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办法和建议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办法和建议(下)(2006-09-22 18:19:35)转载▼
“体制外反向租赁”的衍生方式还有:成立新公司,对原企业部分优质资产进行收购,其它资产需要时可进行租赁。这样做的好处是①由于对部分资产收购和租赁,根据相关政策无须考虑原企业离退休及下岗分流人员的生活费用及补偿问题,付现数额可以灵活掌握;②比较容易寻求第三方战略投资;③无须考虑银行等的债务问题。但问题是短期现金需求量可能比以上建议的“反向租赁”方式要大。
此外基础租赁价格的决定方式以及最终确定的高低除与资产自身的质量、数量、国家政策等因素相关外,还与该资产的历史经营状况和未来经营预期有关,实际操作时还要注意引入租金的市场决定因素。
2.国有股权的多元化和国有相对控股应成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主要实现方式,积极推行员工持股和经营者持大股的方针,引进战略投资者,实行“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相互制衡的股权治理格局。
以我中心2004年度对北京市某国有控股公司提出的对其一全资子公司进行改制重组的建议为例。
为调动控股公司层面人员对其下子公司改制方案的支持,我们对该国有控股公司的转制建议方案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及具体的作法是“分部转制,分层持股,全员参与,转退结合”,具体建议内容如下:
(1)该子公司实施以全体员工持股为主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职工和经营者共同持有转制后的企业40%左右的股权,其中职工以“职工持股信托”方式,经营者或经营者群体以自然人方式持有,并且经营者或经营者群体等应根据自身所承担风险、责任和贡献的大小持有相应比例的股权;出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根据国家及北京市有关企业转制政策规定应给予员工的身份置换、补偿款和无形资产量化等直接转为对转制后企业的股权投资,二是不足部分员工以现金出资方式补齐。从而建立职工与经营者共同承担部分企业经营风险的激励机制和职工与经营者在企业内部经营层面的广泛参与、监督与制衡机制。
这即是“全员参与”的涵义。
(2)与此同时,控股公司首先实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扁平化的改革举措,直接持有转制后的子公司40%左右的股权,为第一大股东;若有中间经营层如×××集团公司则予以撤消或合并,以提高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率;并将控股公司持有的40%的该子公司国有股权的部分(譬如5%),也与该子公司一样,在控股公司实施以员工持股为主的改制改造,从而在控股公司层面也建立起职工与经营者共同承担部分企业经营风险的激励机制和职工与经营者在企业内部经营层面的广泛参与、监督与制衡机制,通过直接持有控股公司的股权而间接持有其参股和控股子公司的股权。这样做的目的和积极意义有:①控股公司的职工与经营者通过控股公司间接持有部分参、控股子公司的股权,有利于形成控股公司职工与经营者真正关心关注其监督与管理的企业资产经营效率和保值增值的利益驱动机制,提高资产经营效率,并逐步实现由传统的行政的直接管理向现代控股企业通过对其子公司的控股权的间接管理的转变;②这种利益驱动机制和相互制衡的格局是控股公司真正实现从目前的行政管理型的直接监控向经营效益型的间接监控转变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完善自身的市场主体地位,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控股公司对资源(国有资产)的市场优化配置作用,并促使其不仅要向国资委负责同时也要向持股员工负责的趋势。
这即是“分层持股”的涵义。
(3)第三方战略投资占转制后企业股权的20%左右。我中心作为中立的咨询第三方,必要时可帮助转制企业寻求第三方战略投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社会法人或自然人投资)以及在员工出资能力有限时为员工持股提供银行贷款支持等,并承担日后战略投资与银行贷款安全的直接监管职责,但受款个人和群体须作较为严格的反担保。
(4)因以上转制建议是国有企业改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创新,所以应在部分企业中先行试点,在成功和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再全面推广;这样在控股公司上下层内部人利益协调,转制企业内外部股东利益趋同的机制作用下,应当自发产生对所控股的其它企业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努力——产生择优劣汰的效应。
这即是“分部转制”和“转退结合”的涵义。
通过我们对该类子公司转制后的初步经营预期研究显示:此类100%国有产权且有所盈利的企业,经4:4:2或4:3:3股比方式转制后,在转制优惠政策基本到位,内外部激励与控制制度和机制建立健全,母子公司权力与利益关系顺畅协调的情况下,其经营效益会大幅稳定提高。根据本案例子公司2002年和2003年度的经营状况,若转制后年净利润预期将从当年的300-400万元提高至1200万元左右,资产总额则从14000万元降低至5000万元左右,净资产收益率将成倍提高;转制后国有资产方仍为第一大股东,所拥有的40%左右的股权收益将会超过转制前拥有100%的股权收益所得,减持的国有资产除安置本企业离退休职工和职工身份置换补偿等外,还可能有4000万元左右的现金和土地等资产由控股公司收回,从而产生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但是本建议并未得到控股公司的积极回应,该子公司2004年的经济效益也已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
3.通过市场招投标方式授权第三方代替原国有控股公司(撤消或被合并),以市场方式配置和监控国有企业经营权资源。
国有资产的经营权是一种稀缺资源,而稀缺资源必须通过市场方式进行配置才会有效率,并且由于国有资产的经营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所以根据“搭便车”原理,建议国资委通过市场竞标方式将国有资产的经营权授予一第三方“所有者在位”的企业、机构或组织来经营,即国有资产的经营“搭民营企业机制的便车”,同时撤消或合并原国有控股公司,而由真正的市场主体来经营。这可能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其可行性和具体实施与控制办法考虑如下:
(1)通过市场抉择方式在国资委和国有实体企业之间授权一第三方“所有者在位”的企业、机构或组织来经营国有资产,从法律和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讲应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也符合“两权分离理论”的涵义,有利于真正实现政企分离和规范国资委的行政行为,促使国资委从一些本属于市场和企业行为的琐事中解脱出来,由对隶属管理的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直接监控变为间接监控。
(2)国有资产在授权第三方经营后,作为专司监控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国资委的日常工作与当前的工作可能将会有较大的不同,但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五项职责:
①监督、考核和评价授权第三方经营和经营业绩情况,并在市场中不断寻求更为合适的第三方的替代或继任者,以提高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率和安全水平。
②对国有资产的经营情况进行日常和定期相结合的外部审计工作。
③调查、研究和确定国有资产经营的行业或产业的平均利润率指标,并将其作为第三方经营业绩的参照标准。
④研究和制定对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造政策,以最大限度地营造国有企业与其它性质企业的平等竞争环境并逐步降低处于安全保护政策下的特殊行业和产业的国有企业数量。
⑤进行国有资产新增投资的投资方向、投资效益及投资政策的研究,并做出相应的国有资产新增投资的重大投资决定;做出或批准重大国有资产的处置决定;实现国家通过经营的国有资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意图;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率与创新国有资产经营方式的探索和研究以及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应履行的其它职责等。
(3)授权第三方的经营收益应与所授权经营的国有资产的整体经营效益相联系,其基
本的激励原则是:①以授权经营的国有资产在授权之前的平均收益率(历史平均数据)为基点,经营效益在此基点以下时(包括基点),第三方的经营收益为零;②当经营效益在基点以上,但在国家产业或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指标以下时(包括平均利润率指标点),第三方应获得与实际经营效益相对应的正常收益;③当经营效益在平均利润率指标以上时,第三方不仅应获得与实际经营效益相对应的正常收益,还应当获得较高比例的在平均利润率指标以上并与其相联系的超额收益;④有与以上所列情形的非正常情况出现时,应本着“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的精神和以上原则,制定相应合乎情理与逻辑的具体规定和解决办法。
(4)国资委在对经市场抉择产生的经营第三方的授权经营事宜,应严格遵循市场规则和惯例,但应适度考虑和兼顾国有资产和不同国有企业自身的,包括历史遗留的和现实的某些特殊性问题,对此应与经营第三方进行必要的协商和妥协,譬如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需要而要求必须做出非市场理性选择时,对第三方国有资产的经营造成损失时的补偿办法等。
二、在“非产权改革理论”指导及国资委框架下国有企业改革办法和建议
“非产权改革理论”是相对于“产权改革理论”而言的,国有资产委托经营合作制正是遵循公有制自身的特殊性和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的国有企业的“非产权制度改革”办法,应当成为我国公有制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企业的制度形态之一。该办法最早于1993年初提出,并于1994年底为国内第一家国有企业——重庆绒布总厂设计了“重庆绒布总厂实行国有资产委托经营合作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草案)”,但该方案并未引起当时负责国企改制的重庆市经委的重视,据说之后该厂也因问题久拖不决和经营效益不佳而倒闭。
1.建议进行国有资产委托经营合作制的研讨与试点。
国有资产委托经营合作制的基本运作要点如下[“国有资产委托经营合作制”,《南开学报》1993年第4期和“再论国有资产委托经营合作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
(1)国资委应将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委托给全体职工和经营者共同经营,而不是委托或授权给某个经营者个人或经营者群体经营,以建立职工与经营者的平等的劳动协作和监督制约关系的基础。之所以要建立这样一种授权关系:①充分调动和利用监督经营者成本最为低廉和最有效的内部监督力量——全体职工,使经营权掌握在广大职工而不是集中在个别人手中,这对于国有资产的经营安全和有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也符合西方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一般制衡原则和制衡力量范围,这些年来国有资产屡屡遭受经营者个人侵吞并呈现越来越频发的高职务犯罪现象已经说明了我们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方面存在着严重设计缺陷和不足;②在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条件下,根据“两权分离理论”,由于外部对经营权监督控制能力和手段等的有限性以及监督成本的高昂,将经营权授予某个人或少数人群体极易导致国有企业经营事实上的“私人占有”和对所有权的“侵蚀”,使国有资产成为为个别人或少数群体谋取私人灰色利益的源泉,这也是公司治理理论中描述的典型“内部人控制现象”之一;③为体现公有制经济的三个基本特征:“在协作劳动和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基础上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奠定了基础和前提条件,这也是合作制的基本涵义。
(2)委托经营对象范围的变化必然带来组织机构及其制度的相应调整、变革和创新,并同时适应国际国内的企业制度环境。首先成立经由全体职工(包括原经营者)选举产生的企业管理委员会行使国资委授予的国有资产的经营权,并由其以市场方式产生该企业的经营者;经选举产生的企业管理委员会成员及其选择的经营者应上报国资委备案,具体组织细节可根据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要求制定;这应当是国资委——委托经营国有资产合作制度框架下国有企业的基础组织控制制度,这时企业管理委员会的功能相当于国有独资公司中的董事会,对于这个层次我们称之为委托合作层,不涉及产权改革问题。
但考虑到国有资本与其它不同性质的国际国内资本的融合,国有资产的流动性以及国有企业内部经营者与员工持股等与国际惯例接轨需要实行公司制,这时受托经营国有资产的企业管理委员会则可派出国有资产股权的代表(或与国资委委派的代表一起等其它方式,这取
决于国资委委托授权的范围)在合资合作层面的公司董事会行使国有资产的监控权力。在国有资产控股的条件下,通常其它性质的资产同样可以采取委托的方式交由企业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具体经营事宜,这与德国的双层董事会结构和功能近似,我们将这个层次称之为合资合作层;或者其它不同性质资本的代表直接进入企业管理委员会,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董事会并行使相应的职能和规定;员工持股的股东权力可由企业管理委员会派出的国有资产在董事会的代表一并行使,以增大在董事会层面的发言权,同时也将国有资产和员工个人资产的命运仅仅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搭便车”原理的体现,但也可另寻其它员工持股信托方式单独行使权力。因此,国有资产委托经营合作制对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对内(包括员工持股)则应是一个有适度限制条件的系统,如员工持股的转让和继承等。
(3)国有资产委托经营合作制实行的是“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原则。我们过去实行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之所以生产效率低下,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前述的关于公有制的第三个特点,在劳动协作和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基础上“重建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认识,导致在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实行的是“劳动者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提倡的是“无私奉献”,忽视了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在劳动技能、体能和劳动的自觉性以及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客观差别,否认人对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私人生活资料的占有和再投资的合理和必然性,从而应当在分配方面公平地体现这种差别和承认私有财产的重要性和合法性。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我们不是没有看到人们那久被压抑而释放的巨大和忘我劳动热情,每每想到这些我们至今还为那种激情所感动,但这种情形并未长久。为此,一方面国有资产委托经营合作制将劳动要素的贡献分为一般劳动和特别劳动,一般劳动即为劳动者自身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补偿,表现为工资性收入等,特别劳动则由参与利润——剩余价值的分配来体现;并将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从一般劳动中分离出来,以技术要素贡献的方式参与利润——剩余价值的分配。而另一方面将委托经营的企业根据其收益率以产业、规模或其它综合因素计算的社会平均收益率为基准,把受托企业分为基准收益率、基准收益率以上和基准收益率以下三类并执行不同的收益分配制度:达到基准收益率企业的员工将获得正常的平均工资性收入;基准收益率以上企业的员工不仅获得正常的平均工资性收入,还应当获得与其特别劳动、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贡献相联系的超额利润的分配收入;同理,基准收益率以下企业的员工相应只能获得正常的平均工资性收入以下水平的收入;从而将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益和经营风险与职工的个人收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有资产委托经营合作制的提出是基于以下基本逻辑前提与理论假设:
(1)既然承认国有资产客观存在着先天的且无法克服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并且作为国有资产经营低效率的“根源”和“缺陷”来看待,那么如果国有资产要有效率地经营,就不能像其它不存在此种“根源”和“缺陷”的资产的经营逻辑来经营,而寻找能够适应此种“缺陷”的新的生产要素的组织方式的努力才是解决国有资产经营低效率问题的正确途径。
(2)根据《民法通则》产权即财产的所有权是指对财产的占有权、支配权和收益分配权、财产处置权的统一体,而股东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称为股权。在产权包含的四种权力中占有、支配和处置权是产权实施的“过程性的权力”,只有收益分配权才是产权最核心的和最重要的“目的权力”。换句话说确定了产权关系也就从法律上确定了收益分配权关系,从而促使产权权力人对财产的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关心。因此如果非产权权力人也能够通过对财产的经营获得全部或部分收益分配权力,如经济收益权,那么他们也会对财产的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关心。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有资产的经营即便不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如果经营者和职工能通过对国有资产的经营获得部分收益分配权力,那么他们也会对财产的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关心。所以“国有资产委托经营合作制”根据“两权分离理论”将国有资产经营的收益分配权一分为二,资产的所有者获得“法律收益权”,资产的经营者获得“经济收益权”;进一步并首次提出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它的意义不仅
在于建立一种分配激励机制,更是这种制度的本身使社会财富在生产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使分配更加趋于均衡,具有缩小分配差距,体现经济民主和社会公平的作用,并有利于人们最大限度的就业。
(3)产权权力的自由流动性,如股份制,一方面产生了极大的社会资本和财富的聚集效应;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资本和财富迅速向少数人集中的社会负面作用,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案例。因此对产权的流动性和趋利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以及它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并最终导致社会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的可能应有足够的认识,可以对其有益的方面加以利用,但不能将其作为公有制经济,如国有企业的基础性制度予以简单照搬或模仿。根据形式与内容的哲学原理“国有资产委托经营合作制”设计了双层结构的经营管理组织,在国有企业的资产委托合作层(经营管理层)以委托合作制度作为企业的基础性制度,而在资产合资合作层(经营决策层)则采用了通行的股份制作为与其它性质的资本进行合作的制度,从而并且有可能不再简单地以国有资产的控股比例来确定企业的性质。
(4)“缺乏有效监督制约的权力”和“权力的过度集中”必然导致腐败和权力的滥用”,无数的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向人们昭示了这一道理。因此“国有资产委托经营合作制”建议将国有资产委托或授权给全体职工而不是经营者个人或群体来经营,以产生最有效和最广泛的对经营者的监督制约机制和分散权力的作用。
(5)在诸生产要素中只有人,只有人的劳动才是最积极和最活跃也是决定其它要素作用大小并最终决定生产效率和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因素。因此废除了雇佣劳动制并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政治和经济关系基础上的经济组织和劳动制度才有可能创造最高的社会生产力,因为只有这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所有人的自觉劳动并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马克思“这种否定不是重建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在协作和共同占有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重建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的论述应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基本理论指导。
2.支持和探索各种类型自发的职工群众自治合作组织,如职工住房合作社等具有公有制经济性质萌芽组织的创立和发展,借助此类经验和模式探索改造国有企业和经营国有资产以及发展公有制经济的途径和方(略)。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国有企业改革不成功的另一原因可能是与到目前为止,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始终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自身的封闭系统内运行,转制重组过程的市场化程度过低有关。而在我们看来国有企业改制和重组是一个社会化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通常包括资产、债务、股权、业务、组织机构和人员等六大重组,需要外部提供涉及专门的企业治理和管理技术,经营发展战略研究,经营预期分析技术以及财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支持,甚至第三方战略投资者的引进等等,而这些又恰恰是国有企业的“软肋”。所以如果没有一个真正持中立立场的第三方或第三方群体来提供这些技术和资源,仅靠国有企业内部各种利益群体的“博奕”,尤其是在经营者和职工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和完全不对称信息与权力的条件下,其最终发生“自买自卖”、“造假账”或者干脆“不作为”等一系列损害广大职工群众利益和社会利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贻误国企改革现象的发生就将成为必然并且可能还将继续下去。因此我们建议国资委可否考虑建立专门的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与保障基金:一方面通过市场竞标等方式选择合适的中立的第三方来提供技术支持,防止因直接利益关系造成第三方立场事实上发生扭曲的现象,以保证和强化国资委改革意图的实施;另一方面对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切实需要解决的流动资金紧张问题和银行贷款担保等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一切有可能的社会资源和力量进入国有企业的改制与重组工作中。为此我中心通过金融投资风险控制办法的研究和创新,与多家银行和信托机构等进行交流商洽,在对支持以员工持股方式为主进行改造的国有企业提供直接的和间接的融资方面,已取得相当程度的认
同和支持,并同意进行试点[“通过公司治理实现对企业投融资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关于银企合作共同控制投融资风险提高收益率的探索和研究(上、下篇)”《中国金融家》杂志(?)]。
限于本文的篇幅和撰写目的,我们不打算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做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和案例研究分析,只期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关注,特别是涉及我国公有制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涉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以及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等重大问题的注意,并结合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政策与模式等进行深刻的反省,以少走弯路。我们还将会在日后的“三论国有资产委托经营合作制”等文章中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第二篇: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
浅议国企改革的成就及问题问题
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企改革作为整个经济制度改革的中心环节也不断向前迈进,大体经历了放权让权、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四个阶段。现在我们正处在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以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为目标,在布局上将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集中,在结构上通过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重组上市等方式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
到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国企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例如,中国企业位居世界500强之列的数量居于世界前列,绝大部份是国有企业。在竞争性行业之中,中国独特技术引进策略,有大量同类企业,形成市场竞争。在几乎每个行业,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输于其他企业,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有一些耳熟能详的世界品牌:海尔、联想、一汽等。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国企改革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战略抓大放小,发展大型资本密集企业。但是,国有企业是当地经济核心,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有规模经济优势。改革之后,受国有企业影响当地经济衰败。很多企业原来的学校,医院,基础设施没有很好接受,使得当地社会福利大幅度下降。国有企业战略不是很全面,未从地方经济和公共服务上全面考虑,因此进度过快,方式粗暴。同时,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引起公众广泛争论。在国有企业的激励和监督不足情况下,国有企业改革成功少,失败多。除了垄断企业外,多数企业越改越死。
针对国企改革近年来的热点话题,我想聊聊我对国企改革问题的认识。
一是证券市场效率问题。将国企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这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然而,基于承载国企改革与解困的历史使命的国内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以及各方经验的欠缺,各类问题不断暴露。境外证券市场有严密的法律和规则,运作经验也比较成熟。众多大型国有企业境外成功上市证明,通过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有利于企业融资,还可以推动国有企业进行业务和资产重组,调整期内部组织和管理结构,并引入国际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会计制度和激励制度。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大型优质国企海外上市,会引起国内经济增长成果的流失,目前我国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大部分是在国内各行业处于“领头羊”地位的超大型国有企业,其经营规模、盈利能力远非一般企业可比,但一部分企业之所以“肥得流油”,并非由于其管理水平高和营销能力强,而是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相应而来的市场垄断。这些企业受海外投资者追捧,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这一背景。现在它们到海外上市,在募得资金的同时势必要给海外投资者以相应回报,这无异于将其在国内特殊市场背景下所形成的垄断利润向海外投资者拱手相让;更有甚者,当一些企业在海外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发生募股困难时,往往将股权资产低价贱卖,这更容易直接造成国内经济增长成果的流失。同时,可能损害国内投资者的利益并动摇其信心;更为重要的是会造成国内证券市场的“贫血”现象。
二国有企业监管问题。近年来中国资本投资海外的三大败笔,显示对国企决策和操作存在监管不足的问题。在三大投资败笔中,都表现出高风险的投机性。有人把这归咎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资本和国企海外上市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无疑存在严重不足,值得检讨。此外,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原总经理、董事长李培英因受贿罪一审被判死刑。北亚集团原董事长刘贵亭挪近亿元贪千万元判无期。原北京城乡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因受贿被判10年。古井集团腐败案:老八大酒业董事长受贿35万判10年。近年来,从被查处的国企高管落马案例中可以看出,“一把手”专断这种“集权管理”在一
些国有企业管理者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虽然公司法赋予国企领导人极大的权力,但如果得不到科学规范和有效制约,国企领导人运用不当或者滥用权力,会给企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从源头治理国企高管腐败,从制度上要把企业决策权和运作权分开,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现在很多国企,虽然名义上实行公司化的治理结构,但实际上往往是国有股一股独大或只有国有股,监督机制缺位,缺少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的制衡。我们需要健全完善国有企业高管权力监督体系,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公司化的治理结构,确保分权制衡机制的运行。国有企业有必要加强监管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重大交易,防范暗箱操作,堵塞漏洞,防止国有资产和股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三是高管人员选聘、薪酬问题。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根据企业业绩对职业经理人进行考核奖惩。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国有企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今天,聘请、并留住高素质的管理者是国企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而根据企业业绩合理给予管理者高薪,正是留住人才的主要手段。
在原有的干部管理体制下,遵循“党管人才”的原则,国企高管(包括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等)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考察、任免、调配。虽然国企取消了行政级别,但国企高管的级别仍有价值,高管从国企到政界的移动,并非特例。党管人才与企业用人差异很大,四大电信运营商高管人员的对调,怎么看都不是企业行为。从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来讲,应该是股东选派出资人代表,出资人代表组成董事会,董事会选聘总经理,总经理选聘班子成员。董事会还下设提名委员会,支持高管选聘工作。
近两年,国企高管该不该拿高薪成了热门话题,每当有新闻报出哪家国企的高管又拿了高薪,就会招来一片讨伐,似乎国企高管高薪已经成了不道德的标签,贴到谁身上,谁就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如果我们一味苛责,将国企高管薪酬限制在较低水平,表面上看似公平,实则既不公平更无效率,因为它违背了企业管理者应该责权利相适应的基本规律。现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大多规模庞大,管理者的每一个决策都事关几亿、几十亿国有资产的安危,责任重大。如果不为这些管理者设计明确的薪酬激励制度,轻者,高管们会不思进取,降低国有资产使用效率,重者,恐怕就要动歪心思,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利用庞大的国有资产以自肥了。
因此,今天,国企高管的管理制度的确亟待完善,但最迫切的问题不是国企高管该不该拿高薪,而是要建立明确的责权利一体的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国企改革现有问题,政府也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解决问题的措施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国企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戒骄戒躁。
***0
08国贸彭林
第三篇: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困境分析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困境分析
作者:周威 指导老师:莫贤良
概述: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因为渐进式的改革的方式也衍生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国企改革的困境问题,其中具体问题有国企与银行系统的问题,与股票市场的问题,以及广为关注的国企腐败问题。所以本文将论述关于国企改革的几大困境,并予以分析。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 内部改革 外部改革
Abstract:Our country gained the success that attract worldwide attention in 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but because a progressive reform way also brought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reform of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dilemma, the problems in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banking system, and the stock market, as well as the concerned state corruption.So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several difficulties about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make analysis.Key words:The reform of state owned enterprisesInternal reformExternal reform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进展得有声有色,取得辉煌的成就,随着人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展望和关心,国企改革等改革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并引发热议,本篇文章旨在解读一些关于国企的问题与政策。
一、问题的表现和现状
在一大部分国有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现状或者必然趋势,然而这种被称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体制应用在国企中却有其弊端,由于管理者和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道德风险的问题,董事长或者总经理都不是企业的所有者,因而高投资回报率不会是董事长的追求,所以会导致国企失去应有的发展动力,同时经营者也能利用手中权利做出侵犯政府为所有者的权益的行为,加之监管不到位更导致腐败等现象的出现。
国企问题不仅有内部问题更有外部问题,政策性负担之一是社会负担,国企人员过多和养老负担过重是社会性负担,如果由企业自己来处理这些社会性负担从而向政府索取更多的保护性补贴,更不利于企业独立发展,反而加重国家负担;政策性负担之二战略性负担,即国家政策对企业的战略部署,这很大程度上限制和牵制企业发展方向与自主性,所以导致企业不能上不能下的尴尬局面。
二、国企问题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改革问题的第一条即为剥离企业的社会性负担和战略性负担,在剥离这些负担之后,企业已经没有任何政策性负担,所以经营成功与否将全权归结为企业内部原因即经营因素。若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上依然难以生存,那责任就在于企业的经理人员,这样即将从内部激励机制来着手。关于政策性负担的解决,社会负担方面,人员考核与岗位设置等内部冗员情况将可以改观,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有成套的成功经验予以借鉴采用,战略性负担即由国家层次改革,将放开一大部分与国家安全等不相关的企业,战略型企业不存在需要改革从而进入市场的问题。所以外部改革的可行性较高,并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从内部经营机制着手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众多观点,也有一套成熟科学理论,在剥夺了外部因素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将得到好转。当然,因为大型国企不可能被一个人拥有。其次必须改革战略思想,战略思想的转变是经济成功的前提,所以改革是十分必要并可行的。
三、关于改革的方法和建议
改革的方法步骤同样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冗员,实行人员聘用制,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来优化企业人员人才结构,降低管理费用成本,提高效率,解决或者减轻冗员的局面;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执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类均由自己承担,采用最广泛而科学的方法,不再由企业单方面负担,已经退休的且没有养老保险的人员由企业上报直接由政府财政社保资金负担,切地杜绝企业类似“偷梁换柱”行为。
在外部的改革虽为重但是也必须内部协调,内部改革将以监督监管为重点,风险责任的分担为辅,改革企业内部所有权与经营者的关系,将经营者的工资报酬、岗位责任与企业发展盈利水平进行直接关联,将实行惩罚政策,以激励管理人员,若仍然经营不善,这样的企业就有可能被其他国有或者私有企业收购吞并,反之将扩大自己的规模,则改革成功有效。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
[2]: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林毅夫 蔡昉 李周,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出版社,1997年
[5]:林毅夫 蔡昉 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M],1999年
第四篇: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着国企改革理论认识上不足,改革不彻底,垄断行业坚冰难破等问题。面对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瞻远瞩,提出了“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决议,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之战打响了决胜性的一枪。国务院国资委今年7月15日宣布,在中央企业启动4项改革的试点,分别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董事会授权试点、向央企派驻纪检组试点。这标志着国企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大幕。
一、国企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资产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高,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是由两部分构成,董事会负责制定公司重大决策和公司重要政策,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公司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公司经理层由董事会选聘。而实际上,国有企业董事会、经理层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或国资监管部门任命、提名,虽然批着“推荐”的外衣,但事实上是在股东会、董事会上“跑跑龙套,走走程序”,造成董事会和经理层“和气一团”,相互制衡机制没有有效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不能发挥作用。
(二)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 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 年底,全国2500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为国家的公司,占全部公司的50%以上。这足以说明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非常单一,即使一些股权改制企业,虽然也实行了股权多元化,但多元化主体仍然是国有股,没有真正实现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
(三)国有企业家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够成熟
国有企业家精英队伍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出核心作用,但也不排除存在少数能力不够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腐败堕落分子,在中央强势反腐背景下,有10多名中央企业负责人相继落马,这些落马企业负责人掌管少则几百亿,多则几千亿,个别上万亿的国有资产,其腐败行为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目前,由于经理市场、资本市场远未成熟,这样就难以公正地评价经理人员的业绩水平和公司价值,对经营者也就产生不了竞争压力和动力。当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时,经营者就可能会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自己的利益:当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经营者就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投机行为来谋取个人利益。
(四)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顶梁柱”角色,但殊不知国有企业的压力和负担非常重。哪里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国有企业上!哪里需要重点扶贫建设,国有企业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有企业上!党和政府的指示指到哪里,国有企业就冲到哪里,真正体现了国有企业的责任和担当。而且,国有企业自身负担更重,有人形容一些老牌大型国有企业除了没有自己的火葬场,其他的都有,企业就是社会。企业效益好的时候掩盖了所有问题,当一旦效益下滑,所有问题都将显现。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新一轮国企改革,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治理结构不仅要借鉴西方公司治理结构模型,更要结合中国国有企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特性,构建适合中国企业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制约公司经营者,所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点就在于公司经营者的产生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激励和约束上。完善治理结构的重点就在要规范董事会运作机制,改善董事会构成,逐步培育职业经理市场,公司经理人完全按照市场机制选任。明确国资委与董事会的职责权限,将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和董事会自主决策有机结合起来。企业董事会在国资委的指导下,开展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工作。
(二)大力推进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股“一股独大”,不利于国有企业继续破浪前行。大力推进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思路有:一是在分类改革与治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除了极少数“公共政策性企业”外,都可以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积极推进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体制由“集中统一管理”转向“分层分类管理”,扫除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身份障碍”。三是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治理结构规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从而提升与国有经济交叉融合的能力。四是探索经营管理层及员工持股的有效方式,充分激发经营层及员工搞好企业的内生动力。五是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努力完善产权流动的市场机制和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积极创造有利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解决民营企业进入“玻璃门”问题。
(三)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权方面,落实董事会行使副总经理、总会计师、董事会秘书的选聘权,增加董事会及专门委员会在总经理选聘中的参与度。在董事会行使业绩考核权方面,董事会自主构建符合本企业特点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在董事会行使薪酬管理方面,董事会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和在国内、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明确薪酬策略,建立与经营业绩、风险和责任相匹配的差异化薪酬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强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各自的职能,股东大会必须能够确保股东“用手投票”来维护股东权益;公司董事由股东对其进行激励和约束,公司经理由董事会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监事会应摆脱对董事会的依赖,保证公正地行使监督制约权。强化公司外部约束机制。发展市场体系,通过完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竞争机制,运用市场规律制约企业经营者。建立公司法规、股东诉讼等法律机制,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约束。
(四)降低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
国家在重大战略和重点工作上,要紧密结合国有企业实际,不断减少对国有企业的摊派、要求,不能将政府要办的事情、政府要出的钱都转嫁到国有企业身上去,而应倡导通过正常的税收、上缴利润的形式,进入财政资金库来用好国有资金。要因地制宜地结合企业自身战略、主业实际和盈利能力等情况,合理引导国有企业量力而行地承担社会责任。要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配套企业改革资金,适当减免国有企业改革人员安置费用,减少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
(五)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家队伍建设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企业文化是就是一个企业的血脉。国有企业要加快改革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凝聚人心,创新驱动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干部和职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葆青春活力,不断发展向前。决策能力和生产的组织协调能力,是资本增值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这两种能力,就是企业家的才能。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的盈利能力说到底就是企业家的存量。利润的本质不是对货币所有权的回报,而是对企业家才能所有权的回报。我国国有企业的掌门人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不断的学习,特别是不断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变化、不断适应市场竞争下的强大压力。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由问题倒逼而来,绕不过,躲不了。只要我们正视问题,理清思路,分步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必将乘势而上,取得预期成效。
第五篇:国有企业改革浅谈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浅谈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巩固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加强国有经济对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企是共和国的长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建国初期,我们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加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拥有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国家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的目标更多地转化成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对大多数国有资产进行处置,将其变现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或者直接用于社会救济,从实物或账面上来看,国有资产没有了,但这种处理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那么,这种处置应该同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具有同样的效果。事实上,这种处置方式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长期目标取向。但是,在这种处置方式尚没有完全铺开之前,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几乎涉足国民经济各领域所有行业。改革开放后,伴随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但是,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量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在中国近30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一个焦点。
一、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传统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不是独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而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国有企业往往处于这种“条条”与“块块”的双重领导之下。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对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统得过多,管的过死,国有企业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导致企业和职工缺乏经营和生产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
(二)内部体制不合理
1、产权不清。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全体劳动者。国有企业的职工有着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又是一般生产者。但是,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每个人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企业的资产,而由政府代表他们统一行使这种权利,但政府部门众多,都能行使部分所有权,却无人对企业财产承担经济责任。这种事实上的产权代表多样化等于是没有代表,结果造成传统国有企业产权虚置。造成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从而在企业内部也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所有权的制约机构。
2、责权利相分离。传统国有企业所有权被政府各部门分割行使,企业缺乏相应的自主权。企业职工的职责是提供劳动,权力是获得工资并享受企业提供的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作为企业经营者的厂长经理的权力是组织生产,企业盈亏与自己无关,他们的奋斗目标又往往是多重的,不仅要尽可能完成国家任务,还要为企业的职工谋取福利,更重要的是在“官本位”思想影响下,一部分企业领导千方百计争取进入政府部门,掌握更大的权力。这就造成了责权利相分离,造成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平均主义。
3、组织机构设置行政化。每个企业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企业领导由政府委派或任命行政官员担任,按行政级别获取报酬,享受政治待遇和其他待遇。在企业内部,除设置生
产经营性机构外,还设置于上级各领导部门相对应的机构,作为贯彻上级各部门指示的组织机构。
(三)社会负担沉重
由于产权不清,吃大锅饭,因此国有企业普遍承担着办学校、医院、安置就业、离退休人员开支管理等本应由政府承担的任务,有的企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20﹪以上,富余人员高达企业职工总数的60﹪,企业社会负担沉重。
(四)垄断组织行业缺乏竞争力
我国的大企业多为多为国有企业,主要涉及我国的电信、电力、民航、铁路、供水、供电供气及其他专营项目上,这些产业涉及国家命脉和关键发展,有关社会的安定团结,居民生活的稳定,因此国有企业都是一家独大,行业垄断,缺乏竞争力,没有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去,企业改革步伐滞后,需要建立和完善现在公司治理结构。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7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1984年,主导方针为“放权让利”,要求政府简政放权(经营自主权),并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利润分成、调整国家与“国营”(后改为“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二)第二阶段:1984—1986年,主导方针是“利改税”,即由国家以税收形式从企业收取以前的“利润”,力求用行政措施影响企业经营,引入市场调节方式,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1987—1991年,力倡政企分开、两权分离,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经营责任制(后者适用于中小企业),以求在不触动所有制的情况下,以契约的方式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四)第四阶段:1992—1994年,着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目的是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赋予企业十四项经营自主权,并在部分企业试点推行“利税分流”与股份制改造。
(五)第五阶段:1994—1996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要求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7后,政府推广股份制改造,希望使企业的劳动者同时成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产分配相结合。一方面解决企业聚集资本,弥补投资主体单一的不足,另一方面调动职工生产、工作积极性,以求国企及时脱困。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
(一)推进国有企业调整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要着眼于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强化国有资本在战略性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按照国务院出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的要求,紧紧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培育发展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产业,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支柱、特色产业及行业的龙头企业集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做大优势国有企业。继续推进劣势企业关闭破产,努力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劣势企业依法、有序、平稳退出市场的通道。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
(二)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健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
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保障。推动国有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以《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建设,依法促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完善。不断增强监督的时效性、灵敏性和针对性。
(四)推进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把推进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引导国有企业将发展方式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一是引导企业强化管理控制风险。严格现金流管理,强化投资管理。二是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确定品牌定位,做好品牌推广,提高品牌影响力。三是引导企业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使国有企业成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表率。大力开展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的新技术研发,切实抢占新一轮节能减排技术制高点。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是上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为之努力,从而实现我国国有企业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