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九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9:5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九》。

第一篇:2010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九

时事热点专题九: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

我国2009年自主创新亮点频出: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出峰值性能为每秒1206万亿次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中国客运专线第一路——武广高铁于年底通车运行;我国首批28家创业板企业集中挂牌上市;“嫦娥二号”任务各系统已基本完成产品研制,卫星正在进行总装测试,预计于2010年底发射升空。

2009年10月1日,“科技发展”方阵中的彩车前部展示着“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16字方针,通过天安门广场。这体现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科院院士、知名数学家谷超豪和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资深航天专家孙家栋荣获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温家宝2010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认真贯彻自主创新的方针,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关键科技问题,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前瞻部署生物、纳米、量子调控、信息网络、气候变化、空天海洋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1:是什么:什么是自主创新?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解读: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继承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例如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武广高铁开通、航天事业和其他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

2.为什么:为什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价值规律的作用。刺激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科技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支撑;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有重大意义。

(5)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有利于减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6)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无形资产。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优秀企业,有利于塑造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7)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3、怎么样: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税收减免等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完善分配方式,促进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5)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

1.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党根据时代发展特点、针对我国实际作出的科学决策,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求企业在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将技术向相关产业辐射,从而带动我国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辩证否定既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自主创新能够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4.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遵循科技创新规律,遵循经济全球化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规律,勇于探索和实践。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6.坚持内外因相结合、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又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7.实践决定认识,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党和政府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这一点。

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重视科技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正是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的体现。同时也是科学执政的体现。

2.国家具有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国家应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等。

3.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表明,只有坚持自力更生,把发展的基点放在自主创新上,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也是对人类科学与和平事业的贡献。

第二篇:2011高考政治――热点跟踪

2011高考政治――热点跟踪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背景材料:

1、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建议》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重要途径、工作重点和措施。

3、近段时间以来,水、电、煤、天然气、石油频频告急,直接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资源的紧张状况,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与节约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此举表明国家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4、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魏复盛说,目前,发展,高污染问题无法回避。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绝大部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却处于世界前列。这些都决定我国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也就是必须选择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路。

5、以“循环经济在实践”为主题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年会在厦门举行,会议通过了“厦门共识”。指出“发展循环经济,要政府推广、市场驱动、公众行动。”

二、材料解析:

(一)、是什么: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2、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为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它是一种环境伦理价值观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

3、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内涵上理解,主要有两层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含义:一是指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二是指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就是,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结合材料,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原因、意义)

经济学角度:

1、我国的资源具有稀缺性,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1)、我国人口多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这可能会导致人们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造成资源浪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

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5、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6、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7、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8、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3、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从长远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因此我们一定要从长远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全面地看问题。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 我们在认识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坚持全面观点,反对片面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是一个对立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十一五”规划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充分体现了坚持用全面观点看问题。

6、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既是缓解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7、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如果任由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而不加以扭转,必将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企业必须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等,都体现了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事物质变的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等,都体现了要重视事物结构的优化,通过优化结构实现事物的质变。

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9、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政治学角度:

1、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求国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机构履行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3、我国的国家机关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客观要求。

4、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

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7、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结合材料,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说明我国该如何实施这一战略?经济学角度:

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综合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体系。

3、利用价格、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推动节约资源,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大力推进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5、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

6、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7、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对我国能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

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

9、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10、树立科学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总之,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哲学角度: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培养创新精神,促使新事物的成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5、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途径。

6、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7、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求我们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8、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政治学角度: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立法机构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4、国家要认真履行其职能。履行经济职能,通过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引导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履行文化职能,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搞好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这国家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对内职能的表现

5、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篇:2014高考政治热点

2014高考政治热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一、【时事背景】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胜利在北京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集中全党智慧,顺应人民意愿,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的纲领性文件,是为赢得战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凝聚起深化改革的广泛共识,增强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必胜信念。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第四篇:2010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三

热点专题三:关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

会)

1.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变化峰会2009年9月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会议目的是敦促各国领导人为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国际谈判提供政治指导,推动国际社会在年底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达

成新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

来自美国、中国、日本、法国、卢旺达、瑞典和哥斯达黎加等国的领导人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了本国立场。此次联合国气候高峰会议给全球组织气候变暖的努力注入了新的动力。

2. 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即将到期,本次会议主要任务是确定全球第二承诺期(2012年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安排。中国在至关重要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夕宣布量化减排目标,显示了中国继续加大力度、减少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坚定决心。中方希望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并切实坚持和兑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旨在给地球降温的这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表面上是各国就温室气体排放额度讨价还价,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各国关于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博弈,进而影响长期的国际权势转移。暗战主要是三大阵营:首先是欧盟;其次是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还有包括中国在内的77个发展中国家。阻碍哥本哈根大会达成全面气候协定的因素有两个,即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问题和资金问题。对中期减排目

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分歧较大。

3.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17日在哥本哈根会见了巴西总统卢拉。温家宝说,中国和巴西都是发展中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上有着广泛的共识。两国坚定地同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维护共同利益。同时,与有关各方加强沟通协调,增信释疑,凝聚共识,为推动哥本哈根会议谈判进程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体现了对世界和未来负责的严肃态度。发达国家应该支持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努力,这有利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卢拉表示,巴西对哥本哈根会议谈判的立场与中方完全一致。巴西和中国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必须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能要求发展中国家做超出自身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事。巴西愿与中方保持沟通协调,加强发

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各方共同努力,争取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果。

4.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12月18日在丹麦举行。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会并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国政府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

5.2009年12月2 2日,大唐鲁北生态电厂2×330兆瓦热电联产项目2号机组顺利通

过168小时满负荷连续运行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我国首座2×330兆瓦生态电厂经过4年的建设顺利竣工投产。位于山东无棣县北部的大唐鲁北生态电厂采用海水冷却,海水温度和卤度升高后,送鲁北盐场制盐、提溴。电厂排出的炉渣,一部分送水泥厂作掺加混合料,另一部分送制砖厂生产粉煤灰砖。电厂锅炉烟气经脱硫后所产石膏渣送硫酸厂作原料,整个电

厂形成了一条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

6.低碳经济 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7.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更加

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

8.2009年9月28日,环境保护部公布2009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结果,污染减排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结果表明,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57.6万吨,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2.4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147.8万吨,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5.40%,污染减排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但上半年仍有一些地方和企业在污水

处理、脱硫设施运行等方面存在问题。

9.第五届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科学发展直面金融危机、结构调整推进能源战略”为主题,坚决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推进国际互利合作为宗旨,通过论坛的召开,加快我国能源领域节能技术的推广步伐,鼓励各行业在关键技术创新的能力,提升能源行业整体装备制造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我国能源事业,同时加强能源领域前沿技术的研究。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一)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经济学角度说明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依据,为什么)

1.资源是有限的: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

须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

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有利于

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4.依靠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

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5.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

从经济学角度说明如何加强能源节约,促进建设生态文明?

1.从消费角度:提倡文明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改变

消费模式。

2.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3.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一靠科技、二靠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使经济增长方式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从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角度: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宏观调控可以防止和克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严重失衡,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避免经济资源的巨大浪

费。

5.坚持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6.大力发挥财政的巨大作用,财政具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通过加大扶持新能源企业财政力度,减少新能源企业税收,从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

展。

7.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家间应共同应对全球气候

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加强交流与合作。

(二)、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

哲学角度说明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依据,为什么)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越来越短缺,能源越来越紧张,环境越来越恶化,生态越来越脆弱。从国家长远发展看,建

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

能动性的体现。

3.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资源

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如果任由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而不加以扭转,必将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每个公民也应该树立环保意识,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等,最终促进整个世界的和

谐发展。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

众的利益而奋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保护全球气候,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1.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承认和尊重自

然界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

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坚持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同时,经济的发展与节约资源、环境的保护,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应该全面的看待二者的关系。

4.人类认识要在实践基础上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实践表明,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略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最终只能使得社会的倒退,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的认识应该不断的在实践基础上深化认识,树立环保理念,发展低碳经济。

5.要树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价值观。科学的价值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又要重视其生态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三)、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国际社会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政治学依据是什么?

1.主权国家具有管理社会事务的社会属性。关注全球气候,节约资源,发展低碳经济,是国家管理社会事务的社会属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主权国家的应有义务。

2.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的变化。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是冲突的根源。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上,各个参会国家有着广泛的共识。因此,国家之间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但是,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对于中期减排目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的立场分歧较大,这表明利益相悖是冲突的根源。

同时,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切实坚持和兑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

任原则,是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和国家实力出发的。

3.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及作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要求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体现了联合国的巨

大作用。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加强国际交流,共同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世界发

展,体现了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5.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给地球降温的这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表面上是各国就温室气体排放额度讨价还价,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各国关于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博弈,进而影响长期的国际权势转移。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怎么做)

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治领导,不断提高党驾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2.政府要切实要履行政治、经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对外交往职能,要坚持对人民

负责和依法治国的原则,加大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3.公民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义务,增强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增强公民的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参与建设生态文明是公民承担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应当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积极参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保护环境。

从依法治国角度说明怎样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1.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提供法律保障。

2.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促进能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3.司法机关要严格司法和公正司法,对破坏能源安全,违反能源保护法规的行为,依

法处理。

4.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节约意识

第五篇:2013年中考政治热点专题九

2013年中考政治热点专题九:中央一号文件作者:天籁之音在唱歌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新农村

【热点聚焦】201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全文公布。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过去十年我国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结,突出强调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基本经营制度优越性,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14个字概括了2013年农业农村的工作目标:“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综观一号文件的要求,涵盖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公共服务等等方面,从农民关切到社会热点,文件一一回应。【教材链接】

1.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什么再度聚焦“三农”?

答:(1)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2)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体现。(3)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4)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5)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2.为什么要坚决落实一号文件精神?

答:(1)是代表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在我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九亿在农村,只有让农民富起来,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才能营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3)坚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促进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能极大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

和人的全面发展。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当务之急。(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的需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要坚持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7.请为落实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献计献策。

答:(1)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2)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4)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5)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6)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7)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8)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9)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3.为更好地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1)从国家的角度:(1)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3)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等。(4)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5)增加对农村的科技投入,加快对农业的科技投入,重视科技和人才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走科教兴农之路;等等。(2)从青少年的角度:树立远大理想,肩负历史使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服务农村精神文明,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答:青少年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应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宣传有关政策,积极献言献策;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对祖国的热爱,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5.我国农村存在哪些现象和问题?

答: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城乡差距较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生活水平低、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具体表现为: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农业产业化不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社会保障基础差;村委会建设有待提高。

6、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我们所学的那些观点?

答:(1)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三大代表”重要思想。(3)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实现共同富裕。(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6)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7)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8)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9)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7.建设新农村(关注三农),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有何意义?

答:(1)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2)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有利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8.国家对农民采取惠民政策对农村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有利于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维护社会公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有利于观测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中央政府积极推进农村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3)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4)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5)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6)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7)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10.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现代农业(意义)?

答:(1)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2)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3)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4)这是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5)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6)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11.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建议)

答:(1)继续加大对农村政策的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议。(2)大力推进农村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3)大力发展新农村的科技事业,提高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通过实现科技进步,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平稳、快速发展。(4)加速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合理利用农村建设中始终保持其先进性。

12.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国家怎么做?措施)

答:(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发展现代农业。(2)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制度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确保农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造就新型农民。(4)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村对外开放。(5)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培养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力。

13.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说党和政府提出了哪些富民政策:.(列举近几年国家采取【出台】的惠民政策。)

答:(1)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2)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3)“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4)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5)进行免费技能培训等。

15.请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几点合理化建议(分类建议)

答:(1)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实国家农村经济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2)政治方面:完善和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持农村社会稳定。(3)文化方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

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消除各种迷信思想的影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武装农民的头脑。

16.请你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

答:(1)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3)加大支农力度,减轻农民负担。(4)实现科教兴农。(5)开发第二、第三产业。(6)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7)积极外出务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17.如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身当前到社会主义新农民建设进程中去。(2)向农民建议:要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3)向政府建议: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养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等。2013年中考政治热点专题三:广元一准研究生救12岁落水学生 不幸双双罹难作者:天籁之音在唱歌

2013年1月31日下午,在广元市苍溪县元坝镇安全村三组,一个少年在钓鱼时落入水中,一名24岁的准研究生跳入冰冷的水中救人,不幸双双遇难。营救溺水少年的24岁女孩系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准研究生,名为谢小利。

一、从“生命”和“责任”的角度,评价谢小利的行为。

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只要言之有理即可)18.怎样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答:(1)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2)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为本地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出合理化建议。

1、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倡导,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谢小利在挽救他人生命,弘扬社会正气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显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生命践行了无私奉献精神。

二、当遭遇意外伤害与险情时,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防范侵害、保护自己?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掌握必要的自救常识。

2、尽量不要到危险的地方玩耍。

3、遭遇意外伤害与险情时,需要冷静,要学会用最有效的自救方法。

答:促进该县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应做到: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道路。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帮扶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坚持科教兴农,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民主管理,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推动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

20、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1)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努力学习,通过深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积极投

4、面对不法侵害,要采用极致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向谢小利学习?

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提高道德修养。在家里,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孝亲敬长;在学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努力学习;在社会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关爱社会,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等。

下载2010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九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九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7年高考政治热点辨析题集锦

    2007年高考政治热点辨析题集锦 1.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于2006年8月24日经过投票表决,多数人赞成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遭到“降级”。辨题: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看实践,二......

    2013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一

    热点专题一共筑中国梦想实现人生出彩【命题猜想】特别提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今年高考政治和各科命题的重要背景,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于今年参加高考......

    2013年高考政治热点预测

    2013年高考政治重大热点集锦一、党的十八大热点 1、"新四化" 党的十八大作出“促进部署。(旧四化: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实现‘中......

    最新高考政治热点:热点专题训练及答案

    建军90周年沙场大阅兵 一、【背景材料】 2017年7月30日,距八一建军节仅有2天。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2011高考政治时事热点精练

    2011高考政治时事热点精练(3个) 1迎新春走基层 送欢乐下基层 【背景材料】 中宣部2011年1月26日在京召开迎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

    2014高考政治热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4高考政治热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一、【背景材料】2014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履行宪法和......

    2014高考政治热点嫦娥三号

    2014高考政治热点: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 一、【背景材料】 2013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

    2014高考政治热点(小编推荐)

    2014高考政治热点: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 一、【背景材料】 2013年9月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CCTV—7农业频道)联合主办的“金牛奖”优秀农村题材电......