列复杂的多方博弈。由于国有资产各权利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极大差异,况且各主体之间又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加之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便导致以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当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政府、下级政府只是上级政府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代理人,而非所有者时,地方与中央、下级政府与上级政府之间展开的博弈就更倾向于不合作的博弈。因为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地方政府不仅更接近信息源,而且中央政府所需的信息往往就是地方政府自身的行为信息,因此,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即意味着国有资产代理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谋取自身利益,并最终导致博弈费用上升与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二)国有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国有资产流失。
对国有资产进行准确的评估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还没有健全的国有资产评估制度,因此,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进行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以及在与外商进行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低估国有资产价值,甚至无偿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的情况,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家权益受损。法律的不协调性,也为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预设了“法律通道”。
(三)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不力。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多数或相当大量的股权由企业内部人持有,从而在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内部人员权利得到操纵的一种现象。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在不改变所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其本意是通过
“放权让利”把国有企业塑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微观经济实体。但是这种放权让利没有与产权制度改革结合,其结果是国家对国有资本的控制权不断削弱,最后只能是企业内部人员行使国有资本的控制权,其结果是国有资本的权益流向企业内部的个人,主要是领导层。
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思路
(一)建立一种新型的旨在明确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该体制框架下,应该明确国有资产产权主体对于国有资产的权利范围和责任范围,从而最终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来约束和激励国有产权主体自觉维护国有资产。对此,党的十六大报告已明确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的国有资产新型管理体制。很显然,该种体制正是针对原有“国家所有、分级管理”体制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
(二)明确政府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角色
其实,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大多数的产权交易都是在政府的参与下进行的,政府在这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是应该对国有资产流失这一问题负有责任的。
1.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国有资产的管理到位与否体现了一个政府的执政能力的高低,而负责代表全国人民来出售国有企业的这些公职人员们对国家利益的忠诚度则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基础。因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不仅仅是怎么出售国有企业的问题,还应该是怎么改革地方政府,提高地方的政府执政能力的问题。
2.政府应对卖主到位方面负责。国有企业的出售是区别于私人企业出售的,私人企业出售的时候,是所有者卖这个企业;国有企业出售,是管家在卖企业,是所有者的代表在卖企业,但所有者是不可能亲自卖这个企业。所以保证事实上行使卖主职能的这些人,他们是国家利益的代表,是国家所有者的代表是个关键。
政府在此时就应该有所为,挑选合适的人选或是组成特定的专家小组对将要买卖的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估值计价,而不是单纯的由企业的管理层来卖企业。
3.产权交易市场的完善要靠政府的合理规划与有力的规范制度的出台并使之贯彻实施。产权交易所本身是一个平台,它所要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前提是进入这个市场的双方,确实是真正的卖方和买方,如何让产权交易市场本身发挥它应有的功能,政府应起监督督促的作用,而不是一提到市场化,政府就完全的不作为。
(三)规范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
资产评估是企业改制的重要一环,对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应当由国资监管部门委托评估机构,对改制企业资产进行客观评估,以解决委托评估环节中存在的利益问题。其次加强对评估基准日、评估方法的选择管理,由于各种资产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资产的数量、结构、状态和价值也就不能长期保持稳定,因此,在改制工作中,应重点审核评估基准日和评估方法的选择。最后按照相关规定制定具体标准和操作规程,对国有资产评估项目进行严格的实质性审核,在评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加强跟踪指导和现场检查,提高评估质量。
(四)规范产权交易行为
一要健全企业产权交易制度,国家应尽快拟定并出台相关的企业产权交易管理法律、法规、制度等,使企业产权交易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运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二要完善企业产权交易的信息传导机制,发挥政府、市场、企业与媒体的功能,完善信息传导机制,弱化信息不对称、信息交换难的问题。三要建立统一开放的产权市场网络,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的专业性,采取机构联动、信息共享的运作方式,形成产权市场的有形网络,实现企业产权交易的市场化。四要规范交易形式,严格限制采取任何变通形式规避市场的公开、公平竞争。五要建立严格的监管模式,将产权交易市场的监管纳入证监会的体系当中,形成证监会统一监管,产权市场自律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严厉查处违法违纪人员,有效防止串标等暗箱操作的发生。
(五)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国有企业改制涉及到企业、政府、司法以及社会各领域,为避免资产流失,需要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形成监督合力。
1.政府部门通过设立企业改制专门服务咨询机构,建立企业改制工作预警系统,规范企业改制活动。
2.是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一方面加强党内监督,发挥企业党委在监督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监督企业整个改制过程。
3.是加强纪检监察监督,司法机关要加强对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渠道的研究,主动发现,及早预防,并规范对企业改制案件的部门管辖,为企业改制保驾护航。
4.是借助媒体和公众的力量,对国有资产交易进行监督。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长期积累遗留下来的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系统的综合问题,它涉及到我国经济体制结构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从各方面仔细的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有计划有步骤地理顺已经扭曲的各种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体制,从而确保国有资产的不流失。才能建立起新型的现代化国有企业,以新的面貌和姿态迎接挑战,不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接受磨练,增强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以面对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更严峻的考验。参考文献:
[1]刘秀龙、李鹏、李雪靖.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8(04)
[2] 李现彬.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商业, 2009,(11).[3] 阮和平.论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知识经济, 2009,(06).[4] 杜秉花.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与对策[J].建材技术与应用, 2008,(08)
第二篇: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原因及对策建议
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原因及对策建议
2008年9月国资委李光林
按照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于1998年1月发布的《关于国有资产流失查处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的内容,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对国有资产负有管理或者经营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致使国有资产财产权遭受损失。据此,根据我国目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可以将国有企业改革中较常见的国有资产流失形式概括地划分为八类,以下对八种主要形式、原因和对策建议做简要分析:
一、主要形式
(一)在发生应当进行国有资产评估情形时,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或者先剥离一部分净资产再评估、随意压低评估值,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依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产拍卖,转让,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经营,与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开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者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及其他形式企业,企业清算,都应当进行资产评估。
违反这一规定的行为大约有四种:
1、在发生评估情形时,根本不进行评估,只按账面价值或者靠拍脑袋确定国有资产的价值量;
2、在发生评估情形时,对企业占用的国有资产不完全进行评估,往往将土地和无形资产自行剥离在评估范围之外;
3、对评估进行不当的行政干预,搞指定评估,规定评估值上限,或者压低评估值,使评估成为流失的合法形式;
4、在发生评估情形时,国有资产占有单位以低评估为目的,提供虚假情况和资料,或者与资产评估机构串通作弊,致使评估结果失实。
(二)在进行国有产权转让和处置国有资产时,违反规定,无偿地或者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转让给非全民单位或者个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这类行为有如下特征。
1、违反权限,不经批准,擅自作主;
2、受让方是非全民的单位或者个人,因为在全民内部,无论有偿无偿、价格高低都不属流失性质;
3、转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或者将仍有价值的资产作无偿处置;这三个特征也是构成此类流失行为的要件;
(三)在企业改制时,违反规定,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低价出售或者无偿分给个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对这类行为,《公司法》做了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其主要特征表现在将企业国有资产以低于政策允许或市场合理价格折股,或者将部分国有资产不折股,或者随意将国有资产折成企业股,甚至无偿分送给个人,搞“内部职工股”,结果是减少或者是放弃国家所有者权益。
(四)在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中,违反国有资本与财务制度,私分、隐瞒收益,随意投资、随意担保、非法侵占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综合起来,违反财务管理的行为在几个方面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1、占用单位国有资产的状况得不到真实的反映;
2、减少企业国家所有者权益;
3、使国有资产处于失控状态;
4、为个人或少数人侵吞、蚕食国有资产提供了条件。可见,违反财务制度的行为既是直接带来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也是使国有资产处于流失危险的行为。
(五)在行使企业经营权时,滥用经营权,侵占国家所有权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1、将生产性折旧费、大修理费、新产品开发基金或者处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所得收入用于发放工资、奖金或者增加集体福利;
2、违反规定,擅自为非全民单位或个人担保,而承担连带责任;
3、违反决策程序和报批手续,造成决策失误使建设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或投产后产品无销路,投资无效益,致使企业财产遭受损失;
4、擅自将国有资产转移给集体或者无偿分给个人;
5、擅自将国有资产转移到境外。
(六)在股份制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对损害国有股权益和中方权益的行为不反对、不制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这类行为的主体是国有持股单位和中方投资单位,行为的特征一般表现为不作为,对国有资产的侵占来自于国家所有权外部。具体地说,在股份制企业中,对国有股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对国有股不分红或少分红,以及在转配股时,对国有股实行不平等待遇,变相损害国有股的权益。
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外方侵占中方权益的作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用控股权把持财务,不承认或擅自减少中方出资额;
2、低价甚至无偿占用中方资产和流动资金;
3、投资不到位或者将所投资金抽走,仍按原比例分红;
4、在投入技术设备时高报价格,在代购设备时转手加价;
5、控制交易伙伴(进货和销售渠道),借“两头在外”,实行原材料高进,产品销售低出,转移利润。
(七)在行使出资权、监督管理权时,违反规定,非法干预企业经营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这类行为的主体是国有资产的出资者、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监督机构。行为的主要内容是,向企业下达不当的决定,强令企业执行;或者在行使审批权、决定权时,权力行使不当,或者超越权限处置企业产权。
(八)通过大量投资设立境外企业或境外控股壳公司,将国有企业或国有资产划转至境外,弱化约束管理,自行处置经营收益,甚至将国有资产转移至个人名义开设的境外公司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这种行为的特征是公司注册地在境外,销售及利润实现在境外,实际上是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生产加工经营的实体。
二、原因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缺乏操作性
可以说,目前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制建设尚不健全。迄今为止,我国尚未有一部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法律。全国人大从1994年开始进行的《国有资产法》的起草工作至今已历时十余年之久,但由于等多方面的原因至今未能出台。2003年4月《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378号令)颁布之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法规体系主要是由部门规章及以下级次的文件构成,无论是从效力上还是从级次上都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由于缺乏权威的法律规定,人们对保护国有资产的法制观念淡薄,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违法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缺乏足够的认识,个别对国有资产负有管理或者经营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铤而走险,致使国有资产财产权遭受损失。
(二)企业管理不完善,忽视无形资产管理
长期以来,企业在“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影响下,过份强调铺摊子、搞投资、抓经营,忽略了内部管理,造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具体表现为:一是投资管理不善,投资效益不高,造成有些企业严重亏损;二是财会基础工作薄弱,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各部门间的约束机制,企业管理失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三是对流动资产管理不严,资金流失。
无形资产主要是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等。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忽略了无形资产的价值,造成国有无形资产大量流失。企业在创办过程中往往被忽视计算对无形资产的计算,或者是在产权转让过程中少计、漏计。主要表现在:
1、无形资产在创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过程中往往被忽视计算;
2、企业在产权转让过程中少计、漏计。
(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设立和运行,企业资产是国家财产的一部分,政府或政府通过国有银行对企业的债务承担着连带责任。为使企业有市场活力,政府就倾向于下放经营权。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混为一谈,在向企业下放经营权的同时,往往将所有权一并下放,为企业内部人控制一切提供了条件。由于公司管理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力的管理和约束手段,存在着严重的失控现象,形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对策建议
国有资产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防止和制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国有资产产权基础管理工作,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现代产权制度以“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保护严格。”为其主要内容。国有资产产权基础管理工作包括产权登记、产权界定、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等项内容,服务于现代产权制度。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通过产权登记,可以确认占用单位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性质,可以掌握占用单位国有资产的经营状况和产权变动状况。各中央企业要充分认识产权登记的重要性,在对外投资、资产划转、产权转让、合并分立、企业改制等经济活动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产权登记。通过产权界定,可以明确财产归属,排除流失的隐患;通过清产核资可以查清资产、核实企业财产占用量,核定国家资本金,摸清家底;资产评估是维护国有产权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评估结果是资产作价的基础依据。通过资产评估管理,可以把住关口,有利于保证国家在企业改组、改制、兼并、拍卖、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过程中的合法权益。这些基础管理工作具有发现和堵住国有资产流失漏洞的功能。
(二)规范国有产权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为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中央企业要严格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加强对产权转让的全过程管理:一是要严格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和审批程序;二是要按规定做好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并以评估值作为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三是要坚持产权转让进入市场并公开披露有关转让信息,广泛征集受让方,杜绝暗箱操作;四是要选取适当的转让方式,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五是要及时进行产权变更登记,做好转让收益管理。
(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政策性预防
2003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378号令),明确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对所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 通过统计等方式对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这只是规定了国有资产的监管机构,而没有明确国有资产流失查处机构,也没有明确具体的查处权限和法律责任。国家应当制订专门的国有资产流失查处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国有资产流失查处的具体部门、权限、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对以弄虚作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者,必须坚决追究经营者的责任,除令其赔偿外,给予行政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在政府各部门当中,明确国有资产流失案件的查处机关和主管机关,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流失查处体制,是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的根本保证。
为了使政策的酝酿、决策、制定和贯彻执行的全过程都能起到有效的预防国有资产流失的作用,必须把握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要保证政策制定程序的合法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二是要保证政策内容要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保证要有与政策出台相适应的全面、完整、缜密的制度措施体系。
第三篇: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情况
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情况
一、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情况
2006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全省各级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了国有企业发展活力。一是股份制改革成效明显。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省政府按照积极、稳妥、有序的原则,推动全省40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全面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任务,我省成为全国率先完成股改工作的省份之一。各级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并购重组、产权转让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产权多元化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全省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0%以上,大部分市县属国有企业改制后已进入完善提高阶段。二是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扎实起步。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治理机构,加快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3户省属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外部董事和国有产权代表已开始履行职责。青岛、烟台等市按照《公司法》要求,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三是主辅分离工作有序推进。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辅分离和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加强督促协调,促进国有企业进一步分离辅业、精干主业。截止去年底,省属企业需分离改制的200个辅业单位中,60%的已完成分离改制任务。各市县也积极推进所属国有大型企业的主辅分离工作,多数已基本完成分离改制任务。
(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省各级围绕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带动力,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国有企业调整重组力度,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资源集中度和配置效率明显提高。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了“发展壮大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改制退出一批、关闭破产一批”的改革重组方案,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并努力畅通劣势国有企业退出渠道。一是积极培育国有大企业集团。各级认真组织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培育了一批资产质量优、市场竞争力强、具有知名品牌的国有大企业集团。在2005全国工业企业1000强中,兖矿、济钢、莱钢、海信等9户国有企业进入前100名。在省管企业中,重点培育钢铁、煤炭、交通、商业、黄金、金融投资、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房地产等行业的优势骨干企业,去年有11户企业的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二是规范推进改制退出工作。各级严格执行国有企业改制的各项政策规定,严把改制方案审核审批关、资产审计评估关和国有产权交易关,注重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企业改制规范有序推进。省政府协调解决了部分困难企业的改制资金缺口,并积极推进不良金融债权回购处置工作。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44户企业中,有12户企业正在实施改制退出。三是扎实推进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各级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加大政策指导和协调力度,确保了关闭破产工作依法规范进行。2006年协调21个项目列入了破产计划。截止去年底,全省已终结关闭破产项目108个,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9.85亿元,安置职工21.9万人。
(三)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不断加强。一是国资监管组织框架初步建立。各级积极推动国资监管机构建设,目前全省已有11个市组建了国资委,其他6个市也都明确了国资监管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有些市还对县级国资监管进行了积极探索。二是国资监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先后制发了109个政策性文件,各市也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初步搭建起了国资监管工作的政策体系。三是产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级高度重视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以产权界定、产权流转和产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产权管理体系。认真组织开展清产核资和产权登记工作,基本摸清了国有资本分布状况。加强资产评估和处置工作,普遍建立了资产评估机构公开选聘、评估结果公示和违规机构进入等有关制度。完善产权转让制度,整合全省产权交易机构,提高了国有产权交易的进场率和竞价率。2006年进场交易项目77个,转让价款22.9亿元。有的市探索实行了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四是经营责任进一步落实。各级相继出台实施了业绩考核办法,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并严格依据考核结果兑现薪酬,初步形成了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实行经营业绩考核后,国有企业层层落实经营责任,保值增值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五是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以加强财务监督为核心,创新监督方式,完善监督措施,提高了监督质量和效果。各级政府派出的国有企业监事会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及时揭示重大问题,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
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国资委公开招聘了5名财务总监,派驻5户企业开展财务监督管理。各级普遍建立了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分析、财务快报编报分析制度,加强了对企业投融资和担保等重大事项的监管。
(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全省各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国有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加强企业管理,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质量、效益和后劲明显增强。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鼓励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中心和人才队伍建设,海信、浪潮、潍柴等企业开发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指导企业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节能降耗指标,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国有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大力推行管理信息化,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2006年,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省各级国有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省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41.15亿元,同比增长19.5%;实现利润总额155.92亿元,同比增长45.5%;上交税金184.72亿元,同比增长20.7%。济南、青岛、烟台等市国有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五)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和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以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和“五个好”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党员争创活动,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以惩防体系建设为总抓手,深入推进源头治本、效能监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和查办案工作,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扎实做好信访稳定工作,积极开展困难企业困难职工救助。我省国企改革和国资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改革的成本越来越高;国资监管工作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很重;企业风险防控机制还需加强和改进等等。
二、2007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打算2007年总体思路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突出自主创新、大集团建设、董事会建设、风险管理,努力在创新节能环保方面做出新成绩,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实现新突破,在股份制改革方面迈出新步伐,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强化国有资产监管方面开创新局面,在加强企业党建方面达到新水平,推动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自主创新为重点,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突出抓好自主创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后,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更加注重主业投资和投资回报。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力争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以大集团建设为重点,着力优化经济布局结构。加快钢铁集团筹建进度。进一步研究论证煤炭集团组建方案,搞好重要行业的重组调研,并适时启动重组工作。加快困难企业改制退出步伐,扎实做好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基本完成国有企业不良金融债权的回购处置工作,全面完成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力争建立并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三)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公司制改造步伐。推动大型企业集团尽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条件的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推动企业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
(四)以董事会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抓好规范董事会运作试点工作,切实发挥外部董事的作用。研究加强和改进监事会工作的意见措施,提高监督检查实效。加强经理层执行力建设。条件成熟时,落实董事会、经理层履行职责的各项权力。进一步完善财务总监委派制度。
(五)以风险管理为重点,着力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以解决重大投资失误、资金管理失控为着力点,突出抓好投资、财务、法律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风险防控,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严格重大风险损失责任追究,切实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六)以落实经营责任为重点,着力完善国资监管体系。进一步推进市县国资监管机构建设。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规范和完善企业负责人收入管理。建立国有股权动态监管体系,推动在企业内部层层建立出资人制度,切实加强国有产权管理。加强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完善交易功能,规范进场交易。
(七)以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企业党建和领导班子建设水平。深化“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健全完善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管理、激励、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和防治商
业贿赂长效机制,加大效能监察和查办案工作力度,确保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
(八)以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为重点,着力构建和谐企业。推动构建和谐企业文化,进一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企业内部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信访稳定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第四篇:国企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与防范
国企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与防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改革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活力并提高了效益,改变了过去统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但是,改革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就是非常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随着国企改革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国企改革以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但是,在新形势下也要做好国有资产流失防范。为此2015年11月,国家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为保护国有资产给出了指导意见。
一、国有资产流失界定
如何界定国有资产流失,是研究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前提。徐传谌,孟繁颖(2007)和年志远(2012)认为国有资产流失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国有收益转化为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而且不包括由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国有资产贬值。但,赵一锦(1999)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界定不仅包括以上这一层面,还包括国有资产没有得到补偿或补偿不足的情况下,而被非国有性质的产权主体占有或控制的事实这一层面。同时,徐传谌,孟繁颖和年志远还给出了界定的依据:一是流向的特定性,指国有资产流向非国有产权主体;二是权益的被侵占性。
二、关于国有资产流失途径研究
理清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和渠道,为防止和解决国有资产流失指明了方向。根据各学者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把流失途径分为:国有资产经营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退出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1.经营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对于经营中的国有资产流失,范必(1996)、赵一锦(1999)和年志远(2012)把国有资产分类,逐一阐述每类资产在经营中的流失途径。第一,固定资产的流失。表现形式有:一是,固定资产过度建设,未能充分利用固定资产创造效益,导致固定资产的闲置和增加折旧准备,造成资金的占用和浪费。二是,固定资产在保管中责任不明确,管理混乱,导致流失严重。三是,固定资产更换频繁,未达到使用年限,随意更换,造成国有资产浪费和流失。第二,金融性资产的流失。年志远和范必对此进行了详细解释。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银行自身原因造成的,银行自身管理混乱,权责不明,缺乏经营意识等。另一方面是债务人造成的,债务人通过破产、合资参股等逃避银行债务。第三,资源性资产流失。年志远从资源性资产的分类说明其是国有资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赵一锦揭示了行政权干预导致资源型资产流失。范必主要从资源性资产在开采中的粗放浪费以及使用中的低效率说明了国有资产流失。第四,无形资产流失。
中外合资、产权交易以及国有股运营中的国有资产流失。中外合资中国有资产没能以合理的价格入股并且占到应有的股份以及产权交易中由于产权制度不规范而导致国有资产不能以合理的价格出售,从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范必(1996)对此作出了详细的研究。王振江、李静(2000)认为由于存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差别,使得两者之间同股不同权,即国家股不送配股,只对其他股送配股;分红派息时,企业股、职工股保息又分红,国家股则少分或不分红;对所有股东不分红,只进行配股;国有股流通上市的限制造成国有股权益受损。这些权利的不同导致国有资产权益没得到合理保障,进而间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管理不善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为私设“小金库”,搞账外账,私吞国有资产。
罗飞(2012)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说明了“小金库”资产的流向,从侧面反映出国企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同时也说明内部激励不够。年志远(2012)认为是国企中成立的一些服务性的社会团体,后来逐渐演变成企业领导私吞国有资产的“小金库”。
跨国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谢皓,任文烨(2012)通过曲线型MBO视角研究指出这是一种新兴的比较隐蔽的国有资产流失方式,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间接把国有资产转移到管理层名下。杨波(2013)认为海外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对海外上市公司收购普遍高溢价,对海外非上市公司收购信息很不透明,前期海外并购损失巨大,未来海外并购损失难以预料。所以,在看到海外并购繁荣景象的同时,也要看到背后潜在的风险。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资产流失。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可见国家努力发挥市场因素在国企发展中的作用,混合所有制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国有资产注入私有资产,另一种是私有资产注入国有资产。在国有资产估价入股私有资产的时候容易出现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低估或不估都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偷漏税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赵一锦(1999)指出由于我国税收减免、优惠多,征管力度不强,纳税意识比较差,所以,导致偷漏税比较严重。
2.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改制是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的时期,石晶(2005)认为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表现在改制操作不公开、不透明,资产评估不规范,借改制之机逃避债务以及在企业重组中损公肥私这四个方面。彭捷,区慧莹(2006)对改制中的MBO模式进行了重点分析,重点说明了由于存在股权分置,导致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不能按照市场价格确定其价格,所以在收购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石晶文章中提到的操作不公开、不透明,容易出现暗箱操作,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邵学峰,孟繁颖(2007)认为改制中存在三种形式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一是“ 蛇吞象”,二是合并报表,三是虚假评估,低估贱卖。其实这三种形式在管理层收购中表现的非常彻底,由于企业法定代表人和高管对公司情况最了解,具有“内部人”的信息优势,所以在管理层收购中极易出现“蛇吞象”、合并报表把资产做少以及在国有资产评估中进行暗箱操作降低评估价格,从而降低收购成本,结果也导致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3.国有资产退出中的流失。国有资产的退出主要是指国有资产的出售或转让。高德步,吕致文(2005)根据国有资产出售的途径对国有资产流失进行了分类。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第一种,证券市场(存在非流通股)。第二种,产权交易市场竞价退出模式。第三种,协议转让模式。第四种,MBO和员工持股模式。第五种,公开拍卖。这五种途径各自存在漏洞,中国当时的证券市场不是很完善,而且存在股权分置,所以,通过证券市场退出国有资产并不能使国有资产获得合理的价格。产权交易市场由于发育不成熟、法律制度存在空白,所以也不是很好的退出途径。协议转让和MBO收购极易出现暗箱操作,寻租等行为。公开拍卖由于当时的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很难把拍卖信息传播出去,所以,不能形成很好的竞拍,以合理的价格出售国有资产。
三、防范措施研究
关于如何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热论的话题和研究重点。通过以上流失形式和原因的梳理,可以看出不论是所有权主体缺位、产权不明确、资产评估不规范、政府干预过多还是法律不健全,这些都可以归纳为制度不健全。由于制度不健全,使得企业发展中存在漏洞,才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科斯指出,只要财产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所以,明确产权有利于预防国有资产流失和提高其使用效率。所以,营造良好的国企发展中的内外部制度条件是预防国有资产流失的必由之路。
1.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制度。关于解决所有者主体缺位和产权不明晰问题,赵一锦(1999)主张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结构,例如设置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来代表国家作为所有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主体,从而解决产权主体缺失和不明确的问题。同时,徐传谌,孟繁颖(2007)、邵学峰,孟繁颖(2007)主张“分权”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解决产权不明的问题,例如,产权制度为先导,构造政企分离的制度性条件,调整所有权结构,对所有权职能进行必要的分解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来规范国企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同时,曹红柳,胡刚主张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建设,例如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主辅分离有助于实现市场监控,加强国企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有助于实现经营者自我监控,加强职工民主管理意识有助于实现群众监控。
2.建立健全企业运营外部环境。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本文在分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时,里面涉及的产权交易市场问题和国有资产价值评估问题,例如,国有资产通过产权交易市场不能合理定价,管理层收购、海外并购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资产价格不能通过评估机构合理评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严格约束,所以,极易出现软约束,造成资产流失。所以,赵一锦(1999)建议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法律体系,而刘江霞(2009)更是用整篇文章来强调相关法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徐传谌,孟繁颖(2007)也指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落后,应适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他们指出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缺乏完善的治理机制,资本市场中的证券市场和资产评估市场缺乏客观的评估标准,没有形成透明公正的运营机制。
通过对以上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在改革和运营中存在自身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国企改革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许召元、张文(2015)通过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国企改革可以从多个方面提振经济增速。而且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国有经济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深远,同时对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所以,不论是经济层面的意义还是国家层面的意义都要求国企改革,虽然改革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不能否定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对学术界关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梳理,有利于推进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减少改革中不必要的阻力。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五篇: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于赤壁市国有资产管理及国企改革中所进行的各项改革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取得的成果和依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和建议。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范围分类
加快本市国有企业结构调整,明晰国有企业功能分类和投资运营模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由市场决定的国资进退,补充机制,全面优化本市国资布局。本市国有企业改革的范围,包括国资监管机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未与主管部门脱钩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后拟设立的国有企业。本市对上级上报的国有企业按照功能分类:属公共服务类型的企业有:市供水公司、市公汽公司,竞争类型的企业有市汽车运输总公司、市小乔米业公司、市食品公司、市饮食服务公司、市金属回收有限责任公司等。还有十几家未完全与行政事业单位脱钩的小型国有企业。
二、目前本市国资推进改革所做的工作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公车用车制度改革的日常事务,为公车改制拍卖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按规定分三类情况:对本市进入拍卖程序的公务用车进行摸底排查。对外出租出借公务车借用,占用下层单位及其他单位,接受企业捐赠车辆;领导干部因工作变动借用,占用原单位公务用车;公车私挂。截止2015年7月8日,本市共清理实际上交车辆44辆,其中乡镇上交28辆,部门上交超编公车4辆,人大、政协上交12辆。对上述产权清晰,权属明确的车辆。委托正规鉴定评估机构评估后,按程序委托拍卖公司对处理的车辆进行公开拍卖,分三个批次对上述44车辆进行了拍卖,除3辆流拍卖外,其它41辆全部拍卖成交,拍卖金额280多万元全部上缴国库。经过这三批次的公车拍卖,为本市公车改革积累丰富的经验,使本市公务用车改革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有力地配合省政府刚刚出台车改方案执行,为方案的实施做好对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本市的公车改革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运行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两房清理整治专项活动能否取得实效,整改落实工作为重中之重。根据全市各单位三定方案统计人员数2875人,而实际人数3521人,副科以上干部人数1427人。在这次办公用房清理过程中,共清理面积109708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面积80023平方米、附属用房面积14155平方米、出租面积15530平方米;结合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和各单位三定方案人数核算本次应腾退43008平方米,已清理腾退面积2981平方米,统筹调剂15143平方米,已封存面积9354平方米,出租面积15530平方米。
三、探索新型的国有事业单位经营之路
对本市原血防医院、蒲纺医院进行托管,寻找有技术、有资金、会经营的合作对象,委托托管经营,对提高服务质量,对做大做强国有资产,有很大的帮助。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及建议
(1)继续配合机关事务管理局公车办完成公务用车改革工作,根据上级相关规定,逐步推进本市公务用车改革深入。(2)督促办理行政事业单位出借、出租房屋按落实签订三家协议;对已清理腾退面积2981平方米,统筹调剂15143平方米,已封存面积9354平方米,出租面积15530平方米,进行登记造册,特别是对出租、出借的房屋面积进行监督管理,对签订合同的程序性和合法性进行跟踪问效,出租、出借收益全部进入市财政局非税收入账户。(3)积极探索本市小型国有企业改制之路,对本市经营相同的小企业可以进行合并、整改,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优化本市国有企业资源。例如:本市原粮食局下属6家小型国有企业,正在进行整合组成1家国有企业,这样可以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