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城》后感

时间:2019-05-13 09:4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围城》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围城》后感》。

第一篇:读《围城》后感

不知为何,受戴老师的启发,觉得我应该看一些书啦。特别是名著,长这么大,好像一本也没看过,惭愧呀。于是乎,就跟班长借了一本《围城》,我的名著之旅就开始了。

说实话,名著就是名著,还真看不太懂。没什么兴趣。但是仔细一想,好不容易借了一本,就坚持一下吧。终于,坚持了1个月,我把它给消灭了。那个高兴呀,看来我的开头还是好的,以后再看名著就有毅力了。

其实,虽然看完了,我仍然觉得我没有真正理解围城的真正含义。顶多知道浅层意思就是指婚姻吧。里面的人想出来可是出不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又进不去。我也不敢随意评论钱钟书先生的名作。只能谈一下我的看法罢了。

文中主人公是方鸿渐,地点变换了好几次。先是从国外回来,其实什么成就也没有,可是为了不丢人,方就撒了谎,也许这就体现了社会的虚伪以及人性的爱慕虚荣吧。接着,以抗日为背景,方家搬去了上海,方认识了苏小姐和唐小姐。然而天不遂人愿,方没能娶到唐小姐,赵辛楣也没得到苏小姐,于是两人去了三闾大学。在那里,方毫无用武之地。高校长也没履行诺言,就让方当了个副教授。他又认识了孙小姐。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方被迫离开三闾大学,幸亏得到赵先生的帮助,去了香港,又糊里糊涂的跟孙小姐结了婚。再后来,方还是回到了上海,跟刚回国一样,一无所成。他跟孙小姐也天天吵架,生活不美满。文章以没有结局而结局。其实说到这就已经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了。无须说太多。方鸿渐还是没能逃出围城,整个故事都不免让人对方先生生出怜悯之心。那又能怎么样,即使隔了这许多年,我们今天的社会仍是这样,反而我觉得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人仍然是那么的爱慕虚荣,最重要的是我们身边布满了围城。我感触最深的是最后方和孙两人的婚姻的悲惨吧。觉得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样人和事。夫妻俩天天为了金钱、芝麻小事、孩子而吵架。归根到底,还是两人不投机。也许他们每天都想着逃出这座围城,但出不去,家庭婚姻是一方面,而社会也是另一方面吧,是另一座围城。还有人更要逃出社会这座围城。可怜的人们,一生就被围在里面。

哦,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当方鸿渐想着他终于逃出了三闾大学这座围城的时候,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又进入了家庭的围城。。。原来是这样!

有人说书中主人公往往跟作者的经历相像或者就是本人,我不这么认为,只能说经历相像,这一点钱

先生的妻子杨绛是有解释的。所以可信吧。

总之,看完了围城我有很多收获,不光是对文章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让我重新审视社会和人生。还有我的坚持,这一点连我自己都很吃惊!原来我也能坚持下来看完一本看不太懂的名著,呵呵,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我喜欢这句话!

第二篇:读《围城》后感

读《围城》后感

“吃不到葡萄的人说葡萄酸,”而真正吃到葡萄的人又会觉得食而复杂,满是尖酸刻薄。“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没进城的人,看到城里的繁华景象,想要进城,而当自己进入城中,发现繁华只是表象,而生活却是艰苦、疲惫,想匆匆逃离这嗜血的围城。

作者钱钟书先生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这本书,钱老先生整整写了两年,他用精准的语言,深邃的洞见,渊博的知识,再添加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无法逃离其束缚,解开心灵上的枷锁。《围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市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主角方鸿渐是一个留学生,带着家人的期望与骄傲踏上留学之路,但他在海外的生活却无比悠闲,仅仅只是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并未收获多少学识,他的父亲方遯翁却盼自己的儿子有所成就,可以带回一个博士学位,方鸿渐没辙,不希望父亲失望,就买了假学位,这极具讽刺意味的一幕,映射社会丑态。现在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近年来掀起了一股留学热潮,有些学生为了逃避竞争激烈的中国高考,而选择留洋海外,为的也就是像方鸿渐一样混一个文凭,但其价值低的可怜。当方鸿渐从海外归来,对他“博士学位”的弘扬,让他心里得到极大膨胀,人们的势力心里也丰盈的表现出来。

但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他的“低学历”却是一步步践踏着他的尊严。方鸿渐的感情经历也颇为曲折,在还未踏足婚姻生活时,想往与唐晓芙共度一生,然而去因自己的懦弱成了终生的遗憾;但当她与他所爱的孙柔嘉真正步入婚姻大典之后又因为家庭不合而希望尽快逃离婚姻的“牢笼。”

方鸿渐的懦弱无能促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剧。本无多少才学,高估了自己的才能,如此高傲、不可一世的态度让人鄙弃。充实自己的人格,让知识与实践填充自己的身心,这样也许可以离成功更近,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周晓萌

第三篇:读《围城》后感

在很小的时候,就从爷爷的书橱里淘到了《围城》,可是这本不起眼的书和《红楼梦》或是《全唐诗》放在了一起,于是,我把《围城》和这些书混为一谈,读罢才知道除了这部由无数精妙的比喻连缀成的小说可谓才思敏捷无懈可击,更令我钦佩的是钱钟书老先生居然把爱情故事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于是这前所未有的背景反而给了他更大的施展空间。他用玩世不恭的笔法和精辟的见解用最恰当的幽默体现了出来。我们这个年龄对婚姻没有直观的印象,零碎的片段,一些来自朱德墉,一些来自父母。在这个时候,我邂逅了钱老,一个我印象中和曹雪芹平起平坐的土的掉渣的糟老头。

钱钟书借赵辛楣的口来评价方鸿渐——“不讨厌,但是毫无用处”,是客观而中肯的。方鸿渐是个典型的混混,这区别于一般的街头流氓,他是留学生,并且还肩负着撑起一个没落家族的期望的重任,方鸿渐自己却依旧我行我素,在欧洲悠悠闲闲地听几门课,混日子。直到方遯翁等人开始着急,方鸿渐才草草买了个文凭了事,匆匆回国,而三个个性迥异的女人就在此时走进了方鸿渐的生活。

在回国的船上,方鸿渐逐渐了解了苏文纨,作为第一代的留学生中最成功的苏文纨,她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梅花香自苦寒来”,清高孤傲。其实细细想来,苏文纨的“傲”是有一层厚厚的底子在做底蕴。容貌自不必说,良好的家境,高等的教育,高贵优雅的气质,闲暇时会拈一首小诗(不管是借的还是偷的),总是一种难得的雅兴。朗朗上口的法语,骂起人来居然也颇有韵味……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身上散发着一种眩目的光环,使其得以傲视群芳,傲然于世!可是,高贵的女人无可奈何地缺了点亲切,像天上的月亮,发着清幽的光,你只能驻足观望。所以,方鸿渐对她更多的是仰慕和敬重,无论如何爱不起来,他们的亲密关系点到为止。在方鸿渐离去之后,苏文纨立刻结婚也在意料之中,她的这种报复心理想来在中国也不是一个两个,然而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自己,所以在香港与方鸿渐的第二次相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她的痛苦,而和赵母的一席家常在孙柔嘉看来是本性的完全揭示,可是不尽然,更有婚姻使一个大家闺秀蜕变成一个家庭主妇的因素在。或许是因为整个社会,苏文纨才显得格格不入,造作矫情。

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是方鸿渐和钱钟书最为偏爱的一个,然而也是着墨最少的一个,她恐怕也因此显得唯美甚至完美,唐晓芙,这个集活泼聪慧青春灵动于一身的女孩子,宛如混沌社会里一阵清爽怡人的风,实在可爱,她的自然大方与其表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thatgirlisforget-me-notandtouch-me-notinone,aredrosewhichhassomehowturnedintotheblueflowers.”(那个女孩是“勿忘我草”与“别碰我花”的综合,是红玫瑰变成了蔚蓝花)。如此浪漫的评价,怪不得方鸿渐舍大家闺秀而取小家碧玉,对她心往神仪、梦寐不忘。当然,如此完美的女孩子也有缺陷,她的执拗,她的负气,使她与真情失之交臂。她慷慨陈词,“我的爱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到我之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着我……”她不懂得通融,不能宽容的对待她深爱的人,她刺伤了别人,也刺伤了自己。她似乎把爱情看得很重,可又不知如何珍惜,轻而易举的就把它放弃了。她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导演了整一出悲剧。

而孙柔嘉,这个一路上不显山不露水的女学生,其实颇有心计,如同她的那张脸,看着不加修饰,原来也是精心雕刻的艺术品,很是下了番工夫的。当然,她的心计与政治家的阴谋有天壤之别,或者说只是一种小心眼儿,她不动声色地导演着一场戏,自始至终,却不露一丝痕迹。直到她如愿以偿的和方鸿渐水到渠成,作为旁观者的赵辛楣才一语道破,原来,看似不经意的一幕幕都是精心设计,煞费苦心。不过孙柔嘉也有她的可爱之处,路途中的艰辛与劳累,刁蛮学生的欺侮,她的哭也的确惹人怜惜,她也有她的小聪明,一页白纸,她三两笔就勾勒出汪太太的提纲:十点红指甲,一张红嘴唇。形象、生动,一语中的。遗憾的是,随着她步入围城,由孙小姐变为方太太,她身上的那点美好就一点点消失殆尽、荡然无存了。

杨绛说钱钟书偏爱唐晓芙,所以没让她嫁给方鸿渐。个人觉得,钱老先生更偏爱赵辛楣,给了他衣食无愁的生活、一帆风顺的仕途还有一个“双目炯炯的女孩子”。至于痛失苏文纨,不敢说因祸得福,只能说凡事都该用“塞翁失马”的观点来看吧。

相对于书中鸿渐失败的爱情,更喜欢鸿渐和辛楣患难中的友谊。聪明且志趣相投的两个年轻人,有时血气方刚,有时意气用事。毫无疑问,两人都是善良且怜香惜玉的,所以会商量替孙小姐争取路费,会因孙小姐脸上的泪痕而方寸大乱。从拔刀相见的敌人成为了相濡以沫的朋友,想象辛楣在孙小姐身后冲鸿渐吐舌头翻眼睛的滑稽表情,还有鸿渐不辞辛劳的跑回汪家只为了一顶“莫须有”的帽子,辛楣在黑暗中握紧鸿渐手时的感激。

从《围城》中,还能看到许多钱钟书刻意安排的巧合。《围城》的象征性在小说中在有迹可循,比如作者用屈原的官职“三闾大夫”做那所后方大学的校名。“遯翁”是朱熹晚年的别号之一,比如“子爵号”和“三闾大学”的封闭性,赴“三闾大学”途中的轮船和长途汽车的封闭性,“欧亚大旅社”和那扇“破门框”所象征的开放的有名无实,以及方、孙从香港归沪途中,方鸿渐从收听广播引出的那段宏论所象征的精神性“围城”,等等,只是由于作者过于旺盛的语言巧智使这种象征变得闪烁不定而难以窥破。或许正如作者在结尾所说,或许生活真的像那只祖传的老钟,人永远只能落后于生活,徘徊在围城内外,而生活则无意中制造了一座座围城,给人许多无奈和选择,无意中包含了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第四篇:读《围城》

读《围城》

1/17 钱钟书真的挺厉害的嘛,写得还挺幽默。几笔幽默调侃就把人物给刻画得那么生动了。貌似方鸿渐有那么点好色,油滑一点倒是肯定的,不过碰上了鲍小姐:实在不像省油的灯呢。在这么一开场这么三个人一堆“切磋”。我倒是记起以前看到有说围城的:爱情的围城,城里的想出去,城外的想进去。看到开场的这股热闹劲,料想后面会很精彩啊!

1/21 《围城》啊,今天也没看呢,昨天倒是看来。方鸿渐去拜访苏小姐去了。也有新人物登场:唐小姐、赵辛楣。印象里记得最后方鸿渐和苏小姐在一起了。(读完后,“印象里”是记错了。)倒是很想看看这故事到底是如何发生发展的。里面写的人物很有真实感呢。在现在的环境里也可以发现不少,甚至自己也有些影子在其中。越是感觉真实,就越是吸引我呢。

1/24 方鸿渐去追唐晓芙,而苏文纨一直有意于方鸿渐,不是一点点的有意呢,是相当的有意。可是被方鸿渐给拒绝了。看到后面苏文纨和曹元朗订婚了。呃,那个曹大诗人——“圆满肥白的孕妇肚子颤巍巍贴在天上”,这竟然是在写月亮,这比喻用的……太也“诗意盎然”……苏文纨本一心于方鸿渐,被拒绝了,那赵辛楣也一样没戏。方鸿渐去追唐晓芙,表白,也被拒绝了。方鸿渐那般失魂落魄与她们的阴差阳错,以及之后的心理动态,的确很让人熟悉。方鸿渐外出梦想着会意外碰见唐小姐,自己构想的行动。说实话我与其完完全全地暗合,几乎一点不差。不过,我貌似没有那么强烈呢。

《围城》要是看一段,自己感慨一段似乎不是那么好去感慨。上面的,所谓感慨也只是 最后的那么三四行字了。曾见里面说,结婚的总不是意中人,这可真是让人伤心的见解。我打心底不愿接受这句,想要证明其错误。其错误是昭昭,问题是我不希望这句话在我身上那一丝一毫的正确气味,相当地不希望。

1/27 《围城》看完了第五节了,这也是今晚又熬夜的原因了。方鸿渐一行人一路旅行倒是相当波折、费劲。如今看起来,现在的交通真是相当方便了。

话说,有时看到方鸿渐,真有看到自己的样子呢。不过,我很是讨厌在外读书不努力办假文凭的事。其实,我的确有些像方鸿渐;不过我还没他那个口才,现在看来也没有他那样志大才疏。方鸿渐一路上好像没帮上什么忙,我感觉也是如此:自己能力还是太有限,有时真的帮不上别人。这又让我主动地来发掘自己在社交上的长处,或许我能比别人更为冷静地判断,更能果断地做出决定。我想这还不错吧,在团队中挺有作用吧?但与人的沟通能力,也不能说是差,水平也确不到家。

1/28 今天看完了《围城》的六,记的是在三闾大学一个学期的事。话说这学校里人与人的关系也是比较复杂的,自己教自己的学那多么简单。可是有这种简单充实的与追求这种简单充实的,往往身不由己:自己不去找别人的麻烦,别人可是要来找你。与猪比摔跤,无论谁输谁赢:都是猪想要的结果。当然《围城》里没有谈起这与猪摔跤,我只是回想起这么一句话来了,在高一时的《作文与考试》上看到的。这人与人之间的摔跤,怕是难说什么输赢,彼此拉大锯一般,起码《围城》没看完,不知道结果;不过这也不是这小说主要的内容,无非是用来描画人物的。关于那个“人与猪摔跤”的命题,只是纯化了的。真的人与人摔跤,倒 是一定有人偏向于“人”,也一定有人偏向于“猪”,则是胜负各有所辨。在这里貌似记了不少与围城主题略远的事,也是因为看到了嘛,断章而引来了一些想法罢了。

1/29 《围城》读完了第七节,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这个订婚倒是有点戏剧性色彩……这个在现实里不太容易出现吧?不过还真希望有呢,省去了多少伤心纠结啊。原本好像只是朦胧的感觉,旁人说着绯闻一闹,呃……成订婚了。当然这得有先决条件了,就是刚刚说的“感觉”。我没和女的真正谈过恋爱,但个人来看那谈恋爱貌似并不能使这种感觉明显地向结婚发展,其本身就已经足够强烈了,谈恋爱只是让其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顺手来昭告世人一下而已;哦,同时也可给自己踏实——知道不离开自己。如此深奥又浅显的事,起码明天再说,现在要睡觉了。

有点奇谈怪论。

1/30 《围城》读完了第八节。“进城”了,也却是有些烦心事,看着虽然没有任何伤感,却让人心里不是很快乐呢。没有书中前面写的那么有意思。勾起自己的一些忧愁情思,感觉谈恋爱的事真是无望呢,女朋友可不像路边的石头——说捡着就捡一个。再说了学校里的路边好像还真没有什么石头——像样、大小合适、有捡头的,那些乱石几百斤的,哪能去捡。

1/31 《围城》的第九节只读了一点。

回想一下自己的所谓恋情史,无语。想到方鸿渐都留学回来了才找的女朋友,可引为安 慰。可钱钟书在大学里遇见杨绛一年之后就订婚了,让俺情何以堪。这谈恋爱真是让人想不明白,难道“当事人”就会明白了?又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倒是给李祥出了一点点主意表示了一些看法:算是旁观者清了。而对自己,我还真拿不出来些什么可执行方法,教别人的方法论在自己身上反而用不成。话说就是有那位传说中的恋爱系统方法论,又去对谁用?邵斐斐?宋伟?李玉刚?要人命啊!古今情不尽,风月债难筹。难道祷告上天:“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来吧!”?!

又何必这么复杂?喜欢,就在一起好了;不喜欢,那就自然不在一起好了。却是无所谓的患失。

两个人在一起,一个心里喜欢着,又担心对方对自己没有那意思,不敢表露心迹。一有风吹草动——天知道是什么想的吹动,甚至只是吃饭不小心咬到了自己的嘴唇——反正心里一消极,冷了下来。而原来的另一位心迹可能原本差不多:也在暗暗喜欢。却发现对方冷了,以为其一点也不喜欢自己,怅怅然,心中也就作罢。或许两个人就是心里如此冷热交替,热的正好赶上热的还真不多。就是热了,若是未就此“达成一致”也以为只是普通朋友的一时冲动,当与外面的热对流平衡后,又是那样没一点动态,波澜不惊的。不了了之。

又或者是,对方一点点动向,就有疑神疑鬼 神经质。自己在那里瞎猜,猜来猜去,猜得自己心情不好——也不往好处猜;往好处猜的,又有时自己对自己说,那是自我安慰。

虚荣的自尊心。

这差不多是症结所在。若是能心灵无间地交流那就好了。这真的不好解决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真不知道那些情侣是怎么弄的啊。

2/1 今天看完了《围城》,“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半个月看完了,之中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婚姻似的。感悟最多的昨天已经写了。还想再看一遍,如果有什么感受再写写,最后稍稍整理。

2/13 读读《围城》也是多多少少有一点第一次看所没有的想法。苏文纨嫁给曹元朗了,那神奇的诗人:“圆满肥硕的孕妇肚子颤巍巍贴在天上/守活寡的逃妇何时添了个老公?”若是他这样的诗人,写的诗在食物中毒时急救定会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怎么没把天上的几缕云写成妊娠纹呢?!嫁给他,可惜人了。而之后苏文纨去贩私货,时过境迁,人的变化又让人反过来惊叹惋惜。

方鸿渐拒绝了苏文纨,又被唐晓芙拒绝了。这类的纠结事在现实之中也似乎有。追女孩子的热心,对心上人的关怀,还有对对方行动含义的猜想,让我怎么说呢?爱情是一种必需品,又同时是一种奢侈品。每个人都想要,苦苦追寻,到头来弄得自己遍体鳞伤,也让别人伤痕累累。或许说的这个“爱情”太过理想化,以致如此。有时愿意把“喜欢”和“爱”的区别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思考:脱离只靠感觉的层次,让其有理有据。我曾对“喜欢的人”说过“喜欢”,这可能算是表白;但我在确定“喜欢”之前不会给予“爱”:不会去把能伤害自己的能力给予别人。也算是一种自我保护吧,一种很小心眼的自我保护。

2/16 已经又看完了第八节了。方鸿渐和孙柔嘉的进程细细地来看,值得品味:女人的心思又细又腻又朦胧,点点滴滴似乎让人找不到头脑,感觉却又是有那么点意思。看来对女的太淡定了不行,不淡定自然也不行,好吧,没有辙儿的时候,就跟着感觉走。2/17 再次看完了《围城》,觉得自己比方鸿渐强多了,我可不会动不动就和老婆吵架,脾气那么差。一上火一吵,伤人的话你追我赶,而且都没有什么智商。我貌似也没有什么再多的评论了吧?俩个人在一起不简单,能到结婚那更不容易,怎么能让些生活琐碎给破坏了?爱情价更高,起码不能让对方伤心。因为琐碎之事而失去爱情不值得。而真正的生活都是由琐碎拼接而成的吧。据说很有爱的一对,总是要有至少一个特别包容、特别能忍。我想最理想的就是两个对双方都是如此,珍惜彼此。

写在最后

就像看完《茶花女》一样,看完了《围城》也把在日记里写的东西整理到一起了。《围城》,我也没有全读明白,有很多是我忽略了。写在日记里的,也仅仅只是当时的一点点想法,有的怕是不可理喻的。曾想整理成一致的,好能表示我真正想法。仔细一想,大可不必。时刻不同,就有了观点的不同。

当时写的,应该是较好的表达出我的即时感情,虽然很受当时不同的心情影响,但它有它的价值。因为平时在生活中就是类似:我们常常把握的就是当下。当下是疯子,那在当下就是疯子,即使原本再聪明理智。人可以回想,时间可不会。

景琦 2012/2/23

第五篇:读《围城》

读《围城》有感

一本书真正的价值不是仅仅在于它告诉你了一个怎么动人曲折的故事亦或是多么豪情壮志的故事我认为真正的书籍是要蕴含着艺术价值,人生价值,还有让读者明白的自我价值。暑假中我便阅读了这样一本有价值的书——《围城》

从艺术价值来说,《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茫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我记得“《围城》比喻幽默艺术谈中”讲到:“《围城》则利用本体喻体的美丑错位构成比喻,使读者的常规经验与现实感受产生了反差,营造了高超的幽默艺术”的确如此,它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强烈的感受到了这种黑色幽默以及深深的含义。幽默机智的讽刺语言,写作手法灵活多样,巧妙揭示了人性的懦弱与虚荣„„这些都构成了《围城》极高的艺术价值。

从人生价值来说,小说的主题和思想是十分有深意的,主题是“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想冲进去”,钱钟书的《围城》是扎在人性那颗鼓胀起勃的虚荣心上的一根刺,在《围城》里,虚荣满街在跑,如苍蝇灰尘,飞粘在每一个人身上,买假文凭的方鸿渐,伪造剧作家签名赠书的范小姐等等,又如三闾大学教授们谈起往日的荣光无不得意地长叹,汪处厚挂念在南京的房产,陆子潇说在抗战前有三个女人抢着嫁他,李梅亭在上海闸北“补筑”了一所洋房,方鸿渐也把沦陷区的故宅夸大了几倍,所以日本人能烧杀抢掠虚荣心里的空中楼阁的房子,乌托邦的产业和单相思的姻缘。无独有偶,当方鸿渐夫妇搬入新居时,妯娌俩联袂名为道喜,实为“侦查”时,都向孙柔嘉虚报当年的嫁妆,一个说家俱堆满了新房,一个说衣服多得穿不完。这里形成很有意味的对称结构,一是喝过洋墨水的大学教授,一是不通文墨的粗俗妇人,高雅与粗俗相距甚远,但在虚荣心上具有惊人的一致。我认为钱钟书是刻意设置这种对称结构,他要通过虚荣心这一普遍的人性弱点来描写来揭示人性的颓败,自然而然由男及女,由上层到下层,由有知到无知,勾画了情感的“围城”,事业的“围城”等等而这些却都又构成了人生的“围城”。它揭示了人性的懦弱与虚伪,人性的骄傲与矛盾,简单的人物却勾画出了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的弊端,所以这本书也暗示着:人们都是生活在无法抗拒真实存在的“围城”中,我们应该勇敢积极地去面对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是带着面具虚伪地被圈在围城中。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围城》这部主题深沉而又语言轻松的小说让我体会到了许多真切的感受,希望我能将生活的围城幻化为生活的乐园,尽情体验人生。

下载读《围城》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围城》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围城有感

    读《围城》有感 围城,一道紧闭的墙。并不坚硬,也不难越。难的是如何轻松,如何洒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堵墙,墙上有一扇门,好奇的人们总想走进里面,探究里面的奥秘。方鸿渐如此,苏文纨......

    读围城有感范文合集

    《围城》有感 《围城》,这是一部以日本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小说。小说是以方鸿渐为线索,讲述了他归国后的生活,特别是他的爱情。从在回国船上,方鸿渐与鲍小姐的暧昧,到后来的与苏文......

    读围城读后感

    读围城读后感《围城》读后感读了这部作品以后,了解到《围城》作为钱钟书先生的经典之作,文中的睿智的语言自然是吸引广大读者的主要手段,读围城读后感。但更重要的是,《围城》给......

    读围城读后感(合集)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

    读《围城》有感[大全]

    读《围城》有感(1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围城》有感,欢......

    读《围城》有感

    围城,围住了什么?——读《围城》有感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似乎始终贯穿着《围城》这部小说,也成为这部小说的经典名言。 围城究竟指什么?爱情?礼教?......

    读围城有感

    读《围城》有感 摘要: 《围城》作者钱终书,字默存,号槐聚,中国现代作家.学者,有“文化昆仑”之称。本书分九章,内容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变化单元。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个单元,写......

    读《围城》有感

    书名:《围城》 作者:钱钟书 出版处所: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月版次:1991年2月北京第二版 全书提要:《围城》出自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