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富论》 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孟东燃10级汉语言文学二班
摘要: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国富论》 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关键词:国富论、收入、分配、消费、阶级、经济。
正文: 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 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 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 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
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就这一点我们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亚当斯密。应当说, 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之上,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例外。我佩服亚当斯密的精神。亚当斯密一生中为什么只有这一个成果,并不是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没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肃,正因如此,亚当斯密处于弥留之际时让别人将除《国富伦》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毁掉,为了不让半生不熟的观点公布于世。
国富论发表于1776年,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的架构,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它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因此,该书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的百科全书”、“西方经济学圣经”。200多年以来,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在《国富论》的架构上做一些修补工作,完
善、细化其分析,基本是沿用斯密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国富论》还是一部将经济学、政治理论、哲学、历史和实践计划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著作,不同的人读《国富沦》会有不同的收获,而且往往还会有意外收获。
《国富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自由贸易体制的出现于成长确实让经济发展得到了飞跃。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 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斯密虽然没有直接表 达,但是全书已经告诉我们,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受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国富论》的理解有限,但是我相信亚当·斯密的理论对于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有一定意义的,现代人有必要结合当前实 际去分析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与时俱进的意义。
而且,《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交换时的经济行为,认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心,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是人性的自然现象。茅于轼先生曾举《镜花园》里君子国里的故事加以说明人的利己行为,小说第十一回里描写了君子国里一名隶卒买物的情况:隶卒···手中拿着货物道:“老兄如此高 货,却讨恁般低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 卖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己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 只听隶卒又说道:“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 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道。试问哪个腹中无盘算,小弟又安能受 人之愚哩。”谈了许久,卖货人执意不增。隶卒赌气,照数讨价,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哪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路旁路过两老翁,作 好作歹,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茅于轼先生讲完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两点思考。第一,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偏袒
自己利益引起的。因此,我们常常地错误认为,如果关心 别人的利益胜过自己的利益,争论就不会发生。而君子国里发生的事情,恰恰说明了把关心别人利益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同样会有争论。我们同样得不到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的商业交换中,买方和卖方通过讨价还价,最终会达成协议。而在君子国这个人人为他的社会里,讨价还价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说不得不借助两个过路老翁来调解矛盾。这里包含着一个极为重要的道理:以自利为目的谈判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利他为目的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同 意的均衡点。所以利己是可以达到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利他则是一个纠纷不断的社会。从动态的变化来看,它最终必定转变为“小人国”。因为君子国是最适合于专门利己、毫不顾人的“小人”们生长繁殖的环境。当君子们吵得不可开交时,“小人”跑来用使君子吃亏自己得利的办法解决了矛盾。长此以往,君子国将消失,被“小人”国替代。从这一点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实在是人类社会的大幸。第二,只要是交换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使自己活得更舒服体面,如果没有这点动机我们为何要交换?我们有过交换经验的人都知道,交换的双方 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产生了交换,而君子国有了市场,而通过市场的交换却是 “利他”行为,这种动机显然是矛盾的。借用茅于轼先生有趣的例子,我们明白了亚当·斯密的理论为何是建立 在人性自利的基础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双方才能有均衡点,才能构建一 个和谐的社会。
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
斯密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人有同情心,应该能适当抑制利己的本性,讲点利他精神。按斯密的解释,“道德情操”一词指人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斯密设想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有道德的市场经济。由于斯密临终前烧毁了《道德情操论》全部手稿,后人无法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把利己与利人对立起来。令斯密痛心的是,在他生前受世人重视的是《国富论》,在他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看不见的手”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作为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却把《道德情操论》完全忘却了。斯密当然喜欢自由市场运作,但人们却“忽略了市场在社会中的本质”,“‘同情’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如果社会缺乏了一些基本原理,“这个文明社会就会迷失方向”。在斯密看来,人们正是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而曲解了他的《国富论》。理解市场经济,“《道德情操论》,这才是基础,是根本。”
斯密反对殖民地政策,主张自由贸易。他认为,殖民地国家大多实行 “重商主义”政策,而这对于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经济垄断不仅 使殖民地财富与资源大量外流,也阻碍了殖民地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了其分工的专业化进程; 统治国亦未在其与殖民国交易的过程中取得分工的好处,从而带来两国整体效益的无谓损 失。斯密也主张“自由放任”,他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 家得到充分的发展和繁荣。自由竞争促使资源向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的方向流动,因而,他反 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因为垄断同样能带来低效率的生产。私密将此理论向更深一步扩展,主 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即主张自由贸易。此观点,无论是后 来的绝对分工理论,还是相对分工理论,都证明了其正确性所在。
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他会尽可能地节约消费,希望依靠自身的劳动,能获得一些收入来增补这笔资财。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第二篇,第一章,P187)斯密通过分析资财的额度和可支配期限将其界定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支出两部分,又将生活性支出按来源和用途细划为三种类型。这样,使我们对收入的认识逐步深化,更利于支配和使用不同类型的资财,为后来人们树立了理财观念和收支计划提供了依据。
此外,《国富论》中也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提倡政府推动教育的发展。亚当?斯密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依靠有力的舆论,而这与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公众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者越多,越有公正判断的能力。
拜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和认识,同时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进”活动,政府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政府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没有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魔
力。纵观西方自由市场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个人自由的不断延伸和扩展。读了《国富论》,让我更加确定这一点。
第二篇: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是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出版于1776年。那时,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作为时代的新生事物也正在蓬勃发展,英国的手工工场正在开始逐渐向大工业转变。但是,英国工业产业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着残余的封建势力的束缚。刚刚兴起的英国资产阶级,为了给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扫除发展上的限制,急切地需要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肩负着这样的阶级历史使命而问世的。这部书全面总结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各国发展的经验,并在批判地继承了当时有关经济的各方学说基础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原理做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国富论》的出版,不仅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说,恐怕也没有其他任何一个经济学家的著作,能够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这也就是资产阶级一直将《国富论》视为圣经的原因吧。
《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的经济世界,斯密的主要出发点是每个人的利己心理,在经济活动中,每个人肯定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去考虑问题,这是符合人性的,也是人类作为一种动物的本能。《国富论》全书分为五卷,其主要观点如下: “看不见的手”,这是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最著名的观点。他认为,每一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利己,使得自己获得的利益更大,利己促使人们参与经济活动;利己是人的本性,每个人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可
以使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效用最大。现代经济学认为:在完全市场条件下,每个人追求自己效用最大化可以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地配置。亚当·斯密第二个著名观点是: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他列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个最熟练的工人一天制造的针最多几十枚,但是如果把制针分成十几道工序,分别然十几个人去做,那么他们可以制造出几千枚针,这远远大于他们分别制针数目的总和。分工可以将一项复杂的工序划分成许多简单的工序,完成这些简单工序的时间将大大减少,所以,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亚当斯密指出,价值由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所构成,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可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后者表示用一定的货币去衡量一件物品的价值,货币存在着升值和贬值现象,所以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会发生变动,二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个观点对马克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劳动价值论是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亚当·斯密主张经济的自由放任,他认为,只有一个国家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反对各种形式的垄断。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充分利用本国的优势,实行分工,斯密还极力倡导贸易自由。亚当·斯密认为政府的职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外,政府的主要责任是抵御外敌;对内,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保证司法体系的公正和公平,维护社会的稳定;政府还要建设并经营一些公共工程,这些工程如果仅仅交给市场,由市场来决定,往往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亚当·斯密指出对底层民众进行教育,国家是不能直接得到任何好处的,但是国家
可以得到很多间接的好处。他认为,维持一个国家的稳定主要是靠社会舆论,因此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接受的教育越多,那么他们的判断能力越强,就越容易判断是非曲直。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政府要加强对国民的教育,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国富论》是经济学历史上一部十分伟大的著作,同时,因为《国富论》语言通俗易懂,它也一直是作为经济学的入门教材之一。这本书是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理论的开山鼻祖,后来很多经济学家都是站在亚当·斯密这位巨人的肩膀上来对经济进行研究。因此说《国富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是一本永远不会褪色的经典
第三篇:国富论-读后感
读《国富论》有感
《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实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所以,熊彼得说斯密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斯密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分析了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不同经济实力的欠发达区域在不同的阶段如何选择最优分工网络,并借此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斯密在《国富论》中开篇就谈到了劳动分工。他认为劳动分工和市场竞争是国民财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但经济学发展的一百多年间,市场竞争理论得到了极大丰富,而劳动分工理论却相对显得苍白。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复苏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是通过制度安排而与交易费用相互决定的,即:由交易费用决定的制度安排决定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通过分工经济提高制度收益,并进而降低交易费用。作者给出了两个理论模型及其修正。
接着,作者证明了劳动分工理论中的三个重要命题。
命题1:劳动分工产生递增的规模报酬,是经济进步的源泉。
命题2:劳动分工依赖于劳动分工,没有任何外生优势的单纯分工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命题3:经济发展依赖于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制度,在地理上表现为一个波浪式的推动过程。
另外,新兴古典分工理论证明,不同区域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分工水平,产生不同的增长效果。因此,欠发达区域面对不同的人口规模、制度供给、交通条件,应选择不同的分工模式。作者据此将欠发达区域分成三类,并分析了各自的分工抉择。
模式1:人口较多、居住密集的欠发达区域
根据命题2,此类区域即便没有任何优越的资源禀赋或比较优势,依靠自身的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工模式,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作者认为,应将此类区域细分为若干个子区域,将相关产业分类聚集,发展“园区经济”,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产生产业簇群。
模式2:人口较多、居住分散的欠发达区域
此类区域以中国中西部的农业大省为典型代表。因为多数居民都分布于广大农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间贸易的交易费用很高,制度创新的成本更高,制度供给水平低下。当务之急是提高专业化水平,以便与高水平的分工网络对接。
提高市场分工水平有两种途径。一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从而减少交易费用和制度创新成本。政府工作的重点是鼓励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为个体私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服务。根据命题1,政府即便是有意扶持某些产业,也应该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选择以农产品为核心的分工网络。
二是融入临近区域的分工网络,即给发达区域“打工”。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或工业化前期,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来支付交易费用和学习成本,也难以承受为集中人口而进行的城市化所需耗费。而此类区域劳力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可选择有资源禀赋或内生比较优势的临近区域,为其提供配套生产或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有必要鼓励企业向专业化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要素的交流,提升企业家的管理素质。
模式3:人口较少的欠发达区域
此类区域人口较少,无论是否集中,从理论上讲都难以独立形成一个合意的分工网络。最重要的是提高本区域在某些方面的专业化水平,以便融入发达区域高水平的分工网络。在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经济环境得以改善后,在分工网络上可以逐步摆脱对地理交通条件的依赖,从而逐步与较高分工水平的其他区域进行贸易往来。在此过程中政府应重点扶持有一定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并购、扩张,带动其他企业形成连锁效应和学习效应。
我认为《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斯密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但是全书已经告诉我们,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
第四篇:国富论读后感
论《国富论》的“自由主义”
古巴作家伊塔诺·卡尔维诺曾说:“经典就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是我们初读,也好像是一本重温的书。”毫无疑问,《国富论》就是学术中的经典。它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在此书中,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目标:“富国”和“裕民”。而这两个目标的实现,皆有赖于国民财富的增加。因此,增加国民财富就是斯密经济理论的研究主题。而要想增加国民财富,就必须解决相互联系的两大问题,即:(1)什么是国民财富;(2)如何才能增加国民财富。前者涉及的就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后者涉及的就是国民财富增加的原因。这也就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标题的含义所在。
《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虽然在斯密以前的学者中,已经有很多人提出和抒发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但是只有到了斯密那里,经济自由主义这座大厦才有了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才能历经岁月耸立于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坐标。
贯穿斯密整部的《国富论》,斯密在各个部分或正面或侧面的阐述了他的自由主义,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看,经济自由主义的含义和实质总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斯密提出经济自由主义的原因离不开当时那个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代。他见证了时代的巨大变革,这使他坚信经济自由主义才是更好地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达到“富国裕民”的目标。在他于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时主张自由放任政策,同时对于瓦特制造蒸汽机大力支持等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自由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但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绝对的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而是二者之间的一个中间点。而且只一点也绝非固定的一个最优点,而是随时代和具体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向不同的方向偏移。
第二,斯密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坚持,并不是无条件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在不同情况下存在各种不同的限定条件。其二,斯密认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而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在《国富论》中,他指出了政府的三种职能,即保护国家、维护公正与秩序、提供公共工程。可见,斯密在激励宣扬其经济自由思想的同时,并没有一概地否定在特定领域里政府所具有特殊作用。作为经济学大师,他肯定意识到了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经济运行时有一定盲目性,市场绝不是万能的。尤其是他认为在出现有损于自然经济秩序是,应由政府出面干涉或经营。
第三,作为苏格兰的伟大思想家,斯密继承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他的自由主义具有浓厚的经验主义特征。尽管斯密在《国富论》的论述以经济自由主义作为一个基本的信念,但他并没有专门地系统论述该问题,而是把他的经济自由主义穿插在各具体问题的论述中。他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本能要求,是人的天性,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在这种追求个人利益的利己要求支配之下,人类形成经济和政治秩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纪人”的利己心。对于这一点的论述,斯密采用了具体而生动的解说。“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是贯穿《国富论》的灵魂。在他的思想中,经济的发展,国民财富的增进都要以自由经济为基础。当然,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
尽管“看不见的手”、“斯密教条”、“斯密问题”等饱受争议,斯密本人也有意无意地将重商主义予以丑化、漫画化,他的一些理论在今人看来也显得过于保守等,这些都丝毫不影响他“经济学之父”的美誉。如果说牛顿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斯密就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令在他之前和同时代的所有经济学家都黯然失色。斯密所建立的古典经济学与牛顿所建立的经典力学同样辉煌,是我们从蒙昧走向科学的起点,为现代工业文明奠定了哲学基础。金融危机后,张维迎在其文章《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里称:“在我看来,这次危机也许是复活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彻底埋葬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机会。”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本质上也是属于斯密的。作为亚当·斯密的后人,作为“自由之子”,哈耶克等人在自由主义最困难的年代里,成为自由主义的守护天使,坚定地捍卫着自由市场经济。而联系到金融危机后我国出现的明显的“国进民退”等现象,我们更是应该反思,应该呐喊,应该更坚定地相信:只有自由市场经济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和进步。
第五篇:《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全译本)》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该书发表于1776年,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的架构,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它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因此,该书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的百科全书”、“西方经济学圣经”。200多年以来,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在《国富论》的架构上做一些修补工作,完善、细化其分析,基本是沿用斯密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国富论》还是一部将经济学、政治理论、哲学、历史和实践计划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著作,不同的人读《国富沦》会有不同的收获,而且往往还会有意外收获。
作为一名区域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首先要读一读这本惊世之作,了解经济方面的有关知识,有助于以后的学习。拜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和认识。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进”活动,政府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政府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没有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魔力。纵观西方自由市场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个人自由的不断延伸和扩展。读了《国富论》,让我更加确定这一点。《国富论》共分为五篇,总计三十二个章节,分别讨论了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政治经济学体系和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全书基本涵盖了古典经济学派所讨论的所有问题,并对各个问题进行了最基本的理论阐述,对后世经济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篇,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和产品的分配。
首先讲到的是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极大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正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擅长,而又有错综复杂的各样需求,所以就有了交换。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产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说,最有力的解释就是“制作扣针”的例子。分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再接下来就是货币和商品的价格的探讨。价值,我觉得它表示的是物品的效用,而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边际效用,因为正是这个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在馒头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高中的政治课本上讲,价值中包含的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它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真实价格,产品一经生产,其真实价格就会一定,变化的只是我们现在的货币衡量。
而下面讲到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就是社会分工创造的财富的分配问题。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观点,这是财富的原始分配。社会分工必然导致劳动者在从事生产过程中从最终产品的贡献的不同,也就是书上讲的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最终导致劳动者工资的不均等。第十一章讲到的地租,其实就是土地的使用价格,即资本使用土地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即经济租。
第二篇,资产的性质和积累以及使用。
资产的划分、社会总资产的一部分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费用的货币、资本的积累及生产型和非生产性活动。有两种资本使用方法能够使投资者取得收入或利润,第一种,使用资本进行生产、制造或购买产品,之后将产品售出,从而获得利润;第二种,使用资本对土地进行改良,购买生产者所需要的机械或工具,或用于购买不用更换主人或不必再次流通就能产生利润的东西。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总资产,便是他全体居民的资产,所以,很自然的,便被分成各自有其不同功用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保留下来以供目前消费之用的,它的特点是不产生收入或创造利润;第二部分变为固定资本,它的特点是不用与流通,也无需更换主人,便可产生收入或利润;第三部分是流动资本,它的特点是通过流通、更换主人而产生收入。论放贷取息的资产和资本的各种用途。借贷出去收取利息的资产增加了,因运用这笔资产而必须付出的价格——也就是利息——肯定会下降。那些使商品的市场价格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而下降的一般原因,固然是导致利息下降的一个原因,但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寻找出其他几个特殊的原因。
一、国家的资本增加了,从投入的资本中所获取的利润必然会减少;
二、由于生产性劳动的维持费增加,对生产性劳动的需求也必然会一天天增加。资本有四种不同的用途。第一,用以购买天然产物以供社会每年使用和消费;第二,用于制造和筹备天然产物,使之适用于目前的使用和消费;第三,用于运输天然产物或制造品,将其从充裕的地方运往匮乏的地方;第四,用于把天然产物分成较小的部分,以便满足需求者得临时需求。
第三篇,不同国家财富增长的不同方式。
财富的自然增长,每个正在发展的社会,其资本一定是根据自然的顺序,先将大部分资本投入到农业上,其次投入到制造业上,最后投入到对外商业上。各国用于销售到远方的制造业大概有两种用途,第一是国内的个别商人和企业家,有时会效仿外国的某种制造业而勇敢地将资本投入到这一制造业上,因此而产生的制造业乃是对外商业的产物;有时用于销售到远方的制造业的产生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是有比较粗放的家庭制造业逐渐改进而成。第4章讲述了城市商业如何让对农村改良做出贡献。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
这一篇中所讲正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斯密认为应该对国内能生产的商品予以进口限制,这其实就是我们前几年的贸易壁垒,为保护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哪里还有100%的国货、哪里还有100%的进口货?几乎没有了。
在退税、奖金和通商条约方面,都是为国家进出口贸易提供的一些策略。我们国家也在实行出口退税。通商条约其实就是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署的协定,当然不排除不公平的,比如鸦片战争等近代史上我们耻辱的割借租让条约。殖民地就是这些强势国家进行资源掠夺的根据地,增加自己的财富不顾别人的死活。
斯密是批判重商主义的,在对它作结的时候,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我看过有关书籍,“看不见的手”全书只提及一次,而实际上影响着全局。正是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看似自私自利的行为最终居然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五篇,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这一篇首先讲的是国家或君主的开支,其中最重要的几项就是国防经费、司法费用、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的费用、维持君主尊严的费用。君主的首要义务便是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使其不遭受外来社会的压迫、侵犯,要履行这种义务必须借助于军队,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国防费用都不可小觑,当然,战争时期的费用占国家总支出的比例机会大幅提高。国家或君主的第二个任务是保护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不受其他人的欺负或迫害,这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公正严明的司法行政机关,履行这项义务的费用也因为时期不同而不同。另外,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的费用、维持君主尊严的费用也在国家支出中占了相当的比例。本篇的第2章主要讲了国家收入的来源,专属于君主或国家的收入来源由资财和土地组成,和其他拥有资财的人一样,君主也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收入:亲自使用这笔资财获得利润;将这笔资财借贷给别人获得利息。税收也是一个国家获得收入的主要途径,占到国家收入相当大的比列,此外,公债也为国家或君主带来收入。《国富论》其实是反对政府干预的。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不受欺侮、建立并维持公共事业。在此他谈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他非常伟大的地方,另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税赋四原则:平等、确定、便利、节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税收的三性被定为“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不也有相似的地方吗? 概况一下,在《国富论》中,笔者认为有七个方面值得一读:
一是“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二是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分工的发展以及劳动划分为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作业,这是正在出现的工厂制度的主要结果。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三是劳动价值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四是反对殖民地政策。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所以对于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经济垄断表示反对。在他看来,对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
五是主张“自由放任”。亚当〃斯密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并极力倡导自由贸易。
六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亚当〃斯密对于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七是教育的重要。亚当〃斯密认为教育社会底层民众,国家虽得不到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总比让民众无知识,不受教育的好。他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靠有力的舆论,因此,公众教育程度愈高,受教育愈多,越有公正的判断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对于教育的推动,实不可稍有疏忽和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