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人想出去(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3 09:4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里的人想出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里的人想出去》。

第一篇:城里的人想出去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

——《围城》读后感

好不容易看完了这本书,过了整整一周,我才终于提笔写下了这篇读书笔记。其实倒不是真的很难写,只是不知道写些什么,可以发掘的点太多了。我想,总有一种书,在你不同的时期看,会有不同的理解。十七岁的人看,有十七岁的感想,二十岁的人看,就有二十岁的感想。思考了许久,眼看开学将近,只能凑出了这不算精彩的文章。钱学森先生的对于围城的定义,以我这个年纪,我还不能理解。文章以男主人公方鸿渐的回国开展。当时处于抗战时期,而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却处在这战争的硝烟之外,围绕着他们的,却是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虽然没有人死亡,但是枯萎的是人们的灵魂。灰暗的生活遍布着人们的生命与惨白的年华。而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在那个黑暗的社会,显得如此渺小和稚嫩。处于那个年代的乳臭未干的知识分子,在这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又该何去何从?

当方渐鸿离开三闾大学,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的围城之中,让他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善良却懦弱的方渐鸿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因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第二篇:他不是城里人杂文随笔

小时候,有一回,父亲带我到他义兄家做客。父亲教导我称其为“潮伯”。潮伯曾对我父亲有恩,是城里人。父亲是农村人,心地善良,不忘恩,每年至少要去访他一次。

父亲和他谈话的样子甚战兢,客套话、感激话甚多,似是刚从师学艺的新徒弟,而潮伯,一个劲地抽烟,只听和答,始终没先发话。眼睛一直盯着电视节目,生怕电视机被人偷走似的。烟,也始终一支没发过,专抽我父亲发给他的。

纳闷间,潮伯喊来他儿子阿淳带我去玩。阿淳比我大一岁。看起来,他有点不情愿,表情木然,半句话没说,揪起我上衣的小肩就走,在一棵木棉树下停下,严肃地说:“站好,不许动!城里的街路难认,小心失踪!”说完便开溜。这话当时我听起来觉得极不舒服。冬风吹过,木棉树沙沙作响,我感到有点冷。

原来是去找玩伴。邻居的,城里人。

“好了,我们一起玩吧,他是从农村来的……”阿淳还没介绍完,那个邻居男孩便中断他的话:“我不玩了,你们玩吧。”转身就走。

阿淳着急起来,加大音量:“为什么?”

男孩似是不想回答,径直往前走。

突然,他扭过头来,板着脸,指了指我:

“他,不是城里人。”

我生气了。一句话没说,冲回屋里扯拉着父亲的裤管,叫嚷着要回家……

父亲没依我,狠狠地瞪着我:“我警告你啊,这是伯伯家,不准你撒野!”

就那样,我“无戏”地,偎在父亲身旁,闷过了艰苦的近一个钟头……

回家后,我忍不住问父亲:“阿爸,潮伯为什么那么冷漠?为什么专抽你的烟?他那样对待你,你为什么还要去他家?”

父亲微笑着对我说:“阿勉,你还小,不懂。看人要看心。”那时,我才八岁,当然不太明白父亲的话,不久也就把这句话淡忘。

自此,在我心深处,注入了对城里人排斥的情感,尤其是那句“他,不是城里人”,不时地,会在我耳际回响。直到有一天,我的臂膀被报社一位投递员摇动。

那日我正在家里看书,听到熟悉的摩托车声,便放下杂志冲出去拿报纸。突然,那个投递员失声喊嚷:“小心!鸡!”紧接着是一阵轮胎与地面剧烈摩擦发出的声音。我循声望去,自家一只老母鸡被一位小伙子的摩托车吓得快速逃走,险些被撞上。那位小伙子开得太快,由于急刹也险些摔倒。

一时,我甚感激:“这只母鸡是我家的‘老功臣’,这些年来不知下了多少蛋了。近期更努力,坚持一天下一个蛋,供我早晨上班前吃。真是谢谢你!”

投递员似没听见,不发一语,依旧习惯性递过报纸,启动摩托车就走。

我甚纳闷,又骤然想起什么,遂大声问:“喂,您哪里人?”

“城里人。”刚开出几米远的他,没有减速,也没回头,声音不大,却甚清脆,如深山里的泉,注入我的心田。

“城里人”,我的心一震!好多年了,这三个字对于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更是那么的陌生。城里人、城里人,终于引起我的兴趣,纳入我的视线。

此后,我在和城里人交往过程中,渐渐觉察到其身上也有某些可贵之处。

那天,我去探访一位文友。城里人。

聊得起劲的时候,门铃响了,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双眼微凸,衣着平淡。文友开门后表情显得意外。显然没有先预约。中年人进门后没有坐下,从衣袋里掏出一叠钞票来,塞在文友手里:“我买了一辆三千多的,这两千是剩下的,请您收回。太谢谢你了!”文友更加意外,稍后则回过神来,对他说:“是三千多,不是三千。所以没剩这么多。到底三千几?”中年人说:“您已经对我够好,我已经够感激,我是不会再拿的。”转身就走。

文友猛地拉住他,迅速从两千元里面抽出好几张一百元的钞来,塞给他:“不能这样的!”

“应该这样的!”他猛地用力挣脱,跑得比兔子还快……

我当然就这事问个究竟。原来,那人是修理电视的,几天前文友的电视机坏了,亲戚介绍他上门维修,修后欲回家,才发现摩托车不见了。文友同情他,给了五千块去买辆新的。

我感动了,猛地用双手捧起一杯热茶,递给文友,问:“那人是哪里人?”

文友对我的问题似是不感兴趣,缓慢喝完茶,用食指抹干嘴角茶液,点燃香烟,吸一口,吐出,方淡淡挤出三个字来:“城里人。”

又是城里人!

我震撼了;被这两个城里人震撼了。我突然想:心灵深处的阴影,滞结,淤渍,不是借着自身的力量及意志就能够释除的。亮光,性情,启示,精彩……许多许多,又不一定是从书本上就能够探掘得着的。答案,就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只要你的心装的是春天,不要把视线移开……

我想起邻居一位女孩来。去年深冬,她在我家院子里玉兰树下玩耍时,采摘到了一朵洁白芬芳的玉兰花,当时我就十分诧异:玉兰不是在夏秋时节盛开吗?怎么暮冬里也有盛开的玉兰花?现在我终于明白,那是因为我一直没有用心去发现。

第三篇:我想出去走走杂文随笔

连续八天高温潮湿的天气,把帝都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桑拿房。灰灰的太阳,灰灰的云笼罩着人们灰灰的心情。

曾经在那段压抑的日子里,我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等这一切过去,一定要出去走走。

本以为这个假期我是个自由的人了,可以随时任性地“离家出走”,可是没成想,直至今日,我连一趟门还都没有出过。

早在一个多月以前,几个要好的老同学就热热闹闹地相约,去找一个老同学。他在郊区工作,可以带着我们去他们附近的山里逛逛。

哪知进入七月,连天的暴雨,据天气预报讲,这半个月下了往年半年的雨量。郊区的很多村庄发生了水灾,山里的景点也纷纷关闭。

这个老同学所在的郊区也是灾区之一,于是我们商量为了安全起见,推迟前去的计划,等雨季过去再前往吧!

大家意犹未尽,既然山里不能去了,不如去平原地区摘桃。现在正是桃子成熟的季节,根据以往的经验,自己摘的桃子的确比买的好吃。于是几个人又开始商量着去摘桃的各项事宜。

等待的这一个星期,“桑拿天”来了,预报说要持续到这个周末。

周四,一个同学给我打来电话说,咱们别去了摘桃了,太热了,万一要是中暑了怎么办?现在天天医院都在接收热射病的病人,搞不好会……咱们都这个岁数了,还是身体重要。

我说,好吧,说的极是。

出游又一次搁浅了。

其实在我的心里也并不是很盼望这两次出行。自从三年前同学聚会以来,零零散散的小聚会也参加了几次,感觉已是越来越不好了。

老同学初见面的熟络已经很快被陌生感代替,二十多年的时光横在我们中间,青葱少年时的记忆已随风而逝,步入中年的我们也已经有了自己新的朋友圈。我们共同的东西太少,原有的默契也就荡然无存了。

物是人非,人是物非,人非物非……

身心疲惫的我很想一个人出去走走,找一个清净凉爽的小山村住上几天。

小山村背靠着大山,前面有一条小河,小河上面有一个小木桥。

清晨,在小鸟的鸣叫声中醒来。独自出门,爬上屋后的小山包。

坐在小山的顶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头顶着碧蓝的天空,满鼻是绿草的清香。

向下眺望,小山村里有炊烟袅袅升起,驴子的叫声,犬吠声此起彼伏。

午睡被雨打瓦片的声音惊醒,来到灶间和一位慈祥的老人准备晚饭。

老人一边精心地料理着每一样食材,一边给我讲述这个古老村庄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我则择着菜,看着屋外淅淅沥沥的小雨,在脑海里还原着故事人物的模样。

天黑了,雨停了,天晴了。在院中支一个躺椅,看着满天的繁星,慢慢摇着草编的蒲扇,静静地想想自己的前生,今世和来生……

夜深了,打个呵欠,伸伸懒腰,爬到床上,枕着虫鸣,做一个关于收获的美梦。

我相信世上还有这样的村庄,还有这样的生活,因为二十多年前,我曾拥有过那么几天,它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让我心累时总想拿出来晒晒。

我想独自出去走走,找到那个记忆中的小村庄……

第四篇:高三作文:世界很大,我想出去看看及

六、写作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5年一封辞职信走红网络。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的是2004年7月入职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女心理教师。如此任性的辞职信,领导最后真批准了。

有人评论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

有人评论“辞掉工作,这是舍弃‘本’,出去旅游追逐梦想,是求‘末’”。有的人说“字好漂亮,人更漂亮!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她的“勇气和理由更让人不禁为之点赞。”

她认为,人就应该这样,为了诗意的生活,洒脱地做出选择。不过他也坦承,很多人都做不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是永恒的。

更多的网友则是对这封辞职信表现出来的恣意生活的态度表示羡慕:“有此想法,无此胆量。”“无论坚守还是闯荡都是人生的选择。”“不同的生活,各有各的快乐,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让城里人到农村来打工!

怎样才能建设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呢?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的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

关于“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普遍认为其根源就在于农村的农民人多。所以,解决的办法就是推进城市化、转移农村富裕劳力。于是,农民到城里打工似乎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可是,农民在城里打工却遇到了不仅是恶意欠薪、生活和生产条件恶劣的问题,而且还有生活居住、孩子上学各种各样的歧视政策。结果,导致了社会矛盾突出。

这样,人们自然又把矛头对准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城乡二元制结构,大肆抨击。给人的印象是,似乎只要打破了城乡二元制结构,那么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更有人,还竟然鼓吹起土地私有化。

实际上,这些思路只是顾头不顾尾的单相思。因为旧中国和拉美国家就是土地私有制却没有城乡二元制,可不仅是没能解决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反倒是拖累的城市也破烂不堪、不能有效发展。

其实,城乡二元结构制恰恰正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政策体制。

(一)

中国的农民为什么多呢?根本原因,就是科学技术落后导致工业化程度低。具体原因,是农村人口众多、别无所长,权利太小,少有机会。现今的所谓“三农”问题,就是因为农村的人口,不仅是众多无比,而且别无所长,同时少有机会,只能以土地为生、以农业为本、成为农民,形成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劳力过剩、农业低效、农民低收,造成农村贫困落后、依靠增人增收,进入恶性循环。农村人口的绝大多数别无所长,也就别无所能,也就只能当农民。本来农业就是古老的主体产业,容纳着社会的主要人口。其它产业和行业都是由农民中另有所长的能工巧匠、以农业为基础形成发展起来的。所以,相对而言,农业是最简单劳动的产业,别无所长的劳动者就只能滞留于农业。农民权利太少,没有国家政策导向的支持,少有机会转业改行。实际上,原本普通的城市人口绝不比农村人口素质高,只是因为国家通过城乡二元结构政策体制,组织推进城市了工业化,给他们创造出了在非农产业的充分就业机会,实现了收入增长,带来了市场繁荣,拉动了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虽然同是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人,但是农民却从来也没能享有国家给予市民的投资政策和就业政策,反倒是被剥夺了主导市场增产增收的历史机会,形成低收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这就是现今“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来源!否则,如若当初国家利用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体制在农村推进工业化,那么现今自然也就没有了什么所谓的“三农”问题了。

当然,在国家力量有限、无法面面俱到,可国际发展的竞争又十分激烈的条件下,只能是以“集中精力打歼灭战”的方针,实施城乡隔绝的体制,集中主力发展一部,带动全部。利用原有基础,优先发展城市经济,也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现在城市早已发展成了国际先进水平,农村却还滞后在国际落后水平,国家就有必要集中精力、集中主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就必须利用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体制,反弹琵琶,将农村提升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把投资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主导农村的工业化建设,就地吸纳和消化农村富裕劳力,让城里的富裕劳力到农村来打工!

(二)

由于传统的主流观念认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是在城市。所以,只好又把希望寄托于城市发展,吸纳农村人口,这就走上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之路。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此路不通。城市的规模发展也遵循着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不可能无限扩张。事实证明,城市发展一旦超出了规模边际效益的最大化,就会爆发城市病,形成对社会发展的反动和破坏。从自然条件看,因为相对而言,西欧是人少地多、中国是人多地少,西欧的城市不用很大很多,就能吸纳了全国的大部分人口;中国的城市尽管相对又大又多,却也只能吸纳全国人口中的少数。所以,中国不可能依靠现有城市的规模扩张实现转移农村人口达到共同富裕的程度。所以,中国以西欧的方式不可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20世纪90年代之前,由于中国的工业化还没有显示出在城市的副作用,城市又面临着就业的压力,自然就对于工业企业是持多多益善的态度,甚至将大量原本处在农村的工业企业接进城内,并着实得意一阵。殊不料,好景不常。如此这般自我膨胀,现代城市病爆发了:人满为患,车满为害,缺水少电,房价奇高,环境污染,大气污浊,……

正因如此,以北京为首,要求控制外来人口的呼声不绝于耳!

这呼声尽管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可却是谁也不能无视现今中国城市病愈来愈重的现实。

又岂止如此,对企业来说,利用现成的城市基础设施或许经营成本比在农村相对要低些,但是就宏观经济的总体而论就不一定了。看看每年“春运”给交通造成的压力,看看农村人进城后与城里人所产生的矛盾,……

这些间接的经济成本和直接的社会成本是愈来愈大的,迟早会使国家不堪重负,甚至有可能形成大量农村无业人员聚集城市,导致社会**。

首都钢铁公司从北京迁出,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开端。如果将城市中大部分基本工业的大企业迁到农村,就会对社会生产力布局和发展的科学化,减轻了现代城市病,健康农村社会发展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三)中国完全有条件不以西欧的方式实现工业化,完全能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从社会条件看,西欧是以私有制的微观自发性为主、中国是以公有制的宏观自觉性为主。私有制的工业化是以追求个体利润最大化为主,在城市自发膨胀起来的,只能是先发展后治理;公有制的工业化则完全能够自觉地以投资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城市规模的边际效益最大化为依据,推进工业化在城乡的全面发展,科学布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工业化在城乡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关键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而是思想问题,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破除传统、转变观念的问题。迄今为止,我国还只是实现了城市工业化、完成基本工业建设,可占社会主体的农村还几乎只是处在工业化的边缘。那时,由于工业化在全球处在初始阶段,总量很小,所以虽然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德国还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可也已经占到了百分之十,还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先进国家呢。但是,在当今世界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仅仅少量地区的工业化所代表的只能是国家的落后化。农村不能先进化,中国就不可能先进化。国家的工业化和先进化是城乡的全面工业化和先进化,完成了城市的工业化只是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实现国家工业化依然是任重道远,必须同时推进农村生产力的先进化。所以,国家必须承担起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责任,必须从战略上认识到:推进以工业化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这决不仅仅是伦理道德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而是如同当初集中主力推进城市工业化一样,是实现社会生产力布局科学化、经济结构合理化、发展效率最大化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所在。

(四)

利用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国家通过实施以“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和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剪刀差”为主政策,在确保农民低水平温饱、基本教育和医疗的基础上,置农村的基础设施于不顾,从农业和农村获取了工业化的原始基本积累,在城市完成了中国工业化的基本建设,既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也形成了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

这是个成功的经验!也就给了我们彻底解决日益突出的“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根本性的思路。

第一、利用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把政策导向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去,中国彻底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那就是指日可待的!

因为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形成的根源,并不是所谓的城乡二元体制,主要是国家的政策导向,是国家制定的政策把经济资源从农村投入了城市。

相反,实践证明: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把“集中精力打歼灭战”的方针应用在经济建设上的,“集中主力,发展一部”,城乡二元制是高效的体制。

现今,只有实施城乡二元制,才能抑制住城市的“黑洞”效应。经过半个世纪的资源投入和建设,城市对农村拥有了压倒性的实力优势,形成了“黑洞”效应,吸引和吞噬着农村的各种资源。如若听任市场经济作用,任凭资源自由流动,那么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就会倒流回城市。只有强化城乡二元结构制才能隔断国家对农村投入的回流。

第二、中国彻底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必须也只能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

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354页)

实践证明:农村只有发展集体经济,才是实现了邓小平所设计的“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防治贫富的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事实还证明,也只有发展集体经济,才有可能获得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最大化。

所以,凡国家的农村投资及相关的主要非农产业,必须由农村集体组织建设和经营。防止私人包揽,重蹈城市经济改革的覆辙,弱化公有制经济,导致贫富两极分化。

第三、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必须也只能实施计划化的市场经济体制!

所谓“计划化的市场经济”,即“宏观经济计划化,微观经济市场化”,就是“宏观的计划经济,微观的市场经济”,也就是国家通过统一规划和控制,实现以生产力布局、两大部类生产、积累消费比例、各种产业结构为主的宏观经济的科学化,再由各个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依据市场实施经营。

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发展出如发达国家那样经过几百年才形成的高级市场。而即便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也有市场失灵导致的危机,也必须国家的宏观管理和计划调节的校正。所以,就必须以强力的计划化校正市场的天然缺陷,回避经济危机,防治以往乡镇企业发展中出现的一拥而上、一哄而散,得不偿失的大起大落。

经验和教训都说明,只有这样,实行“计划化的市场经济”,才有可能实现农村经济效率的最大化。

第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须坚决落实和实施农村自治的民主政治!

主流观念认为,农村之所以实行生产责任制是由于平均主义“大锅饭”养懒汉,严重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导致贫穷。

这只是表面的皮毛现象!

其实根本原因是,农村干部不仅是私心愈来愈重、“社员走后炕上躺”,而且以权谋私、“儿子闺女有出息”的问题日趋突出,严重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

说集体经济“大锅饭”把农民养成了懒汉,这是对中国农民的严重侮辱!

想想抗日战争,想想解放战争,再看工业化建设,再看社员们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中国的农民付出了怎样的牺牲、发挥出了怎样的干劲!他们比任何阶层都更热爱国家和集体,更通情达理。

对于中国的农民,任何人都只有愧对而决没有指责的资格!

但是,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农民成为了真正的弱势群体。他们

缺少社会化大生产组织性纪律纪律性的训练、人多分散不抱团,只有人单势孤的个体劣势、难以形成众志成城的集体优势,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所以,党和国家就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强力的法律提高农民的政治权力,严厉监督干部,防治腐败再次搞垮集体经济。

(六)

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是生产项目问题。没有好项目,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所谓好项目,就是建成的企业必须是产品有市场、经营有利润。在商品经济中,生产项目的好坏主要是由市场决定。没有市场,商品就不可能完成惊险的跳跃,就会摔死商品生产者。有了市场,就会有资金和技术来源。所以,市场是经济发展繁荣决定因素。

目前,农村市场凋敝是制约农村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长期的超负荷经济贡献,形成了农民的低收入和农村的低消费,导致农村不仅市场狭小,而且农民也无力承受市场风险,从而制约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所以,推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实现生产力的先进化,必须首先实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以启动农村市场、复兴农村经济。在农村无力自发实现充分就业增收的条件下,必须由国家主导广开就业门路、实现充分就业增收、启动市场。那么,国家怎样实现农村人口的充分就业增收呢?

现今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了升级换代的高级化阶段,发展是以创新为主,实现质量和效益的赶超。此时,如若重复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不仅必然造成自然资源和生态的灾难,而且已经没有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市场条件。如若以先进技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作为经济要素的集散地,自身的技术创新尚且不足,根本没有向农村进行规模投入先进工业要素的实力。显然,照搬城市经济“先生产后生活”经验,通过推进农村全面工业化启动农村市场,此路不通。所以,农村经济的复兴和发展必须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就是:

由国家主导全面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所形成的基本材料市场依托,建设农村集体企业,实现农民的充分就业和收入增长,以启动农村市场、复苏农村经济,发展集体经济,进而拉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形成,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先进化。大兴基础设施建设、严格限制乃至禁止其中的机械化作业,这是解决失业、促进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国际成功经验。希特勒就是以此在短期内解决了失业问题,复兴了德国经济,奠定了发动战争的雄厚物质基础的。

这个经验对于我国,更是具有解决劳力过剩、资金稀缺和资源短缺问题的普遍性和长期性的意义。

(七)时下,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进入了享乐阶段,农村还滞留在尚未起步的空白阶段。

国家只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法理上讲,这是毫无道理的。国家主导以充分利用劳力资源为主,全面展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所需的基本材料为市场依托,建设和发展农村集体企业。这不仅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最直接的作用在于:一是、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二是、提高现有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三是、推动农村集体企业发展进入新的高潮 ;

四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力的充分就业和农民增收;

五是、拉动农村以建材和建筑业为主导的非农产业发展。这样,一方面完全能够实现启动农村市场、复苏农村经济,进而拉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形成,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先进化的目的;另方面形成历史性的战略意义:第一、在政治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充分体现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防治了贫富两极分化,必然获得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坚决拥护和支持,形成最稳固合法的政权基础。第二、在经济上,从最物美价廉的土石开发起家,拉动农村的非农产业化,繁荣农村市场,就开创出了经济全面发展的空间。第三、在发展上,通过科学布局建材产业,充分治理生态环境,实现了持续发展战略。

第四、在结构上,内地农村剩余劳力的就地就业,不仅缓解了全国交通紧张的问题,而且更主要的是缓解了城市和沿海地区劳力的供大于求矛盾,迫使这些地方提高劳力价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就逼迫着初级产业向内地和农村、向主要原料产地转移,实现生产力的科学布局。

第五、在社会上,内地农村剩余劳力的就地就业,不仅减轻了现代城市病,而且减少了与城里人的直接矛盾。同时,农民们守家在地胆气就壮,就敢于同不法企业主斗争,这就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

第六、在农村集体经济普遍发展壮大的同时,国家大力强化现有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实现农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同步现代化。这就将对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发生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开展农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内地最贫困的地区开始,以农民住宅建设为核心,展开路、电、水、暖、燃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生活设施的城市化。一是、实现农村住宅的楼房化。宅基地的无偿性,住宅楼造价自然较城市低得多,完全可以控制在国家和农民的承受力之内,原有宅基地就成为优质良田,缓解耕地不足,形成农业增产增收的基础。二是、实现农村生活燃料的燃汽化。在农村全部实行沼汽、液化汽、太阳能,就实现了循环经济,不仅保护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且增加了工业原料来源,同时生产出的优质有机肥又是优质农副产品的生产基础。三是、实现农村生活用水的有偿化,就节约出水资源。

……

把现今的农村建设成今后的基础工业基地,把已有的城市改造成将来的高新技术研究发展基地,以城市的技术发展支持农村的工业发展,让城市的富裕劳力到农村去打工!

这是中国实现全面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标志。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下载城里的人想出去(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里的人想出去(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