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围城之感悟
读《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 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间无法沟通的讽刺小说,阅读《围城》,你会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志大才疏,对生活怀有一定的憧憬,但现实却又与理想背道而驰的方鸿渐是一个矛盾体,他在一个爱尔兰骗子手里买了假文凭,回国后却又羞于说出口。这种矛盾是当时无数迷茫青年所拥有的。
作为讽刺文学,《围城》令人想起像《儒林外史》那一类的著名中国古典小说,但是我觉得它比它们优胜,因为它具有统一的结构和更丰富的喜剧性。作者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暴露人们的缺点来表现他们的生活,但是,没有用说教来揭露他所看到的社会弊病,而是用讽刺。“围城"一词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好,整个生活似乎都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德感情纠葛,每每因为自己的怯,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不慎陷于保有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阱之中,最后忍受婚姻苦累。这座情感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份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压抑,令本性善良胆怯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是他离开那里,面对的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才的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的屈服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返顾的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晓芙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只是方鸿渐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除了方鸿渐,迫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辛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迷信思想的围城,而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总而言之,文中所有得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大多也只是为了一点点的私立或者是一个面子。
作者讲人性的矛盾的同时把人性的虚荣也讽刺得淋漓尽致。对于大学教授,他们借着兵灾来吹嘘:汪处厚得意地宣扬他南京的房子;陆子潇流露出战前有两三个女人抢着嫁他;李梅亭在上海补筑洋房;方鸿渐也把故乡老宅放大了好几倍„„ “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对于方鸿渐的两个弟媳,则是开了自己嫁妆的虚账,调查孙柔嘉的陪嫁.《围城》中的比喻,来源广泛,标新立异,带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使人在频频发笑的同时认识了深刻的道理。如“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这种带有格言味道的比喻对高松年爬上校长地位后就暴露恶劣本性进行彻底的嘲弄与讽刺。再如方鸿渐一行坐车从宁波到金华,一路颠簸难受,作者把那辆破车写得妙趣横生:“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僻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驶了解。它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一口气走了一二十里,„„前面路还走不走呢?它生气不肯走了,汽车夫只好下车,向车头疏通了好一会,在路旁拾了一团烂泥,请它享用,它喝了酒似的,摇摆地缓行着。”这里作者把老旧的汽车比成摆架子的官僚,闹别扭的女郎,想象奇妙,新鲜别致,既把汽车的残破不堪形容得淋漓尽致,又把官僚、女郎丑态揶揄得入木三分,嬉笑怒骂之中别有一番愤世嫉俗之情。又如“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女人的地方笑多”,“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的通信”等等。这种新颖独特的比喻随处可见,让人耳目一新,又带给人深深地思考。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生活本来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
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在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他,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上永远不会变的如此美好,但是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样美好的理想。
第二篇:读《围城》
读《围城》
1/17 钱钟书真的挺厉害的嘛,写得还挺幽默。几笔幽默调侃就把人物给刻画得那么生动了。貌似方鸿渐有那么点好色,油滑一点倒是肯定的,不过碰上了鲍小姐:实在不像省油的灯呢。在这么一开场这么三个人一堆“切磋”。我倒是记起以前看到有说围城的:爱情的围城,城里的想出去,城外的想进去。看到开场的这股热闹劲,料想后面会很精彩啊!
1/21 《围城》啊,今天也没看呢,昨天倒是看来。方鸿渐去拜访苏小姐去了。也有新人物登场:唐小姐、赵辛楣。印象里记得最后方鸿渐和苏小姐在一起了。(读完后,“印象里”是记错了。)倒是很想看看这故事到底是如何发生发展的。里面写的人物很有真实感呢。在现在的环境里也可以发现不少,甚至自己也有些影子在其中。越是感觉真实,就越是吸引我呢。
1/24 方鸿渐去追唐晓芙,而苏文纨一直有意于方鸿渐,不是一点点的有意呢,是相当的有意。可是被方鸿渐给拒绝了。看到后面苏文纨和曹元朗订婚了。呃,那个曹大诗人——“圆满肥白的孕妇肚子颤巍巍贴在天上”,这竟然是在写月亮,这比喻用的……太也“诗意盎然”……苏文纨本一心于方鸿渐,被拒绝了,那赵辛楣也一样没戏。方鸿渐去追唐晓芙,表白,也被拒绝了。方鸿渐那般失魂落魄与她们的阴差阳错,以及之后的心理动态,的确很让人熟悉。方鸿渐外出梦想着会意外碰见唐小姐,自己构想的行动。说实话我与其完完全全地暗合,几乎一点不差。不过,我貌似没有那么强烈呢。
《围城》要是看一段,自己感慨一段似乎不是那么好去感慨。上面的,所谓感慨也只是 最后的那么三四行字了。曾见里面说,结婚的总不是意中人,这可真是让人伤心的见解。我打心底不愿接受这句,想要证明其错误。其错误是昭昭,问题是我不希望这句话在我身上那一丝一毫的正确气味,相当地不希望。
1/27 《围城》看完了第五节了,这也是今晚又熬夜的原因了。方鸿渐一行人一路旅行倒是相当波折、费劲。如今看起来,现在的交通真是相当方便了。
话说,有时看到方鸿渐,真有看到自己的样子呢。不过,我很是讨厌在外读书不努力办假文凭的事。其实,我的确有些像方鸿渐;不过我还没他那个口才,现在看来也没有他那样志大才疏。方鸿渐一路上好像没帮上什么忙,我感觉也是如此:自己能力还是太有限,有时真的帮不上别人。这又让我主动地来发掘自己在社交上的长处,或许我能比别人更为冷静地判断,更能果断地做出决定。我想这还不错吧,在团队中挺有作用吧?但与人的沟通能力,也不能说是差,水平也确不到家。
1/28 今天看完了《围城》的六,记的是在三闾大学一个学期的事。话说这学校里人与人的关系也是比较复杂的,自己教自己的学那多么简单。可是有这种简单充实的与追求这种简单充实的,往往身不由己:自己不去找别人的麻烦,别人可是要来找你。与猪比摔跤,无论谁输谁赢:都是猪想要的结果。当然《围城》里没有谈起这与猪摔跤,我只是回想起这么一句话来了,在高一时的《作文与考试》上看到的。这人与人之间的摔跤,怕是难说什么输赢,彼此拉大锯一般,起码《围城》没看完,不知道结果;不过这也不是这小说主要的内容,无非是用来描画人物的。关于那个“人与猪摔跤”的命题,只是纯化了的。真的人与人摔跤,倒 是一定有人偏向于“人”,也一定有人偏向于“猪”,则是胜负各有所辨。在这里貌似记了不少与围城主题略远的事,也是因为看到了嘛,断章而引来了一些想法罢了。
1/29 《围城》读完了第七节,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这个订婚倒是有点戏剧性色彩……这个在现实里不太容易出现吧?不过还真希望有呢,省去了多少伤心纠结啊。原本好像只是朦胧的感觉,旁人说着绯闻一闹,呃……成订婚了。当然这得有先决条件了,就是刚刚说的“感觉”。我没和女的真正谈过恋爱,但个人来看那谈恋爱貌似并不能使这种感觉明显地向结婚发展,其本身就已经足够强烈了,谈恋爱只是让其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顺手来昭告世人一下而已;哦,同时也可给自己踏实——知道不离开自己。如此深奥又浅显的事,起码明天再说,现在要睡觉了。
有点奇谈怪论。
1/30 《围城》读完了第八节。“进城”了,也却是有些烦心事,看着虽然没有任何伤感,却让人心里不是很快乐呢。没有书中前面写的那么有意思。勾起自己的一些忧愁情思,感觉谈恋爱的事真是无望呢,女朋友可不像路边的石头——说捡着就捡一个。再说了学校里的路边好像还真没有什么石头——像样、大小合适、有捡头的,那些乱石几百斤的,哪能去捡。
1/31 《围城》的第九节只读了一点。
回想一下自己的所谓恋情史,无语。想到方鸿渐都留学回来了才找的女朋友,可引为安 慰。可钱钟书在大学里遇见杨绛一年之后就订婚了,让俺情何以堪。这谈恋爱真是让人想不明白,难道“当事人”就会明白了?又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倒是给李祥出了一点点主意表示了一些看法:算是旁观者清了。而对自己,我还真拿不出来些什么可执行方法,教别人的方法论在自己身上反而用不成。话说就是有那位传说中的恋爱系统方法论,又去对谁用?邵斐斐?宋伟?李玉刚?要人命啊!古今情不尽,风月债难筹。难道祷告上天:“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来吧!”?!
又何必这么复杂?喜欢,就在一起好了;不喜欢,那就自然不在一起好了。却是无所谓的患失。
两个人在一起,一个心里喜欢着,又担心对方对自己没有那意思,不敢表露心迹。一有风吹草动——天知道是什么想的吹动,甚至只是吃饭不小心咬到了自己的嘴唇——反正心里一消极,冷了下来。而原来的另一位心迹可能原本差不多:也在暗暗喜欢。却发现对方冷了,以为其一点也不喜欢自己,怅怅然,心中也就作罢。或许两个人就是心里如此冷热交替,热的正好赶上热的还真不多。就是热了,若是未就此“达成一致”也以为只是普通朋友的一时冲动,当与外面的热对流平衡后,又是那样没一点动态,波澜不惊的。不了了之。
又或者是,对方一点点动向,就有疑神疑鬼 神经质。自己在那里瞎猜,猜来猜去,猜得自己心情不好——也不往好处猜;往好处猜的,又有时自己对自己说,那是自我安慰。
虚荣的自尊心。
这差不多是症结所在。若是能心灵无间地交流那就好了。这真的不好解决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真不知道那些情侣是怎么弄的啊。
2/1 今天看完了《围城》,“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半个月看完了,之中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婚姻似的。感悟最多的昨天已经写了。还想再看一遍,如果有什么感受再写写,最后稍稍整理。
2/13 读读《围城》也是多多少少有一点第一次看所没有的想法。苏文纨嫁给曹元朗了,那神奇的诗人:“圆满肥硕的孕妇肚子颤巍巍贴在天上/守活寡的逃妇何时添了个老公?”若是他这样的诗人,写的诗在食物中毒时急救定会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怎么没把天上的几缕云写成妊娠纹呢?!嫁给他,可惜人了。而之后苏文纨去贩私货,时过境迁,人的变化又让人反过来惊叹惋惜。
方鸿渐拒绝了苏文纨,又被唐晓芙拒绝了。这类的纠结事在现实之中也似乎有。追女孩子的热心,对心上人的关怀,还有对对方行动含义的猜想,让我怎么说呢?爱情是一种必需品,又同时是一种奢侈品。每个人都想要,苦苦追寻,到头来弄得自己遍体鳞伤,也让别人伤痕累累。或许说的这个“爱情”太过理想化,以致如此。有时愿意把“喜欢”和“爱”的区别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思考:脱离只靠感觉的层次,让其有理有据。我曾对“喜欢的人”说过“喜欢”,这可能算是表白;但我在确定“喜欢”之前不会给予“爱”:不会去把能伤害自己的能力给予别人。也算是一种自我保护吧,一种很小心眼的自我保护。
2/16 已经又看完了第八节了。方鸿渐和孙柔嘉的进程细细地来看,值得品味:女人的心思又细又腻又朦胧,点点滴滴似乎让人找不到头脑,感觉却又是有那么点意思。看来对女的太淡定了不行,不淡定自然也不行,好吧,没有辙儿的时候,就跟着感觉走。2/17 再次看完了《围城》,觉得自己比方鸿渐强多了,我可不会动不动就和老婆吵架,脾气那么差。一上火一吵,伤人的话你追我赶,而且都没有什么智商。我貌似也没有什么再多的评论了吧?俩个人在一起不简单,能到结婚那更不容易,怎么能让些生活琐碎给破坏了?爱情价更高,起码不能让对方伤心。因为琐碎之事而失去爱情不值得。而真正的生活都是由琐碎拼接而成的吧。据说很有爱的一对,总是要有至少一个特别包容、特别能忍。我想最理想的就是两个对双方都是如此,珍惜彼此。
写在最后
就像看完《茶花女》一样,看完了《围城》也把在日记里写的东西整理到一起了。《围城》,我也没有全读明白,有很多是我忽略了。写在日记里的,也仅仅只是当时的一点点想法,有的怕是不可理喻的。曾想整理成一致的,好能表示我真正想法。仔细一想,大可不必。时刻不同,就有了观点的不同。
当时写的,应该是较好的表达出我的即时感情,虽然很受当时不同的心情影响,但它有它的价值。因为平时在生活中就是类似:我们常常把握的就是当下。当下是疯子,那在当下就是疯子,即使原本再聪明理智。人可以回想,时间可不会。
景琦 2012/2/23
第三篇:读《围城》
读《围城》有感
一本书真正的价值不是仅仅在于它告诉你了一个怎么动人曲折的故事亦或是多么豪情壮志的故事我认为真正的书籍是要蕴含着艺术价值,人生价值,还有让读者明白的自我价值。暑假中我便阅读了这样一本有价值的书——《围城》
从艺术价值来说,《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茫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我记得“《围城》比喻幽默艺术谈中”讲到:“《围城》则利用本体喻体的美丑错位构成比喻,使读者的常规经验与现实感受产生了反差,营造了高超的幽默艺术”的确如此,它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强烈的感受到了这种黑色幽默以及深深的含义。幽默机智的讽刺语言,写作手法灵活多样,巧妙揭示了人性的懦弱与虚荣„„这些都构成了《围城》极高的艺术价值。
从人生价值来说,小说的主题和思想是十分有深意的,主题是“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想冲进去”,钱钟书的《围城》是扎在人性那颗鼓胀起勃的虚荣心上的一根刺,在《围城》里,虚荣满街在跑,如苍蝇灰尘,飞粘在每一个人身上,买假文凭的方鸿渐,伪造剧作家签名赠书的范小姐等等,又如三闾大学教授们谈起往日的荣光无不得意地长叹,汪处厚挂念在南京的房产,陆子潇说在抗战前有三个女人抢着嫁他,李梅亭在上海闸北“补筑”了一所洋房,方鸿渐也把沦陷区的故宅夸大了几倍,所以日本人能烧杀抢掠虚荣心里的空中楼阁的房子,乌托邦的产业和单相思的姻缘。无独有偶,当方鸿渐夫妇搬入新居时,妯娌俩联袂名为道喜,实为“侦查”时,都向孙柔嘉虚报当年的嫁妆,一个说家俱堆满了新房,一个说衣服多得穿不完。这里形成很有意味的对称结构,一是喝过洋墨水的大学教授,一是不通文墨的粗俗妇人,高雅与粗俗相距甚远,但在虚荣心上具有惊人的一致。我认为钱钟书是刻意设置这种对称结构,他要通过虚荣心这一普遍的人性弱点来描写来揭示人性的颓败,自然而然由男及女,由上层到下层,由有知到无知,勾画了情感的“围城”,事业的“围城”等等而这些却都又构成了人生的“围城”。它揭示了人性的懦弱与虚伪,人性的骄傲与矛盾,简单的人物却勾画出了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的弊端,所以这本书也暗示着:人们都是生活在无法抗拒真实存在的“围城”中,我们应该勇敢积极地去面对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是带着面具虚伪地被圈在围城中。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围城》这部主题深沉而又语言轻松的小说让我体会到了许多真切的感受,希望我能将生活的围城幻化为生活的乐园,尽情体验人生。
第四篇:读围城有感
读《围城》有感
围城,一道紧闭的墙。并不坚硬,也不难越。难的是如何轻松,如何洒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堵墙,墙上有一扇门,好奇的人们总想走进里面,探究里面的奥秘。方鸿渐如此,苏文纨如此,我想钟书老先生亦如此。
纵观《围城》中的人物,主人公方鸿渐----一个典型的旧社会知识分子和西洋文化糅合的产物。既有陈旧的根基,又有新思想的火花。从他的大学,到西方的游学;从留洋的经费,到买来的文凭;从鲍小姐到苏文纨,从唐晓芙到孙柔嘉。懦弱中不失知识分子的根本,幻想中脱离不了乱世的现实。悲剧中的方鸿渐,注定了方鸿渐的悲剧。
苏文纨----高智商的旧社会女子,典型的中国特色的代表。高的学位,不错的外表,显赫的家世,造就了她的特殊性格。为了达到目的而绞尽脑汁,想走进方鸿渐的围城,又表现出无所谓,千方百计的阻挠方鸿渐和唐晓芙,为的不单单是爱情。或许在苏文纨的眼里,爱情根本就是计谋和得失。最后,她和曹元朗走到一起,也不失是一个好的归属。也许只有他们在一起,才是苏文纨想要的。因为有权势,有地位。假如苏文纨真的和方鸿渐走到了一起,那何尝不是两人的另一种悲哀呢。
唐晓芙----《围城》中近乎完美的形象,也是钟书先生塑造的唯一的纯洁且可爱的人物,短短的篇幅,留给了我们更多想象。人都是向往美好的,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总是如此之大。唐晓芙在《围城》中是完美的化身,但人都是真实的,只要真实,那人都是可笑的、可悲的。这让我想到,也许只有残缺,才能给我们想象完美的空间。假设一下,方鸿渐和唐晓芙走到一起,方鸿渐和唐晓芙就一定会幸福吗?幸福的标准又是什么?这种完美只能在想象中,假设把完美放入现实,那么完美就不是完美了。
鲍小姐-----一个经常被遗忘的角色,我认为她才是《围城》中人物的经典。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需要,无论生理上还是物质上。更特出的是,敢于表现自己,更敢于遗忘。大胆的装饰,放肆的笑声,超强的适应能力。短短的一段海上游轮,就发生了那么多的故事。想一想,她的一生,何其丰富。假如有一天,鲍小姐写上一份回忆录的话,我相信,肯定是满城空巷,一书难求啊!只可惜,生不逢时,在那样一个年代,她也只能在医生丈夫的怀抱中假装幸福。
《围城》中的幽默的文字,犀利的语言,穿透人心的洞察力,让人叹为观止。人生总是在不满中追求成功,成功中不满,如此轮回。何时是个尽头。总想离开这个围城,跨进另一个围城。可另一个围城里面是什么?也许只能像《围城》的结局一样,听着不准的钟声,彷徨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第五篇:读围城有感
《围城》有感
《围城》,这是一部以日本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小说。小说是以方鸿渐为线索,讲述了他归国后的生活,特别是他的爱情。从在回国船上,方鸿渐与鲍小姐的暧昧,到后来的与苏文纨的复杂关系,再接着的是对唐晓芙的爱慕之情,然而,与孙嘉柔结婚。但是,故事的结尾,却是方鸿渐与孙嘉柔的离婚。方鸿渐即将去重庆谋生,而小说中间也提到,唐晓芙随父亲到重庆去了,这似乎也给小说设置了一个悬念,唐晓芙和方鸿渐会不会相遇,假如相遇,又会怎样。。这给了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啊。
小说中的内容也正如题目一样,其中蕴含了好多层的围城,最显眼的围墙莫过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虽然旧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思想运动,但是封建思想仍然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在方鸿渐带着刚过门的媳妇孙柔嘉回家时,方鸿渐的父母亲仍希望他们行跪拜之礼。说是十月怀胎将鸿渐养大,难道受不起他们的叩拜之礼吗。也就因为孙柔嘉没有行叩拜之礼,方老太太没有将原本打算给柔嘉的首饰给她。同时,方老太太又嫌作为新娘子的柔嘉的衣服不够红,不像个新娘,尤其不赞成她脚上颜色,不吉利的白皮鞋。当时的中国虽然已经开始接受西方的文化,可是仍然对西方文化持一种偏见。
再者,方老爷说自己并不是顽固的人,但还是觉得女人的责任是管家。对于媳妇孙柔嘉要外出工作,方老爷一家都是持反对态度的。特别是当方鸿渐说到孙柔嘉的工资要比发自己高出一倍,方老爷就更不满了。封建思想的驱使下,男人似乎必须比女人赚得多。一旦女人的收入比男人高时,男人的地位就将保不住,仍然具有浓厚的男权主义思想。
其实在小说结尾,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分开吧,似乎也是作者早已埋下伏笔的。孙柔嘉的姑妈是开厂的,被方鸿渐认为是资本主义,方鸿渐对姑妈一家是极其不满。不满姑妈走资本主义,不满姑妈整天将一只狗抱在怀里,将狗当宝贝。。而孙柔嘉也极其不满自己的公公婆婆,认为他们思想太保守,还要行叩拜之礼。而且嫌方家的人不够热情,方家的孩子有这么没有教养。在孙柔嘉去方家的第一天吃饭的时候,就使唤柔嘉给孩子夹菜,更可恶的是,孩子将酒杯碰倒,将酒洒到了柔嘉的衣服上,这使得柔嘉心生厌恶啊。还有,方鸿渐的两个弟媳妇又去打探孙柔嘉的嫁妆,耻笑孙柔嘉。可笑的方老太太还抱怨孙肉鸡姑妈送的家具不好。也许从一开始,方鸿渐和孙柔嘉就注定要分开。这似乎应了小说中的那句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这似乎也是另一层围城。
其实,小说一开始展现给我们的方鸿渐是个玩世不恭,没有真才实学的形象。为了能够向国内的父母和丈人交差,买了一张假文凭。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方鸿渐并未想利用文凭获取什么,他也是一个十分有原则的人。虽然面临失业,仍拒绝去柔嘉姑妈厂里工作,他觉得这是吃软饭。“ 在一切机关里,人总有人可替,坐位总有人来坐。怄气辞职只是辞的人吃亏,被辞的职位漠然不痛不痒;人不肯坐椅子,苦了自己的腿,椅子空着不会饿,椅子立着不会酸的。不过椅子空得多些,可以造成不景气的印象。”在报社工作,当他听说继续工作就是为美国等国工作时,毅然辞职了。这是方鸿渐爱国的一面。小说中,李梅亭似乎也是个十分显眼的角色。他小气,虚伪,妒忌心强,也许也是当时社会人们的代表吧。再去三闾大学的途中,下雨了,但是李先生爱惜新买的雨衣,舍不得在旅行中穿,便自怨糊涂,说不该把雨衣搁在箱底,这时候开箱,衣服全会淋湿的。看着他,似乎在小说中增添了一点讽刺的色彩。在途中,孙柔嘉生病了,方鸿渐和赵辛楣问李梅亭拿几颗药。可是李梅亭居然把原本给孙柔嘉的三颗药缩减到一颗,直至干脆把药放到自己的嘴巴里了。多么可笑啊,多么讽刺啊!
小说以“那只祖传的老钟当当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一,二,三,四,五,六”。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简等鸿渐回家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对人生包涵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结尾,那只走得非常准,每点钟只慢走七分钟的钟,似乎也象征着当时社会的人们啊,令人意蕴深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