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中的家教智慧》读后感
《国学中的家教智慧》读后感
建湖县钟庄小学唐建
《国学中的家教智慧》作者独辟蹊径,选取了在教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弟子规》等,对著作中的教育观点进行了认真而细致的梳理,并结合现代教育观点,对这些国学精华进行了细致而独到的分析、诠释,使之成为一本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家庭教育图书。毋庸置疑,中华文化最好的给养是国学经典,它不但可以励志、劝勤、勉学、诲戒、明德,而且可以启迪童蒙,指引其终生的发展方向。现在连许多外国人都争相学习、研究国学,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更应该将其传承下来。在孩子幼年时,把最好的精神营养给予我们的下一代,他们长大以后一定受益无穷。
读了这本书,我感悟到国学不仅可以储蓄孩子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提升孩子的儒雅、淳静气质。思想具有一种储蓄的功能,从小接受的思想,一点一滴积累在脑海里,渐渐成为潜移默化的“习惯”。古人提倡的“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老子》、《庄子》、《增广贤文》《菜根谭》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典,铸就“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堪称国学经典。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其中的《菜根谭》,感受很深!佛家所说的“心静自然凉”,其实与《菜根谭》有异曲同工之妙,“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心中浮躁的人即使在幽静的山林中也体会不到的寂静,心中虚脱明净的人即使在夏日里也能得到清爽,在嘈杂的躁市也能心静。无论在哪个时代这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很多人一昧的追求功名利禄整天心浮气躁,惶惶不可终日,若得若是若即若离忐忑不安的,就算是找个人间仙境也无福消受;但是一个人把名利地位看得很简单,他的人生会很轻松,这也是把物欲看透了的表现,他明白钱财乃身外之物,内心纯洁才是最重要的。陶渊明就是超凡脱俗的隐士的典范,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昭然可见。但是他那种清高又是那么的平易近人,把清高放在内心而不是表现
1在外表的高傲,这也是洪应明所认可的高尚。真是嚼着菜根香,体会世海沧桑,读懂人生哲理,导航着未来的方向!
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各国文化的时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慎重选取培育幼儿的适当文化知识,从纷繁的文化杂烩中给我们孩子最好的、最纯的、最精的。而国学,我们五千年文化精髓,是我们孩子成才的必备,是我们给与孩子最有爱心、期待、价值的丰硕礼品。
第二篇:读后感《国学的智慧》
读《国学的智慧》有感
于方方
闲杂之余,我喜欢读一些书,最近偶获一本《国学的智慧》,甚是欣喜。
国学是圣人之学,也是传道之学。《国学的智慧》这本书它并没有采取以往长篇幅解译原典的形式,而是运用了经典名句解析的方式,从多本国学经典著作中博采众长,选择启迪人类思想的、开解人类心灵的、指导人类生活的、传承人类文明的妙言佳句,将它们简单译出,精彩解读,既让读者欣赏了原典之美,也同时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智慧。每一篇都单独成文,我们可以随时拿起阅读,也可以随时放在案头。
《左传》中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通过不段的思考,觉悟,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思维前进,摆脱幼稚,不成熟等性格,更好的融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即使没有能够识人的能力,也要能正确分析自我,明了于心。
从社会层面上说,身为教师的我们,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具备一定的道理哲学思想才可有不败之地。要有“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的远大理想,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定信念,要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脚踏实地,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不屈精神······古人教会了我们很多,可是我们选择了遗忘,当这些句子摆在我们面前,你是否还记得当初的豪言壮志和高风亮节?当你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你是否还记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领导精神呢?让国学的精神再次沐浴我们的身心,它将会把我们现在缺少的东西找回来。
从生活方面来说,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生活,抒写着一篇篇生命的乐章。我们可以懒惰,也可以勤奋;可以奢侈,也可以节约;可以逃避,也可以面对。生活给予我们机会去发现和学习成熟的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生活教会我们的第一个道理。每一代的传承有着不同的内容,若我们选择铭记而不实践,那么生活也将索然无趣了!困难是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我们要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精神。当我第一次听这句话时是在一部电视连续剧中,一时的不如意只是给我们前进道路上下一场雨,风雨过后我们乘船顺流之下更加如鱼得水般的欢畅。生活主要还在继续,我们就要在没有书写的白纸上唱响生命的乐章。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
反求诸己。”,意思是:爱护别人,别人却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的仁德够不够;治理别人,别人却不上轨道,就要反问自己明智够不够;礼貌待人,别人却没有回应,就要反问自己恭敬够不够;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的,就要反过来要求自己。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看了这些,我忽然感觉明白了很多。我们做了好事,却没有达到好的效果,可能是因为自己还有做得不够的地方,也可能有很多我们没有想到的地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别人对我们的误解或偏见,一般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我们如果想让别人的看法有所改观,也不是一件两件事情所能改变的。这样想来的话,也就不觉得自己付出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了。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只要付出了,总有回报的一天,没有回报,只是积累的不够,没有因量变而达到质变,所以,还是继续反省自己吧,毕竟,我们很难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
总之,国学的研读,是我思想的一次升华,让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其实很多道理都是很平实的,就在我们的身边,人人都可以感受的到,只是我们疏远去发现,国学真的是可以开启人生的智慧,有醍醐灌顶的作用,希望大家都不要忘记了国粹,去跟历史对话、去跟古人超越时空的对话,你会感悟到很多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朴实的真理。
第三篇:家教智慧
家教智慧
家长因孩子成绩差发短信道歉,班主任竟这样回复„所有父母都看看!自己孩子自己清楚,成绩上不去,拖班级和您的后腿,实在抱歉!
—— 一位家长的短信
为了家长25个字的短信,一位班主任老师回复了一封长长的信:
1、任何着急都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 看到您的短信,我想说,感同身受。
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当我的孩子成绩也不好之际,在我逐步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成长过程的区别之后,我懂得了如何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
无数个日子,为了孩子的成绩我心急如焚,但现在我能够心如止水。不是不再关心自己的孩子,而是我明白了,任何着急都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每个孩子最原始的内心都是有着向上欲望的,只是,或没被激发或者被埋没了。除了伸出自己的手想想办法,我们还能怎么做?毕竟,那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唯一的孩子。正是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这个中午,我和一个同事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她说首先的一条是爱,一个不懂得爱孩子的人不配当老师。
2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勋章
我告诉她,把孩子当作孩子,意思是: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他们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朋友李东说,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勋章。每个孩子都在犯错的不断跌撞中体味到生命的况味,寻找到生命的方向。哪一个人不是在错误中逐渐长大呢?没有错误会有今天的我们吗?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一个个错误看成一个个十恶不赦的存在,那我们就做的不是教育工作了。有错误,才是孩子啊;有错误,才能促进孩子成长啊。一个个错误就是孩子成长的契机,错误也是宝啊。而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就是指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放弃,更不要挖苦。
3给每朵花自己开放的时间。我有一个堂兄,初二就辍学在家,可是,现在他却凭自己的能力成了一个制药公司的老总,过着别人艳羡的日子。
爱迪生,小时候被视为白痴,无奈的母亲只好将他带回家教导,结果他成了世界伟大的发明家。如果每个老师把孩子当成“我的”孩子,把自己当作爱迪生的妈妈,那么又有多少英才会在我们手中出现啊。冰心先生说:“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孩子,都是宝啊!
从小学到初中,我的数学成绩都是一塌糊涂。初二那年,总分120分的数学,我连20分都考不到。我一直补考,还被老师罚过钱,甚至被老师要求过不许参加考试。
可是,到了高中,我的数学竟然成了所有学科中最好的科目,而且我的数学成绩也是全年级最好的。这是为什么,有人说开窍了。是啊,开窍有早晚,那我们又何必要求每个孩子都在同一个时间里绽放出所有的花朵呢?
一个朋友说她同事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二一直补课,可怎么补都是“木头”一个,成绩就是上不去。结果到了高三,他突然开窍,以高分考入了苏州大学。
给每朵花自己开放的时间,不是口号,而应该是最真实的行动啊!可是,老师们,为什么你总是等不及?为什么这些迟开的花在你的眼睛里就成了谎花甚至根本就不是花呢? 见过很多老师把差生的家长训得像个孩子似的,见过无数个家长因为自己孩子的成绩差而愧对老师。其实,这些都没有必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如此看过来,尊敬的老师,您的孩子就一直优秀吗?尊敬的家长,您的孩子就不会优秀吗?
看到我女儿的成绩和行为习惯,我伤心过,因为在和别人的比较中,总感觉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
但是,在分数之外,我看到了我孩子柔软的灵魂、善解人意的举止,我不相信我的孩子会一直差下去!
我始终坚信,我的孩子是优秀的,无论在别人的眼睛里有多么差,我都会陪她走好每一步路,因为我相信,前路美好。
所以,请您相信,您的孩子是优秀的,无论现在怎么样,您都要陪孩子走好他的路,因为您也要相信,前路美好。
所以,我会把您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也相信,有了您的心和我的心,前路一定会美好!
我不做没有良知的老师,您也不要做没有信心的家长,好吗 一起努力!未来美好!
第四篇:国学中的管理智慧
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整个二十世纪,是国学的空前灾难时期,因西方工商业文明的入侵,加上国内知识界人士的全盘西化努力,还有反右、文革的再摧残,使国学已趋于衰亡。在西方文化的极端疯狂发展已使人类吃尽老天报应之苦头的今天,全人类精神痛苦剧烈、人为灾难深重,在这种前提下,重振东方文化、使之产生挽救人类、避免整体灭亡的重要作用,这已成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强烈要求。
国学乃智慧之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用。承载先贤之智,传承国学实为神圣之使命。得大师亲传,问道天下,可感悟国学之博大精深,可感知至广大而尽精微的万物妙道,可体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为人之道,可实践经世致用的济事之道,可修为兼济天下之大德,更可练达成就事业之博大胸怀。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沁浸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存续,而骄傲,而伟大!
国学中蕴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智慧国学管理智慧在企业管理中有多处体现。1.国学与制度规范
当今的企业,是要靠文化留人、文化聚人的,由国学衍生出来的企业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最令员工钦佩的,而孔子将古人祭祀礼仪中的“礼”从宗教范畴推广成为人文世界的行为规范。“礼”不仅是等级社会的外在形式,而且与人的内在理性结合在一起,使“礼”的实践成为人的内发行为,达到自我控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茅忠群在感性的“仁爱”基础之上,推行理性的“礼”,即为管理的规范与制度。在此制定的管理制度,必定是符合人性的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运用到国家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2.国学与企业诚信
周易“乾”文言》上记载“修辞立其诚”,意思是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轻诺而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老子这句话旨在强调说话要谨慎,处理大事更要认真。有些人不经过深思熟虑,轻易答应别人的要求,事后却做不到甚至忘的一干二净,这样的人怎么能有信用呢?所以对别人承诺时,一定要慎重斟酌,量力而行。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说到做到,一诺千金。
孔子也多次谈到诚信的问题。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做人而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孔子就谈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只有合乎道义本分的话,才可以认真去做。作出承诺前,必须考虑承诺的正义性、合理性以及后果。作出承诺后,如果发现承诺的内容本身存在失误,就必须及时纠正,避免犯更大的错误而难以自拔。这才是真正的“信”。领导在选人时一定去选择更加讲信用的人来任用、提拔;企业选择合作客户时,同等条件下也会选择信誉更好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更是如此,从消费者愿意多花一些钱去买特定品牌产品就可以看出,他们买的其实是品牌背后企业的信誉与承诺。在未来的社会或市场中,无论是个人或组织,拥有诚信将是其核心竞争力中的一部分,并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3、国学与人本管理 儒学作为古代的治国理论与西方的现代管理显然是不同的,他们各有自己的立论、宗旨、方法和目标,但是作为管理的理论,也有许多共通的原则和规律。“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它始终关注的是人,重视人的现实价值、现实的生活状况和心灵的慰藉,进而关注社会是否和谐。西方现代管理学研究的重心,是如何调动和激励职工的积极性、认识人类行为的内驱力,从而为资产所有者赢得更大的利润。在资源紧缺,自然环境加剧恶化,企业过度竞争,人文精神沦落,市场经主义至上的今天,管理科学需要中华民族的智慧--《国学》来拯救!“生生不息”、“经世致用”、“厚德载物”是国学的精神与灵魂。国学不能回避管理学,国学不仅是文化符号,用国学的精神与方法来完善管理理论,恰恰是时代赋予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历史使命!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与和谐企业文化思想体系,是时代给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为全球化文化融合与和谐世界构建,做出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伟大民族应有的贡献国学是重塑中国企业文化的优秀基因宝库蕴涵着丰富的“财富哲学”。中国企业只有通过塑造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赢得社会和国际同行的尊重。
第五篇:国学中的人生智慧
国学中的人生智慧: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2010年12月29日 12:24 来源:新华日报 ↓小】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徐小跃,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中华文化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导。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核心提示
中国古代先贤圣哲们最关注的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人生。作为思想文化的“国学”始终一贯地观乎“心性”、“生命”、“人生”,一句话,“观乎人文”。
儒家所谓的“学问”乃是心性的学问,生命的学问。做学问的终的就是要把“跑掉的心”(“放心”)找回来。
人既要有“乐观”的精神,也要有“达观”的心境,还要有“冷观”的智慧。这“三观”体现了多重性的生活方式,亦反映了儒释道互补的特性。
中国人的灵魂是有多重性的。
在儒家高唱“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家高唱“夫虽在庙堂之上,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也”,佛家高唱“既在孤峰顶上,又在红尘浪里”的声响中,“以出世的心做入世事情”遂形成中国人共同的向往和追求。
“儒是牡丹,道是菊,佛是莲”
国学寄寓“经史子集”,“儒道佛”乃其精华
“国学”这一概念是在上个世纪初提出的。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有感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损害,遂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以此重新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并提升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由此可知,“国学”概念的出现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感。
何谓“国学”?对“国学”的定义,时下有多种。但在我看来,可把问题简单化。“国学”是“国故之学”的简称。分而言之,“国”,专指中国,“故”是过去的意思,“学”是指学术、思想。合而言之,“国学“就是指中国过去的学术思想,也即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存放在哪里?要了解这一点,我在这里借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以述之。中国古人将不同性质、内容的书籍分为四类,即“经”、“史”、“子”、“集”。“国学”就是保存在这“经”、“史”、“子”、“集”当中。“经”主要指儒家的典籍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经”有《六经》、《七经》、《九经》、《十三经》之说。“史”指各种体裁的历史书籍,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子”主要是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及道教佛教方面的著作。“集”是总集、选集、别集,还有诗、词、赋,像《楚辞》《乐府诗集》等。
如果要问“国学”的精华是什么?那就要说到“儒道佛”了。有的学者就把“国学”主要归结为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文化。在中国过去就有这样的说法,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教:儒、道、佛。可见,中国人是多么看重这三家。
对作为“国学”主要组成部分的儒道佛三家,我们最应该了解的是什么呢?回答是:思想。因为思想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和核心。而思想是由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真正要进入国学的殿堂,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就一定要对它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有所把握。
国学观乎“心性”、“生命”、“人生”,一句话“观乎人文”
中国古代的先贤圣哲们具有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中国圣贤最关注的不是外在的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天国,亦不是纯粹的思辨领域,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人生。古人云:“思以其道易天下”。就是说,中国古人思考着用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即“道”来改变天下。说白了就是,他们建立学说、提出思想的目的乃是:改变天下、和谐社会、净化人心、安顿生命。
群经之首的《周易》有这么一句话:“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强调的是通过关注“人文”,以达到变化和成就天下以及天下人之心的目的。这里出现了为大家非常熟知的一个概念——人文,这是当下许多人都喜谈的一个概念,“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等等。但你要问他究竟什么叫“人文”?恐怕很少人能明了它的深义。《周易》是这样给“人文”下定义的,它说:“文明以止,人文也。”意思是,能止于文明的即是人文。这是对作为人并能够成为人而提出的标准。中国古人告诉你作为一个人,要知道“当其所为”和“不当其所为”。也就是说,人一定要知道你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这里有不能越过之线,即当“止”之线。如果再用一个概念加以说明的话,那就是“义”。“义者,宜也;宜者,应当也,适当也。”儒家最重这一“止”和“义”。《大学》有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由此可见,这里谈的都是人之为人的根据问题。所以,我们说,所谓“人文”是专就人的本性而言的。简言之,“人文”要关乎的是人的本质问题,也即人性。
什么是人之为人的“根性”呢?这一问题在儒家那里尤其得到重视。孟子有句名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所谓“几希”就是一点点,微乎其微。在孟子看来,人与禽兽动物的区别就是一点点。通俗地说,人与禽兽差别不大。有关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与动物之间的一致性竟达到99.99%,只有0.01不一样。0.01还不是“几希”吗?现在的问题是,这一“几希”究竟是什么?儒家六经之一的《礼记·曲礼上》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即是说,鹦鹉会说话,但究其本性,它还是飞鸟,猩猩也会说话,但是究其本性,它还是禽兽,如一个人不知礼,不行礼的话,即便你能说会道,那也与禽兽无别。前引荀子所论已知,人不同于禽兽的地方绝不在“知”,而是在“义”。
儒家并没有把我们熟知的人会说话,人有知识理性,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等视为人与禽兽不同的根本之所在。中国古人不是不知道这些,但他们似乎看得更深远。在他们看来,人高于禽兽的诸种能力如果没有一个更根本的“存在”支撑着,那么,人的这些能力就有可能造成非常可怕的后果。人类历史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残酷的刑具、杀人武器,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这一点点的“性德”,一点点的“性命”,一点点的“德能”,一点点的“明德”,一点点的“灵光”,即“几希”到底是什么呢?还是孟子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良心”。包括孟子在内的以后整个儒家,都视“良心”为一超越善恶的至善、纯善之心,亦叫“本心”。这是天地给人类的“殊胜”赠品。
我们每个人都有“几希”,但由于受到后天的污染,或由于不善于保存,作为人最宝贵的这一“几希”就会丢失。如何对待“良心”,又将君子与一般人区分开来?孟子说:“君子所以遍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于是乎,“存心养性”,“尽心知性”遂成为儒家思想的旨归。孟子直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由此可知,儒家所谓“学问”乃是心性的学问,生命的学问。做学问的终的就是要把“跑掉的心”(“放心”)找回来。中国人评价一位真正的学者,不会只说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是把“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视为是对学者最高的评价。通俗地说,就是指为人为学,道德文章、德性问学,这两方面集于一身。
孔子曾感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这里,孔子追忆和赞扬“古之学者”的为学之终的是为了使自己精神境界的提高,心灵世界的净化,生命层次的升华。而叹息和批评“今之学者”的为学之动机是追名逐利,做学问是做给别人看的,与自己的内在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弘扬完全脱节。
我常常提醒所谓做学问的人,当然包括我本人,要避免在大学校园、科研机构出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的局面。什么叫“经师”?就是说他专业知识非常精通,像这样能传授知识的老师太多了。什么叫“人师”?就是既有德行又有学问,道德文章双馨,人格魅力非常强的人,这种老师难以碰到。作为一名学者,或说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其终的是要求他们能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大任,把爱人、爱天下作为自己终身欲承担和实现的责任。知识分子不可以目光短浅,不可以急功近利,不可以唯利是图。这也正是古人为什么那么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语)的真正原因之所在。
由上可知,作为思想文化的“国学”始终一贯地观乎“心性”、“生命”、“人生”,一句话,“观乎人文”。如用一个哲学概念和命题来说“国学的精华”,那就是“国学”非常重视人的存在方式问题的探讨。
儒道佛皆以“修身”为本
对儒道佛三家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功能作用等问题的探讨乃是表现“国学精华”的最好方式。
儒家乃“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道家乃“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佛家乃言空说假,力主离苦得乐。尽管儒道佛三家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着不同的形态,但他们都有其体现各家思想本质的内容,或者说皆有其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在我看来,“仁信敬诚礼义廉耻”构成儒家核心价值体系。“道德自然无为处下”构成道家核心价值体系。“中道慈悲苦集灭道”构成佛家核心价值体系。儒家是通过“仁爱”之道,道家是通过“自然”之道,佛家是通过“慈悲”之道,以实现社会、人生的和谐与完善。
儒道佛三家分别通过“社会”(人生)、“自然”(人身)、“涅盘”(人死)三极的设定来构建他们的思想体系,来展示他们各自的世界图景。儒道两家,特别是儒家,它强调的是人“生”学。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这样一种重生轻死,重人事,轻鬼事,重此岸,轻彼岸的“现实”倾向对儒家以及中国人的价值取向都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道家和道教亦谈人“身”的修炼,同样的重“生”。总而言之,他们都主张把价值取向定在“此生”、“此身”、“此世”上。当然,在道教体系中也不乏超越性境界的设定,像“天庭”、“鬼域”等等,不过,主张“此身”即在现世长生不死则是道教的根本教义之所在。而佛教则喜谈“死”后的众生生活,或可称之为人“死”学。因此亦才有了佛教所主张的“穿透生死”、“生死事大”之说。
当然,我们又要清晰地认识到,三家欲实现他们的三极目标,都共同主张首先应从人的最初和最深处入手,即人的“心性”处。在他们看来,这是本根的存在,是大者的存在,是本来的存在。由此,“发明本心”,“存心养性”、“诚意正心”;“心斋坐忘”、“虚观静观”、“返朴归真”;“明心见性”、“即心即佛”、“恢复本来面目”,遂分别成为三家修行的途径。如果选用一个词和一句话能表达他们共同旨趣的话,那就是“修身”,以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因为,三家皆明白,宇宙、世界、社会、人生的本质属性的呈现要靠“人”去“观想”,而人怎样来观想则取决于人的“心”的状态,心态如何则又需要人“修”。亦因此之故,我习惯这样表述人们既已熟知的一些提法,我会把“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倒写和读为“观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这里,是在凸显“人”及“人心”的地位和作用。
对儒道佛三家功能及特点,“古人”和今人多有概括和比喻。宋人概括道: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古人有喻:儒是粮食,道是璧玉,佛是黄金。今人南怀瑾有喻: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每当我讲授国学谈到这里的时候,都会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是极其幸福的,因为在中国有这么多的思想宝库能提供各种人生所需要的东西。但另一方面,许多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又是非常遗憾的,因为他们全然不知有这么多的宝藏,对自己的宝贝视而不见,甚或无端轻慢。
我曾对儒道佛三家的功用和特质作过这样的总结。一曰不治儒家不能“入世”(经世、治世、济世),它强调的是一种“有为”精神,因而具有“现实”的特点。二曰不治道家就不能“超世”(避世、忘世),它强调的是一种“无为”的精神,因而具有“超现实”的特点。三曰不治佛家就不能“出世”,它强调的是一种“空无”的精神,因而具有“非现实”的特点。总之,入世有为、超世无为、出世空无,分别体现了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各自特征。
我也有比喻:儒是牡丹,道是菊,佛是莲。入世者甚爱牡丹,超世者独爱菊,出世者厚爱莲。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虽然我们通常认为儒主入世,道主超世,佛主出世,但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尤其对于中国化的佛教来说更要如是观。大家知道,儒道两家源自中国本土,其思想具有鲜明的体用不二,本末一如的中国哲学特色当属必然。更为重要的是,重世间那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而作为外来佛教,就不能不受到中国固有文化的影响。如我们仔细研究佛教思想就会发现,体用一如,本末不二之思维方式亦为佛教所具有。我们说,儒道佛三家最终能够融合,其根本点之一即在于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思维方式。有了这一共同基础,只要佛教在教理教义上充分考虑到中国“重世间”的传统,自然会调整他们的思想旨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于是佛教由原初一味强调出世而一变为“即出即入”。那么表现在世间和出世关系问题上,最终使得三家走向一致。在儒家高唱“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家高唱“夫虽在庙堂之上,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也”,佛家高唱“既在孤峰顶上,又在红尘浪里”的声响中,“以出世的心做入世事情”遂形成中国人共同的向往和追求。由此可见,儒道佛三家以其各自的表达方式共同回答和解决了人如何处理现实与超现实的关系问题。
儒家“在意”,道家“适意”,佛家“不在意”
如果要再对三家思想各自的特点及功能作一个更为生活化的概括,那就是儒家思想使得人“站得高,看得远”;道家思想使得人“进得宽,想得开”;佛家思想使得人“行得深,放得下”。得儒家思想之精髓定会使人胸襟宽,得道家思想之精髓定会使人想得开,得佛家思想之精髓定会使人忍得了。胸襟宽方能仁爱对人,想得开方能自然待人,忍得了方能慈悲化人。
儒家对人对事很“在意”,道家对人对事很“适意”,佛家对人对事很“不在意”。由此,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观是乐观、进取、向上;道家的人生观是达观、退让、处下;佛家的人生观是冷观、忍让、放下。具体言之,因为儒家什么都“在意”,所以他有执着的精神、有为的气概、自强不息的勇气、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因为道家对待什么事均以“适意”为上,所以他才如此崇尚逍遥旷达,任性洒脱,空灵飘逸。因为佛家对待什么事主张“不在意”,所以它才任运自在,不执有无,解缚放下。
人生需要这三种精神和气质。该在意即在意,不该在意就不在意,在生活中寻求符合自然的适意。人既要有“乐观”的精神,也要有“达观”的心境,还要有“冷观”的智慧。这“三观”体现了多重性的生活方式,亦反映了儒道佛互补的特性——中国人的灵魂是多重性的。
最后,我想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外国小故事。一位牧师在家准备布道讲稿,但他6岁的儿子一直缠着他,牧师想了个办法,将印有世界地图的一张纸撕碎了让小孩拼。10分钟不到,儿子就拼好了,牧师惊讶地问他怎么做到的,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后是一张人的照片,他是按照人来拼的。“只要一个人是完整的,那么世界也是完整的。”小孩子的话,让爸爸惊呆了。牧师想,自己几十年的布道,就是为了让别人明白这个道理:只要这个人的心是光明的,这个世界就是光明的。只要人心充满爱,这个世界就是充满爱的世界。佛教亦有类似说法,认为只要心中有佛,看看人人都是佛,而只要心中有魔,看看人人皆是魔。
儒道佛三家以其各自的核心价值观,从多个方面、不同层次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我们提倡学习“国学”,就是要汲取“国学”中的精华,就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可称为“絜矩之道”的、“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呼唤出来,并将这些东西真正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净化我们的心灵世界,使每个人过上符合人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